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穿越语言文字的丛林

    时间:2020-03-02 07:44:2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穿越语言文字的丛林
      
      丁良桂
      
      由于学生受年龄、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在自我品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肤浅或有失偏颇的现象,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领。教师适当的点拨、诱导,会让学生穿越语言文字的美丽丛林,浸润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温情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获得审美的体验。
      
      一、有层次地读
      
      阅读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过程,大凡要经历“言一意一言”这么几个层次。学生接触到一个文本,首先要“寻言明象”,通过触摸语言文字,在脑中还原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物象,批文以入境。然后“体情悟道”,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进行咀嚼,品悟出语言文字包蕴的丰富内涵。最后,要再次回归到语言文字上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悟文本表达的方法。但是,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大多在一个平面上打转,阅读缺少层次性,“得意忘言”,甚至连对“意”的领会也很肤浅。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去引导,或者导之乏术。请看下面的教例:《爱如茉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他们如茉莉般的爱?
      
      生:我从第9节中“紧握”一词看出爸爸非常关心妈妈,睡着了还紧紧握住妈妈的手,生怕失去她。
      
      师:这节中还有哪些词句能够看出?
      
      生:“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从这句中的“恬静的微笑”能看出爸爸的做法让妈妈很满足,很幸福。
      
      师:是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足以说明他们之间如茉莉般的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应该说教师关注了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关注了关键的词句,但是教学浅尝辄止,既单薄又缺少内涵,层次性不够。遵循“言一意一言”的阅读过程,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
      
      师: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我”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请自由朗读第9节,边读边想象。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牵手”的画面,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美好。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微笑”的画面,幸福而安详。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爱”的画面,温暖又幸福。
      
      师:这幅画面中哪些细节深深触动了你?抓住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去品味。
      
      生:由妈妈“恬静的微笑”中,可以看出她是那么的满足和幸福。
      
      生:“紧握”一词透露出爸爸对妈妈深深的眷恋。
      
      生:“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写出了爸爸伺候妈妈的辛劳和疲倦,也说明他们感情的深厚。
      
      师:是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温馨的画面,传达出的是浓浓的爱意。那么这段除了描写这幅美好的画面,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初升的阳光。
      
      师:你们再读读描写阳光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有感触?
      
      生:写阳光作者用了一个“探”字,让人感觉阳光好像也被这幅美好的画面感染,轻轻柔柔地照射进来,不忍心惊醒他们。
      
      生:“悄悄”“探”写出了阳光也像人一样有感情。
      
      生:我从“浸润”一词中感受到整个房间弥漫着爱的芬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师:这两句明明是写阳光,但是我们从中依然能够品出浓浓的爱意。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法真是高明。难怪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段文字。
      
      【点评:这样引导学生从想象画面人手,然后抓住关键词进行品析,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这段文字的表达方法,最后,再回归整体,通过感情朗读深化理解。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由浅入深的领悟,欣赏到了文字背后的风景。这样的阅读过程是立体的、丰满的,也是有效的。】
      
      二、有重点地品
      
      一篇文章作者在叙述的时候,总会有所侧重,为了突出主旨,往往会运用一些关键的词句段或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来谋篇布局。引导学生阅读一个文本,就要切中肯綮,抓住要害,有重点地去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发生。(教学论文 www.fwsir.com)那么“有重点地品”,品什么?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意”,即文本的主旨。看看文本的主旨蕴涵在哪些关键的词句段中,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段,充分挖掘,就把握住了文本的人文走向。二是文本的“言”,即文本的形式。看看作者为了表现“意”,运用了哪些好词、好句、好段,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等艺术形式,抓住这些特色语言、特色形式,反复品味,就把握住了文本的表达意向。从“言”“意”人手,去探寻阅读的重点,就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教材中编选的文本体裁、内容、形式的不同,在引导阅读的时候要依据文本的特点进行。
      
      有的文本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难点,学生一读就懂,那么就要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品读语言的形式上。如《秦兵马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主要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学生通过读文,对这个特点不难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把重点放在这方面,就收效甚微了。我们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是如何写出秦兵马俑的这些特点的,让学生透过语言形式领会课文中的列数据、作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艺,锤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穿越语言文字的丛林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