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现代化建设 正文

    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重动力考察

    时间:2023-01-26 15:00:03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吴增礼 马振伟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伟业的百年实践生动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4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发展向度,其现代化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文化现代化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文化变迁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国际互动”[2]4。纵观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百年历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愈发呈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新发展阶段下,科学考察我国文化现代化事业得以持续向前推进,并取得质的飞跃的动力显得尤为紧要。

    文化现代化究竟源于何种动力才得以实现历史赓续?这是前提性追问和条件性探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客观进程的文化现代化,除了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结构性矛盾所产生的基础性动力之外,还有因本民族历史传承所带来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个性。任何现代化的推演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文化现代化作为一种对传统不断扬弃、超越,并发展为现代形式的变迁过程,亦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并渐次发展的。从纵向上看,我国文化现代化事业的展开是一个不断传承历史、观照现实、指向未来的的推演顺延过程;
    从横向上看,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展开是一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转化更新过程。因此,本文力图按照基于传统、回应现实、参照外来的逻辑向度,从历史文化传统的本源性动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内生性动力和借鉴异质文化的外生性动力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三重动力,以期探讨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是建党百年来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本源性动力。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是实现文化由传统发展为现代的文化变迁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塑造具备现代化性质和意义的文化。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有些人往往用惯性思维将传统误认为是一种巨大的阻力,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愈是深厚,愈是自成体系,现代化变革遇到的阻力就愈大”[4]531。但是,现代化的成功启动和推进都必然是建立在自身历史传承、思想积淀和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文化现代化作为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其历时性演进还是共时性延扩,都必须关注自身现代化发展的生长点和立足点的前提性问题,必须以历史遗留的思想材料、历史既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根本依据和发展基础。任何条件下文化现代化不仅不能排拒、否弃自身的全部历史文化传统积累,还必须回头从其中去寻找文化现代化生存的根基、勃兴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根基

    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根基是一个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的重要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发展根基意指自身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文化基底。一个不记得自己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不坚守自己文化根本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与繁荣都必须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同样地,任何文化的现代化进步与跃迁都必须从延续固有的精神命脉和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从赓续既有的思想传统和历史积淀中转化创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法别离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依,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和灵魂所系。因此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根基需要充分把握和积极观照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只有不断保持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这一发展根源和历史根基的清醒认知与深切认同,才得以使文化现代化起点坚实、根基深厚、充满定力,不断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跃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忽视自身历史国情而凭空开启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窒息自我精神命脉而展现现代化充盈气象,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无根状态下走向真正现代化强国。唯有清楚地把握自己历史根源、发展基础和文化渊源等本源性意义的前提问题,才得以在获得深厚根基的前提下促成现代化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转。显然,历史文化传统是这一前提性问题的关键密钥和根本回答。作为一个历史连续性和内在承接性极强的客观进程,文化现代化必须深植于自身的历史文化沃土,必须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164。就此而言,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必然是以传统质料为起点和根基,并在充分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变迁过程,是接续过去、完美对接传统,而不是斩断、替代或湮灭既有文化传统的变革创新过程。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是经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长期积淀而逐渐生成的,为全民族所认同,并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道德风俗、审美旨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凭借集广博性、厚重性、坚韧性和超越性于一体的文化优势,凭借自身与生俱来的天然内聚力和认同感,能够经受淬炼,愈发根深蒂固、绵长厚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6]。“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5]17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是我国安身立命的精神血脉、凝魂聚气的重要源泉和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沛底气、深厚根基和稳健定力。

    (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为我国文化现代化提供创新动能

    文化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有破有立、有常有变的创新过程,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一种文化创新都是在承古与开今、溯本与开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进程中,即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106中实现的,并往往以自身历史传统、文化根基和思想积淀为根本前提的。文化创新一定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既避免固守因循传统,又敢于突破革新传统,否则很难完成自身的转化与更新。历史文化传统无疑是文化创新无法避开的发展基点、观照对象。传统确实存在一些保守落后的因素,但辩证地来看,恰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7]。“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4]400文化现代化势必需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即承袭、扬弃、超越传统并从中获得文化动力和思想活力,而任何割裂、摒弃、湮灭传统的断裂性现代化终将流于空疏、陷入僵滞,甚至可能走向崩溃。

