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管风琴 正文

    从《图画展览会》透析电子管风琴作品改编技法

    时间:2023-01-18 08:40:11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李爽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管弦乐曲《图画展览会》的改编,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总谱、织体声部与音型改编的步骤与手法,以及音色编制策略与演奏技巧,并从中获得了改编的感悟与启示,即电子管风琴改编曲的成功,以改编者较高的音乐素养为基础,以管弦乐作品艺术特征的深入分析为前提,以统筹管弦乐作品与电子管风琴改编曲的特点为核心。

    起源于管风琴的电子管风琴,融现代电子元件与技术为一体,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正因如此,电子管风琴作品几乎涵盖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音乐体裁、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换言之,在音乐谱系中,不同音乐体裁、音乐风格的作品,为电子管风琴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如何以电子管风琴的这一新型乐器,创作和改编电子管风琴曲,赋予不同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内涵与魅力,是电子管风琴曲创作和改编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笔者以管弦乐《图画展览会》为例,结合改编实践与体会,探析电子管风琴曲创作和改编的相关技法问题,以期为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和改编提供借鉴与启示。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以10 幅画为创作背景,分别赋予了不同作品鲜明的标题、深刻的内涵、优美的音调与旋律、精准的音色模仿、耳目一新的和声写法,并将抽象的音乐语言与具象的绘画艺术巧妙地融合一起,以“漫步”主题连缀各个作品,使之紧密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正如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德彪西所说,套曲中的每个作品被“一条神秘的纽带和闪光的智慧锁在一起”,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温柔而深刻地打动我们的心”。(见表1)

    该作品自诞生以来,先后被改编为200 多个版本,其中仅管弦乐改编就有90 多个。在众多的管弦乐版本中,由“配器大师”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版本最为成功。拉威尔采用三管编制管弦乐队,配器较为丰富,包括由13 只乐器构成的木管组、11 只乐器构成的铜管组、12 只乐器构成的打击乐器组、20 多只乐器构成的弦乐组,赋予了该作品丰富的音乐语言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见表1)。在保留其固有风格的基础上,笔者对其总谱、织体声部与音型进行缩编,并编制相应的演奏音色。

    表1.拉威尔《图画展览会》的配器特征及艺术效果

    将管弦乐作品改编为电子管风琴曲,应在分析和缩编原作品总谱的基础上,根据管弦乐织体声部的构成形态及其与电子管风琴曲键盘的关系,精准而合理地分配管弦乐织体声部,调整或重构乐队中不同乐器的织体音型。按照这一逻辑,笔者对拉威尔《图画展览会》管弦乐改编曲的总谱、织体声部与音型进行了艺术改编。

    (一)总谱改编

    在改编该作品总谱时,我们不难发现,各种乐器的实际音高并非一致,而且与记谱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精准把握记谱音与实际音高的音程关系,并依据这种关系将乐器声部的记谱音改为实际音高。比如,在《侏儒》中的1-2 乐节的乐谱中,移调乐器B 调单簧管、B 调低音单簧管与低音大管等乐器的旋律形式为齐奏,根据电子管风琴改编曲实际音高与记谱音相一致的改编原则,应基于B 调单簧管、B 调低音单簧管相比记谱音分别低大二度、大九度的音程关系,将其实际发音分别下移低大二度、大九度,并在乐谱中标注出来,从而使之与非移调乐器的记谱音与实际音高相一致。(见表2)

    (二)声部改编

    在管弦乐作品总谱中,织体声部较为多样,而电子管风琴则由三行谱表构成。这就需要在改编中,对管弦乐织体声部的构成形态或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就该作品而言,织体声部结构形式可以分为4 种,即由某一织体因素构成的单因素结构形式,如独奏或齐奏;
    由两个织体因素构成的双因素结构形式,如旋律+和声伴奏等;
    由3 个织体因素构成的三因素结构形式,如主旋律+低音+和声(装饰)声部等;
    由4 个织体因素构成的四因素结构形式,如主旋律+低音+和声+装饰声部等。

    表2.《图画展览会》管弦乐改编曲移调乐器实际音高与记谱音之比较

    就单因素结构而言,应根据独奏与齐奏两种不同旋律形式的改编原则进行改编。对于独奏,应把独奏旋律置于改编曲谱第一行谱表中。而对于齐奏,则应把各个乐器演奏的相同旋律统一置于改编曲谱的同一行谱表中;
    倘若乐器声部较多,可基于乐器划分的维度,将不同的乐器置于改编曲谱的两或三行谱表中。以《两个犹太人》1-2小节的乐谱为例,其主旋律为9 个乐器齐奏,乐器声部较多且旋律音型复杂,可分别把弦乐组、木管组的乐器置于下键盘与上键盘,即置于改编曲谱的第1、2 行谱表中;
    基于两组乐器不同的八度演奏,可分别安排其进行独奏。

