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浅谈分享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0-03-11 07:51:33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浅谈分享教育的策略
      
      昌胜仪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教育局第一幼儿园(661600)
      
      【摘要】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教育;策略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的行为。
      
      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以自我为中的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1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是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
      
      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共享她的漂亮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像就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说是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离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我在讲述完故事后,让幼儿观察三副图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且让幼儿来表演表情。
      
      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
      
      ⑴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小动物都夸她的房子)
      
      ⑵小姑娘为什么不高兴?(她不同意小动物到她家玩)
      
      ⑶小姑娘为什么又高兴了?(她同意了小动物到她家玩)
      
      通过观察回答,幼儿已能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我意识的膨胀(拒绝小动物)自我意识的克服(失去朋友后的孤独)与人分享时的快乐(邀请小动物)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分离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其次,通过讨论来迁移情感,逐步形成幼儿自身的认知。
      
      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到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小动物吃糖果、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应征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愁,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的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老师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他(她)当时的情绪。
      
      此外,我们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面的内心体验。
      
      如:有一次,我班的袁浩然小朋友带来了一辆好玩的遥控汽车,小朋友们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他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小朋友们玩,孩子们都挺失望的。我觉得这正是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将袁浩然的汽车拿在手上,对他说:“这辆汽车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向你借呀!”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会怎么样呢?”我故意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他想了想说:“有点不开心。”“那你们大家呢?”“我会生气。”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袁浩然,你看,小朋友现在和你一样都会不开心,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不说话了,他拿过我手中的汽车,把汽车塞到小朋友手中,大家高兴的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
      
      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系列社会行为。
      
      3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他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是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还是难以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4通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她)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给予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
      
      分享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关键词: 浅谈分享教育的策略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