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
  • 数学教案
  • 英语教案
  • 政治教案
  • 物理教案
  • 历史教案
  • 生物教案
  • 美术教案
  • 音乐教案
  • 地理教案
  • 化学教案
  • 科学教案
  •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0-11-15 12:28:1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关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未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多。据有关统计,自2001年至2007年毕业生毕业未就业人数分别为34万、37万、52万、69万、79万、114万、144万。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630 万人,比2009年的 610 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另外,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上 2009 年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分析贵阳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从而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做研究和探讨。

    本人王月于2010年7月10日-8月20日在贵阳市就业办公室进行实践调查,现将有关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 、

    贵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是基于对贵阳市 2009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研究,对 2009届贵阳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与收入、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调查覆盖了贵阳市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中的67所,本市2009届大学毕业生 2310 人;
    在贵阳就业的 2009 届大学毕业生 5577 人;
    生源地在贵阳市的2009 届大学毕业生 1534 人。虽然抽样覆盖了本市大部分的各类学校,但主要指标具有统计科学的总体代表性,不排除个别指标上可能有一定代表性误差。

    (一)

    5 5 个热门专业失业严重

    麦可思调查的贵阳2009届本科各专业大类毕业生中,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均为 94%;
    法学最低,为 88%。

    贵阳市200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5个专业失业人数占了本科失业量的 34.8%,而这 5 个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却往往是热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金融学、英语。专业人员表示,调控这些造成较大失业量的专业招生结构,并适当调整此类专业的在校学生结构,可以较快地改善总体就业状况。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8.70%8.00%6.50% 6.50%5.10%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金融学英语图 1.1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 5 位专业 (二)

    收入较上届下降 19 %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93%。虽然较本市上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7%)有所下降,但仍然领先于全国,为各教育省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高出全国 2009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 5 个百分点。就业的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中,有 30%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就业的。

    同时,贵阳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 3103 元、而 2007届为 3853 元;
    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达到 19%,本科毕业生的收入较上一届明显下降。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经济学类(3204 元),最低为理学类(2860 元)。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建筑业商务服务(咨询、法律、保安等)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零售业交通、物流、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医疗、维修及个人服务公共行政群众团体旅游旅馆餐饮票务业电力、燃气、公共环卫服务业批发业农业、林业、渔业 图 1.2

    2009 届本科毕业生在贵阳市就业的行业大类排名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经济学类(3204 元),最低为理学类(2860 元)。26002700280029003000310032003300经济学 文学 管理学 工学 法学 理学平均月收入320431673135310330662860平均月收入图 1.3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各专业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单位:元)

    (三)

    制造业 成为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最大就业产业

    数据表明,2009 届本科毕业生在贵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有31%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该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贵阳市 2009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 38%的本科毕业生。

    (四)

    贵阳市就业的 2009 届本科毕业生对民营企业、对薪资福利满意度最低

    统计分析表明,在贵阳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对雇主的总体满意程度为75%;
    与全国(70%)相比,贵阳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雇主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规模的雇主中,在贵阳市就业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对1001-3000人以及3001人以上规模的雇主满意度相对较高。从雇主类型来看,“民营企业/个体”是贵阳市2009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雇主,但本科生对其满意度最低,总体满意度为68%,远低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90%。除“对雇主总体满意度”这一独立指标外,麦可思还分项对“薪资福利”、“工作要求和压力”、“管理制度和文化”、“个人发展空间”4个指标进行了调查;
    其中,贵阳本科毕业生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要求和压力”、满意度最低的是“薪资福利”。

    三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之难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在岗位的需求上大学生供过于求,或者是供求结构的不完整,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从劳动力市场原因、高校自身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

    劳动力市场原因

    从客观矛盾分析,存在着供需结构的不平衡与供需错位。首先是不同行业待遇的供需矛盾。目前大学生择业尤其看重行业待遇,追求高报酬、高地位以及职业稳定性,而对可能暂时回报不多、地位不高、风险较大但发展机会较多、成功可能性更大的行业却充满顾虑,少人问津。一般而言,他们的择业目标可按顺序排为:三资企业、政府机关、教育行业、私营企业、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这种全体性选择与实际行业需求形成了严重的供需错位。其次是不同经济区域供需不平衡。在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中城市仍是毕业生择业首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了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第三,存在不同学科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工科、医药、外语、师范等科类的大部分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而文史、经贸等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则明显不足,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表 1.1 中国应届大学生最热门专业 单位:万人

    专业

    就业量

    供给量

    计算机技术 13.17 14.47 英语 10.39 11.43

    会计学 8.04 8.48 国际经济与贸易 7.53 8.27 工商管理 6.43 7.08 法学 6.26 7.31 电子信息工程 6.19 6.71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5.5 5.76 汉语言文字 5.01 5.66 信息管理 4.87 5.3 (数据来源:《麦可思 2007 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

    051015202530计算机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字信息管理中国应届大学生最热门专业供给量 就业量图 1.4 中国应届大学生最热门专业供需图

    (二)

    高校自身原因

    众所周知,多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高层次人才对职位的挤压和替代推动着中国教育结构层次逐步提升。我们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不够科学、不甚合理的问题,包括准入准出制度、课程与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培养的大学生还存在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然而,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却是技术技能性人才极为短缺,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和急需人才的农村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拥有专本科文凭的求职者比比皆是,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却不多见,中高级熟练技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这才是当前大学

    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

    学生自身原因

    从主观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择业观念存在障碍。追求安逸享受和求稳守旧的思想成为择业的重要障碍;
    第二,知识技能不适应职业需求。许多大学毕业生求职碰壁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除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外,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多要考虑的;
    第三,就业期望值过高。当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三资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过高且数量有限,而要求到上述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比较大。相反,乡镇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人才却遭到冷落。不愿吃苦,过分现实,只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事业发展,钟情于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宁愿在人才已饱和的城市夹缝中生存,势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第四,职业和事业的矛盾导致不良择业观念产生,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当前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职业与事业的两难选择,不少毕业生只贪图眼前利益,不求长远发展,择业以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收入水平高为坐标点,不再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特长。

    四 、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就业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区以空前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重大科研项目等,各项政策措施含金量之大、覆盖面之宽前所未有。

    (一)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

    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二)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有创业意愿的高校

    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宏.贺秩文.刘祺 毕业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及工作对策 2005(01)

    [2]陈岩松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期刊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3]潘威 当代高师学生择业现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山西科技2006(02)

    [4]崔智涛.高洁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现状调查及思考 2001(11)

    [5]朱坚.余杰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期刊论文] -教育与现代化2005(09)

    [6]汪庆春.孟东方 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 [期刊论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7]何冬梅.李丹 当代大学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及工作对策 [期刊论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8]黄发友 当前高校毕业生择业现念剖析 [期刊论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很资格的稿子。

    相关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