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2011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时间:2020-09-07 08:45:0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神农架高中2011届高三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李国新

     专题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内容要点】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和谐发展、统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协调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4)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知识链接】: 经济: 1、社会主义本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价值规律。石油的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反过来,石油的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石油供应;实行差别水电价格,就是在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整石油和水电价格,目的是要调节供求,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3、资源配置方式。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电价格的制定等,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保证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经济运行要有健全的法制基础,健全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必须有严肃、健全的法制作保证。否则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任何经济活动都难以进行。

     5、农业。农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农之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也要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耕地面积;大力推广节水、节电技术;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

     6、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要节约资源,削减冗员,提高职工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为眼前和局部利益而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

     7、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8、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能源,有效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提高经济效益。

      9、财政的巨大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西气东输工程等都需要财政提供财力支持。

      10、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哲学: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联系的观点。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它要求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不能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

      4、发展的观点。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仅要看到它的过去和现在,还要看到它的未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5、矛盾的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的同时,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必须注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果次要矛盾处理得不好,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6、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且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8、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有导向作用。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政治: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内对外职能都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国家职能,特别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国家职能:政治职能,正确处理人民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国家机构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实施的发展战略。

      4、贯彻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

      5、当代国际竞争。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必须把握时机,加速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专题二: 践行“包容性增长”实现科学发展

     【知识链接】一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原因(为什么?)

     “包容性增长”跟这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也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

     实现包容性增长,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从国际局势角度分析,首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与国应互惠互利、包容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不讲究包容性增长,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但不利于改变本国人民就业环境,不利于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也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友好。

     从中国国内形势角度分析,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产物。

     三、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措施(怎么样?)

     ★“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是“包容性增长”---措施:①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②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优先开发人力资源。?④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让更多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⑤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尤其是调整政府、企业和老百姓的收入分配结构关系,让百姓收入增长快一点。

     ★“科学发展”才是“包容性增长”---措施: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优化、升级产业结构。②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形成一个中间多、两头少的“橄榄型结构”。③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⑤坚持改革开放★“协调发展”才是“包容性增长”---措施: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增长”政府必须要履行好责任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尤其是应该加快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从国际社会看:即“和谐发展”、反对投资、贸易、金融保护主义。“和谐发展”是国际社会都很关注的话题,各国之间的协调配合、合作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使得弱势群体、贫困人口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四、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十二五”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只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五个坚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四个更加”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专题四:稳定物价 保障民生

     【热点背景】近几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粮食、棉花、生鲜乳价格屡创新高。随着农产品涨价潮的出现,一系列诸如“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等网络热词诞生,对“疯狂的菜价”进行调侃。受成本上升、通胀预期、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将维持上行态势。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遏制消费价格上涨1、国家发改委:派出督查组分赴价格涨幅较大地区,进行检查督导,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

     2、财政部: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3、铁道部:承诺克服运力紧张等困难,全力保障煤炭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

     4、农业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抓好冬季蔬菜生产,增加越冬蔬菜供应。

     5、商务部:制定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方案,对蔬菜价格实行每日监测、并及时进行储备投放。6、工商总局: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7、国家粮食局:派工作检查组分赴秋粮主产区指导,加大政策性粮食市场投放力度。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直接指向了“遏制物价上涨”。,国务院调控物价“国十六条”组合拳出击,增加低收入人群补贴、价格管制和加强监管防止囤积投机等举措纷纷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年的货币政策将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回归“稳健”。这意味着,刺激政策退出,防范通胀成为当前重中之重。出台“国16条”,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等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们当家作主。国务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科学决策,联合行动遏制消费价格上涨.运用有关经济常识,说明我国政府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依据和意义。

      (1)依据: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保持商品房价格与价值相符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当前房价上涨过快,不仅使“住房贵”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而且也影响了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合理调控商品房价格,增加经济适用房数量,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意义: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有利于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运用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为稳定房价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1)运用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2)运用税收政策,通过营业税和物业税的征收调节房地产市场。

