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高考课件
  • 中考课件
  • 高考教案
  • 中考教案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油画 正文

    油画活动方案

    时间:2021-01-05 15:41:15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油画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传统肖像写生以及创作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摸索油画这一媒介的独特语言魅力,加强形与色的感受能力,并对绘画中形式美的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运用。主要以课堂写生为主,讲述观摩及临摹为辅,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长期后短期,反复推进,灵活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油画人像艺术概论写实主义人像油画技法特点

    难点:油画人像塑造的方法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油画理论基础知识

    一、油画的主要特征

    油画,自从15世纪尼德兰的凡·艾克兄弟改进并完善了用油溶解和调配颜料作画的技术,使之成为西洋绘画的主要画种,至今已经在全世界风行了几百年。20世纪初,一批中国留洋学生把握了它的精髓,把它引进国内,使之与原有的传统水墨画等互补共存。由于油画使用材料和工具较为独特,其表现视觉美感的能力也有独特之处。可以说,厚重、光泽、沉着、肌理、斑斓等特征,正是体现了油画独特艺术魅力的主要特征。

    1 1.厚重

    厚重是油画颜料质地浑厚、色彩浓重的表现,又是因油画以质地粗糙的亚麻布或者厚硬的纸张为载而可以承受高浓度油质颜料的层层添加、反复堆积的必然。它也是油画富有很强表现力的重要关键。

    2.光泽

    光泽有两种表现:一是使用本身是油质颜料或再调油作画,全画面反射出光泽,或者在作品完成后再涂上一层发光油,使画面显得明丽而有光彩:二是利用油画颜料的可厚可薄和色彩的对比反差,使有关物体如金属制品、玻璃器皿等的光泽感如实表现出来。油画对光泽的表现,是其他任何画种都难以达到的。

    3.肌理

    肌理在此是指画面表层所呈现的不同笔触和各种纹理。由于油画颜料可塑性强,作画时一笔一刀地堆砌上去,画面表层就形成斑斑刀痕与笔触;
    又因为油画画布有其精细不同的纹路,在采用薄涂法、干擦法和用刀刮削方法时,布的纹理也就自然地露了出来。油画的肌理效果,实质上是人的触觉感知转换于画面上形成的视觉心理的体验。

    二 油画的基本技法

    油画制作靠手工技巧。油画写生和创作是画家掌握了特定的技巧和方法,驾驭特有的物质媒介,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意象传达出来的过程。只有通过勤奋练习,熟练地把握了各种技法,才能在作画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油画的基本技法大致有古典法、薄涂法、平铺法、散摆法、厚堆法、并置法与干擦法等多种。在作一幅作品时,通常几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1.古典法

    古典法是最早留下来被认为正宗典范的技法。它的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层层罩染,二是直接铺色。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对象描绘的精确性和立体感;
    造型严谨,用色单纯,刻画细腻,讲求滋润和柔和。

    2 2.薄涂法

    薄涂法是指用经油稀释过的颜料直接画在画布或画纸上的一种画法。它使画面油色交融,具有轻快的透明感。薄涂法常用于起稿和铺色,也有整幅作品都用薄涂法完成,更适宜于速写性的短期写生作品。

    3.厚堆法

    厚堆法是选用富有表现力的厚重颜料直接堆到画面上去的一种画法。为了突出厚重,有时可以使用调色板上剩余的颜料渣来画。厚堆,可以层层覆盖,又能形成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这种画法,适用于近景特写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对象。

    4.干擦法

    干擦法是指用不调油的原汁颜料在画布上进行薄涂擦揉的画法。它可以在有底色的画布上干擦,使画面隐约透露底色,形成一种既冷又暖的色感;
    也可在干后的原色层上皴擦,使画面出现干枯的色层;
    还可以在未干的色层上擦揉,使色与色之间融合,求得色彩滋润的效果。

    三、油画的特殊技法

    油画的特殊技法,来自它使用特有的油质颜料和特有的刀具进行制作的特殊性。利用富有弹性的油画刀进行绘画,是油画在使用工具上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显著特点。刀法的巧妙运用,也是获取画面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1.用刀技法:堆砌法

    用刀堆砌与用笔厚堆,有其相似之处,都是把颜料较厚地堆到画面上去。但刀有刀味、效果不同,一般能使色彩明朗,并易于表现物体质朴、苍劲的效果。

    3 2.用刀技法:刮削法

    用刀刮削是油画的常用技法。它是与油画颜料不易干燥的特点相联系的。例如:为了追求特定效果,着意刮去画上的颜色,使之隐现底布的纹理;
    或因画上颜色不甚满意,把它刮掉,再揉捺上合适的颜料;
    或对已画景物用刀尖刮出留有底色的线条,等等。油画用的油,主要是作为稀释颜料的媒介,种类较多,性能用途各不相同。如松节油挥发性强,使颜料干得快,常用于调色起稿;
    亚麻仁油俗称调色油,油性较强,在油画中用途最广;
    上光油用来涂于作品表面,以保护画面、增强光泽等。讲求用油技法,有助于提高画面色彩效果。

    3.用油技法:浸染法

    浸染是指以油调合颜料,使之在画面上产生浸化,以求得透明叠映、自然流畅以及非事先预料到的其他效果。

    4.用油技法:衔接法

    有些需要用较长时间反复进行制作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使色与色、笔与笔之间显得滋润而不生硬,可以使用专门的衔接油,有种称之为“媒介”的油膏,也就是衔接油:如果手头没有衔接油,也可用调色油进行技术处理。衔接油的使用和调色油的衔接处理,都有其特定的技法。

    四、油画写生的构成要素

    这里的构成要素是指画油画静物所应知应会的各种方法与技法因素,包括摆设、构图、择光、刻画等。掌握这些构成要素,是画好静物画的必要条件。静物画在室内作业,光线稳定,观察描绘不受时间限制。它既是绘画实践的基本训练,也是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创作。世界上不少画派的创新,大都在静物画上开始探索,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作品。

    1.摆设组合

    静物画在着手绘画前,要选择结构明晰、质感明显、固有色明确的物品为对象,根 据物与物的配搭及其远近、疏密关系,进行合理、有序的摆设组合。

    4 2.精心构图

    构图是在长方画幅中安排和处理对象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作品的基本框架,古称“经营位置”。构图作为绘画过程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应用多样统一法则,把局部个别形象组成艺术整体,以便利用物体的大小、纵横、高低及立体感等来表现审美意向和气氛。作为静物画,则是按摆设内容,选好角度,融入构思,画好轮廓框架,便于接下去以形写神。

    3.选择光线

    光与色有密切联系,与表现静物质感、空间感、冷暖感,以及诱发人的情感、情绪,提高作品感染力等都有直接关系。注重于选好和用好光线,是画好静物画十分重要的关键。

    4.和谐色调

    色调是指色彩的基本调子,是画面色彩的总倾向,比如可倾向于暖色或冷色、亮色或暗色、红色或绿色等。一幅好画必有其表达一定意境的色彩总倾向,以求得在整体上的和谐和统一。只有和谐和统一,才能营造一种感人的氛围。

    教学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油画棒画创作媒介的特点、创作手法,能够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关工具和技法创作出一幅表达自己心声的油画棒画。

    2、学会画简单的油画棒画。

    教学重点:

    了解油画棒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

    1、笔:铅笔——宜选取软性铅笔如2B、4B等铅笔用于所画对象的轮廓勾形;
    蜡笔——有十二色、二十四色、四十八色等,初学者选用二十四色为宜。

    2、纸:宜选取普通素描速写纸,易着色,不易将纸涂坏。

    3、其他工具:橡皮、刮刀、削笔刀、画板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去做工,大脑去思考。

    用手不用脑,学习学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展示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有灵气、招人喜爱的小宝宝、小动物呢?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分析的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观察对象,从而发现他们的特点(如长鼻子象、大耳朵兔、长颈鹿)。但应切忌教条式地给学生太多框框限制,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及画中所表现出的意趣,宜鼓励他们正确观察后大胆下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

    2、了解油画棒画的基本勾形,类似于速写。标准的执笔方法可使蜡笔不易折断。正确的涂色方法易使所画对象色彩饱满、自然、生动。

    3、掌握油画棒画的作画步骤:①我们画各种物体形象,先要把各部分归纳成不同的基本形,在进行组合描绘。步骤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先外后里,先上后下。可以先用铅笔打稿,再涂色,也可直接用蜡笔(或油画棒)去画。

    画人物形象时,多从正面去表现,可把头部画成正面,四肢和躯干等画成侧面。

    画动物形象时,头部可以画成正面或侧面,四肢、躯干等画成侧面。

    画风景建筑时,从正面、侧面都可以描绘。画交通工具时,要多从侧面去描绘。

    观察分析比较对象(抓住特点);
    ②确定画在纸上的位置及大小(大小适宜,位置偏中);
    ③勾形(从整体至局部,从有特点的部位到其他部位);
    ④涂色(注意色彩的过渡、重叠,不能涂到轮廓线外);
    ⑤勾线(用深色笔加强外轮廓,调整画面)。为了使画面上一些浅色或者重叠的物体形象更突出,就需要用颜色把各部分的轮廓勾画出来。勾线前,要先平涂好各部分的颜色,再用深色蜡笔(或油画棒)勾线,这样画面既干净又美观。如果采用彩色水笔勾线,要先用深色彩笔勾画出各部分的轮廓线,然后平涂蜡笔(或油画棒)色。反之,会因为蜡笔色的蜡性,而不好勾线。

    教案编号:NO.5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构图练习 教学时间:2015年4月7日、4月9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观看临摹作品自然界的光线和景物丰富多变,通过风景临摹,可以锻炼学生对色彩观察敏锐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2、若干张涂好底子的硬纸板,最好备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类型以便于构图。也可准备涂好底子的画布和少量油画内框,将画布裁成与内框相合的尺寸,画前用图钉将画布临时固定在内框上。画完后可取下,再钉一块画布—上去。

    风景的画幅尺寸一般都不大,这主要根据写生的目的而定。比如,训练色调,一本书大小就可以了。如果是综合性训练,尺寸应大一些。画幅越大就越难控制,这也是对一个人技术水平的检验。

    少量的松节油。根据个人的作画习惯也可带一点调色油。一些擦笔用的废纸或废布。

    教学重点:

    1、由于之前四周的练习作品出现了构图的问题,所以在将来的课中我们以模块式练习,完成联系的计划。

    2、教会大家用第一眼选择的景物来作为构图的第一要素。

    3、认识构思构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选择绘画的第一要素有些困难。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构思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老师先以ppt的方式,用今天临摹的作品进行讲解,如何去抓住作者的构思和构图,进行临摹练习。

    教学过程:

    一、构思与构图 授课类型:油画风景技法临摹,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

    1、看临摹作品,选择景物,第一眼的“印象”至关重要。

    当你的视觉第一次接触到眼前的景物时往往会产生某种异常强烈的“色彩幻觉”,这往往就是你要表现的色彩原始动机,是未来写生的发展趋势和目标。这第一眼里包含着你的内心与自然碰撞出来的火花。视觉在经过这很短的“兴奋期”之后,进入稳定的“适应期”。这时,眼前的“色彩幻觉”消失,——切色彩都恢复了“正常化”、“一般化”。这种状态是画家最不希望出现的。因为,艺术就是表现“非正常”、“不一般”!就是要追求那个“幻觉”!不要放过最初的——一丝一毫的感动,而要将其纯化放大,带着想象并在整个 写生过程中追随它,你的色彩写生就会有一颗生命的种子。自然光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哪怕是瞬间的感受形成的“印象”,都应该长久地萦绕在你的心头,形成你写生中不变的信念。选景时,还要注意所在的位置,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到你的画面上。

    2、构思——用绘画特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找到色彩的兴奋点,考虑写生的构图,这个过程就收“构思”。此时要在头脑里把眼前的景物进行“过滤”、考虑“取舍”,把天、地、物化为色彩、黑白灰等关系,斟酌它们在画面上的位置。这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形成未来画面的色调、构成画面的几个大色块以及由此形成的画面黑白灰关系。

    选择好景物之后,不要急于动笔,要思考:对于眼前的景物最感动的到底是什么,怎样的色调可以表达这种感动,天、地、物这三块应在画面上各占多大面积,大的色块怎样布置,用怎样的方法表现„„要充分思考。

    3、构图——组织眼前的景物

    在速写本卜勾画些小草图,将构思的结果用简略的线条呈现出来。构图的第一要点就是决定在怎样的尺寸框架内安排物象的比例、位置。例如:根据感受,你想画方构图,还是想画横构图?抑或想画竖构图?要收入画面的物象应当画在什么位置上,天、地、物色块各占多大面积?它们的图形关系是否有意思,是否主题分明,等等。

    待构图基本确定后,便可在画布上起草。起草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一般的方法是用大小适中的油画笔蘸松节油,将熟褐稀释成稀薄而透明的颜色,在画布上简略地勾画出景物的大体位置。此时用色不宜太厚,以定位为主。也可用其他颜色,这要根据所画物象和色调而定,初学者最好选择较为柔和的颜色,慎用鲜明而渗透力强的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很容易上泛,给以后作画带来麻烦。

    课堂小结:

    1、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已达到一半以上的同学可以很好地掌握构思构图的问题。

    2、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展示作品,再次进行简单的小结。 课外作业:

    1、完成临摹作品。

    教案编号:NO.6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练习铺大色调 教学时间:2015年4月14日、4月16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合理的学习如何铺设油画的大色调,有利于油画的绘画技巧学习。色调是由画面中几个主要的大色块构成的。大色块的色彩倾向使色调的倾向得以明确,因此,一般总是从铺大色块开始,从明确色相关系开始,从重色块开始。

    2、正确理解色彩关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总要经过不断调整才能达到,一开始的铺设不过是起到一种色彩标记的作用。当然,这样说并非不顾写生对象而任意涂抹,而是要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去明确色块,而且必须注意色块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深入调整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连接上一节课的内容,构图后进行铺设大色块。

    2、教会深入调整,丰富细节,意在提高每一块色彩的质量。 授课类型:油画风景技法临摹,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

    3、掌握铺设大色调的色块。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选择绘画的第一要素有些困难。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构思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老师先以ppt的方式,用今天临摹的作品进行讲解,如何去进行大色调的铺设,掌握抓住大色调的方法与技巧,进行临摹练习。

    教学过程:

    一、铺设大色块,明确色调的倾向 油画的色调是由画面中几个主要的大色块构成的。大色块的色彩倾向使色调的倾向得以明确,因此,一般总是从铺大色块开始,从明确色相关系开始,从重色块开始。

    在铺设大色块时,一是要薄,二是要快。不要求一遍准确,也不要过分注意细节,甚至可以把你对色块的色相感受夸张地涂抹出来。这样做,可以避免因怕色彩画不对和过多地注意局部色彩而畏首畏尾、精神负担过重的现象。

    要知道,正确的色彩关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总要经过不断调整才能达到,一开始的铺设不过是起到一种色彩标记的作用。当然,这样说并非不顾写生对象而任意涂抹,而是要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去明确色块,而且必须注意色块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深入调整打下基础。

    从油画的作画特点看,画的遍数越多色彩就越容易灰暗。因此,开始画鲜明一点是有好处的,当然,鲜明要有分寸,不能太离谱。

    铺大色块,明度的控制很重要。特别是逆光的色彩,初学者往往容易画重。要压缩自然光色的明度,学会运用色彩的冷暖关系表达物象色彩(参见静物写生步骤四所讲的内容)。塞尚有——句名言:“阳光无法复制,但是必须用其他的东西把它呈现出来,那就是色彩。”科学不论怎样论证它们之间必然的、逻辑的、光学的、物理的联系,都代替不了视觉对它们的直接感受与观察。我们所看到的是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三者组成的综合的色块印象。我们要捕捉的也是这个色块印象。

    二、深入调整,丰富细节,意在提高每一块色彩的质量

    在大色块基本铺定之后,接下来便进入色彩调整的阶段。这一阶段时间用得比较长,旨在丰富、生动色彩的同时进一步寻找、提炼出物象提示给你的、难得而又美丽的色彩关系。

    学生往往在这一步出现的问题最多。不是画面很花、色彩生硬、互不相关,就是没有色彩或只画“固有色”。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掌握条件色的色彩思维特点,观察方式不对,因而看不出或体会不到色彩关系的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是训练少,技术经验不足。

    要画出好看的颜色,第一必须注意色彩关系,这就是前面多次重申的:抛弃孤立观察的“固有色”,建立整体比较的“关系色”观念。第二要在调色板上积累经验。提高色彩的品质是这一步要做的重要工作。要耐心在调色板上寻找用哪些颜色可以调配出最饱和、最响亮的色彩。这一步做到什么程度,色彩质量如何,是检验色彩修养的重要标志。

    掌握色彩写生的主动权并非易事,总有一个“模仿”过程,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不从色彩特有的角度去思考,不会有进展。

    三、回到整体,收拾完成

    经过不断调整深入,色彩关系逐渐贴近自己的感觉,各部分细节也逐渐刻画出来,就要接近尾声了。此时要将眼光重新放大,回到整体,审视全画面的大关系是否因细节的加入而显得过于琐碎,是否因注意了局部色彩的变化而减弱了大的色彩关系,是否因过分注意细节的真实而忽略了画面的色彩气氛。

    越是接近完成,越要少动笔、多审视,直到确认色彩达到了局部的生动与整体和和谐都比较妥当便可停笔了。

    课堂小结:

    1、由于前四周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合油画的教育,所以在进行练习时,进行小模块的重新学习和练习。

    2、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展示作品,再次进行简单的小结。 课外作业:

    1、完成临摹作品。

    教案编号:NO.7 课题:油画风景——学会“看”了再“画”

    教学时间:2015年4月21日、4月23日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绘画训练的过程就是改变观察方法的过程。把孤立地、局部地观看变成联系地、整体地观看;
    把“盯住一点不放、只看某一色块和明暗”变为“关注颜色之间的联系,色彩之间的关系”,眼睛要始科在色彩关系上转。这时,要设法突破颜色的物质意义,如上一章所说:忘掉那是天空、河流、树木、田野和人物,将它们统统看成是色彩,从冷暖的角度认真观察它们的关系,组合这些关系。这才是正确的观察方法,要在训练中逐步学会这种整体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临摹过程中想象该画面是怎样的实际画面绘画而成。

    2、教室讲解怎样在固有色的基础上添加环境色等,使实际的景 物变得更加的唯美。

    授课类型:油画风景技法临摹,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

    3、掌握学会看在学会画的油画技巧。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选择绘画的看与画有些困难。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学会看再画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老师先实物景与临摹作品的图片对比方式,用今天临摹的作品进行讲解,如何让聋哑学生理解实际的景物也可以通过自己对景物的色彩理解,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转变色彩观念

    掌握正确观察方法的第一步是克服常人的“固有色”观念。上一章中已经讲到固有色的观念是一种理性颜色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带到绘画的观察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情况:
    只看物象本身的颜色,而不会将映入眼帘的所有颜色联系起来观看。

    只看到物象颜色本身的深浅变化,看不到颜色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色彩关系。一句话,就是孤立地观看颜色的习惯。

    绘画训练的过程就是改变观察方法的过程。把孤立地、局部地观看变成联系地、整体地观看;
    把“盯住一点不放、只看某一色块和明暗”变为“关注颜色之间的联系,色彩之间的关系”,眼睛要始科在色彩关系上转。这时,要设法突破颜色的物质意义,如上一章所说:忘掉那是天空、河流、树木、田野和人物,将它们统统看成是色彩,从冷暖的角度认真观察它们的关系,组合这些关系。这才是正确的观察方法,要在训练中逐步学会这种整体观察的方法。

    二、整体观察的要点

    整体观察是一切艺术的观察基础。在素描的训练中,就要求变局部观察为整体观察,变下面观察为立体观察。色彩训练中,除了要继续坚持这些观察法则,还要了解色彩观察的特点,学习掌握以下要点。

    1、把握住色彩的第一印象

    由于光线变化的原因,色彩在自然界中是最活跃、最生动、也最容易变化的,自然色彩的这种特性与我们研究色彩所希望的长期稳定的意愿形成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油画色彩教学一般总是要求在具有稳定光源背向阳光的朝北的天窗画室里训练。这相对稳定的光线、环境,可以满足学生长期研究色彩的需要。但是,即便是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能保证眼前的色彩不发生微妙的变化,更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把握住变化的色彩。甚至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出于追求描绘真实色彩的期望,便认真地相把眼前色彩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发现他们总不能抓住眼前的色彩,因为刚刚画上的色彩这会儿看上去却完全不同了。这个经常发生在教室中的问题说明:假如学生还没有掌握有效捕捉瞬间的美妙色彩关系的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会随客观色彩的必然的微妙变化而不断修改画面,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必须掌握把变化的自然色彩用颜色凝固在画面下的有效方法,其中首要的就是抓住第一眼的整体色彩印象。

    第一眼的印象总是整体而强烈的,是我们视觉的反应。短暂数秒之后就会归于“正常”,眼前的一切都似乎失去魅力。如果这第一眼的印象打动了你,就要毫不动摇地紧紧追随它。

    三、学生进行实际理解绘画。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主要以讲解的方式完成,也进行了教师的绘画示范,同事也让学生进行了颜色的观察转变认识,达到了与其的效果。

    2、这节课对于下节课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帮助。

    课外作业:

    1、准备一张实景的照片对下节练习课做准备。

    教案编号:NO.8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风景油画色彩的衔接 教学时间:2015年4月28日、4月30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授课类型:风景油画临摹绘画,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油色慢干,利于趁湿衔接;
    良好的覆盖力,利于叠置色彩;
    油色本身的滑腻,利于“涂”“扫”和运用除笔之外的其他工具(如:画刀、手指)制造各种效果。油画的这些特色对初次使用油画工具的人来说无需全部掌握,但应当了解和运用

