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机评测
  • 专项体验
  • 对比评测
  • 拆机
  • 手机
  • 5G
  • 软件
  • 发布会
  • 小道消息
  • 专题
  • 导购
  • 行情
  • 手机报价
  • 产品大全
  • 品牌大全
  • 典型文体的非典型教法——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时间:2020-03-03 07:46:5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典型文体的非典型教法——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作者/ 汤丽萍
      
      依“体”而教,是小说、散文、说理文、说明文等典型文体的教学共识,这是无可非议的。笔者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实践,探索思考如何既尊重典型“文体”,又以非典型的教学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更高品质与品位。
      
      一、分析:已知、未知和可知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收入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精神支点”。如果从小说这一“体式”出发,从情节、环境、人物角度选择、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从小说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的内涵、小说的结尾艺术等获得多方面的收获。但,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是唯一的,有没有更好的内容选择和更好的教学手段,能不能有更好的、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在再次教学本课时,笔者首先作了一个学情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已知”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在小学或初中时都已经接触了这篇小说,即对小说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2.学生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最初,都是一种情感的体验。用到了“感动”、“震撼”、“震惊”、“打动”、“惊讶”等词语,其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感动”。他们感动于贝尔曼用生命画出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感动于琼珊看到顽强的藤叶重拾生命的希望和信心;感动于苏艾对琼珊的深厚的友情和悉心关爱;感动于永不凋谢的常春藤叶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感动于生命是脆弱的,但只要意志坚定,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人们走下去。可见,学生对小说的情感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3.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再次精细阅读小说,在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方面都有较为正确的理解和领悟。其中,谈小说情节的人数最多,出人意料。
      
      如果课堂教学仍以小说的三要素及相关的内容为主,几近重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经验。但同时,笔者也发现,学生对三要素及相关内容其实并未真正全部理解,或者说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许多未知,例如,学生都发现了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却未必能道出其妙在何处。那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关注与小说的三要素相关的内容之外,为什么没有任何其他的阅读发现?在教学中,课堂还能给予他们哪些新发现?
      
      二、实践:提升阅读期待
      
      所谓典型教法,是指依照典型文体的特征的几个方面依次平面展开进行的教学。例如,如果是典型的小说文本,就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几个方面逐项渐次展开教学。所谓非典型教学。是指不从文体典型特征的几个方面平面展开教学,而从其中的一两个方面或文本的其他方面入手,深入开展教学。
      
      (一)非典型之一:朗读中品味
      
      《最后的常春藤叶》,首先吸引人、感动人的是小说叙说的一个在寒冷环境中的温暖故事,作者的叙述语言清澈、明净。透着对生活、生命的热情和热爱,而且,许多语言具有画面感,能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和想象。这是小说阅读者初次接触时感动不已的原因之一,因此,这篇小说的这些语言特点是作者作品中突出的特点,值得学生深味。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的独特韵味,尤其是当琼珊看到最后一片藤叶还在,内心燃起新生的希望时和苏艾的那些对话描写。
      
      (二)非典型之二:研究式鉴赏
      
      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时,学生目光聚焦的地方是小说情节设计安排的匠心,这是小说的突出特点之一,但绝大多数学生只注意到了故事结局的出入意料。教学中,以此作为文本鉴赏的焦点问题,并分解为两个问题展开。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赏析。学生的已知是知其一,只知其结局之妙,而不知其二,不知其结局妙在何处。课堂上师生通过研究探讨,以揭示其妙处。(语文论文 www.fwsir.com)妙在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力量;也妙在使主人公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突然出现了逆转,由先前外表丑陋、境况窘迫、举止粗鲁、事业无成的凡人一跃而成为牺牲自我拯救他人的英雄,是一片藤叶使贝尔曼完成了生命价值的飞跃;也妙在制造了新的悬念,给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
      
      这一研究问题的设计,意在对学生看似“已知”其实“未知”的地方进行引导,将已知引向未知的深处,成就新的已知。
      
      2.作者安排情节的匠心非独在结尾处,可谓处处体现其匠心。这一问题的设计,是第一个问题的深入,带有研究的性质和形式。小说作者情节安排的巧妙在其他地方的体现,一经教师点拨,学生很容易会发现很多,譬如对贝尔曼雨夜画藤叶作者用的是虚写手法,譬如作者将故事发生的环境安排在一个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巷子”里。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如果能再给学生创造一片新境地,给学生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惊喜,而是惊叹,更是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进行创造发现的良好契机。笔者在教学时,以细节描写的匠心为例进行鉴赏引导,让学生注意将文本读深、读细、读透,读出文本的精妙来。
      
      小说有这样两处细节描写:
      
      (1)医生说,“……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2)“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为什么这两处细节描写值得研究欣赏?小说,作为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其抽象的思想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典型文体的非典型教法——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