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管教 正文

    管教工作心得体会2020

    时间:2020-10-17 08:22:1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个别教育是基层戒毒民警及时掌握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学员)思想动态,做好学员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学员思想问题最直接、快捷和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更是发现问题、破解矛盾,维护场所秩序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灵活性,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略谈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

    俗话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学员)思想转化工作亦然。民警在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前,首先就是要全面了解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四知道”。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准学员的思想脉络,挖出症结所在,做到胸有成竹,以便对症下药,从而加强教育转化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如果说基本情况可以通过档案名册等了解掌握,那么后者则需要我们民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人常说:“善观察者可见常人的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必空手而归。”因此管教民警要善于拨开迷雾透过表象看本质,像沙里筛珠一样获得学员的真正思想动态。通过学员的表情、眼神和日常行为等反馈信息,善于见微知着,发现思想苗头。民警只有思维要敏锐,观察细致,对异常情况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还可通过教育形势分析、思想会诊以及诸如吃饭看饭量、来信看表情、劳动看热情、集体活动看参与等活动,从获得的信息中梳理出学员的“心理图谱”,掌握第一手素材,进而做出综合分析,切实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把准命脉,以便对症下药,去“病”除根,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戒毒学员李某刚入所时拒不认错,不服管教,不参加生产劳动。他说:“我一没赌,二没抢,吸毒是花我自己的钱,我没有危害社会,凭什么强制隔离我?”在改造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对抗情绪、不满情绪自然流露。为了做好该学员的教育转化工作,我仔细查阅了他的档案资料,并通过其他戒毒人员了解该学员的家庭和个人状况。第一次的谈话中,我主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以拉家常方式与其进行闲聊,既不批评,也不碰硬,避免产生抵触情绪,让其畅所欲言、吐露心声。通过谈话了解,该学员从小家里没人管,在外流浪、自由散漫,经常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混,染上毒品。后面的谈话我首先从关心他的生活入手,经常问寒问暖,使其对我产生信任然后找准时机,指出其思想上的错误想法,他心悦诚服接受,这时抓住机会讲给他毒品的危害:“吸毒的最大害处,是忘却自我,麻木和瓦解人的精神、神经系统。你脑海中出现的,正是你希望和想要得到的。它使人丧失良知和责任感,干出一切坏事而觉得与己无关。可见一旦吸毒成瘾,心理扭曲,人格改变,除了毒品一切可抛。对自己、亲人、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你应坚决向毒品说:“不!”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哪条路是生路,哪条路是绝路,你自己看吧!”并给他今后的戒治生活指出了方向。该学员逐渐消除了抵触情绪,并主动要求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现在思想基本稳定,在队里表现很好,能够遵守所规队纪,积极戒治。

    二、关爱尊重、因势利导,做到防患于未然

    戒毒学员是一个违法者、脑疾病人,更是一个受害者,民警如果怀着热情、宽容、关爱去教育矫治学员,就能触动学员的心灵。在重塑学员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民警对学员的关爱能使自己创造出各种良好的切实有效地方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民警只有关爱、尊重学员,才会赢的学员对自己的尊重和信赖,在学员当中树立威信,谈教育才有意义。其次民警要真正为学员着想,思他们所思、急他们所急。特别是对于戒备心很强、配合性差的学员,还要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得到认可、温暖和尊重。要彻底摒弃那种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势,要“以法正其行,以德正其心”,学员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戒毒学员王某,刚入所表现为劳动、学习不努力,行为养成差,平时日常改造中,懒懒散散、不思进取,习艺劳动磨洋工,上课听讲两眼无光,总是发呆„„这些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问其原因,该学员总说没事,如果对他责怪、惩罚无疑是雪上加霜,采取简单粗暴的形式或加以训斥、或一棒子打死,不但无法使其转化,反而加重了他的心里屈辱感,于是我通过他们班的其他学员了解情况,但均不知缘故,只说前两天他家来了一封信,收工后我便找其谈话,得知女儿上学交不起学费,妻子要跟他离婚。了解这一情况,我首先做其思想工作,指出其吸毒给亲人带来的身心危害,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怪也只能怪自己,不要怨天尤人、执迷不悟,要从中吸取教训,戒除毒瘾、重新做人,鼓励其要树立戒治信心,一边向大队请示安排其给家里打个亲情电话,主动承认错误,在后来的接见时,我和大队几位民警抓住时机,积极做其家属的思想工作,并且主动凑钱给其女儿交上学费,从而“挽救”了一桩婚姻,消除了该学员的思想顾虑,该学员非常感谢,在后来的戒治生活中,表现积极,成为队里的骨干,提前三月解除强制隔离。

    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滴水穿石

    做人的思想工作难,做学

    员的思想转化工作更难,难就难在其具有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学员的思想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过程,是一个抓反复、反复抓的过程,寄希望于一次两次的教育转化,“毕其功于一役”,想一蹴而就,是做不好教育转化工作的,对此,我们应有充分认识并注重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学员的教育转化问题上,民警首先要克服急燥情绪,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增强矫治科学性上下功夫。既要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又要用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开展工作。

    四、情理兼容、刚柔并济,做到恩威并举

    “理”就是制度,“情”就是情感,在个别教育工作中,既要有理还要有情,缺一不可,离开了“理”,“情”就成了无源之水,达不到约束反省的目的,离开了“情”,“理”就成了死板教条的规章制度,不利于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因此民警对学员的管理、教育过程中,首先对学员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格”并不等于“严厉”“严酷”,过分严格的管理不利于学员的教育矫治(戒治),容易造成学员自卑感强、个性压抑,甚至会造成学员的逆反心理,导致民警与学员的关系对立甚至僵化。这极不利于学员身心的发展,也不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作为民警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必严”。“严”与“宽”有效地结合起来,灵活处理。民警还要做好个别被处罚学员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其正确认识错误,改邪归正。同时,对待学员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从容。民警如果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人、挽救人、感化人离开了实际行动,言语再美丽都是苍白无力的,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其立足之地。

    戒毒学员王某是“三无”人员,因缺乏关爱,加上无人会见,自卑心理非常严重,对戒治生活产生厌烦情绪,孤独压抑,精神压力大,变得脾气暴躁,行为失控,受到处理。我了解之一情况后,首先我对其讲清楚政策、法规,让其认识自己的身份,然后明确告诉他在队里只有认真服教、服从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早日康复、早日回归。在日常的戒治生活中,我首先抓其养成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并且自己设身处地、尽己所能地帮助该学员,解决他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满足此学员提出的衣、食、住、医等方面要求。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在一次帮教活动中,对该学员进行帮教,适当捐款捐物,让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府的关爱、民警的关心,从而有力地配合教育转化工作的深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学员教育转化是一项既艰辛又复杂的工作,教育转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员内心深处渴望进步,我们管教民警如果以一颗博爱、宽容的心唤醒他们,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围城,放飞他们的心灵,增强戒治信心,让他们体验到康复乐趣,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面管教》讲述的主要就是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1

    近段时间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也看了邓老师写的读书心得,当时很是心动,很认同书中提出的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的理念,认为与我的组织上课理念很是接近,但系统、完善、深刻的太多了。后来由于上班期间太忙,一直没能有时间仔细读这本书。后来,我迫不及待地买来这本书,仔细研读了一个多月,一边读,一边勾划,一边回顾和反思,记录自己的感悟。感觉自己以前的认识真是太肤浅了,此次阅读,对于正面管教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现将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整理下来。

    《正面管教》这本书出自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书中反复强调: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并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深层的原因。书中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成年人对孩子的引领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应该得到同等的尊严和尊重;
    他们也应该有机会在和善而坚定而不是责难、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这也正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大人制定了规则而不是由孩子们讨论制定却要求孩子们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而且是以“我爱你,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我们嘴里说着爱,却面目狰狞,怪不得孩子们疑惑,反叛。我们必须明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书中几次提到这样两句话:“我们究竟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我很受触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劝阻不起作用时,我一向认为“做错了就应该受到惩罚”,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为更好的人。我像很多人一样被惩罚的当时效果所愚弄,同时疑惑着孩子们为什么“不长记性”。

    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作为激励手段,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技能。对比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特别是对管教子女方面,我很惭愧,我所采用的教育管理方法,并不都能满足这些标准。很多时候我作为一名家长,帮孩子报兴趣班也没有考虑到孩子喜不喜欢就帮他报了,常常强迫他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

    尼尔森告诫我们,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怎样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德雷克斯强调鼓励,并且认为这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他说过多次:“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尼尔森认为,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事。鼓励不是赞扬,鼓励是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和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可以是简单到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

    我很遗憾到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才了解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心底无私,天下宽。我的孩子们都在慢慢长大,如果早些了解,我们的亲子关系可能会更好,我们的相处可能会更快乐。所幸,我发现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可以继续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中,比如积极的暂停、相互尊重等,遇见另一个自己,我相信我的工作和生活会因之更和谐。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2

    假期读了《正面管教教师指南(A-Z)》一书,这本书主要分为了第一部分基础和第二部分的解决方案。靠前部分,介绍的是正面管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鼓励、错误目的、奖励和惩罚、和善而坚定、社会责任感、分派班级事务、积极的暂停、特别时光、班会等。第二部分,是教室里常见的各种行为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如果在面临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立即解决这些难题。每个行为问题及其解决,基本都包括5个部分:

    1、讨论。就一个具体行为问题出现的情形及原因进行讨论。

    2、建议。依据正面管教的理论和原则,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提前计划,预防未来的问题。着眼于如何预防问题的发生。

