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高考课件
  • 中考课件
  • 高考教案
  • 中考教案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多学科融合 正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

    时间:2020-08-15 09:08:4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桐乡市芝村中学:姚盛伟

     摘要:在知识大融合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将成为现代中小学教育鲜明 的时代特征.由此,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能否跳出语文看语文,在挖掘语文学科 深度的同时,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拓宽语文学科的广度,将 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新热点。本文试图从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现 实性、可行性、操作性等方面,作浅陋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育知识融合多学科融合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科之间渗透互融日益增强的今天, 它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及 课程实施方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学科渗透、文理互融的思想, 以至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屮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将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责 任所在。如果我们在挖掘语文学科深度的同时,能跳岀语文看语文,试着拓宽一 下语文学科的广度,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这必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 义和价值。

     一、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现实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 移。目前高校中各学科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趋势。而且我们 纵观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大多数重要的科学进展,都是在多学科、多领域的思 想交融与碰撞下,在众多领域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才取得重大突破的。

     因此,高校学科发展的趋势己要求我们中小学教育也向一个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的方向发展。对此,在新颁布的《全口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屮 也提出了: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垂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 的运用,使学牛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 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综合实力竞争的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其实 这些说到底都是一个教育竞争的时代,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大融合。因此, 在教育上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教学,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将成为我们现代中小学教 育鲜明的时代特征。

     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综合实践 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却忽视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综合实践能力 的培养。结果就造成:每一学科都各自为政,泾渭分明;每一教师都隔学科如隔 行,互不相通;每一学生都疲于奔命,四面出击,学习各科知识。以至很少,甚 至没有人认识到:知识的对彖虽然千差万别,但知识的本质却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这个特点。因此,造成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屮:历史只不过是事件按照时间的 机械罗列;数学终归是一堆缺乏人情味的公式符号;语文也就是字、词、句、 段、文的综合体;音乐只等于视唱;美术只等于绘图……一切都限定于各自的学 科之下,看不到各种知识间存在的内在统一性,也无法意识到在不同学科间实 现互融的重要性。因此,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于当前现实,加强学科 融合,苦挖“深度”和“广度”。

     对此,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更应该率先加强与政治、 数学、自然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知识背景等方面 的联系。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构建多学科 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

     首先,它为“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增添一种实践方式

     全国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牛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 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领,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述耍培养美好的情操,塑造完 美的个性,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①这种教育观让 师生从课本中,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发展 学牛的思维,培养新的创造力,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 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文精神的土壤中去。它相对于只强 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冇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 发展和要求。

     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是“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种 实践方式,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内的知识融合,而可以 大胆的借用数学学科、化学学科、物理学科等理性思维学科的方式方法,形成多 学科的融合。大语文教育观是针对语文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所作的学术性探究, 是对语文学科的深度挖掘,语文教学屮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是针对语文教学方式所 作的实践性探索,是对语文学科的广度拓展。前者是语文教育教学在理论学术上 的突破,后者是希望在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方式上进行有益尝试。可以说后者是 对前者的一种延伸,一种实践。

     其次,语文学科与其他的理性思维学科存在着相交和共性。

     一直以來我们都认为语文学科教育不同于其他理性思维学科教育的一个重 要原因是:理性思维学科在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系统化和序列化特点。例如数学 学科,它的知识紧密性非常严格,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语文学科似乎 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语文学科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具有 系统化和序列化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所谓知识结构就是把大量的知识就其联系而组 织起来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联系起来的方 式去理解它。

     由此,对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条 理连接等方法进行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可以认识各种知识的共性和个性;通过 分类归纳,可以将相同性质的知识归在一起,分成几大类别;通过条理连接,可 以将各类知识加以排列,找出线索,理清脉络,按各种不同关系(并列、因果、 串联、从属)结成语文学科的知识网络。如果我们将语文比作成一棵树,那么可 以将语文知识归纳为听、说、读、写四大枝。如在“写”这个大枝上,乂可以分 成屮心、题材、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五个小枝;而在“表达方式”这一小枝 上还分成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五枝;“描写”这枝上又分人物描写 和景物描写等丫枝;“人物描写”又分成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 描写等。通过这种方法,完全能把表面杂乱的语文知识系统化,以使学生在考查 “表达方式”这一类语文知识点时不会写出什么“比喻”之类的错误答案来。”②

     可见,作为“人文文化”的代表语文学科,与其他“科学文化”的代表理性 思维学科,在知识的本质上存在着内在统一性。因此,语文教育教学教改要寻找 新的出路,就应该勇于向数理化学科学习,努力探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性,

     或许这样会别有洞天,会成为语文教学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操作性

     1.语文学科向英语学科学习“情镜教学法”

