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
  • 数学教案
  • 英语教案
  • 政治教案
  • 物理教案
  • 历史教案
  • 生物教案
  • 美术教案
  • 音乐教案
  • 地理教案
  • 化学教案
  • 科学教案
  •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0-08-18 09:36:2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是(c )

     ? ?A.教育影响 B.教育物质资源

     ? ?C.教育内容 D.教育途径

     ? ?2.人类自身再生产不仅指人的繁衍生存,还指(a )

     ? ?A.个体社会化 B.人类的延续

     ? ?C.社会的发展 D.知识的传播

     ? ?3.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成为学前教育目标是( a)

     ? ?A.工业社会初期 B.工业社会

     ? ?C.农业社会初期 D.农业社会

     ? ?4.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 a)

     ? ?A.文化 B.政治

     ? ?C.经济 D.教育

     ? ?5.认为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 b)

     ? ?A.人本位的儿童观 B.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 ?C.神本位的儿童观 D.教育本位的儿童观

     ? ?6.出生到3岁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 d)

     ? ?A.社会机构中进行 B.托儿所中进行

     ? ?C.幼儿园中进行 D.家庭中进行

     ? ?7.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这表明个体发展具有( a)

     ? ?A.规律性 B.个别差异

     ? ?C.阶段性 D.社会性

     ? ?8.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教育价值的是( a)

     ? ?A.福禄贝尔 B.卢梭

     ? ?C.蒙台梭利 D.夸美纽斯

     ? ?9.皮亚杰认为心理特点为“自我中心化”的儿童处于( b)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思维阶段

     ?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 ?10.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是( b)

     ? ?A.自然后果法 B.教学做合一

     ? ?C.整个教学法 D.发现式教学法

     ? ?11.教育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的作者是( c)

     ? ?A.戈尔曼 B.洛克

     ? ?C.裴斯泰洛齐 D.加德纳

     ? ?12.《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 a)

     ? ?A.基本活动 B.教育活动

     ? ?C.主要活动 D.生活活动

     ? ?13.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是活动区之间的(b )

     ? ?A.界限性 B.相容性

     ? ?C.转换性 D.规则性

     ? ?14.积木、拼板、穿珠等材料应投放在( a)

     ? ?A.操作区 B.木工区

     ? ?C.科学区 D.语言区

     ? ?15.会选择和利用建造材料,正确地建造物体,这种结构游戏的要求是针对( b127)

     ? ?A.小班 B.中班

     ? ?C.大班 D.学前班

     ? ?16.我国学前教育中特有的一条教育原则是( b)

     ? ?A.独立自主性原则 B.保教结合原则

     ?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 ?17.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的方法是( c)

     ? ?A.讨论法 B.语言法

     ? ?C.演示法 D.环境体验法

     ? ?18.让幼儿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位老年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是移情训练的( c)

     ?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 ?C.情感换位 D.巩固深化

     ? ?19.在家庭中,人们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这是家庭的( c)

     ? ?A.经济功能 B.教育功能

     ? ?C.休息娱乐功能 D.繁衍后代功能

     ? ?20.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这是家庭教育的( c)

     ? ?A.率先性 B.丰富性

     ? ?C.终身性 D.深刻性

     ? ?21.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保证父母安心地参加工作,这是托儿所的( d)

     ? ?A.保育性 B.教育性

     ? ?C.社会性 D.社会福利性

     ? ?22.能正确辨别基本颜色,但还不能正确命名颜色的是(d )

     ? ?A.3个月儿童 B.6个月儿童

     ? ?C.1岁儿童 D.3岁儿童

     ? ?23.2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一般为( c)

     ? ?A.8—10小时 B.13—14小时

     ? ?C.17—18小时 D.21—22小时

     ? ?24.处于发展的不平衡期,甚至出现“撒野”行为的是( a)

     ? ?A.1—2岁 B.3—4岁? ? C.4—5岁 D.5—6岁

     ? ?25.在刚入园时,当与家人暂时分离后,幼儿会出现情绪不安的表现,称为(c )

     ? ?A.分离依恋 B.分离异常? ?C.分离焦虑 D.分离断乳

     ? ?26.幼儿与同伴说:“我看到一条象牛那样大的狗”,幼儿的这种说谎属于( b)

     ? ?A.夸耀式的说谎 B.分不清事实与想象的说谎

     ? ?C.掩盖式的说谎 D.模仿式的说谎

     ? ?27.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 b)

     ? ?A.合同关系 B.伙伴关系

     ? ?C.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D.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

     ? ?28.以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提供负责的学前教育的“提前开端计划”是( d)

     ? ?A.日本 B.澳大利亚

     ? ?C.法国 D.美国

     ? ?29.毛毛对小朋友说:“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动物园了”,其实他爸爸、妈妈计划近期带他去一次动物园,他的说谎行为属于(a199? ?

