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读后感 正文

    赵氏孤儿读后感(共9篇)

    时间:2020-10-19 08:38:36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赵氏孤儿读后感

    篇1:赵氏孤儿>读后感

    在 《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阴谋得逞。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篇2:赵氏孤儿读后感

    最近读了《赵氏孤儿》觉得深有感触,突然有种写读后感的冲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越看越想看,恨不得马上把它看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感慨万千,很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告诉我舍友,我也试图跟她们讲这本书里到底讲什么,但是却都没成功。因为我不知道要从哪讲起,要怎么把我的思想,感慨告诉她们,把我想说的告诉她们。就算讲了,讲的时候我发现所描述的语言好苍白无力,好空洞,根本不可能把书里的情感,精彩部分告诉她们。

    此事件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人物有孤儿:赵武;
    晋灵公:晋国的国王;
    太后:晋灵公的母亲;
    赵盾:祖父,丞相;
    赵朔:父亲;
    惠公主:母亲,晋灵公的亲妹妹;
    屠岸贾:义父,太尉;
    吴姬:二祖母;
    屠岸冶桓:姨妈,也是心上人。程婴:赵盾的门客等等。

    赵武:刚出生没几个月父亲就被屠岸贾杀死,母亲就被哥哥逼死,成为一个孤儿。后来在程婴的掉包下,认屠岸贾为义父。小时候性格就比较怪异,没有受很好的管教,爱上屠岸冶桓,并发生性关系,从此难以自拔。对他姨妈感情之深厚,写出了不少精彩的诗文。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程婴讲出了真相,晋灵公把他带回宫中(此时他是晋灵公的唯一亲人),并且把他的心上人屠岸冶桓杀死,过了两年的纵情声色,最终不堪忍受心上人的离去,自残。

    晋灵公是一个>孤独的国王,是次子但在太后的庇护上成了晋国的国君。上台后,不满太后的控制,召回屠岸贾,逼死母亲和妹妹,灭了赵盾一族,完成了独揽大权的梦想。他是个另人难以捉摸的人,时儿聪明过人,时儿又很糊涂,就犹如他的口吃毛病一样,时而好时儿坏,最终活到体重300多斤。

    太后是老国君晋襄公的妃子。她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民间的美女,被晋襄公霸占。为改变命运,不惜代价的把自己的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自己当上了太后。但是造化弄人,她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她是儿子总揽大权的绊脚石,最后被赐酒死掉。

    赵盾十二年前因吴姬与屠岸贾偷情直接引发将屠岸贾60多口人都杀死,十二年后,晋灵公召回屠岸贾,两家的恩怨即将展开。他为此想尽办法,却最终难以逃脱死的命运,遭到家族的噩运。

    屠岸贾是晋国的一代名将,因爱情而被逐放西域十二年,与狗,顾侯孤独的在此生活十二年。晋灵公即位后被召回,成为晋灵公的坚定支持者。并且顺势打垮赵盾的势力,报了当年的大仇。不料却中了程婴的阴谋,收赵氏的唯一的后裔为义子。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他不禁万念俱灰,深感人生的无常和虚妄。

    程婴是赵盾的忠实门客。一个极度偏执上午理想主义者,为延续赵氏一脉以图将来复仇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向屠岸贾复仇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标。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他决定实行掉包计,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程勃替换了赵氏孤儿,救赵氏孤儿一命,妻子不从将起杀害。而同时看着自己的孩子活生生的被狗咬死,为取信屠岸贾而将公孙仵臼杀死。他在屠岸贾家卧薪尝胆十六载,在赵氏孤儿成年说出事实的真相,要其报仇,谁料却遭拒绝,使他崩溃,终在晋灵公亲临屠岸贾家时告知各位大臣事实的真相,饮恨自尽。

    顾侯的祖祖辈辈都是屠岸家的奴仆。是位警觉性很高的人。

    十二年前在赵盾的大屠杀中逃过一命,成为了屠岸贾身边的唯一奴仆,主仆二人在西域沙漠相依为命,彼此的信任和感激早已超越了主仆的关系。他对赵家怀着切齿的恨,这种恨不仅来源于赵盾夺去了他十二年的安宁和>幸福,让他虚度了十二年大好时光,还因为他是主人的仇人,杀了他主人的妻子婧,他的忠实崇拜者。他与顾侯有相似之处是为报仇冲昏了头脑,回来之后就一直在训练着从西域带回来的狗,让它能看到赵家的人就扑上去咬死。

    赵朔他父亲是一个贪图美色的人,不务正业的人。最后被顾侯杀死。

    屠岸冶桓生于西域沙漠,还没出生自己的母亲就死掉,是个有遗传她母亲的美丽姣容,但是由于没有受很好的教育看起来无法与正常人交流,除了赵氏孤儿,被众人认为是弱智。从小由屠岸贾抚养长大,其实是赵盾的女儿。回到中原后,与赵氏孤儿一起玩耍,两个人感情深厚,结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纯洁动人的孽缘。在程婴揭露事实的真相,她与赵氏孤儿是属于乱伦行为,被晋灵公处死。

    吴姬相传是晋国的第一大美女,在赵盾利用不正当手段让她成为妾。她的红杏出墙成了赵盾与屠岸贾生死的起点,为了爱情随屠岸贾去西域沙漠,死与难产。

    也许有人说“红颜祸水”。如果没有吴姬红杏出墙就没有赵盾与屠岸贾的恩怨,就不会死了那么多人。但是我却不这么觉得,其实赵盾与屠岸贾的矛盾是必然的,是晋灵公与太后的矛盾,是晋灵公为独揽大权的产物。也许如果没有太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晋国的国君位置,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一切冤冤相报,就没有《赵氏孤儿》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假若假设成立的话,没有《赵氏孤儿》,那以后的历史将更改,那现在的中国可能更落后。也可能更强大,甚至不存在。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人心难测啊。谁知养育了十六年的义子竟然是当时苦苦搜捕的仇家唯一血脉。谁听到这个事实的真相都会感到难以置信,更何况当事人屠岸贾,不老掉,疯掉才怪。他怎么可能想到程婴为了报仇,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狗吃了,同时杀掉那么多人。怎么可能在他的屋檐下生活十六年啊。程婴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计划,养育的赵氏孤儿竟然不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后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读完这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也是不一样的。上面只是我的读后个人观点而已。此篇读后感是我读完金海曙编写的《赵氏孤儿》而写的,因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内容也会不一样。

    篇3: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
    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左传》的叙述中导致赵家灭族悲剧的是君臣斗争,人物仅有晋灵公、赵氏家族和韩厥,且赵氏孤儿主要是由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而免遭杀害;
    到了《史记》就演变成了屠岸贾和赵盾之间的矛盾和仇杀,且孤儿是因为有了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的拼死营救才幸免于难。司马迁的《史记》因其塑造了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此后,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改成>戏剧广为传播。南戏有《赵氏孤儿冤报冤》,元杂剧有《赵氏孤儿》,明传奇有《八义记》,我国京剧及地方剧种多有此剧目,其中以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影响最为深远。主要原因之一大概在于启蒙时代法国的伏尔泰于1753——1755年把《赵氏孤儿》改编成舞台>剧本,定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原因之二,有赖于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许多学者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作悲剧美学的比较研究。这则故事也曾因为先后被林兆华、田沁鑫和王晓鹰等导演搬上舞台而引发过热议,如今又由着名导演陈凯歌自编自导搬上银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大家对这个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和兴趣。

    观电影《赵氏孤儿》,编导的叙事角度和立场树起了新的坐标。其对历史的叙述,既有着对史实的借鉴,对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结构的沿用,也有着完全个人的想象,尤其在对程婴、屠岸贾这两个人物的理解上,以及对于悲剧意义的开掘上濡染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式。

    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

    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 ,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

    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

    “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仅因为自己与忠臣赵盾不和,并嫉妒身为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赵氏孤儿——读后感。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读后感《赵氏孤儿——读后感》。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

    我觉得文中的程婴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为了救忠臣的孩子,不惜将自己的孩子换忠臣孩子的生命,这种大公无私精神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从《左传》到《史记》再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铺展于历史的长河中如此之久,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共鸣而不衰竭,它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成为文化。电影《赵氏孤儿》在元杂剧基础上主要做了些改动。那么电影到底如何呢?

