•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思潮

    时间:2020-02-16 07:56:0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思潮
    郭文安
    自从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 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之后,关于提高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与 口号逐渐流行、普及,短短的十余年间,形成了滚滚向前的思潮。近年来,又进一步在实践方面发展,几乎在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进行有关素质教育实验的趋势。在各方面力量的推动下,好像已成素质教育运动,强劲有力 地向前涌动。这个思潮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它有何特性,应当引导它向什么方向发展?每个有责任感的人都 不能漠然视之,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它、研究它、认真地对待它,为它的健康发展献策出力。基于此, 笔者也想谈谈一些个人思考。
    一、蓬勃向前发展的新生事物
    素质教育为何能在短短的十余年内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思潮呢?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的兴起,乃是历史 的产物,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望与创造,是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分不开的 ,与总结和借鉴国外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分不开的。故素质教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在发展过程不断丰 富、提高、开拓、壮大。
    最初,在80年代中,我们党和国领导人主要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需 要,发出一系列提高民族素质、国民素质、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素质等号召,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期望,深受群众 的拥护,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开始认识到应当把提高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那时讲提高素质 ,主要是讲提高人的科学技术或科学文化素质,因为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的竞争主要表 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质量上。不过,由于我国强调提高民族素质、国民素质,这个普遍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重 大任务必然要落实到中小学教育上,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从而逻辑地导致素质教育的应运而生,这是基础教 育的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
    80年代下,素质教育一词的出现并不引人注目,以致现在人们弄不清楚是谁在哪篇文章或何种场合首先 提出的。然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兴起确实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因为我国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普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 ,势必与愈演愈烈的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的“应试教育”偏向形成尖锐的矛盾和对抗。 显然,这是一场有关素质教育兴衰存亡的斗争,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彻底批判和纠正“应试教育”的种 种弊端,实际上,也只有在对“应试教育”进行的批判和改革中,才能使素质教育应有的面向全体学生和使每 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特点得以明确和弘扬。对“应试教育”的持续批判,特别是后来通过政府行为 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均有力地使素质教育思想更加明确、普及,深入人心,成为规范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和深化改革的巨大动力。
    加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使本来重智育、重科技、重理轻文、轻品德、情 操的有违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又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加力,从而更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导致道 德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性与信仰的萎缩。这一状况,即教育的失误,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特别是 教育界和文学界有识之士深深的忧虑、反思以探求解决之路。经过认真的总结和理性思考,人们都一致认为严 峻的问题在于提高人们的素质,尤其是需要提高人文素质和提倡精神的追求。这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 明确了它应有的重点,并使其范围远远超出基础教育范畴,扩大到中等和高等专业教育,乃至继续教育、全民 教育。
    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有关人的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的启示以及对国外先进思想的借鉴都从多 方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探索的深入,肯定了现阶段应突出发展人的独立个性与 主体性,认识到人不只是工具,也是目的的辩证法,从而开始冲破了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校在培养人问题上的 机械划一、平均发展、千人一面的僵局,把引导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发展、主体性弘扬作为教育重要 或首要的任务,推动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小主人教育、主体性思想教育等有关素质教育的实验。特别是大 胆地吸取了现代教育不少宝贵经验,如在处理学校教育与儿童关系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上,注重尊重儿童、学 生,强调“我们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①]这是一个极有胆识勇气的 重大突破,将对未来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这一切均推动素质教育朝气蓬勃、 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
