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机评测
  • 专项体验
  • 对比评测
  • 拆机
  • 手机
  • 5G
  • 软件
  • 发布会
  • 小道消息
  • 专题
  • 导购
  • 行情
  • 手机报价
  • 产品大全
  • 品牌大全
  • 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提纲

    时间:2020-11-02 10:04:53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提纲

    当前,要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做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对接工作;下面是豆花问答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提纲、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大家都知道,每到关键节点,我们党总会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把脉定向、规划未来、开启新程。2020年10月29日,在举国关注和世人瞩目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根据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今天由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一次集中宣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要举措,聚焦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部署。

    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一致认为,一年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二)充分肯定了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三)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五)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个方面远景目标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全会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个方面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八)提出12个方面重点工作方向

    1.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几点意见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推动X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充分认识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

    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奋力前行,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的内涵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要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上下功夫,以此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推动工作。一要准确理解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新进步新成就,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要准确理解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着力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三要准确理解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形势,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着力点,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四要准确理解把握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三)紧密结合实际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X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作出的各项部署结合起来,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全力实现“六稳”“六保”,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告知高质快速发展。

    当前,要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做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对接工作,认真细致地修改完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充分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内涵,科学确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多形式、多渠道征求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变成汇聚社会智慧、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要在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加紧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坚定不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兑现为民惠民承诺,落实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措施,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四)切实加强对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组织领导

    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开展专题学习研讨,

    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能力。市委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要把全会精神纳入各类班次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一系列重大论述,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及时报道全省各级各部门学习贯彻的实际行动和成效。由宣传部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赴各地开展宣讲活动,以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感受等形式,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要全面宣传“十三五”时期我国和我市发展的重大成就,大力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凝聚起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我就宣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在市生态环境局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纲

    ***

    (2019年11月)

    同志们:

    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今年已经是第二次以这样的形式与大家见面,上一次是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材料语境”为题,在安康生态环境大讲堂上向大家做了汇报,生态环境局同志专注的学习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按照市上安排,市级层面的宣讲是从11月28日至12月4日,我也有幸作为市委宣讲团成员将在11月28日赴汉阴县宣讲,市生态环境局的邀请(杨局、彭局都打来了电话),我既感受到全系统先学一步、学深一步的学风与态度,也因备课时间的紧张而忐忑不安,生怕讲不好而有负期望。在11月20日召开的全市宣讲工作部署动员会后,我和相关的同志讨论如何宣讲好全会精神时,认为这次宣讲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这次全会主题重大、涉及面很广,政治性、理论性、专业性都很强,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制度及其执行能力”这样的概念理解起来,对于大多数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大家知道,宣讲又是有政治纪律的,肯定是要以《宣讲提纲》为基本依据,注重深入解读内涵,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口径把握,做到不跑调不走样。同时,上级要求“进一步提升宣讲方法艺术,力戒照本宣科,要采取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具体详实的数据,生动鲜活的事例,增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我想这样要求,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要求。我想,有生态环境系统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大家扎实理论基本功,我们今天也一定能够共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下面,开始今天正式的宣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里给大家回顾一个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四中全会都是聚焦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上五次四中全会作出的五个《决定》,主要集中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显而易见都是十分重大的问题。那么,这次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更加宏大的问题。与前面五次四中全会仅就某一方面、某一领域问题作出的《决定》相比,这次四中全会的《决定》作出的是战略性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大战略任务)。

    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集中了全党智慧,反映了人民意愿,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一年多来党和国家工作,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坚定制度自信深入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作出的重大部署,对坚定全党全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中央对全会《决定》起草工作高度重视,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

    今年4月初,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起草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强调要拿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好文件。文件起草组成立6个多月来,认真研读相关重要文献,系统总结制度发展成果,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反复进行讨论修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4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决定稿。文件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在全会上,根据中央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又对决定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可以说,全会《决定》的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过程(可以说,全会《决定》起草工作始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在系统学习、深刻思考、兼收并蓄、凝聚共识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起草好这次全会《决定》,一要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主线,二要坚持从大的评价体系看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三要重点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讲清楚。文件起草组对收到的所有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整理。经汇总,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1948条,扣除重复意见后为1755条,其中原则性意见380条,具体修改意见1375条。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讲到“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在概括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增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二是建议对完善科技制度加以突出强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三是建议更加重视保障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重要制度安排。四是建议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五是建议围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和狠抓落实、培养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提出要求。六是建议加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七是建议把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同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整体部署和工作机制。党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各方面所提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经反复研究推敲,对决定稿作出增写、改写、文字精简283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436条”,这充分说明,全会《决定》起草过程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广泛吸纳了全党全社会智慧。)。

