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虚无主义 正文

    文化虚无主义的叙事逻辑、发生根源及其批判路径

    时间:2023-01-26 17:10:0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李万平,许 庶

    (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2.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文化虚无主义是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精神文化价值的错误思潮,鼓吹文化虚无主义的用意在于动摇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基、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灵魂、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自信,是一种层次更深、危害更大的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困扰和渗透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有效抵制文化虚无主义是我们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对此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分析文化虚无主义的叙事逻辑,认识其发生根源,探索其批判路径,对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蔓延,进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虚无主义在其叙事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即通过虚无历史文化人物、虚无民族文化进程、虚无文化多重价值,来否定历史、否定传统、否定文化,其最终目的是要否定现有历史发展方向和社会主流价值评价标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一)虚无历史文化人物,扰乱人们价值判断

    经过历史评定、获得人民认可的文化名人、民族英雄、政治伟人等,是凝聚民族共识、展示民族形象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源泉。虚无历史文化人物是文化虚无主义惯用的伎俩和手段。其一,虚无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恶搞、调侃和抹黑历史文化人物来虚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如,宋代包拯在某话剧中被恶搞成好色之徒,关羽在网络游戏中被黑化为性感女星,花木兰变为捧着烧鸡、满嘴胡话的大傻妞。文化虚无主义者还认为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的行为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狭隘的汉民族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其二,虚无革命文化的代表人物。一方面,非议革命领袖,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毛泽东虽然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2]。文化虚无主义者以反思历史、还原历史、重新评价为名,无限夸大毛泽东的历史错误,恶意贬损毛泽东的个人形象,全盘否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功绩,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的目的。另一方面,调侃崇高、颠覆历史,丑化人民英雄和革命先烈。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先烈几乎无一幸免地遭到质疑。除此之外,文化虚无主义还为早有定论的反面人物露骨翻案、评功摆好、歌功颂德。譬如将慈禧视为“爱民如子的政治家”,把李鸿章说成是“为国争利的爱国者”,将袁世凯赞为“有能力的民族英雄”,甚至把蒋介石誉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其三,虚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通过人为制造相关话题,对模范人物、时代楷模、道德榜样等社会宣传的先进典型进行污名化,故意对其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作歪曲性、挑拨性的解读。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一生以身许国、默默奉献。2018年2月15—16日山东某律师却在网上发表不良言论对黄旭华院士进行公开侮辱,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总之,文化虚无主义就是通过虚无历史文化人物来否定国家精神血脉,否定英雄人物身上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否定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进而扰乱人们的价值判断,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

    (二)虚无民族文化进程,割裂历史文化脉络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有着自身存在、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这表明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发展连续性。然而,文化虚无主义却抽掉文化所赖以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使文化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走向文化神秘主义,并认为任何文化都可以被随意切割,以达到篡改历史和攻击现在的目的。其一,虚无民族文化的存在根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虚无主义“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甚至否定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将中华文明体系纳入其他文明或是直接否认它的历史存在”[3],这种做法不仅切断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而且破坏了文化内在的时间性联系,是对文化根基的否定和动摇。其二,虚无民族文化的演进历程。我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演进。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中的继承和发展,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虚无主义不仅宣称中华传统文化是糟粕,而且鼓吹“革命文化不合时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具有先进的思想资源”[4]。如,在对待“革命文化”上,有的否定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声称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是少数革命家“制造”出来的,是造成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源,影响了中国“以英美为师”、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
    有的妄言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具有“暴力倾向”,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人心,妨害团结,主张“告别革命”“远离红色”。其三,虚无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虚无主义者却主张“化中西为古今”,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不在于文化上的差别关系,而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西方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概而言之,割裂完整的文化传承脉络,既违背了文化历史事实,也违背了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发展规律。文化脉络绝不允许简单割裂,任何割裂文化脉络的做法,必将给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进而消解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干扰人们对已有思想文化体系的认同和关注,最终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陷阱”之中。

