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校园阅读指导遭遇尴尬

    时间:2020-02-16 07:52:48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老师推荐的书,学生不爱读,学生的选择挑战教师的“引导”素质 近些日子,从关于中学生“必读”与“不必读”书目的争论中,一个基本命题凸现出来:中学生阅读需要正确引导。   作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作为与学生最直接接触的“基层引导员”,教师的责任最为重大,工作也最要求“落到实处”。笔者近日看到清华附中高二(5)班的32份读书随笔,鲜明地表露出一个讯息:在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阅读开始挑战教师的“引导”素质!   不得不接受的尴尬事实   32份读书随笔涉及的图书,居然泾渭分明地呈现为“正经书”与“非正经书”。   学生们眼中所谓的“正经书”,就是合乎老师家长们标准的,被要求或“推荐”阅读的书籍,多是“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塑造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的经典名著。而“非正经书”,则多是被专家学者们批评为“文化快餐”、被老师家长忧心忡忡排斥的网络文学等时下流行的图书。这种区分的意识似乎不需要教师们再灌输,早已在中学生脑中根深蒂固。   然而,老师们却不得不接受一些尴尬的事实。   32份读书随笔中,只有6位学生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名著经典的热爱之情,而理由基本一致:“这些都是经过洗炼的优秀作品”。有21位学生坦然承认自己并不喜欢阅读老师推荐的“经典名著”,“读书主要是(出于)兴趣和(排遣)无聊,至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吗,大多糊弄,比如说《红楼梦》、《子夜》,都是跳着读。”不喜欢读名著的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太长了”“没劲儿”、“看不懂”、“离现代太遥远了”……   多数学生害怕阅读,尤其是“经典化阅读”,一拿上书,他们阅读的自信与兴趣就几乎丧失殆尽,于是,“跳着读”中争抢眼球的,是那些无需太多分析理解的情节和平白浅直的话语,或者,“多以了解为主,并不深入研究”。   与受冷落的“正经书”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那些“洪水猛兽”般的“非正经”图书。   韩寒、安妮宝贝、幾米、蔡智恒、郭敬明……   中学生们对这些名字都耳熟能详;《梦里花落知多少》、《第一次亲密接触》、《幾米漫画》……能在各大书店高踞畅销书排行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学生的“捧场”。男孩子们提得较多的,还有武侠小说、科幻小说,以及兵器、汽车、体育、电脑类杂志;女孩子们则津津乐道于三毛、张爱玲、亦舒,她们的书“情节简短,不会浪费时间,而且很生活化、很真实,在书中能够得到某种感动”。   自然,这些书都是“不会引起阅读障碍”的书。   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大人们精心挑选出的那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的优秀作品,中学生读者居然“跳”着读,理由是经典“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产生不了共鸣”;大人们斥责网络快餐文化“耽误青少年”,可正是这些文字正占据着学生们本已狭小的阅读空间。于是有教师大声疾呼中学生患上了“文字恐惧症”,有教师对当前中学生阅读成长的滞后、审美趣味的低下痛心疾首,也有教师仍旧进行着苦口婆心、一厢情愿地劝说。   但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更应该警醒的,难道不正是老师们自己吗?   中学生说“我们渴望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虽然“适合自己”这个概念有点含糊,但可以看出他们充满了选择的渴望。随笔中提及的“老师推荐的书”,更多的依然是四大古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三个火枪手》、《简·爱》等几代人阅读的“经典”中的“经典”。“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多是鲁郭茅、巴老曹等几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学生才不得不捧起了这些“并不感兴趣的书”。   也有部分学生在老师“要增大阅读量,这样对你们的写作很有好处”的谆谆教诲下,“自觉”地意识到“读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意义,因有“益”而开“卷”,为“下笔”而“破书”。书,被简单地套上了“有用”的帽子。一位同学说,“我并不是很爱看书,但是后来,也开始强迫着自己看书,主要原因是语文不好,尤其是作文不好,听说作文好的人都爱看书,所以我决定试试。”   就这样,老师的检查、想写好作文,成了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最重要的动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还是发现“困难重重”,“面对厚厚的经典,我总是想退缩”。暂不论有多少作品的确“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除了列出推荐书目、提出要求,有多少老师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在纷繁鲜活的当代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永久的经典”的阅读价值?如何在阅读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感受?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和自信,教会他们发现与欣赏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自主的理解分析……没有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才会说“看不懂”、“太遥远,不能引起共鸣”;没有教师因人因书的“引导”,学生怎能不“入宝山而空归”?   