    1、影片最初重要人物的出场及那场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拍得极为精彩,宫廷政变一幕的壮丽与惨烈,可以与大多数史诗电影杰作并列而无愧色。赵家的灭门惨案把整个气氛推上了高潮。这个时候你以为好戏刚刚开始,其实很遗憾,好戏已经结束了。开头剧情紧凑,人物命运一直在牵着人往下走,确实做到了如海报上所言“尽管我们都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剧情从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府上要人开始有些松懈,不过还有个小高潮在等着,那就是屠岸贾摔死孩子那“砰”的一声。从此以后,剧力开始无可救药地走向松弛。

    2、影片在一场千古大血案之后,非常诧异地转换成了一个疑似单亲家庭教育片,或者三个男人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分歧与纠结。程婴和屠岸贾比赛谁教育孩子教育得好,程婴本以为自己更有能力,结果发现大坏蛋屠岸贾才招程勃喜欢。因为屠岸贾武艺高强,性格外向,有钱有马,不像程婴那样不让孩子上学,只偶尔请吃面条(尽管那时还没有面条这个词),还经常跟刀疤脸韩厥阴郁密谋。程婴白天和屠岸贾像夫妻,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分歧很大,晚上和韩厥像情人一样幽会,黄晓明那暧昧的眼神和笑容让他的刀疤成了一种残缺之美。经典的悲剧已经荡然无存,而影片本身则成了杯具。

    3、晋灵公一心挑事,想看两家争斗不止,那这个高潮当然要用你的命来开启了,也算让他得偿所愿。

    4、程婴只是一个小人物,无意卷入争斗,只是阴差阳错被迫成为了“忠义之士”。整部影片可以归纳为“民干了士该干的事”。并且,这个民不是像士一样出于某种信念去主动牺牲,而是当命运把他卷入到这个漩涡中来时,在苏醒的人性面前,几乎被动地完成了他的义举。当庄姬“托孤”之时,程婴并非不怕,是对赵孤的同情使他选择了冒险;
    当屠岸贾全城“搜孤”时,程婴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的孩子,是程妻无意间的举动导致了最后的牺牲;
    之后在公孙府上,当藏在隔墙中的妻儿被发现时,程婴才真正地面对一种道德决断:是牺牲自己家的孩子还是让一百多婴儿遭受屠戮?这时,他意识到这就是他的命,接着他做出了选择。程婴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不是为了忠与义去选择牺牲,他是最真实意义上的普通人,但这普通人却干了英雄才能干的事。

    5、整个故事里只有庄姬一个人活明白了,庄姬死前对程婴说“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去过普通人的生活。”说这句话是整个电影里最感人至深,最真切也是最实在的一句话。这份谅解是出于母亲对儿子的大爱。她不想让孩子在仇恨中长大,不想孩子因为仇恨而冒险,也许,她根本从一开始就很明白,这就是政治,不是杀人,就是被杀,别人杀你,你要报仇,你报了仇,仇人的亲人也会报仇„„庄姬求的,不过是孩子活着平安快乐。而程婴毁的也许正是这个。但由于这个孤儿让程婴遭受如此大的惨剧,他在抚养这个孩子的过程里,其实已经将这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复仇的工具。他要让这个孩子认屠岸贾为干爹,让老年无子的屠岸贾视赵氏孤儿为亲生儿子,然后,再用他亲手杀掉屠岸贾。这是一个残忍的计划,最不可思议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

    6、本来,医生程婴有无数机会毒死仇人屠岸贾,但程大夫一心只想:“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为了实现这一愿景,程婴忍着没杀屠岸贾。片尾,程婴的伟大构想却被很简单很窝囊的破坏了,屠岸贾提前察觉出程勃的真实身份,复仇计划遭阉割,程婴跟屠岸贾一起报销了。这等于憋了两小时的劲儿,零点五秒就报废了。早知如此,不如早早毒死好,还让十五岁孩子亲眼目睹人伦惨剧,太不划算了。

    7、影片将一个忠义的故事转化为一个诠释仇恨的故事,但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诠释忠义,实在是离人性太远——人可以大义灭亲,却不能以子谋义,这是一个人性的底线。一个伟大的人,可以伟大到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比如公孙大人),但伟大不到为救别人的孩子主动牺牲自己的孩子。真正有意识去牺牲的,只有这一个公孙杵臼!张丰毅演的公孙大人知道程妻怀里的孩子不是赵氏孤儿的时候,已经决定了用自己的命让屠岸贾相信——程勃就是赵氏孤儿!

    8、屠岸贾虽非善类,但也并非真正十恶不赦的坏蛋,将其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还是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和不可一世,他们的被灭门倒是应了做人不能太嚣张的道理。这样的赵氏为什么不杀?对皇上来说,功高盖主且每天装模作样的告诉他要做一个圣明的主上;
    对屠岸贾来说,权重且猖狂,赵盾和他同辈,同朝为臣,赵朔可以抢他兵权,难道还可以当面对他嘲讽:“屠大人的儿子如果还活着,应该也要生孩子了吧?”——能说出这话,就已经代表不打算和平相处,既然赵家已当他为敌,那他为什么不能先下手为强?电影前半部分中屠岸贾诛杀赵氏亲族的冷血、挥刀劈向韩厥脸部的凶狠以及摔死程婴儿子时的阴毒到电影后半部分完全消失了,在继子面前,他成了一位慈父,一个让人尊敬的长者,一个快乐地享受着天伦时光的老人。

    9、本片的动作戏并不多,但赵盾的义仆舍命救主的场面还是拍得有声有色,用血肉之躯代替车轮的情节可谓是神来之笔,令人动容。

    10、影片赋予黄晓明扮演的韩厥这一人物以怨妇气质,让他与程婴之间的交流充满了喜感,以至于围绕着赵氏孤儿的整个的人物关系和走向都发生了偏差,程婴是单身父亲,屠岸贾成了溺爱孩子的爷爷,韩厥则是试图进入这个家庭的后妈。而程婴与韩厥之间的对话所引发的暧昧联想,让一出悲情大戏被破坏殆尽! 黄晓明既毁容又毁掉电影,他的韩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娱乐效果,大大冲淡了片子的悲剧色彩!他真的不适合演这类戏。做一个比喻,他的演技就好似和武林高手对打,人家是出拳于无影中,他虚张声势,拳拳不在点上。

    11、范冰冰真是美极了,虽然只有不到十场戏,但那张脸一露面就惊艳动人。尤其是大屏幕上看,五官精致。相比下,扮演葛优媳妇的海清真像一个大妈。

    12、群众演员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众父母跪地一场,寅时是最后通牒,他们深知屠岸贾掌握所有孩子生死,应该是极度忐忑不安的,而当屠岸贾开门宣布“寅时已到”时,却没有任何人有任何呼天抢地的表示,所有人都是直勾勾的盯着镜头,他们此刻应该以为自己的孩子即将性命不保了呀。同样的,在之后宣布“你们的孩子得救了”时,也没有出现众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倒不是说对他们的演技要求有多高,毕竟他们也只是混碗饭而已,但既然安排了这个情景,总也该适当表现出一点符合情景的人物行为吧?

    13、韩厥由于反水放走赵氏孤儿,他被屠岸贾往眼睛上划了一刀,然后就彻底反水,开始整天想怎么把屠岸贾给干掉。将官也做不成了,穿得破破烂烂披头散发的,晚上没事就找程婴叙叙旧,商量谋杀计划。黄晓明的眼神实在太暧昧、太抚媚了。这个时候的韩厥,应该是满怀深仇大恨,要找屠岸贾算总账的那类人,但每次他和葛优扮演的程婴密探的时候,他总是用一种柔情似水的、暧昧缠绵的、幽幽得令人心碎的眼神望向程婴,加上一些极其柔情似水、极其暧昧缠绵、极其幽幽得令人心碎的台词,来配合黄晓明的眼神。听听黄晓明的那些娇嗔的台词:“这可好了,孩子都跑了,教什么教!”“你追,还是我追?”