    4、用班会解决问题。用班会解决相应问题的真实故事。

    5、激发灵感的故事。用正面管教工具解决相关问题的真实故事。

    总结起来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讨论到解决再到总结的一个过程,其实刚开始看到书名里的“管教”两个字,明明是个中性词,但我看着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奇怪感觉,似乎平时生活中很少直白的用到这个词的原因么,就是平时会说尽量去引导,去沟通,但管教来说被管理者好像从心理上会有一种抵触情绪的样子。看了本书后的感觉则是,这也许就是“正面管教”与“不正面管教”地区别吧,就是在行动上语言上的一些小小的差别可能就会造成很大差异的结果。其实对于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对学生进行一些要求或者建议时,不,抛开学生,就算是成年人有时候对于他人的一些建议,如果方法方式等原因不恰当也会本能的拒绝,比如说也就是说有人下棋一时不知道怎么决定,边上有另一个人非要说这么下就输了,有很多人他不会听,然后可能想明白了要输也不会改变主意,事实上人有时候就是这么不理智,更何况面对一群青春期的学生。所以面对问题一定要正面的去管教。

    一、感受比较深的就是鼓励与自尊,看了书我觉得可以更多的关注是在进步这一点上,并在这一点上让学生有归属感,让他们维持自己的自尊,而不是一种需要他人认可来维系的自尊。这样他们才有动力,也有出于自己做出的选择。

    二、沟通与尊重,坚定而和善,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关注解决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且也要教孩子把错误看成一个学习机会,下次遇到是不是能够改正,学到了什么,从而铭记。

    总之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读得浅显,书中很多教育方法理解也十分不足,有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3

    这个假期学校让读一本书——《正面管教》,说实在的,看了这本书的目录,让我感觉这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临近开学了,为了完成任务,强制自己静下心来看这本书,我却发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的作者简·尼尔森,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里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她是七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还有两个孩子的曾祖母。她曾经担任过十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众多著名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们参与专注的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让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他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正面管教倡导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弃二者之短而采其所长,既有骄纵的和善,亦有惩罚的坚定,而剔除了骄纵的无规矩和惩罚的过分严厉。

    整体来说,正面管教就是一种鼓励模式。以往教师在针对犯错误的学生时,往往采取严厉的训斥,孩子表面上服从了,但实际上不服气,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不良的师生关系。而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性的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效果。读完这本书,让我对鼓励和赞扬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赞扬针对的是做事的人,而鼓励针对的是行为,赞扬是评价式的,鼓励是自我指向的,赞扬长期的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而鼓励能让孩子自信。举个例子,我的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写作业都磨磨蹭蹭的,我采取了各种的方式,比如说按照我要求的时间写完作业的,给予金钱上的奖励,或语言上的表扬,但是效果甚微。以往我认为坐在孩子旁边看孩子写作业,陪伴孩子,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际上,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写作业,是在精神上给予孩子的一种鼓励和支持。就比如练电子琴,在最初刚开始的时候,我都一般坐在她旁边,鼓励她,帮助她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随着孩子弹琴技能的增长,现在她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我就放手让她自己练习。鼓励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老师要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来增强孩子的自信。

    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感受,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被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大人们事无巨细的替孩子们打算,抹煞了孩子办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的提高的机会,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对社会、对事情的热情。就比如说,这个假期我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军事拓展夏令营,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我很担心她能不能适应这个夏令营生活,但孩子快乐自信、顽强的笑容告诉我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这件事,我深刻的认同了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寻找机会帮助孩子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学会放弃对孩子的控制,转而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与孩子们共同努力,正面管教才会有效,或者说老师家长的管教才会有效。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一些沟通的技巧,其中有几个我非常的赞同,比如说探询,要用好奇心增进情感连接并改善沟通。和孩子一起探询问题,既增加了孩子的好奇心,在共同解决问题中增进了与孩子的情感,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尊重,当你尊重孩子时,你会认可孩子的一些不同观点,尊重会创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并鼓励成长和有效沟通。在尊重这点上,我还需要改善,有的时候在与孩子或者学生沟通时语气过于强硬。

    我相信,读了这本书,我会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改变孩子,改变他人。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全部由湖北师范学院教授讲课,为期12天,本次培训共有来自全县69位老师参加,培训主要围绕七个内容展开的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将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路。

    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克服职业倦怠,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原来身为一个教者,我们自身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问题,我们自己竟然浑然不觉,试想长此以往,接受我们教育的学生心理上是不是也存在问题想到这里,不仅有些汗颜。天真无邪的孩子若在阴暗的心理影响下那后果不堪设想。学习后,我要重新调整心态,以一个健康心理走进学生的心里,将心理学的理论联系工作实际,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第二,学习心理健康,浸润自己的心理。

    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各位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讲解,我不仅掌握了不少心理辅导理念,而且学会了个体心里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从各位专家的讲解中,我更深深的明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需要每一位老师参与,需要学校整体环境渲染。我们的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上,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因具备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十二天的时间里,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按时上课,听老师讲课,做好笔记,分组活动,完成作业课后,和其他来学习的老师们一起,我们也会对听课内容或是教者做一番评论“这堂课讲的真好”“这个老师真幽默”“今天老师说的内容太枯燥了,我都不想听了”静下心来一想,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会这样议论我们呢原来,是自己的课堂不够吸引人才有孩子开小差,是自己的讲解不够生动孩子们才没有弄明白今天,我们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再看自己,给平日的许多疑惑找到了答案。一个充满魅力的教者,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如同一块磁铁,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当我们的课堂失去活力,当我们的学生兴趣转移,责任往往在我们自己。

    只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多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的几十分钟发挥最高效率

    十二天,开始时也许觉得漫长,结束时发现它的短暂。我觉得这十二天是我工作和学习中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正式踏上心理健康教育路程的起点,因此,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我只知道,我们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壮大,为了培养学生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一目标,我们将携手前行

    最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先听了刘老师的师德修养杨老师的发展心理学,周老师的社会心理学。她们都通过不同案例结合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是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好后面的培训课程,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李慧君专家的理论课,最让我受益的是这句话找回职业生活的勇气和幸福感,需要获得对工作的投入感和掌控感。这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自我的努力与调节更加重要。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积极的自我认同寻找自我价值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用探究打败无聊,积极的自我调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调查表明,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
    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

    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习无能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正面管教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1: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学习了《正面管教》,我喜欢里面的这句话: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逼他喝水。

    蜂酿蜜,鸡司晨,人不学,不如物。怪不得老人常责骂懒惰的后人连鸡狗都不如。生灵万物降临世间,是快乐多一点还是苦难多一点?或许,上天总那么公道,苦与甜相扶相伴,想有点甜,总需要用苦去换。所以有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名句。

    人上人的威风我们梦寐求之,有了这个目标,人们都想打了鸡血一样精神,向前冲!向前冲!一代人没有完成的梦想转移到了下一代。可怜稚子尚幼,早早的就在竞争中浮躁,也所以就出现了上述的马儿,你牵她到了清清河边,可他就是不喝水。

    作为学生来说,自身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的厌烦可能与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有关。前三个方面都是外部因素,第四个方面是内部因素。作为老师来说,要改善学生的厌学状态,从学生内部因素入手要显得相对容易且效果更明显些。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透彻了解隐藏在背后的各种学习动机因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动机本身也成为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学校不仅要激励学生建构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能力,更要使学生养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推动着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了解学生的现有需要 。一辆车动力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它的车速和持久性。我们每天的学习也有这样的动力系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动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也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业成绩。想象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一个发动机,一旦启动就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动力,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带给你动力的程度,由大到小罗列出来。

    把握时机,及时赞扬鼓励,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年幼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活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那么我们马上就要补上一句:“XX,真棒,荤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总之,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篇2: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春节期间,我抽空阅读了美国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这本书,感触良多,相见恨晚,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正面管教。

    象这样的话“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们在操纵父母方面是多么巧于心计。”现在孩子在这方面太聪明。

    “溺爱而不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对孩子多么大的不尊重。”

    “在社会环境中,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都是经典。

    把这些观念当做知识来接纳是一回事:要把它付诸实践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就是要选择付诸实践。在实践之前,我们还要认清一些事实和真相。所以我们要看一下现在社会的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孩子那么听话,那么好管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权运动的发展,今天的大人们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人权运动以前,不论爸爸说什么,妈妈都很顺从,或者至少表面上顺从,因为那是当时的时代所要求的。而今天,这一传统成为了历史。现在男女平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现在的妈妈们再也不给孩子树立顺从的榜样,这是社会的进步。现在我们很难再看到有谁愿意继续扮演卑下和顺从的角色,而孩子们总是追随他们周围的榜样,当大人们都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完全的平等与尊严时,孩子们当然也模仿大人,也希望得到平等与尊严。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少像以前孩子那么听话和顺从。

    第二个重要的变化,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妈妈就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们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对孩子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起伏”这个信念的机会。父母们因为忙于生计,或者不懂得“让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常常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最悲哀的是,孩子们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能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从而使这些孩子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或逃避行为上。这样一来,他们怎么可能培养出成为有能力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感知力和技能来呢?

