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经济全球化 正文

    从地域经济到经济全球化

    时间:2020-09-10 09:31:25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专题二 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

     ——从地域经济到经济全球化

     核心考点1 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突破1】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3.影响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突破2】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突破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突破4】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突出却未能导致技术革命的原因

     (1)古代中国手工业规模小,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的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突破5】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突破6】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

     格 局

     功 能

     唐代及其以前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

     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宋元时期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突破7】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不同点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同点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突破8】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海禁”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突破9】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1)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②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a.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在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c.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古代商业的变化

     a.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限制。

     b.交易物品的变化

     先以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c.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出现一般等价物——贝、铜钱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使用金银。

     d.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业缘组织。

     e.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核心考点2 夹缝求生的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突破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

     ①原因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

     b.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d.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

     ②表现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

     b.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

     c.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③特点:生产方式的改变;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2)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①“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运动。

     ②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③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④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⑤内容

     a.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b.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⑥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⑦失败原因

     a.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制度;

     b.洋务派力量分散,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难成大业;

     c.顽固派仇视洋务派,百般阻挠和破坏洋务运动;

     d.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阻挠中国掌握先进技术。

     ⑧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a.促进工业近代化:洋务派首先在中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来创办民用工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先河。

     b.促进技术近代化:引进了西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积累了管理经验。

     c.促进军事近代化:筹划海防,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为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d.促进教育近代化:创办新式学堂,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选派留学生,开留学风气之先河。

     e.促进思想近代化: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化思想,冲击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思想的权威地位,是鸦片战争后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突破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发展阶段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曲折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人们形象地把这几个阶段称之为“春”“夏”“秋”“冬”。

     ①“春”: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二是外国在华企业的利润诱导中国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三是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夏”:指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a.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并且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在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b.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因素促使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

     ③“秋”:指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得这时期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在沦陷区的破坏和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行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使得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④“冬”: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破产的边缘。

     美国商品的排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破产的边缘。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①从企业的产生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直接过渡到机器大生产的,而是在列强入侵中国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国外购买机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起来的。

     ②从经济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因此投资的领域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很落后的。

     ⑤从企业产生的社会环境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斗争又有妥协,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重要的特点。

     

     核心考点3 工业文明扩展下的西方

     【突破1】多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自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4.殖民掠夺之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与法国为代表;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5.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突破2】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殖民者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对殖民地

     (1)破坏性:是灾难,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是其在现代落伍的历史根源之一。

     (2)建设性:殖民主义带来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对世界

     (1)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

     (2)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经济联系, 推动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突破3】多种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革命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拓展

     文明史观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

     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突破4】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2.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3.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4.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突破5】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不同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明者

      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

      发明创造者均为科学家、科技人员或工程师

     成果

     多数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多数是科研产物,量多质高

     开展国家

     开始只限于英国,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一开始就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产业部门

      始于棉纺织业,后来在主要轻工业部门展开

      以重、化工业和电力工业为主要领域,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的作用

     (2)相同点:①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③都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④都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变化。

     【突破6】从新史观的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方面问题。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虽然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突破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②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③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①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②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

     ③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4.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5.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突破8】.近代以来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1)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主导地位。17世纪的荷兰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止于英帝国的崛起。

     (2)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日不落帝国”的地位,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占据了主导地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几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主导世界市场,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

      (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直到今天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核心考点4 困境中求机遇——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创新

     【突破1】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的新变化

     1.罗斯福新政的“新”

     (1)新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①方式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把一些投资数额大、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b.制定非指令性的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c.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②影响

     a.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国有企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新经济”的出现

     ①背景:二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②概念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

     ③含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④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3)“福利国家”

     ①含义: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够享受到公认的较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②特点

     a.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

     b.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c.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③评价

     a.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b.“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c.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不堪承受,从而造成企业后劲不足。

     整体认识: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与其发展相悖的因素。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又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突破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相

     同

     点

     前提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内容

     都涉及国民经济的工业、农业、商业和分配等各个方面

     目的直接目的都是要解决当时社会内外交困的现实,主观目的都是要探索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结果

     都起到了维护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作用,都被新的政策所取代

     不同

     背景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苏俄进入艰难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主要

     内容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营;

     ②中小企业、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私营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探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特征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的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2.斯大林模式

     (1)表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农业集体化:目的是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特点

     a.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b.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3)积极

     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核心考点5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突破1】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

     (1)国际金融: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对外扩张和商品输出的需要,美国积极倡导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二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共同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评价

     (1)扩大了世界贸易,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2)有利于美国占据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巩固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突破2】经济全球化

     1.原因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太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普遍加深,因而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三是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在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方面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相关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课改革的若干思考 政治经济全球化知识点 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