    一、二种最基本的方法以解决形色结合中的色彩衔接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临摹过程中利用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学习锁临摹的作品的色彩衔接。

    2认识几种常见及常用的色彩衔接的笔法。

    3、掌握学会看在学会画的油画技巧。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学会观察以及作画缺乏想象。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认真观察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按照锁指定的油画作品,先进行作品鉴赏和分析,观察油画的色彩衔接,对风景临摹作品进行绘画,引导聋哑学生理解色彩衔接的画法,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临摹作品的色彩衔接。

    二、深入讲解色彩衔接的几种重要的笔法。

    (用色彩深入造型时,比如在形体转折处、形体外轮廓边缘处、形与形的交界处等等,这些地方最容易出现色彩的衔接的问题。

    由色有自己的特性:油色慢干,利于趁湿衔接;
    良好的覆盖力,利于叠置色彩;
    油色本身的滑腻,利于“涂”“扫”和运用除笔之外的其他工具(如:画刀、手指)制造各种效果。油画的这些特色对初次使用油画工具的人来说无需全部掌握,但应当了解和运用

    一、二种最基本的方法以解决形色结合中的色彩衔接问题,比如:

    “摆”的方法——将颜色一笔笔摆放在形体准确的位置上。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只要摆上的笔触色彩关系对,同时根据造型用笔,就可以很好地将形与色结合起来,因此它是训练中最常用的基本造型方法。它的问题是容易把形体画僵硬,因此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

    “接”的方法——用颜色趁湿衔接。它的好处是可以把物象形体处理得比较润泽、自然,这是油画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如果素描功夫不好,使用这种方法则容易适得其反,将形体画得更加模糊。

    “扫”的方法——通过用笔“扫接”的方法将形体衔接起来。这也是油画中常用的方法,它要求画者必须有良好的素描基本功,才能做到下笔肯定、准确,形体衔接自然。

    “抹”的方法——用手指轻揉,使两色融合的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关系都不错,只是衔接得有点楞时,用手指做局部修改是很有效的。在大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以手代笔的表现方式。

    “先中间,后两极”的方法——在重颜色与亮颜色交界时,为避免过于生硬,通常先要在两者之间画上中间色、然后再压重色和亮色,使中间色从暗色和亮色之间透露出来,从而起到自然衔接的作用。尤其是处理发际与颜面部的交界处、脸的亮部与深暗背景的交界处时,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

    “透明罩染”的方法——当造型准确、笔触衔接也较好,只是色彩上稍微差了一点时,可不必着急改动,等干燥后再用调色液稀释油色透明罩染上所需的颜色即可。

    以上都是色彩衔接的基本方法,希望会对读者有所帮助。色彩衔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油画造型的生动、自然与否,色彩的润泽、美观与否,是画面上形色结合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解决衔接问题还有许多方法,只要你去认真研读大师的作品,看他们是怎样处理的,从中必能得到宝贵

    三、学生进行实际理解绘画。 课堂小结:

    1教室进行个别同学的作品进行讲解,同时也让学生进行了油画色彩衔接的内容在进行回顾。

    2、同学的表现普遍较为优秀,看来分块式的教育方式对于聋哑学生的油画绘画学习较为有用。 课外作业:

    1、完成本次练习作业。

    教案编号:NO.9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观察法实际绘画练习 教学时间:2015年5月5日、5月7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授课类型:实物风景照技法临摹绘画,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油画的训练中,由于学生出于追求描绘真实色彩的期望,便认真地相把眼前色彩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发现他们总不能抓住眼前的色彩,因为刚刚画上的色彩这会儿看上去却完全不同了。这个经常发生在教室中的问题说明:假如学生还没有掌握有效捕捉瞬间的美妙色彩关系的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会随客观色彩的必然的微妙变化而不断修改画面,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必须掌握把变化的自然色彩用颜色凝固在画面下的有效方法,其中首要的就是抓住第一眼的整体色彩印象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临摹过程中想象该画面是怎样的实际画面绘画而成。

    2、教室讲解怎样在固有色的基础上添加环境色等,使实际的景 物变得更加的唯美。

    3、掌握学会看在学会画的油画技巧。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学会观察以及作画缺乏想象。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认真观察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利用自己准备的实物风景照片进行绘画,引导聋哑学生理解实际的景物也可以通过自己对景物的色彩理解,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理解自己准被的照片,进行整体观察。

    成熟的画象与初学者的第一眼是有天壤之别的,初学者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正误区,才能逐渐掌握好。这里最有效的方式是尝试把瞬间的第一印象演化为画面的色调。以下,介绍几种有效而具体切实的做法。

    (1)画室内的训练:可在画长期作业之前画一张快速的小色彩稿。目的是解决色调问题,注意构成色调的几个大色块的关系,坚决禁止画细节!要认真、反复地调整大色块,直至大关系正确。这种强迫式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大处着眼、关照整体,快速记录下开始的色彩印象,为长期作业打下基础。

    (2)室外训练:一般多为短期作业,更要注意第一眼的色调感觉。并在一两个小时的作业中紧紧追踪这个感觉直至完成。

    (3)色彩记忆训练:禁止面对物象写生,要求在短时间内尽量观察并记住眼前色调和色块的大关系,然后凭记默写出观察的结果。如果观察方法正确,你会发现,你只能记住物象主要的、突出的色彩感觉,那些多余的局部细节会被视觉自动省略,这正是整体观察所要求的。色彩记忆的训练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色彩的重要部分,它方便快捷,在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一场电影、一次音乐会、街上偶然所见、教室内强迫式训练等等。色彩记忆不仅促进了整体观察,而且对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大有益处。

    二、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

    在素描写生训练中经常使用的观察整体的方法是站得远一点,眯起眼睛看,这样可以从黑白灰的角度比较出各个细部是否统一在整体大关系里面。油画色彩写生中观察整体的方法也要站远看,但不是眯起眼睛而是睁大眼睛,目光散开来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比较出大的色彩关系。这种观看色彩的办法被形象地比喻为“牛眼观察”。这样的观看方法要贯穿在作画的自始至终,不仅于作画的开始和结束要从大处着眼,就是在描绘各个局部细节时仍然要“牛眼观察”,才能比较出局部色彩在整体中的关系,才能正确表现出这种关系。

    用“牛眼观察”所确定的色彩的各种关系,是由比较而产生的。“比较”是为了确定,“比较”是对色彩关系的斟酌,“比较”是整体观察的具体化。学会“比较”将为色彩进一步归纳、概括、组合打下观察上的基础。但是比较也要得法,要根据色彩自身的特点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奏效。假如不得法,不仅得不到正确的色彩关系,反而会造成画面色彩的混乱。

    正确的比较方法是:要在明度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首先比较重色和亮色,定下两极。然后是黑白灰三个区域分别作比较、重颜色与重颜色比、亮颜色与亮颜色比、中性色与中性色比,比色彩倾向、比冷暖、比纯度。而在调配颜色时则要关注饮和的颜色,即色相、纯度中所包含的明度关系。

    三、油画实际照片临摹中一般的观察比较程序是:

    首先观察色调,确定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是亮调子还是暗调子或是中性调子、是鲜调子还是灰调子。总之,要把色调的色彩倾向确定下来。这种确定主要来自于平时对不同色调的经验,是在与心中的色调经验相比较。只有观察上对头,色彩的正确表达才有依据。

    油画的基础课题

    形和色的油画的两大主要语言。为了能够自由地凋动形和色来构成画面、表现我们内心的审美体验,首先要对它们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从形与色的基本规律出发,从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开始。所以,形与色又是油画的基础课题。油画的学习始终是紧紧围绕它们展开的。

    马蒂斯说:“一个人在走绳索之前,先学会在地面上走路。”那么就让我们从基础开始。我们知道,油画的学习是建立在素描造型研究基础上的。但即便具备了一定的造型基础,我们也会由于在素描中养成了排除色彩因素只从黑白灰角度感受物象的习惯方式,在转入色彩表达形体时难免遇到困难。这就是油画写生中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形”与“色”的结合,这是“再现”性的绘画语言所必备的基本功。

    三、学生进行实际理解绘画。 课堂小结:

    1教室进行个别同学的照片讲解,同时也让学生进行了颜色的观察转变认识,达到了与其的效果。

    2、同学的表现普遍较为优秀,看来分块式的教育方式对于聋哑学生的油画绘画学习较为有用。 课外作业:

    1、完成本次练习作业。

    教案编号:NO.10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形体的色彩变化规律 教学时间:2015年5月12日、5月14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授课类型:风景油画技法临摹绘画,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除了要掌握物体明暗变化规律外,还要以此为基础对形成色彩的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作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色彩变化的客观规律。

    每一物体都有其基本的色彩特征(即物体的固有色),又都处于具体的光源和环境之中,物体的亮面总是受光源色的影响,物体的暗面则受到环境色或其他光色的影响,光线的强弱会增强或减弱光源色和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认识形体的明暗规律。

    2、学习油画形体的色彩变化规律。

    3、掌握使用油画色彩变化规律的技法。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一些规律的实际意义有写难懂,会导致有写同学理解上有问题。

    2、认识油画形体明暗规律和色彩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

    3、认识抽象的只是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利用自己准备的实物风景照片进行绘画,引导聋哑学生理解实际的景物也可以通过自己对景物的色彩理解,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形体的明暗规律

    形与色本是客观物象不可分割的属性,然而据心理学家测定,人的视觉却可以分别从形、色这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物体表象特征。人的这两种感受客观物象的角度,究其原因,是由于光造成的。光线照射物体使物体表面形成明、暗和颜色现象。有时我们会注意到,由光线造成的物体表面强烈的光影效果往往会“破坏”物体颜色的完整性。这种现象最早由占代的希腊人在他们的镶嵌中所采用的黑色表示暗部、白色表示明部的方法创造出来。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对透视的研究,使“黑白灰”表现三维造型的明暗画法更趋成熟。从那时起,通过明暗法理解、表现物象的形体成为学习绘画必不可少的基础。应该说,人类使用明暗画法(即用从黑到白的梯度变化)表现光影比用色彩的方式(采用色相、纯度的变化)表现光影要早得多。作为写实的色彩表现是建立在明暗画法基础的。或许反过来说会更加明白,假如离开“明暗”的基础,色彩的写实也就不存在了。

    “明暗”基础既然如此重要,就不能不首先理解明暗和形体的关系。我们知道物象的结构表面是由各个不同朝向的面构成的,这种体积特征就是蒙上眼睛用手去摸也会感受到。光线从一定的角度照射物体就使物体不同朝向的面形成向光面、侧光面和背光面,不论物体的形状多么复杂人们都可以将各个复杂的面归入这三个基本面中感受到物体的体积空间关系。这就是被人称作“三大面”的概念。如果要把这种体积特征“再现”,在画面上,就必须利用从黑到白的梯度变化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这个黑折的梯度是根据明暗变化的规律总结归纳出的,称作“明暗五调子”。这五个调子分别为:亮部(包括高光)、侧光部、明暗交界部、反光部和投影。由于视觉的特点,当观看距离我们近的物体明暗变化时,会感到黑白对比很强烈,而随着物体向深处空间远去黑白对比也随之逐渐减弱。

    以上就是“三大面五调子”的基本内容。这是素描造型训练当中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也是素描中表现物体明暗的唯一手段,素描就是通过归纳、概括调子的办法达到对物象光影的理解。从色彩的角度看,明暗五调子就是色彩的明度关系,是色彩表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色相的冷暖和纯度的鲜灰变化中同时包含着色彩的明度变化。本来在素描中具有独立意义的明暗五调子到了色彩里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明度。正如在上一节中讲到的,在明度的基础上看色相的冷暖、纯度和鲜灰变化,在饱和的颜色(即色相、纯度)中包含着明度关系。让住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形体的色彩变化规律 除了要掌握物体明暗变化规律外,还要以此为基础对形成色彩的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作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色彩变化的客观规律。

    每一物体都有其基本的色彩特征(即物体的固有色),又都处于具体的光源和环境之中,物体的亮面总是受光源色的影响,物体的暗面则受到环境色或其他光色的影响,光线的强弱会增强或减弱光源色和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那么,结合物体明暗五调子的规律具体到各个面的色彩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1)物体亮面的色彩主要是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的混合。亮面中的高光则基本上是光源色的反映。

    (2)侧光部接受光线较弱,又受到微弱的环境色的影响,所以明度较亮部稍暗,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色相关系。从颜色感觉看侧光部主要以固有色为主。

    (3)物体暗部色彩主要是固有色与环境色的混合。反光是暗面的组成部分,基本与暗部色统一,更多地受环境色的影响。

    (4)明暗交界部位的色感最弱,明度更暗。色彩基本与暗面相似,但要注意其特有的色彩倾向。

    (5)投影部分的色彩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在室外,阴影色彩大多是受影部的固有色加天光色;
    在室内,周围环境色彩会受影部的固有色。此外,阴影的深浅取决于光源的强弱和造成阴影的遮光物与受影面的距离,距离近光源强的投影深,反之则浅。总之,阴影的色彩虽暗却不灰,有着明显的色彩倾向,注意到这一点,就能将阴影的色彩处理得既透明又丰富。

    相对于上面提到的:物体空间的远近所表现出的黑白对比强弱的变化,在色彩上则表现为色彩空气透视的规律。

    物体距离人的视觉远近所造成的色彩变化叫做色彩空气透视,也称视觉透视。色彩空气透视的一般规律为近处色朋感强,即冷暖、明暗、纯度强,较远处色彩为暖;
    远处色彩感弱,冷暖、明暗、纯度弱,比较处色彩为冷。距离越远色彩就越带蓝味,逐渐呈淡灰蓝、淡灰紫感觉。

    这一规律对识别那些不易看出的色彩变化特别有用,比如描绘人物的脸部,在距离你近的形体转折处的色彩冷暖对比特别生动、明确,随着形体向后远去这种对比便相应减弱。用好这个规律对于有序地组织物体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以上只是一般的色彩透视规律,在特定条件下也有例外。比如逆光下的黄昏,比如在远景和近景物体固有色存在较大差异时,比如在夜间处黄色灯光衬托下的近处冷色的物体。只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充分相信自己的视觉才能表现出对色彩的真实感受。

    课堂小结:

    1教室进行个别同学的照片讲解,同时也让学生进行了颜色的观察转变认识,达到了与其的效果。

    2、同学的表现普遍较为优秀,看来分块式的教育方式对于聋哑学生的油画绘画学习较为有用。 课外作业:

    1、完成本次练习作业。

    教案编号:NO.11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风景油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时间:2015年5月19日、5月21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授课类型:风景油画临摹绘画,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与核心是“形与色”,但是,“形与色”只有通过油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技巧将其落实在画面上才会焕发动人的光彩。虽然研究形色结合的过程已经是掌握油画基本技术的开始,但对于油画种种丰富的表现技巧并未接触到,即便是在绘画中运用的直接画法也还有一个制作技术的再研究、再提高的问题。

    2、掌握油画的基本技法,提高对油画绘画技巧的认识以及操作。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临摹过程中“形与色”的重要性。 2认识几种常见及常用的油画基础技法。

    3、掌握学会看在学会画的油画技巧。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学会观察以及作画缺乏想象。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认真观察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按照锁指定的油画作品,先进行作品鉴赏和分析,观察油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对风景临摹作品进行绘画,引导聋哑学生认识油画风景的基础技法,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油画的基础。

    与核心是“形与色”,但是,“形与色”只有通过油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技巧将其落实在画面上才会焕发动人的光彩。虽然研究形色结合的过程已经是掌握油画基本技术的开始,但对于油画种种丰富的表现技巧并未接触到,即便是在写生中运用的直接画法也还有一个制作技术的再研究、再提高的问题。严格说,习作中的那种方法只是最初步、最粗浅的方法,与掌握油画的表现技巧还有不小的距离。一幅完整的油画其中既包含着造型、色彩的基本功,又包含着将形、色表现出来的制作技术与绘画技巧,是具有相当难度的综合技巧,缺少任何一方都会有失油画的水准。因此,在掌握了形、色的基本规律后还要继续深入研究油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方法。这就是本节所要讲述的“油画的基本技能”。

    如果说在学习油画的初始阶段,必须采取面对自然写生的方式理解油画的造型和色彩规律,那么研究油画的制作和表现技巧唯有从前人所创造的诸多技艺中去汲取,在这方面,自然界没有现成的样式。所以,企图光依靠不断写生来提高油画的技艺是不可能,也是徒劳的。唯有将学习前人优秀技巧与写生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快地提高油画技艺。在油画的制作和表现技巧方面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马克斯·多奈尔(1870—1939)年1921年撰写的《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一书中,从油画五百多年的材料发展角度,结合历史上著名画家的典型技巧,综合、归纳出蛋彩画技法、蛋彩画与油画的混合技法、一次完成法、多层覆盖法,以及油画的直接画法。在这些画法中隐藏着大师技巧的秘密。这些方法归结起来不外是两种:一种是“间接画法”,另一种是“直接画法”。油画的技法与材质(材料性质)密切相关,材料性质不同会带来表面效果不同的美感。但是,透过材料仍然可以清晰的看到油不置可否制作技术中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以现代观点看,传统技法在色层处理、多重积累以及笔法的运用方面对我们今天使用的“直接画法”处理画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将传统技艺加以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去掌握,以形成他们将来深入研究油画技法的基础,这是讲授油画基本技法的主要目的。

    二、通过教师讲解完成习作练习。

    本节将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油画制作技术和表现方法的角度,介绍学生需要知道和需要掌握的油画的基本技巧,并使他们懂得怎样由习作向一幅完整的油画迈进。

    课堂小结:

    1、老师对于学生对基础技法的操作来掌握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学生做的不足之处再次计划如何解决。

    2、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让学生讲诉自己是怎样理解和学习的。

    课外作业:

    1、完成本次练习作业。

    教案编号:NO.12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风景油画的底色技法 教学时间:2015年5月26日、5月28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授课类型:风景油画临摹绘画,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油画的底色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制作技艺,是油画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角度看,底色技术是画家为表现光暗效果、大胆简化繁琐作画程序提高作画速度所创造的有效的方法。在有色底子上作画曾一度成为油画制作的标准。

    2、掌握油画的底色技法,认识几种早期的底色技巧,掌握现剪短我们常用的底色技巧。 教学重点:

    1、学会一些常用的底色技巧,将来在绘画中可以得意运用。 2认识几种常见及常用的油画底色技法。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学会观察以及作画缺乏想象。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认真观察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按照所指定的油画作品,先进行作品鉴赏和分析,观察油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对风景临摹作品进行绘画,引导聋哑学生认识油画风景的基础技法,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油画的底色技巧。

    掌握油画技能首先要对不同制作技术进行研究。其中,油画的底色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制作技艺,是油画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角度看,底色技术是画家为表现光暗效果、大胆简化繁琐作画程序提高作画速度所创造的有效的方法。在有色底子上作画曾一度成为油画制作的标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类型的底色:在“蛋彩画”技术中画人物肉色之前要先画一层绿色的底子;
    以后又出现了在暗褐色底子上、在各种颜色的底子(土红色、淡赭石色、黄褐色、灰色、淡灰色)上作画的技术,这些都属于中性底子的油画技术;
    只是到了19世纪才出现直接画在白色底子上的油画技术。到了近现代,底色技术已发展成油画的重要语言技巧。仔细研究底色技术并发挥这一技术的独特魅力是提高油画技能的重要课题。

    二、学习底色技巧的效果。

    油色的稠厚特点使它比其他任何性质的颜色都具有更强的遮盖力,实际上,这正是油色的魅力之一。即便这样,当把同一种油色画在不同的底色上时,仍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画在白色底子上的颜色明亮、鲜艳而透明,但也容易给人以单薄的感觉;
    暗色底子会使颜色厚重、沉着,同时也容易给人以沉闷的感觉;
    将白颜色分别画于褐色底子和黄色底子下,白色会呈现不同的冷暖区别。当我们把油色再稀释一点涂在有色底子上,底色层的颜色便会从半透明的表层色下依稀地透露出来,对油色的稀稠加以控制就会在有色底子上表现出色彩变化来;
    如果底色不是平涂而是也制造一些变化,那么就会产生出更加丰富的色彩变化。利用好底层色、控制好表层色就能以少胜多,以精练、概括的用笔和颜色表现出其他画种所无法达到的神奇效果。伦勃朗有油画《入浴的亨利克治》充分发挥了底色技术,塔称油画技巧的楷模。

    2、中性底子的妙用

    在所有成功地利用底色的油画中,尤以中性底子为多。它在制作中与上述的白底子和暗底子的表现不同。不论是红土底色还是灰底色,在视觉上都呈现为中等明度,画家以中性色为底,画上重颜色,加上亮颜色,方便地表现出明和暗的造型特点。戈雅的《自画像》清晰地显露出画家在红土底子上所使用的加暗提亮的方法。鲁本斯的《猎狮》可以看到用薄而透明的大胆笔痕涂刷出来的底色,画家用红土色、黑色和白色分别强调出造型上的明暗变化,表现出意想不到的轻松而丰富的效果。德加在《洗衣妇》中首先做一暖底子,然后画上各种冷的亮颜色,从冷颜色中透出底子的暖色,充分表现了现蒸汽弥漫的朦胧效果。中性底色,为向黑、白两极发展提供了表现的天地。

    中性底子不一定是作画之前涂好的色底,也可以在作画时用松节油稀颜料薄涂出来,这样的底色叮根据画面需要制造出随意的、有重有浅的效果,还可作出笔触效果。德加对底色技术颇感兴趣,研究他的作品会给我们许多启发。他的《抱腕舞女》先用稀释的颜色随意地涂刷底色,颜色向下流淌的痕迹依稀可见,然后把其他颜色叠加上去造成轻松的效果。