    现在这个世界到处是机会,而往往机会来时,孩子们却往往还没有准备好,这是最遗憾的。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自然的机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但父母和老师可以精心为孩子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必须明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明白,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管教更为有效。

    生活中,常见的管教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严厉型(也可称为独裁型)。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方式强加给孩子,并坚信这样做是为孩子好;如教育孩子说:“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基本上不参与决策过程,这样的孩子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严厉型”教育的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一遭到惩罚就会立即停止,但不久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也可能会累积到一定时期突然出现恶劣事件(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如生心理上的病,自杀等。令人扼腕叹息。

    第二种:娇纵型(亦称为“纵容型”、“溺爱型”)。这种教育方式是从西方进口的,在中国,这种教育方式也比较常见。娇纵型父母不会给孩子任何限制,而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有无限制的选择,这样的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娇纵型父母坚信:孩子需要许多“自由”,才能快乐;这样的父母往往潜意识里对孩子说:“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孩子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娇纵型教育的问题在于,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自私,很难明白别人也很重要,也有自己的权利;很难学会负责,很难面对并承受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感到高度焦虑。

    第三种:正面管教型(亦称为引导型、民主型)。这样教育的孩子有规矩也有自由,孩子可以有限制的选择。父母与孩子一起制订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选择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父母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父母会坚定而和善的进行。父母比较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孩子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篇3: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假期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其英文名字为Positive Discipline,直译为积极的纪律。书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技能,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家长管教孩子的实例和老师管教学生的例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我经常因为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而生气,因为她好像没有责任感而深感苦恼,因为她无端的胡闹而心烦。我就在心里嘀咕:这孩子怎么就这么难缠呢?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孩子之所以缺乏责任感,是因为我替她做了很多,从而就剥夺了她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她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我的照顾,或者她“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

    之所以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是因为我总是在孩子犯了错误时给予她的更多是说教、叱责,让她去承担一些逻辑后果,而不是让她从自己的错误中本能地去体验自然后果,所以在我的惩罚中,孩子充满了怨恨甚至是屈辱,她哪里还有心思去学习和改正呢?我发现孩子总是在我特别忙的时候来烦我,让我陪她,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在无理取闹,没事找事,不懂事,不理解妈妈,但是简·尼尔森却告诉我“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这样做只是在寻求我对她的关注。而她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时间来获得家长对她的关注。

    那么怎样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说是正面管教呢?这就要回到书中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了。即: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4.是否能交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观念“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确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她是想寻求过度关注,还是寻求权利,亦或是为了报复,为了自暴自弃。因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要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要践行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最终赢得孩子和我们的合作并让孩子学会关注于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在班级管理和处理突发性课堂事件中,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想起来我上学期处理课堂上一突发情况时,歪打正着用了这种方法。当时,我正在上课,有一女生突然从后门进入,连招呼也没打一下。按照常规做法,我应该让她站在后面,也可以当时就批评她。可是,当时,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她为什么来迟到了?她高傲地昂着头,“某某同学流鼻血了,我去给她送纸了!”声音很大,一脸的挑衅!我想在她心里,帮助同学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她不认为自己来迟到是不对的,更不会认为自己不打报告就进教室的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要想让她意识到她的错误,必须先让改变以往的做法。我真诚地看着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平静地说,“你能帮助同学值得表扬,但是,老师希望下次你如果迟到的时候,能从前门进入,跟老师打个报告。这是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她没想到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吵她,还肯定了她的行为,低下了头,“老师,知道了。”她态度的改变也让我感到很惊喜,我想正是因为老师的态度的变化,给学生的心里感觉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才会导致她态度的转变吧!尊重是前提,师生间有了彼此对相互的尊重,才能谈得上平等的对话。有了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也才能让教育从“心”开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想如果我能坚持“坚定与和善”并行,在以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中也积极地应有正面管教的方法,一定能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感谢《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让我在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上迈出了第一步。相信我的坚持与改变,一定能让正面管教在以后教育孩子和管理学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学习《正面管教》分享会后的心得体会

    2017年8月16日上午8:00——11:30,我校全体教师前往新英才参加了林菁和詹雯两位专家关于《正面管教》的分享会。这也是新学期正式上班后的第一场培训会,这是一场及时雨,尽快拉回了我暑假游玩的心,开始回归工作。两位专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组织一次次活动演习,让我完全投入到学生的角色里,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反思多多;
    特别是分享到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

    《正面管教》来源于美国,创始人是简·尼尔森!它的宗旨是:和善与坚定,不娇纵,不惩罚培养自主自律的学生!基本理念是(8条):尊重与平等,和善与坚定并行,不娇纵不惩罚地育孩子;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寻求价值感与归属感;
    接受不完美,错误是极好的学习机会;
    花时间训练孩子,小步前进;
    孩子感觉好的时候,表现才会好;
    专注问题的解决,而非让孩子付出代价;
    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纠正行为之前先建立连接,架起桥梁。

    经过本次分享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有效地运用鼓励,并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正如林老师所说:“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但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值得自我反思!比如在活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那么我们马上就要补上一句:“XX,真棒,荤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在给予孩子的赞扬和鼓励时,老师一宁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张和缩小。学习了《正面管教》,我们就会了解到,鼓励是帮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取得的效果,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的进行鼓励和赞扬。得到鼓励的孩子就会继续努力。如果我们再用“抱一抱”“拍一拍”这样的小动作,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是的,错误在,挑战就来了,给孩子足够成长的机会!总之这次分享会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学生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为孩子们制造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的环境来学习。

    伍 娟

    2017.8.18

    用和善和坚定赢得孩子

    曾经看到李开复先生分享给家长朋友的育儿观点,觉得很有道理,也正和我要介绍的这本书观点相通,他说,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惩罚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严管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
    施压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信人信己;
    放权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责任;
    传道中长大的孩子,失去判断;
    解惑中长大的孩子,仅能记得;
    互动学习中长大的孩子,才真懂得;
    以身作则中长大的孩子,言行一致;
    规矩中长大的孩子,保守胆小;
    父母附属品的孩子,被动听话;
    轻松中长大的孩子,乐观快乐;
    做父母朋友的孩子,爱人爱己。

    “其实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孤品、原创,都是独一无二的,却因父母的虚荣、不自信、或缺乏耐心,而把孩子赶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扣到同一个模子中,最终把孩子变成赝品、山寨。其实,世上本来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而捷径,往往是世上最远的路。人多的地方热闹,但热闹不重要,方向才重要,要有勇气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面管教》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家长知道,通过和善和坚定的方式去赢得孩子的信任。当下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太多的父母,自己界限不清、是非不分、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却忙着用各种规矩去管教和约束孩子。一个都管不住自己,言行不一的父母,又如何有威信、有能力去教育好孩子?所谓育儿先要育己,打孩子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用暴力或可以迫使孩子写好作业,却是父母逃避去思考和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真正原因的借口。孩子不爱学习,或缺乏学习内在动机、方法、习惯,或自控力、专注力、意志力不够,或没给孩子创造一个专注学习的环境,做一个爱学习的好榜样,等等。《正面管教》是肯定孩子的坦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的能力。

    有多少人,小时候曾发过誓,长大后绝不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对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人父母后,却不自主地轮回着父母曾经教育自己的方式,用父母曾经折磨自己的方式继续折磨着自己的孩子。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往往都是在整合自童年就己形成的性格。所以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实在重要。“让孩子象孩子一样生活,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童年汲取了多少父母爱的滋养、品行的熏陶,力量的传递。”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孩子是错的,而是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不要逼孩子认错。在孩子没意识错之前,逼他是在削弱他的自尊和力量,也在教他说谎。要包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鼓励孩子多尝试、多体验,唯有他亲身经历的,才是他自己的。拒绝犯错,就是拒绝成长。

    导致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出现种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拒绝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把自己从小到大未满足的需求、个人的局限性,以及那些掩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害,都投射到孩子身上。也正于此,直面和解决这些问题,给了父母一个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机会,可以帮我们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坚信,一个从小体味过发自肺腑的快乐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一个从小被父母无条件爱过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力量去接纳自己,滋养他人;
    一个从小学着做选择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更负责任。生命是一次旅行,不是一场竞赛,学会享受它,让它成为学习之旅、快乐之旅、爱之旅。

    分享到:

    学习《正面管教》心得 非雪

    第一次参加了正面管教的体验课之后,我利用所有的空余时间阅读了美国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这本书,感触良多,相见恨晚。通过首期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刚怀孕的时候,我就开始买了育儿的书籍阅读,如《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等,在这些育儿书中,我学习了一些育儿的方法和技巧,即使这样我知道自己还是对女儿太严厉,有时还会伤害她的心灵,总是找不到那个平衡点。正面管教的课程让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

    正面管教的上课形式与传统的讲座不同,它不光是听,还要家长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体验,去感受。有一个角色扮演是家长们分别扮演孩子和家长,然后家长站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地数落孩子的不是,甚至是训斥。当时,我感觉大人的强势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孩子都处于弱势地位。我想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也该照顾一下我女儿的感受,而不是强调我自己的感受。我明白了,要先改变自己,不是去要求孩子改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加强了对原始脑的理解。后来,当我遇到让我生气的事情,在要发火的瞬间,我就想到盖子打开了,原始脑的本性要出来了,得想办法关上,然后自己就先消气了,想办法和女儿沟通,要不就是暂时不理她,让自己冷静一下,反正不会马上发脾气了。我懂得了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在潜移默化中也教会了我女儿如何管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使得我们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了。

    正面管教这个课程的学习不仅改善了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也改善了我和亲人以及与同事的关系,让我的生活越来也好。

    《正面管教》心得

    :“在你努力改变旧习惯时,对你自己和孩子要有耐心”“要每次用一种新方法,逐渐前进,把犯错误看成是学习的机会”,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理解,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犯错中成长,就像那个打翻牛奶的例子,我们在和善的问孩子该怎样办之后,在孩子清理干净之后,是否可以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这样与孩子交流:“你认真的把桌子清理干净了,真不错,为你的反应点赞,那你能不能分析一下,以后自己或者爸爸妈妈怎么可以避免少打翻牛奶呢”,这样,让孩子思考进一步避免犯类似错误的方法,会更好促使孩子成长!

    【正面管教心得】向正面管教出发

    秦艳

    第一次听到《正面管教》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去年到工作室参加活动时听到万老师提起:《正面管教》这本书挺好的,有时间大家去看看。当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过后几天,又听到了好几位老师相继提到。再到今年开学初我们学校举行的阅读点灯人的仪式上,我再次听到曹永健老师的推荐。我读书的方向是:多次被人推荐的书籍一定是值得阅读的。当即,在当当网上下了订单。买了简·尼尔森的这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通读下来,果然让我受益匪浅,真的是本好书!