     (3)制定土地政策,增加住房建设用地的有效供应。

     (4)采用货币政策,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政策调节市场上货币流通量。

      3.用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国家要出台调控房价、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措施。

      (1)房地产市场失控,是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体现,国家出台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措施,体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调控房价、规范房地产的措施,体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3)提高低收入人群购房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体现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体现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大对土地审批、税收征管中官员腐败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炒房”行为,对囤积开发用地,加收土地闲置费等,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4.简要指出房地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改变房价格状况。

      (1)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程度,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直接影响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2)改变: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土地成本、市政配套等行政事业收费都构成了商品房的成本,形成商品房的价值。因此要降低商品房的价值量(成本)。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经济适用房供应量不足,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要加大经济适用房的投入,保障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

     市场调节有缺陷和弱点。房产商虚拟交易、囤积居奇、哄抬房价是市场缺陷的具体表现。因此国家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抑制上述不法行为。

      5.结合我国平抑房价的过程,说明在经济发展中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国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了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满足了市场需求,从而有效抑制了房价过快上涨。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各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联合查处违法案件,实现房地产的平稳发展,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6.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方政府推出楼市“新政”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整体和部分是有机统一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调结构”、“促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热点背景】“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包括党的建设。“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同时也会遇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维持高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各个利益集团进一步分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凝聚力在下降,环境污染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转型。“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坚持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项基本方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知识链接】一、【“调结构”与“促转变”的关系】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抓住了结构调整,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牛鼻子”。二、【“调结构”与“促转变”的原因】

     ①能源资源约束从紧。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对外依赖较大。据海关统计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达52%;铁矿石占中国铁矿石消费比重的60%。②环境压力增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导致国内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低端恶性竞争,同时也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应不低于15%,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③从经济增长结构看。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明显超过消费增长速度,表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居民消费比重低。④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降幅最深的是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直接原因。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在外需收缩的冲击下,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不够多、不够强,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耕地、水资源对农业增产的约束不断强化。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高度依赖重化工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呈现“大而不强”局面。第三产业发展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提升现代工业和农业的研发、设计、营销、金融、物流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⑤从城乡结构看,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⑥供给结构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低。二是增长方式粗放。三是产能过剩突出。四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五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促转变”的具体内容

     ①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发展始终应当是以解决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②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着眼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同时发挥国有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作用,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④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⑤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投资贡献为主向消费贡献为主转变。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把稳一产、强二产、扩三产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⑦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⑧由生产能力扩张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促进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促进“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增进生态文明意识,减少发展的生态成本,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四、“调结构”的具体内容?①、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一要提高消费能力,使人们有更多的钱能够消费。为此,要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重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要改善供给结构,使生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大力培育消费热点。三要优化消费环境,使人们更加放心方便地消费。四要引导消费预期,使人们能够增加即期消费。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外需与内需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保持企业和政府收入继续增长的同时,加大收入分配调整的力度,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社保等各项制度,促进就业、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③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在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工业由大变强的同时,着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一要解放思想,彻底转变重实业、轻服务的观念。二要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特别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三要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1)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3)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推进农业区域布局结构优化。(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要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④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一手抓着力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大力培育新兴产业。⑤调整城乡结构,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二是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三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⑦调整外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努力稳定出口规模的同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扶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调整外贸结构,把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商引智”转变。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开展海外资源、技术合作。⑧调整所有制结构。我国国有企业应当退出非国计民生产业,淘汰落后国有企业,让利于民营企业,从而增加整体经济的活力。

     :改革收入分配【热点背景?】?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当基尼系数处于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基尼系数为0.5左右,无疑已超过了国际惯例的警戒线。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超过合理界限。

     ?旨在“调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完成修订,此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是“加工资”与“减税负”并举,一方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强调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改变目前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自2月1日江苏率先上调最低工资,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已有27个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仅甘肃、广西、贵州、重庆没有公布最低工资调整方案。

     【知识链接】●?当前我国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现象?

     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②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③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农民收入水平亟待增加; 

     ④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⑤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

     ⑥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给工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

     ●?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原因、意义)?

