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类
  • 会计类
  • 资格类
  • 医学类
  • 公务员
  • 学历类
  • 外语类
  • 计算机
  • 金融类
  •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开发

    时间:2020-08-17 12:29:46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开发

     开发“活动领域”,是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实的关键。活动领域,介于国家课程设计与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之间,承上启下,统整程度高,包容性强。缺少活动领域,国家设计的课程理念和目的难以“自上而下”,活动“组织线索”和国家指定“内容领域”难以与地方和学校实际有机整合;缺乏活动领域,学校活动实施不容易“自下而上”,找不到连接课程理念、目的的桥梁;没有活动领域,学校教师缺少联想的原型或酵母,难以开发恰当的活动主题,确立适宜的活动项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结构

     欲准确定位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必须首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结构,包括内容的组织关系、结构要素和内容范围。

     (一)组织关系与结构要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作出规定的同时,又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与组织形式。为此,需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关系、内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组织关系。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要求,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个“维度”出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这实质上强调了内容选择与组织三条“理论”的逻辑线索,或者,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始终要以学生为核心,实现这三条逻辑线索之间关系的平衡与协调,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则是围绕“学生发展”,基于某一条组织线索兼顾其余。或者,围绕“学生发展”,从任一条线索出发,融合其余线索。可以是基于“人与社会”,兼顾“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也可以是基于“人与自然”,兼顾“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还可以是基于“自我”,兼顾“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

     图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关系

     2.结构要素。

     沿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组织线索展开,形成学生“自然体验”、“社会亲历”、“交往活动”三大活动系列,[1]分别代表人作为认识主体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他人(包括自我)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但是,这仍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构成的一种形态,可以称为现实性内容结构,或称之为共时性活动内容规定。学生的现实性活动须臾也离不开历时性活动内容,历时性内容是现实性内容合理而有效展开的必然基础,二者之间通过现实性“活动”相互转化。学校教育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设计合理的活动,并通过现实性活动将历时性内容成功转化为现实性内容。历时性内容在活动中展开的途径是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就总体而论,学生的文化实践、社会亲历、自然体验和交往活动是整体中不可以分割的组成部分,四者共同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图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在此要素构成图中,自然体验指主体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自然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和态度,例如,栽培活动、饲养活动、自然观察活动、野营活动、环境教育活动等等,都是学生亲近自然并进行自然体验的常见活动形式。社会亲历是主体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亲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劳动观、职业观和道德感。例如,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义务活动、职业教育等都是常见的社会亲历活动形式。交往活动是指人与他人或自己之间进行的有意识的交互活动。通过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意识和态度,例如,协作活动、福利教育、捐献活动等都是常见的交往活动形式。文化实践是指人作用于文化世界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文化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传统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展运用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鉴赏活动、国际理解、民族文化教育、创作活动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系列活动等等,都是常见的文化实践活动形式。

     (二)内容范围

     我国有相关文件和文献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作出了大致规定。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文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2]随后,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初稿)》依据“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对原来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强调。[3]

     尽管上述两方面规定所描述的内容有区别,但均强调“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国家从不同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现实规定,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从纯粹学理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不仅仅包括这些,伴随课程实施情境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发生改变。如何应对改变?需要地方和学校结合具体课程实施情境,在确立活动领域与活动主题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创造。

     二、活动领域开发的分析框架

     欲确立恰当活动领域,需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指定领域,明确我国当前活动领域开发的主要任务,探究活动领域开发的基本内容、方法,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开发经验,充分挖掘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从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点寻找活动领域开发的思路。

     (一)活动领域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作出了比较开放性的规定。对地方和学校而言,要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目标,需要从地方和学校实际出发做整合性的开拓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也唯有如此,才能将“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才能使课程真正与教师和学生发生实质性联系。

     1.整合国家“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指定领域如何有效实施作出“整合”的明确规定,指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4]实际上,整合四大指定领域,也有内在的学理上的意义。其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属于同一范畴。”[5]其二,“研究性学习”与另三大指定领域也分属于两种不同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探究学习方式,存在于任何课程领域的实施过程中,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发生联系。其三,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理想的信息技术教育同样需要与各课程领域有机结合。其四,就课程性质而言,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综合实践活动有明显差异,怎样将二者融为一体?需要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整合”。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确定适当的活动领域,是重要途径。