    合上书本,“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说道:“在和善而坚定之中,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许多家长把和善而坚定看成了非此即彼的两个词。”“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所造成的反叛、抗拒、对自尊的挫伤等。坚定则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娇纵、操纵父母、被宠坏的小孩,对自尊的挫伤等。”其实,简单说来,“和善”就是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尊重,这样可以“赢得”孩子,让孩子得到尊严,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而“坚定”却是让我们尊重自己,并尊重当时情形的需要,减少“赢了”孩子而带给孩子的伤害,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了和善,骄纵的方式却缺少了和善,和善和坚定才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这学期我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推荐了这本书,我是这样和家长解释“和善而坚定”的: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一定要不生气,不生气,不生气,当孩子要持续他的不良行为时,我们一定要坚定原则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在接受了《正面管教》一书中的观点后,我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注意倾听孩子们的意见,让孩子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孩子特别浮躁,几天时间内,争吵,打闹,时有发生。一经询问,都是由小事演化为大事,以致无法收场。虽经老师调和,显然成效不大,不然,为何短短时间内有这么的情况呢?于是,我找了一个时间,组织孩子们商讨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谈谈最近大家见到的或者经历的一些“摩擦”事件,谈谈你的感受?话题一经抛出,倒苦水的孩子还真不少,尤其是好几个乖巧的女孩,也说起了几个男孩对她们的捉弄,我能从被捉弄孩子的话语中感受到委屈。接下来,我先请所有受过委屈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再请所有制造过“摩擦事件”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当时的情况下,你的心底真的开心吗?不少孩子说着说着低下了头。问题产生了,该怎么解决呢?《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要关注解决问题。“孩子们,我们不谈任何关于争吵打闹的惩罚,我们来说说,我们每个人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同学呢,或者说,怎样和同学相处呢?”孩子们畅所欲言:“要设身处地为同学考虑。”“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对待同学,就像照镜子,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你对他坏,他就会对你坏。所以,我们都应对同学好。”……孩子们的建议都很具有建设性,我建议大家把自己想到的方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好,并时刻提醒自己。这次班会召开后的一段时间,班上的气氛越来越和谐,越来越融洽了。前天,接到了班上一个小男生的投诉,我让孩子们自己学着处理问题,而我仅仅只做一个倾听者,几个孩子自己分析事情的发展经过,我再示意孩子读读自己曾经写下的解决方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整个过程中,我都能感受到孩子说话时语气的平和。这,真让我感受到正面管教的魅力,不用费心费力地做调解工作,只是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合理地解决问题。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常常在心里提醒自己:是“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掉了自信的孩子;
    要关注解决问题;
    从长远来说,惩罚是有负面效果的;
    赢的孩子最好的选择是尊重……

    在《正面管教》一书的影响下,当我面临孩子的问题时,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心态是平和的。教育孩子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更需要尊重。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会先做好自己,以身作则,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发生的事情,与孩子们彼此尊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那么我和孩子们的相处一定会充满爱和快乐,促使我在教师道路上始终和善而坚定的走下去。

    心得体会

    2018年10月19-20日,赵老师为我讲解正面教育,她用平时的语言讲解她的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她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她教会我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她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这一过程是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自己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其实,在开始她讲解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红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她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的时间不长,作为老师几乎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肯定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让我产生了深深的疑问,这样的方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来说是否真的有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随着作者踏上正面管教之旅。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犯很严重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叛逆、顽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并且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会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在2018年10月20日到21日,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有幸参加这次班主任培训。经过两天的培训,我感悟颇深。

    和善与坚定是在培训中的第一个话题,赵老师让我们每个人把教学中遇到的学生问题列出来,各位老师都很积极,把教学中觉得最难解决的,最普遍的学生刁难问题都列了个遍。赵老师请老师们举手表决,我所列问题中觉得最难的是哪一个?经过比较,玩手机是一个共同的头疼问题。赵老师让培训的一位老师扮演一个爱玩手机的学生,一位扮演老师,一位扮演家长,分别体验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心理,家长的心理。我看到学生面对和善的家长,看着家长的表情即使再冰冷的心都被角化了,可是不然,学生就是要玩手机。后来扮演老师用了各种方法要打消学生一直玩游戏的想法。一番表演之后,请扮演学生的老师谈谈当时的想法,这位老师说: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并不够坚定,只要我坚持我的要求,他们最后一定向我妥协。最后,我们的赵金珠老师出马了,她一上阵,搂着学生的肩膀说了几句话,我也没听清说的是什么,就把学生给摆平了。原来老师同意学生玩,但是底线是一天不能超过40分钟,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坚定,感觉到,如果不接受老师的要求,学生连玩手机的可能性都没有,所以只好接受。虽然不是很情愿地接受,但心里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也不累。

    通过这次体验,学生感受到了坚定的力量。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面对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提出的要求自己要暄,内心的一点犹豫都会被孩子捕捉到,他们就会讨价还价,就会钻空子。要想做到和善而坚定,我们内心一定要强大,有强大的力量支持自己。

    老师们在活动中充当孩子的角色,再现家长或师长的角色。赵金珠老师设计的活动中又我感受表扬,鼓励和冷落的作用。平时被我们想当然认为是管教法宝的表扬,竟然会让每一位听到的老师感受到压力、虚假、讨好、不知所措。而小细节的肯定和鼓励却让我们心里踏实,更自豪,更引发了我们对自身习惯性话语的反思和探索。不会鼓励,滥用表扬,最可怕的是无休止的抱怨批评和唠叨,甚至是对某些孩子习惯性的无视。

    活动中,扮演角色的老师对孩子说话时比直视生活中收敛了太多,即便如此,听到那些话的孩子那么受伤,那么无助,无措,心里只剩下逃或赌的无奈。即使收敛了那么多,身为师长的我们也还是那么面目可憎。

    两天的培训一眨眼就结束了,我的收获多。学习到了每位老师优雅的教态和幽默的语言,更要学习闪光的智慧。多用鼓励,少用表扬,不用批评。尽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放下身子和学生打成一片,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你。

    感谢我们的赵金珠老师千里迢迢,传金送宝。相信有了这次培训,三中的老师们会更加的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结合本校实际,灵活运用于班级,相信的明天会更好。

    正面管教学习体会

    正面管教学习体会

    黄文龙

    初识"正面管教"

    2年前,当时正困惑于孩子的教养方式以及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虽然也阅读了许多的育 儿书籍,并在生活中不断尝试及应用,但感觉始终不得要领。心中始终怀着应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规避传统家庭养育的弊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似乎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但自己很纠结,让孩子也有些无所适从。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了一本《正面管教》的书,在拿到书的当天,感觉似乎在迷雾中看到了一丝亮光,怀着激动而急切的心情,迅速地通读全书。

    并开始了我的"正面管教"初体验,与孩子制订"时间惯例表"、"选择轮"……,运用"纠正错误的3个R"、"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共同解决问题的七个步骤"的方法与孩子沟通,这些方法与工具在刚开始使用的时候,效果极佳,让我感觉似乎破译了与孩子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密码。

    但好景不长,在新方法的新鲜劲过去后,与孩子的关系又重回原点,让。我对"正面管教"也产生了质疑,难道是国外的体系也"水土不服",不适应我们的国情?

    我的"正面管教"初体验以失败告终,《正面管教》的书也被我束之高阁。

    第2次"正面管教"之旅

    去年,爱人报名参加了"汇智有方"的正面管教课程学习,我还抱着质疑的态度,这都是已经验证过了的,学了也没用……爱人结束学习之后,根据学习的内容,在家中开启了新的"正面管教"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家庭氛围不断地在改善、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顺畅,难道是施了魔法,这些工具和方法我也都用过,可一段时间后就无效了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经过与爱人的一番交流,我又重新拿起了《正面管教》,开始了我的第二次"正面管教"之旅。

    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放下功利的心态,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和体会"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当以平和的心态更深入地阅读了《正面管教》、《孩子挑战》、《被讨厌的勇气》等书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我们才是最应该改变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只有先内观自己,清晰地认识并照顾好这个内在小孩,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养育孩子。

    所以,我想要想养育好孩子,我们首先应该从认识自己入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也才能构筑与孩子相处的坚实基础。

    自我觉察 感悟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一切,但我们常把孩子看作是自己希望的实现者,容许自己拖延、谎言、软弱……却无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我们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我们在与孩子的"较量"过程中,不断尝试去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
    我们始终认为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不愿平等地与他们对话;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越俎代庖、事事代劳,剥夺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
    我们常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代替孩子思考、做决定,却始终不愿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回头看看,以上种种不正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的"惯用伎俩",看似在孩子成长的初期,我们取得了优势,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却发现我们正逐步丧失了对孩子的"控制力",问题不断显现……

    我想正面管教所带给我们的尊重、平等地对待孩子、帮助孩子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获得"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理念体系,正是我们这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父母所缺失的。

    "大脑盖子"理论和"和善而坚定并行"的养育理念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往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所经历的误区,也找到了第一次正面管教之旅失败之源——不了解自己、不理解孩子,一味地控制,当新方法的新鲜感过后,孩子自然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作为一个父亲,以往的养育方式始终更倾向于严厉,虽然也有阅读相关育儿书籍,但在实际运用中更侧重于技能而疏于心灵,因此常常困惑于与孩子的关系。

    感恩遇见了"正面管教",它让我首先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地对待孩子,努力去"赢得"孩子的心!

    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2013年上半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微信朋友圈中的育儿贴子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觉得内容很是能涤荡人的心灵,我就按着网址寻了过去,并在百度上搜索了关于“正面管教”的介绍,我震撼了: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群爱孩子的妈妈,原来还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管教工具!

    平时我也挺喜欢看一些育儿的文章和信息,但都不是系统的学习,杂乱无章,而且大多数的理论均是看时知道所阐述的理论和道理,也能认同,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做?而“正面管教”却像一盏明灯一下子让我迷茫的、困惑的心找到了方向,于是急不可待地买了本《正面管教A-Z》,同时关注了正面管教的一些公众微信号。

    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没能上家长课,今年终于报了芜湖本地的Lily老师的第四期家长课,我兴奋至极,终于可以亲眼见见我们当地的讲师和那些爱孩子的可爱妈妈们,终于可以不是一个人来学习这本书,终于可以体验一下这个奇特的课堂。

    一直很迷茫该以如何的态度养育孩子,看了很多书并,也请教了一些大孩子的父母,得到的也只是各种观点和方法的碰撞,有认同的,有不认同的,而且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最终还是没能拿捏住管教孩子的尺度,这也成为我们家祖辈与我们这代父辈之间不断冲突焦点。

    公公:你怎么老是将孩子骂哭!