     ?收入分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①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体现。

     ②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提高国民消费能力,实现中国从“生产大国”向“生活大国”、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

     ③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改革、投身建设的积极性。

     ④分配不公还容易影响社会风气,使“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容易泛滥。

     ⑤有利于理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概括地说,就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破“落差”。形成分享式收入分配机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活的更有尊严。

     ●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如何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①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

     ②处理好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工人的发言权。

     ④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要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减少一般居住性需求的支出。

     ●"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数量偏少,收入分配格局是哑铃型。

     ①加快推进城镇化。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让更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②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积极引导人们自主创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③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④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规范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保险市场,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理财渠道。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如何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①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②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减少税收流失。

     ③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推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

     产品质量 引人注目 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焦点直击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10年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水利发展,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会议提出,明年要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教材与时政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有利于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继续“三农”投入、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

     5.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善于抓住重点。

     7.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观,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专题九: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1.用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说明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扩内需保增长的作用。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农民增收,能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目前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农民增收,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2.30多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大概经历了“市场化”的医院改制、政府将承担基本公共医疗、人人将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阶段。运用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新医疗改革。

      (1)市场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改革,不能解决公平问题,需要国家运用公共财政解决公民基本医疗问题。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我国的生产目的。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是全体公民应享有的权利,是贯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

      (3)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时推出新医疗改革,解除人们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道理。

      4.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知识谈谈如何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并运用相关经济法规来确保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3)辅之以行政手段。国家采取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5.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改革的探索过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医疗改革源于人民就医需求,在医改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市场手段不能解决医疗的公平问题,医疗公益性得到大家共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对医疗改革认识深入,必将推动新医疗改革。

      (3)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医改提高人们对公共医疗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推进医改,两者相互促进,不断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6.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

      (3)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运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为什么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1)生产决定消费。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仅可以拉动居民消费,而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既是产业发展的表现,又是消费需求的扩大,必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2)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政府的职能所在,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能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分析我国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学依据。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

      (2)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而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旺盛的文化消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就业和扩大内需。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方针,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面对紧急特殊情况及时启动应对措施,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开展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的权利。重视就业工作,是维护劳动者权利的体现。

      (6)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7)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2.你认为个人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就业问题?

      (1)加强文化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踏实的工作作风,加强纪律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2)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接受市场挑战,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3)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3.“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1)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弱点和缺陷,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解决民生问题。

     (3)财政的作用。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离不开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4.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国家重视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必要性。

      (1)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2)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3)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正确行使经济、文化、公共服务职能。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4)国家重视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国家重视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自身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某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观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评价这一就业观念。

      (1)价值观对人生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影响了就业,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是不正确的。

      (2)正确的价值观符合规律、符合人民利益,对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人生价值重在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大学生只有积极就业、自主创业,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6.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原因。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就业的长期艰巨性决定了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就业,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7.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是履行哪些国家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什么活动原则?

      (1)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履行了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8.运用经济常识谈谈怎样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1)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广开就业门路。

      (2)要统筹处理结构调整。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

      (3)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增加就业岗位。

      (4)国家要加强职业培训,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逐步国务院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实现教育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背景材料】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理论分析】一、经济生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十二五”规划中的内容,说明中国将更坚定地走市场经济道路,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的结构调整指标越来越明确,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 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

     3.财政税收作用。财政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应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的功能作用,支持我国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4.促进社会公平。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人民没有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也是影响民生最好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不断扩大“包容性增长”,应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公,为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形成新思路新发展。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二、政治生活

     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这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2.履行国家职能。“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缩小贫富差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体现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党的地位和领导方式。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建议》,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中共的政治领导。

     4.党的执政方式。“十二五”规划是一个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将是党中央、国务院精心运筹、构思缜密、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体现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二五”规划的实现关键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规划的制定将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三、生活与哲学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举措,必须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建议》的形成过程贯彻了群众路线,体现了民主决策,集中了全党智慧,吸收了各方意见,是我党在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3.全面的观点。“十二五”期间,既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我们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4.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抓住主要矛盾。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将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包容性增长”增长的是民生,发展的是民生。这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规划的提出将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专题:庆祝建党九十周年