    就双因素结构而言,应把两个因素分别置于电子管风琴的两个键盘中,使得演奏能够灵活置于改编曲谱的两行谱表中。以《两个犹太人》19-20 小节的乐谱为例,可将代表穷人主题形象的因素Tr、代表富人主题形象的因素Cl+Cl.b+Fg+Cfg+Vla+Vc+Cb 分别置于改编曲谱的两行谱表,即置于上键盘、下键盘,分别由右手、左手演奏。

    就三因素结构而言,应把3 个因素分别置于电子管风琴的3 个键盘中,即置于改编曲谱的三行谱表中。以《古堡》7-13 乐节的乐谱为例,其结构形式较为清晰,由Sax、Vla、Vc 分别演奏的旋律、中声部和低音构成,可将其分别置于电子管风琴的三行谱表中进行演奏。

    就四因素结构而言,需要基于整个作品、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需要,简化管弦乐织体声部的形态或构成因素。以《雏鸟的舞蹈》23-30 乐节的乐谱为例,其织体声部形态分别由Vl.1、Fg+Vla+Vc、Cor、Fl 演奏的主旋律、和声、低音、装饰4 个声部构成。在改编中,可将Vl.1 演奏的主旋律置于改编曲谱的第一行谱表中;
    将Fg+Vla+Vc 统一置于改编曲谱的一行谱表中,因为,Vla 乐器声部是对每一乐节第一、三个音的重复,Vc 乐器声部是对Fg 音头的强化,这些可以由电子管风琴的音色重叠功能演奏和表现出来。余下的Fl、Cor 两个乐器声部,由于电子管风琴上键盘只能演奏出一个声部,故而应根据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需要而作出取舍。其中,Fl 演奏的装饰声部强化了主旋律Vl.1 音头,以明亮的音色、激动的音乐情绪,呈现了雏鸟欢快鸣叫、跃跃欲飞的形象,如其Fl 声部删除,将会淡化该乐段的音乐色彩和音乐情绪,而舍去Cor 声部,则对该乐段的音乐色彩和音乐情绪的影响较小,因此应舍去Cor声部。诚然,这种声部取舍是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倘若次要声部可以保留,应尊重和保持原作品的风格与面貌。

    (三)音型改编

    音型即音的类型或形式,具有统一乐曲格调、表达某种意境或情绪的价值功能。将管弦曲改编为电子风琴曲,在改编总谱与织体声部的同时,也需要改变甚至重构乐器的织体音型。就该作品而言,需要改编的音型包括叠加式旋律、多样音型低音、合唱型多声部等形态。

    其中,由主旋律声部与依附性声部构成的叠加式旋律形态,应叠加两个声部构成的和声,并合理安排于改编曲谱的谱表中。以《漫步》第10小节的乐谱为例,Vl.1、Vl.2 为主旋律声部,而Vla、Cl、Ob 为依附性声部,后者伴随前者进行。在改编曲中,只有叠置5 个乐器声部所构成的和声,方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由若干低音乐器声部构成的多样音型低音形态,应将若干低音乐器声部统一置于改编曲谱的一行谱表中,并以主要乐器声部为统一音型,对多样音型作出取舍。以《古堡》第89-90小节的乐谱为例,Vl.1为主旋律声部,Vla、Vl.2 为和声声部,Cb、Vc、Fg 为低音声部,6 个以不同音型共存的乐器声部构成了多样音型低音形态。其中,由于Fg 为主要乐器声部,故而应以此统一音型进行改编。由节奏音型基本相同、各声部彼此独立且融为一体的织体声部所构成的合唱型多声部形态,可基于纵向维度,叠加和排列乐器声部在各行谱表中的音,并在此基础上把各和弦的骨干音置于能够弹奏的范围。以《漫步》第23-24 小节的乐谱为例,基于纵向维度,按照木管组、管乐组、弦乐组叠置和呈示各行谱表中的音,然后对各个和弦进行分析,将其骨干音置于弹奏范围内。

    电子管风琴的音源系统主要包括AWM、FM、VA,分别为真实乐器音色、模拟与合成独奏乐器音色与电子合成音色。编制电子管风琴曲的音色,关键在于三个音源系统中精准选择与组合音色,使之高度契合和完美诠释每段音乐的内涵、风格、情绪与形象。在音色编制中,笔者分别以AWM、FM、VA 音源中音色表现传统乐器声音、呈示演奏个性、丰富演奏音色,并通过电子管风琴音色的设定功能修饰音色,从而增强了电子管风琴曲的表现力。

