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倡导“阅读反思”,提高阅读质量

    时间:2020-02-15 08:09:0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一 阅读教学新课题,设想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建议采取的实施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三个环节,以求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的教学目标。

    上期我们已就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发表了学习体会,本期谈谈如何利用“阅读 反思”来“提高阅读质量”。

    一、“阅读反思”的三项功能

    1.“博学”与“笃行”的过渡在我国古代的学习论中,“思”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子曰:“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慎思”居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学思结合,不可脱节。

    古人所说的“思”的内涵十分丰富。“温故而知新”,是由已知向未知的纵向迁移之“思 ” 。“举一隅而三隅反”,是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之“思”。“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问 ”,是对自己言行得失包括阅读经验教训的反向之“思”。“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是由博返约、化繁为简的提炼概括之“思”。“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是文本解读之“思”。“颂其诗,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是知人论世之“思” ……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有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对作者旨意的探求,有对社会 现象的剖析,有对自身言行的反省。其中的“慎思”,既要求深入思考,不浅尝辄止;又要 求明辨是非优劣,慎重择取,已蕴涵“反思”的含意。在从“博学”到“笃行”的阅读行为 过程中,“慎思”“反思”成为必不可少的过渡。

    2.“期待”与“批判”的中介如果说“阅读期待”是阅读行为的起点和准备,“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 发展阶段或 归宿,那么,“阅读反思”就是从“阅读期待”到“阅读批判”的“中介”,是阅读能力由 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梯”。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和船就不 能 过。要完成过河的任务,必须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同理,我们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 究、创造的精神和能力,逐步学会阅读批判,必须首先学会阅读反思。所谓“反思”,指思 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其含义与“反省”相近:自我省察,回忆检查自己的思 想行为。“阅读反思”,则是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省察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 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进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阅读效率。没有“阅读反思”这一中 心环节,“阅读期待”将会落空,“阅读批判”也没有根基。所以“反思”是从“期待”到 “批判”的必不可少的“中介”或“阶梯”。一次阅读行为是如此,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形成 过程也是如此。

    3.“接受”与“创造”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 性阅读能力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 对我国教育反思后的明智之举。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为此努力奋斗。

    但是,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实践中 逐步培养形成的。我们在以前的讨论中曾对阅读能力的结构作过探讨:认知性阅读,理解性 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大致呈由低到高的发展态势。认知性阅读, 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 能去理解、欣赏、评价、探究,以至批判文本。“接受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 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 的。大概正是基于这种常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既强调“充分发 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条),也强调“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 力的关系”(第四条)。既要求“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 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求“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教学建议还提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又说:“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 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上述教学建议,对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概括是比较辩证的。我这样理解:关于阅读 的 陈述性知识和训练阅读基本技能的程序性知识,有助于阅读综合能力的形成,不可忽视。以 理解作者旨意、提取文本意义为目标的接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初阶,是“入书”的过 程;以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超越文本意义为归宿的“创造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发展的终端 ,是“出书”的过程。二者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空间,或不可跳过的阶段,就是以对文本 的评价、探究为核心,对个人阅读经验重新建构的“阅读反思”。这时,对书已“入”之甚 深,将出而未“出”。换言之,“阅读反思”是从“接受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的桥梁 。没有这种桥梁,读者要么永远凝滞在文本的苑囿之内,要么悬浮于虚妄幻想的半空之中。 因此可以说“阅读反思”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

    二、“阅读反思”的四个层面

    上期我们谈到阅读期待的四重视野,即解文、知人、论世、察己;与之相对 应,阅读反思也有四个不同的层面。

    1.文本解读的反思阅读的第一视界是解读文本,即跨越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全面理解文本的思 想内容和表 达形式。但是由于种种非“阅读”的原因,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海子的诗为例。海子原名查海生,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 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当校报编辑,1989年3月26日在 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因其自杀,他的诗歌曾一度湮没无闻,图书馆、书店都找不 到。但到1999年,海子与食指同获首届“鲁迅诗歌奖”,《海子的诗》重获好评,其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是许多老诗人也难以享受的殊荣。