    3、底色技术的特点

    底色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颜色的“透叠”显出画面的色彩关系。这与直接调配颜色、摆色彩关系的方法是有区别的,使用底色技术必须考虑底层色和表层色的搭配关系,以透底的方式呈现色彩关系。它比直接调配出来的色彩更具有松动性、朦胧性和神奇的效果,因此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到了近现代,画家将古典的底色技术加以改进,从表现明暗扩展为表现冷暖、鲜灰以及带有“笔墨”表现的意味,使底色技术更加丰富和奇妙。维亚尔的《室内》充分表现了这种色彩叠加的神奇效果。

    4、底色技术对当代绘画的启发

    底色的概念应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统一的有色底子叫底色;
    根据需要在一幅画中用不同颜色铺垫也叫底色;
    在表层颜色以下,即最后一层表现最终效果的颜色以下的所有颜色均应被视为底色。一幅油画的最终效果是由底层色和表层色共同“编织”起来的。但是假如能称得上“技术”,就意味着画家对底色具有控制和把握的能力,不像初学者因掌握不住而“乱碰”的无法状态。在布拉克的《静物》中,可以看到画家是如何有意识地在局部画上黑颜色,再以各种亮颜色“压”出变化的黑色边缘线的效果。画家越是有经验就越能在绘画过程中充分重视底色的作用或根据眼前画面的底层色彩随机应变地灵活处理表层色,使之达成不可重复的奇妙效果。这里可以给底色技术下一个定义:底色技术就是充分考虑底层色的作用,通过与表层色的巧妙配合达到特殊绘画效果的技术。

    发挥这一技术优势的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作画的立场,由依赖客观物象转变为对画面效果的关注,唯有转变这个立场才能从客观物象的制约中解放出来,掌握油画技术的主动权。

    三、学习制作技法的比较

    底色技术是油画制作技术的重要成就,除了在油画的制作程序上,在对形与色的控制方法方面也需要加以注意和研究,因为这会给油画带来不同的表面效果。以下通过对两种不同制作技术的比较分析来加以阐述。

    1、局部完成的方法

    是将造型与色彩分开解决的方法。它是从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发展而来。三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已运用这种技术制作湿壁画,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将其用于油画的制作中。使用局部完成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1)便于作者能在描绘小片局部色彩时集中全身精力和热情从而产生出精彩的效果;

    (2)可以解决作画过程中的吸油问题,保持油画色彩的鲜明、生动,表面肌理平实、美观;

    (3)局部画法可以在油色湿润时趁湿做衔接处理,将概括图形和色彩的工作以及画面虚实与精粗和等效果一次做好,任何一个小区域都不会被忽略掉。为达到上述的要求,需要将造型与着色分开进行。一般来讲,在作油画之前先在画布上画详细的素描,在素描中将画面结构、人物造型乃至若干具体细节都认真推敲,这一过程中,作者已经在心里描绘了未来油画的效果,所以,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预习。经过这样精心准备之后便可在画布上着油色了。作者往往从一个局部区域开始画起,并且要尽量在油色未干时将这一局部画完,然后接着画另一局部,这样一个区域接一个区域地画,直至最后完成整个画面。到油画结束前,要对整个画面作最后调整润色工作,但那只是一些局部的小改动,已无碍大局。由于有了底层素描作为构图控制的依据,画家可以自如流畅地作画而不必担心造型失败。此种方法薄涂、厚积均可,但都轻重视一次完成的效果,以保持油画表面的美观。当然使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与底色技术相结合,可以在素描完成后先薄刷一遍底层色,然后再部分地完成。那会方便画家在处理局部色彩的同时照顾到整体,并且会使油画看上去厚重一些。

    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很容易暴露作者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弱点。另外,在局部一块一块地拼接完成的过程中必须对整体大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容易造成返工,油画局部完成的优点将不复存在,因为返工就意味着要在第一遍表面干而其内未干的油膜上调整,吸油是不可避免的;
    更糟糕的是返工造成一遍完成的表面肌理被破坏,要想保持完美的肌理、与其他不用修改的第一遍完成的油色结合得天衣无缝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种方法更需要卞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对主题的造型与色彩的全部细节越清楚,作品就越容易完成,并且共最终效果也将越鲜明和完美。

    2、整体推进的方法

    是与以上介绍的局部完成法相反的画法,是19世纪下半叶由印象派所开创的。这种方法始终将注意力放在整体的色彩关系上,注重大的色彩气氛,而并不关注某些局部细节,它是靠美的色彩关系和可见笔触的变化给人以画面整体的视觉美感。英国心理学家贡布里希在形容画家作画时这样描述道:“他把颜料涂在画布上——这里浅一块,那里深一块——直至看一块带有条纹的玛瑙石,然后他‘毫不费事地’使一片杂乱无章的颜色令人惊讶地显现出一幅完美的画。”运用这种方法的画家在开始作画时并不画初步的素描,而是只粗略地画上轮廓、定下位置便自由地将色彩大致铺展开来以取得一定的画画效果,为进一步的调整作底色的铺垫。从作画一开始到最后,画笔始终在全画面的各个地方、各个角落里寻找色彩关系,这是集形、色、笔为一体,下笔成形、成色,不像局部画法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完成。对于整体推进式的方法而言,只有在总体效果已经达到时才有节制地画上细节的“点睛之笔”,这些细节虽然有时很有效果,但也只起到点缀的作用。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部分,为了整体气氛有时必须牺牲的牛动细节和严谨、清晰的和造型。另外,由于这种方法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整体上,更多地注意造型之间、色彩之间的联系,因而,画面中的形、色、笔触都体现出这种联系,表现出一种“透气”性或称为“贯气”性。它不以局部清晰为能事,而以笔笔颜色相互贯通为目的,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即便在结束绘画时某些局部仍很潦草,仍不失作品的完整。在莫奈的油画《峡谷》中,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那由笔触、色彩交织的“气氛”。因此这种方法的最终效果带着更多的朦胧感。重气氛而不重细节是这—画法的特点。使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快速地一遍完成,也可以多层积累;
    既可以薄画,也可以厚涂。有着比“局部完成方法”更大的自由度。

    这种方法于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在油画写生的基础训练中所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整体造型不过关,极容易将油画画“散花儿”,收拾不起来,或者容易把造型画得僵硬、呆板、拙笨。正像掌握“局部完成的方法”一样,要想掌握“整体推进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精益求精,那时才能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妙处及魅力所在。

    以上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清楚地表明了绘制技术给最终效果带来多么显著的不同。这些制作技术本身不存在好与坏,任何方法只要与作者的内心追求相吻合都是好的。每个人的审美倾向、精神追求都会影响他对于制作技术的选择、关注和探索,所以就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制作技术和绘制方法。以上所举的只是两个制作技术上的极端例子,并非指只有这两种制作方法,实际上许许多多的画家习惯于把整体和局部这两种方法合并使用,他们希望能够集两者的优点于一身;
    也有人先从局部画起,当画面铺满后再从头至尾调整几遍,直至满意为止。总之,分析研究油画的制作技术对提高油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某种绘制技术作深入研究必将带来画面效果上鲜明的风格倾向。通过努力,每个人都会在前人的绘制技术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都会建立起各自的制作程序、各自的油画技术语言,呈现出各自油画的新面貌。那时才可以说是在“画”一幅油画。

    课堂小结:

    1、老师对于学生对基础技法的操作来掌握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学生做的不足之处再次计划如何解决。

    2、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让学生讲诉自己是怎样理解和学习的。

    课外作业:

    1、完成本次练习作业。 教案编号:NO.13 课题:油画风景技法临摹-----风景油画的笔触认识及学习 教学时间:2015年6月2日、6月4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授课类型:风景油画临摹绘画,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笔触——特指作画工具留下的痕迹。工具包括:各种形状的画笔、画刀、手等。各种作画工具蘸取颜料后采取多种运行方式,叫做“运笔”。生个画家特有的运笔方式,叫做“笔法”。通过运笔在画面上留下不同的丰富效果,就是油画“肌理”的组成部分。

    2、掌握油画的基本笔触技法,提高对油画绘画技巧的认识以及操作。 教学重点:

    1、学会在油画风景的笔触怎样表达,增加油画技法的成熟性。 2认识几种常见及常用的油画基础笔触技法。

    3、掌握学会看在学会画的油画技巧。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学会观察以及作画缺乏想象。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认真观察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按照锁指定的油画作品,先进行作品鉴赏和分析,观察油画的基本笔触有哪些,对风景临摹作品进行绘画,引导聋哑学生认识油画风景的基础技法,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油画的笔触是什么?笔触——特指作画工具留下的痕迹。工具包括:各种形状的画笔、画刀、手等。各种作画工具蘸取颜料后采取多种运行方式,叫做“运笔”。生个画家特有的运笔方式,叫做“笔法”。通过运笔在画面上留下不同的丰富效果,就是油画“肌理”的组成部分。

    二、针对已学“色彩衔接”里已经从形色结合的角度对油画的用笔进行过分析。油画的用笔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用于表现具体物象,这里将从油画整体的角度再谈谈笔触的表现力。

    油色粘稠、不易干等特点,使油画的用笔具有比其他形式的绘画用笔更为自由的表现力。它可薄可厚,可均匀地平涂也可画出清晰的笔触,可在底色上扫出“飞白”透底的效果也可细密衔接组成既丰富又平整的表面肌理效果。立体的厚笔触和润泽的融合是油画用笔的两大特色。

    各种形状的画笔又可产生不同的表现力。平头笔、圆头笔、尖头笔、扇形笔,硬毛画笔、软毛画笔,还有从零号小笔到更为宽大的板刷等都可造成不同的效果。不仅如此,用画刀、手指作画也会产生出惊人的效果。在伦勃朗的油画中会看到最丰富的多种用笔的技法:库尔贝则惯用画刀作画:德加更是在画作中尝试多种方法,这幅《入浴》,德加用手指蘸颜色点在底色上产生出诱人的魅力。分析大师的油画,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仔细揣摩大师的用笔。笔触是画家心灵的轨迹、性情的流露。生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用笔特点。凡高作品中的笔触让我们感到他那颗燃烧着的、炽势的心,安格尔的作品那平滑无痕的用笔蕴涵着画家内心的崇高理念。油画的用笔是如此的多样,就其丰富的表现力来看,只打中国的水墨画能与之媲美,值得我们借鉴。

    正如中国水墨用笔所讲究的“一画”学说:“一笔生万笔,笔笔相生”“千笔万笔又归于一笔”。油画的用笔也在遵循着这个规律,虽然欧洲油画并未产生“一画”之说,然而艺术到了至高的境界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这个相通的道理就是“笔触关系”、“笔触结构”。黄宾虹那沧桑的山与莫奈那绚丽的水在两位大师的笔下岂不是异曲同工吗?观以上所举的画例,哪一幅的用笔不是自成一体,哪一幅的用笔不是和谐一致、“气脉贯通”?

    三、对于笔触的小结。

    各画面的用笔,或薄、或厚、有笔触、无笔触都呈现出完整统一的效果,决无杂乱无章之感。这是一种驾驭用笔的高超技巧,以致观众迷恋于其中,为笔底流露的情感所倾倒了。

    总之,若想发挥油画用笔的表现力,就要超越基础的形色结合这个阶段,从油画的整本效果出发去研究用笔的技巧,这样才能体会到“以少胜多”、“单纯中求丰富”的境界。

    课堂小结:

    1、老师对于学生对笔触技法的操作来掌握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学生做的不足之处再次计划如何解决。

    2、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让学生讲诉自己是怎样理解和学习的。

    课外作业:

    1、完成本次练习作业。

    特殊注明:此次教案试试时间为8个课时,两周课。

    教案编号:NO.14-----NO.15 课题:油画风景——长期油画风景绘画练习

    教学时间:2015年6月9日、6月11日至2015年6月16日、6月18日

    教学班级:13民族工艺品班 进行修改以及辅导。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本学期已经快接近尾声,我们利用之前学习油画分块模式来进行长期作业的练习。

    2、要求是利用在本学期学习的油画基础知识来进行创作,并上交一份对油画学习的认识和心得体会,做为期末考试的评分材料之一。

    3、检验本学期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聋哑学生的油画教育。

    4、本次的悠哈练习作业作为期末作业。

    5、学生用70x80的油画框进行风景临摹。

    本次教学的目的:为了检验学生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利用本学习的教学方法(分块式)进行教学,是否适合聋哑学生。

    教学重点:

    1、利用一节课的课时来复习回顾之前学习的构思、构图、大色块、颜色衔接、油画的笔触、油画的基础技法等等的基础知识来完成一幅带有主观意义的油画临摹作品。

    2、临摹的程度要达到小地方也进行临摹。

    教学难点:

    1、对于聋生来说,学会观察以及作画缺乏想象。

    2、油画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绘画基础的要求。

    3、认真观察对聋哑学生也是有这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的设计:按照锁指定的油画作品,先进行作品鉴赏和分析,观察油画的基本笔触有哪些,需要进行那几个步骤的临摹,对风景临授课类型:油画风景技法临摹,以学生临摹练习油画作品,老师 摹作品进行绘画,引导聋哑学生认识油画风景的基础技法,去完成一幅具有感性意识的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回顾油画风景油画的几大要素。

    1、构图练习

    2、练习铺大色调

    3、学会“看”了再“画”

    4、风景油画色彩的衔接

    5、观察法实际绘画练习

    6、形体的色彩变化规律

    7、风景油画的基本技法

    8、风景油画的底色技法

    9、油画的笔触

    二、对所临摹的作品进行赏析。

    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教科书上选着一幅自己感兴趣的方静油画作品进行临摹。

    在林密之前,学生要对次幅油画作品进行赏析,认识打的大关系,的色调以及形状的明暗、色彩关系。

    对一两个同学进行可场上随堂抽问,了解学生对自己选着回话的油画临摹图,是否有足够的任曦,鉴赏分析的是否到位,看学生在随机抽查的基础上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三、学生进行课堂的风景油画临摹,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进行知道。

    四、每周的课程完成都要进行作品进度小结,对学生做得不足的地方给予帮助,对于做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课堂小结:

    1、老师对于学生对学生所掌握本学期油画基础知识的操作来掌握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学生做的不足之处再次计划如何解决。

    2、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让学生讲诉自己是怎样理解和学习的。

    课外作业:

    1、完成本次练习作业。

    风景油画课教学总结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现把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计划方面: 本学期前四个周的教学计划是按照用临摹的方式对油画有个初步的认识。但在四周下来以后,由于了解了所教授的班级处于素描、色彩回话的基础较弱的情况,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有力一个大方向的改变,由于本学期教学时间较短,我只能再次计划以临摹为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在临摹的过程中,加入分块式的讲解油画一些较为重要,但不得不学的理论知识,希望能够通过边教学边实验的教学模式来寻找适合聋哑学生较为适合的油画教学方案。

    二、教学工作:

    (一)继续实施高效课堂:我的主要工作还是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在练习过程中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质量永远是教学的生命与核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上好课,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在前四周发现教育的计划不利于龙生教学,所以在后来大规模的改变了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导学案,准备好较为完整完善的教案。本学期的教案因为需要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便于引导学生学习,但由于教科书中一图片较多,伦理知识缺乏,所以在做教案的时候理论知识的比例较大,有利用方便我开展教学。在改变了教学计划后,同学们都能把自己当成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课堂真正了变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老师只起到了引导,点拨的作用。高效课堂不但让学生活了起来,也让老师们活了起来,老师们制定导学案,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实现了集体备课,导学案的呈现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制定导学案,增强了老师们之间的团队意识,增进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使同学们之间增强了凝聚力,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了,团队意识也增强,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高效课堂锻炼了学生,也锻炼了老师。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要承认每个孩子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我们班的周世洋、永林富、尚国辉等几个同学学习吃力,接受知识比较困难,在老师和基础较好同学的帮助下,这些同学在学习上,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总结工作的得失:

    起初,认为用一般的油画教育模式来实施教学,但在开学第四周就出现了瓶颈,学生的油画由于没有较好的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就连简单的构图都出现了问题。在第五周时,我改变了所有的教学计划,没有按照起初的教学计划进行实施,我希望说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找到稍微解决基础不还的学生怎么来完成油画绘画。

    我使用的方法是:

    1、整个学期的油画课以临摹油画作品来完成。这是考虑到对于聋哑学生来说“照葫芦画瓢”是他们的强项,希望在在临摹过程中然学生有所启发,学习好的绘画是有哪些要素构成。

    2、在临摹的过程中,我每节课都授予油画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基础知识。从鉴赏优秀油画作品的构图--油画绘画时的大色调铺设--学会看在画--观察法的运用--油画的基础技法--油画的笔触--油画的笔法--油画的底色技巧等等,这样的教学计划让我在最后两周的期末作品中看到了成效。学生作品二分之一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同时也让我找到了一种授予聋哑学生油画课的方法。

    3、本学期的油画课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初次油画教学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对于整个教学计划缺乏考虑,导致前四周的课没有成效。也由于学校处于特殊时期,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以致用的时间太短,不能充分的进行练习,建议优化课如作为主课,克多开展一个学期让学生巩固学习知识,学以致用。

    总的来说,在及时发现问题时,我做出了改变教学计划的做法,也最大程度的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挽回计划失误的损失,同时也找到了一套暂时对聋哑学生学习油画绘画较为有用的教学方案,这也是我的一个收获。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 ——《我们的红色记忆油画展》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一、【活动主题】

    庆祝建党九十载,《我们的红色记忆》油画展

    二、【活动背景】

    岁月如流,白驹过隙,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无数优秀党员值得我们追忆,有无数英雄事迹值得我们讴歌!在这九十年的历程中,凝结着千万同胞的鲜血和汗水!我们九零后将秉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满怀远大理想与激情,与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21 年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从此她成为引领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让我们一起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寿辰吧。

    三、【活动目的】

    通过讴歌颂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树立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及团员

    风貌;
    缅怀优秀党员,重温抛头颅、撒热血的豪情壮景;
    让同学们回顾历史,坚定信念,学习党之精神,拥护党、团结党。以纪念活动为契机,不断深化同学们的爱党情怀,成为中共合格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四、【活动参与人员】

    油画系全体学生、专业老师、辅导员及系主任等。

    五、【活动时间】

    2011年5月

    六、【活动地点】

    油画楼一楼的大教室

    七、【活动前期准备】

    1、在油画系内进行宣传,收集一些关于党的油画创作以及关于红色主题的油画为主,插画、素描、水彩等也可以。作品数量在20-30之间。

    2、设计与描绘宣传海报。

    3、提前布置大教室,暂构想在油画楼的一楼的最大的教室内进行。

    4、准备挂绳、钉子等装裱框的工具,以及现场表演作画的画架3个,画布规格在80*90的范围内进行。

    5、邀请各位油画系老师参加画展的开幕式。

    6、拟写新闻稿,在校内及网站上进行宣传。

    7、发请帖给专业老师

    8、通知全体的油画系的同学

    八、【活动流程】

    开幕式:

    1、活动当天,上午9点,主持人介绍主要领导、来宾。油画系全体学生参加,由油画系的书记致开幕词,发表祝词。

    2、之后由油画系的专业老师代表上台,介绍本次画展的主题及此次油画的相关作品,对相关油画做出点评,并对油画系学生的专业做出相应的建议和期待。

    3、由认知度最高作品的作者代表全体的学生发表讲话,。

    4、开幕式结束,欢迎大家参观指导,多提宝贵意见。

    即兴表演:

    1、由油画系的学生进行现场即兴创作,创作关于庆党主题。油画尺寸以创作主体需要自行决定,但不大于140*100,时间为一个小时以内。

    2、现场创作分3人,依次完成,可供观赏性。

    3、作画材料以油画颜料为主,辅助的颜料可以有丙烯,水彩等。师生参观画展

    接下来大家自行观看画展,展厅中可在空的白色墙面上打上投影图像,关于党的PPT或者是关于党的视频剪辑进行循环播放。并与老师直接交流作品。

    写祝词签名活动:

    在画展的门口外挂一条横幅,横幅标语:庆祖国九十华诞,喜中华繁荣富强!白字红底。让参观画展的学生们,在横幅上用签字笔写下对建党九十周年的祝福,并签上作者的名字。此横幅可作为油画系庆党90周年的资料存底。

    画展展示时间

    为开展时间到五月底结束。

    九、【活动经费预算】

    1、海报3张,尺寸40*6010元左右

    2、横幅2条70元左右

    3、奖品80元左右

    4、油画框及油画布70元左右

    5、画的装裱 钉子 绳子400元左右

    十、【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整个油画系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通过

    绘画的形式将党的精神值入我们的心中,来颂扬中国共产党。用我们的画笔,来传递我们爱党、敬党的精神。以《我们的红色记忆》画展方式,展现党的发展历程,让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用我们油画系自己的方式,来为党庆祝九十周年生日。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深化我们的爱党情怀,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合格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为祖国奉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油画棒绘画技巧油画棒特点

    油画棒手感细腻、滑爽、铺展性好、叠色、混色性能优异。最为突出的超细增厚涂层材料,使涂层更有质感,涂层重量0.002g/cm2。能充分展现油画效果,满足各种绘画技巧难度需求。超低温氨冷冻,使压力密度更大,棒体分子结构更紧密,单支重量8.5g左右。抗折断力不低于4N,更不易折断、不易损耗。

    油画棒看似象蜡笔,其实并非蜡笔。同蜡笔相比油画棒颜色更鲜,在纸面的附着力更强,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作画的工具之一。

    1、点彩法:用油画棒的一端在纸上轻击以形成彩色圆点。

    2、混色法:在一块上色区域的边上,再涂上另外一种颜色,然后用手指或纸头把颜色混在一起并涂平。

    3、预混色法:画在纸上之前,可在调色板上混合颜料。

    4、层涂法:上好底色,然后选择另外一种颜色,用油画棒的粗头把第二种颜色涂在底色上。

    5、另外一种方法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用酒精溶解油画棒,然后用画笔把混合色刷在底色上,这种技法产生更透明的效果。

