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
  • 数学教案
  • 英语教案
  • 政治教案
  • 物理教案
  • 历史教案
  • 生物教案
  • 美术教案
  • 音乐教案
  • 地理教案
  • 化学教案
  • 科学教案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教在学生需要时 正文

    教在学生需要时

    时间:2020-03-03 08:03:1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教在学生需要时
      
      作者/ 沈菊仙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习的高效性。一个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的教师,一定会经常“移情体验”,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预设学生学习的方案,变“教案”为“学案”,变“课堂”为“学堂”。
      
      一、激活矛盾,疑中求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达到唤醒学生学习需要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如苏教版第四册课文《狼和鹿》,文本中就隐藏着这样一对矛盾冲突:狼是鹿的天敌,可为什么课文最后一段却说狼是鹿群的“功臣”,而鹿倒成了毁灭自己的“祸首”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满怀好奇地走进了课文,积极自主地去探究。通过品读、比较、想象狼被捕杀前后森林、鹿群的变化,体会灾难的严重,从而感悟到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思维的火花,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读自悟的积极状态。
      
      二、重组教材,合理切入
      
      每篇课文作者都有一定的表达思路,或总分描述,或内容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剥茧抽丝,丝丝入扣,也可以另辟蹊径,新颖独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后用活教材。有些课文教学时不一定按部就班,有时候得考虑如何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人手,抓住学生最想探究的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从而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课文《学棋》时,先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感受到秋是位棋艺高超的名师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按理说来名师出高徒,结果到底如何呢?”然后并未按顺序学习第二自然段,而是马上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去看看两个学生学棋的结果:一个成了高徒,而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此时,学生心中已充满了好奇,充斥着疑问,不等老师提问,疑自然而生:这是为什么呢?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去追根溯源,学习课文的重点第二自然段。此时的学习已是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怎会不主动、不积极呢?最后,抓住鲜明的对比,找到原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理解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智慧在语言中闪烁。
      
      三、抓住课题,激起期待
      
      课题可谓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从读课题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要谈的话题内容进行预测,对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形成期待。
      
      比如第四册课文《晚上的“太阳”》,如果学生能用关于“晚上”和“太阳”的已有经验去与课题碰撞,就会发现课题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阳。要是细心一点,注意到太阳两字加上了引号,就会更加明白:课文所要谈及的是晚上出现的某种与太阳有相似点的事物。(www.fwsir.com)这时,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称它为“晚上的‘太阳”’。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接着,我便顺势引导:“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通过读书把一个个问题解决,好吗?”学生显然很兴奋,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由于学生是带着积极的需求去读书的,所以读得十分投入。
      
      四、预设未知,分解难点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学的内容、步骤等是教师从自己教的角度进行预设,而缺乏对学情的分析,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哪些是学生不教就懂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搭个台阶才懂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教师应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在学生最需要时提供帮助,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为其搭桥铺路,逐步化难为易,这才真正体现了教的价值。
      
      如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前几节展现了孩子们夏天的美丽遐想,可当“我”看见一个“小小的荷塘”时又改变了主意,为什么到了最后“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位老师在执教时就预先把握了学生的未知,设计了合理的铺垫,先让学生感受荷叶样子的可爱,然后进一步启发:“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因为荷叶样子可爱吗?”这时教师并未让学生马上作答,而是通过朗读最后两句:“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抓住末尾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有学生说:“青蛙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有学生说:“小露珠来了,在荷叶上打滚。”孩子们的想象精彩纷呈。接着,老师再出示一首表达那些好朋友们喜欢荷叶的诗歌,让学生读一读,回过头来再让学生回答,他们就不难体会荷叶还能给那么多朋友带来欢乐,从而理解“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把握时机,巧用辅助
      
      语文教学如同烹调美味佳肴,要注意掌握火候,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相应的教学辅助内容,就不会有生硬之感,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教学过程因此而变得流畅。那么依据是什么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教在学生需要时

    相关文章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