    《决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显著优势,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安排了13个部分,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就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提出要求。

    一、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一直在讲制度,怎么理解制度,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所谓制度,即众所周知的、由人创立的规则。科学、恰当的制度具有降低复杂系统中的协调成本、限制并可能消除人们之间的冲突以及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这些作用。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制度必须具备一些品质,如一般性、确定性以及开放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其完全具备制度的这些品质)。

    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就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在,我们党有必要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大家注意,《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年前,党的十九大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可以理解为之间的匹配关系,这就是筑牢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5项重大改革举措。经过5年多的努力,重要领城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改革举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这就要求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贏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要打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决定》在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内涵、发展成就、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讲一下脱贫攻坚);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决定》指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竟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的成果,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和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夺取全国政权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我们党进而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中国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次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也说过:“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西方国家习以为常的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我们从来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借鉴吸收了苏联的许多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已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可以预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52年,中国GDP仅679亿元,2010年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平均每年增量44413亿元(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接近16%。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引擎。当今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是世界公认的对全球治理贡献越来越大、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的国家。数字体现大逻辑,也就是我们经济发展中尽管这样的困难和那样的问题,但巨大的成就也是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底气所在)。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美国等西方国家乱象丛生,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政治极化严重,党派纷争不止,民粹主义高涨,种族歧视凸显,暴力事件频发,社会撕裂加剧,他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

    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我国发展壮大,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的重大挑战,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竭力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历史和现实看,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幻想天下太平、高枕无忧。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

    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国家那一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衡量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还要思考的是,走向善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现代国家,“管得了”是底线,“管得好”是目标。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治理,世界各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怎样治理好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来不及深入探索、深刻回答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问题;
    苏联在国家治理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一些错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之道,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新中国70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基本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借鉴了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根据地执政的宝贵经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4年、党的十八大以来7年这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完善改进的地方,但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度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像邓小平所预言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三、

    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决定》科学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对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勢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理解总体要求,需要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和保障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现代化的创新版。刚才说的“四个不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对于今日中国社会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也不能凭空进行,更不是也不能突然搬来一座制度“飞来峰”,一定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说到根本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追求现代化追求到最后连中国社会近百年奋斗的发展道路、宗旨信仰都否定了,这还是我们期望中的现代化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什么是颠覆性的错误?就是在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

    《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O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决定》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出发,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13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决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决定》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建立**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决定》强调,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
    把**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
    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辅导读本》上有丁薛祥同志一篇文章,题目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其中有几段话需要大家认真体会,在“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部分中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核心就在于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的重大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坚决反对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巴枯宁所主张的“支部自治、各自治小组的自由联合、反权威主义、无政府状态”等观点进行了严厉批判,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凝聚自己的所有力量,强调如果每一个支部、每一个人都各行其是,党就只能陷入瓦解,就不能成为坚强统一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强调:“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列宁也深刻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正因为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俄国才战胜各种错误思想和分裂力量,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放弃了集中统一领导原则,实行所谓各级党组织自治,从思想混乱演变到组织混乱,致使这个大党老党轰然倒塌。在“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写到:“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全党同志对“两个维护”总体上是认识到位、行动自觉的。同时要看到,有的党员干部对“两个维护”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有的对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现象辨别不清、斗争不够,甚至掺杂私心杂念,影响到“两个维护”的效果。这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要深刻认识到,“两个维护”有明确的内涵和要求,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对象是习近平总书记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象是党中央而不是其他任何组织。党中央的权威决定各级党组织的权威,各级党组织的权威来自党中央的权威,“两个维护”既不能层层套用,也不能随意延伸。“两个维护”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对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同以人民为中心是统一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保证。做到“两个维护”,要有鲜明的态度,更要有扎实的行动。要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各项制度规定中,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上);
    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
    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
    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
    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
    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等等。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义民主政治。《决定》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决定》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
    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健全党外代表人土队伍建设制度;
    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
    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等。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决定》从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一些重要举措。比如,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等。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决定》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决定》从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比如,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
    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
    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
    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等等。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的概括,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这个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的,主要包括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分配方式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决定》从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其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比如,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
    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等等。