    14、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是“牺牲”。“牺牲”这个词有“为坚持信仰而死”的含义,当程婴做出了家人、岁月、友谊和尊严等等牺牲之后,他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呢?程婴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人心的复杂、人性的光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还有背负了太多秘密的孩子,他身上又有多少挣扎多少痛苦?实际上,电影除了有表现过对程婴死去的孩子的尊重,其他的部分都在表现上力有不逮。电影里,程婴与妻子牺牲自己的孩子更像是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而不是经历过巨大挣扎后的诀择;
    公孙大人的牺牲有一点轻描淡写了;
    程婴妻子也为此事死去,程婴日后的复仇却更多的表现为义仇,私仇的部分被淡化了。

    15、最触动的镜头,是程勃十五岁正要初征沙场,斜阳下着一身华美甲胄蹬蹬蹬穿过庭院,站定在义父屠岸贾面前,坦率无忌地笑着。屠岸贾为这少年神骏光洁的身容而目光恍惚,与为父的柔情一道升腾起的是久违的嗅见敌人的战栗。“回去,再跑过来一次。”他这样吩咐程勃,少年也兴致勃勃地遵命。屠岸贾细细端详,眼神无比浑浊。

    16、复仇,一直让程婴纠结着。他时而坚定复仇的信念,时而摇摆不定,模棱两可。渐渐苍老的程婴似乎已经忘记了复仇计划,在他告诉赵氏孤儿身世却被赵氏孤儿轻描淡写的一句“你编什么故事都不能阻止我上战场”后,他在摇摆中彻底退缩。不是因为爱,不是因为看见了什么人性的光辉,不是因为放开了胸怀,而似乎是因为他懦弱无能,复仇不能,那就算了。暗合了那句他对赵氏孤儿说的“打不赢,就跑!”。在复仇这件事上,程婴毫无疑问也是这么做的,“复仇不了,就算了!”不是幡然醒悟的复仇中止,而是复仇未遂,然后“算了!”。程婴又不是一个豁然开朗的人,算了就算了,最后一刻,他又突然跑上去,一片混乱中,死在屠岸贾的剑下。原来他想了想,还是要复仇,可是再想了想,都这样了,还复仇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惊慌失措,死于混乱。那个乱啊!

    17、程勃虽然不是程婴亲生,但是在漫长的时光岁月中,程婴早就对程勃视同己出,他就不应该再将他推上复仇的舞台。赵家灭门惨案虽惨烈,但故人已亡,程勃要继续他的人生,程婴根本就不该告诉他什么身世的真相。他告诉他了,并且告诉了两次,还让屠岸贾亲口证实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冷酷,多么无情的做法!这是程婴在卸下自己的心理负担,他为了让自己好过,而将程勃推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18、陈凯歌也为到底复仇不复仇而矛盾纠结着。如果说整个故事里有什么是伟大的话,那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生命。整个故事里最有力量去承载爱、承载光辉、承载美好的,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纯洁的灵魂。所谓人性的光辉,所谓大爱,应该是在生命中萌生出来的静悄悄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包容和温和。这是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接纳和包容,更是所有生命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爱。程勃同时沐浴在父亲和干爹的爱中,同时享受着拘束的爱(父亲)和宽容的爱(干爹屠岸贾)。屠岸贾和程婴,一个像严父,一个像慈母,而程勃就在两份关爱中成长,他是幸福的。其他的一切,三百口人命,复仇,敌人,自相残杀,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他不应该去承担那些东西,那些和他的个体生命无关。可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原来程勃不是不去承担,而是他根本没相信!直到屠岸贾证实了有那个仇恨的存在,程勃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没有挣扎,没有犹豫,突然之间,自觉自愿的沦为了复仇的工具,气势汹汹的向屠岸拔出了剑。十五年来度过的幸福的日日夜夜算什么?阳光青草地上父子情浓算什么?难道这些不是他真实的人生,不是他真实的体会吗?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真实的人生,难道这真实的人生,刹那间就被一个仇恨的概念轻易抹杀?陈凯歌没明白,我们当然也不明白。

    19、我一直很同情那个被屠岸贾摔死的孩子。程婴要做大仁义的英雄,你可以去牺牲你的财富你的性命,但你有什么权利去替那个孩子做决定呢?他连表达的能力都还没有,就已经被剥夺了表达的权利。无论他是否具有表达的权利,都早已有人替他做好了决定。

    20、影片中屠岸贾可能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可以杀人家全家,心狠手辣,但是他又菩萨心肠,当两个婴儿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对手的最后的血脉的时候,不能两个都杀了,一定得留下一个,就算这是冒险留下了祸根都在所不惜。毕竟也是一条生命!屠岸贾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头天杀了人家300多人,现在却左思右想,该不该多杀一人,以绝后患。屠岸贾怀疑程勃就是赵孤的时候,想通过战争让他去死(程勃一句干爹就我就心软了),这样至少,自己就不用亲自动手,就不会那么痛了吧,可他居然下不去手,多么可笑?心狠手辣的屠岸贾居然心软了。当赵孤走到他的面前要为程婴报仇的时候,他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当他对赵孤说,我已经给了你两次机会,我不会再让你了,他还是让了他,他有很多次的机会,可是他都手软了。

    21、影片是一本烂尾戏,好似号召大家赶紧围观程婴的悲剧命运,家毁人亡好悲惨。整个复仇过程没有悬念,打得轻飘飘,简直毁掉了葛优在前面几十分钟的忍辱负重。

    22、一个好的作品,最高境界应该是精神上获得感召,其次是心理上得到慰籍,最后才该是生理上得到愉悦。

    影片《赵氏孤儿》,没看的就别看了。

    附:《赵氏孤儿》剧情

    春秋,晋国,灵公年幼,由权臣屠岸贾(王学圻饰)辅佐行绳愆缪之职,朝中大权则旁落赵盾世家。一日,灵公于行宫休憩之时玩兴大起,以石子击打临街百姓取乐,并误中回城的赵盾(鲍国安饰)。赵盾上前斥之,并指屠岸贾渎职,两人至此结下芥蒂。为报私仇、也为除掉障碍圆自己的篡权大计,屠岸贾怂恿灵公下旨,派遣赵盾领军远征。未料,赵盾大捷归来,屠岸贾奸计落空。庆功宴上,赵盾向灵公引荐立下战功的儿子赵朔(赵文卓饰),并依循礼制上前行酒。岂知祝酒已被屠岸贾设计投毒,灵公大骇,震怒之下传令诛灭赵氏九族。

    另一边,灵公之姊、赵朔之妻庄姬(范冰冰饰)亦在府中获悉噩耗,她委托恰在府中的名医程婴(葛优饰)偷出刚出世的赵氏孤儿,以保赵祀。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将城中适龄婴儿百余人尽数搜刮,扬言如若无人交出孤儿,将尽屠幼婴。阴差阳错的是,赵氏孤儿本已在百人之中,和已隐退的老臣公孙杵臼(张丰毅饰)短暂决议后,程婴只得向妻子(海清饰)讨来躲过搜捕的自家骨肉充作赵孤上交,以诺庄姬之托。因举报有功,程婴与孤儿得以入驻屠府,屠岸贾深喜孤儿,便将其当作半子抚养。此后十五年,程婴一边忍辱负重、寄居仇人篱下,一边悉心教导孤儿,联络韩厥(黄晓明饰)等朝中势力,只待赵氏孤儿一朝成人,一雪前耻„„

    读《赵氏孤儿》有感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这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也突出体现了中国人一向看重的“道”、“义”、“忠”等情怀。