    (三)虚无文化多重价值,冲击核心价值观念

    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一种精神成果,具有工具价值、中介价值和目的价值。文化虚无主义从纵横两个维度对文化价值进行虚无,纵向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消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横向表现为对文化价值和力量的根本怀疑,特别是拒斥先进文化,拒绝崇高理想。其一,虚无文化的工具价值。文化的工具价值是指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达到实践主体活动目的的一种手段。一方面,文化具有维系人类生存、规范社会运转、促进文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工具价值,体现文化的“化物”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精神催化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文化的“化人”作用。文化虚无主义无视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既否定文化的“化物”作用,也否定文化的“化人”作用。其二,虚无文化的中介价值。文化的中介价值也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文化是维系社会历史发展的中介纽带,社会通过文化得以延续存在。文化虚无主义把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虚无化,主张抛弃一切传统的价值规范。另一方面,文化是人们产生高级需要的必然中介,缺少文化人们便不会产生高级需要。“文化虚无主义把人的精神本能化、物欲化、个体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价值观念,使文化日益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恶俗化。”[5]如,文化虚无主义通过“三微一端”,以影视剧、表情包等形式,选择一些情节性较强的历史片段、英雄人物、文艺作品、红色经典等,进行戏说、调侃、恶搞,甚至是故意歪曲和抹黑,在制造看点和笑料中歪曲历史、解构经典、消解政治、蔑视崇高、污辱英烈、戏谑正义、调侃人生,由此导致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把庸俗当高尚、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等现象,出现了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错乱。其三,虚无文化的目的价值。文化的目的价值在于把个体作为价值主体,通过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虚无主义把纵欲、贪婪、自私看作人的本性的自然表露,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虚无空幻的观念组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套唬人的把戏、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只有经济利益才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完全忽视和否定了文化的目的价值。文化虚无主义对文化多重价值的直接虚无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和文化精神,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弱化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为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精神文化渗透提供了机会。

    文化虚无主义的发生有着多重根源,市场经济不良运行催生文化异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耦合,分别构成文化虚无主义发生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认识根源。

    (一)经济根源:市场经济不良运行催生文化异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市场经济,其在不良运行中会出现异化倾向。市场经济的不良运行会滋长文化的三种异化现象,即文化生产的异化、文化消费的异化和文化精神的异化。其一,文化生产的异化。文化生产是文化生产主体对文化生产客体进行加工、改造,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功利原则成为人们经济活动基本的价值原则,这使得文化生产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产品应有的文化担当,导致文化生产的逻辑不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文化生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增值资本和扩大利润,并最终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发生。其二,文化消费的异化。在市场经济驱动下,文化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周期都大大缩短,这产生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产品、时尚等文化消费的易变性与短暂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等级的和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6]人们不断地追求新奇、刺激、欲望,消费的意义已转变为对于各种感官需求的满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在一种文化中的符号象征价值。”[7]其三,文化精神的异化。所谓文化精神,就是寄寓渗透在各种文化形态中的精神要素,是文化现象的核心本质。在市场机制引入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后,文化市场化虽然能够推动文化的标准化、批量化、大众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日益迫切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生产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和驱动,使得文化产品主体性被遮蔽、个性化被泯灭、创造性被忽视、价值性被抹杀,进而导致满足人们感官需求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充盈市场,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在“泛文化化”和“泛娱乐化”现象中,文化精神也在不断异化。

    (二)政治根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但是,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来看,仍然是“西强我弱”“资强社弱”,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且这种态势还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期。文化虚无主义通过颠倒历史、歪曲现实、嘲弄高尚、胡编乱造来贬低传统文化、虚无民族文化、否定崇高价值;
    把西方价值观经过世界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包装和粉饰,招摇过市、迷惑大众;
    假借“人权”的名义贩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人本主义;
    打着学术探讨、价值中立等幌子鼓噪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
    大肆宣传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极力鼓吹新自由主义,竭力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迷雾;
    等等。事实证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已然获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的,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也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勾结和煽动国内一些不法分子否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推崇“西方中心论”,破坏、动摇并同化我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妄图达到动摇中华文化立场、消解民族文化自信、兜售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目的。总之,意识形态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文化虚无主义在短期内也不会销声匿迹,而是依托互联网不断改变其渗透方式和传播路径,并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互为表里、沆瀣一气,以一种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趋复杂的方式施加意识形态和心理影响,进而使部分人出现精神空虚、理想失落、道德贫困、价值偏离等问题。

    (三)认识根源: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耦合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思想、文化与精神等因素看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根本上颠倒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虚无主义就是典型的唯心史观,是历史唯心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文化虚无主义脱离经济政治发展,脱离社会历史背景,就文化谈文化,就文化谈现代性,把文化看成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把现实的一切弊病归罪于传统文化,把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良方。按照文化虚无主义的叙事逻辑,中国只要抛弃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就可以实现现代化。这种以全面放弃传统文化来寻求现代化出路的极端方式,必然会因缺乏现实根基、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而陷入唯心主义泥潭。同时,文化虚无主义将文化视为“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8],既没有正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也没有看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对于秉持唯心主义的文化虚无主义者来说,形而上学便是其贯穿始终的方法论。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于剥离社会背景、特定国情和具体环境,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分析文化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思维方法的绝对性和片面性。文化虚无主义者从所谓“文化整体性”出发,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完整地移植,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只能全盘抛弃;
    把中西文化完全对立起来,不承认两者可以互相吸收和共同发展;
    他们不对历史文化进行总体考察,而是利用某一部分材料或抓住某一方面问题,任意贬低和彻底否定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虚无主义内在蕴涵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导致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的思想桎梏使人们只看到自己置身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合理性而忽视其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和西方中心主义相结合,就必然会形成文化虚无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是怀疑主义、颓废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混杂体。”[9]旗帜鲜明地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主动权;
    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强化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力度;
    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合力。