    我:我也是初为人母,我也要学习如何做一个正确教育孩子的母亲,没人教我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我也很无措。

    这是孩子很小时,家里经常的对话,现在孩子都11岁了,可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做得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到底应该怎么做?《正面管教A-Z》的一开头就告诉父母——和善而坚定。

    我将书看下来,认为在学习正面管教,使用正面管教工具得要从始至终坚持以下几大原则:

    一、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让我认识到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重要性,和善就是“尊重”,和善就是要父母以尊重的态度,用态度影响的行为和言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并接受孩子的感受。坚定,就是父母对原则、规则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在养育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对他的爱,还有原则的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是实施正面管教所有工具的基础,父母要在不断学习中首先做到改变自己。自己的改变,就会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家人和孩子,从中也就会看到了孩子和家人的改变。

    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是被当作平等的主体来对待,是被家庭中其他成员需要的。这样孩子就不为了寻求家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不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或因此而变得毫无责任心。父母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些手势或动作来表达孩子的被关注需求。在关注过程中,父母需要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点,以便孩子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中逐步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这点,父母要多给自己心理暗示:相信孩子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正确的选择。

    三、孩子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就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事务上来,最好的就是要长期的组织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规则的制定、让孩子发现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参与到父母和孩子在执行规则及解决问题的互相监督中来。家庭会议通过实践下来,可以实行家庭成员轮流组织、主持会议,孩子的积极性显得特别得高,由此激发孩子参与自我管教的主动性。

    四、行大于言。父母首先得弄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事又该怎么去做?这些,孩子都用“心”在看着呢。父母只有弄清楚这些,还要注意到“说一千遍不及做一遍”的道理。家长课上,Lily老师让我们和她一起做一个动作:将右手以“OK”手势放在下巴上,结果12位妈妈有10位都跟着Lily老师将手势放在了脸上,因为老师是放在脸上的,我也是其中一位。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平时的唠叨、催促、提醒浪费了多少言语这项功能,更让我深信我女儿已经五年级了,没有时间观念、作业拖拉都是因为我的行为在引领着女儿这么做的,因此女儿自动忽略了我的唠叨、催促、提醒。父母一定要切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用正确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并坚持不懈。

    五、不允许惩罚孩子。将孩子做错事的情况转变为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并弥补错误,长此以往,培养并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为父母的我们,儿时一直接受被惩罚式的教育,也习惯性地去惩罚孩子,要做到不惩罚孩子是多么大的挑战!但父母在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实践下来,发现原来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不惩罚是多么令双方都感到轻松的事儿。父母可以根据“矫正错误的三个R”,运用开放式的提问,和孩子一起讨论他做错事的后果,引导孩子从错误行为中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思考自己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行动方案,支持孩子弥补错误,引导孩子主动吸取此次的经验,为孩子今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本书中一共介绍了27种基本工具,我觉得这些工具需要父母始终在坚持上面的原则下实施,在实施的开头,会有一些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做到一半时,做不下去了,有种卡住了的感觉,这些在家长课上,我们这些爱孩子的妈妈都有切身体会,但在Lily老师的鼓励下,我们仍坚持一点一点地改变,一点一点地去做。我好期待每周的与Lily老师和家长共聚课堂,进行学习、感受、分享的这个特殊时光,我相信只要有这群爱孩子的导师、讲师、家长,正面管教的理念及方法一定会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开花结果。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版权归原作者。

    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教育践行之旅

    李乐

    什么叫正面管教,我所理解的就是面对孩子,或者说面对你需要培养的对象,用正确的,合适的方法进行交流,进行沟通,从而达到管教的目的。这里尤其需要注意正面这两个字,意味着不论出现任何问题,需要勇敢的去面对,如果不去面对,或者以不恰当的方式去面对,所达到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

    正面管教开课以来,收获颇丰,我一直在思考,假如给我一个教育对象,让我去培养,那若干年后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仔细想想,其实就自己而言,从小到大,我认为学到的知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接受这么多年的教育后,一直在学习的就是如何去面对问题,如何去合理的解决问题。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因为处理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即使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将之处理好了,那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皆大欢喜;
    如果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那么小则犯错,大则犯罪。如此可见,对于问题的处理,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

    人类是群居动物,那在这个人类构成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是那些呢?对于孩子的教育?对于亲人的沟通?对于朋友的交流……这些几乎都是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问题,那当这些问题摆在面前时,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呢,这里不得不说到正面管教给予我们的智慧。

    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分歧,争执的对方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辩解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冲突。正面管教的课程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最危险的莫过于把自己的大脑盖子掀开,用动物脑去思考,去处理问题,那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打出手。这个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冷静,告诉自己,我的大脑盖子已经打开,我需要暂停,我需要重新连接我的思维,当情绪化的盖子合上后再去处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较为妥善的。

    在教育孩子上,或者和家人沟通上,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影响就是直接了然的告诉别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正面管教让我学会了用商榷的语气和别人交流,促进对方的思考。就短时效果而言,告诉别人该不该做很简洁,很省事。但长远来看,当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时,到底是该做还是不该做呢? 没有思考,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给别人一个思考的空间,或者引导别人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用到启发式提问。

    以前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我直接就会指出来,上课不能说话,上课不能吃东西,当我下次看到的时候,同样的错误还会出现,甚至有些学生会反问我:“老师,上课为什么不能吃东西?”令我哑然。自从上了正面管教的启发式提问之后,我对于学生更多的是告诉他们一个事实,然后问他们该如何解决,这样收获的效果就是学生不仅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而且会自己思考这样的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当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能自己判断该不该做。

    正面管教还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的,即不骄不纵。回想我自己接受的教育,应该属于那种严厉却不是很坚定的,属于一种自己很反感的惩罚式教育。所以我想着将来不可对孩子进行惩罚,但是我忽略了一点,这也是正面管教教会我的,就是和善但是一定要坚定,孩子往往最容易做的就是在你上一次要求了但是这一次没有要求的时候就会钻空子,即在孩子的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时候,我们放弃了自己对孩子的坚持。

    行为背后的信念告诉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信念。在工作中,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再是关注他们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我更多的开始思考学生犯错之前的动机,利用错误目的表,我渐渐发现,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犯错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关注,为了得到认同,那对于孩子错误的处理,我便改变了以往的策略,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认同和关注,这样他们的学习有了积极性,课堂的纪律也明显得到了好转。

    对我来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冰山理论,或者说,我很多困惑在学习了冰山理论之后得到了答案。

    总而言之,正面管教的课堂给我的启示就是在遇见问题之后,不是马上去简单粗暴的处理,而是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问题的原因着手,选择最稳妥的处理方式,给予别人更多的思考,商量的方式可能更好的解决棘手的问题。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

    假期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其英文名字为Positive Discipline,直译为积极的纪律。书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技能,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家长管教孩子的实例和老师管教学生的例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我经常因为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而生气,因为她好像没有责任感而深感苦恼,因为她无端的胡闹而心烦。我就在心里嘀咕:这孩子怎么就这么难缠呢?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孩子之所以缺乏责任感,是因为我替她做了很多,从而就剥夺了她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她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我的照顾,或者她“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之所以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是因为我总是在孩子犯了错误时给予她的更多是说教、叱责,让她去承担一些逻辑后果,而不是让她从自己的错误中本能地去体验自然后果,所以在我的惩罚中,孩子充满了怨恨甚至是屈辱,她哪里还有心思去学习和改正呢?我发现孩子总是在我特别忙的时候来烦我,让我陪她,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在无理取闹,没事找事,不懂事,不理解妈妈,但是简·尼尔森却告诉我“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这样做只是在寻求我对她的关注。而她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时间来获得家长对她的关注。

    那么怎样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说是正面管教呢?这就要回到书中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了。即: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4.是否能交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观念“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确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她是想寻求过度关注,还是寻求权利,亦或是为了报复,为了自暴自弃。因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要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要践行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最终赢得孩子和我们的合作并让孩子学会关注于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在班级管理和处理突发性课堂事件中,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想起来我上学期处理课堂上一突发情况时,歪打正着用了这种方法。当时,我正在上课,有一女生突然从后门进入,连招呼也没打一下。按照常规做法,我应该让她站在后面,也可以当时就批评她。可是,当时,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她为什么来迟到了?她高傲地昂着头,“某某同学流鼻血了,我去给她送纸了!”声音很大,一脸的挑衅!我想在她心里,帮助同学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她不认为自己来迟到是不对的,更不会认为自己不打报告就进教室的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要想让她意识到她的错误,必须先让改变以往的做法。我真诚地看着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平静地说,“你能帮助同学值得表扬,但是,老师希望下次你如果迟到的时候,能从前门进入,跟老师打个报告。这是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她没想到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吵她,还肯定了她的行为,低下了头,“老师,知道了。”她态度的改变也让我感到很惊喜,我想正是因为老师的态度的变化,给学生的心里感觉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才会导致她态度的转变吧!尊重是前提,师生间有了彼此对相互的尊重,才能谈得上平等的对话。有了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也才能让教育从“心”开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想如果我能坚持“坚定与和善”并行,在以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中也积极地应有正面管教的方法,一定能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感谢《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让我在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上迈出了第一步。相信我的坚持与改变,一定能让正面管教在以后教育孩子和管理学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赢得”孩子,“赢得”未来