    在本书的最末的这句话:“程婴大义凛然地死了,他的身躯虽然早已化作了尘埃,可是,他那为了伸张正,舍子救赵氏孤儿的义举,千秋万代,被后人传颂。”最令我动容。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赵盾的忍辱负重,还是程婴等其他忠义志士为救赵氏孤儿所牺牲的一切,每一件都可以称得上是至忠至义。自古以来,“忠义”二字都是中华民族所歌颂的美好品德。而我认为赵盾的忠,是一种愚忠。正是由于他对晋文公的忠心,才在自己多次劝谏新主无效后,惹来全家的灭门之灾。

    但无可厚非的是,他为了晋国的前程所做的一切是值得赞誉的。而我认为,这种忠义,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必不可缺的。但这不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可以不顾一切的忠义,是在有原则的基础下,因友谊而冒危险或作自我牺牲的勇气、态度。

    虽然赵氏一族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在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后,最终战胜和消灭了屠岸贾所代表的邪恶势力,纵使结局是美好的,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个故事依旧被认为是种悲剧。这件悲剧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却又似一种蝴蝶效应,如果没有赵盾在最开始的任命屠岸贾辅助灵公,大概后面的一切牺牲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这本书中所体现出的善与义、仁与忠却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气概、英雄精神,这种能激发我们名族气节的情愫,是需要当代的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赵氏孤儿》读后感

    春秋时期,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甚至让国王晋灵公都艳羡恐惧不已。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他诬陷赵氏家族谋反,一日之内诛杀了赵氏一门300多人。能够免死的不过赵朔的妻子,晋灵公的姐姐"庄姬"而已。

    当屠岸贾派心腹韩厥冲到庄姬府逮捕有孕在身的庄姬时,程婴正在府里。此前,庄姬得到变故的消息,已经惊吓过度而早产生下一子,危急关头,她冷静地在韩厥进门前将婴儿放在了程婴的药箱里,利用韩厥的迟疑,她指挥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让他交给公孙杵臼,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然后拔剑自刎。接着赶来的屠岸贾发现婴儿不见,立刻下令封锁城门全城搜捕。

    在把赵氏孤儿交给妻子照料后,程婴立即前往赵氏的老友大夫公孙杵臼家求助,公孙杵臼的计划是利用自己的贵族身份将赵武带出城外。然而当程婴回到家里,发现屠岸贾的手下已经来过,而妻子在恐怖高压之下,为保住自己的孩子,将赵武交了出去。可是多疑的屠岸贾根本不相信到手的婴儿就是赵武,正相反,在他眼里,程婴刚出生的孩子才是正牌赵氏孤儿,反而释放了赵武。

    屠岸贾搜遍全城,找到100个婴儿,宣称如果天黑之前程婴不交出赵武,他就将这些婴儿全部杀掉。按公孙杵臼的安排,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但形势急转直下,公孙杵臼无法出城,程妻和公孙杵臼为保护赵氏孤儿丧命,程勃被当成赵氏孤儿处死。程婴一天之内变为孤家寡人,却因为向屠岸贾献出“赵氏孤儿”有功而被他收为门客。

    程婴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武带大,这个孩子聪明过人,而且胆气十足,深得屠岸贾宠爱,甚至被其收为义子,而赵武就在程婴这个慈父和屠岸贾这个严父的双重父爱下成长。终于有一天,程婴把真相告诉了赵武,赵武挥刀向屠岸贾,结果以程婴和屠岸贾同时身亡而终。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他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挽救了赵氏孤儿,并将孩子抚养大。为了报仇,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在屠岸贾的门下,他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也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同时,他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也是值得赞扬的。但他性格的完成,并不是标签式的抽象道德观念的外化,而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真实感人。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

    尽晋国“半岁之下”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颤!即使灭了赵氏三百人,他却连赵氏孤儿也不肯放过,定要斩草除根。但在以大局为重,舍己利人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如今,我们身为社会公民,更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关爱之心,感恩之心,就会成为像屠岸贾一样危害人类的人。

    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他就像人生道路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

    用技术讲艺术的故事

    ——谈《赵氏孤儿》特效运用

    《赵氏孤儿》是陈凯歌2010年执导的影片,讲述了春秋时期一段长达十五年隐忍的复仇之路。《赵氏孤儿》是传统的经典历史典故改编的剧情片,在特效的运用上需要慎之又慎。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观众的心里面早就有一系列既定的场景设置,包括人物形象等图景。为求写实,以及取得高可信度,朴实的拍摄手法似乎更为可靠。但是在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如若不运用高科技技术,有些必要的场景又会显得生涩,即便是拥有许多大片执导经验的陈凯歌,依然没有办法让影片更为生动活泼,或者说吸引眼球。然,作为此类影片的特效又必须做得隐秘看不出破绽,如果特效做得不好或者不合适整个故事的氛围,影片不仅会失去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会打破观众的投入程度,影响影片的整体情绪。

    后期制作团队选择Houdini作为主要3D平台,主要是考虑到该平台包含了三维动画、后期合成、二维矢量绘图、模型浏览等几乎全套图形图像工具的软件包,其粒子和柔软骨骼功能更是非常强大。同时,介于该平台的开放性,允许团队们研发自己的工具,从而能够高效地完成相应的项目制作。

    《赵氏孤儿》主要运用了三处特效,共大约五十多个镜头,分为三种类型。由Base FX团队完成大部分制作。第一处特效是复仇图,也是影片中唯一不是仿现实物件,而唯求画面切合主题的一处特效。也即是说,此处并不需要观众误以为是现实生活中有的,而旨在用行云流水的画面将原本需要通过语言来讲述的桥段表现出来。复仇图是导演非常重视的一个部分,也是掀开整个复仇计划的重要线索。导演希望用2D动画的形式表现6个极具戏剧性的镜头。复仇图的材质主管秦尧谈及此处特效时说:“2D动画是Base FX不太涉及的领域,但是我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心态,信任每一位“战友”,融合团队的力量,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组建了一个全新的2D动画团队,完成了20多秒的纯手绘动画。”

    由于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古代,所以特效的风格必须往古典的方向发展,而2D动画如果纯电脑制作可能会过去现代,而很难实现那种古朴的风格,加上在一张卷轴中,实现动画本身已经很容易让观众出戏,所以这段的选择是有风险的。但是,如果不用动画,那么在影视画面上能够做的选择有两种,一则是口述,也就是通过语言表达,另外一则是闪回,即拍摄真人来实现,但无论选择那种都是传统的电影语言,对于这个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样的画面都过于繁复和冗长。所以,在画卷上动态表现,并且利用简短的画面,简练的语言,既能够讲清楚故事,又能够吸引观众便是希望通过动画能够达到的效果。因此,选用了中国经典水粉画作为动画的基础,使其富有中国传统风格,不脱离影片整体氛围,此外,运用了残影使画面流动,从而表现水墨的行云流水,同时,动画的节奏精确到帧,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被有机地组合起来,而不是各自表演。

    第二处则是“箭蠓”的制作。箭蠓是影片中唯一的生物角色,担当了刺杀国君的重要使命,这场戏堪称整个悲剧的导火索。导演认为它应该达到体型小、能一击致命的标准。制作团队根据导演的要求制作了一系列图样,但导演看过之后,发现箭蠓的造型过于现实,他想要一种造型更加邪恶和魔幻,但又不完全脱离现实的昆虫。于是,就产生了最后影片中呈现的,类似蚊子,但又在皮肤和体态丰富过蚊子的3D造型。

    “箭蠓”有点类似于传说中苗族的蛊毒,也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生物。作为一个历史大片,这个虚拟的3D形象又必须向现实靠近,如果做得太过前卫,观众就会觉得可笑,毕竟在一个历史大片里面,突然出现一个超现实的物体,即便描述得如何活灵活现也无法取信于人。同样,如果仅仅根据自然物种,制作一个仿真模型,那同样也会对观众失去吸引力,以及带来失望感。而现在所呈现的是通过被观众所熟知的蚊子的原型改变出来的想象型物种,即拥有了观众接受范围的熟悉程度,同时又超越了一般的物体原型框架,让人既有新鲜感又不被从情景中抽离。而有物种原型对于整个制作团队来说也有相当大的好处,他们可以有自然生物原型作为动作参考范本,而免去了对一些行为方式的重新架构,这无疑节省了很大一部分制作时间,减低了相当的制作难度。