    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始终是围绕传统如何转向现代的核心议题而展开的,并不断证明中华文化传统在时过境迁中并不是无能为力、不求精进的。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文化形态,一方面,其以自身所蕴藏的独有文化力量持续为现代化注入思想智慧、文化涵养和精神动力,并以善于变革求新的创新潜质和勇于革故鼎新的文化秉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彰显着愈加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功用;
    另一方面,现代化特别是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其提供精神活力、价值润养和发展动力,成为构建现代化体系的必要构成和重要向度。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显然不是既定的、静态的和僵死的,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活力基因、思想动能和创新潜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文化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

    其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为我国文化现代化赋予强大活力基因。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内在基因特质而言,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8]6-7中华民族“拥有勇于创新的民族禀赋和强大的文化创造能力”[9]。这种强烈的求新禀赋和再生机能源于中华文化传统中最深沉、最独厚、最根本的优秀特质与内在品性。也正是缘于这种不断革故鼎新、创新求变的传统特性、活力基因和内生品格,中华文化才得以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转化再造能力,不断迸发活力、释放能量,并在现代转换和当代传承中赋予我国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鲜活基因和文化含量,进而推促我国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超越与发展。

    其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为我国文化现代化添助丰富思想内容。传统是历史上延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体现在制度、文化、思想、道德等各个领域和层面,是历史发展继承性和更衍性的印证和表现,主要包括物质实体、信仰、惯例和制度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丰富内容体系而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不仅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也有“履不必同,期于适足;
    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治国安邦之道,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律令规约,这足以阐扬了内容体系的丰盈性、汲纳性和广博性。据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内容的多姿多彩在极大丰富、拓展我国文化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同时,也必然能够不断厚植我国现代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性和胸襟,并进一步为我国文化现代化注入蓬勃生机和思想动能。

    其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为我国文化现代化涵养创新精神旨趣。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根本精神旨趣而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蕴涵着极为强烈的自我批判、革新突破的精神气质。长期以来,人们并未从传统等同于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等狭隘视野、心理定势和惯性思维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创新的对立面,并片面地将传统的积重难返看作文化现代化的阻滞力和顽瘴痼疾,殊不知其宏大思想体系里早已包蕴着诸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极具创新革新意识的追求和精神旨趣。在此意义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恰恰是凭借自身所内蕴的极为强烈的变革创新意识和超越突破心理,才得以为我国文化在追求现代化的创新过程中不断激发内生活力和涵养精神旨趣。

    (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内在地形塑着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特质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10]文化发展道路问题,内蕴着对文化应向何处发展的积极追问和审慎观照,也内含着文化该如何发展的深刻洞悉和深沉思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和理论成就,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具体实践。与此同时,在扬弃、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总体发展上也生动诠释出由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再到现如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脉络。可见,独具特色的新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具有双重的本质规定,即“它是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的历史性进程”[11]。

    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不仅是现代化这一客观历史进程深入推进的作用使然,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所驱动和促成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和遵循而开启的现代化建设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依据和鲜明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起根本作用或决定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规定和制胜密码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根本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根本道路指引和方向遵循。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绝不是本本主义或教条性质的沿袭与因循,而是与时俱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自然有其内在不可回避的内容规定和发展限度。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2]90,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13]3,再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14]270,再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15],直到当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6]67。其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从来都是不容忽视也不容轻视的内在逻辑诉求和价值观照。作为过去特定社会历史实践的结果产物,中华文化传统不仅见证着历史,也关联着现在,还昭示着未来,必是构成中国具体实际、历史实践、基本国情、现实基础的重要因素和建设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度联结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等总体国情,否则将缺乏不断本土化、大众化和中国化的内在依循和价值根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5]156唯有“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17]76,才能创设出中国特色道路,否则,中国式现代化新型道路也将无从谈起。因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显然规定约束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使其能够发展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现代化发展模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早日实现文化强国是建党百年来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内生性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就在人类社会复杂结构的内部,而不在它的外部,并提出人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离开了人的需要,就无法科学说明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8]以人为发展核心和建构主体的文化现代化也必然是由其所处特定时空境况下的社会发展需要所推动的,如若未能积极契合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或缺乏文化建设理想目标的价值感召,这样的文化现代化注定是苍白无力、徒劳无功的。文化现代化在实质意义上内含着文化价值的现代化,力求文化的各层面都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新的需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现代化同样也时刻离不开由人构成的特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内在驱动和现实感召。这种需要显然就指向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实践过程中所生发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即文化现代化的内生性动力必然归结于或诉诸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强国目标的时代价值和逻辑诉求。