     2.整合“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除四大“指定领域”外,还有“非指定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除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同时还指出,“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6]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如何实现互补?在地方和学校场所中,确立适当的活动领域与活动主题,是一种可能的尝试。

     3.整合指定领域与学科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课程领域之间既存在相对独立性,又保持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7]如何整合指定领域与学科领域?同样要通过地方和学校,透过活动领域设计来完成。

     (二)分析国内外活动领域开发经验

     世界许多国家、地区非常重视活动领域设计,有的规定较为详细,有的则比较概括。

     1.我国台湾省的经验。

     受“生活实践”、“体验意义”、“个别发展”、“学习统整”四大课程理念与目标的规定,台湾综合活动课程规定有四大主题轴、十大指定内涵和六大议题。四大主题轴为:认识自我、生活经营、社会参与、环境保护。[8]十大指定内涵为:学生自治活动、生命教育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危机辨认与处理活动、野外休闲与探索活动、自我探索与活动、人际关系与了解活动、环境教育活动、两性的关系与互动、家庭生活活动。社会变化多元,新兴议题层出不穷。建议综合活动设计融入的六大议题是:资讯教育、环境教育、两性教育、人权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家政教育。

     2.日本经验。

     日本《学习指导纲要》指出,综合性学习包括基于儿童的兴趣、需要的课题,适合地区、学校特色的课题。之外,还对“综合性学习”领域做了大致的规定,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等。

     3.欧美经验。

     美国许多州设置有学生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社区服务、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自然探究、社会学习、生活学习等活动领域,英国在“交叉课程”中设置经济产业理解、职业教育指导、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活动领域。在这些领域设计中,围绕与人存在环境相关联的自然现象或问题探究领域,以及围绕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制度等展开的研究领域,内容相当广泛。

     总体上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规定,十分突出开放性,强调“领域”概念。活动领域设置,内容各不相同,但活动领域的综合性、社会现实性、生活性、跨学科性、体验性等非常明显。

     (三)从与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交接处寻找活动领域开发的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设计,实质上是课程资源的重组过程。我国地域辽阔,区域性差异大,活动领域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差异。对此,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地方和学校保证了相当大的课程开发空间,地方和学校享有较大的课程开发权利。设计活动领域,需要在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寻求帮助。

     需要对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含义作出明确的解释,否则不利于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设计与实施中落实。目前,我国课程研究与实践领域出现两种理解:“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前者似乎承认有三种或三类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地方和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课程开发对象,后者则视为“开发策略”,强调以地方和学校为开发现场,以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成员为开发主体,通过地方和学校,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教育哲学、体现地方和学校实际、促进地方和学校整体发展的课程。按照前者理解,地方与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要实施国家四大“指定领域”,另方面,需要结合实际,设计“自己”的活动领域,二者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全部。

     我们坚持第二种理解。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有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开发权利和责任,但并不是要开发三种或三类不同的活动领域,相反,要开发既体现国家精神,又突出地方和学校实际和需要的整体的活动领域。因此,地方和学校需要充分理解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与期望,逐层地方化和校本化。地方化和校本化后的课程,既是地方的、学校的,也是国家的,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活动领域的确定就是地方化和校本化的表现形式。活动领域的生成通过两条线索的交织而实现:纵向上逐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目标,横向上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将国家课程规定地方化和校本化。

     (四)活动领域开发的基本策略:集体审议

     活动领域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转化”上的特点,即将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的规定转化为适合地方和学校的,换言之,一切从地方和学校实际出发,有效落实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转化”的主体不再是纯粹的专家团体,而是由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以及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讨论和决策,这就是集体审议。

     集体审议强调“理论”研究导向转向“实践”,用实践者多元的声音,来决定实际的活动领域。强调从“自己”的实际考察“国家课程规定”以何种方式落实最为有效。强调从问题解决入手,不是逻辑演绎。