    6、分层法:用油画棒上色后,用手指或面巾涂抹颜色。酒精和松节油也可用于产生分层效果。

    7、松节油的使用法:松节油和彩色油画棒混合使用可产生分层效果或使色彩更加透明。松节油直接用在油画棒色上或用来为油画棒色打底。

    油画棒技法运用:

    1、刮除法(用具:画刀、针、梳子、黏土具)通过刮去平涂的不同的油画棒色,可以产生一种简明而独特的效果。如果最后一层颜色是深色,效果更明显。试着用画刀、针、梳子等不同的工具刮出底色。涂的颜色越多,刮后显露的色彩越丰富。

    2、厚涂法(用具:调色板、画刀)使用柔软的油画棒,可以产生类似油画的厚涂效果。

    3、制作柔和的油画棒肌理:紧贴画纸反复擦拭油画棒,很快形成黏土状。用画刀或手指蘸上这种油彩作画。厚涂技法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法完成,即把油画棒用力挤压在纸上,在表面涂上一层厚厚的颜色。

    4、模版作画法(用具:纸模、美工刀)剪切一块纸板制作模版,放置模版在纸上,然后用油画棒在空白处填色,移开模版,会产生一个分明、厚实、不透明的图案。相似但相反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把从模版上切出的部分放在纸上,用油画棒沿边上色,可以画出一个中空的图案。另外一种模版制图的技法是:在纸模的边上上色,然后用手指沿边向内擦拭,可以产生淡淡的透明色彩。不同的油画棒用量带来从厚、不透明到浅、透明色的多种效果。

    5、遮挡法(用具:不透明胶带、美工刀)这种技法能产生有趣的图形和层次。把模面或制好的胶带置于纸上,然后用油画棒在胶带和纸面上上色,移去胶带,就产生轮廓清晰的线条。要画曲线,先用美工刀把胶带切成曲状,依照上面的程序即可制作弯曲的线条和图案。

    6、铺盖表面法(用具:美工刀、粉彩棒、画笔)把粉彩棒一类的硬蜡笔用在油画棒画面上,可以产生粗糙的表面效果。首先需用美工刀把粉彩棒刮成粉状,用指尖或画笔清涂粉彩棒粉,色粉轻轻地粘在油画棒画的油性表面,产生粗糙的表面效果。使用荧光和珠光粉彩棒效果更好。图例显示了把粉彩棒粉涂在纸模覆盖的画面上的基本过程。

    7、油水分离法(用具:调色板、水彩、画笔)在油画棒绘制的 画面上刷上水彩,产生明显的油水分离效果。由于油画棒以油和蜡为基料,水彩“抗拒”与之混合,一种独特的油水分离效果达到了。

    8、酒精的使用法(用具:酒精、画笔、针、棉布)酒精可以用来擦去油画棒色或溶解油画棒使之象油漆一样刷写。一块酒精浸透的棉布用于擦去油画棒色,或混合多种油画棒颜色,用针刮油画棒色覆盖的表面,再用酒精擦拭可以产生蚀刻效果。

    9、油画棒和其他绘画材料混合使用法 油画棒用途广泛,适合和其他画材一起使用。混合使用的作品效果和油画棒画区别很大。发现油画棒的多姿多彩和完美性能

    1. 平涂法:平涂法是油画棒最基本的涂色方法,主要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和走向,采用竖涂、横涂、粗细涂、螺旋涂、轻重涂等手法,将各色油画棒均匀地涂在纸上,平涂法能将大小不等、

    1 形状变化的各种对比的色块组织在画面上,画面的色彩将显得醒目和漂亮。

    2. 色彩叠加法(混色法):先涂一种颜色后没,在上面再涂一种颜色,两种色彩互相混合,经过来回揉擦后,产生自然过渡、柔和的效果。既可整个色彩混合,也可将 色彩与色彩之间相连部位混合。上下色彩叠加最好按相同走向涂色,一般涂色规律是在浅色上叠加深色,或在深色上叠加浅色,初学的儿童应多在冷暖相同的颜色中 选择练习。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等对比色,互相叠加后易产生脏色,初学的小朋友不宜过多使用,对于学画较久的孩子,他们对色彩有了进一步感受,在掌握了 一定色彩调和知识后,可大胆运用于写生画面中。

    3. 色彩并置法(点彩法):把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画出的线和点并列放置在画面中,使画面的色彩有更加丰富的变化,其效果类似于欧洲印象派画家用的点彩法。此法虽 然较费时间,但却能磨练小朋友的意志,培养他们耐心细致、仔细思考的好习惯。在儿童绘画中,特别适宜表现草地、天空、及画面的背景。点线的并置,应尽量密 实,少留空白。也可采用由密到稀的表现手法。

    4. 色彩渐变法:在同类色中,在两种颜色相接处来回揉合,多涂几次,可以使颜色互相融合而自然过渡。在一种或两种颜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其他颜色,可以使 画面中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色彩之间的自然变化,丰富了儿童画的表现力,使画面上的物体更加真实。如苹果又绿到黄的变化,花瓣、树叶深浅的变 化,都能用渐变的画法来表现。

    5. 刮画法:油画棒刮画法是指,在白纸或有色纸上,均匀德涂上一层或多层油画棒颜色,根据造型和画面的需要,用竹筷、小刀、牙签、梳子等各种硬器代笔,挂涂表 现部分的颜色,透出底色,通过点、线、面的表现,使画面出现用水彩或水粉等常见绘画材料所不能表现出来的特殊效果。

    6. 拓印法:油画棒拓印需要先制版,要采用剪、刻、撕、拼贴、折叠、揉纸等方法制版,表现多种效果。材料也可多样化,然后把纸(可用高丽纸、宣纸等较薄的滤纸)盖在图形上,用各种颜色的油画棒在纸上来回涂抹,这样,底板上的图案就显示在纸上面了。

    一、油画棒的特点及主要适用技法。

    1、笔:油画棒,又叫油粉笔,是用固体颜料制成的一种绘画工具。它的色彩鲜艳、饱和、质地细腻,可直接作画,不需要用水、油等媒介来调和。因为它使用起来方便,好把握,所以是少儿学画的首先工具。

    2、纸:油画棒画适合用质地较厚实、不易划破的纸张。如:水粉纸、素描纸等。

    油画棒是一种棒形画材,由颜料、油、蜡的特殊混合物制作而成。使用非常简便,你可以直接在画上画画,或用混色、层涂、刮除、分层等技法丰富它的效果。通过单独或组合使用上述技法,你可以画出你自己的风格。

    与油画颜料和水彩颜料不同,油画棒是一种固体颜料,无须那些混色或调色的准备工作。一旦有绘画冲动,你就可以立刻开始创作。

    油性蜡笔一般有软硬两种。如果画棒太软,会粘在你的手指上难以使用,这种软质的油蜡笔适合用来厚涂,但他们无法达到混合、层涂所需的细微效果。通常软蜡笔的“油”会弄脏纸面或把纸弄透。然而油画棒是一种具有完美硬度的油蜡笔,软硬适中,构成合理。没有软蜡笔的缺点。

    二、基本材料:油画棒和纸

    供选择的辅材料:

    酒精、不透明胶带、剪刀、美工刀、调色板、画笔、画刀、黏土具、面巾(湿巾)、纸头(擦笔)

    三、油画棒的基本技法

    1、点彩法

    用油画棒的一端在纸上轻击以形成彩色圆点。

    2、混色法

    在一块上色区域的边上,再涂上另外一种颜色,然后用手指或纸头把颜色混在一起并涂平。

    3、预混色法

    画在纸上之前,可在调色板上混合颜料。

    4、层涂法

    上好底色,然后选择另外一种颜色,用油画棒的粗头把第二种颜色涂在底色上。

    另外一种方法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用酒精溶解油画棒,然后用画笔把混合色刷在底色上,这种技法产生更透明的效果。

    5、分层法

    用油画棒上色后,用手指或面巾涂抹颜色。酒精和松节油也可用于产生分层效果。

    6、松节油的使用法

    松节油和彩色油画棒混合使用可产生分层效果或使色彩更加透明。松节油直接用在油画棒色上或用来为油画棒色打底。

    四、油画棒技法运用:

    1、刮除法(用具:画刀、针、梳子、黏土具)

    通过刮去平涂的不同的油画棒色,可以产生一种简明而独特的效果。如果最后一层颜色是深色,效果更明显。试着用画刀、针、梳子等不同的工具刮出底色。涂的颜色越多,刮后显露的色彩越丰富。

    2、厚涂法(用具:调色板、画刀)

    使用柔软的油画棒,可以产生类似油画的厚涂效果。

    3、制作柔和的油画棒肌理:

    紧贴画纸反复擦拭油画棒,很快形成黏土状。用画刀或手指蘸上这种油彩作画。厚涂技法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法完成,即把油画棒用力挤压在纸上,在表面涂上一层厚厚的颜色。

    4、模版作画法(用具:纸模、美工刀)

    剪切一块纸板制作模版,放置模版在纸上,然后用油画棒在空白处填色,移开模版,会产生一个分明、厚实、不透明的图案。

    相似但相反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把从模版上切出的部分放在纸上,用油画棒沿边上色,可以画出一个中空的图案。

    另外一种模版制图的技法是:在纸模的边上上色,然后用手指沿边向内擦拭,可以产生淡淡的透明色彩。

    不同的油画棒用量带来从厚、不透明到浅、透明色的多种效果。

    5、遮挡法(用具:不透明胶带、美工刀)

    这种技法能产生有趣的图形和层次。把模面或制好的胶带置于纸上,然后用油画棒在胶带和纸面上上色,移去胶带,就产生轮廓清晰的线条。要画曲线,先用美工刀把胶带切成曲状,依照上面的程序即可制作弯曲的线条和图案。

    6、铺盖表面法(用具:美工刀、粉彩棒、画笔)

    把粉彩棒一类的硬蜡笔用在油画棒画面上,可以产生粗糙的表面效果。首先需用美工刀把粉彩棒刮成粉状,用指尖或画笔清涂粉彩棒粉,色粉轻轻地粘在油画棒画的油性表面,产生粗糙的表面效果。使用荧光和珠光粉彩棒效果更好。

    图例显示了把粉彩棒粉涂在纸模覆盖的画面上的基本过程。

    7、油水分离法(用具:调色板、水彩、画笔)

    在油画棒绘制的 画面上刷上水彩,产生明显的油水分离效果。由于油画棒以油和蜡为基料,水彩“抗拒”与之混合,一种独特的油水分离效果达到了。

    8、酒精的使用法(用具:酒精、画笔、针、棉布)

    酒精可以用来擦去油画棒色或溶解油画棒使之象油漆一样刷写。一块酒精浸透的棉布用于擦去油画棒色,或混合多种油画棒颜色,用针刮油画棒色覆盖的表面,再用酒精擦拭可以产生蚀刻效果。

    意大利驻北京大使馆近日对部分馆藏文物进行了40年来的首次修复。在为期两个月的修复过程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油画修复师王方作为唯一参与全程修复的中国专家与罗马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ISCR)的4位专家合作完成6件布面油画、2件木器和1件皮革屏风的全部修复工作。这批意大利文物历史可追至17世纪。

    在这次意大利文物修复尤其是攻克集意大利特有的制作工艺、中国式的花鸟图案和日本莳绘风格的皮革屏风所遇到的修复困难中,得到完整的阐释——借助中国传统书画的古老技法,实现西方艺术品的成功修复,体现了中西艺术修复在观念上的相得益彰和技术上的优势互补。

    但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家的油画修复观念与技术仍然相当落后。王方接受专访时同时认为,在西方院校都逐渐摒弃传统油画教学的背景下,在中国强调技法教学就未必有普遍适用性。中国强调技法教学就未必有普遍适用性,而且中国油画技法存在不少缺陷。作为艺术家,要想清楚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要传世,自己的技法能否实现这种愿望。

    修复师是文物保护工作者,

    不是工人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下简称艺术评论):这件意大利皮革屏风的修复难点如何突破?

    王方:在皮革屏风修复的清洗环节,我们尝试了中国绘画传统修复的面团清洗法,用意大利的清洗剂与面粉混合,和成面团,擀成较硬的面皮敷在表面,在不使文物浸水的情况下,通过清洗剂的自然蒸发渗透把皮革中的污渍活化。清洗效果非常好,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皮革屏风因历史悠久,画面元素均为中国花鸟,“莳绘”又是日本独特的漆器装饰技法,通过漆器和贵金属粉末交融的艺术效果与意大利传统皮革工艺的结合使其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高度统一,但因其长期放置在使馆客厅的暖气前,导致皮革的糟朽、变形和开裂,所以病害程度非常严重。使馆要求的修复时间只有两个月,意大利专家初步断定无法完成修复,建议运回罗马的修复中心花半年时间修复,可是使馆方面不同意文物离开使馆,而且用水性溶液做清洗对皮革的伤害很大,糟朽的皮革对水极为敏感,任何操作都会造成文物表层脱落的风险。所以我们尝试了将中国绘画传统修复的方法和意大利现代科技修复的材料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对文物损害更低的新方法,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由于时间和设备限制带来的问题。

    艺术评论:国内艺术家对修复师的认识理念如何?

    王方:中国艺术家认为我们的工作性质是修理艺术品,让受损的艺术品恢复原貌,对现代科学修复和文物保护的观念尚不了解。不少画家缺少对自己作品在保存环节上的责任心,作品一旦出手,就很少考虑售后,作品出了问题,就找修复人员,即便知道有些问题应该在制作环节避免,也不引起重视。在他们眼中修复人员和修理桌椅板凳一样,给钱就可以修旧如新,这是对我们职业非常严重的误解。我们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不是修理工人。

    曾遇到过一个画家,几年前画的一幅画卖给外国客人,后来病害很严重,外国客人又带着画飞到中国请画家处理,画家就来找我,认为我应该可以妙手回春,修旧如新。但看过原作后我的判断是,由于制作环节的问题,这幅画上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病害(尤其是变色),和正常的因年代和气候因素造成的老化是不同的,我向他解释,并告诉他这种短时间内出现的病害主要原因是材料和技法选择的失当,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尽量注意避免,画家就是无法接受,坚持让我修复。因为目前从美术院校绘画教学的层面上说,材料技法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既包括技术,也包括理念,所以跟艺术家本人沟通往往有难度。一些产生于制作环节的先天病害是无法根除的,需要艺术家对这个问题的自觉认识,目前就此问题,与国内艺术家之间仍感到普遍较难沟通,理念上差异过大。

    我们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主要的职责是保护文物现存的历史文化价值,防止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文物病害的加速,只能做到延年益寿,无法做到起死回生。”

    国内油画家在材料技法方面

    存在很多问题

    艺术评论:国内油画家在材料技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王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底材底料处理不够讲究,造成色层的黏合力差、易剥落,或吸油太

    严重使色层失色。二是绘画环节,有些时候油画的色层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晾干再覆盖新色层,任意缩短等待时间,就容易造成表面吸油,或者色层间衔接处理不到位,也会造成脱色隐患;上光油涂得太早也会造成颜色暗化。像吸油和变色这些病害都是不可逆的。但现在都是普遍现象,有些画家用油也很不讲究,甚至有人用菜籽油,即便过10年颜料仍然是湿的,而且很暗,这都是我们无法修复的。

    对比之下,西方古代的油画家则非常重视这些问题,一些早至文艺复兴时期有着500年以上历史的油画至今仍保存完好。我们的专业是古画修复。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局限。而中国油画主要都是属于现当代文物,所以我们的知识也还存在着空白。

    艺术评论:你对国内的艺术家有何建议?

    王方:先从理念上加以澄清。油画这个画种在西方也不是自古就有,也不见得会长期留存。可以说它在西方也快被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了(很多知名艺术院校已经不教授这种技法),这个画种从培训到制作相对来说都需要较长的时间,物质成本也较高,并不适合当代社会的节奏。当代的画家更注重艺术创作的实效性,而非艺术作品保存的持久性,他们更重视作品与当代观众的互动,却未必会期望它们传世。这在当代西方艺术中也体现得很明显,比如杜尚。所以中国的画家目前在材料和技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了较强的随意性,中国虽然有很多人画油画,但从技法上已难以定义为油画,包括一些著名的油画家都是用丙烯在作画,综合材料现在非常流行,这些艺术品的病害和修复保护属于现当代绘画修复研究的领域,我们目前接触的同行则多为传统西方架上绘画修复专业的。

    中国油画作为系统的院校教育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早期留洋的画家通常在海外学习时间较短,而且学习的目的往往也不是以技法为主,所以传进来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法的缺陷。包括徐悲鸿、潘玉良等老一辈油画家的画作现在的保存情况都可以看作直接的证据,变色和色层脱落是较普遍的病害。

    其次在使用调和剂的习惯方面,中国画家也有个普遍的特点,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使用水性颜料,水在颜料中同时作为稀释剂和调和剂,画完之后就完全蒸发了,所以中国画家在画水性颜料绘画时(国画、水彩、水粉)习惯多加水来稀释颜料,形成透明有空气感的渲染效果,但油画使用的调和剂不同,要分稀释剂和媒介剂两种,一种完全挥发,一种则不会挥发,结膜后形成油画色层半透明的质感,国内学美术的学生不大注意这类问题(因为多年来我国的绘画培训都以水粉画作为入门和考前培训的主要工具,已经养成了用水的习惯),很多时候希望色层透明就拼命加油,加媒介剂,结成无法挥发的膜,不仅造成色层效果污浊油腻,还很容易变色变暗,这都是不可逆的。有些在色层表面上形成的棕色覆盖层会产生让人非常不愉快的效果——当然这在作画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

    最后,我个人认为,不能盲目要求当代中国画家都练就一手地道的西方传统油画技法,画出像古代大师那样耐久的画作,从教学环境来看,也不现实,中国油画走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它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反映在绘画保存的问题上,在西方院校都逐渐摒弃传统油画教学的背景下,在中国强调技法教学就未必有普遍适用性。而作为艺术家,对这个问题还是应当有一个自觉认识,想清楚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要传世,自己的技法能否实现这种愿望。

    文物修复流派的技术互补

    艺术评论:俄罗斯和意大利修复流派的差异是什么?

    王方:我是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接受的文物保护教育和架上绘画修复专业训练,和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属于不同流派,所以工作方法包括使用材料都有不同。和意大利同事的这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流派的修复工作交流平台。就此而言,俄罗斯的古画修复至今仍坚持使用传统天然材料和相应的技法,是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但对修复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依赖性较高,所以我们在俄国学习时更多的课程是围绕实践操作的。

    而意大利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在现代科技修复领域展开了全力的探索,非常注重理念更新和材料技术的开发研制,在科技保护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尖端的水平。他们善于使用现代合成材料和技术,尤其是在化学清洗方面研究很深入,做到了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修复人员的健康和保护环境。相比之下,意大利专家带来的技术向我们证明,他们不仅在试剂配方的研制上有着领先的优势,同时还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应这些溶剂的、对文物伤害极小的操作方法,应该说,他们在化学清洗方面手法是非常细腻的。

    艺术评论:这两大修复流派的教育体系差异是什么?

