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科普、传播、教育:时代赋予使命

    时间:2020-08-10 08:07:21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科普、传播、教育:时代赋予的使命

     最近,法国灯塑艺术大师Chevalier先生应邀在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进行了一次演讲。大师以其丰富的知识,结合他所创作的一幅幅美妙作品的光盘演示,对历史上艺术家们在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的描述对象、使用材质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作了他所理解的诠释,他所创意制作的数字基因仿自然生存艺术、数字光影传感艺术、数字视音频传感互动艺术,以及自然光与人造材质的数字灯塑艺术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穷回味。

      艺术家在思考、创作,并以艺术形式向人们表现他们所感受和理解的科学与生活、现实和未来、困惑与展望,展现科学进步与艺术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这给我们正在从事科学技术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教育的人以启示,如何把当代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及其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的互动系、与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述好、传播好,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常识、促进人们的科学生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张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的科技成就和无止境的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精神,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今天,我们已经感受到科普工作者的大量缺乏,科学家成为科普创作者越来越少;从事科技传播的名记者屈指可数,科学技术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象到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类节目显得非常幼稚和不专业;对于日渐频繁的科技危机、健康危机和自然危机的深度报道、调查分析和研究都显得力度不够。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科技新闻传播和普及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究其原因,不仅有客观因素,诸如专利保护、商业秘密、科学技术专家的严谨性等,使得科技类新闻的采访、报道要比其它内容的报道难度大;科技记者的知识素养的高低也关乎他们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科技成果真实性和科技危机严重性的判断能力;而且,还有主观上的一些问题或者受众市场上的原因,诸如社会性和时尚生活类的新闻报道,由于其生动性、易描述性、易理解和普及性、市场性等因素,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容易赢得广告,而科技类新闻报道知识性强、受众面有限、商业广告机会少等因素,其生存发展难度就比较大,往往需要补贴,久而久之在以市场和效益为重要导向之一的“新闻产品”竞争中,会趋于弱势。所以,一般而言,科技类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业网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信息上都是比较少的,其中市场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长此以往,对科技类的广电节目、报刊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队伍受影响、写作和制作水平不高等等,必然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弱化、退化和虚化。同时,也会因科技传播和科普的缺位或力度不够,导致产生诸如各种伪科学、现代迷信甚至“法轮功”的出现等。

      无数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像《探索》(Discovery)这样的节目不仅是系列的科普专题片和栏目,也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力;一些国际上著名的科技博览馆和世博会都成了传播先进的科技成果及其未来商机的推广会,显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乃至经济实力的形象展示会;一些国家从事科普和科幻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不断被炒热,甚至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通过高科技在影视制作中的表现手段演绎成全球热销的影视大片,如《龙卷风》、《后天》等,甚至有的还获得奥斯卡奖。一些用高科技手段表现科技的魅力、传播科技常识,激发人们对未来可能产生的自然和科技危机的想象等科幻片的大量涌现,由此不断形成科技、文化、艺术的强势传播体系和文化传媒产业链,形成占领世界市场的巨大冲击力。由此,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科技传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科技传播本身,并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除了国家政策和国家投入因素外,关键在于人才。有没有既懂新闻与传播知识和规律、又懂科学技术知识和规律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有没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以及科学道德的传媒人,是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而且这样的人才也需要通过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新闻传播院校通常培养的是以文科为主的通用型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传播院系,也通常局限于某种相对单一的专业层面,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而对于领域广宽的科技新闻人才很难进行专业培养,更没有教材能够涵盖各种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及其它传播形式。因此,科技传播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培养难度很高、职业和受众要求很专业。

      如何解决复合型科技传播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我们从事高学历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单位及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认真思考。科技传播作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其健康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人才、关键还在于人才。

      因此,我们有以下考虑:

     1.要从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不同的生源渠道,扩大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科技传播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专门人才。

      

     解决方案有四:(1)在现阶段,既要面对现实,在对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文理兼收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习的本科生,实施一、二年级的基础模块的数理化、生物、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扩大基础知识面,特别是打下一定的科技知识的基础;三年级以后进入新闻传播专业模块的学习与多种媒体文本的新闻实务的操作、实践,特别是选定一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传播事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科技报道、科技专题拍摄等选修课程,实施方向性培养。

      (2)面向非新闻传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开设科技传播第二专业学位课程,从中物色和培养一批有志于科技传播的具有较厚实理工科知识基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吸引他们加入科技传播的队伍。

      (3)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科技传播和传媒素养教育的选修课程,吸引一部分理工科学生,通过理论和实务教育以及兴趣培养,发现一批未来能考科技传播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从事科技传播的理论和实务研究的学生。

      (4)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上设置科技传播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和广播影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上设置科技传播研究方向,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工知识基础,同时能对科技传播有研究、有志于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端人才。

      

     2.推进学界与业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传播的专门人才。

      

     实务性科技传播的专门人才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应当是传媒界的责任。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业界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培养等认识上的分歧,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业界直接所用?或者说如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上手快、潜力大?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广大学生深感痛苦的事情。如何使已经在业界工作的记者、编辑,能进一步提高理论和知识的水平,进一步充实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量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把握与日俱增,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文化传播的产品,向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的新常识提供更好的服务?从业人员的知识老化与从业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科学技术以几何速度发展的矛盾,这也是业界颇感困惑、从业人员感到力不从心的问题。

      解决方案有二:(1)开门办学。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到业界挂职见习,了解业界和市场的需要,做好科技传播的新闻报道,并在与社会和业界的互动实践中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写作和传播的能力;另一方面请业界资深的专家,名记者、名编辑、名导演等经常来校开设讲座和带教学生、指导专题写作、专题制作和论文等。使学生在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高实战能力。

      (2)建立双向的实训基地。利用学界和业界的各自优势,特别是综合性、理工类高校的科研、学术成果多、人才多、教学资源多的优势,和业界丰富的传播渠道、实战经验等优势,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与互补。建立双方的实训基地,学校的基地为从业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学习平台和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讯息,以及最新科技成果的背景介绍,方便从业人员从中吸取养分、结识新的科学技术专家,为掌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深报道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打下基础;业界的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业务实战的平台,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捕捉科技新闻的热点和敏感性提供指导与帮助,缩短他们的社会化、职业化的进程。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相关关键词: 赋予矢志使命必达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