何况,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各种图书芜杂纷繁、阅读倾向多元化的今天,为什么一定要用“‘海内外名流硕彦及中学大学教员’爱读的书目”来限制中学生呢?能不能推荐一些最新、最热门、最畅销的图书,将当代时尚文化中鲜活的思想文化资源纳入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呢?毕竟,令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因为“这些书贴近我们的生活!”   教师阅读指导的“真空”状态,多少导致了中学生阅读的盲目跟风。《梦里花落知多少》、《向左走,向右走》等畅销书成为他们真正的“必读”书。也许最终他们也发现,有些书“纯粹只是无意义的调侃”,有些书“只是迎合了我们的叛逆心理”,然而,面对越来越纷繁的图书世界,他们只能愈加地感到迷茫而困惑。   “读书是如黑洞的灵魂唯一的填充剂。有时候我害怕读书,因为我太盲目。我希望有人推荐,但还是要面临选择,而且,我也不知道要相信谁。”   老师们是否该补补课:怎样引导学生的阅读,而不止于开个简单的书目?   谨慎读书西安崇文学校赵昌济   笔者在自己任教的西安崇文学校高二学生中做了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轻信“开卷有益”,不管是什么书,拿来就读。还有一些学生出于好奇,专看老师和家长不让看的坏书。值得关注的是,80%的男生喜欢武打小说,80%的女生喜欢言情小说,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卡通漫画。他们说,看这些书,新奇、刺激、过瘾、好玩。   对于心理发育不成熟、识别力不高、自控力不强、情绪也不太稳定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些作品,其消极影响是十分突出的。   武打小说,由于过分渲染武力及个人英雄主义,滋长了中学生崇拜武力的思想。研究人员指出、读武打小说和看暴力节目,侵犯他人的可能性增加3%到15%。山东省临沂市罗庄一中高一(12)班16岁的学生杨成,因为班主任付俊峰上课没有提问他,又用圆规打了他,他怀恨在心,竟用切西瓜的刀砍了老师40刀,把老师砍死了。他被捕后,坦陈自己最爱读的书:《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最信奉的格言:不需要奉献;爱好:冰;性格:冷。(据《中国青年报》)言情小说,由于很多作品充斥着赤裸的性描写,使中学生的感官接受过多的性刺激,大脑中控制荷尔蒙分泌的系统发生紊乱,促进性荷尔蒙的产生,从而加速了青春期的到来,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近年来,中学生早恋、同居、婚前性行为、性犯罪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北京铁路二中一名三好学生,读了一本黄色小说,从好奇到向往,最后丧失理智、堕落为流氓罪犯。(据《中国教育报》)卡通漫画,虽然直观形象,但整本书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看得多了,会使人的头脑越来越简单,思想越来越肤浅。何况,有些卡通漫画实际上属于黄(色情的)、黑(暴力的)、灰(迷信的)读物,扑面而来的,是丰乳肥臀,是刀光剑影,是血雨腥风,根本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点情节之美,人物之美,情操之美,艺术之美。   坏书猛于虎。千万不要读坏书!中学生课业繁重,时间有限,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就等于失去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阅读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   爱国的图书是有价值的。中学生都想成才。但一个人能否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不仅取决于知识、能力,而且取决于爱国热情。知国才能爱国。应知我中华之荣与辱、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图书,就是知我中华的好书。它描写的是中国的大命运,颂扬的是中国的大悲壮。读它,足以使贪者廉,懦者勇,卧者起。胸中有了正气歌,就能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就能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就能增添振兴中华的豪情!   文学名著是有价值的。文学名著,是思想和艺术兼美的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的民族更可悲。上下几千年,从屈原到冰心,要读;纵横数万里,从歌德到普希金,也要读。我想特别提出鲁迅。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许多中学生不爱读鲁迅的文章。他们宁愿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排徊,也不愿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这不由使我生出几分怅然。鲁迅的书,富钙,多铁,读之可以清心,明目,壮骨,活血,读点鲁迅的书,可以借他的慧眼审视大千世界,借他的大脑思考多味人生,借他的铁肩挑起历史重任,借他的正气扫荡不正之风!   科普图书是有价值的。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名词、新课题、新成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现代科技在中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很大的一片空白,许多中学生甚至不知道诸如克隆、纳米、转基因、空间站等现代科技术语,恍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如果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知识不知不闻,如何成为高素质、创新型的接班人?中国为什么总是产生不出诺尔贝科学奖的获得者?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人从小接触不到好的科普读物。