    ——《正面管教》有感

    今后的社会最缺少的是什么?两个字,人才。人才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有用的人,这个有用的人包含了很多,比如:作为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办事能力,或是一技之长的技术能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一出生,我们这些做家长就在给他们做着不断的规划,为了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人。在我们“好心”的规划化中,他们在一代代失去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与幸福。现在的孩子们固然可以有着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是否真的幸福?我们作为家长又是否真正的关心过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和精神世界呢? 何为养育?其实就是生养和教育。生养孩子,就是赋予他们生命力,让他们吃饱穿暖茁壮成长;
    而教育就是用最合适有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绽放自己的生命力。所以作为家长,养育自己的子女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不断需要我们家长学习的课题。

    《正面管教》,这一书,分享给家长们的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孩子父亲的我,在阅读了这书之后也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与之共勉。

    父母是子女们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影响终身的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最初的身心成长,特别是孩童时期的子女的影响特别的大,可以说那是孩子们唯一接触的社会关系。当自己的孩子再成长一些,步入了校园课堂生活之后,学校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慢慢超越家庭环境在那期间的影响程度。最后当自己的孩子在全部的校园学习生活结束之后,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后,他们会再次回归家庭关系。因为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不可小视,作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每日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孩子,这个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我们要选择最适合我们自己家庭关系和环境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千千万万的家庭,现在与我相同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子女的教育。其实不论用什么方法,教育的方式可以简单的分为两大类:积极有效的和消极无为的。

    1、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这本书中向我们推荐的正面管教这样的方式。

    2、消极无为的教育方式就是那种相对极端的方式,例如:骄纵式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无原则的宠溺自己的女子;
    严厉式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控制,严厉的管教,似乎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身为家长的我们选择何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会深深的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的。

    为人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自然是希望自己在教育中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但是方法再多也多不过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因为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学习方法之前,我更倾向于先了解,为什么别的家长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就能成功?为什么我的孩子身上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等等。只有追根溯源找到问题存在的本根,我们才能有效的对症下药,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改变我是家长听我的权威思维误区。

    我们作为家长要改变一个思维误区,孩子是我们的骨肉,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生养了他们,但是我们没有权利,盲目的、没有原则的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他“成为的人”。这个是多么自私的父母才会做的事情啊。设想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拿不到班级的前一名,我们被我们的父母打骂的时候是何种感觉?而现在我们为人父母却反过来要求我们的孩子成为班级第一,年级第一,甚至是全校第一。看看这个是多么苛刻的要求。他们仅仅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这个是真的为孩子们好么?还是冠名了“为孩子好”来实现我们年轻是未曾做到和实现的人?孩子不是我们拿来实现我们愿望的对象,而是造就未来更多不可能的事情的梦想家。我们不应该做折断孩子梦想的侩子手,而是应该做孩子梦想的灯塔、指南针,帮助他们找寻方向,为他们插上翅膀,向着他们梦想的方向起飞。

    于此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尊重和理解,这个我觉得是开启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只有赢得了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他才愿意真正打开心扉与我沟通他内心的想法。当然我们表达的态度和气氛首先是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友善的气氛,这样他才愿意听我说或是跟我说。

    其次,孩子的成长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觉得更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好的坏的行为产生,但是产生各种行为的最终导向是一样的,就是孩子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以前我们总是会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听话,让他不要做什么他就是会反其道而行之,越是让他不要做的时候,他越是要做,让他往西越是往东。然后我们会将这样的行为归结为孩子的叛逆。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不停话?是不是他在用这种叛逆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满,表达他对于家长对他的忽视的反抗,或是简单的说,他就是有一种不安全感,害怕失去父母亲的爱。然后他通过跟我们“反着干”的事实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实身为家长的我们会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孩子很多的感受,往往正是这种忽略让他慢慢养成这样的行为态度。然而一旦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要花上2倍、3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想更多的办法来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了解了这些,现在会试着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和孩子约定一个只属于我们彼此的“特殊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暂时丢开一切,仅仅和孩子共同相处玩乐学习,一同成长。“赢得”孩子对我们的尊重。

    最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怎么样?我们是怎样的人?会直接或间接在孩子身上显现,成就或是影响一个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的环境其实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学校的环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氛围的营造,师生之间的尊重沟通,同学之间的友善相处,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均能改变孩子,但这个问题是作为家长无能为力改变的。

    对于家庭环境,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如何?是遇事积极合作的、还是相互抱怨的,这个首先会给我们的家庭定下一个家庭环境的基调。而日后我们的育儿行动中也会慢慢改变这个氛围,会趋于更好,亦或是更糟。我们与孩子共同营造的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间接的影响孩子的各方面的身心成长。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它一定是拥有一种和善的、坚定的、富有爱的力量的环境。当然,在育儿行为中,家庭成员越多,参与的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也就越多,所以要建立好的家庭氛围首先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家庭成员战线。在这个战线中,我们家长之间要相互约定,不可以用消极的抱怨的方式对待家人。这个行为其实是另一种的骄纵孩子,因为孩子很会看颜色,他会在家人之间对教育产生分歧时找那些“最容易心软”的家人,然后哭闹着,让他们站在自己的一边,这样慢慢就衍生出众多的骄纵的教育模式的家庭。良好的环境是要让孩子学会彼此坦诚交流,然后用爱和包容来影响和改变家人。让孩子懂得争执、讨论是为了更好的找寻问题的答案,然后找出解决方案,最终趋向统一。

    同样的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建立首先在与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本身。从我这个父亲开始自省和改变。

    我是积极向上、热情、真实、真诚的人,那作为家长,我就要用这些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不是让孩子屈服在自己的威严下,而是要孩子仰望着说:“看,我拥有一个多么高大的爸爸,我要成为他这样的很棒很棒的男人!”这个就是让孩子在影响中找寻真正的自我,让他了解他是社会人,是社会人就有社会责任感,就有在社会生活的行为导向。我们身为家长其实很多时候小看我们自己孩子的大脑,虽然他们是孩子,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看到的,用耳朵记录听到的,很多生活的道理他们就会这样似懂非懂的吸收,在幼小的脑海中落下根,慢慢成长发芽。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发现从我们孩子口中会不经意间吐露出那些经典而又老成的话语,开始跟你凯凯而谈人生真理了。我们甚至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忘记了什么时候,什么人教过孩子这个人生道理。这就是社会生活和我们不经意间的生活相处中对孩子深深浅浅的影响,作为家长的我们与其花时间想办法让孩子去参加各种补习班、钢琴班,不如让孩子用最真实的心拥抱大自然,在自然中自然而然学会更多的道理,懂得为人的基本,学会自我思考和发现自然。而这个时候的我们,其实才是最需要学习的人,学习让自己如何成为拥有正向能量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信念,在这种教予中孩子会体悟到更多的关心和责任。言传身教总比呆板的说理强的多,这个可以更加真实的让孩子体会到,了解到一切的成功都源于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是最原生最初的也是最真实的自己。

    希望通过家庭教育,让我成长,更让孩子成长,我愿“赢得”一个先学会做人的孩子,“赢得”一个拥有正面力量的孩子,“赢得”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不是“赢了”孩子对我的顺从和依赖,那其实是在孩子身上输了自己,输了一个父亲的职责。

    最终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在不断地努力摸索中造就更多美好的未来星和梦想家,相信未来一定更美好。

    《管理十诫》读后感

    2012-04-20 09:47:28 作者:中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中材天山(云浮)机电车间 苏国志

    我在阅读学习《管理十诫》中“第六诫 不用心思考 对该作的事情一知半解”心有认同。“真正让我们陷入麻烦的并非那些我们根本不懂的东西,而是我们一知半解的东西--马克·吐温”。我们作为电气设备的管理人员对所管理设备及发生的故障不能一知半解。自己不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哪里有发言权?只是倾听他人汇报情况,并不能准确的了解真相,一些可能是外在的假象。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而并非事实,只是我们认为能够代表事实的数据或是那些我们想让其代表事实的数据而已。

    所以,这更加需要我们电气设备的管理人员必须每天到生产现场巡检,了解各设备的运行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决胜于千里,不打心里没底的仗。不仅要看报表听汇报,还需现场验证了解是否相符。这样才能对设备运行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对车间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验证。

    不懂的东西往往会让人用心去学习或是向专家请教,而往往一知半解的东西却让人不以为然。就好像某设备“过流跳停” ,大家对此习以为常,认为过流跳停很正常,过流了肯定就会跳停!却没有深入问个为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被常态化了以后必然出现大问题。

    电气人员应有慎密的思维,深入了解问题才能发现解决问题。例如:辅取料机无故障报警不能工作,值班维修人员汇报PLC没灯亮,怀疑PLC坏了。经到现场组织检查后,发现现场外部在PLC取24V的线路短路所致PLC保护,排除故障点后设备正常工作。如果不是深入研究,就只听汇报作决定处理,那么换多少个PLC,都不能把故障排除。

    有时自己所了解的一丁点情况真的会把你带进死胡同。例如:使用中的循环油泵不能达到效果,因为在使用中很多习惯性思维,只想到了泵头故障或油管问题, 谁会想到是原来使用前无确定转向呢?