    素质教育是在时代的呼唤和期望下而新生的事物,它没有预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矛盾 、碰撞,整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活力而茁壮成长。从开始较重科学技术素质,发展到全面关心人的整体素质 ,再提高到注重品德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崇高精神的追求;从较重人才的培养,发展到普遍关心人的培 养,提高到更加关心个性的发展、主体性的提高,使学校教育真正转入能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 儿童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轨道。
    这样一来,素质教育便以其丰富的时代内涵、特有的功能、价值与生命力,在社会上及教育界得到了确立 ,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得到了共识。它强有力地推动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落实和向前发展,并突出了教育基 本的育人功能,肯定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弘扬了现代教育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多样性等时代特征 。
    二、以提高人的全面整体素质及其主体性、个性为目的
    怎样才能正确概括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给它下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呢?对尚未发展成熟的素质教育来 说确实是有困难的。若遵循定义的方法,将其与之相关的同位概念作些比较,亦不难找出其带根本性的特点。 纵观历史,教育大致具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培养各行业匠人或人才的职业、专业教育,它以社会分工为基 础,根据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从外部陶冶、训练受教育者,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艺,以谋生为主要目的,虽然 也讲职业道德和做人道理,但本质上以人为工具,注重教育的工具价值;另一种则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注重 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人类积累起来的一般的基本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从内部激发、培养和 促进他们的智能、品德、身体等整体素质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人的通识或通才教育,虽然这种教育亦 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有用人才,并不绝然排斥功利性,但首先是以人为目的,注意教育的本体价值。我们可以从 西方雅典的自由教育,文艺复兴后的博雅教育以及中国古代的儒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教育中看到后一 种萌发的痕迹。不过,当时这种教育仅被少数贵族或上层家庭子女所独享,只有到了现代才逐步发展成为大众 化的素质教育。可见,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首先是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 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目的的教育。首先,它是以育人树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但这并不排斥技艺的学习 与训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文体技艺的掌握,无论对社会的发展或个人的提高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然而 仍需将它置于人的理性与情操的控制下,否则在唯功利主义的驱动下将导致盲动和灾难后果。其次,它着眼于 整体素质的提高。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立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的全面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片面的有严重缺失的发展,更不是忽视人格形成的缺失灵魂的 素质杂凑;最后,它注重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和唤醒他们内在 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使他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得发展,而不是一味使学生处于被动、顺从而缺乏民主和生气 活力。
    现代教育分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两大阶段,其性质与特点又各不相同,故素质教育在成人与成才两个阶段 上的地位与作用亦有很大的差异。
    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属成人教育,以育人为目的,为培养现代社会的积极成员奠定素质基础, 故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主干和实体。这个阶段的特点:(1)它是基础的,只考虑为成人打基础,不考虑社 会分工的需要,反对过早专业化。目前世界公认,在初中之前,教育应趋同共向而不应当分化或分流;(2) 它是全面的,应当掌握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广泛而普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促进儿童德、智、美、 心、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防止片面、畸形发展或某一方面的严重缺失;(3)它是普及的,面向全体适龄 儿童,并通过教育立法,对儿童实施强制的、免费的、义务的教育,防止儿童失学、学生辍学与流失,反对在 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竞争性的高淘汰率的英才教育。
    要知道,自古以来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都是英才教育,通过竞争性的学习、考试来选拔少数精英,让其学 而优则仕。然而,随着现代机器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 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现代意识等素质,因而需要通过基础教育来培养与提高,这样,便推进了教育的普及, 要求淡化淘汰,并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现。故近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国家的基础教育(在 我国是九年义务制教育)都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或实质性的转轨。这就是从淘汰制教育向普及制教育转轨,英 才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由于淘汰是通过激烈的竞争性考试进行的,而我国能升入高中大学的毕竟是较少的 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差别巨大,尽管我国基础教育表面上虽已取消淘汰,连个别学生需 要留级都要讲情面、开后门,但实际上为能考取重点校和读上大学而进行的竞争极其激烈,上述转轨在我国并 未完成。今天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有道理的,其目的是完成基础教育性质上的转变。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应试教育这个概念非常复杂,既有为保证素质教育质量而进行的科学的“应试教育 ”,也有为参加英才选拔而进行的符合规范的应试教育,还有弄虚作假、强迫学习、摧残身心健康的打引号具 有贬意的应试教育。前二者与素质教育是相容的、相互促进的,只有后者才是不相容的、互相排斥的,需要改 革的。故对应试教育的概念若不加辨析、界定、区分清楚,不仅难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而且 必然造成思想紊乱,形成潜在的对抗。