    王方:意大利修复教育较侧重理论知识和科技方法的教学,俄罗斯的修复教育重视实践操作,所以两个流派有互补之处。

    作为古画修复师,我们在俄罗斯曾接受过非常严格的绘画训练,在修复实践方面也有严格的手工操作训练,擅长使用天然材料。意大利同事接受的更多是物理化学知识和现代科技检测方面的培训。所以他们检测、化学清洗的经验很丰富,对现代合成材料有着丰富的知识,可以说我们各有所长。涉及修复过程中最重要的加固环节,我们使用材料不同,俄罗斯用的主要是天然的材料,比如动物胶,意大利的加固剂多为化工合成材料;使用设备也不同,我们更多的是手工操作,尤其动物胶的浓度很多时候是靠经验控制的,而意大利人多使用合成材料,通常可以借助实验室器材确保剂量。但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因为最后选择方案的时候只能针对文物本体不同的特性制定技术方案,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很难做到独当一面。

    所以这次工作中,我的经验在天然材料的使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他们的理化知识在使用合成材料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艺术评论:请你谈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油画修复室的研究近况。

    王方:目前正在修复一批院藏彩绘,包括布面油画和纸面色粉笔绘画,作者是40年代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画家毕古列维奇,这批作品为当时的北京周边古建筑写生,除艺术价值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比较有趣的是,这位画家是在西方接受的绘画技法训练,但因为画作作于中国,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受到地域限制,使用了一些当时在国内买到的代用品,也造成了这批文物的一些独特病害,使我们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目前我院分析检测中心也有计划慢慢建立起中国油画材质与病害分析的资源库。(

    本文由装饰画整理发布(http://www.dawendou.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油画技法体验(罩染)

    油画 , 油画技法 , 油画罩染 一般制作程序

    【大家互相学习啦】

    一般制作程序

    在谈到制作程序时,我们不得不首先强调制作程序是就每个 艺术 家自己的目的、愿望和习惯、方法而论的,所以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法则,我们只能依据整个传统 油画 时期最普遍而具代表性的技法来获得一个规律性的理解和体验。我们不可能罗列全部古典 艺术家 的技法,而只能将他们技法中的共通而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阐释出来,供大家借鉴。特别是在制作程序上各个艺术家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但作为整个传统古典油画这一个体系来讲,统观起来也有其大致的共通点,所以,在此只能将其简单地概括如下。

    用线启形是自古以来 画家 在 绘画 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普遍方法。自原始绘画以来,用线造型便成为人们对复杂形体进行概括的有效之法,因为线条是形体边界的表示,它能分割不同形状的面积,也能表现各体积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获得人们在形体认识上感性和理性的认同。因此不管油画最终效果在层次上、色阶上多么复杂,线条在最初阶段的提炼和概括却至关重要,它首先表现为对大的构图的设置,其次则是对各部分形体的定位与描绘。因此,构图与大形的编排在这一阶段必须基本确立,而在后阶段很少进行改动,这是传统油画在启形上严谨的表现,所以要求最初的启形必须严格而考虑周全。

    我们可以从古典大师们的 素描 看出他们对形体的概括和表现,更可以看出他们的素描是直接为油画启形而服务的,而不是作为独立审美价值而存在。那时的素描大都以线为主,而很少有色调层次,除边线的穿插表现形体外,便是以转折或明暗交界线来简练地表示画面中的体积和光影关系。这种简练的线描形式更适于层次复杂、细节丰富的油画在最初阶段的简练启形。古代画家多半是直接先用纸画素描,再用纸背涂木炭或色粉将素描拷贝到做好底子的画布上去。这种方法适于造型上非常严谨的风格的画家,不仅能稳妥地获得准确的造型,而且又不至于像在画布上直接素描那样伤害画布表面。也有在画布上直接用丹配拉或松节油和颜料画出素描关系的方法,不过最普遍的还是先用色粉或木炭拷贝形后再用丹配拉或松节油调颜料画出单色的薄油效果。

    启形的目的当然是为 作品 奠定一个形的基础,为了达到准确而精细的最后效果,启形必须严格而清晰地交待出形体在素描上的基本内容,这一程序往往决定着后来深入刻画的成功。但在传统油画中也有的画家打形时只画大的关系、大的气势,用线松动,有的近似潦草,而将准确具体的东西留在后阶段来逐步进行,这样往往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不过这两种方法与后期制作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在铺色阶段以局部逐个进行的话,则最好先将形用线描绘得充分而准确,但如果是铺色时是以整体进行的方法,则最好是用灵活而不太审慎的用线方式打形。

    第一遍铺色的主要目的是简练地画出大的 色彩 区域、大的形体关系,以及为后来的肌理、色层打下好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大的形体关系是指概括而整体地对待画面中的各个形体,省去在素描意义上小的细节和小的变化,减少明暗层次,甚至可以将体积、起伏归纳为大面积的 平面 化效果而进行概括。

    大的色彩区域是指将色彩的各种细小的变化简化为基本的固有色倾向,而色彩的冷暖变化和固有色细节等都尽量概括到大的固有色里。

    从肌理上讲这第一遍铺色应尽量含蓄、厚薄均匀、衔接自然,而不应该将最后效果的肌理强弱对比过早显示出来,如果已画出的,可用扇形笔柔化或用画刀去除,为后来真正的塑造作准备。

    从色层上讲这层颜色应尽量比最后效果粉一些、灰一些,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将色彩的纯度和对比画到最后的效果,这样可以给后来的罩染留有余地。而且这层色应尽量少用调色油,应以松节油为主或加很少的调色油薄薄地画出每个色域,最好不漏过每一个部分,包括暗部在内也要用这种含粉而少调色油的色层垫底,因为含粉多而少油色层有好的吸收性,罩上的纯色尽管含油重也不会发粘,而且与底色层综合后能恰当地获得纯度上的分寸以及色相的准确度。

    塑造是指在第一遍铺色的大致平面效果上用笔触进行由大到小的体积建立,目的是使形体和色彩逐渐明晰、实在。由于第一遍色很可能将启形的线条几乎覆盖掉,这便需要我们用具有一定色彩差别的重色重新勾画,确定形体的轮廓与结构,同时,从暗部画向亮部的逐渐塑造。具体地讲,塑造阶段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当然是由平面感向体积感渐近,完成素描上的任务;
    第二,从肌理上讲可以逐步建立差距;
    即将肌理的强弱与体积起伏的强弱统一起来,呈现出肌量明显的部分也是形体的高点或强点部分;
    第三,在色彩上可以通过塑造形体的笔触变化来同时顾及色彩的变化。

    塑造是循序渐进的,不要一开始便想出最后效果,把最强劲的笔触表现出来,而应每画一遍都得考虑到下一遍的顺利进行,因为从肌理和颜料的附着上讲,肌理过早定型后不利于后阶段的修正,而且开始的颜料层过厚形成坚固光滑的结膜,不利于后阶段色层的附着,所以塑造必须是由薄到厚地逐层进行,同时在用油上仍然必须遵守 “ 肥盖瘦 ” 的原则,让含调色油多的色层留在以后的透明罩染上。

    塑造必须有的放矢,而不应满篇厚涂。必须做到对形体的强弱、肌理的强弱、暗部亮部的对比等有相当的把握和考虑才能进行。比如应控制厚色的相对范围,切不可将塑造的范围任意扩大,而造成肌理和体感的混乱。一般来说是抓住高点或亮部尽量进行笔触塑造,而对待暗部和中间层次则应柔和且注意衔接,色层的厚度上也应相对薄一些。

    当然塑造的笔触也是相对的,在有的画家那里笔触的强弱差距是很大的,而另一些画家则喜欢将差距控制在微妙的跨度之间。但总的来说都是缺不了塑造这一阶段的,不然就不能产生油画特有的表现形体的那种实在感。

    在塑造这一阶段的色彩相对第一遍铺色时,纯度上应高一些,但也不能一下子达到最后效果,同样要为罩染留有余地,相对第一遍色时,在色相上就可以从大到小地寻求变化和特征了。其中包括亮部和暗部的冷暖变化及固有色的色相变化。加上塑造中笔触的变化,在这时色彩的差异感便逐渐显示出来了。

    在传统古典油画技法中,罩染和塑造是交替进行、互为补充的,这使得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没有含粉厚色的基础,纯粹的罩染是不可能传达出色彩在纯度上的层次,因为只用透明色是无法表现出各种程度的灰色变化的,更无法表现出肌理上的差异感。相反只有如直接画法的塑造又不可能获得在色彩上既透明又具有灰色在纯度上的灵活性,而且也不能形成色层的丰富感,更不能获得氛围上整体笼罩感。

    在传统油画的制作过程中,总是以塑造来完成建立形体、坚实形体、突出肌理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总是以透明或半透明罩染来平衡和协调形色的大关系,体现微妙的形色、肌理、层次上的变化。这两方面的不断补充和调整便形成了传统油画那实在、丰富、细腻、润泽、透明的完满品质。

    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来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它是传统油画技法中最重要而特殊的一种技法,它直接将油画形色中既润泽又透明的特性和优点显示出来,成为后人在技法上一直追寻和研究的课题。没有透明罩染便没有古典油画中的素描层次、肌理层次、色层层次、冷暖层次。我们知道古代油画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次覆盖、罩染达到最后效果。塑造是传统油画重要的基础步骤,那么罩染即是对这一基础逐步推进的手段。首先它可以逐渐加强明暗对比,其次可以加强色彩的饱和度,另外可以同时使某些部分在形色上统

    一、柔和,最后还可以达到强化肌理的作用(即将偏深的透明色积染在偏亮的肌理沟缝之中,使肌理明显)。半透明罩染则是对透明罩染的一种修正与补充,在多次罩染中,因油积过重,有时会显得色彩焦灼(即过分饱和),这时可以用含粉的半透明罩染给予弥补(半透明色是指含有粉质的颜料的稀释色),这样既达到罩染的目的,又不至让一些含蓄的灰色失去魅力,同时也起到协调与柔和之作用。

    但是一切罩染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遵守 “ 肥盖瘦 ” 的总体原则,每次罩染都应在较为吸油的基础上进行(这与底子有关),渐渐达到结上一层带光泽的膜,而不能在已经很光亮或发粘的基础上不断地再罩染,否则便会带来许多后患,如永远粘手、日久不牢而氧化等。所以罩染的技法要求很高,罩染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必须在层层瘦底塑造的基础上逐渐肥化才能获得一层自然而坚固的膜。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开始阶段尽量少用调色油(用在松节油中逐渐加调色油的方法),这样才能给后阶段创造条件,以达到油色最好的结膜为目的。每次罩染之间不必等它过干,只要运用软毛笔,而且底子的吸收性适当,都能取得好的效果。间隔时间大概在两天左右,太短会造成油重的积弊,太长而干透后反而影响日后的附着力。不过这种等干的时间还得根据气候的情况而定。考虑到颜料层的耐久性,罩染的油料不能仅用亚麻油或核桃油,尽管它在运笔上的舒适和流畅是无可替代的,也免不了天长日久后的氧化。所以古代艺术家往往加入一些树脂光油,如玛蒂光油、达玛光油,因为树脂是较耐氧化的。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媒介剂的东西,是由一种加黄铅并熬炼的熟油与玛蒂光油 1 :
    1 混合后形成的膏状透明物,用以罩染不会滴淌,但其干涩程度不宜于整体进行的画法或画大画,只适宜局部进行的画法或小画的操作。

    总的来说罩染与塑造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罩染固然容易出效果,但它也是冒险的,不能过分依赖它,因为油的含量过多毕竟不是好事,会造成日后的变黄、氧化等。如掌握得当却能丰富和统一画面效果,同时达到很好的耐久的结膜结果。

    再塑造是指在每次罩染后再进行形体和肌理的塑造,特别是针对一些高点及亮部应进行反复罩染后的反复塑造,这样更能增强形体、肌理及色层的丰富感厚重感,也便于更充分地刻画物象的细节和色彩的细节。再塑造中的一些干皴笔法还能表现出一些细腻的中间灰色,有的把它称为 “ 视觉 灰色 ” ,这又是罩染或直接画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罩染还分局部罩染和全面罩染,局部罩染适宜刻画细部,全面罩染则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关系及整体表面光泽的均匀一致。反之局部罩染过多则会影响这种关系。

    美术 家博客 在我们用反复覆盖、多次罩染进行对物象的塑造、刻画中,免不了会产生对整体关系和气氛的忽视,从形体和色彩上或是肌理和色层上都会顾了局部而失去了整体的关系。这时需要我们用含油量相对浓稠的透明色对整个画面进行全面的罩染,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对总的色调的需要来考虑。这样便可以获得一种浑厚、圆润的形体感;
    一种谐和、明澈的色彩气息;
    一种亚光而润泽的表面油层;
    各种丰富的肌理和色层都被笼罩于其中,产生出一种凝重而浑朴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油画技法中的几大基本准则

    传统技法的基本准则是根据传统大师们在技法上的共同特点及审美标准,并针对其特殊效果而总结出的有益于技法的全面实施的具体原则,其中涉及制作程序、作品的耐久性以及形、色、肌理表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原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清楚而简括地掌握古典油画的技法要领,更有效而深入地体验其技法与审美之间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体会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先粉灰后饱和 是针对透明画法而言的一种有效之法,在古代鲁本斯即有 “ 肥盖瘦 ” 之说。它首先是为了确保油画颜料的顺利结膜及油画的耐久性而提出的。颜料形成坚固的膜需要色粉与调色油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比例才能实现,粉重和油重都不能达到结膜的牢固和长久。由于是多次画法必须考虑它的每一步骤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利于制作的有效进行,将含油较多的颜料覆盖于含油较少的颜料不仅有助于层层的附着能力,而且能将最牢固的结膜产生于最后的表层上,反过来这种表层又必须依赖于层层含粉颜料适当的吸收性。另外 “ 肥盖瘦 ” 不仅是从油画颜料结膜的特性来考虑的,也是关系到透明色与不透明色的作用所产生的最终透明效果而言。纯粹的透明色一般含油量比较饱和,覆盖力差,不能确切地表现色彩纯度变化和自然界中各种灰色感受。它必须通过对底层的比对象本身饱和度低一些的色彩,也就是粉一些色彩之重叠才能达到对自然界各种色相纯度的准确表达。相反其他粉质颜料尽管具有明确的色相和覆盖力,却不具备透明的特性。色彩的最终准确度必须靠多次的塑造和罩染即纯度的逐层增加而达到,与此同时不仅获得了色层的最终透明感,而且形象的最终结果也随之逐步得以刻画和呈现。

    在早期的传统油画中大都以 “ 提白 ” 的第一层色为基础后直接实施透明罩染的方法,也就是先用单色表现出比较深入和完整的素描关系,然后直接用各种纯度极高的透明色表现出各种固有色的区别和变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单的 “ 肥盖瘦 ” 之法,其画面效果适于较为工整、平面而装饰的画风,色彩的色相也相对分明而纯粹。这种方法为了让重色深下去,往往需要很多次罩染才能完成,由于油量太多,很容易造成堆积而不干、发粘。所以那时期的油画往往是暗色区域色层很厚、亮色区域则很薄,也就是说在 “ 提白 ” 时将暗区域平均地堆上了很厚的粉质色,这是为了让多次罩染更方便。

    但随着油画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 “ 肥盖瘦 ” 能更准确而生动地表现真实的形体空间和虚实,表现色彩在纯度上和冷暖上的丰富变化,所以 “ 肥盖瘦 ” 之法便发展成为多层次、多变化的法则了。其特征为第一遍色便以低纯度的粉色表现出大致的形色关系,每一种粉灰色都带有未来色彩的倾向和明度,例如将来是很重的黑色,在这里就只把它画成黑灰色,鲜艳的红色则画成较粉的红色或亮黄色,这些都是为下几个步骤逐渐肥化的透明纯色罩染作准备。这样相对粉灰的颜色与纯度高的透明色之重叠而达到丰富的色层、肌理及准确的色相和纯度。伦勃朗即是将此技法推向极致者,他的亮色全是统一于油层之下的,暗色也不是简单的透明色,而是依靠对柔和的重灰色重叠所产生出一种既透明又厚实的油画韵味。所以他的画在色彩上是极富魅力的,饱和而不艳俗,也不焦枯;
    透明而不乏对细微灰色的比较和表现,在总体的厚重感中能让你体味到自然中最生动而微妙的形色关系以及油层和肌理的最佳契合,这实质上是将自然中一切生动的形色特征升华于油画材质及语言的美感之中,从而获得油画的极度表现力。

    先平面后体积 这是一个素描意义上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的观念。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是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空间。那么,平面是一切空间可能性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画家便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驰骋于无限的纵深空间中。不过,绘画中的空间体积以及起伏都是相对的,是在每个形体、体、面的相互比较、对比中建立起来的,画家的任务是主动地把握其中的关系,让体积空间适应自己的需要。

    我们可以在古典油画大师们的作品中,看到他们是如何处理画面中平面与体积的关系的。从他们的素描中,我们能看出这一点,他们所表现出的丰富的体积起伏和空间层次,竟是运用最简炼的几根轮廓线或转折线,这些由线所包围的体积部分的深浅色调其实与没被包围的部分是相同的,而且都是原始的平面,但因线条所具的表现功能,让观者造成在形体上的视幻觉,而产生体积与平面的反差感。可见,平面上边线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对体积的暗示,从而达到建立体积秩序的目的。在油画中就能看到大师们对这种相对性的利用,在各个不同明度的色彩区域里,总是从平面中去建立各区域强弱不同的体积秩序,有的被塑造和强化,有的则稍微暗示或维持原状。但从总体上来讲,古典油画中形体的体积感都是服从于大的平面感的,所以在各种形体的体积塑造上都是有节制而服从于大的秩序的。在这种前提下,每个平面区域中的体积建立便被控制在一个明度和色彩的范围之内,这样便迫使其层次细腻化、微妙化,所以很多亮部仔细看来没有多少的色调层次,但将它放进整幅画的关系中,却非常实在而具有体感。

    女人 胸部及肩头的色阶跨度并无多大,却表现出了体感、空间及起伏。因此,大的平面感是古典油画体积秩序的总体原则,而一切细小的体积变化应是从平面中相对而立的,且必须服从大的秩序。

    先平面后体积能让我们对起伏的把握更为主动和方便,在相对平面的对象上我们可进可退,有选择地塑造某些应该突出部分的体积,其他则放松,让它自得其位,也就是说让我们在平面上有秩序地建立应有空间、体积的强弱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容易在画画时把每个局部的体积起伏都表现出来,结果失去了画面本身的强弱秩序,让每部分的起伏程度相互抗争而造成相互抵消,失去整体效果。

    另外,先平面后体积也是考虑到制作程度的先后关系而得出的。体积的塑造本身也是逐层进行的,古典油画的色阶细微层次必须通过多次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画法来完成,所以塑造总是循序渐进的。在平面上先建立相对体积,伴随着每次的塑造罩染逐步再建立极端体积。这也是先平面后体积的原因之一。

    先取固有色,后找变化色 绘画中的色彩是繁复而多变的。色相作为色的本质因素,决定着画面的色调和色彩的结构关系。物体的固有色相是自然中物体上的色彩特征通过我们的感官而规定的,又被我们的感性和理性所认识的,所以,绘画中的固有色主导论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色彩观。传统的古典油画就是根据这一大的色彩观,来指导其技法中色彩的处理手段的。先取固有色,后找变化色是一个从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的色彩表现过程。将变化各异的色彩回归到统一而明确的固有色上,有利于我们把握各大色域的整体关系,使各部分的色相在大的对比和互补中产生力度,而色彩的细节变化则应建立在这种大的关系之中。这是传统油画在色彩上的基本原则,可见固有色原则在传统油画的色彩系统中的重要性。

    这里所指的固有色原则不是指用调色板上简单而直接的纯色来概括和代替所画对象的色相,而是指包括对色彩的明度、纯度特征的准确把握后的一种色彩倾向,所以其中便包括了自然界的所有复杂色相。而且这种固有色原则主要是从观察色彩的方式上出发的,也就是说在观察和概括色彩时必须将对象的细小色相变化、明度、纯度变化都统一在它们综合后的大色相中。所以固有色的区域设置是我们在绘画的最初阶段必须考虑的,有了这一基础就便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其后的色相变化。随着细节的深入,色彩的细小变化也相应深入化、丰富化。我们可以从开始设定的固有色中寻找左右的邻近色甚至对比色,比如,在我们最初设定的暖黄灰肤色中,可以找出倾红和倾绿的色彩,甚至倾紫的色彩。但这种变化的寻找又是相对的,它们必须在暖黄色大的倾向中呈现。所以找出的变化色实际上仅有微妙的变化倾向就足以显示其互补色关系,这时便可以使色调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了。但如果一开始便注重色彩的各种变化,势必影响色彩大的秩序,而且也不利于塑造和肌理的逐层进行。因为每次塑造和肌理推进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色彩推进的内容,也就是说色彩细节的表现必须依靠塑造和肌理的表现才能逐步获得。如果仅有色彩的表现而失去了体积的塑造和肌理的表现,就不能说是一种使油画的品性美得以完美体现的技法。所以在表现色彩因素时还得顾及其他因素的同步表现。另外,先从简洁的固有色入手,可使我们有选择地针对某个主要部分进行色彩细节的刻画,从而放松其他需要简化的部分,形成大的对比关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从很多古典油画作品中看到他们处理上的特点。作品中的重点部分,如面部或一些亮部的色彩细节就特别丰富和精彩。而一些次要部分,如背景、重色的服装和衬布等则被处理得单纯和平整,色彩上几乎没多少变化。

    先柔和后肯定传统古典油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肌理的强弱秩序融合于体积、明暗的强弱秩序之中,而产生一种极度的和谐之美。

    在油画的发展史中,油画一经产生就决定着其具有肌理的特征和肌理的美感。早期油画中的肌理是在简单的纯透明罩染油层之下,所采用的单色提白中的作画痕迹显露出来的。但随着油画在造型与色彩上所提出的不断要求,特别是自提香、鲁本斯将油画的肌理从亮薄暗厚改为暗薄亮厚以来,肌理便真正焕发出它自身的生命力,并与形色一起汇入油画大的节奏与韵律之中,也就是说肌理的强弱同样表现着形色的强弱,影响着画面的整体情绪。因此,油画的肌理与形色一样,参与着整个作品大的和谐之中。那么,在古典油画的普遍技法中,为了建立这种和谐必须将肌理在制作中的逐步推进与体积、明暗、色层等的逐步推进保持同步。由于古典油画在制作上的程序性,所有的步骤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为了保持画面肌理的完美,一般不将塑造形体的笔触事先固定过死可堆得太厚,不然会影响油画多次画法的制作和油画魅力的表现,因此肌理的由弱到强在古典绘画中如同上缓坡一样是逐渐攀缘的,每一个小变化都是在大的秩序之中显现的。从制作程序上讲,事先太固定的东西未必在制作推进中就不会被改动,改动过多,势必造成其他各种因素和秩序的混乱。所以只有在形色的各方面条件慢慢成熟后,塑造也才慢慢地得以肯定。因此,在开始阶段总是对各部分形色、明暗等关系进行相互衔接、相互过渡、相互柔和的把握一种整体关系,在肥盖瘦的大原则下,逐步走向肯定、对比、明晰。这样在肌理由弱到强的秩序上,才能将逐步确定的重点或高点加以准确的塑造和强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画面暗部的表面光泽与亮部的表面光泽形成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是逐层推进,这种差别又不至于过大,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匀称的、和谐的光泽感和肌理感。

    另外,从塑造形体上讲, 先柔和、后肯定 也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步骤,即从一种大感觉和印象入手,而步入理性化、深入化,最终达到一种对对象明确的、坚定的呈现,即通过更清晰而肯定的笔触肌理来强化形体、丰富形体,再加上后阶段的透明罩染,使得这些塑造的痕迹更加明显和确切。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复杂而充满变化的肌理和笔触是色彩上的微差和细节得以展示的方式。在步骤上的先柔和就是求得一种色彩上大的融合与协调,将各种色彩细节归纳于统一的色调之中,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色彩的分解和跳动。这些分解与跳动即是对彩色细节的最终肯定,从而获得色彩的魅力。

    一般制作程序

    在谈到制作程序时,我们不得不首先强调制作程序是就每个 艺术 家自己的目的、愿望和习惯、方法而论的,所以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法则,我们只能依据整个传统 油画 时期最普遍而具代表性的技法来获得一个规律性的理解和体验。我们不可能罗列全部古典 艺术家 的技法,而只能将他们技法中的共通而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阐释出来,供大家借鉴。特别是在制作程序上各个艺术家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但作为整个传统古典油画这一个体系来讲,统观起来也有其大致的共通点,所以,在此只能将其简单地概括如下。