    (六)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决定》从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这其中,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城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决定》围绕5个方面任务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
    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
    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
    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等等。

    (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决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决定》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这其中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积极应对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等。

    (八)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决定》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这其中的重要举措主要有: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等等(这里提醒大家思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
    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制度是定国安邦的根本,成就伟业的保障,而制度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执行。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的社会基本情况,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治理手段和方式上,应当善于运用法治、自治、德治以及科技手段,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置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破治理之难,解基层之困,谋平安之局)。

    (九)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分是大家最关注的,也是希望我能多展开讲一点的,《决定》这部分内容是998个字符,这在1.8万字的全文已经有相当篇幅了,比如,后面的”外交部分”是903个字符、“监督体系”部分是859个字符,就连最后一部分及结束语加起来966个字符。建议大家认真学习《辅导读本》“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者为穆虹,现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持常务工作的副主任(正部长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他的解读系统而完整。还有《辅导百问》对于技术性的问题讲得很详细,我在上一次与大家交流“生态文明背景中的三个维度”板块时,讲过,除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后能单独称为思想的还有8个,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也讲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六项原则、五个体系”,这是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概括的,后来又有“四个一”、“三个体现”及“五个追求”,我不在这里展开了,大家下来可以再回忆或翻阅一下相关资料,我要讲的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彰显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决心与担当,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决定》更好体现了这种意义的厚重性和指向性,标题的后半句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开启了一场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时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理论创新,走出了人与自然从对立冲突的误区,是对传统农业文明“有限发展”生产方式的超越升华,也是对“重发展、轻保护”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逻辑校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成为制度自信的重要构成,比如,中国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探索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努力为“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担当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角色;
    引导建立国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合作机制,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巴黎气候协定》的通过、生效和落实上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截至目前,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50%,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中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绿色奇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别获得了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库布齐沙漠绿化成果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中国为世界持续增“绿”,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让世界“点赞”的重要贡献)。《决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有多少工作领域可以称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因为这一区域承载的不仅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现实需求,还有中国城市化进入下半场的未来需求;
    不仅是空间的腾挪置换,更是新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度探索;
    不仅有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表象,还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内核。另外,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包括这一区域围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一座绿色生态之城,也是雄安新区的目标。习近平曾反复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两个“千年大计”的重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在雄安新区的深刻植入。“百年大计”提法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这不是比较,而一份责任的重大,不仅是生态环境部门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子孙的责任,正如今年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报告中郭书记讲到的“必须时刻警惕的是,绝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谁在这个问题上松了尺度、开了口子,谁就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谁就会成为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罪人”,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要求在安康的重申)。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元对立思维,给出了符合新时代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回答:“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次讲过,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就安康而言,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在“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取向,“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是以加快发展为主要取向,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最大两难选择,我们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把生态经济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十二五”以来,相继作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战略决策,提出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陕西发展第一方阵,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决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稍微讲一下“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权责清晰、科学高效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今年5月10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立,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包括三线”划定工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要尽可能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2025年,将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
    到2035年,将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这是一个关乎全局和长远的顶层制度设计,包括提及“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制度,现在普遍存在自然资源家底不清、所有者不到位、权责不明晰、权益不落实、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产权纠纷多发、资源保护乏力、开发利用粗放、生态退还严重等问题,亟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接下来有5个方面工作要做,一是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尤其是要创新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二是明确自然资源产权主体,加快统一确权登记、三是强化自然资源整体保护、四是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五是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包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权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这是推动科学设置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地,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系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会涉及相关的管理体制,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分为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地方共同管理和地方管理三类,对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实施有序搬迁等)、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大家关注“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写进去就会常态化,下一步将会从单方面的督察生态环保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延伸,从着重纠正环保违法向纠正违法和提升守法能力相结合等转变)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
    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
    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等(可以更深的理解为,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心有所转化,已经从污染防治为主,转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这是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增加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关联,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这对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形成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日益临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检验的是基层治理效能和环保制度的执行能力,大家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更加需要领会《决定》精神,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齐心协力,爬坡过坎,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创新辉煌)。

