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特色学校再认识 正文

    特色学校再认识

    时间:2020-02-17 07:46:31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关于“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学校实践渐成热点。但理论研究的众说纷纭和学校实践的五花八门,一直困扰着教育界许多人士。因此,当前再对“特色学校”这个“老话题”加以探讨,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认为,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的学校。学校的发展应当表现出“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的轨迹。
      一、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涵,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育人的质量。
      毫无疑问,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实现规范办学。但是强调办学的统一性,并未排斥办学的多样性。在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成千上万的中小学,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努力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划一格局,追求学校的特色化和学生的个性化。我国中小学特色化发展,与国外中小学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关键是对特色学校的内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了这个前提,其表现形式才会万变不离其宗。
      1.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拥有一批特长学生。建立若干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为特色学校,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何况有些学生有特殊的家教或因参加某些培训而显示出特长。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一批特长学生的学校,并非就是特色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特长学生,而不能冠以“特色学校”称号。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2.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的界定,在理论界达20种之多,可见分歧之大。其中趋于认同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学校特色的外延,在各地实践中表现得相当宽泛,即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形成特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学校特色不等于就是特色学校,我们趋向于把它们理解为同质而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工作的某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特色,可以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如写字教学、计算机教学、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等。而特色学校则是特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整体风貌。当然,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有联系的,学校特色可以且应当发展为特色学校,这是一个由局部向整体推进的过程。目前各地中小学的特色建设,大多数只是处于学校特色(优势项目)阶段,形成特色学校尚需时日。
      3.特色学校不等于全校学生被“一刀切”地发展同一特长。特色项目建设中的“一刀切”现象需要正确地认识。有些学校划一地要求全校所有学生训练同一项目,发展同一特长。这样,“学校特色”是发展了,但是学生个性发展被遏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应当是自主的、多样的。有些学校在多个特色项目发展中着重打造某一项目,使学生个性得到自主发展,学校特色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在倡导“一校一特色”的发展理念时,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因材施教,切忌步入“一刀切”的误区。
        二、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特色学校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中,显示出特有的令人神往的光环,蕴含着不尽的能量。素质教育是肥沃的土壤,特色学校是艳丽的花朵;素质教育是时代本源,特色学校是具体体现。特色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有力地推动、丰富和完善着素质教育。我们认为,打造优势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开端。
      1.精心策划。教育策划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特色学校的全过程。
      优势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项目,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优势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鹜远。优势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各中小学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特色项目。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创造特色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
      2.运用资源。学校打造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项目优势。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创建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学校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建立“特区”。打造特色项目,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学校决策层需要打破常规,建立“特区”,给特色项目执行者以更大的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三、特色学校是学校发展的中继形态,特色学校要想提升为名牌学校,其学校的文化特征应该逐渐显著。
      优势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逐渐向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经近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会形成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进入了特色学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学校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当然,考察名牌学校的形成轨迹,并非都是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但这无疑是其中的一条道路。
      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文化特征逐渐显著。学校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越长,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由此对周边学校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名牌效应。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四、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进取和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要体现教育创新的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是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特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某一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例如把属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办成专业式的“书法学校”、“艺术学校”、“体育学校”、“职业学校”。不执行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课程,以期办出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要避免的。
      2.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
      3.创建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源泉。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相关关键词: 特色学校再认识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