     ? ?)A.分不清事实与想像的说慌? ?B.夸耀式说谎C.掩盖式说慌? ?D.模仿式说谎

     ? ?30.社区教育形式是多样的,应面向社区内的( d?

     ? ?A.学前儿童? ?B.青少年? ?C.成人? ?D.全体成员

     ? ?31.“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群众性活动,其宗旨是(d365? ? )

     ? ?A.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 B.创造良好育人环境C.推动儿童社会化进程? ? D.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 ?32.社区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 a)。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 ?33.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三优工程”是指(b )。

     ? ?A.优产、优生、优育 B.优生、优育、优教 C.优产、优生、优教 D.优生、优护、优教

     ? ?34.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为了适应所在地区园舍缺乏、设备不足、适龄幼儿多的特点而采取的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形式是( c)。

     ? ?A.二部制幼儿园 B.完全幼儿园 C.学前班 D.巡回辅导班

     ? ?举例论述题

     ? ?.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 ?答:答: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应注意:

     ? ?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 ?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如散步、郊游、参观、看电影等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

     ? ?2\尊重儿童的意愿。

     ? ?角色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该由儿童自己提出,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对于年龄小的儿童,教师可以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儿童,帮助他们确定游戏主题。例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在使劲地切菜,便可启发说:“你忙着切菜,给谁吃呀?”孩子说:“我给幼儿园切菜”。老师接着说:“那你是幼儿园的厨师了,你跟谁一起玩幼儿园的游戏呢,你还会烧饭吗?等。

     ? ?在选择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儿童扮演各种角色,根据他们的经验自由表现。

     ?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 ?角色游戏是按儿童的意愿进行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充分、真实地表现自己,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与表现,通过游戏教育他们。例如,一个儿童胆小、孤僻,很少参加游戏,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可以带领他去参加别的儿童的游戏活动,到“商店”买东西,到“娃娃家”做客,并鼓励他大胆与人交往,说话声音要大一些等。

     ? ?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 ?当儿童游戏出现困难,或者游戏内容单调乏味,以至于不能顺利进行等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地参加到游戏中,扮演其中的角色,可以起到示范榜样和指导作用。如,儿童在玩食堂游戏是,出现了混乱局面,教师可以扮演卫生检查员的角色,提出改进意见,使食堂工作变得有秩序了。

     ? ?.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 ?答: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 ?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2、师资力量薄弱3、办学条件差

     ? ?学前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要杜绝学前班“小学化” 倾向。

     ? ?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 ?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掌握知识不是学前班的主要目的,而应通过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长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 ?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农村幼儿没有养成个人身体和服装清洁卫生的习惯,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爱说话,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重视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还要使幼儿逐渐学会与别人相处,待人有礼貌等行为规范。

     ? ?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算能力,为入小学打基础。

     ? ?由于许多农村学前班附设于小学内,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生到学前班当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生活,同时使幼儿学到了许多知识。

     ? ?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

     ? ?农村在自然条件上与城市相比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有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和丰富的自然材料,如各种豆子、树叶、石子、麦秆、黄泥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教玩具、布置环境,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孩子的能力。

     ? ?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 ?学前教育机构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与考试,应该纵合评价儿童的发展水平。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通过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主要评价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前班教师的考评,更多地注重教师的全面技巧。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经常感冒

      D.人际关系不良

      2.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智育的核心是()。

      A.非智力因素

      B.思维能力

      C.记忆知识

      D.掌握技能

      3.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方面。

      A.入学的适应性

      B.幼儿身体素质

      C.文化课学习

      D.社会性培养

      4.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交往,友好相处,这属()方面的适应能力。

      A.主动性B.独立性C.人际交往D.规则意识

      5.非智力品质主要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不包括下列中的()。

      A.兴趣B.意志C.自信心D.创造力

      6.研究结果证明,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证是()。

      A.幼儿教师的素质B.园校的沟通C.家庭的配合D.社区的帮助

      7.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

      A.主体的适应性问题

      B.幼儿园小学化问题

      C.小学幼儿园化问题

      D.幼儿的读、写、算问题

      8.下列不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的是()。

      A.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B.幼儿的兴趣

      C.师资力量薄弱

      D.办学条件差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

      2.过渡期

      3.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幼儿能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2.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由幼儿园和小学来完成。

      3.幼儿阶段也需要让儿童养成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

      4.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事情。

      5.儿童入学后如果不适应,容易发生睡眠不足、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

      6.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区别就是小学开始分科教学。

      7.幼儿园向小学阶段过渡只要顺其自然,不需要老师花太多精力。

      四、简答题

      1.如何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发挥儿童学习的自主性?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怎样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3.列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4.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有何意义?