    (十)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决定》指出,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决定》从3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杈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坚持全国武装力量由军委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完善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各项制度规定;
    完善党领导军队的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基于联合、平战一体的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聚焦打仗、激励创新、军民融合的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東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体系,等等。

    (十一)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决定》指出,“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决定》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健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制度,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
    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等等。

    (十二)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定》指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决定》从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4个方面进行部署,强调要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
    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
    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等等。

    (十三)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决定》指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决定》提出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决定》强调,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
    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
    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
    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
    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等等。以上各方面的重大部署,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提出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有力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四、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决定》从强化制度执行、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支持各类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制度创新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抓好3件事:一是坚持和巩固,二是完善和发展,三是遵守和执行。

    第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次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可宝贵的经验。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我们讲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舍糊。各级党委(党组)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关键就是看所领导的地方、部门、单位在各项工作中是否执行和落实了这些制度。真正执行和落实了,方向上就没有问题,政治上就不会出问题。

    第二,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固步自封。

    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既要排查梳理之前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已经完成的要巩固深化,尚未完成的要继续推进,又要把这次全会部署的任务及时纳入工作日程,实现有机衔接和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既要积极主动,又要遵循党中央统一部暑和国家法律制度规定,不能不讲规制,不能不守章法,更不能草率行事,关键是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
    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
    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等等。因此,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切实防止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宽严失度等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坚决杜绝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行为,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宣传部门要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各级党委(党组)要按照党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好全会精神宣讲,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分层分类宣传教育,确保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要加强对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央有关方面要及时掌握各地区各部门相关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向党中央报告。要注意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本次全会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小结一下今天的宣讲内容,那就是全会里程碑意义集中体现为五个“第一次”的理解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的里程碑意义,集中体现为五个“第一次”。

    这次中央全会第一次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见,这是一次开创性的重要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即“三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判断和定位,有利于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第一次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即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实际上,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制度层面对我们的事业和工作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些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各项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把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从全会公报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步走”发展目标。在三个不同时间节点上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实际上是对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十九大报告是这样表述的: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际上,十九大的这一战略安排已经包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两个阶段的目标分别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发展目标的第一步,也就是总体目标的第一阶段,“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相呼应。当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第二、第三步,也就是总体目标的第二、第三阶段,“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则与十九大报告相呼应,并细化和拓展了内涵与要求。

    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即“十三个坚持和完善”。有了总体目标,还得从具体工作要求上进行细化,否则总体目标就会落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细化相关工作要求。

    启示-对于基层而主要提提升制度落实能力,尤其要以问题导向来判断落实不力的原因:制度执行力不强是因为一些党政干部对出台的某项制度本身的规定、要求、精神等学习领会不够或者说一知半解。这样一来,不仅执行制度不到位、打了折扣,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对于这些干部,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对制度的学习、培训,搞好教育、示范工作。

    其次,制度执行力不强是因为一些党政干部缺乏执行和落实制度的所需要的具体方法、措施,找不到抓手,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为制度的贯彻执行出台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

    再次,制度执行力不强还因为责任追究和检查督促不到位。如果问责不严,就会造成制度执行和不执行一个样,执行的好和执行的不好一个样,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把制度的执行当回事了。此外,对制度的执行过程、结果,还要有强有力的检查督促。只有严肃责任追究。

    最后,制度执行力还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人财物,李瑞环同志讲的“心里没数,兜里没货,身边没将,手下没兵,事情很难办好、办成。”

    时滞与制度供给-“时滞”指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制度滞后供给。通常在各层级政府之间,上级为制度发起者,提出目标要求,属于意愿制度供给;
    下级为制度实施者,需要支付制度成本,属于实际制度供给者。当上级提出的意愿脱离实际,或者当下级出现工作惰性,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之间会出现差异,下级会对新制度规则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理解,以机会主义的态度实施新规则,呈现“时滞”现象。

    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就一个单位而言也是这样。

    相关关键词: 19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19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 19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