    在制作“箭蠓”动作的时候,概念设计师袁硕说:“起初制作团队认为“箭蠓”更像是蚊子或蜜蜂的动作模式,无非就是飞行,和蜇人的动作。但是,导演却觉得这是一个刺死国君、导致悲剧发生的导火索。他建议这个生物的性格感觉应该更加强烈一点!于是,在真实生物的已有动作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制作团队在其动作上赋予更凶猛的性格。”也就是说,在即成动作习惯上,进行属性的小范围修改,而让其产生超乎常态的状况,但是又不脱离常态的表现,让观众在熟悉范围内感受其非实物属性,而显示其超越一般物种的特质。例如“箭蠓”从竹筒中出来的那场戏。这是它在整场戏中第一次亮相,要让它一出现就要把它那种灵活、凶猛、暴躁,甚至连它的主人都想要攻击的那种角色性格完全体现出来。于是,调整动画的整个方向,加快“箭蠓”从竹筒出来的速度,提高它出来后整个身体动作的频率,加大腹部的动作幅度,让其画面效果更具侵略性等等。我们势必做到让观众一看就产生畏惧的心理,为后面刺杀国君做好铺垫。

    而“箭蠓”蜇兔子那场戏,即可以说是第一场“实战”

    。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时间,也

    许细节方面观众未必看得到,但是,如果做得粗糙,观众还是能够感受到的。在这几秒钟里面,技术团队需要充分展示它的攻击模式状态下,尾刺的伸缩和循环蠕动的腹部效果,这个应该是取自于自然界动物应激状态的本能反应。这方面在装配部分需要做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箭蠓”的尾刺设计得较长,有一半的刺基本上都埋在身体内,技术团队根据真实世界中的效果实现了当刺伸缩时,腹内弯曲的刺也需要在被旋转出体内的同时变为直刺并加长。此外,当“箭蠓”在喷射毒液时,它的腹部形体是会出现膨胀和紧缩。由于这个装配是在Houdini中完成的,他们通过一些Mataballnode来制作了毒汁在体内滚动时身体变形的影响物。然后通过相关表达式将这些影响物约束到“箭蠓”脊椎的曲线上。这样技术团队就可以确保影响物在身体范围内起作用,当它滑动时,受到影响的身体部分会产生膨胀的效果,没有受到影响的部分则可以保持最初的形态,而且确保这两部分的过渡效果看起来是自然的。

    “箭蠓”的高高抬起的尾刺、快速循环蠕动的腹部、致命的毒液,使其攻击性更加明显突出。这些动作的来源又不仅仅是凭空想象,而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因此在观众看来也并不算突兀,并且可信。同时,因为这一场戏的出场,而能在“箭蠓”最终刺杀那场戏中更加相信“箭蠓”的致命的能力,从而完成它在整部片中的推动剧情的作用。

    “箭蠓”设计的难度在与其并不能天马行空,凭空想象,但是又不能够过去平淡,缺乏惊喜。作为一个历史大片里面唯一不真实的物体存在,它既要取信于观众又要超乎观众的想象,而带来震撼惊喜。技术团队运用现实生物模板进行一系列改造和再创意,很好地解决了电影概念设计中经常出现的诸如“过于真实而缺乏趣味性”和“设计风格过于游戏和卡通化而缺乏真实感”等问题。让“箭蠓”的存在不觉奇怪,但又很好地将技术融入了艺术里面。

    第三处特效是在“马车陷落”这场戏中,说的是赵盾及随从从大殿被一路追杀,马车行进到一个窄巷,屠岸贾早已派人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大的陷阱,当马车弛过陷阱时,地面塌陷,马车陷落。无论对于拍摄,还是后期特效,这都是非常难的一场戏。为了保证马的生命安全,拍摄时挖了两个陷阱,一个浅坑,一个深坑。浅坑有马的戏份,深坑只有马车和假人。这处特效有别于前两处,是针对现实场景的场景改变。在制作过程中,团队决定东后期特效是因为主要遇到两个问题,一个关于这个镜头的数字绘景,最初是利用客户提供的素材以及现场拍摄的镜头来进行简单加工。由于客户拍摄用地的土质是比较湿润的黄土而不是电影故事背景里面的松散沙土,而且挖掘时有很多现代挖掘机留下的凿痕,整个“陷阱”看上去很像精心发掘的古代坟墓,一层层非常有序而不太适合影片故事背景。第二个问题是有长廊的实景和马车掉下的绿幕景两段原始素材拍摄于不同地点,虽然视角都比较低,但陷阱素材的视角稍高于长廊素材。这样一来,这段陷阱素材只好全部由数字绘景在后期重新生成。

    数字绘景协调人刘志平说:“制作团队最后决定放弃原始陷阱的素材,用自己有限的素材来重新制作松散土质的陷阱。按照拍摄时挖出的陷阱的大致结构形状建出模型,考虑到沙地陷阱的塌陷规律,我们把陷阱面边缘适当地做了一个倒角,使塌陷显得更自然。之后,我们四处搜寻合适的素材,一小块一小块地替换,并根据绘画原理来调节整体结构、色彩、光影等。最后,我们在陷阱口手工画了很多因陷阱塌陷而沉积的流沙,以更加真实地还原整场戏。另外,因为陷阱被设定在长廊的末端,而长廊围墙实景素材不够长,所以我们需要补出大片的长廊近景。整场戏没有相同角度的镜头,同时也没有可利用的素材照片,加之客户4k的大尺寸要求又再一次加大了绘景的难度。我们采用模型贴材质的办法来弥补,但效果不那么理想,于是只好用不用场次的素材来代替。临时找来的素材要增加细节或者做旧,还要匹配颜色和统一光影,这些都是大量零碎的细心活。并且这又是四个连续镜头,在相似度上也需要得到极高的保证。最终为了保证视觉效果,一个看似简单的镜头只保留了部分马车的素材,成了一个全CG的镜头。”

    而因为最后这四个镜头都是制作出来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将所有的可能性思考进去,比如这个陷阱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它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马最初踩上去的时候没有塌,而等到马车过来之后才全部塌陷。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对于整个陷阱的构建就能够一层一层地解决。

    制作团队假设陷阱挖好之后,在上面盖一些木板,木板上面有草席,草席上面再覆盖一层沙土。等马过来的时候,因为相对于马车比较轻,木板足以支撑马跑过洞的边缘;
    等到马跑到洞的中前方,马车完全进入洞的范围之后塌陷才完全发生。这样的假设相当于对于电影细节的重新设计,而这样的假设也确实解决了相关问题,使后期的制作有了相关的背景依靠。但是在制作出之后,问题还是存在的,就是沙子的软度很难让马车走过的时候,下面的木板不露出来,所以沙子必须要用土来替换,才能在逻辑上更为合理。于是整个场景再返回去做土,加了大量的土块儿和大颗粒的尘土,用来替换或遮盖原来实拍的沙子,直到完全没有了沙子的感觉,这个镜头看起来才会令人信服。

    三处特效制作,50多个镜头,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制作手段,但是,相同的是,在这部影片里面所有的制作都必须在无限构想下,符合其情其景,也必须凌厉果断地表现情绪,推动剧情,给观众惊喜,却不能让观众出戏。这样的制作却是让整个团队煞费苦心,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最终的结果已经相当接近真实,既有铺垫又有叙事,让特效也能够具有故事性,而不仅仅只是在技术上的提高,更是在镜头语言以及叙事上的完善。也就这三组镜头可以看出特效叙事手法的简练与艺术性。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成就了影片真实可信而具备质感的画面。