     时下,我国教研员、学校教师甚至学生,已习惯于实施现成的课程,按照现成的教材和教参,组织教学、实施课程。能否很顺利地参与到活动领域设计之中,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得到体现,是活动领域开发的关键问题。集体审议,可以帮助教研员、学校教师实现“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在实际的审议过程中,发展活动领域设计的主体意识以及相关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开发流程

     依据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精神、详细分析地方和学校的区域性特点、解读地方和学校教育远景规划、分析课程开发资源、诊断课程开发需求、确立课程开发目标和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开发必须重视的工作环节。

     图3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开发流程

     (一)解读国家课程精神

     这是前提。如果理解不到位甚至有误,无论怎样的领域设计都会偏离总体方向。解读内容至少包括:理解国家课程开发的思路、国家课程改革的内容(体制、结构、宗旨、具体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精神。如关于课程实施精神,不难发现:尽管国家课程开发对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作出了基本规定,但并没有对地方和学校的活动领域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将“整合”的任务、“具体化”的任务留给了地方和学校。

     (二)分析课程开发现实情境

     这是“认识自我”。只有合理地、准确地把握“自我”,才能确立恰当的活动领域开发思路。从教育外部看,内容包括:地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产业结构、文化构成、人口素质结构、政策环境等等。从教育内容看,需要分析地方和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基础、教育前景。通过教育内部外部区域性特征分析,可以对课程开发现实情境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找出课程资源“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机遇”、“危机”和“行动建议”,把握“实际”能够做些什么,找出活动领域开发的可行性。表1是课程开发现实情境分析框架,需要联系地方和学校实际认真描述。

     表1 课程开发现实情境分析

     (三)诊断课程开发需求

     这是非常“基础”的工作。课程开发需求来源于多个方面:有家长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寄予的期望;社会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提出的要求、教育系统对课程开发的规划、学校师生对现实课程的肯定、批评与希望。通过认真细致的访谈、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概括课程开发需求。

     (四)表述开发目标

     在完成上述三方面工作之后,需要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筛子,对“需求”进行过滤,结合“现实性”予以定位,再运用恰当的方式清晰、明确地描述活动领域开发目标,内含师生活动的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与表现目标,这些目标要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等方面的价值。

     (五)确定活动领域

     根据开发目标,立足“自身”条件,落实国家精神,可以对活动领域作出大致的规定。再经过行动研究,予以准确定位。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分析诸如上述(表1)项目的优势与劣势,展望“机会”,谨慎思考“危机”,透彻了解活动领域开发的现实的整体图象。结合国家精神,从区域性教育现实与要求出发,运用集体审议方法,参考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确立的相关经验,概括活动领域。我国一些学者所从事的有关“研究性学习”实验探索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从学校“具体的课程情境”出发确立探究“课题”。[9]研究者通过实际调查,与校长和老师们座谈交流,认真分析学校“文化设施”、“社区资源”、“师资力量”以及闻名全国的“江阴长江大桥”“华西村”“江阴独特文化”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与不利的方面,使老师们“思路大开”,校长也“恍然大悟”。最终,结合“学校的特长”和“教育资源”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再如有的地区将活动领域确立为国际理解、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参与、生活经营、资讯科技。

     (六)解释与实施

     解释活动领域提出的背景、内涵,逐一解释活动领域推行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七)评价与修正

     这一步骤所涉及评估的含义比单纯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更宽泛,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潜能和表现的评价,对活动领域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进一步讨论、反省、行动的依据。

     上述六个步骤并不一定完全遵循既定的逻辑序列,课程编制者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任何一个不同的环节入手,或几个环节同时并行。需要强调的是,应从“整体”视野思考活动领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注:

     [1][5]参阅熊梅:试论当代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结构关系(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长春,2001年9月。

     [2]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

     [3][4]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6][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9、81.

     [8]参见我国台湾省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2000年12月。

     [9]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32—33.

     [10]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引.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批号:FHB011250)、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批号:JZA02033)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关关键词: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