    (一)弦乐音色编制与演奏

    根据该作品采用的不同弦乐器的特点,合理编制相应的音色,选择电子管风琴不同的演奏技法。比如,《里莫日的集市》第2-3 乐节,根据轻盈而活泼的小提琴的音色特点,笔者采用String3 音色,通过电子管风琴轻快而富有弹性的演奏,表现集市的嘈杂与吵闹。《漫步1》第9-10乐节,根据第一、第二小提琴八度叠加演奏的音色,笔者选择String2 与String5 相组合的音色,前者的音色较为柔和,后者的音色较为艳丽,两种音色组合既增强了音乐的响度与亮度,而且增强了旋律的歌唱性与抒情性。在演奏中,需要通过指肚贴键演奏,确保旋律的柔和性与连贯性。《基辅的大门》第111-113 乐节,根据第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合奏的音色特点,笔者选择具有小提琴和中提琴合奏音色的String1、充满连贯性与圆滑性弦乐音色的String5、富有透明感的弦乐音色String6 相组合的音色,通过迅速敏捷的触离键演奏出富有连续性的音群,表现热闹非凡的盛大庆典情景。

    (二)木管音色编制与演奏

    该作品中使用了多种木管乐器,音色独特而鲜明。其中,《基辅的大门》第30-37 乐节,运用大管与单簧管合奏,音色纯净而庄重,连续性较强。据此,笔者把具有单簧管标准音色的Cl.1和具有大管圆滑奏音色Fg.1 组合一起,通过巧妙的换音指法,演奏出纯净而连贯的旋律和音色,表现庄重肃穆的节日诵经情景。《雏鸟的舞蹈》1-7 乐节,运用单、双簧管与长笛合奏,音色轻快、灵巧而富有跳跃性。根据这一音色特点,笔者将具有长笛清晰音色的Fl.1、单簧管短促音色的Cl.2、双簧管轻快音色的Ob2 组合一起,通过跳奏这一演奏技法,演奏出轻快、灵巧而富有跳跃性的音色,生动呈现雏鸟欢快鸣叫的情景。

    (三)铜管音色编制与演奏

    该作品中使用了多种铜管乐器,音色华丽而富有金属感。在音色编制中,笔者根据各铜管乐器独奏、齐奏的音色特点,精心编制和选择相应的音色。在电子风琴管音源系统中,既有多种铜管乐器的独奏音色,可根据各种铜管乐器的音色进行选择(见表3);
    也有多种齐奏音色,如Horn4、Brass1、Brass4 分别系圆号、标准小号加长号、长号合奏或齐奏,可通过多种音色组合编制音色。以《基辅的大门》第55-58 乐节为例,齐奏的铜管乐器包括圆号4 支、小号和长号各3 支、大号1 支,既可以选择整体融合度较强 的“Horn4+Tuba+Brass1”或“Tutti7+Tuba +Brass4”音色组合,也可选择强调和突出各乐器音色个性的“Horn4+Tr1+Trp2+Tuba”音色组合,但在运用电子管风琴演奏时,应强化音头的金属感,呈现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

    表3.铜管独奏音色的编制与选择

    (四)多种乐器齐奏音色编制与演奏

    该作品存在诸多弦乐、木管、管乐器齐奏的乐段,音色绚丽、音响恢弘,富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电子风琴管音源系统拥有Tutti音色,即较多的混合齐奏音色,如木管+弦乐音色Tutti1、铜管+弦乐音色Tutti2、铜管为主音色Tutti3 等,既可以选择突出木管与弦乐柔和音色的“Tutti1+Tutti6+Tutti7+String5”或“Tutti2+Tutti6+String5+String7”音色组合,也可选择突出铜管刚劲有力音色的“Tutti1+Tutti2+Tutti6+String7”或“Tutti1+Tutti3+String5+String7”音色组合。诚然,这种音色的编制与选择,并无明确的标准,而是取决于改编者的音乐偏好与改编意图等。

    在将管弦乐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电子管风琴曲的过程中,笔者对电子管风琴作品改编有几点感悟:首先,改编者必须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包括较高的音乐认知能力、较强的音乐记忆与想象力、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和多声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与素养源自长期的音乐学习与实践。其次,深化对原作品的研究与分析,深刻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织体结构、和声特点、配器手法等,为电子管风琴作品的改编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在改编过程中,应将管弦乐曲与电子管风琴改编曲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彼此的需要与特点,合理而精确地改编总谱、织体声部与音型,精心选择和编制音色,充分运用电子管风琴的功能和演奏技法,完美演绎和深刻诠释原作品的思想内涵,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音型管风琴织体 武汉琴台音乐厅管风琴的设计与应用音乐生活(2021年6期)2021-09-16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音乐生活(2020年4期)2020-05-11七问管风琴科学与技术(2019年15期)2019-04-16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成才之路(2018年23期)2018-09-12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大观(2017年6期)2017-07-17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艺术科技(2017年1期)2017-04-05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商情(2016年44期)2017-03-05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2期)2017-01-11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音乐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01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10期)2016-05-07 相关关键词: 管风琴
    相关热词搜索: 管风琴 透析 技法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