    (一)文化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文化强国的关键内容和核心要义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客观历史潮流,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多向度、多层面、多领域的复线变革历史过程,而绝不是单向度、片面化、原子式的单线演进历史过程。其必然在工业化文明的强势驱动和深层渗透下,社会物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
    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
    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4]17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进历程的价值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实现文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8]3-4没有文化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构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要义和核心内容。

    任何现代化模式的成功启动,其背后必定有现代化价值理念的引领和先导,必定是以思想文化观念彻底的现代化转变为关键和核心,也必定是以思想行为的现代化为目标和标志。一方面,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客观构成要素,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或者说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必须被放置到其所处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视野中才能对其科学地把握和考量。没有完全脱离整体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单项式、纯粹的文化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4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大致是循着器物技能层次的现代化、制度层次的现代化和思想行为层次的现代化的路线规律加以推衍和运转的。值得注意的是,纯粹器物和制度层面的探索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未让中国摆脱历史困境而从中找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出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探索,使中国开始迎来“迟来的后发的”现代化曙光。文化现代化自此就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伟业中找到了价值根基和生长土壤,并逐渐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和关键步骤。随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始终将文化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由“四个现代化”初步目标引领下建设“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到“三位一体”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3]4,再到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4]400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四位一体”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20]562,再到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7]32的复兴之梦。文化不仅始终贯穿于现代化的整体布局与运行架构中,而且随着党领导现代化事业的深入拓展愈发昭示出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现代化有机系统中的核心向度和灵魂要义,由此也决定了文化现代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文化强国梦想进程中的核心与灵魂地位。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其内涵是一个囊括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维度等复杂结构性存在的丰富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文化强国梦想亦是如此,其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也日益得到拓展。新征程上,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内容和核心环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文化强国一定是包括文化在内的全面推进的现代化事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工业物质经济的单一性追逐和单项式推进,“还将包括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价值观念等的全面变革”[4]100。涉及器物、制度和文化等多领域的全面现代化,一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等多维度的综合现代化,一定是涵盖文化各要素、各环节和各方面内容协同创新的整体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也正是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时代感召和现实呼唤才得以获得行稳致远的动力。

    (二)文化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向度和基本标准

    现代化作为一种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启的文明类型,就其促成力量和内在向度来看,显然不是某一现代化因素的集成累加或某些现代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有机系统整体要素综合作用的合力产物,一定是自然的、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发力、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结果。现代化这一客观历史进程的先期决定力量是工业化推动下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与增进,是现代国民经济长期保持持续增长的结果与产物,但在全球化时代之风险社会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复杂时空场域转换的背景下,单纯的以现代经济因素的增长作为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已经远远不够。任何成功的现代化或者现代化转向一定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的结果。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8]198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含量或文化现代化的发达程度内在地决定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强国的复兴都离不开深层次意义上文化的觉醒、崛起和复兴。同样,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达成都必然是以现代化文化的充分繁荣、高度发达、全面复兴为重要支撑和根本参照的,文化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发展质态,是现代化发展水准的根本映现,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在根本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质量和发展动力。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国家构筑的根本标准和关键向度,这是被我国历代领导人所认同的。毛泽东认为,“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21],已把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并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邓小平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2]。中国共产党人随后又与时俱进地阐明“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3]的具体要求和发展指向,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4]的全面小康社会。“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537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8]14。显然,这是在高度认同经济物质奠基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价值。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现代化事业的百年历程,党不仅始终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还始终将文化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效度和指向标准。文化现代化正日益成为衡量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尺度和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现代化的质量状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完成必然是需要文化的提供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来支撑和维系的,也必然需要现代化的文化向度来考量和评定。

    (三)文化现代化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8]7同样,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要推进环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构筑,自然也离不开文化繁荣的助力和维系,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推动和支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反复强调,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8]3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复兴,或者是一个民族的强大与昌荣,绝不仅仅是满足于物质层面的积累与充裕,更注重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健全与丰盈。作为文化内核的文化精神无疑是随着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赓续光大的,是文化现代化的创新性产物和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7]140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和文化精神的时代性迁衍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持续的观念指导、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首先,文化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观念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作为文化结构体系最核心内容的思想观念是现代化展开的先决条件。“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就不会有现代文化,也就不会有现代化观念,……更不会有整个国家在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各方面的现代化。”[2]13可见,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觉醒、解放和转变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和关键,观念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关键要件和先在准备。当然,此处的“思想观念”一定是深植中国思想文化沃土、紧跟社会实践发展步伐、契合时代发展客观要求、反映人们主流价值观念等极具中国价值的新文化、新思想和新观念,是极具现代化性质和特点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站在百年历史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然要求以现代化文化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和观念先导。其次,文化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2]162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3]63随后,又阐明,“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14]196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阐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要义的中国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特有精神,每个时代的精神都以惊人的力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无疑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精神的深刻凝结、丰富拓展和全新升华,也正基于其孕育的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启发民智的强大力量,才使得中华民族产生了一次次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再次,文化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价值引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现代化作为一种更高形态、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准的现代化,对经济、政治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必然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价值指引,从根本意义上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现代化、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现代化、践行“两山”理念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坚定全面从严治党以打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党现代化等方面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诉求和意义归属,致力于“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目标追求和价值旨归。