    高中阶段以上的教育不同于成人的基础教育,不属于普及的素质教育,而是属于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的英 才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还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培养专门人才的职业和专业技术教育,它的本身不可能 成为素质教育的实体,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特点也不能机械地搬运过来。但无论是英才教育,或是职业和 专业教育,只要涉及人的培养,都有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问题,因而也有素质教育问题。尽管基础教育阶段的素 质教育特点不能机械地套用到高中和中等、高等职业、专业教育上,然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则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只不过是自有其特点而已。例如:(1)仍须坚持以树人育人为目的。虽然从高中起就需要分流 ,职业教育更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必须要求学生以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来掌握作为谋生手段和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的职业与专业知识,这是社会分工赋予他们的主要任务,但绝不能因此而忘了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始终 是树人育人,“应该看到各级教育,包括以专门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的实质依然是人的发展,而非单纯的技艺 的训练。必须防止将作为人生工具的知识和技艺的传授淹没了人的发展目标。”(2)特别需要加强人文精神 的教育。19世纪下半叶起,科学技术以其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功利开路,在社会上和教育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尤其在中等职业、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上,无论是学校设置或专业建立都占有绝对优势,这是巨大的进步。但 科学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文科院系的日益削弱,重理轻文之风长盛不衰,对学校教育能否保持人 文内涵则提出了挑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导致了道德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 的丧失。显然,大中专教育科技性、职业性太强,人文性、广博性太弱,学生重视如何做事,却忽视如何做人 ,因之,针对当前的状况,大中专的素质教育除了要重视职业性、学术性外,还要注重广博性、综合性,尤其 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育,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全面整体素质及其主体性、个性为目的,贯穿于成人的普及义务的基础教育阶段和成 才的中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教育阶段。
    在成才阶段,它只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思想以指导职、专业教育的正确进行,以保证人才素质的提高;而在 成人阶段,它则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实施,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最终达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从而成 为基础教育的主体或实体。实际上,许多同志都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基础教育主要是普及义务教育,这并非没有 道理。素质教育决非我国的特有现象,若要与国外相应的教育交流经验,互相参照借鉴,则明确将其实体定位 于基础教育不仅是必要的、符合实际的、易于取得共识的,而且它有巨大意义,因为提出素质教育有助于明确 基础教育的目的、面向、性质、特点以及更好地解决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方法组合与民主管理等问题。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素质教育如何实施运作,我们的注意力似乎较多地集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上。无疑,批判 与变革应试教育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它有助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缓解激烈的升学竞争,减轻学生的 负担,全面开展学校的教育活动,取得多方面的进展。但是,并非一切重大问题都解决了,总结国内外的历史 经验,笔者认为还有一些基本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重视。
    1.建构明确的素质目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明确的目标。 否则,怎样解决九年制教育的育人规格,亦即未来国民的素质建构呢?依据什么来完善课程、编选教材、选组 方法和组织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并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效、质量进行评估呢?在这方面欧美的经验值得借鉴。自 19世纪下斯宾塞提出完满生活的教育目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来,基础教育目标的制定,尤其是本世纪美 国中小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十分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概括、甄选、 整合而成,并日趋系列化、全面化、具体化,便于操作,有力地规范着课程方法和评价,其积极一面可供我们 参照。[②]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研讨与实验一再掀起热潮,但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者则寥若 晨星,应当承认,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缺失。虽然建构素质目标是件浩繁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鼓励,支持和组 织较多的单位来做,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但为了踏踏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再困难也应把这一工作 做好。
    2.树立新的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一谈到质量,人们偏重文化科学质量,尤重升学率的高低。无疑,这也 是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若只着眼于此,则不仅片面、不切合社会多方面的需要,而且造成诸多流弊,危 害极大。因之,我们应当追求和树立一种新的、普遍的、全面的、富有主体性的素质教育质量观。所谓普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思潮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