    教案

    “赵氏孤儿”大悲剧

    吴岳笙

    一、教学综述

    和《明》的学习不同,《明》的赏析侧重文本和演出视频的具体分析,《赵氏孤儿》的学习则注重的是作为历史故事的“赵氏孤儿”在纵向时间分布上的发展变化,以及作为艺术作品的“赵氏孤儿”,在宏观和整体上体现出的中国式道义精神。如果说《明》作为“以喜演悲”的艺术对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的是情绪铺陈变化的合一趋向,那么本课则是在“一般性”原则的指导下,“就悲谈悲”,不是“非黑非白”的方式,而是“一黑到底”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丰富《明》基础上的另种中国故事叙述样式。只在对田沁鑫话剧作品《赵氏孤儿》的分析课时中,进入到具体的展开。

    二、课时分配

    ◆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复仇的和解——以《左传》《史记》版本为例 第二课时:复仇的完成——以元杂剧版本为例

    第三课时:“我做戏,因为我悲伤”——以田沁鑫话剧版本为例 第四课时:娱乐以载道?——以陈凯歌电影版本为例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对“道义”传统的理解,现代社会的“道义”。

    ◆难点:对戏剧本体问题的讨论,如悲剧、脸谱、田沁鑫的形式。

    ◆注意:版本的梳理、展开、规范。

    四、具体阐述

    第一课时:复仇的和解——以《左传》《史记》版本为例

    壹:★提问:讲讲你听说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当代的流传大致如下:春秋时期的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赵氏家族谋反,将赵家满门抄斩。躲过这场灾难的是赵朔的妻子也是晋灵公的女儿庄姬,和她腹中的婴儿。在绝望之中,庄姬将早产的婴儿赵武交予大夫程婴,程婴躲过了韩厥的搜查,艰难地将婴儿带出府,庄姬自杀。而此时,屠岸贾已经闻知消息,他下令搜查并杀死全城的婴儿,并发出布告,凡主动献出婴儿者,必有重赏。在万般危难的关头,程婴竟献出了自己的婴儿,假称其为赵武。面对屠岸贾依旧的疑心重重,忠臣公孙杵臼和程婴上演一计,程婴献出婴儿,公孙杵臼当众责难程婴,屠岸贾命程婴亲手杀死公孙杵臼,终于,程婴杀死公孙杵臼后得到了屠岸贾的绝对信任,认婴儿赵武为义子,教其文武才能。待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告其真相,最终复仇。

    ——不得不说,以上这个版本较接近于元杂剧版本。

    2 ——“赵氏孤儿”的故事来源于春秋,《左传》《史记》中均有记载,后来纪君祥又将其改编为元杂剧,再后来,地方戏曲和影视剧的复排或者翻拍,导致其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我们对其的学习要立足于这主要的三个版本前提:

    1、《史记·赵世家》版【西汉】司马迁(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2、《左传·成公八年》版【春秋·鲁】左丘明(鲁十二公,鲁成公,编年体,《春秋左氏传》)

    3、元杂剧版《赵氏孤儿大报仇》《冤报怨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接下来,作一一分析(★提问:翻译):

    ——《左传》版本: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史记》版本: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
    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3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
    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
    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二人乃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觽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髃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髃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髃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

    4 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
    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以上部分仅仅选择片段进行翻译)

    贰:★提问:比较《左传》和《史记》版本的异同。

    1、异:

    1)灭赵原因不一样:左传是庄姬因为私通赵婴,而赵婴被赵括赵同流放,所以向晋景公诬告才灭赵的;
    史记是因为屠岸贾(司寇)要发难,以处治杀害灵公的罪名追查赵盾,才灭赵的。

    2)杀的人不一样:左传只说讨灭了赵括、赵同(左传经也是说:晋杀其大夫赵括、赵同),而史记中说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且灭族。

    3)赵武的抚养人不一样:左传说赵武跟随庄姬一直生活在公宫中,而史记是说赵武由门客程婴抚养。

    4)时间不一样:左传故事发生是在成公八年,赵氏复位是当年就由晋景公进行了,而史记记载故事发生在景公三年,而赵氏复位则要在15年后,晋景公生病占卜才为赵氏平反。

    5)左传没有提到门客程婴、公孙,也没有换孤的故事。

    2、同:★继续提问

    1)复仇:庄姬为报赵婴流放之仇而谗言报复,赵武为报赵氏家族抄斩之仇而报复,两个版本的故事动机都来自一个主题——复仇。

    2)道义——复仇的和解:晋景公受到韩厥道义之词的感化。

    ——韩厥在《左传》中对晋景公说:「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韩厥在《史记》中对晋景公说:“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

    叁:★提问:你如何理解那个死去婴儿的命运?

    ★理解:“复仇”在现代社会的演化——和我有什么关系呢?选择道义还是选择人性?杀身成仁还是化解仇恨?

    ★评价:哈姆雷特的延宕复仇,浣纱女的舍生取义。

    *浣纱女:春秋末期伍氏家族受到楚平王满门抄斩,大夫伍子胥由楚国逃往吴国,路遇浣纱女为其充饥,却因伍子胥的一句怀疑,浣纱女投河自尽。

    肆:预告——到了元朝纪君祥的笔下,复仇没有和解,而是得到了完成,但复仇

    6 的对象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晋景公,而是司寇屠岸贾,屠岸贾的身份和行为使复仇有了可能。戏剧创作加强了冲突,程婴换孤中死去的生命竟然就是自己的孩子,这对本节课两个版本的故事而言,有升华,有落差,关于这一行为的理解和分析,放置下一节课时讨论。

    第二课时:复仇的完成——以元杂剧版本为例

    壹:引语——从《左传》版本到《史记》版本,尽管“赵氏孤儿”的故事不断成形,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换孤”的情节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但因为“韩厥”的劝善,复仇行动以和解的方式结束。直到元代杂剧家纪君祥的出现,复仇行动才真正完成,赵武亲手杀死了屠岸贾。赵武此时手中的快刀,不再受制于晋景公的决定,而是主动出击,完成了一场悲剧的终结。

    版本——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大报仇》《赵氏孤儿冤报冤》,作者纪君祥,生卒年不详。

    贰:片段欣赏——★朗诵并理解

    〔程婴云〕老宰辅不知,那屠岸贾为走了赵氏孤儿,普国内小的都拘刷将来,要伤害性命。老宰辅,我如今将赵氏孤儿偷藏在老宰辅跟前,一者报赵驸马平日优待之恩,二者要救普国小儿之命。念程婴年已四旬有五,所生一子,未经满月。待假装做赵氏孤儿,等老宰辅告首与屠岸贾去,只说程婴藏着孤儿。把俺父子二人,一处身死,老宰辅慢慢的抬举的孤儿成人长大,与他父母报仇,可不好也。

    〔正末云〕程婴,你如今多大年纪了? 〔程婴云〕在下四十五岁了。

    7 〔正末云〕这小的算着二十年呵,方报的父母仇恨。你再着二十年,也只是六十五岁。我再着二十年呵,可不九十岁了,其时存亡未知,怎么还与赵家报的仇?程婴,你肯舍的你孩儿,倒将来交付与我,你自首告屠岸贾处,说道太平庄上公孙杵臼藏着赵氏孤儿。那屠岸贾领兵校来拿住,我和你亲儿一处而死。你将的赵氏孤儿抬举成人,与他父母报仇,方才是个长策。

    〔程婴云〕老宰辅,是则是,怎么难为的你老宰辅?你则将我的孩儿假装做赵氏孤儿,报与屠岸贾去,等俺父子二人一处而死罢。

    〔正末云〕程婴,我一言已定,再不必多疑了。

    〔唱〕

    【红芍药】须二十年酬报的主人公,恁(音同“嫩”,“那”的意思)时节才称心胸,只怕我迟疾死后一场空。

    〔程婴云〕老宰辅,你精神还强健哩!

    〔正末唱〕我精神比往日难同,闪下这小孩童怎见功?你急切里老不的形容,正好替赵家出力做先锋。

    〔带云〕程婴,你只依着我便了。〔唱〕我委实的挨不彻暮鼓晨钟!

