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感知 正文

    学习环境感知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3-01-26 14:15:0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卢东宁,张 雨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迎来了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支撑的新时代。人才成为科技创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筑牢科技根基的重中之重,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找出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因素并厘清其作用机制,对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据已有研究,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文化环境、导师、同学及其个体本身等多个层面。文化层面包括高校创新文化、团队创新氛围等,荆玲玲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创新氛围显著影响研究生个体创新行为;
    [1]导师层面的研究包括导师指导风格、导师、同学支持以及师生关系等,胡保玲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导师支持对研究生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
    [2]个体层面的创新动机、自我效能感、目标取向、创新思维等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均有有显著影响,李伟以创新动机为自变量,验证了研究生内在创新动机与外在创新动机均对其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3]可见,目前缺乏基于某一理论框架、系统整合内外部环境因素探究学习环境感知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将导师指导、同行交流作为研究生学习环境感知的一部分,并纳入学业挑战性压力,以科研自我效能感为中介效应,探究学习环境感知、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

    1.学习环境感知三维度

    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促进其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主要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研究生最直接的学术交流就是通过导师的指导。另外,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可知,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助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门、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是研究生科研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学术型研究生在科研任务与能力上具有较高要求,由此产生的压力对研究生科研成就和产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将学习环境感知划分为导师指导、同行交流以及学业挑战性压力三个维度。

    2.计划行为理论内涵

    计划行为理论是借鉴信息加工及期望价值理论的观点用以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三个因素所决定。行为态度是个体实施该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主观规范是个体实施该行为感知到的社会压力;
    知觉行为是个体对实施该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总而言之,个体对实施该行为的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程度越高,群体主观规范影响越正向,知觉行为控制越强烈,个体越可能执行该任务。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本研究将学习环境感知中的导师指导作为影响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行为态度的前置因素;
    同时,将同行交流和学业挑战性压力作为研究生对从事创新行为规范压力的感知;
    将科研自我效能感作为研究生对实施科研创新行为难易程度的感知,探讨它们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联合预测作用。

    (二)研究假设

    1.关于学习环境感知与科研创新行为的假设

    已有研究表明:导师指导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对学术的兴趣和追求。导师自身的学术魅力及对学生学术知识的传授会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兴趣,使个体产生积极的从事科研活动的态度。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选择,因此,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感知影响并塑造其创新活动态度;
    导师指导对激发研究生积极的态度进而促使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导师指导的内在特征及外在特征探究其对研究生的影响。如王茜等将导师指导风格分为支持型与控制型,通过实证得出两种指导风格均有利于研究生创造力的提升;
    [4]王辉等通过实证得出包容型导师风格会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行为;
    [5]饶武元等以553名研究生为被试,发现小组集体指导方式将会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6]侯志军等通过研究发现导师指导频率与其对研究生科研的影响呈线性增强关系。[7]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不管是导师指导的内在特征还是外在特征,都能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导师指导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主观规范是个体实施某特定行为,感知到重要他人或组织所形成的一种规范而导致的压力。同行是研究生对主观规范感知的来源之一。同行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同级同学、同门师兄、同舍和密友等主要交流对象之间的关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功能显著于知识的传授功能,研究生时常沉浸在这种学术氛围之中,其互动交流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行为产生影响。曹建、王健康的研究表明研究生同学之间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对研究生学术努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8]胡保玲基于465份调查问卷实证得到良好的同学关系也能显著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行为;
    [9]袁朋伟、董晓庆等通过研究发现知识共享和个体的创新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10]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同行交流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

    学校或学院对研究生科研、学习的要求是研究生主观规范感知的又一来源,本研究将研究生感知到的学业挑战性压力用以表征主观规范。Cavanaugh等人按压力的“好”“坏”属性把压力源划分为挑战性压力源与阻碍性压力源。[11]挑战性压力能够对个体成长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高能力要求、高质量的任务要求、时间压力等;
    阻碍性压力是对个体目标的实现具有负面影响的压力,例如角色冲突、工作倦怠等。LePine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挑战性压力源对学生学习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阻碍性压力源则相反。[12]Boswell等人通过实证表明挑战性压力源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具有负向影响。[13]陈春花、廖琳等人基于244名大学生调查数据发现,挑战性压力源能够正向影响个体创新行为。[14]当面对的是挑战性压力时,个体会产生这样一种认知:一旦克服这种压力,就能在学业、工作及未来成长方面获得收益与回报。因而在面对挑战性压力源时,个体更容易将其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从而激发其自身创造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学业挑战性压力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