    (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主动权

    文化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斗争中极具挑战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虚无主义表现形式,全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这个“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0]的根本问题,并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原则,牢牢把握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主动权。首先,各级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政权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真正做到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反馈、有考核、有总结,不断提高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针对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论调,必须坚决予以回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文化虚无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现实危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科学辨析主流与支流、彻底划清积极与消极、明确区分先进与落后,决不能让错误的思想认识、腐朽的文化残渣、落后的价值观念自由泛滥,从根本上阻断文化虚无主义话语的趁虚而入”[11]。最后,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选拔任用工作体制机制,加大民主测评和群众监督力度,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着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特别是班子成员年龄、文化、专业和经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与文化虚无主义进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揭露其错误实质,戳穿其真实面目。

    (二)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强化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力度

    唯物史观始终是批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有力武器,要想实现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真正有力批判,就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釜底抽薪式的解构。其一,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颠倒性。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文化最终的根源就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于社会的经济关系,这与文化虚无主义所认为的文化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的产物有着本质区别。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批驳文化虚无主义的虚假性。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从本质上是人类对象化活动的产物,是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生产生活的实践创造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文化应该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然而,文化虚无主义却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另外,文化虚无主义还站在个人主义立场主观评判文化价值,认为“凡是与人相适合、相适应的东西,便是善的,凡是与他相矛盾的东西,便是恶的、劣的”[13]。其三,坚持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驳斥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性。唯物史观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诉求就是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文化产品和文化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文化趣味应当是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而不是消极的、低级的、庸俗的。其四,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荒谬性。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必须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防止以孤立和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来看问题。因此,我们在展开文化研究时,要坚持以客观求真、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文化历史、文化开放、文化借鉴和文化发展问题,避免出现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以主观代替客观的文化虚无主义。

    (三)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形成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强大合力

    批判错误思潮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在观念上作出改变,在实践上有所行动,形成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强大合力。其一,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新时代,我们要以发展眼光看待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的导向作用,攻克阻碍公平正义、损害人民权益的顽瘴痼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以培育国民健康心态;
    引导人们认清各种否定领袖、诋毁英雄、歪曲历史、抨击文化的错误言论,进而使之能够对文化虚无主义进行针锋相对、旗帜鲜明的批判,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五个认同”。其二,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作用,团结、凝聚、引导网民,使其成为推动文化正向发展、加强社会文化管理的积极力量。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对那些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的言行依法予以管控,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
    要运用网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科学分析和鉴别各类文化信息,培养和提高他们辨别和过滤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信息;
    要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网络意见领袖等的正面作用,积极参与、回应和引导热点话题,主动引导舆论,对文化虚无主义进行有力鞭挞和批判,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其三,培育多元批判主体。相关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形成规模庞大、范围广泛、表现形态各异的批判格局。史学研究者要搜集各种史料,针对攻击、诋毁历史文化人物的种种谣言,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文艺工作者既要在艺术创作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对有代表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文艺作品,展开旗帜鲜明、实事求是、充分说理、指名道姓、短兵相接的分析和批评”[14];
    哲学研究者对于市场经济物化语境下所形成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需要以马克思实践论的反思方式进行深刻的哲学批判,从学理上批判文化虚无主义存在的理论错误和逻辑谬误。总而言之,只有全社会形成一种批判合力,才能逐步消除文化虚无主义的作用空间和影响范围,最终让其无处扎根、无处遁形。

    当代中国,文化虚无主义主要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主流价值观念、质疑马克思主义为主要特征,调侃英雄、消解精神、放大欲望、过度娱乐,或者有意遮蔽“红色经典”原初的价值导向和精神钙质,企图动摇中华文化之根基,消减中华文化之影响,解构中华文化之灵魂。对此,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露文化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深刻剖析文化虚无主义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认识根源及其本质,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文化 文化与人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白草堂(2019年5期)2019-11-14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21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新传奇(2018年2期)2018-05-14 相关关键词: 虚无主义:尼采与施蒂纳 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 现代性和虚无主义 哲学论文:空间转向与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虚无主义 叙事 批判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