    每一次故障出现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良机,让我们去总结一下管理工作上有那些不足,或是处理方法上有什么失误的地方,并且尽量客观地指出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错,然后不再犯同样的错。在读这本书后我受益良多,我会在管理中紧记十诫,以此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读后感】《管理十诫》

    (2017-04-13 23:09:05)

    转载▼

    标签:
    分类:夫妻书评

    管理十诫 管理学 市场学 读书 知识

    唐纳德·基奥的《管理十诫》是把企业管理上升到哲学的一本著作,虽然文字不多,但是算是说了一些根本上的东西。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管理十诫》过于抽象,过于理论化,那些想马上从这本书里找到切合自己的实施方案的人可能会很失望,尽管书中有着很多的案例,但是大多是国际化的大公司的,都是成功者的成功案例„„

    大约花了坐六站地铁的时间把这本书的正文看完,不过让我思索的,不是基奥所写的十诫,毕竟这十条东西在很多管理学著作里已经以不同的词汇出现过很多次了,我思索的是到底什么样的书会帮助什么样的人。

    之前,我曾谈到过“成功者的经验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废话”,经远在加拿大的侯博宇老师提醒,我也觉得自己的话有些过了,《管理十诫》让我感觉到,成功者的经验对于其他人来说未必都是废话,只是要看着这些经验是被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去读了。

    在不久之前,帮助一个冰品店做了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其中主要涉及的是价格体系与促销,如果我向这位身处五六级县城的老板推荐《管理十诫》的话,我相信这里面所讲的东西对他毫无用处。因为他的店除了他自己,最忙的时候也不过有一两个帮工,而他关心的也只是如何能在一条街上的三家店里吸引更多的顾客。

    所以,我所说的“成功经验无用论”,要看对谁而言,我本来的观点是:不能因为你做手机的,就只想参考苹果手机的理念;
    不能因为你是搞IT的,就把微软谷歌当模仿对象;
    不能因为你是做电商的,就总认为自己的店铺可以成长成亚马逊„„

    学习,读书,总是有用的,但是过度地吸收超过实践范畴的知识其实是一种浪费,对于连字都不认识的孩子,你没法给他一本《诗经》让他读,还美其名曰让他提前学习传统文化。

    但世界总是很奇怪,人们总是会搞一些名人崇拜,谁是首富就学习谁的经营理念,而完全不管不顾去看去学的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和自己联系上。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一方面大声喊着自己不能务虚,一定要务实地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方面却又把一些完全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管理书籍奉为圭皋,去学习那些不属于同一个时空的“先进”理念。

    目前的整体经济还是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于管理者而言,缺的的不是什么“多少个技巧”、什么“某某的管理哲学”,而是一个能够帮助管理者们循序渐进的教材,只是,在市场上,这种真的有用的东西反而见不到,没办法,出书的人也要考虑怎样的书才好卖吧!

    说回这本《管理十诫》,其实这十诫还是可以记住的,但是里面的案例我觉得只要看看就好,毕竟有时空的差异,那些案例不属于现在的时间,也大多不属于现在的竞争环境„„

    其实,不会学习不是真的没有学习,因为知识可以来自于任何地方,不会学习的人只是不知道自己该学习,该记住什么方面的知识吧罢了。

    《非暴力沟通》读书感想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感想

    我的读书小窝2014-06-04 20:52:37

    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里的诗

    观察与评论的差别

    怎样做能够得到别人的积极回应

    前言:

    书,也是因缘际会,感谢朋友子鱼的推荐。在我意识到语言对人的伤害时,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动力,因为看这本书的简介时,里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这些无心或者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看到“语言暴力”,我就有了读这本书的兴趣,现在已读完本书,

    所以谈谈我对本书的感想。

    正文部分: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观察就是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说出观察结果,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区分观察和评论,这有助于人们不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利于进行对话。(图一为观察与评论的差别,我们自己可以好好研究下,就知道为什么区别观察与评论很重要)。感受,更清楚的表达感受,可以使沟通更为顺畅,而在第四章中,提到的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图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需要,它是感受的根源,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然而请求的方式决定我们能不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反应。(图三为怎样做能够得到别人的积极回应)。这里面说到的四个因素,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帮助的,即适用于帮助

    了解自己以及了解他人,可以得到帮助。

    书中封面就有提到非暴力沟通能够: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这段话看上去很抽象,然而通读全书后,你就了解其

    内涵,下面我就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我的。

    1,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真正懂得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上,觉察自己内心(即内观),知道自己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减少负面的东西,即可以摆脱思维囚徒,这样的了解自己内心,给自己内心空间增大容量,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做真实的自己,从而可以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但这不仅仅适用自己,也适用于帮助他人。(图四为书中第三

    章里出现的诗)

    2,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思维永远找不到解决方案,它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摘自芭芭拉•安吉丽思的著作《活在当下》),我们每天脑袋会出现很多想法,我们习惯用思维去理性分析,然而我们就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想法都对吗?”,最近读张德芬和武志红的书籍,我对这一点深感认同,思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在用思维思考时,我们会陷入怪圈,在真正知道自己的需要时,我们顺从本心,而不是思维习惯的分析,非暴力沟通里的四个要素,就是教我们挖掘自己真正需要以及了解内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这点而言,它的确可以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3,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对于这点,我认为这是有个大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对于那个实践非暴力沟通的人而言,这是有要求的,即那个人是真正拥有宽阔的内心空间,在面对交流困难时,能够真正避免自己不自觉地代入自己情绪的情况,了解别人的真正的需要,要不带个人主观色彩,然而就这点而言,很难做到。就我前段时间朋友打电话向我倾诉,我本想试试非暴力沟通的,后来果断放弃了,因为我自己很容易自我代入,并且就是第一步观察,这个都基本上做的不好,所以要想真正的实践,真的需要自己内心空间大(这里用内心空间,其实指的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可以尊重自己的内心,不会很情绪化等等),所以我认为做到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是有前提的。刚开始实践,如果觉得很难,不妨先理解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这个可以借助书中提到的诗,每一篇都有,这样更易理解,因为我读这本书时,有一个全新的体验,在读完一章后,回头再看本章中出现的诗,基本上就懂了,因为第一次读时不懂,这种感觉不错,我想这也是本书特色,也是作者想转达的东西。

    本书特色:

    1, 每章节后都有练习,可以更好理解本章节的关键。

    2, 书中的诗也是理解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很好的提示以及可以加深理解,书中插画,在读了基

    础上,会有新的体验。

    总结:

    上述就是我读完本书的感想,其实说实话,我感觉很多东西还没有真正的能够说出来,因为毕竟是体验不够,所以上述算是泛泛之谈,里面可能存在错误,所以就且暂读之看之,还得感谢宛央组织这次活动,在和别人交流这书时,总有不一样的感受,嘿嘿。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作者:陈林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2 更新时间:2017/2/27 寒假拜读了《非暴力沟通》,听到暴力沟通这个词语,感觉暴力和沟通连在一起,感到沟通给双方带来的伤害甚至灾难,可谓触目惊心,准确之至。与暴力沟通相对的就是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当然要选择非暴力沟通。

    我想起上学期的一件事。跑操过后,孩子们上来时一般都比较慢。这个我已经逐渐理解和接受。他们上来后需要擦擦汗,喝喝水,因为体力消耗很大,很辛苦,我也能感同深受。

    和以往一样,我用语言请求孩子们:“孩子们,请你们快些进入静修状态,好吗?谢谢!”我连续地说了好几次。然后有一名男同学正在整理他桌上的书籍和物品,他没有趴下来静休的行为。我有点着急,又连续说了三次同样地话。这孩子回应我:“收完后自然就会坐好了。”我一听这话,立刻就愤怒了。开始不停地责备他,责备了好长时间才停下。

    事后我找他沟通,他说他错了。沟通完毕,我隐约觉得哪里有些不对。按照非暴力沟通的原则。

    我分析了自己当时愤怒的原因:我希望大家能快些进入静休状态,让课堂安静下来。而这个孩子在收东西,他没有听我的。然后还回应了那句话,我脑子里立刻对他的行为做了判断,当时我觉得他是不尊重我,故意挑衅我。所以我生气了。

    我愤怒的根本原因是,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且我还自己判断了这个孩子的行为。我的评价让我生气了。

    我思考了他为什么不愿意配合我?我再次找这孩子聊天,想知道我当时对他说请求时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告诉我,他的感受是觉得很不高兴,觉得我在命令他安静下来。然后他就不想配合我了。

    其实这种体会我也有过。小时候母亲喜欢不停地啰啰嗦嗦地叫我去干某件事,她越喊我我越不想去做。明明知道她的需要是什么,但是那个时刻的我就是不想配合她。以至于我和母亲之间冲突不断。当时的我,很像当年我的母亲。

    然后我问了这个孩子的需要,你需要我怎样和你沟通,你比较容易接受?

    他说希望以后我给他一个眼神,不要啰嗦。我答应了他。再次为自己早晨的暴怒感到无地自容。孩子说,他自己也有错。他越这样说,我越感到羞愧。他对我的宽容远远多过我对他的。

    师生之间不是敌人,师生若是敌对起来,无论谁输谁赢,都有人因此而受到伤害,不会有双赢的状态。因此和谐共处才是王道。

    正面管教学习心得

    不久前,我抽空阅读了美国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这本书,感触良多,相见恨晚,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正面管教。

    如这样的话“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们在操纵父母方面是多么巧于心计。”现在孩子在这方面太聪明。“溺爱而不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对孩子多么大的不尊重。”

    “在社会环境中,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都是经典。

    把这些观念当作知识来接纳是一回事:要把它付诸实践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就是要选择付诸实践。在实践之前,我们还要认清一些事实和真相。所以我们要看一下现在社会的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孩子那么听话,那么好管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权运动的发展,今天的大人们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人权运动以前,不论爸爸说什么,妈妈都很顺从,或者至少表面上顺从,因为那是当时的时代所要求的。而今天,这一传统成为了历史。现在男女平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现在的妈妈们再也不给孩子树立顺从的榜样,这是社会的进步。现在我们很难再看到有谁愿意继续扮演卑下和顺从的角色,而孩子们总是追随他们周围的榜样,当大人们都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完全的平等与尊严时,孩子们当然也模仿大人,也希望得到平等与尊严。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少像以前孩子那么听话和顺从。

    第二个重要的变化,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妈妈就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们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对孩子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起伏”这个信念的机会。父母们因为忙于生计,或者不懂得“让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常常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最悲哀的是,孩子们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能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从而使这些孩子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或逃避行为上。这样一来,他们怎么可能培养出成为有能力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感知力和技能来呢?