    2.关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知觉行为控制主要受控制信念、知觉强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它是指个体对进行某具体行为的机会、资源以及能力的控制程度,表现为个体对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心。[15]从内涵上看,知觉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感最为接近。因此,本研究用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表征知觉行为控制。

    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者班杜拉(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是否能利用已有资源去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与判断,是一种主观认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对个体在具体情境下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有能力和信心完成科研任务的自我感知,是自我效能感的具体表现。基于此,可以推断出高科研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他们不受思维束缚并坚信通过努力钻研必能产生出新的想法以及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已有研究表明,在压力影响个体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个体因素起到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人行事风格的特质体现,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复杂的创新情景。刘成科、王少等人研究认为科研自我效能感能够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内生动力。[16]姚添涵、余传鹏以445名研究生为被试,发现科研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影响研究生创造力。[17]基于以上理论与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

    导师指导是在研究生学业、科研等各方面提供相关支持与帮助。在科研过程中,个体提出某一新想法时往往不敢付诸行动,他们害怕这一行为会给自身带来不利或批评,而导师则会鼓励和劝说学生表达和践行新的想法。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社会劝说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途径之一,导师的劝说与鼓励会增强研究生进行科研任务的信心与决心。此外,在个体选择科研方向与研究方法时,导师往往会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权,当得到导师的认同时,个体会获得被肯定的心理安全感以及对任务的控制感,进而增强其科研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在科研过程中受挫时,导师不仅会给予科学的指导建议,还会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来帮助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已有研究表明科研指导会促进科研效能感的提升,Paglis等的研究表明,在科研任务上,导师指导越多,学生科研效能感越高。[18]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指导与科研创新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同行之间的互动交流对研究生科研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一方面,通过双方的信息共享能够促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并且在交流探讨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个体灵感获得新的想法,能够增强个体科研的信心;
    另一方面,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会使研究生倾向于与周围同学在行为上保持一致。一般来说,研究生个体看到同行之间的伙伴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时,会自信的产生“我也能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同行交流与科研创新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研究生挑战性压力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任务要求,二是高阶能力要求。科研任务要求研究生有高质量的科研产出,高阶能力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以及批判精神。这种挑战性科研压力作为一种刺激源,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内在动机,特别是当他们感知到自己具备完成科研任务的技能与克服困难的信念时,他们将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源,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组织中,自我效能感往往被用作中介变量来研究组织情景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孟晓斌等认为,工作压力是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9]张勇等通过研究发现,挑战性-阻碍性压力能够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对创造力产生影响。[20]此外,姚昊、马立超以1095名研究生为被试,探究挑战性压力对心理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挑战性压力能够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缓解研究生心理焦虑。[21]由此可见,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的认知资源,是内在的科研工作资源的一部分。自我效能感高的研究生面对高挑战性压力时,会激发自身的科研动机水平,产生正面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业挑战性压力与科研创新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微信、电子邮箱等线上发放与现场发放相结合的形式,对陕西省6所地方性、非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发放问卷350份,实际回收问卷340份,回收率97.14%,剔除无效的样本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3.14%。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分布状况

    (二)测量工具

    1.导师指导。该变量的测量在借鉴Overall等开发的量表基础之上,结合学术型研究生的特点而改编和修订而成的。共包含导师指导水平与频次、导师科研激励、导师学术影响力3个维度6个题项,例如“关于如何计划和进行我的研究,导师会给予我合理科学的建议”。

    2.同行交流。该变量的测量以Zimet等人开发的量表为基础改编而成,改编之后的量表主要包括同行之间直接的科研交流、互助与间接的学术激励两个维度4个题项,例如“当周围同学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时,往往会更加激励我”。

    3.学业挑战性压力量表。该变量的测量是在MarcieA.LePine等开发的挑战性压力量表的基础之上改编而成。共包含任务要求和能力要求两个维度6个题项,例如“研究生学习要求我质疑和批判前人的观点,这对我有很大挑战”。

    4.科研自我效能感。科研自我效能感指研究生对成功完成科研任务所具有的胜任力的自我评价。该变量的测量改编自张永军等开发的量表,共包含3个题项,例如“我自信能处理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科研创新行为量表。科研创新行为指研究生在科研领域方面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并能成功实施以促进创新产出的行为。对该变量的测量改编自Scott和Bruce开发的量表,共包含6个题项,例如“为了实现新的科研想法,我应该尽量去争取所需资源”。

    问卷使用Liket-5点计分法,从1到5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各量表的信效度见表2所示。