    〔程婴云〕老宰辅,你好好的在家,我程婴不识进退,平白地将着这愁布袋连累你老宰辅,以此放心不下。

    〔正末云〕程婴,你说那里话?我是七十岁的人,死是常事,也不争这早晚。

    叁:总结——从复仇的和解到完成,一个关键人物自尽了,即韩厥。因此,复仇在元杂剧的版本中,必须由赵武亲自完成,复仇的对象不可能是晋景公,只能指向十恶不赦的屠岸贾,故事才合理。

    ★讨论——《赵氏孤儿》是不是悲剧?一方面,复仇完成,结局圆满;
    另一方

    8 面,为杀一人却不惜付出太多人的生命。

    ——按照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话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解析如下:

    1、《赵氏孤儿》为悲剧

    a.不是喜剧:举例,如《西厢记》《绿牡丹》《风筝误》《拜月亭》《看钱奴》等等。

    b.是悲剧:因为《赵氏孤儿》“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即毁灭了“明德”,尽管最终恢复和修正,但毁灭的过程惨烈和凶猛,最终圆满的结局不足以填补毁灭所造成的黑暗心理。

    2、《赵氏孤儿》为大悲剧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情节脉络的发展并不取决于“第三方力量”,由主体意志驾驭,主体向客体抗争,个体向集体挑战,尽管丧失了无辜生命,却复归了伦理的正义,使人心获平静。它不同于小悲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于祝公远的干涉造成;
    《焚绵山》,是由于皇帝的一意孤行为之;
    《谢瑶环》,因为黑暗势力的作祟导致。《赵氏孤儿》的主人公,拥有觉醒的个体意志,以个人的行动,完成了“伦理实体性”(黑格尔语)的矛盾合一。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剧本采史实为题材而多所敷演,情节紧凑,矛盾尖锐,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剧本写春秋时晋灵公宠信大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二人文武不和,阴险毒辣的屠岸贾利用灵公的昏愦,进尽谗言,将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附马赵朔被逼自尽,赵朔妻公主在幽禁中产下赵氏孤儿,被门客程婴、将军韩厥、老臣公孙杵臼设计救出抚养,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报仇雪恨。剧本自始至终交织着忠良与奸侫的交锋,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令人观之热血沸腾,回肠荡气,是真能砥风俗,砺士气者,金圣叹所云绝妙下酒物也。明人孟称舜谓:“此是千古最痛最快之事,应有一篇极痛极快之文发之。”纪君祥此文,铺张扬厉,沉郁悲壮,确当得起“痛”、“快”二字,相形之下,使太史公文亦显寂寥。

    楔子交待了屠赵斗争双方的矛盾,已有剑拔弩张之势。开场屠岸贾一大段独白,其篇幅之长,在元曲中极为少见,因杂剧为着演出,独白太长则不免场上冷落也。而此处殊无冷落之感,盖此一段独白交待双方的矛盾斗争,便能使语势峭拔,气氛紧张,其叙权奸的阴险毒辣,令人发指;
    写烈士的凛然大义,令人心折。忠奸双方的对比颇有意味,支持忠臣赵盾一方的有鉏麑、提弥明、灵辄等,且下文前仆后继,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忠臣义士,固所在多有也。与奸臣屠岸贾狼狈为奸的则一灵獒而已,獒虽曰灵,亦不过一獒,讥其与畜类为伍,亦一畜牲也。屠欲獒噬赵盾而训练百日,却被提弥明一锤击毙,劈为两半,亦预示屠岸贾处心积虑而必自掘坟墓也。

    此一回交待矛盾的来龙去脉,忠奸双方阵势已分,赵盾临死前将遗腹子命名为赵氏孤儿,血海深仇尽在四字之中。一曲《赏花时》,怨愤惨毒之心溢于言辞,是后文报仇的情感契机,《幺篇》:“待孩儿他年成长后,着与俺这三百口,可兀的报冤仇。”为下文矛盾围绕杀孤救孤展开蓄势伏笔。

    第一折开始进入正题。公主产下一男婴,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矛盾于是自然围绕杀孤救孤而展开。这一折张驰缓急,扣人心弦,一方面固在于题材精采,孤儿生死转折之处,本易动人心魄,而作者丹青妙笔,安排筹划之功,亦不可没也。

    初,屠岸贾传下号令,“等一月满足,杀这婴儿也不为迟。”为婴儿留出一线生机。奸险如屠岸贾,岂不闻夜长梦多,而必待一月之后杀之,实为剧情发展留地步。然即以情理论之,屠自谓胜券在握,一婴儿命悬我手,未足为患,留待满月,稍示恻隐之心,亦非情理所必无也。读至此,观众心必为之一宽,谓婴儿有救矣。接下来,屠岸贾命将军韩厥把住府门,“不搜进去的,只搜出来的。”则观众心又必为之一紧,如是防范森严,孤儿如何能脱毒手?至草泽医生程婴入见公主,观众之心又为之稍宽,料婴儿之脱险,必由此生发机会。公主果托孤于程婴,而程婴再三留难,一畏屠贼严酷,二怕公主泄露,一方面写出了程婴为人精细,欲求事之必济,一方面也是作者故意腾挪跌宕,以制造紧张的戏剧效果也。公主为安程婴之心,自缢身亡,程婴把婴儿放入药箱,观众紧张之心又稍得宽松。至府门前,程婴与将军韩厥的冲突,尤其写得起伏紧张,极尽摇曳之姿。韩厥奉命包围公主府第,防止走脱赵氏孤儿,见程婴出府,当场拿住,盘问数句,径直问道:“你这箱儿里面什么物件?”令观众心直提到嗓子眼儿里。程婴搪塞道:“都是生药。”韩厥进一步逼问:“可有什么夹带?”程婴云:“并无夹带。”韩厥道:“这等你去。”观众正长吁一口气,韩厥又道:“程婴回来!”如是三番,三擒三纵,令读者目光霍霍,汗湿脊背。此等处皆是作者故意与读者为难也。“我着你去时,似离弦之箭,叫你回来呵,似毡上拖毛。”写程婴当时处境心理,真能传神。至韩厥揭开药箱,搜出人参云云,是双关妙语,到此处,矛盾已激化,更无退步之处,以下一曲《金盏儿》,不仅写箱内婴儿情状逼真,令人怜悯,在结构上,也有将紧张的矛盾暗中转化消解之妙。接下来韩厥流露心事,放程婴抱走婴儿,程婴又偏再三留难者,是与前番在公主处同一心思,同一笔法。为坚程婴之心,韩厥自刎,至此已是为赵氏蹈险赴难的第五人。为救忠臣遗孤,众多义士慷慨捐躯,临危不顾,而屠岸贾命鉏麑刺赵盾,鉏麑感赵盾之忠义,触槐而死,他命韩厥看守赵氏孤儿,韩厥私放孤儿,自刎而亡,写得屠岸贾真是人神共愤,众叛亲离。令人掩卷唏嘘。

    第二折,矛盾进一步发展。因走脱赵氏孤儿,屠岸贾为绝后患,欲将国内半岁之下、一岁之上婴儿尽数斩杀,不留一个。近代汪伪政权屠杀革命党,口号曰:宁肯错杀三千,不教放走一个。此为蓝本也。极写屠岸贾之穷凶极恶,丧心病狂。程婴上场云:“程婴你好慌也,小舍人,你好险也,屠岸贾,你好狠也。慌、险、狠三字,写当日危急情状,真是贴切,内忧外患都有。程婴走投无路之际,到公孙杵臼处商议。据《史记》载,公孙本亦为赵氏门客,剧本将他改作退休老臣,因朝政黑暗,罢职归农,是作者借题发挥,暗寓时政之笔。程婴见公孙一节,较少波澜,因程婴素知公孙与赵盾交厚,知根知底,遂少猜忌故也。然亦不是平直到底。程婴见公孙,先将婴儿藏于芭棚之下,当然是程婴老成处,亦是行文波澜处。若一径地抱进去,则世上虽有如此行事鲁莽汉,纪君祥断无如此粗枝大叶文也。接下来谈论时政,自然引出孤儿。程婴述说救孤经历,自己担血海干系,韩厥自刎身亡,意在激发公孙忠义之心。见公孙忠肝义胆,堪托大事,遂将婴儿抱出。此文该疾时疾,该缓时缓,皆因曲尽人情故也,读者不可不察。公孙接过孤儿,唱《牧羊关》一曲,多婉曲之妙,盖表面上字字责孤儿无恩念,妨爷娘,实则字字悲赵氏灾祸之惨烈,骂屠岸贾手段之毒辣也。二人为保存赵氏遗孤,兼救一国小儿性命,遂商量出一条计策:程婴把自己刚满月的婴儿顶替赵氏孤儿寄于公孙杵臼处,然后出面首告,一舍老命,一舍幼子,这种移花接木的调包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段,然自来未有如此惨烈者也。程婴与公孙争相赴难,互相激励,写来令铁石心肠人也为之动容。