    用线启形是自古以来 画家 在 绘画 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普遍方法。自原始绘画以来,用线造型便成为人们对复杂形体进行概括的有效之法,因为线条是形体边界的表示,它能分割不同形状的面积,也能表现各体积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获得人们在形体认识上感性和理性的认同。因此不管油画最终效果在层次上、色阶上多么复杂,线条在最初阶段的提炼和概括却至关重要,它首先表现为对大的构图的设置,其次则是对各部分形体的定位与描绘。因此,构图与大形的编排在这一阶段必须基本确立,而在后阶段很少进行改动,这是传统油画在启形上严谨的表现,所以要求最初的启形必须严格而考虑周全。

    我们可以从古典大师们的 素描 看出他们对形体的概括和表现,更可以看出他们的素描是直接为油画启形而服务的,而不是作为独立审美价值而存在。那时的素描大都以线为主,而很少有色调层次,除边线的穿插表现形体外,便是以转折或明暗交界线来简练地表示画面中的体积和光影关系。这种简练的线描形式更适于层次复杂、细节丰富的油画在最初阶段的简练启形。古代画家多半是直接先用纸画素描,再用纸背涂木炭或色粉将素描拷贝到做好底子的画布上去。这种方法适于造型上非常严谨的风格的画家,不仅能稳妥地获得准确的造型,而且又不至于像在画布上直接素描那样伤害画布表面。也有在画布上直接用丹配拉或松节油和颜料画出素描关系的方法,不过最普遍的还是先用色粉或木炭拷贝形后再用丹配拉或松节油调颜料画出单色的薄油效果。

    启形的目的当然是为 作品 奠定一个形的基础,为了达到准确而精细的最后效果,启形必须严格而清晰地交待出形体在素描上的基本内容,这一程序往往决定着后来深入刻画的成功。但在传统油画中也有的画家打形时只画大的关系、大的气势,用线松动,有的近似潦草,而将准确具体的东西留在后阶段来逐步进行,这样往往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不过这两种方法与后期制作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在铺色阶段以局部逐个进行的话,则最好先将形用线描绘得充分而准确,但如果是铺色时是以整体进行的方法,则最好是用灵活而不太审慎的用线方式打形。

    第一遍铺色的主要目的是简练地画出大的 色彩 区域、大的形体关系,以及为后来的肌理、色层打下好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大的形体关系是指概括而整体地对待画面中的各个形体,省去在素描意义上小的细节和小的变化,减少明暗层次,甚至可以将体积、起伏归纳为大面积的 平面 化效果而进行概括。

    大的色彩区域是指将色彩的各种细小的变化简化为基本的固有色倾向,而色彩的冷暖变化和固有色细节等都尽量概括到大的固有色里。

    从肌理上讲这第一遍铺色应尽量含蓄、厚薄均匀、衔接自然,而不应该将最后效果的肌理强弱对比过早显示出来,如果已画出的,可用扇形笔柔化或用画刀去除,为后来真正的塑造作准备。

    从色层上讲这层颜色应尽量比最后效果粉一些、灰一些,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将色彩的纯度和对比画到最后的效果,这样可以给后来的罩染留有余地。而且这层色应尽量少用调色油,应以松节油为主或加很少的调色油薄薄地画出每个色域,最好不漏过每一个部分,包括暗部在内也要用这种含粉而少调色油的色层垫底,因为含粉多而少油色层有好的吸收性,罩上的纯色尽管含油重也不会发粘,而且与底色层综合后能恰当地获得纯度上的分寸以及色相的准确度。

    塑造是指在第一遍铺色的大致平面效果上用笔触进行由大到小的体积建立,目的是使形体和色彩逐渐明晰、实在。由于第一遍色很可能将启形的线条几乎覆盖掉,这便需要我们用具有一定色彩差别的重色重新勾画,确定形体的轮廓与结构,同时,从暗部画向亮部的逐渐塑造。具体地讲,塑造阶段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当然是由平面感向体积感渐近,完成素描上的任务;
    第二,从肌理上讲可以逐步建立差距;
    即将肌理的强弱与体积起伏的强弱统一起来,呈现出肌量明显的部分也是形体的高点或强点部分;
    第三,在色彩上可以通过塑造形体的笔触变化来同时顾及色彩的变化。

    塑造是循序渐进的,不要一开始便想出最后效果,把最强劲的笔触表现出来,而应每画一遍都得考虑到下一遍的顺利进行,因为从肌理和颜料的附着上讲,肌理过早定型后不利于后阶段的修正,而且开始的颜料层过厚形成坚固光滑的结膜,不利于后阶段色层的附着,所以塑造必须是由薄到厚地逐层进行,同时在用油上仍然必须遵守 “ 肥盖瘦 ” 的原则,让含调色油多的色层留在以后的透明罩染上。

    塑造必须有的放矢,而不应满篇厚涂。必须做到对形体的强弱、肌理的强弱、暗部亮部的对比等有相当的把握和考虑才能进行。比如应控制厚色的相对范围,切不可将塑造的范围任意扩大,而造成肌理和体感的混乱。一般来说是抓住高点或亮部尽量进行笔触塑造,而对待暗部和中间层次则应柔和且注意衔接,色层的厚度上也应相对薄一些。

    当然塑造的笔触也是相对的,在有的画家那里笔触的强弱差距是很大的,而另一些画家则喜欢将差距控制在微妙的跨度之间。但总的来说都是缺不了塑造这一阶段的,不然就不能产生油画特有的表现形体的那种实在感。

    在塑造这一阶段的色彩相对第一遍铺色时,纯度上应高一些,但也不能一下子达到最后效果,同样要为罩染留有余地,相对第一遍色时,在色相上就可以从大到小地寻求变化和特征了。其中包括亮部和暗部的冷暖变化及固有色的色相变化。加上塑造中笔触的变化,在这时色彩的差异感便逐渐显示出来了。

    在传统古典油画技法中,罩染和塑造是交替进行、互为补充的,这使得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没有含粉厚色的基础,纯粹的罩染是不可能传达出色彩在纯度上的层次,因为只用透明色是无法表现出各种程度的灰色变化的,更无法表现出肌理上的差异感。相反只有如直接画法的塑造又不可能获得在色彩上既透明又具有灰色在纯度上的灵活性,而且也不能形成色层的丰富感,更不能获得氛围上整体笼罩感。

    在传统油画的制作过程中,总是以塑造来完成建立形体、坚实形体、突出肌理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总是以透明或半透明罩染来平衡和协调形色的大关系,体现微妙的形色、肌理、层次上的变化。这两方面的不断补充和调整便形成了传统油画那实在、丰富、细腻、润泽、透明的完满品质。

    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来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它是传统油画技法中最重要而特殊的一种技法,它直接将油画形色中既润泽又透明的特性和优点显示出来,成为后人在技法上一直追寻和研究的课题。没有透明罩染便没有古典油画中的素描层次、肌理层次、色层层次、冷暖层次。我们知道古代油画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次覆盖、罩染达到最后效果。塑造是传统油画重要的基础步骤,那么罩染即是对这一基础逐步推进的手段。首先它可以逐渐加强明暗对比,其次可以加强色彩的饱和度,另外可以同时使某些部分在形色上统

    一、柔和,最后还可以达到强化肌理的作用(即将偏深的透明色积染在偏亮的肌理沟缝之中,使肌理明显)。半透明罩染则是对透明罩染的一种修正与补充,在多次罩染中,因油积过重,有时会显得色彩焦灼(即过分饱和),这时可以用含粉的半透明罩染给予弥补(半透明色是指含有粉质的颜料的稀释色),这样既达到罩染的目的,又不至让一些含蓄的灰色失去魅力,同时也起到协调与柔和之作用。

    但是一切罩染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遵守 “ 肥盖瘦 ” 的总体原则,每次罩染都应在较为吸油的基础上进行(这与底子有关),渐渐达到结上一层带光泽的膜,而不能在已经很光亮或发粘的基础上不断地再罩染,否则便会带来许多后患,如永远粘手、日久不牢而氧化等。所以罩染的技法要求很高,罩染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必须在层层瘦底塑造的基础上逐渐肥化才能获得一层自然而坚固的膜。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开始阶段尽量少用调色油(用在松节油中逐渐加调色油的方法),这样才能给后阶段创造条件,以达到油色最好的结膜为目的。每次罩染之间不必等它过干,只要运用软毛笔,而且底子的吸收性适当,都能取得好的效果。间隔时间大概在两天左右,太短会造成油重的积弊,太长而干透后反而影响日后的附着力。不过这种等干的时间还得根据气候的情况而定。考虑到颜料层的耐久性,罩染的油料不能仅用亚麻油或核桃油,尽管它在运笔上的舒适和流畅是无可替代的,也免不了天长日久后的氧化。所以古代艺术家往往加入一些树脂光油,如玛蒂光油、达玛光油,因为树脂是较耐氧化的。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媒介剂的东西,是由一种加黄铅并熬炼的熟油与玛蒂光油 1 :
    1 混合后形成的膏状透明物,用以罩染不会滴淌,但其干涩程度不宜于整体进行的画法或画大画,只适宜局部进行的画法或小画的操作。

    总的来说罩染与塑造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罩染固然容易出效果,但它也是冒险的,不能过分依赖它,因为油的含量过多毕竟不是好事,会造成日后的变黄、氧化等。如掌握得当却能丰富和统一画面效果,同时达到很好的耐久的结膜结果。

    再塑造是指在每次罩染后再进行形体和肌理的塑造,特别是针对一些高点及亮部应进行反复罩染后的反复塑造,这样更能增强形体、肌理及色层的丰富感厚重感,也便于更充分地刻画物象的细节和色彩的细节。再塑造中的一些干皴笔法还能表现出一些细腻的中间灰色,有的把它称为 “ 视觉 灰色 ” ,这又是罩染或直接画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罩染还分局部罩染和全面罩染,局部罩染适宜刻画细部,全面罩染则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关系及整体表面光泽的均匀一致。反之局部罩染过多则会影响这种关系。

    美术 家博客 在我们用反复覆盖、多次罩染进行对物象的塑造、刻画中,免不了会产生对整体关系和气氛的忽视,从形体和色彩上或是肌理和色层上都会顾了局部而失去了整体的关系。这时需要我们用含油量相对浓稠的透明色对整个画面进行全面的罩染,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对总的色调的需要来考虑。这样便可以获得一种浑厚、圆润的形体感;
    一种谐和、明澈的色彩气息;
    一种亚光而润泽的表面油层;
    各种丰富的肌理和色层都被笼罩于其中,产生出一种凝重而浑朴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油画技法中的几大基本准则

    传统技法的基本准则是根据传统大师们在技法上的共同特点及审美标准,并针对其特殊效果而总结出的有益于技法的全面实施的具体原则,其中涉及制作程序、作品的耐久性以及形、色、肌理表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原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清楚而简括地掌握古典油画的技法要领,更有效而深入地体验其技法与审美之间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体会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先粉灰后饱和 是针对透明画法而言的一种有效之法,在古代鲁本斯即有 “ 肥盖瘦 ” 之说。它首先是为了确保油画颜料的顺利结膜及油画的耐久性而提出的。颜料形成坚固的膜需要色粉与调色油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比例才能实现,粉重和油重都不能达到结膜的牢固和长久。由于是多次画法必须考虑它的每一步骤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利于制作的有效进行,将含油较多的颜料覆盖于含油较少的颜料不仅有助于层层的附着能力,而且能将最牢固的结膜产生于最后的表层上,反过来这种表层又必须依赖于层层含粉颜料适当的吸收性。另外 “ 肥盖瘦 ” 不仅是从油画颜料结膜的特性来考虑的,也是关系到透明色与不透明色的作用所产生的最终透明效果而言。纯粹的透明色一般含油量比较饱和,覆盖力差,不能确切地表现色彩纯度变化和自然界中各种灰色感受。它必须通过对底层的比对象本身饱和度低一些的色彩,也就是粉一些色彩之重叠才能达到对自然界各种色相纯度的准确表达。相反其他粉质颜料尽管具有明确的色相和覆盖力,却不具备透明的特性。色彩的最终准确度必须靠多次的塑造和罩染即纯度的逐层增加而达到,与此同时不仅获得了色层的最终透明感,而且形象的最终结果也随之逐步得以刻画和呈现。

    在早期的传统油画中大都以 “ 提白 ” 的第一层色为基础后直接实施透明罩染的方法,也就是先用单色表现出比较深入和完整的素描关系,然后直接用各种纯度极高的透明色表现出各种固有色的区别和变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单的 “ 肥盖瘦 ” 之法,其画面效果适于较为工整、平面而装饰的画风,色彩的色相也相对分明而纯粹。这种方法为了让重色深下去,往往需要很多次罩染才能完成,由于油量太多,很容易造成堆积而不干、发粘。所以那时期的油画往往是暗色区域色层很厚、亮色区域则很薄,也就是说在 “ 提白 ” 时将暗区域平均地堆上了很厚的粉质色,这是为了让多次罩染更方便。

    但随着油画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 “ 肥盖瘦 ” 能更准确而生动地表现真实的形体空间和虚实,表现色彩在纯度上和冷暖上的丰富变化,所以 “ 肥盖瘦 ” 之法便发展成为多层次、多变化的法则了。其特征为第一遍色便以低纯度的粉色表现出大致的形色关系,每一种粉灰色都带有未来色彩的倾向和明度,例如将来是很重的黑色,在这里就只把它画成黑灰色,鲜艳的红色则画成较粉的红色或亮黄色,这些都是为下几个步骤逐渐肥化的透明纯色罩染作准备。这样相对粉灰的颜色与纯度高的透明色之重叠而达到丰富的色层、肌理及准确的色相和纯度。伦勃朗即是将此技法推向极致者,他的亮色全是统一于油层之下的,暗色也不是简单的透明色,而是依靠对柔和的重灰色重叠所产生出一种既透明又厚实的油画韵味。所以他的画在色彩上是极富魅力的,饱和而不艳俗,也不焦枯;
    透明而不乏对细微灰色的比较和表现,在总体的厚重感中能让你体味到自然中最生动而微妙的形色关系以及油层和肌理的最佳契合,这实质上是将自然中一切生动的形色特征升华于油画材质及语言的美感之中,从而获得油画的极度表现力。

    先平面后体积 这是一个素描意义上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的观念。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是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空间。那么,平面是一切空间可能性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画家便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驰骋于无限的纵深空间中。不过,绘画中的空间体积以及起伏都是相对的,是在每个形体、体、面的相互比较、对比中建立起来的,画家的任务是主动地把握其中的关系,让体积空间适应自己的需要。

    我们可以在古典油画大师们的作品中,看到他们是如何处理画面中平面与体积的关系的。从他们的素描中,我们能看出这一点,他们所表现出的丰富的体积起伏和空间层次,竟是运用最简炼的几根轮廓线或转折线,这些由线所包围的体积部分的深浅色调其实与没被包围的部分是相同的,而且都是原始的平面,但因线条所具的表现功能,让观者造成在形体上的视幻觉,而产生体积与平面的反差感。可见,平面上边线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对体积的暗示,从而达到建立体积秩序的目的。在油画中就能看到大师们对这种相对性的利用,在各个不同明度的色彩区域里,总是从平面中去建立各区域强弱不同的体积秩序,有的被塑造和强化,有的则稍微暗示或维持原状。但从总体上来讲,古典油画中形体的体积感都是服从于大的平面感的,所以在各种形体的体积塑造上都是有节制而服从于大的秩序的。在这种前提下,每个平面区域中的体积建立便被控制在一个明度和色彩的范围之内,这样便迫使其层次细腻化、微妙化,所以很多亮部仔细看来没有多少的色调层次,但将它放进整幅画的关系中,却非常实在而具有体感。

    女人 胸部及肩头的色阶跨度并无多大,却表现出了体感、空间及起伏。因此,大的平面感是古典油画体积秩序的总体原则,而一切细小的体积变化应是从平面中相对而立的,且必须服从大的秩序。

    先平面后体积能让我们对起伏的把握更为主动和方便,在相对平面的对象上我们可进可退,有选择地塑造某些应该突出部分的体积,其他则放松,让它自得其位,也就是说让我们在平面上有秩序地建立应有空间、体积的强弱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容易在画画时把每个局部的体积起伏都表现出来,结果失去了画面本身的强弱秩序,让每部分的起伏程度相互抗争而造成相互抵消,失去整体效果。

    另外,先平面后体积也是考虑到制作程度的先后关系而得出的。体积的塑造本身也是逐层进行的,古典油画的色阶细微层次必须通过多次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画法来完成,所以塑造总是循序渐进的。在平面上先建立相对体积,伴随着每次的塑造罩染逐步再建立极端体积。这也是先平面后体积的原因之一。

    先取固有色,后找变化色 绘画中的色彩是繁复而多变的。色相作为色的本质因素,决定着画面的色调和色彩的结构关系。物体的固有色相是自然中物体上的色彩特征通过我们的感官而规定的,又被我们的感性和理性所认识的,所以,绘画中的固有色主导论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色彩观。传统的古典油画就是根据这一大的色彩观,来指导其技法中色彩的处理手段的。先取固有色,后找变化色是一个从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的色彩表现过程。将变化各异的色彩回归到统一而明确的固有色上,有利于我们把握各大色域的整体关系,使各部分的色相在大的对比和互补中产生力度,而色彩的细节变化则应建立在这种大的关系之中。这是传统油画在色彩上的基本原则,可见固有色原则在传统油画的色彩系统中的重要性。

    这里所指的固有色原则不是指用调色板上简单而直接的纯色来概括和代替所画对象的色相,而是指包括对色彩的明度、纯度特征的准确把握后的一种色彩倾向,所以其中便包括了自然界的所有复杂色相。而且这种固有色原则主要是从观察色彩的方式上出发的,也就是说在观察和概括色彩时必须将对象的细小色相变化、明度、纯度变化都统一在它们综合后的大色相中。所以固有色的区域设置是我们在绘画的最初阶段必须考虑的,有了这一基础就便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其后的色相变化。随着细节的深入,色彩的细小变化也相应深入化、丰富化。我们可以从开始设定的固有色中寻找左右的邻近色甚至对比色,比如,在我们最初设定的暖黄灰肤色中,可以找出倾红和倾绿的色彩,甚至倾紫的色彩。但这种变化的寻找又是相对的,它们必须在暖黄色大的倾向中呈现。所以找出的变化色实际上仅有微妙的变化倾向就足以显示其互补色关系,这时便可以使色调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了。但如果一开始便注重色彩的各种变化,势必影响色彩大的秩序,而且也不利于塑造和肌理的逐层进行。因为每次塑造和肌理推进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色彩推进的内容,也就是说色彩细节的表现必须依靠塑造和肌理的表现才能逐步获得。如果仅有色彩的表现而失去了体积的塑造和肌理的表现,就不能说是一种使油画的品性美得以完美体现的技法。所以在表现色彩因素时还得顾及其他因素的同步表现。另外,先从简洁的固有色入手,可使我们有选择地针对某个主要部分进行色彩细节的刻画,从而放松其他需要简化的部分,形成大的对比关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从很多古典油画作品中看到他们处理上的特点。作品中的重点部分,如面部或一些亮部的色彩细节就特别丰富和精彩。而一些次要部分,如背景、重色的服装和衬布等则被处理得单纯和平整,色彩上几乎没多少变化。

    先柔和后肯定传统古典油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肌理的强弱秩序融合于体积、明暗的强弱秩序之中,而产生一种极度的和谐之美。

    在油画的发展史中,油画一经产生就决定着其具有肌理的特征和肌理的美感。早期油画中的肌理是在简单的纯透明罩染油层之下,所采用的单色提白中的作画痕迹显露出来的。但随着油画在造型与色彩上所提出的不断要求,特别是自提香、鲁本斯将油画的肌理从亮薄暗厚改为暗薄亮厚以来,肌理便真正焕发出它自身的生命力,并与形色一起汇入油画大的节奏与韵律之中,也就是说肌理的强弱同样表现着形色的强弱,影响着画面的整体情绪。因此,油画的肌理与形色一样,参与着整个作品大的和谐之中。那么,在古典油画的普遍技法中,为了建立这种和谐必须将肌理在制作中的逐步推进与体积、明暗、色层等的逐步推进保持同步。由于古典油画在制作上的程序性,所有的步骤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为了保持画面肌理的完美,一般不将塑造形体的笔触事先固定过死可堆得太厚,不然会影响油画多次画法的制作和油画魅力的表现,因此肌理的由弱到强在古典绘画中如同上缓坡一样是逐渐攀缘的,每一个小变化都是在大的秩序之中显现的。从制作程序上讲,事先太固定的东西未必在制作推进中就不会被改动,改动过多,势必造成其他各种因素和秩序的混乱。所以只有在形色的各方面条件慢慢成熟后,塑造也才慢慢地得以肯定。因此,在开始阶段总是对各部分形色、明暗等关系进行相互衔接、相互过渡、相互柔和的把握一种整体关系,在肥盖瘦的大原则下,逐步走向肯定、对比、明晰。这样在肌理由弱到强的秩序上,才能将逐步确定的重点或高点加以准确的塑造和强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画面暗部的表面光泽与亮部的表面光泽形成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是逐层推进,这种差别又不至于过大,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匀称的、和谐的光泽感和肌理感。

    另外,从塑造形体上讲, 先柔和、后肯定 也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步骤,即从一种大感觉和印象入手,而步入理性化、深入化,最终达到一种对对象明确的、坚定的呈现,即通过更清晰而肯定的笔触肌理来强化形体、丰富形体,再加上后阶段的透明罩染,使得这些塑造的痕迹更加明显和确切。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复杂而充满变化的肌理和笔触是色彩上的微差和细节得以展示的方式。在步骤上的先柔和就是求得一种色彩上大的融合与协调,将各种色彩细节归纳于统一的色调之中,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色彩的分解和跳动。这些分解与跳动即是对彩色细节的最终肯定,从而获得色彩的魅力。