     一、热点材料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材料二:2010年9月29日上午,由中共建党九十周年辉煌的丰碑宣传领导小组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宣传组画《辉煌的丰碑》宣传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90年的历程,回顾党的历程我们无比的自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救国图强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年是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90年,是带领人民不屈不挠斗争,不为艰难困苦,千锤百炼的90年;是不断创造辉煌业绩,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90年。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6、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

     7、中国的和平崛起。8、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增强综合国力、科技实力)。

     9、增强忧患意识,艰苦奋斗,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

     10、科教兴国、创新中国。11、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树立远大志向,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报效祖国。

     中央部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4月6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随即召开会议,对全国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动员部署。5月7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迅速兴起创先争优活动热潮进行部署。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1.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中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先争优活动,才能使党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及时协调各方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才能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3)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运用政治常识,谈一谈我国应该怎样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我国对权力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2)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权力的运行。

      (3)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完备的法律,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

      (4)要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

      3.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热点材料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师昌绪,专家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温家宝总理指出,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是党和国家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是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 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是我国昂首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

     3.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于2010年6月7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5.“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

     6.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第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代表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平。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国要迅速提高生产力,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2、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但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公民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5、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6、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科技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向传统挑战;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8、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特点。党和政府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9、党和政府尊重劳劝、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10、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三、相关问题

     3、我国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哪些方面的创新?为什么?

     答: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因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7、我国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②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④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⑤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备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8、总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强调: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你是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这一讲话主题?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②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识和永恒的话题,依靠科技进步,人类才能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即实现可持续发展。③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标志的能源革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9、钱学森生前多次谈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①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②青少年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争做创新型人才等。

     10、你认为应该如何才能破解“钱学森之忧”?

     答:①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保护青少年的求知欲,如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②大力培养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③继续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④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1.请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啧: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2、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1)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受重视科学技术发辰。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拔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2)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13.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一一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14.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我们青少年自身该怎么做?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②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④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8、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党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加强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和既能,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只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站立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只有加强人才工作,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努力早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专门人才,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在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大批高质量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

     一、【时事背景】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中国宣布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2010年6月5日,我们迎来第38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通过倡导公众践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或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

     1、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2、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率,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4、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落后产能占有很高的比重,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大力支持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经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减少开销,不仅减轻自身的经济压力,也减轻了地球的压力

     6、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7、这是为了早日实现现阶段共同目标的要求

     8、从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看,为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中增强竞争力,我国要想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9、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三)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1、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等

     3、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4 、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四)中学生有何行动(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

     1、作业本两面用

     2、出门购物,自己带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3、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4、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5、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五)命题角度

     4、运用经济知识回答:国家、消费者和企业在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方面可有哪些作为?

     消费者:(1)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做理智的消费者。(2)在“节能减排”上,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用实际行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企 业:(3)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瞄准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4)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5)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国 家(1)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2)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研究和推广低碳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4)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5)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消费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5、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①运用先进的科技和科学的管理改造和提升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决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节能减排。(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8、从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谈谈对推进低碳生活的建议。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推动事物的发展。(可替换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革命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创新)多开发节能降耗的新发明、新设备。(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走艰难的路。要不断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9、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原因。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当然要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2)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肩负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节能减排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3)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10、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行动目标?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政府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3)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有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4)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原则,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专题十七:2010年三个政府白皮书2010年6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2010年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2010年9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题为《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

       1.概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三个白皮书的政治意义。

      (1)有利于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

      (2)有利于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有利于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有利于贯彻人才优先发展和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战略,有利于充分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

      (3)有利于实现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有利于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2.2010年三个政府白皮书的发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体现。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原因和意义是什么?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应进一步坚持、健全、完善哪些民主制度?

      (1)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民主政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没有充分实现。

      (2)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3)内容: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社区自治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职代会制度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关关键词: 2020高考时政热点专题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