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案例及设计

    时间:2020-02-10 08:43:2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案例与设计
        河北省馆陶县文教体局教研室 郑明泉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习重点
        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
        学习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具与媒体
        玻璃片、铁钉、音叉及相应的图片、录像等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播放录像
        [师]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给人以优美享受的声音,叫做乐音;另一类是令人感到心烦意乱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噪声,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噪声己成为国际公害,那么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它有什么危害,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怎样减弱噪声呢?我们如何今天就来学习第四节的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板书)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噪声的来源
        1、【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2、【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3、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老师放一段录像。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5、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危害】
        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5、噪声监测
        播放噪声监测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观察,从监测仪上能得到什么知识。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996年10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
        (五)噪声的利用
        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六)练习:
        课外活动小组参考课题:
        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个活动适合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选定要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拟订实验方案。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两玻璃片摩擦时或铁钉擦地时
        我正在学习,其他

    [1] [2] 下一页


    学生的唱歌声
        所举的例子可多可少,老师要适量掌握
        可以利用书上的表格,通过比较能得出一个大约值
        有声音强弱的大小,其单位是分贝(dB)
        学生回答
        生1:
        生2:
        生3:
        学生回答
        做好知识的预备
        可以让学生直接制造一些噪声来,可提高积极性
        噪声的波形借助多媒体,可以体会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养成带着问题看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影响别人学习的声音做好铺垫
        通过对噪声危害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实例引出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我国法律的规定上给学生以熏陶,增强控制噪声的信心和勇气
        利用噪声的利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从声音的分类角度得出乐音与噪声中噪声的有关知识。主要分析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及控制噪声的方法等内容。对噪声和来源我们是通过录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法得出的;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我们是通过看书和录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的;对噪声控制的方法我们是通过一个个的实例总结出的。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的振动都是无规则的;
        2、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噪声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适宜学习的强度为30~40dB。
        2、危害:从心理上、生理上和物理上都能产生一系列的效应。
        三、控制噪声的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3、在声源处控制。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
        五、噪声的利用
        课后反思
        该课属于应用性质,所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应进一步提高,贵在设计更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
        在录像素材方面,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能体现高科技方面的情景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页  [1] [2] 


    相关关键词: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案例及设计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