    在谈到制作程序时,我们不得不首先强调制作程序是就每个 艺术 家自己的目的、愿望和习惯、方法而论的,所以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法则,我们只能依据整个传统 油画 时期最普遍而具代表性的技法来获得一个规律性的理解和体验。我们不可能罗列全部古典 艺术家 的技法,而只能将他们技法中的共通而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阐释出来,供大家借鉴。特别是在制作程序上各个艺术家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但作为整个传统古典油画这一个体系来讲,统观起来也有其大致的共通点,所以,在此只能将其简单地概括如下。

    用线启形是自古以来 画家 在 绘画 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普遍方法。自原始绘画以来,用线造型便成为人们对复杂形体进行概括的有效之法,因为线条是形体边界的表示,它能分割不同形状的面积,也能表现各体积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获得人们在形体认识上感性和理性的认同。因此不管油画最终效果在层次上、色阶上多么复杂,线条在最初阶段的提炼和概括却至关重要,它首先表现为对大的构图的设置,其次则是对各部分形体的定位与描绘。因此,构图与大形的编排在这一阶段必须基本确立,而在后阶段很少进行改动,这是传统油画在启形上严谨的表现,所以要求最初的启形必须严格而考虑周全。

    我们可以从古典大师们的 素描 看出他们对形体的概括和表现,更可以看出他们的素描是直接为油画启形而服务的,而不是作为独立审美价值而存在。那时的素描大都以线为主,而很少有色调层次,除边线的穿插表现形体外,便是以转折或明暗交界线来简练地表示画面中的体积和光影关系。这种简练的线描形式更适于层次复杂、细节丰富的油画在最初阶段的简练启形。古代画家多半是直接先用纸画素描,再用纸背涂木炭或色粉将素描拷贝到做好底子的画布上去。这种方法适于造型上非常严谨的风格的画家,不仅能稳妥地获得准确的造型,而且又不至于像在画布上直接素描那样伤害画布表面。也有在画布上直接用丹配拉或松节油和颜料画出素描关系的方法,不过最普遍的还是先用色粉或木炭拷贝形后再用丹配拉或松节油调颜料画出单色的薄油效果。

    启形的目的当然是为 作品 奠定一个形的基础,为了达到准确而精细的最后效果,启形必须严格而清晰地交待出形体在素描上的基本内容,这一程序往往决定着后来深入刻画的成功。但在传统油画中也有的画家打形时只画大的关系、大的气势,用线松动,有的近似潦草,而将准确具体的东西留在后阶段来逐步进行,这样往往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不过这两种方法与后期制作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在铺色阶段以局部逐个进行的话,则最好先将形用线描绘得充分而准确,但如果是铺色时是以整体进行的方法,则最好是用灵活而不太审慎的用线方式打形。

    第一遍铺色的主要目的是简练地画出大的 色彩 区域、大的形体关系,以及为后来的肌理、色层打下好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大的形体关系是指概括而整体地对待画面中的各个形体,省去在素描意义上小的细节和小的变化,减少明暗层次,甚至可以将体积、起伏归纳为大面积的 平面 化效果而进行概括。

    大的色彩区域是指将色彩的各种细小的变化简化为基本的固有色倾向,而色彩的冷暖变化和固有色细节等都尽量概括到大的固有色里。

    从肌理上讲这第一遍铺色应尽量含蓄、厚薄均匀、衔接自然,而不应该将最后效果的肌理强弱对比过早显示出来,如果已画出的,可用扇形笔柔化或用画刀去除,为后来真正的塑造作准备。

    从色层上讲这层颜色应尽量比最后效果粉一些、灰一些,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将色彩的纯度和对比画到最后的效果,这样可以给后来的罩染留有余地。而且这层色应尽量少用调色油,应以松节油为主或加很少的调色油薄薄地画出每个色域,最好不漏过每一个部分,包括暗部在内也要用这种含粉而少调色油的色层垫底,因为含粉多而少油色层有好的吸收性,罩上的纯色尽管含油重也不会发粘,而且与底色层综合后能恰当地获得纯度上的分寸以及色相的准确度。

    塑造是指在第一遍铺色的大致平面效果上用笔触进行由大到小的体积建立,目的是使形体和色彩逐渐明晰、实在。由于第一遍色很可能将启形的线条几乎覆盖掉,这便需要我们用具有一定色彩差别的重色重新勾画,确定形体的轮廓与结构,同时,从暗部画向亮部的逐渐塑造。具体地讲,塑造阶段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当然是由平面感向体积感渐近,完成素描上的任务;
    第二,从肌理上讲可以逐步建立差距;
    即将肌理的强弱与体积起伏的强弱统一起来,呈现出肌量明显的部分也是形体的高点或强点部分;
    第三,在色彩上可以通过塑造形体的笔触变化来同时顾及色彩的变化。

    塑造是循序渐进的,不要一开始便想出最后效果,把最强劲的笔触表现出来,而应每画一遍都得考虑到下一遍的顺利进行,因为从肌理和颜料的附着上讲,肌理过早定型后不利于后阶段的修正,而且开始的颜料层过厚形成坚固光滑的结膜,不利于后阶段色层的附着,所以塑造必须是由薄到厚地逐层进行,同时在用油上仍然必须遵守 “ 肥盖瘦 ” 的原则,让含调色油多的色层留在以后的透明罩染上。

    塑造必须有的放矢,而不应满篇厚涂。必须做到对形体的强弱、肌理的强弱、暗部亮部的对比等有相当的把握和考虑才能进行。比如应控制厚色的相对范围,切不可将塑造的范围任意扩大,而造成肌理和体感的混乱。一般来说是抓住高点或亮部尽量进行笔触塑造,而对待暗部和中间层次则应柔和且注意衔接,色层的厚度上也应相对薄一些。

    当然塑造的笔触也是相对的,在有的画家那里笔触的强弱差距是很大的,而另一些画家则喜欢将差距控制在微妙的跨度之间。但总的来说都是缺不了塑造这一阶段的,不然就不能产生油画特有的表现形体的那种实在感。

    在塑造这一阶段的色彩相对第一遍铺色时,纯度上应高一些,但也不能一下子达到最后效果,同样要为罩染留有余地,相对第一遍色时,在色相上就可以从大到小地寻求变化和特征了。其中包括亮部和暗部的冷暖变化及固有色的色相变化。加上塑造中笔触的变化,在这时色彩的差异感便逐渐显示出来了。

    在传统古典油画技法中,罩染和塑造是交替进行、互为补充的,这使得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没有含粉厚色的基础,纯粹的罩染是不可能传达出色彩在纯度上的层次,因为只用透明色是无法表现出各种程度的灰色变化的,更无法表现出肌理上的差异感。相反只有如直接画法的塑造又不可能获得在色彩上既透明又具有灰色在纯度上的灵活性,而且也不能形成色层的丰富感,更不能获得氛围上整体笼罩感。

    在传统油画的制作过程中,总是以塑造来完成建立形体、坚实形体、突出肌理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总是以透明或半透明罩染来平衡和协调形色的大关系,体现微妙的形色、肌理、层次上的变化。这两方面的不断补充和调整便形成了传统油画那实在、丰富、细腻、润泽、透明的完满品质。

    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来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它是传统油画技法中最重要而特殊的一种技法,它直接将油画形色中既润泽又透明的特性和优点显示出来,成为后人在技法上一直追寻和研究的课题。没有透明罩染便没有古典油画中的素描层次、肌理层次、色层层次、冷暖层次。我们知道古代油画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次覆盖、罩染达到最后效果。塑造是传统油画重要的基础步骤,那么罩染即是对这一基础逐步推进的手段。首先它可以逐渐加强明暗对比,其次可以加强色彩的饱和度,另外可以同时使某些部分在形色上统

    一、柔和,最后还可以达到强化肌理的作用(即将偏深的透明色积染在偏亮的肌理沟缝之中,使肌理明显)。半透明罩染则是对透明罩染的一种修正与补充,在多次罩染中,因油积过重,有时会显得色彩焦灼(即过分饱和),这时可以用含粉的半透明罩染给予弥补(半透明色是指含有粉质的颜料的稀释色),这样既达到罩染的目的,又不至让一些含蓄的灰色失去魅力,同时也起到协调与柔和之作用。

    但是一切罩染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遵守 “ 肥盖瘦 ” 的总体原则,每次罩染都应在较为吸油的基础上进行(这与底子有关),渐渐达到结上一层带光泽的膜,而不能在已经很光亮或发粘的基础上不断地再罩染,否则便会带来许多后患,如永远粘手、日久不牢而氧化等。所以罩染的技法要求很高,罩染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必须在层层瘦底塑造的基础上逐渐肥化才能获得一层自然而坚固的膜。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开始阶段尽量少用调色油(用在松节油中逐渐加调色油的方法),这样才能给后阶段创造条件,以达到油色最好的结膜为目的。每次罩染之间不必等它过干,只要运用软毛笔,而且底子的吸收性适当,都能取得好的效果。间隔时间大概在两天左右,太短会造成油重的积弊,太长而干透后反而影响日后的附着力。不过这种等干的时间还得根据气候的情况而定。考虑到颜料层的耐久性,罩染的油料不能仅用亚麻油或核桃油,尽管它在运笔上的舒适和流畅是无可替代的,也免不了天长日久后的氧化。所以古代艺术家往往加入一些树脂光油,如玛蒂光油、达玛光油,因为树脂是较耐氧化的。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媒介剂的东西,是由一种加黄铅并熬炼的熟油与玛蒂光油 1 :
    1 混合后形成的膏状透明物,用以罩染不会滴淌,但其干涩程度不宜于整体进行的画法或画大画,只适宜局部进行的画法或小画的操作。

    总的来说罩染与塑造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罩染固然容易出效果,但它也是冒险的,不能过分依赖它,因为油的含量过多毕竟不是好事,会造成日后的变黄、氧化等。如掌握得当却能丰富和统一画面效果,同时达到很好的耐久的结膜结果。

    再塑造是指在每次罩染后再进行形体和肌理的塑造,特别是针对一些高点及亮部应进行反复罩染后的反复塑造,这样更能增强形体、肌理及色层的丰富感厚重感,也便于更充分地刻画物象的细节和色彩的细节。再塑造中的一些干皴笔法还能表现出一些细腻的中间灰色,有的把它称为 “ 视觉 灰色 ” ,这又是罩染或直接画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罩染还分局部罩染和全面罩染,局部罩染适宜刻画细部,全面罩染则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关系及整体表面光泽的均匀一致。反之局部罩染过多则会影响这种关系。

    美术 家博客

    在我们用反复覆盖、多次罩染进行对物象的塑造、刻画中,免不了会产生对整体关系和气氛的忽视,从形体和色彩上或是肌理和色层上都会顾了局部而失去了整体的关系。这时需要我们用含油量相对浓稠的透明色对整个画面进行全面的罩染,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对总的色调的需要来考虑。这样便可以获得一种浑厚、圆润的形体感;
    一种谐和、明澈的色彩气息;
    一种亚光而润泽的表面油层;
    各种丰富的肌理和色层都被笼罩于其中,产生出一种凝重而浑朴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油画技法中的几大基本准则

    传统技法的基本准则是根据传统大师们在技法上的共同特点及审美标准,并针对其特殊效果而总结出的有益于技法的全面实施的具体原则,其中涉及制作程序、作品的耐久性以及形、色、肌理表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原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清楚而简括地掌握古典油画的技法要领,更有效而深入地体验其技法与审美之间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体会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先粉灰后饱和 是针对透明画法而言的一种有效之法,在古代鲁本斯即有 “ 肥盖瘦 ” 之说。它首先是为了确保油画颜料的顺利结膜及油画的耐久性而提出的。颜料形成坚固的膜需要色粉与调色油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比例才能实现,粉重和油重都不能达到结膜的牢固和长久。由于是多次画法必须考虑它的每一步骤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利于制作的有效进行,将含油较多的颜料覆盖于含油较少的颜料不仅有助于层层的附着能力,而且能将最牢固的结膜产生于最后的表层上,反过来这种表层又必须依赖于层层含粉颜料适当的吸收性。另外 “ 肥盖瘦 ” 不仅是从油画颜料结膜的特性来考虑的,也是关系到透明色与不透明色的作用所产生的最终透明效果而言。纯粹的透明色一般含油量比较饱和,覆盖力差,不能确切地表现色彩纯度变化和自然界中各种灰色感受。它必须通过对底层的比对象本身饱和度低一些的色彩,也就是粉一些色彩之重叠才能达到对自然界各种色相纯度的准确表达。相反其他粉质颜料尽管具有明确的色相和覆盖力,却不具备透明的特性。色彩的最终准确度必须靠多次的塑造和罩染即纯度的逐层增加而达到,与此同时不仅获得了色层的最终透明感,而且形象的最终结果也随之逐步得以刻画和呈现。

    在早期的传统油画中大都以 “ 提白 ” 的第一层色为基础后直接实施透明罩染的方法,也就是先用单色表现出比较深入和完整的素描关系,然后直接用各种纯度极高的透明色表现出各种固有色的区别和变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单的 “ 肥盖瘦 ” 之法,其画面效果适于较为工整、平面而装饰的画风,色彩的色相也相对分明而纯粹。这种方法为了让重色深下去,往往需要很多次罩染才能完成,由于油量太多,很容易造成堆积而不干、发粘。所以那时期的油画往往是暗色区域色层很厚、亮色区域则很薄,也就是说在 “ 提白 ” 时将暗区域平均地堆上了很厚的粉质色,这是为了让多次罩染更方便。

    但随着油画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 “ 肥盖瘦 ” 能更准确而生动地表现真实的形体空间和虚实,表现色彩在纯度上和冷暖上的丰富变化,所以 “ 肥盖瘦 ” 之法便发展成为多层次、多变化的法则了。其特征为第一遍色便以低纯度的粉色表现出大致的形色关系,每一种粉灰色都带有未来色彩的倾向和明度,例如将来是很重的黑色,在这里就只把它画成黑灰色,鲜艳的红色则画成较粉的红色或亮黄色,这些都是为下几个步骤逐渐肥化的透明纯色罩染作准备。这样相对粉灰的颜色与纯度高的透明色之重叠而达到丰富的色层、肌理及准确的色相和纯度。伦勃朗即是将此技法推向极致者,他的亮色全是统一于油层之下的,暗色也不是简单的透明色,而是依靠对柔和的重灰色重叠所产生出一种既透明又厚实的油画韵味。所以他的画在色彩上是极富魅力的,饱和而不艳俗,也不焦枯;
    透明而不乏对细微灰色的比较和表现,在总体的厚重感中能让你体味到自然中最生动而微妙的形色关系以及油层和肌理的最佳契合,这实质上是将自然中一切生动的形色特征升华于油画材质及语言的美感之中,从而获得油画的极度表现力。

    先平面后体积 这是一个素描意义上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的观念。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是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空间。那么,平面是一切空间可能性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画家便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驰骋于无限的纵深空间中。不过,绘画中的空间体积以及起伏都是相对的,是在每个形体、体、面的相互比较、对比中建立起来的,画家的任务是主动地把握其中的关系,让体积空间适应自己的需要。

    我们可以在古典油画大师们的作品中,看到他们是如何处理画面中平面与体积的关系的。从他们的素描中,我们能看出这一点,他们所表现出的丰富的体积起伏和空间层次,竟是运用最简炼的几根轮廓线或转折线,这些由线所包围的体积部分的深浅色调其实与没被包围的部分是相同的,而且都是原始的平面,但因线条所具的表现功能,让观者造成在形体上的视幻觉,而产生体积与平面的反差感。可见,平面上边线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对体积的暗示,从而达到建立体积秩序的目的。在油画中就能看到大师们对这种相对性的利用,在各个不同明度的色彩区域里,总是从平面中去建立各区域强弱不同的体积秩序,有的被塑造和强化,有的则稍微暗示或维持原状。但从总体上来讲,古典油画中形体的体积感都是服从于大的平面感的,所以在各种形体的体积塑造上都是有节制而服从于大的秩序的。在这种前提下,每个平面区域中的体积建立便被控制在一个明度和色彩的范围之内,这样便迫使其层次细腻化、微妙化,所以很多亮部仔细看来没有多少的色调层次,但将它放进整幅画的关系中,却非常实在而具有体感。

    女人 胸部及肩头的色阶跨度并无多大,却表现出了体感、空间及起伏。因此,大的平面感是古典油画体积秩序的总体原则,而一切细小的体积变化应是从平面中相对而立的,且必须服从大的秩序。

    先平面后体积能让我们对起伏的把握更为主动和方便,在相对平面的对象上我们可进可退,有选择地塑造某些应该突出部分的体积,其他则放松,让它自得其位,也就是说让我们在平面上有秩序地建立应有空间、体积的强弱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容易在画画时把每个局部的体积起伏都表现出来,结果失去了画面本身的强弱秩序,让每部分的起伏程度相互抗争而造成相互抵消,失去整体效果。

    另外,先平面后体积也是考虑到制作程度的先后关系而得出的。体积的塑造本身也是逐层进行的,古典油画的色阶细微层次必须通过多次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画法来完成,所以塑造总是循序渐进的。在平面上先建立相对体积,伴随着每次的塑造罩染逐步再建立极端体积。这也是先平面后体积的原因之一。

    先取固有色,后找变化色 绘画中的色彩是繁复而多变的。色相作为色的本质因素,决定着画面的色调和色彩的结构关系。物体的固有色相是自然中物体上的色彩特征通过我们的感官而规定的,又被我们的感性和理性所认识的,所以,绘画中的固有色主导论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色彩观。传统的古典油画就是根据这一大的色彩观,来指导其技法中色彩的处理手段的。先取固有色,后找变化色是一个从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的色彩表现过程。将变化各异的色彩回归到统一而明确的固有色上,有利于我们把握各大色域的整体关系,使各部分的色相在大的对比和互补中产生力度,而色彩的细节变化则应建立在这种大的关系之中。这是传统油画在色彩上的基本原则,可见固有色原则在传统油画的色彩系统中的重要性。

    这里所指的固有色原则不是指用调色板上简单而直接的纯色来概括和代替所画对象的色相,而是指包括对色彩的明度、纯度特征的准确把握后的一种色彩倾向,所以其中便包括了自然界的所有复杂色相。而且这种固有色原则主要是从观察色彩的方式上出发的,也就是说在观察和概括色彩时必须将对象的细小色相变化、明度、纯度变化都统一在它们综合后的大色相中。所以固有色的区域设置是我们在绘画的最初阶段必须考虑的,有了这一基础就便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其后的色相变化。随着细节的深入,色彩的细小变化也相应深入化、丰富化。我们可以从开始设定的固有色中寻找左右的邻近色甚至对比色,比如,在我们最初设定的暖黄灰肤色中,可以找出倾红和倾绿的色彩,甚至倾紫的色彩。但这种变化的寻找又是相对的,它们必须在暖黄色大的倾向中呈现。所以找出的变化色实际上仅有微妙的变化倾向就足以显示其互补色关系,这时便可以使色调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了。但如果一开始便注重色彩的各种变化,势必影响色彩大的秩序,而且也不利于塑造和肌理的逐层进行。因为每次塑造和肌理推进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色彩推进的内容,也就是说色彩细节的表现必须依靠塑造和肌理的表现才能逐步获得。如果仅有色彩的表现而失去了体积的塑造和肌理的表现,就不能说是一种使油画的品性美得以完美体现的技法。所以在表现色彩因素时还得顾及其他因素的同步表现。另外,先从简洁的固有色入手,可使我们有选择地针对某个主要部分进行色彩细节的刻画,从而放松其他需要简化的部分,形成大的对比关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从很多古典油画作品中看到他们处理上的特点。作品中的重点部分,如面部或一些亮部的色彩细节就特别丰富和精彩。而一些次要部分,如背景、重色的服装和衬布等则被处理得单纯和平整,色彩上几乎没多少变化。

    先柔和后肯定传统古典油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肌理的强弱秩序融合于体积、明暗的强弱秩序之中,而产生一种极度的和谐之美。

    在油画的发展史中,油画一经产生就决定着其具有肌理的特征和肌理的美感。早期油画中的肌理是在简单的纯透明罩染油层之下,所采用的单色提白中的作画痕迹显露出来的。但随着油画在造型与色彩上所提出的不断要求,特别是自提香、鲁本斯将油画的肌理从亮薄暗厚改为暗薄亮厚以来,肌理便真正焕发出它自身的生命力,并与形色一起汇入油画大的节奏与韵律之中,也就是说肌理的强弱同样表现着形色的强弱,影响着画面的整体情绪。因此,油画的肌理与形色一样,参与着整个作品大的和谐之中。那么,在古典油画的普遍技法中,为了建立这种和谐必须将肌理在制作中的逐步推进与体积、明暗、色层等的逐步推进保持同步。由于古典油画在制作上的程序性,所有的步骤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为了保持画面肌理的完美,一般不将塑造形体的笔触事先固定过死可堆得太厚,不然会影响油画多次画法的制作和油画魅力的表现,因此肌理的由弱到强在古典绘画中如同上缓坡一样是逐渐攀缘的,每一个小变化都是在大的秩序之中显现的。从制作程序上讲,事先太固定的东西未必在制作推进中就不会被改动,改动过多,势必造成其他各种因素和秩序的混乱。所以只有在形色的各方面条件慢慢成熟后,塑造也才慢慢地得以肯定。因此,在开始阶段总是对各部分形色、明暗等关系进行相互衔接、相互过渡、相互柔和的把握一种整体关系,在肥盖瘦的大原则下,逐步走向肯定、对比、明晰。这样在肌理由弱到强的秩序上,才能将逐步确定的重点或高点加以准确的塑造和强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画面暗部的表面光泽与亮部的表面光泽形成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是逐层推进,这种差别又不至于过大,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匀称的、和谐的光泽感和肌理感。

