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正文

    2.5.1 认识人民币|人教课标版

    时间:2020-02-06 18:32:08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8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设计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回答。)

    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配音):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a.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b.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由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师:背面是什么?(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

    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

    ◆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按数大小分。

    ◆按新版、旧版分。

    师:请同学到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2人一组,可以左右2人一组,也可以前后2人一组。

    反馈:请2组,分别反馈2题。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

    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

    明明:“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同学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2、3、4……10(集体数)10个1角钱。1元=10角(板书)。

    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教师领学生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

    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显示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4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全体学生:聪聪、明明再见!

    教学设计说明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本节课的教学适当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新课标精神。

    整节课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串成一体,这两个小精灵成为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伙伴,它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也可以自己遇到难题,让同学们帮助解决,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导入部分由教师出示玩具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问:“买这个玩具熊用多少钱”,到看录像,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新授部分以聪聪和明明的对话导出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关系,从而使学生知道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第一层开放题:一件小玩具是1元1角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付钱,这样拓展了学生的多重思维。最后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

    第二层“小小超市”: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境教学中完成,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2人一组或4人一组,此时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多种活动紧紧围绕“认识人民币”展开,力争体现新课标,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价值的数学。

    专家评析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模拟生活情境,认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并学会使用人民币,并适当地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讲究卫生、购物文明、讲礼,做事有条理等德育渗透,整节课环环相扣,条理浅显、衔接自然。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自信。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如,怎样将不同面值的钱整齐地归类;用1元1角钱买玩具,有多少种什钱方法;到小小超市去购物等,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生生互动,轻松、愉快地认识并学会了如何使用人民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实践能力。

    执教: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属小学  葛雯

    评析: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属小学  谢文霞


    相关关键词: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