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时间:2020-03-01 08:28:0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李养民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摘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必须遵循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价值认同、从自发到自觉促进大学生价值内化的原则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2) 10 - 0017 - 03
      
      作者简介:李养民(1962-),男,陕西户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马克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可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中国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建构,但是存在着只重视主导价值观教育,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体特点没有特别关注的问题。在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大学生,这是我们建国六十年来积累的有效经验。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中,个体和个体之间有共同的认识,这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部分。但是,个体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大学生,因为家庭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思想发展的情况不同等等,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尊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单纯地按照过去的只用主导价值观来教导大学生,在过去处于封闭的社会状态下,大学生可以完全不受其他价值观的影响,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但是在新时期,社会越来越开放,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关注其他多种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来引导大学生怎么去看待多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认同主导价值观的同时,不要忽视价值观多样性的存在。
      
      2.运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多于引导启发
      
      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两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课堂讲授法,把价值观作为一种知识来教授,没有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自身的理想信念并付诸实践。 (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 所以,不免就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对过去的经验讲得多,对现在的新问题解答得少;大道理讲得多,如何操作讲得少;对价值规范要求讲得多,对人的具体行为心理讲得少。”出现了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倾向。这种只重视传授知识而没有关心这些知识如何能帮助学生处理他们面临的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情况,很难达到价值观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
      
      变革的必要性
      
      1.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的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实践特质,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要对世界作出科学的解释,而且还要能够合乎客观规律和实践的要求,有效地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科学的理论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力量,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论获得产生、检验和发展。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实践主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仅仅代表着整个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程度,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否在社会思想和理论层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胡锦涛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所做的祝辞中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科学的理论不会自然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他们学习、理解和接纳、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阶段,正是他们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系统地、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建构的引导

    [1] [2] [3]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