    另外,从塑造形体上讲, 先柔和、后肯定 也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步骤,即从一种大感觉和印象入手,而步入理性化、深入化,最终达到一种对对象明确的、坚定的呈现,即通过更清晰而肯定的笔触肌理来强化形体、丰富形体,再加上后阶段的透明罩染,使得这些塑造的痕迹更加明显和确切。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复杂而充满变化的肌理和笔触是色彩上的微差和细节得以展示的方式。在步骤上的先柔和就是求得一种色彩上大的融合与协调,将各种色彩细节归纳于统一的色调之中,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色彩的分解和跳动。这些分解与跳动即是对彩色细节的最终肯定,从而获得色彩的魅力。

    ( 油画, 油画技法, 油画罩染 )

    油画的心得体会

    得知这学期要上油画课以后,心情不免有些郁闷。因为它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油画。我曾欣赏过无数中外优秀的油画作品,陶醉于画家笔下那灵动的线条,丰富的情感和栩栩如生的色彩,但通过这次自身的油画课实践,终于明白了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艺术领域的积极投入。任何优秀的作品并非一朝一夕的历炼,它源于画家毕生心血的投入。所以说,任何成功并非偶然。

    通过这次的两次模特写生和一次临摹,让我从不会画油画,到会画一点油画,比想象中要简单一点。在此之前一直都没有接触过油画,认为油画很难画,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但画了一幅再到第二幅的时候,慢慢的就得心应手了,就觉得油画充满了情趣。它体现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要仔细观察人物的外部特征,同时要准确地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喜怒哀乐,并通过造型和色彩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

    通过前两张人物写生,我认为色彩的运用很重要,一幅好的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内容丰富,感情细腻,色彩充满魅力,一开始我对于色彩的运用很生疏,尤其是人物的脸部色彩把握不好,导致调出的颜色不协调,整个人物看起来是僵硬呆板的,后来,在老师改画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技巧。初学者的我们,太拘,拘拟于造型,所以在绘画过程中忽略了整体的把握,导致画出来的作品缺乏生动性,但老师的绘画手法潇洒而富有活力,很注重整体效果的把握,做到形

    中有神,神中有形,神形兼具是画人物画的关键。

    画最后一幅画的时候,绘画有了感觉,因为是临摹,所以激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首先从选材上再到上色的时候也是比前面的画更游刃有余。通过临摹,我学到了优秀作品中色彩的运用,画中的色彩统一而不单调,人物生动而富有内心独白。经过一番练习,惊奇的发现画油画蛮有趣的。看着自己认真画出来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

    通过这次油画课,我学到了很多画油画的技巧,同时认为做任何事的时候,态度很重要,绘画需要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热爱我们的生活,同时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艺术。绘画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运用自己的绘画技巧充分的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的表达出来。篇二:油画学习心得

    油画学习心得

    作者:美术高考„ 教学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1780 更新时间:2012-5-31 油画它的概念很容易界定,那就是必须用油彩涂在布上或纸上或板上或是其他物品上成图画的一种绘画形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必须用油画颜料。概念虽然容易界定,它的方式却是五花八门的。我们谈的是写实油画,古典写实也好,新写实油风也好,照相写实主义也罢,有明确的写实手段呈现意图的观念艺术也行,总之,它们在技巧上都有写实功夫这么一个基础。

    油画没有标准,好的就是坏的,坏的就是好的,这是中国油画家的幸运吗?算是吧!生存在这个时代,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观念如何更新,油画总还有 “技术”一说。我喜欢高超技术下所体现的现代观念,也喜欢高超技术下的古典观念。也就是说,它应当首先是好的,好的东西我想永远会是好的。

    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到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的思想。画一件东西,不应当要求太像,也不应故意求不想。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果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物的天趣,才算是艺术。

    作画要明白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这才算是到了微妙的境界。由理生情,由情生态,由态传情,这是自然的道理。

    可以感觉到身边的东西是可以去触摸的,手伸出去以后,却发现它是“无限的”。什么叫“无限”,无限就是你掀开眼前的树枝看到前面有山,再往前走有羊,有更多的树,有鸟,穿过树林有条河。河边有草。。。。。。全部都是细节,这才是无限,绘画的无限。

    有人以为画油画很难,有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赋,才能画好。鲁迅先生曾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学习油画要从最基本的着手,也就是基础。首先是素描,画素描绝不单纯是打轮廓,素描不仅由线条所组成,它还是具有表现力,有内在的形,有画的全局,是艺术的雏形。我知道在素描之后将产生什么东西,它本身包含着全画的四分之三强。阿佩列斯说:“不要虚度哪怕是一天连一根线条也画不出的日子”。他已经说的这样肯定,在研究描绘对象时,首先必须注意整体,向整体要答案。其次,色彩尤其是水粉,我们所要掌握的只有一般规律,即人物的基本解剖知识,基本形体结构,及明暗调子和色彩变化的规律。要表现出物体的质感或人的个性特征,空间感,色调和谐,色彩关系准确等等。我们在水粉写生中,要求形色合

    一。素描中的黑白灰概念在彩画中要以冷暖色块来代替,用改变色彩冷暖来表现形体的变化。再次,速写。绘画学习方面以速写最为方便,最简便的方式。速写语言简洁,生动,操作直接,方便,趣味的自由变化是它在艺术门类之中不可代替的。应该说,速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有利于锻炼迅速捕捉生活瞬间的能力,增强形象记忆能力与造型能力,保持画家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与交流,更有利于艺术语言的不断探索和认识,而且,跟不同人的多样实践体会,应有很多特殊的收益。那么最终速写写什么呢?写形,写神,更主要的是写情。

    油画人体写生心得 学习了近一个月的油画人体写生,我对油画人体的绘画技巧、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油画的写实塑造绝不仅仅满足于结构、立体、空间等“硬性”指标的实现。首先写实的意义就不在于迎合人们的视觉经验,否则绘画的存在很容易就会被其它更为有效、便捷的形式所取代。虽然我们不可忽视绘画中手工的独特价值,但如果手工的结果是对自身特征的抵消,那么我们将要怀疑它的意义了。绘画中的手工特征是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手迹如心迹,手迹是心灵感受的物化。问题在于艺术中人的心迹是否趋于和自然形式的一致?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是处于对自然的模仿性塑造状态,那艺术中的“精准”将会是变异的,只能是降格以求。我们常说要画感觉,何为感觉?“感”是感知,是感官在起作用;
    而“觉”则是觉悟、发觉,是感知后的反应,即意识。因此怎样塑造,怎样表现心迹便是一种意识。

    追求这一切的精神准备都将落实到一点,即“意在笔先”。面对女人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每个人的意识可以不同,但庇荫在自然形式之下的绘画是失语的,更是失意的„„当然,要达到绘画艺术的至美境界是艰难的,我们都是在追求那一目标的途中,我们虽然还达不到大师般的成就,但我们必须要树立一种意识;
    虽然我们的笔迹还不能完全对应心迹,但只有意识到才会使这样的距离缩短。

    虽然写实是西方的传统,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生态中是否具有生命力,或许只有历史才能做出正确的评判。我觉得学习传统的精神并不在于恪守,而在于适变。因为任何有价值的传统都是与时代现实血脉相连的,如果只是出于对传统的挚恋,而无视现实的热烈,那么艺术的光芒将会黯淡。

    今天中国的写实油画必须放在美术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能以重复西方传统来定位自己的文化,更不能以模仿自然的视觉逼真来暴露我们意识的欠缺。值得乐观的是我们大部分写实画家都各自有自己的认识和探索,我个人体会觉得属于绘画性中的笔意既可以沟通写实绘画与自然的关系,又不失中国传统艺术的逸格。当然这一切不只是出于理念,而是由于油画材料特点及表现意趣,以及我们自身的文化气质所决定的。篇四:油画风景写生心得

    油画风景写生心得 10月份中旬,我们开了油画风景写生课程。老师带领我们前往济源王屋山进行写生。

    下边,首先谈谈我对油画风景写生的理解和看法。

    油画风景写生及其意义 :

    风景画是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绘画。其审美价值的高低在于作者是否真实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想,使被描绘的景物传达出人的神韵和生活气息,能否体现出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情怀,引导观者的参与共鸣,并给予美的享受。

    风景写生是油画家很注重的一种观察,是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历练、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生不仅仅是画画,更重要的是体验,酝酿心中的意境。为使画面的构成和谐而具有美感,还有地域特点和画家的情感合拍等因素,“删繁就简”、“查漏补缺”是很好的取舍手段。色彩搭配的是否对比响亮、协调美观、情境合理,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优劣。对一个风景油画家来说,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感怀和认识,以此才能抵达美感追求的最高境界。发现美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艺术家的眼睛是敏锐的,也是具有穿透力的。画家面对大自然时,会在事物表象中发现内在的韵律,这韵律在画家的内心世界中构成美感。

    我想要探讨的是油画风景写生作为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师法自然”,培养画家良好的视觉阅历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画家体会自然、观察自然、归纳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能力,吸收传统师承方法的宝贵经验——有着其他写生课程所无法取代的意义。风景油画家要达到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需要画家付出千百倍的辛勤努力。

    艺术是心灵的写真,只有真诚才能动人。我在写生过程中,渐渐对油画风景写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认为任何一个画家都难以避免原生态景物的“挑战”,如果蔑视自然写生,初学者就会显得很盲目,画得杂乱无章,既没有主题,又无法感染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没有用心灵观察感悟自然;
    二是掌握色彩基本原理的能力不够;
    三是绘画基本功粗浅,造成不能够驾驭画面。

    作为初学者,我认为应该多画多思考多尝试。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是用心去体会和感受物象,认真观察景物的内在美,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自然万物的美好属性;
    三是多尝试用主观色彩去概括物象,不要一味“对景写生”;
    四是多看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从中体悟色彩语言的准确表达方法;
    五是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与油画艺术有关的文学、哲学、音乐学、影视学、戏剧学等书籍,把个人经验汇入整个文化的源流,以此训练自身更高的艺术境界。

    油画风景写生的观察方法:
    首先,观察是首要因素,在还没有观察之前,不要急于动笔,先观察,后思考,然后再考虑画面的色、光、点、线、面和所承载的意义。实践证明,针对一个要写生的风景时,我们要用近一半的时间静静观察,反复揣摩眼前的物象,通过充分解构与分析,深思熟虑后开始严谨地构图。作为画家,要培养独到的观察力,比如面前的景物,什么地方使你激动,什么使你产生“诗情画意”,要在整个写生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令你心动的兴奋点,至于画面中的其他景物皆为陪衬,这样写生起来,就会随心所欲,体味出运笔写诗的感觉。在写生的过程中, 善于观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一处极为平常的景致,你也会觉得“有味”,突然产生创作冲动,有种值得一画的欲望。

    油画风景写生和室内写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油画风景写生可以让画家获得一种既新鲜又兴奋的感受,作画时充满激情。这种感受和激情是单纯待在画室里所难以取得的,它是一种带有个人真挚感情色彩和强烈乡土生活气息的审美体验。

    油画风景写生和室内静物写生都要求画家对所面对的客观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对物象进行具体分析和取舍,根据艺术需要经过归纳、组织,使画面结构与表现语言整体概括,富有生气,达到形体与色彩、刻画与表现,整体与细节等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经营画面,运用光与色、明与暗、节奏与韵律等视觉语言,充分发挥主观表现功能,把对客观物象的认识转化为主题的感受和情感的抒发。

    油画风景写生的色彩:

    对自然写生,首先要采取定什么色彩,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定调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每个人对自然的感受,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画家们对同一个景物写生,表现出来的画面也是不相同的,怎样表达景物,怎样用自己的感受,把自然唯美的表现在画面上,进而达到欣赏者和你产生情感共鸣,重点就在于如何运用色彩语言的表达能力。对自然的感悟深浅程度,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境历练的深浅程度。因此,许多油画家对同一个景物写生后,会出现不同的作品,意境是每个人内在思想的体现,加之画家对大自然抒发的情感,表现的技法,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油画风景注重光影与色调,调子要定准,用色要准确,避免反复描摹,防止匠气,尽量要一气呵成,始终保持画面的通透感,不浪费时间。因为光线透视,很可能在几分钟内,或几秒钟都会影响色彩透视,打乱你最初的意境,色彩微妙变化,也会使你束手无策。比如我们在秋季写生,时间是15∶00点以后,这个时间的自然色彩变化差异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时间的色彩、光线、光影、明暗都是最佳时机。如果我们每个环节都不按写生正确方法操作,这幅作品就会杂乱无章,色彩不明快,画面不生动,所以,进入画家视野的景物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定调问题。

    油画风景创作的提炼 :

    大自然赋予我们美的景物,所以我们要用生命去阅读大自然,并在写生中提炼意境和主题。有时我们会面对一片杂乱无章的山间树林、杂草、乱石等无从下笔,这时,应先确定景物的大体走向,并对其适当地予以归类,有时是形的统一,有时是色的组合,均应根据画面的需求加以分析和把握。

    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风景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在写生中进行创作,受益匪浅。对于一些长期在室外写生的画家来说,只有把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新。把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束阳光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追求。笔者认为,这是写生的最高境界。如果写生只是按部就班,看到什么画什么,很被动地跟着客观事物的形状和色彩走,不加入自己主观的情感和想象,写生将没有任何意义,而创作就更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把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要有量的积累。要多想、多看、多动手画,熟练掌握油画材料的特性。多去体验大自然,做到能够熟练地把大自然中各种美丽斑斓的颜色搭配出来,把千奇百怪的形状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勤奋努力和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做到“笔不离手”。第二,还要了解古今中外的大作和与其有关文化的源流,提高自己的见识和审美能力,这是写生的基本要求,更

    是创作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意志,具备了这样的感受和激情,具备了量的积累,才能真正把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语言真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第三,把写生当做创作来完成。在写生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跟着对象走,在造型上要多变化,大胆取舍;
    在色彩上主动用主观色彩再现对象,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

    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

    优秀的油画风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化语言。油画风景中的个性化语言是画家将自己的审美与情感融入到客观自然环境中,并以独特的表现手段呈现出来的视觉形式,它涉及构图、色彩、明暗、笔触、肌理、意境等多种因素。风景油画的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和完善,则与特定的地域景色、画家的审美观有关。

    任何一种创作都离不开生活,油画风景的创作也需要从写生中得到灵感,引发错觉。写生时画自己想画的,表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把这种兴奋运用到创作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写生本身就带有创作的意味,如吴冠中的油画风景有着中国画的韵味,点、线、面的结合、色彩的轻盈等,无不体现出他对景物的理解,在写生中搬动画具,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组织到画面中去,充分体现出他的审美观。贡布里希说过:“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我们不可流于外表形式地模仿照搬,应该从提高自身修养入手,在主观内化的前提下才能在创作中流露出来。

    陈晓明

    美教油画2班 101014072篇五:油画创作感想

    《银月湖》——我的毕业油画创作

    感言:

    四年快接近尾声了,心想着自己这四年来的绘画作品,感觉在校基本就是为了完成作业去绘画的,作品中几乎完全没有自己的感想,同时那一大堆都属于写生作业说实话交作业也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好评所以每次考试作业很认真的画给给老师点评。

    不过这次系里的毕业创作可是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认真着手的。在毕业创作还未进行时我那时就考虑绘画一幅油画油画风景,不过一般我觉得像我们这么大的男生都喜欢绘画一些美女,不过为了打破世俗我在找素材上花费了很多时间。首先找了一幅满足大众化的漂浮荷叶,我将这素材给了相应的指导老师让他们给于指导,老师看了说这种素材很适合但是可能会花的很平淡。时间过的很快应为外出自己耽误了创作时间学校即将要交毕业作品,这加快了我寻找素材的速度,猛的某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新意的图片《莲花组图》,这张图片看上去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荷叶。看到了这些荷叶荷花我的绘画兴趣来了,创作的激情也随之到来。随后又找了大量关于荷叶荷花的图片。

    找到这些图片立即打印到手,买好了相应的绘画材料工具,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到了位。首先我看了这原始图片作了相应的构思,心想绘画时不能按部就班要画出自己的思想,画面面一定要有个吸引别人的转地方。在绘画过程中我省略了很多东西把一些次要的统统都去掉。构图完成后,型打好后就是上颜色和刻画。我沉思了好久后决定画面以绿色为主,整幅画面以蓝绿色调为主,这样突出淳朴的风俗。在刻画细节方面我思考的最多在荷叶刻画上我根据场景需求将枯黄的荷

    叶莲蓬荷花刻画成主体,其次我都是统统粗略的带过。在描绘枯黄的荷叶时我心里很矛盾,心想究竟是画水墨画样子还是写实类型?经过一番斟酌,最终决定采取水墨感觉,这样更能充实画面内容。接着就是荷花,这些荷花都是很新鲜的,当画到这里时我想到的就是将鲜嫩的荷花跟莲蓬枯黄的荷叶做对比,这样加强了画面的对比效果。不过在绘画那么多的荷花的时候我只将几朵做了深入刻画其中以单独在外面的那些刻画最深入。

    绘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看着画面就觉得有点不足,感觉画面对比度不够,吸引度不强。通过几天的停手思考终于想到了一些方法,一个想法就是将画面分组成两幅组图各有特色却相互关联而且有过度效果。一幅画面以成熟的荷叶莲蓬将凋落的枯黄荷叶为主,而另一幅则以含苞待放的鲜嫩荷花初生的荷叶尖为主。由左到右逐步变化。让两幅组图更具对比与吸引力。

    选题:

    荷花在我国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的生日,所以古称荷花为“六月花神”。荷花,不骄不躁,宛如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处事坦然自若,遇事信心倍足,在她面前,再名贵的花儿也得甘拜下风。她清爽脱俗,不妖不艳,象一个高贵的小妇,静静地为丈夫守候在家门。

    我喜欢荷花,因为它美,不论是海棠般的红荷花,小姑娘般的粉荷花,还是那雪一样的白荷花,都那么美。它到哪儿,就会给哪儿增添一丝幽雅。

    莲与文化关系最深的是中国。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周敦颐还在《爱莲说》中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从古至今,许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莲也有许多不同的名字,最常见的有荷、芙蕖、菡萏等。

    中国画以荷花作为夏天的标志,在中国的瓷器、地毯和戏服上也常绘有荷花。荷花盛开是丰收的预兆,也是夏天有代表性的美丽景色。北京故宫附近的北海公园本来是御花园,园中有人工湖,湖面大部分为莲叶所覆,莲叶有时候高出水面将近2米,开着千万朵清雅芳香的花。莲叶下可以行驶小船。

    中国有许多与莲有关的话语,莲子代表连生贵子,藕为佳偶。并蒂莲代表一对恋人,藕断丝连是指男女虽然分手,但情意未绝。

    据说在公元五世纪,南齐东昏候“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因而后人称美人之步为莲步,又称女子之纤足为金莲。

    没有别的植物可以像莲那样把亚洲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谐而完美地融在一起。

    荷花是中国绘画艺术不朽的主题,古来就有“清除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雅句来形容荷花的清新之美。中国画家更是以不同的笔法诠释和演绎了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荷花艺术,将荷花的恬静温雅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尽管一些新锐的艺术家,在创作国画作品时,艺术效果还不够稳定,但是他们也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西方也有不表现荷花的经典油画作品,寄予了人们对荷花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其中最值得提到的是印象画派。

    克劳特-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画家

    在这些一流的印象派画家中,

    我愿举出克劳德·莫奈,

    他吸吮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乳汁,

    在对周围事物的礼赞中,

    他成长起来,并将日臻成熟。

    这是作家左拉为画家莫奈写的诗。莫奈 1840 年生于巴黎,是一名杂货商的长子。少年开始习画,临摩名师的作品,他经常在殉道者啤酒馆中高谈阔论,他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及学会的绘画技巧,远胜于任何课堂的教诲。因家人不满他的愤世独行,而断绝了对他的一切财力支持,只得靠朋友们的帮助,后他又不顾家人反对,与卡蜜儿结婚,生活一直窘迫。在印象派第一次画展中,因莫奈有一幅 《 日出印象 》 的油画,被评论家不无讽刺意味地杜撰出“印象派”这个名词。卡蜜儿因病去世后,莫奈又与欧雪德遗孀结婚。随后经济条件有所好转,画界声誉也有提高,但他对此时毫不吝惜的赞誉全然无动于衷,全身心投入绘画之中。尽管晚年的视力不断衰退。莫奈晚年在吉维尼的家中,修建了一个池塘花园,种上了睡莲,成为他油画创作的泉源,创作了一批《睡莲》组画,画面上池中的倒影与水中的光芒相映成为一片合谐的色彩,虚实之间充满了自然的生趣,绿色的合谐。水面正氤氲在浓雾中,而睡莲开放在朦胧中,不确定的弧形轮廓线显示莲花晃荡的动态,不同的笔触在多维视幻觉间保持了一种生动的张力。生命从四面八方涌来,遮挡天空,繁茂得近乎粗俗,转瞬即逝的光影与生机盎然的花叶都一同溶化在一种无序状态之中。莫奈的花园与《睡莲》,是他将对东方艺术的体验转换到花园与绘画上,是出自对东方情境的想象。睡莲池畔的植物,系为了可以透过水面的反射,产生倒影,以营造幻境的气氛。此情此景,马拉美曾写有这样的诗句:“它深浓的白,包含这一个空无不可及的梦,包含着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我们所能作的只有继续屏息,向那幻影致敬。在意外的脚步声来临前,在我走避的时候、这朵完美的花在升起的水泡中清晰可见 „ „ ”。莫奈的《睡莲》系列呈现出超越物体的表象,直探物体本质,这是对东方思想空无的诠释。

    美术画展活动方案

    活动画册方案(共17篇)

    油漆活动方案(共3篇)

    加油站营销活动方案

    食用油促销活动方案

    相关关键词: 学画油画入门基础 油画基础入门 油画入门基础教程 丙烯画和油画的区别 丙烯和油画颜料的区别
    相关热词搜索: 油画 活动方案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