    对同一首十四行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摩罗说:“我立时被它 所 震撼”“打动我的是这首诗的平静和朴素,以及在平静和朴素之后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的 爱和幸福”“我确实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了爱。”还说海子的体验提供了 一些极其可贵的启示:“它让我相信中国作家也是可以体验爱与幸福的,中国文学也是可以 从爱与幸福、祈祷和拯救的层面寻找发展的可能性的。”(摩罗《体验爱体验幸 福》,见《书屋》2000年第7期)

    而海子的大学同班同学刘大生,在读完《海子的诗》集里的140多首诗,并认真研究这 首诗之后,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作者分析诗的第一节:等到明天再去做幸福的人,说明主 人翁并不会“体验幸福、享受幸福”;如果明天做不到这一切,那么所谓明天的幸福就不过 是幻想和梦呓。第二节中,幸福变成了“闪电”,闪电一闪而过,不能持久,又何谈幸福? 将幸福“告诉每一个人”,是不是有点自我炫耀?作者质问:海子为什么不好好活着以继续 为 自己也为他人创造爱和幸福呢?自杀的人们的祝福能让人感到幸福吗?其结论是:海子的诗 “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百出”(刘大生《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 》,《书屋》2002年第2期)。

    刘大生对海子的批评可谓严厉甚至近于苛刻。但他告诫盲目崇拜海子的读者:海子的诗从 内容到文字,并非无懈可击。这种反思无疑是有益的。

    2.对作者旨意的反思阅读的第二视界是理解作者,即解读文本不仅要顾及全篇,还要顾及全人。 对经典作品的解 读更要考察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接近文本的真谛,把握作者的主旨。

    以鲁迅作品为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批判封建教育的宣言,《孔乙己》是控诉科举制度的檄文,《祝福》是声讨封建礼教的 诉状……于是乎,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时,愤 然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样的“改编”,显然是对《祝福》的误解和曲解。鲁 迅笔下的祥林嫂,确实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典型形象。但她的出逃和抗婚,并不是对封建 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反抗,而是向“有违礼教”的安排抗争。鲁四老爷的讨厌,四婶祭祀时的 防范,柳妈的恐吓,都使她深信寡妇再嫁是“有罪”的,但她捐了门槛却并未能赎“罪”。 丑恶的社会环境把她逼上了绝路,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作者的旨意仅止于此吗?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把中国人的历史归纳为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每月只有五百文工钱,却比勤 快的男人还勤快,而且“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后来再嫁给贺老六,生活 暂 时安定,生了儿子,据见到的人说“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这应该算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的时代”。第二次到鲁家则受嫌弃,遭鄙夷,遇恐吓,终至于连做女仆的资格也被剥夺,进 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最近有人指出:“多少年来,我们谈《祝福》只听到批判吃 人的封建礼教,却很少看到在祥林嫂身上,也反映了鲁迅一贯重视、批判的‘国民性’。” (钱雯《祥林嫂也曾胖过》,2002年6月2日《文汇报》)姑且不论这样的“阅读反思 ”能否为多数人认可,但作者联想到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至少为解读祥林嫂增添了一个视角。解读《祝福》,要了解鲁迅。解读《雷雨》,解读《项链》,解读其他经典,也要缩短读者 与作者的距离,坚持以人论文。

    3.社会意义的反思阅读的第三重视界是论世衡文,即衡量文本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意义,体现 其阅读的社会价 值。一般来说,优秀作品的社会意义与作者的“写作期待”大体相当,拙劣作品的价值低于 作者的自我评价,只有少数杰出的经典作品,其社会意义超出作者的“写作期待”。后者如 李白、杜甫、莎士比亚、曹雪芹、鲁迅等,都能常读常新,成为永远的经典。如鲁迅深刻地 批判过的“国民性”,到了21世纪仍未绝迹,在某些人身上甚至愈演愈烈。重读《灯下漫 笔》等铿然有声的血性文字,仍然有切肤之痛。

