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生态学 正文

    “森林生态学”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时间:2023-02-01 18:25:0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闫 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列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在贯彻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学科优势。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充分发挥农林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使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并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是农林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曾引用过管子的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国家短期发展规划需要从生计角度来考虑,而中长期发展规划则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才培养角度来考虑。农林院校同时肩负着国家“树谷、树木、树人”的三大使命。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知识更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知识型向知识、技能与品德全面发展的素质型转变。农林高校的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和模式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要立足现实,还要紧随新形势下社会与人类发展的步伐。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1],农林院校作为生态特色与优势鲜明的行业类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道德示范、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科技服务等关键作用[2]。而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新型教育模式。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也是新时期农林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是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3]。生态学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与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交叉,研究领域广,实践应用性强。由森林生态学发展起来的植被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入侵植物种群生态调控等理论,是人类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协调和统筹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4]。目前,该课程已成为高等农林院校林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森林生态学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依靠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够从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发现和解决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养,自觉抵触违背自然规律的各种不科学、不道德的行为。因此,“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作为科技工作者,传道授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前提一定是尊重自然。作为农林院校的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的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实际就是在“授业”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即以专业基础知识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方式使得纯理论性的思政教育内容更富时代感和吸引力,既避免了理论教学的枯燥空洞,还突出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而在“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思政元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科学发展观、“两山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安全等思政内容产生更加具体和深刻的认识,还能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主要任务已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只有自身具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二)完善和细化课程教学目标

    以往的“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目标多是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侧重点更多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森林生态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生态学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必要在生态学理论课教学目标之上优化、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目标,使“森林生态学”课程教育成为生态知识传播、环境保护意识宣传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可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将“森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认知目标、能力素质目标和德育思政目标三个方面。

    1.知识认知目标

    学生通过“森林生态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森林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森林生物种群、群落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森林地理分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基础知识和原理。

    2.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森林生态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从系统和整体的观念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科学地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教师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森林生态学”知识体系中,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也得到同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和专业自信,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激发起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三)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和点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生态文明与德育元素准确、巧妙地整合到“森林生态学”课程专业知识点中,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①将典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在当代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可以引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思政元素。通过播放科技、医疗、社会进步类与环境污染、人口压力、战争类的图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告诉学生虽然人类现在拥有的强大科学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人类始终不能逃脱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再展示一些瘟疫、自然灾害的照片,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社会所面临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迫切性,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不按照生态学规律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厄运,从而意识到学习生态学的必要性。随后引出森林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改善环境、保卫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向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森林生态学”。

    ②引用我国古代诗词名句和名家名言,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观和文明观。如在绪论中介绍生态学发展简史时,引用老子“天人合一”,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等名言,阐述我国古代朴素生态文明观的起源。告诉学生尽管生态学这门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形成了以人为本、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学习地形因素的生态作用时,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来反映海拔高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说明这一现象是由于海拔升高引起的温度下降间接地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影响。在解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时,选用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花朵凋零后,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解作用下,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到土壤中,被植物根系重新吸收利用,再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形成新植物的组织。

    通过巧妙地引用古代诗词名句和名家名言,既有助于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生命与诗词之美,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自信。同时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③结合身边教师先进事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传递西农精神。思政元素不仅仅可以从人生观、价值观中获取,还可以从学生身边鲜活的先进事迹中充分挖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榜样就在身边,也意识到自己就是“诚朴勇毅”西农精神的传承者。如“群落演替”这一章节,在讲解“进展演替”的概念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2019年2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近20年来,全球绿植面积增加了5%,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绿植面积净增长的25%。同时介绍了我国目前仍在实施的以群落演替为理论基础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在我国植被恢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籍此机会,向同学们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军锋教授的事迹:樊老师30多年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选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用双手修筑着绿色长城,这是所有林业人践行绿色使命的榜样。同时呼吁林业学子不负平生所学,执起手中绿笔在祖国大地上绘出一幅锦绣山河,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林业人的使命和担当。