      5.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6.幼小衔接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经常感冒属于疾病范畴,不属于适应性问题。

      2.B.思维能力是智育的核心成分。

      3.A.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

      4.C.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取得教师的帮助。

      5.D.创造力属于智力范畴。

      6.A.幼儿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7.A.幼小衔接根本上是解决生理、心理等的适应性。

      8.B.幼儿的兴趣不属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直接过渡的特定阶段。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特点,主导活动、作息制度、师生关系、环境布置、社会期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状态。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2.过渡期:指幼小衔接的特定阶段。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前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

      3.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种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三、判断题

      1.×。幼儿园的教学是符合幼儿年龄阶段需要的,而不是专门为人学做准备。

      2.×。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社会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完成。

      3.√。

      4.×。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的,贯穿多个年龄段。

      5.√。

      6.×。幼小两个阶段的区别包含多个方面,分科教学只是学习方面。

      7.×。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很大,需要各个方面的关注。

      四、简答题

      1.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不但扼杀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彻底摧毁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强调学习以主动认知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则能够给儿童以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满足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为解决这一实质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入学意识。通过参观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减少幼儿对小学的恐惧感。

      (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力、自信心等个性品质方面,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缩短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期。

      (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引导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做事情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的习惯、保持文具和书本整洁的习惯等。同时,对大班的幼儿需要适当加入一些基本的认字、算术知识的学习。

      (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小学有许多新的规则和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一些基本的规则,有意识地学会调节自我控制能力。

      3.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将会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身体各机能的迅速发育。

      (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发展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语或概念。幼儿思维的这种具体性和形象,就决定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直接接触,在动态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智力才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可能。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期是各种心理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个f!生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兴趣广泛,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夸奖。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儿是不会因为自己不断变换活动方式感到疲劳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或重复而引起厌倦。幼儿园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使得幼儿没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更多的个别接触和交谈。而这些被挤掉的活动,却正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

      (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在幼儿园提前进行知识教育并没有达到为人学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目标。虽然在入学之初,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显得较为轻松,但事实上使幼儿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他们会以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没有必要再认真听讲,儿童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为儿童以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4.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在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在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5.在幼儿园方面,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适应性的内容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应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6.有关教育机构在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需要通力配合,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

      A.社会环境

      B.精神环境

      C.城市环境

      D.局部环境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

      A.必备条件

      B.主要条件

      C.次要条件

      D.生活条件

      3.我国最早提出并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

      A.孟子B.荀子C.孔子D.老子

      4.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是环境、教育和()。

      A.遗传B.社会C.家庭D.学校

      5.导致儿童个别差异的物质性基础是()。

      A.后天环境B.教育C.遗传素质D.成熟

      6.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体现了()原则。

      A.开放性

      B.经济性

      C.发展适宜性

      D.参与性

      二、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

      2.物质环境

      3.环境的界限性

      4.环境的相容性

      5.环境的转换性

      6.幼儿常规

      三、判断题

      1.幼儿园环境所具有的教育性与可控性是相互独立的。

      2.参与性原则就是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与教师需要共同参与整个过程。

      3.环境创设中的开放性原则就是幼儿园要多搞活动,让外界多参与幼儿园的各种建设。

      4.教师要尽量让幼儿感受到环境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

      5.在调整环境的时候,教师只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是环境的发展性和教育

      四、简答题

      1.什么叫幼儿园环境?

      2.什么叫发展适宜性原则?如何具体体现这一原则?

      3.幼儿园内环境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

      1.B.环境分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A.物质环境是发展的基础。

      3.C.孔子最早提出先天与后天关系。

      4.A.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

      5.C.遗传因素是个体差异的物质基础。

      6.B.少花钱多办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二、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3.环境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

      4.环境的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5.环境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6.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按照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判断题

      1.×。教育性与可控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

      3.×。开放性原则是指将大、小环境有机结合。

      4.√。

      5.×。环境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

      2.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从年龄的一般特征来看,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的特点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提供相应的发展环境。比如: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提供合适的教学器具;开展有层次的游戏。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为不同的幼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宽松的、自由的、和谐的,并且是安全的和多样的。

      3.幼儿园内环境的特点表现为环境的教育性和可控性。

      (1)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2)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反过来,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1)物质因素。如前所述,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2)精神因素。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因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①人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②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来源:中师教育

    相关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