176名院士撰写的大型科普丛书《院士科普书系》,内容涉及世界科学前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就像一座包罗万象的科学博物馆,可以让中学生不断发现周围的科学世界,发现自己的科学兴趣和潜能,值得一读。   好书,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思想的精华,知识的结晶。让中学生们远离坏书,多读好书吧!让蓓蕾初放的花季,在书色、书香、书声、书情中,更美丽,更迷人!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语文课外阅读更需文化宽容精神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吴平安   阅读活动脱离不了阅读者的接受背景。作为语文教师,倘若对我们身处的当下的文化语境缺乏必要而清醒的认识的话,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便难免陷入不尴不尬的境地,而问题就恰好出在这一点上。   现今的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接受过正统的学院式教育,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及相应的学术训练,在培养了他们“纯正的”或曰“高雅的”审美趣味的同时。也滋生了他们精英主义的自恋并同大众文化及大众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当他们开始传道授业时,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使命感,现行统编教材的制约与导向,均使他们一如既往地在原有的轨道上前行,并以此告诫与引领他们的弟子。于是,语文课外阅读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尤其是在传统中浸淫太久的中老年教师心目中,非经典不读,非名著不读,非大师作品不读的指导原则十分明确。“与大师对话”,“净化自己的灵魂”,“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成为语文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于是,珠海一中的曾宏燕老师为“一年又一年,很多学生基本没读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书的现实”而发出了“沉重的感叹”;南宁二中的张俊秋老师则乐观地期望“高中三年阅读百部名著不是梦想”,这两位表述的是一样的苦心。然而,老师们一厢情愿的布道与劝谕,并不能改变学生对经典日甚一日的疏离与冷漠,而抵御大众文化通俗文学时尚读物,既所谓非“真正意义上的书”入侵的保卫战,却几乎与唐·吉诃德同风车大战一样的颟顸可笑。   说句并非危言耸听的话: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昨天的中国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变了,文化环境变了,大众心理变了,传播媒介变了。一方面,文学已经日益边缘化并受到科学与大众文化的双重挤压,另一方面,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公共阅读已经逐渐消失,形成一个崭新的文化语境,而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成长的外部环境。今天的文学接受者已经不同于昔日的接受者,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不同于读书长大的一代人。撇开新课标的实施能否一夜之间将学生从如山的教科书和如海的练习题中彻底解放出来不说,在这个以视觉为中心日益挤兑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图时代”,期望大多数学生在高中三年阅读百部名著,恐怕永远是一个梦想。   无庸置疑,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语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忽视与贬损大众文化的遁词。缺乏文化宽容精神,只片面地接受某一种文化,视野中只有认同的对象,不合乎既定标准的书便连书也不是了,在现今不但是偏执的、错误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阅读实践证明,同名著经典相比,时尚读物流行作品虽多属于“文化快餐”,但后者的时代感、当下感,却往往是前者所不具备的。要了解中国“当下”的面貌,了解中国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与身边鲜活的生活同步,决不可对它们一无所知。正如要了解都市、了解都市人,不可不了解商品品牌、街头时装是一样道理。我们在学生的作文、周记中,会常常读到许多“另类”的文本,诸如广告词的渗透,外语的夹带,网语流行语的使用,对语法常规的突破等等,常使人顿生外面大千世界的亿万声息扑面而来之感。这种时代气息固然直接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可是又何尝不获益于他们的课外阅读经验呢?此外,“快餐文化”以娱乐消闲为目的的“快感阅读”,还可以为处于学业负担繁重、升学竞争激烈中的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舒缓与宣泄心理压力的渠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啻是一种保护手段。   当然,许多老师想必会振振有词地反驳:假如学生阅读的是凶杀的、色情的不健康读物,难道还谈得上“健康成长”吗?再说,大众文化中充斥的媚俗的、低俗的读物,难道能培养出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吗?   我们认为,这只能说明在大众文化阅读中“教师在场”的必要性,即阅读指导的价值及意义之所在。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经典时,它的深度模式无疑使教师享有更大的话语权,而大众文化的平面效应,本身就是对教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校园阅读指导遭遇尴尬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