    (一)丰富教学模式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不只停留在具体的理论和技术层面,还渗透到了哲学(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甚至社会科学范畴。因此,在“森林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真正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必须丰富教学模式,并将教学模式多维化、立体化,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生态教研室构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森林生态学”课程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他们一方面具有独立思想和认知,对知识具有强烈的渴望和好奇心,但同时他们的思想不成熟,对事物认知不全面,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在森林生态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此外,还可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及时体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心声。教师应将德育目标放在首位,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专长等有的放矢地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品德端正、三观正确、专业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国内外经典的《森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根据学情适当调整和编排部分章节的内容和讲授顺序,做到教材内容的灵活选用。此外,由于近来生态学发展迅速,其内容和案例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将国内外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与相关知识点结合,并以生态文明为主线,结合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在理论知识中融会贯通,以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目标。

    如在讲授“生物入侵”这一章节中的生物入侵途径时,通过“松材线虫”入侵我国的事例,介绍外来生物人为入侵的过程,并阐述生物入侵造成的严重生态后果。另一方面,通过引用2017年发表在《Science》的新发现——极端气候事件(如海啸等)正在加剧物种的跨洋传播,向学生介绍外来生物自然入侵的途径。同时,告诉学生生物入侵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人类所造成的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随后,结合生物入侵的防范措施,告诉学生,面对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我们的防范意识亟待加强。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绿色发展,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承担起保卫生态安全的责任。

    (三)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现行培养方案中,“森林生态学”课程理论教学共40学时。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森林生态学”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为有效避免由于学时不足而导致的上课内容过多、速度过快、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充分等问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采取“课上课下”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数字化设备,结合视频、图片等生动的影像资料向学生讲授重点、难点与易混易错点;
    课下,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查阅文献,或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腾讯课堂、雨课堂、钉钉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在线交流活动。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要真正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必须做到“课堂思政”与“实践思政”有机结合,以达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所谓“课堂思政”,包括理论课堂思政和实习实验课堂思政,即将思政元素贯穿到理论和实习实验教学中去;
    而“实践思政”,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地理和平台优势,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科研、科创训练当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两个国家级生态观测站。而秦岭和黄土高原既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又是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地,鼓励学生在秦岭和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科研、科创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做到“学以致用”,更能让学生身处其境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密切关系,通过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此外,由于林学类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调剂而来,加之目前社会上一些群体对农林类专业存在较大偏见,使得部分学生对林学类专业有着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学生参与科研、科创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依靠自身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可和肯定,感受到这门学科的价值,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热爱林学,投身于国家林业和生态事业建设的热情。因此,只有“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广大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人类社会才有希望迈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助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德育成效

    在课程结束后,笔者请林学专业2019级3班学生结合自身感受,总结了学习“森林生态学”这门课程后,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从反馈得到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加强,专业认可度得到提升。有学生这样写到:“前一段时间看到了我校程积民教授的事迹,他在宁夏的云雾山坚守了40年,只研究了一个问题: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恢复植被是种草还是种树。看到这则消息,我第一反应是震撼和不解,但是仔细想想,心中就满是激动和敬仰。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建设,离不开这些默默坚守的英雄,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坚守,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现在,这个接力棒交接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新一代林业人理应勇担重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还有同学写到:“有人说:‘生态危机的直接表现是人与自然的危机关系,其本质是人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任何一种生产关系,一定是建立在人和物之上,而物来自于大自然,人类对物的索取势必会给自然带来一定改变。那么,人类可以做些什么?我认为人类应该以主人翁的精神去对待自然,提倡与自然共生、绿色发展、勇担使命,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作为林学专业的一份子,‘爱林有我’,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要求我们要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了解森林,熟悉森林,热爱森林,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未来林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二)智育成效

    通过“森林生态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会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浏览和预习。课后,学生会主动阅读和观看老师在课堂上推荐的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源,并通过QQ、微信、短信等平台与老师交流讨论。

    在期末考试中,林学专业2019级3班学生卷面成绩在80分以上人数较往届增加了23.2%。此外,学生在涉及植被修复、生态安全等开放性论述题中,不仅能够灵活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意见,成绩也比往届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森林生态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生态学原理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资助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森林生态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与实践”,项目编号JY210306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森林生态学”,项目编号3053104。

    猜你喜欢 森林文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哈Q森林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7年1期)2017-02-21哈Q森林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10期)2016-10-18哈Q森林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7期)2016-08-08 相关关键词: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生态学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0) 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生态学考察 生态学实习个人工作总结范本
    相关热词搜索: 生态学 为例 科技大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