    表2 测量量表信效度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考察本文所涉及的五个变量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采用Mplus 8.3软件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知,五因子模型的各拟合指标(χ2/df=2.57<5,CFI=0.93>0.9,TLI=0.92>0.9,RMSEA=0.07<0.08)均显著优于其他四个模型,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最佳,五个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良好,同源偏差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比较小,可以进行后续分析。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表4展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系数。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导师指导与科研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同行交流与科研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学业挑战性压力与科研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1),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科研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导师指导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1),同行交流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学业挑战性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假设1、假设2、假设3及假设4得到初步验证。

    表4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三)假设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25.0软件,在控制性别、年级、专业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回归法分别对主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主效应、中介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1.主效应分析

    从M5中可以看出,导师指导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β=0.17,p<0.01);
    同行交流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β=0.50,p<0.01);
    学业挑战性压力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20,p<0.01)。假设1、假设2、假设3得到进一步验证。

    2.中介效应分析

    中介效应分析借鉴Baron等三步骤层次分析检验方法。首先,检验导师指导、同行交流、学业挑战性压力对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
    其次,检验导师指导、同行交流、学业挑战性压力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最后,检验学习环境感知三维度、科研自我效能感、科研创新行为的共同影响,在科研自我效能感影响科研创新行为仍显著的情况下,观察学习环境感知的三个维度对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是否发生变化。

    由M4可知,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β=0.64,p<0.01),假设4得到进一步验证。由M6可知,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科研创新行为(β=0.42,p<0.01),导师指导对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仍然显著(β=0.12,p<0.05),表明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指导与科研创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5得到验证;
    同行交流对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仍然显著(β=0.34,p<0.01),说明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同行交流与科研创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6得到验证;
    而学业挑战性压力对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不再显著,因而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业挑战性压力与科研创新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假设7得到验证。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基于陕西省地方性高校326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导师指导、同行交流、学业挑战性压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并验证了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导师指导、同行交流、学业挑战性压力均能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
    从中介机制看,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指导和同行交流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学业挑战性压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由此可见,新时代提升科研自我效能感是促进研究生产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建议

    1.提高研究生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感知水平

    提升科研自我效能感是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创新具有风险性,导致很多研究生害怕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缺乏创新自信心。因而应多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其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感知水平。一是改革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加强对其科研能力、学术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成绩对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而研究生录取应增加对其本科阶段成绩的考核。同时,在研究生复试环节,适当增加对考生科研能力、学术素养等的考核,并让这部分考核的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一定比重,以提高研究生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信心。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授课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前沿性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学习;
    增加研讨课比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与研融合在培养过程中。以上举措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底气”。三是搭建科研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应主动拓展校地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合作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强化他们对科教兴国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感知水平,激发他们提升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志气”;
    另一方面,高校应搭建科研实践平台。通过科研实践训练,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和实践能力,并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认知水平。如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创新项目和竞赛,以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并设置专门的研究生科研支持协会,为研究生科研活动提供场地、资金、问题咨询等服务,并做好应急保障措施,定期对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指明方向等。

    2.营造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学习环境

    研究发现:学习环境感知不仅可以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为,其中任一维度均能单向地正向预测其科研创新行为。因此,从学习环境感知三维度进行优化既能直接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同时也能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为。一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一方面,导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导师自己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不断申报项目、发表论文或服务社会,通过以身示范,引导学生效仿其行为;
    另一方面,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自己的学生开“组会”,通过组会,教会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此外,导师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培养,以不同的方式激发每个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为。二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应多开展多元化、层次化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交流中培养其探索性学习的精神。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论坛、定期组织学术年会,通过科研成果的展示促进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开展研究生创新竞赛以及学术调研等活动,提供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出国交流访学等,让研究生能够追踪科学前沿。三是施加适度压力。破除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引导研究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避免由于科研压力过大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压力,通过心理健康培训、开展压力管理团队训练等途径做好压力应对的心理指导与建设工作。做好学术软环境的建设,使研究生在保持高度警觉的同时,能够感知到学校提供的保障与激励措施,从而增加个体科研信心,激发其内在主动动机和创新行为。

    猜你喜欢 效能导师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心理学报(2022年8期)2022-08-09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民族文汇(2022年13期)2022-05-07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年9期)2021-11-02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2021年4期)2021-05-19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科学与财富(2021年36期)2021-05-10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导师的猫读者(2018年24期)2018-12-04How Cats See the World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和谐秘诀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3年8期)2013-05-14 相关关键词: 感知挫折作文1000字 更透彻的感知 冬季防流感知识 感知5以内的数 亲身体验主动感知
    相关热词搜索: 感知 科研 研究生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