    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求索的百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6]61。尤其是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由内到外的深刻变化,表现得比以往更加自觉、自主和自信。这极为强烈地昭示出了文化的精神伟力和价值导引的现代化作用。“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8]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复合式进程,非一朝一夕之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16]72。在“两个大局”和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仍然面临着“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7]12的时代重任,这势必需要在文化的现代化创新转换中以现代化的文化为其提供正确的观念指引、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先进的价值引领。

    世界各民族外来异质性文化是建党百年来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外生性动力。“对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发展来说,无论是现代化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在‘世界历史’的境域中开展出来的。”[11]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现代化意指“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2]4可见,随着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深入拓展,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也不可能在一个国家之内孤立地进行和完成。“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5]文化现代化也必须是世界性的了,而不是游离于世界之外的自我封闭的、保守的和孤立的客观运动,其启动与开展必须是站在全人类已有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变革和现代化转型。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各文明体不断获得历史进步和时代跃迁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现代化都需要科学处理和理性把握本土与外域、自我与他者、对内与向外间的辩证关系,即离不开对世界各民族外来异质文化的充分观照和有益借鉴。

    (一)世界各民族现代化文化丰富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理论视野

    世界各民族现代化文化在本体论意义上扩展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资源和内容供给。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仅需要承续转化自身已有的文化积聚,进行内在的扬弃蜕变,也需要整合吸收自身外围的文化资源,对现有文化形态进行融汇变通。但凡一个国家和民族开启了文化的现代化探索,就必然面对自我和他者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等文化选择问题。尤其是在时间和空间双重变奏的不确定时代,文化现代化的跨文化合作与交际是求同存异,还是驱异求同,抑或是趋同去异?

    首先需要考量的是对文化主体的捍卫和坚守,这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立场问题和原则问题。主体意蕴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自然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把握和恒守,即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整体性的现代化,是指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渐趋现代性、内涵现代性和彰显现代性的文化状态。

    其次是现代化的文化含量或具备现代性的文化因素是促成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集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存在,只有具有独特性和个性,文化间的交流才成为必要;
    而不同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共性,又为文化间的交往提供了可能。在坚守自我文化立场、挺立自我文化精神和把握自我主体文化的前提下,任何异质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断然不会挤压窒息和吞噬削弱掉自己原初文化根系里天然的民族性格、精神内核和思想魅力,反而必将致力于在辩证吸收、容纳和内化的过程中将自我文化的独特品格、内在特质、根本旨趣进一步壮大、张扬和重塑,实现自我文化的现代化跃进。一方面,以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传统为主导的中国原生态文化体系里,显然缺乏这种由西方现代化文明所萌发、孕育、生成的现代性因子和气质,甚至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以其固有的堕力和阻力严重捆绑、迟缓和束缚了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使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以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并率先完成的现代化必然蕴含着先在的、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现代化文化成果和思想资源,特别是由现代发达工业文明所催生的极具现代性的西方文明产物和先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充实思想和内容补给意义。西方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等思想理念虽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中也曾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有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藩篱、促进思想的解放,在辩证批判基础上,也可为我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目标提供有益启迪。在异质文化交流互鉴中科学批判、有效转化和融合迥异于自身的他者文化的思想精华与优秀文明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充实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为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升级注入思想给养和文化资源。

    (二)世界各民族现代化文化丰富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世界各民族现代化文化在方法论意义上积累丰富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和参照经验。“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然后蔓延向亚非拉美。”[26]1现代化是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启动、兴起、推进和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疑在现代化历史推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历史过程,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回应两者结合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近代西方的冲击与东方国家本身做出反响的一个错综复杂过程。”[26]2-3这种近代西方的冲击作用体现在,其为非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传统意义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晚近起步现代化探索的国家在路线规划、逻辑推演和思路运作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有益启示和有效做法。