    第三折写程婴到屠岸贾处首告,终于骗得奸贼信任,救出赵氏孤儿。这条移花接木的计策虽妙,然其中过程写来仍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作者如此极尽摇曳,一则写屠岸贾老奸巨滑,一则恐行文板滞,故作奇峰也。程婴首告之时,本入情入理,并无破绽,而屠岸贾突然发作道:“咄,你这老匹夫,你怎瞒得过我!”若程婴胆子稍小,怕不当场露馅。幸亏程婴预想已定,成竹在胸,从容进言,应对得体,闯过了第一道险关。下文屠岸贾让程婴杖责公孙杵臼,以察其是否同谋,也是戏剧中常用的手段。如《抱妆盒》中刘皇后命陈琳拷问寇承御,亦是此种手法。程婴推三阻四,先借口腕弱,不肯下杖,下杖时又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那细棍子。这种细节描写都真实反映了程婴痛苦矛盾的心情。至于公孙杵臼假装受刑不过,孟称舜评曰:“故意攀指,机关转妙。”云云,不过是作者故作惊人之笔,使情节多曲折,文章生波澜而已,于情理上,则殊无谓。接下来搜出赵氏孤儿,作者描写屠岸贾凶性大发,用笔细致绵密,《七弟兄》唱道:“我只见他左瞧右瞧,怒咆哮,火腾腾改变了狰狞貎,按狮蛮拽扎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了沙鱼鞘,”如此煞有介事,大动干戈,却只是对付一个刚满月的婴儿,真正可鄙可笑,可恼可恨极矣。“一剑、两剑、三剑”,作者写屠岸贾杀戮婴儿,此等处必不肯轻描淡写带过,从程婴处看来,是剑剑砍在心坎上,“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比起公孙杵臼明明白白的痛苦,程婴这种内心里说不出来的痛苦,更为深沉伟大。从观众看来,则剑剑激起满腔怒火,剑剑控诉着屠岸贾的滔天罪行也。

    赵氏孤儿既除,屠岸贾得意忘形之际,收程婴之子,即真正的赵氏孤儿为义子,养在屠府,习文演武。这等安排构思,比《史记》载赵氏孤儿在深山长大,更显惊心动魄,更觉天理昭彰。

    第四折,写程婴在屠府抚养赵氏孤儿成人,然后巧妙地告诉他身世来历。孟称舜谓“此折曲白俱妙,是世间绝大文章。”不为过誉。

    所谓水满则溢,盛极否来,正当屠岸贾位极人臣,权势熏天,打着弑君篡位的如意算盘之时,他不知道二十年前种下的业根就要开花结果了。程勃一上场,一曲《粉蝶儿》、《醉春风》颇有意味。一方面他唱道:“俺父亲英勇谁如,我拚着个尽心儿扶助。”“可不道马强人壮,父慈子孝,怕什么主忧臣辱。”二十年血海深仇,他蒙在鼓里,半点不知,这就促使下文程婴揭破身世之谜。一方面,“凭着我,快相持,能对垒,直使的诸邦降伏。”“我能文善武万人敌”,写得程勃文武全才,英姿勃发,也正暗示了屠岸贾的可耻下场。

    作者写程婴是一贯稳重。他为惊醒梦中人,苦心孤诣,绘一手卷,是作者才力过人处。试想程婴若直言相告,则文章索然寡味矣。而作者写程婴欲告诉他,却偏不告诉他,偏要他来问。他见程勃回来,心中烦恼,垂泪不止,须知此泪半真半假,一半固然是想起“为这孤儿,送了多少贤臣烈士,连亲生的孩儿也在里面身死。”惨然泪下,一半也是要挑动程勃追根问底。程勃问时,偏还不肯说,偏还要推脱,“我便和你说呵,也与你父亲母亲作不的主。”是绝妙挑逗之辞。话既点到,随后抽身而去,以一手卷引动程勃好奇之心,激发程勃锄强扶弱之意,步步逼入。待火候到时,那时挺身而出,一一分说明白,方有水到渠成之妙。所谓文生情,情生文,皆因有稳重之程婴,故有此沉着之文章也。另外,赵家之事过去二十年,不免稍嫌冷却,以一手卷将赵家蒙受灾祸,诸位义士慷慨赴难之举一一重新回顾,旧仇新恨,都上心头,亦为下文诛屠岸贾,报仇血恨在情感上蓄势。至于叙述之中,详略得当,前后生发,如鉏麑不刺赵盾,前文一笔带过,此处细细补出,赵盾赐酒食与桑下饿夫灵辄,灵辄报一饭之恩,助赵盾逃亡,扶轮而走,磨衣见皮,磨皮见肉,磨肉见筋,磨筋见骨,磨骨见髓,亦前略而后详,此亦文章之妙处也。

    真相大白后,程勃如拨云见雾,《普天乐》、《上小楼》、《幺篇》、《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作者用了七支曲子表现程勃得知血海冤仇后的悲愤与报仇的坚定决心。此一折,前面曲折安排,只为逼出程勃报仇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七支曲实为一篇之照应,故必写得精力饱满方称。七支曲子写程勃想像中如何报仇血恨,写得无细不备,我们回想起前面写屠岸贾诛杀赵氏孤儿,是一剑、两剑、三剑,写出屠氏凶狠毒辣,此处写程勃意欲报仇,同样是写得毒辣惨烈之至,所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也。《一煞》“摘了他斗大印一颗,剥了他花来簇几套服,把麻绳背绑在将军柱,把铁钳拔出谰斑舌,把锥子生挑他贼眼珠,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把钢锤敲残他骨髓,把铜铡切掉他头颅!”真是写得咬牙切齿,痛快淋漓。

    元曲一般由四折组成,或加一个楔子,唯纪君祥《赵氏孤儿》为五折加一楔子,此为元剧变例,盖因其矛盾冲突复杂尖锐,非四折所能尽情也。此亦可为不以辞害意,形式服从于内容之一证。

    第五折细写孤儿报仇雪恨之过程,大快人心。此为必然之结果,须知与一般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之大团圆结局不同。只是第四折写得太好太满,至此不免有强弩之末之感。

    《赵氏孤儿》自问世以来,几百年传唱不衰,被誉为“雪里梅花”,皆因其剧中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中国是个少悲剧精神的民族,但《赵氏孤儿》以复仇的故事而负载善恶忠奸的较量,忠臣义士临难不避、视死如归的精神,焕发着伟大的人格的光辉。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评论《赵氏孤儿》一剧“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由于其主人翁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也。”洵为不易之论。精神之伟大,不独文辞瑰丽而已。

    《赵氏孤儿》之所以不朽,确因其表现的

    赵氏孤儿观后感(共18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 精选18篇

    孤儿读后感(共6篇)

    雾都孤儿读后感 精选30篇

    雾都孤儿英文读后感(共17篇)

    相关关键词: 稻草人读后感350字 稻草人读后感400字 稻草人读后感5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范文600字 钢铁读后感600字初中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孤儿 赵氏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