     笔者经常发现英语老师上课,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有些英语老师在上课 前会先引导学牛唱首英文歌曲,或运用一些自制教具,来创造出浓厚的教学气氛, 强化教学情境;更有甚者,一些外籍英语老师还会亲自带着学生做游戏,形成一 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而反观我们语文老师,一直以来都不肯放下那高傲的头 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实践着师道尊严的教学理念。偶有一些年轻教师使 用多媒体,也往往是“狂轰乱炸”式,那些老教师则仍I口是一副“几枝粉笔i张 嘴”的两袖清风式。

     试想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像英语教师那样,多从学生 的感受和兴趣出发,努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

     2 ?语文学科向自然学科学习“实验教学法”

     有些科技性的文章仅凭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学牛也是难以彻底理解的, 如果借助一下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教学法”,则情况就有很大改变。

     例如《中国石拱桥》(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中讲到「'赵州桥非常雄伟,全 长50 . 82米,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 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

     界上最长的石拱。”,偶有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提出疑问:这么长的桥面,为什么不 会掉下来?对此,教师如果仅用语言文字进行解释,很难让学牛信服。但是如果 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用两手握着纸张的两端,平拿着,然 后叫学生把橡皮轻轻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了一块,纸就凹陷下去了。如果把纸 屈成拱形,再将橡皮放在纸桥面上,桥面却没有凹陷。通过实验,使学生明口拱 形桥面比平桥面更能承受重量。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讣他们能在实 验中获得直观形象,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而对《故宫博物院》(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一文,我们也可以通过亲自动 手计算故宫的面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故宫的博大宏伟。

     3.语文学科向数学学科学习“理性思维教学法”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似乎是八秆子打不到的。但是在2007年12月份,桐乡 市求是中学王海萍老师的公开课《说屏》(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讨论会上,桐 乡市教研室的沈根元老师对于“如何介绍'屏'这一概念”,所作的精彩点评, 改变了我的看法。沈根元老师建议,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向 数学教师学习一下,采用归纳推理法,由个别的屏,推出“屏”这个事物的概念, 而不要一上来就讲“屏”的概念,再举几个例加以说明。归纳推理法,这不是 典型的数学思维方法吗?通过个别事物推出一般事物的概念,能使学生更容易理 解概念,留下更深刻的印彖。采用这样的思维方法,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4?语文学科向音乐学科学习“情绪感染教学法”

     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是《安塞腰鼓》。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 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借此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 性格特征。教学时,为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陕北汉子身上所体现岀来的蓬勃生命 力,给学生看一段腰鼓表演视频,通过那震天的鼓声和号子,成功地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刘成章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可以这样说,纵观初中教材,我们发现有许多课文的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的 联系,甚至可以说,有些课文木身就是歌词,如《黄河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

     对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考虑结合音乐课程,鼓励学生放声唱一唱,把学 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上来,或者可以采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 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渲染课堂氛圉,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和领悟。

     5?语文学科向美术学科学习“视觉化教学法”

     在东方文化中,文学和美术历来就紧密和联。我国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就是既 有文学意境又有美术的画镜。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就被认为:味摩洁之诗,诗 屮有画,观摩洁Z画,画屮有诗。那么,今天的语文学科又可以向美术学科学些 什么呢?答案是可以借助美术学科的视觉形象优势,丰富语文教育教学的手段。

     例如木人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时,运用图 片,采用左右对比法,将罗布泊的昨天和今天,通过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呈现出来, 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情怀。可 以说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视觉感官效果,这就是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的,如果我 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恰到好处地借鉴这门学科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那么在深切感 受美术学科所具有的巨大表现力的同时,述增强语文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中注意保持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方法、方式上有其统一性的一面,并不是否定语 文学科在教学方法、方式上的独特性。我们既要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拓宽语文 教育教学的丰富性,也要坚持语文学科的长处,保持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因 此,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关键在于发扬“两本”意识。

     一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坚持“教材是课程 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实现形式。优秀的教材,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 要求,事实上也是教学的依据之一。”③因此,对语言文字(课文或课外阅读资 料)的感知、理解、品悟,都必须立足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探究,都是空中楼 阁,水中月,必须坚决制止。

     二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的发展从根本 上说决定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要把学生看 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④因此,将语文的功能不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 延续,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

     总之,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课内外阅读材料等资 源,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内化 过程,把材料中的那种人文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大语文观的教学实践探讨》陈叶著

     《语文阅读方法》张仁美著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屮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岀版社

     (本论文获2008年度桐乡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相关关键词: 多学科融合
    相关热词搜索: 多学科融合 浅谈 多学科 融合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