    中国作为典型的后发外源被动型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呈现出追跑、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演变历程,并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必然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辩证超越和扬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也遵循、承袭或扬弃、超越着世界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推进理路、逻辑方法和经验教训。其一,文化现代化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任何文化现代化的开启与建构都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世界率先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文化现代化的变革和兴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自身物质条件的充裕和经济基础的殷实。在此意义上,“唯物史观中国逻辑”下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构建与转型势必也需要学习和效仿西方,即以坚实的物质根基和经济前提为其提供根本保障,缺乏厚实物质经济支撑和强大国力依托的文化现代化无异于空中楼阁。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百年探索的历程表明,纵然中国文化现代化几经周折,但是始终坚持和遵循着在高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物质现代化的基础上来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正确规律。其二,文化现代化离不开确切运行模式的有效推动。良好的运行模式是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世界相对成熟的西方现代化国家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呈现出从经济到政治、到社会文化再到生态保护的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和运行思路。相对于以往农业文明这一社会形态,其所取得的文明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也恰恰是西方这种“串联式”的现代化模式使国家在拥有现代工业文明、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产生了畸形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样态,这也警示着我国文化现代化需要高度重视并继续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并联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推进思路。其三,文化现代化离不开正确交往理念的积极引领。在全世界普遍交往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已然进入更加发展状态,但其是在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交往理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发展的。这种极端狭隘化、短视化、物化了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其他各种弱势文化进行文化侵略、渗透和冲击,无疑是悖逆于人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鉴于此,文化交往视野下我国的文化现代化绝不是只顾自身罔顾他者的历史活动,而是在坚守自我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兼顾他者文化的合理需求,走“和平发展”的而不是“暴力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力求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互利共赢和共享发展中,为人类文化现代化贡献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世界各民族文化拓展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世界各民族现代化文化在价值论意义上能够进一步促使我们坚定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和目标理想。文化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也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不止是中国的富强,而是要缔建一个‘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27]。我国文化现代化自始至终都持守着一种观照他者、面向世界、走向全球的现代化文化格局、人类视野和价值关切,决不仅仅停留于自我文化的进步与通达,还积极寻求世界文明的和谐与完满,始终以“全人类解放”“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根本追求和价值旨趣,力求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17]185的过程中,渐趋达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不仅在于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还在于:它在完成其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在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11]。从世界现代化文明史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走向及对比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文化现代化,追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建构人类和谐文明新格局。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方面,以自身先在性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某些有益启迪和智慧经验,另一方面,也为自身重物轻人等历史局限付出了沉重代价,其经验教训也恰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文化现代化的进步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则完全超越和扬弃了资本运转中固有的弊端,不断实现由物到人、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物质到精神的完美蜕变和质的跃进。简言之,世界现代化文明无论是积极意义还是经验教训都不断证成着、强化着和坚定着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意义指向。

    首先,价值目标设定的耦合性。尽管中西方文明传统存在前者强调社会人格,而后者强调个体价值的人文传统区别,但就从人类历史发展趋势而言,整体性文化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必然归宿于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人类多样性文明的和谐共生,实现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旨归的文化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之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价值理想。其次,价值主体位阶的互补性。中华文化在价值主体序列的观照上,始终围绕着一种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彼此相互负责的责任伦理逻辑和家国共同体理念框架展开,而由工业化所催化的西方现代文明更注重对人之理性的复归和张扬,过度肯定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同时,使个人理性主义逐渐膨胀泛滥并异化为资本市场主导逻辑下的个人本位主义。在现代化社会,两者在基于人、为了人和发展人等凸显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现代化视域下,在辩证综合创新中实现去异求同、统合涵容。最后,需要说明的,基于国家性质和阶级立场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将在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智力水准和文明素养等方面实现更为全面和彻底的现代化。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在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中朝着既定的目标行稳致远。与此同向而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也生动演绎了文化救国、立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是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维因素、动因和力量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不断取得历史辉煌与进步的动力显然不仅仅是时空化约下历史文化传统的赓续、构筑文化强国的感召和世界外来文化的塑造等三重动力的驱动和推促。在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结构性存在所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动力作用下,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断追求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话语、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力量等也是其动力系统的重要维系。也正是基于多重动力的合力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理应坚定文化自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7]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期可待。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今日民族(2022年8期)2022-09-01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4期)2022-04-13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小读者之友(2020年7期)2020-08-0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 相关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世纪之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 21世纪现代化建设成就 学校现代化建设汇报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化建设 考察 动力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