    “反思”不限于文本社会意义的探寻,视野更宽一些,会对社会阅读风尚进行反思。中国 阅 读学研究会的宗旨是培育“读书人口”,构建“书香社会”。我们所关注的我国国民的读书 状况究竟如何?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一项调查,推算出我国18-70岁的国民中, 大约有4.87亿人“每月至少有一次读书行为”。调查把读书人数与有效回答总体人数之 比 ,作为“图书阅读率”,结果表明,读书率为60.4%,而有39.6%的人基本不读书 。究其原因,称自己“没有时间”的为37.8%,“文化水平低、读书有困难的”占23.6%,称自己“不习惯”的人为20.8%……(见2000年6月15日《光明日报》 书评周刊)。且不说“每月有一次读书行为”算不算“读书人口”,仅就近四成的“不读书 人口”而言,我们不能不感到“任重而道远”。以至有识之士发出“拯救阅读”的呼唤。另 一方面,则是“文字垃圾”的激增,我国每年出版、销售的书籍高达近80亿册。有人慨叹 :“书太多太多了,已然是书海茫茫,令你不知何去何从”“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不如 信息垃圾增长的速度。”(钟国兴《书海中的恐惧》,2001年8月9日《光明日报》)“读书人口”在国民中所占比例,社会的阅读风尚,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文明指标,也折射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阅读我国国民读书状况的调查报告,发现我们在提高国民素 质方面还须努力再努力。

    4.自我修养的反思阅读的第四视界是省己察身,即通过阅读观照自身,提高自我修养。阅读既 要从文本中汲取 思想营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又要从文本中汲取广博 的知识,提高语言文字修养和文化素养。

    阅读反思的第四个层面,是读者对自己阅读行为的反思。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对象、阅读 策 略、阅读方法、阅读时间分配、阅读效率等等。有人读了半辈子书,忽然发现曾津津有味地 读过的书并无太大价值,而许多该读的书还没有读。有了这样的反思,必将对阅读对象严加 筛选,有所读,有所不读,阅读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阅读的收益当会增加。

    再如,读书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探究?这是读者未必自觉却实际上进行了选择的阅读策 略 。二者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德国人利希滕贝格有一个比喻:“阅读意味着借债,在阅读中 有所创见就是偿还了欠债。”按照这种主张,阅读时不仅要把作者的思想观点“拿来”,还 想到要“偿还”,必然会边读边思考,经过比较、质疑、参阅、对照等阅读活动,发现文本 的不足,匡正文本的谬误,这样,读者在超越个人阅读经验的同时,也往往能超越文本,有 所创见。当然,“还债”要有丰厚的阅读积累,由“借债”到能够“还债”,有漫长的路要 走。

    [阅读方法撷英]

    “一目十行”看书法

    “一目十行”是汉文快速阅读法的传统术语。最早见于《梁书》,梁简 文帝萧纲“读书十 行俱下”。继之《北齐书》载河南王高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后来,《旧唐书》载 苏环“少有俊才,一览千言”。《新唐书》载韩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及至宋代 ,《五灯会元》记延寿“持《法华经》,七行俱下”;《宋史》记杨绘“少有奇警,读书 五行俱下”;赵逵“读书数行俱下”;《辽史》记“杨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剖决如流”;《 后村先生大全集》记刘克庄“读书十行目俱下,上树百回心尚孩”。这些史料记载说明古 人眼里的“一目十行”是对快读的概括性提法,涵盖“一目两行”“一目五行”“一目七行 ”“一览千言”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代表着快速阅读的视阈特点。

    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谈到读书之法有“读书”和“看书”之分: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 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 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 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在倍者也,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倡导“阅读反思”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