    现在这个世界到处是机会,而往往机会来时,孩子们却往往还没有准备好,这是最遗憾的。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自然的机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但父母和老师可以精心为孩子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必须明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明白,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管教更为有效。

    生活中,常见的管教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严厉型(也可称为独裁型)。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方式强加给孩子,并坚信这样做是为孩子好;如教育孩子说:“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基本上不参与决策过程,这样的孩子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严厉型”教育的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在遭到惩罚时就会立即停止,但不久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也可能会累积到一定时期突然出现恶劣事件(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如生理心理上的病,自杀等。令人扼腕叹息。

    第二种:娇纵型(亦称为“纵容型”、“溺爱型”)。这种教育方式是从西方进口的,在中国,这种教育方式也比较常见。娇纵型父母不会给孩子任何限制,而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有无限制的选择,这样的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娇纵型父母坚信:孩子需要许多“自由”,才能快乐;这样的父母往往潜意识里对孩子说:“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孩子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娇纵型教育的问题在于,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自私,很难明白别人也很重要,也有自己的权利;很难学会负责,很难面对并承受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感到高度焦虑。

    第三种:正面管教型(亦称为引导型、民主型)。这样教育的孩子有规矩也有自由,孩子可以有限制的选择。父母与孩子一起制订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选择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父母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父母会坚定而和善的进行。父母比较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孩子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不知不觉间走上管教工作岗位已经10月有余了,从开始时对管教工作的懵懂到现在的熟悉,从对工作的无从着手开始摸索前进,其间有过迷茫,有过困惑,甚至是厌烦,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对这份工作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这是一个需要默默奉献的岗位

    每天早晨8点钟,看守所的接送车总会在所里的院子准时出现,里面坐的是当天上班的人,其中必然有管教们的身影。其他的岗位是三天上一次班,而管教则不然,除了节假日,天天如此,而且节假日还得轮流值班。都说干一行怨一行,特别是看守所的工作是异常的枯燥,同行的同志们都说那跟坐牢没什么两样,大多数的同志都不愿意来看守所工作,因为整天和犯罪嫌疑人呆在一起,没有刑警的风光,也缺乏交警的神气,有的只是责任的重大、乏味、平凡,能形容看守所管教工作的字眼都基本和英雄搭不上边,可谓艰苦。

    因此,看守所管教岗位需要奉献精神。“白云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黑夜,江河奉献给大海,长路奉献给远方......”让我们唱着《奉献》做好管教

    工作。

    二、这是一个需要爱心的岗位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是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管教要“管”人犯的心。一个优秀的管教民警不仅要“管”好人犯的“身”,而且要“管”好人犯的“心”,在押人员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可以通过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判断你对他的态度。只有让他感觉到你的真诚,他才可能向你敞开心扉。才可能向你诉说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真情净化蒙尘的心 。常言道:“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思想转化工作中,我始终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化在押人犯,用真情净化一颗颗蒙尘积垢的心灵。经常和在押人员进行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掌握其心理变化,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使其改邪归正、认罪伏法,并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三、这个岗位需要两袖清风,严格执法

    朋友们说,“你上班都这么久了,怎么还是这么节省啊?真的很困难啊?”怎么能不困难啊?人们有所不知,我们上班一年半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发,所里的补助也是时有时无,但是人情门户却是不少,自己这么大了,而且有上班这么久了,动不动就张口和家里要钱,很不好意思,确实很困难。可是困难归困难,作为一名看守民警,我深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每天面对的人是怎么到了这种地步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了,所以我对自己说:“只要我做一天警察,当一天管教,我就要清清白白,秉公执法!做为一民看守民警我自己违法,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那些违法的犯罪人员呢?”

    四、这是一个需要耐心,讲究工作方法的岗位

    在10个多月的管教工作当中,对各类型的被监管人员我做了认真的分析,

    掌握了一些工作的方法和规律。

    (一)对被监管人员的前期管教

    被监管人员前期的心理经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焦虑心理、侥幸心理、悔恨心理、叛逆心理、警戒心理、无所谓的心理。

    针对各种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其展开教育,使其尽快适应监室生活,及时将心

    态调整过来。

    1.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对于刚收押的人员,从稳定情绪入手,培养其独立生活的习惯,及时接触谈话,以减少心理落差,严禁杜绝"牢头狱霸",搞清对"监所"固有认识的心理阴影,尽快适应监内生活。

    2.平等公正,紧松有度。在落实监规和行为规范上,是必需的、严肃的,无论其处于何种文化程度,都应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7-15天以内)熟记监规,再通过集体和个别的教育强化遵守监规的意识。在严肃查处违反监规事件的同时,热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维护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

    的人格。

    3.识人知事,攻心为上。只有知已知彼,了解其背景,所犯何事,掌握其思想动态,在管教中善于从其思想根源上找出诱因,才能从内因上加以沟通引导。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管教,抓住闪光点,唤起良知,做到全面了解,深入分析,把握尺度,突破难点找出症结。既始终贯彻法律政策,又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帮助,断其后路,指其出路,化被动伏法为主动改造。

    4.集体教育,个别谈话。集体教育是针对全体人员就监内的普遍问题或统一要求而进行的一种集中教育方式。如各级各类规章制度和规范的学习,有关从轻(宽)或从重处罚的法律条文及其典型个案的引导性宣传。有利于在监室内形成统一的规范、良好的秩序和文明的氛围。而个别谈话更能起到深入教育转化的作用,也是我们及时掌握监内动态的主要途径。整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是促进被监管人员思想改造,预防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二)重点被监管人员的管教

    重点被监管人员指的是:上级交办的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企图行凶、脱逃、自伤、自残、自杀、越狱、暴狱倾向的人员,案情重大人员,惯犯、

    累犯人员等。

    1.上级交办的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一类重点人的特征是所涉及的案情不是社会影响大就是政治影响大,各级领导予以高度观注。对于这部分重点人必须严密防范和管理措施,既要确保这部分人的安全,又要确保侦查办案

    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类型人犯的管理相对容易些,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犯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只要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与其多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开导,

    就可以了。

    2.有企图行凶、脱逃、自伤、自残、自杀、越狱、暴狱倾向的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为了逃避打击而想方设法采取上述手段。对于这部分人,只要发现有上述企图或倾向的,应当果断采取措施,严加控制和防范,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

    态。

    对于这类型的被监管人员,一旦发现其有上述苗头,一定要深究,一旦证实其确有上述想法,一定要坚决严惩,及时消除监室的安全隐患,并以此来警戒其

    他被监管人员,严肃监室风气。

    3.案情重大人员。这类重点人主要指涉嫌爆炸、杀人、抢劫、强奸、放火、伤害、绑架、劫持等8类严重犯罪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因罪行严重,普遍感到前途渺茫,恐惧、求生、绝望心理极其严重,极易破罐破摔,铤而走险,伺机脱逃,或者劫持同监室人员、监管民警等作为人质强行冲监。其表现形式多为采取暴力

    手段达到逃避打击的目的。

    对于这类型的人员,自其入所之日起,就安排耳目贴靠,了解其的一言一行,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的谈话教育,了解其思想动态,掌握其心理,从源头上断绝其

    的错误做法。

    4.惯犯、累犯人员。这部分人员由于多次在监管场所羁押,对于监管场所的管理模式较为熟悉,具备一定的反监管经验。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他们不会公开和监管民警对抗,而是想方设法与监管民警拉关系,取得监管民警的信任,并利用监管民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漏洞,钻空子,或者伺机脱逃、或者在监室内拉帮结派,摆“老资格”,做“老大”,就是监管场所通常说的“牢头狱霸”、或者向同监室被监管人员传播犯罪手段、或者唆使同监室被监管人员违反监规。这类监所重点人的表现形式是采取较为隐蔽的手段来达到逃避打击的目的,或者是

    在监室内制造混乱。

    对于这类型的人员,首先管教民警要从自身做起,对所有的被监管人员一视同仁,不给某些人“搞特殊”,不给这些人可乘之机,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耳目,要做到对监室里的情况了然于胸,对监室里的每个人的特点充分掌握,对有这类苗头的人员及时教育,必要时候需要采取戒具等严管措施。

    (三)关于深挖犯罪

    深挖犯罪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和适当的时机。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在押人员都有大量的余案可挖,管教民警的精力也有限,因此,在选择对象上就要有所侧重。我主要选择的是新进在押人员,其中,初犯、未成年犯、结伙作案人员中的从犯相对来说较容易突破,容易获得线索,又作为选择的重中之重。在选择把握时机上,我一般选择在新入所的前7天过渡期内进行突破,在押人员到底有没有案件可挖,能不能挖出案件这个时间段很关键。因此,我觉得入所24小时谈话非常重要,必须把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案件情况搞清楚,包括他的思想动态、认罪态度等等都要作全面了解和分析,这是深挖犯罪的基础,为下步深挖打下伏笔。第一次谈话时,我还注意给在押人员交待清楚坦检政策。谈话后如果觉得有深挖价值的,就要安排耳目配合工作,了解其思想动态,让其为我宣传坦检政策,打探消息。在选择时机上,某些案件在诉讼环节变化上下工夫也是很好的办法,这个时候在押人员心理波动大,变化快,适时把握时机很容易挖出案件。

    以上是我10个多月来对管教工作的一个小总结,我认为管教工作是一门学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靠的是智慧,靠的是不怕苦、不怕脏、不怕打击报复的工作态度,而不是蛮干、不是碰运气。要对政策熟透,跟在押人员将心比心,用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结。工作之余,我会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工作实际将之灵活运用。在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主动接近犯罪嫌疑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善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为监管工作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工程管理心得体会(共17篇)

    餐饮管理工作心得体会(共17篇)

    食管癌教学查房心得体会(共17篇)

    食管癌教学查房心得体会(共17篇)

    团队管理心得体会(共17篇)

    相关关键词: 宿管教师工作总结 小学宿管教师工作总结 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教案示例 学生欠管教吗?由“惩罚”教育想到赏识教育 管教
    相关热词搜索: 管教 心得体会 工作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