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0-02-15 07:46:1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 张树人      改革办学体制,是改革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在去年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都把这项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李鹏总理在会议报告中指出: “过去由政府包揽的办学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近年来,由政府包 揽办学的格局已经开始打破。今后,要把这项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多 方筹集资金办学的体制。”其中,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 、各方面联合办学的体制。”下面,我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落实高教办学体制改革,在认识上 和工作上提出几点想法。      一、改革办学体制的关键,是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办学积极      性,促进社会资源向高教流动,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渠道集资      办学的格局      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必须采取措施,除政府办学为主外,应调动 社会、企业、个人的积极性,通过社会投资、民间集资、收取学费、科技开发、校办产业等各种渠道,形成多 种形式办学的新格局。这样做,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高教事业的经验。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一般是国家、社会、个人三部分。鉴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 用,市场经济国家无不重视教育投入,成为高教经费的主要负担者。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和公有制企事业,以政府为主负担教育经费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政府为主” 与“政府包揽”不同,前者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由社会参与办学,多渠道集资办学,学生缴费上学;后者是 以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制,全部教育经费由财政拨款、学生上大学的培养费全部由政府负担,导致了毕业后由 国家包分配当干部。很显然,这种以包办学、包经费、包培养费、包当国家干部为特征的单一体制,不仅脱离 了我国的国情,而且同世界多数国家的经验相左。      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体制和模式,不仅无法满足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不利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 略。高等教育是耗资巨大的事业。长期以来,我国在尚未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中,高教经费占2 0%以上,按比例在世界各国处于较高水平,但高教经费仍然严重不足,制约着高教事业的发展。出现这种局 面,既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单一体制、单一渠道造成的后果。今后,在落实《纲要》中,政府 将增加教育投入,但首先应保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经费在绝对数上肯定会逐年有所增长,但 要提高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恐怕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同时,实施“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重点 学科,耗资也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教经费紧缺的状况有可能长期存在。据初步测算,如果到2000 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350万人左右,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达到300万人左右,经费缺额相当大。因此 ,可以断言,发展高教事业依靠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体制是根本行不通的。      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不仅包不了,而且也不应该包。首先,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世界上很多国家在 教育法中规定,除政府主办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外,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可以收取学费。日本大学分国立、公 立、私立,1984年缴纳的学费额分别为34万、37万和77万日元,学费占高教经费的30.6%;私 立大学的学费收入占学校经费收入,一般为四分之三左右(《今日日本教育改革》、《日本教育与经济》)。 英国公立大学原来不收学费,1988年高教改革后,学费收入占高校经费的15%-21%。我国1989 年新生入学开始缴纳学费,1992年在高教经费中所占比重只有4%多一点。      其次,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发展民办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办,财团法人办,私人办)作为发展高教的重要途 径,其中美国私立大学占51.3%,日本占75.3%,韩国占80.5%(《七十国教育发展概况》)。 以日本为例,在高教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私立高等学校的作用,二战以后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 贡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办高校的规模不可能发展那么大,但是目前经批准建校的仅有15所,可见发 展的潜力是很大的。此外,列入调节计划接收委培生和自费生(主要是大专层次),近三年来发展较快,一般 达到20%以上,这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种途径。      再次,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以人才培训和科技成果转让为联结点,实行教育与生产部门合作,既有 利于经济的发展,又对高校搞好教育和科研,筹集经费开辟了新的渠道。这种形式,在德、法等国有较大的发 展,目前在我国也出现了好的势头。此外,企业对高校捐赠,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其他国家比较发达,而我国 为数尚少,需要加强舆论宣传,并在税收政策上加以鼓励,将来也可能逐步发展起来。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 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个目标, 就是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应该向全国人民讲清楚,为了落实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发 展战略,政府应承担重大责任,社会、人民也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实行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同时,充分发动 地方、企业、团体和人民的力量,筹集资金办学,是发展高教事业,使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利 国利民的大好事。这一举措,完全应当得到社会和人民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更新教育观念问题。目前,政府包揽办学的陈旧观念,还在影响着改革 办学体制的过程。比如,有人说:“高等学校是培养干部的地方,只应由国家来办”。他们不了解政府包揽办 学的单一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在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把一部分社会资源转到高等教 育中来,是适应我国国情,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又如说:“上大学免费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收费不 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他们不了解,上大学缴费不仅是高教发展的需要,是非义务教育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 而且对于引导家庭消费投向教育,对于学生增强学习的责任心,养成艰苦奋斗精神,都是有好处的。我国高等 学校缴费的标准,尽量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奖学金、贷学金以及勤工俭 学活动,将使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受到极大的限制。      另一个问题,是“受益者负担的原则”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学生及其 家庭。所谓“受益者负担”,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受教育者负担”。从政府看,面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技术 革命挑战,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很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国家的教育投入放在重要地位,成为负担的主 体。从企业看,它从高校吸收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值的重要因素,专门人才使企业 直接受益,因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他们通过税收负担教育经费,通过捐助、在高校设奖学金等各种形式转化 为教育投入。学生上大学的受益,不仅反映在毕业生的起点工资水平上,而且在就业机会和发展的后劲上,在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享受人类科学文化成果上,都是受益者,因此,由他们负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是完全应 该的。在我国,不仅学费标准低,即使所谓“自费生”,也不是负担全部教育成本,不能简单地与“谁出钱, 谁受益”混为一谈。      二、改革办学体制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打破条块分割和封闭状态,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      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纵向联系为主,以直接的行政手段,配置教育资源,使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部门 与地区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学校设置和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存 在着封闭、半封闭状态,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要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所谓 统一性,就是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和封闭状态,限制资源的自由流动;所谓开放 性,就是不仅国内要实行开放,而且要对外开放,以达到合理配置国内资源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通过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机制,采 取横向联合和协作的形式,发展联合办学,可以打破条块分割、“小而全”和封闭、半封闭状态,使教育资源 得到合理使用,使专业结构优化,学校规模适当扩大,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校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曾初步开展了联合办学。在不改变 高校原有隶属关系的情况下,中央业务部门之间,中央业务部门与地方之间,省、市、自治区之间,开始打破 条块分割,开展了人才委托培养;打破“教育、生产”两张皮的状况,开发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实行科 研成果的有偿转让;在高等学校之间增强横向联系,实行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的协作,开展教学仪器设备 和图书资料的资源共享等活动。但是联合办学还不够广泛,深层次的联合难于开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近两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呈现出部分高等院校自愿联合和合并的好势头。主要有以下 几种联合形式:      1、在隶属关系相同,经费渠道相同,地域相同的一部分高等院校,通过联合,实行合并,使原有的学科 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扩大了办学规模,并为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有的高 校还为进入“211工程”作准备。这种院校合并,同50年代院系调整相比,共同点都是为了促进高教事业 的发展,不同点是:①前者是政府行为,后者是学校和政府共同行为;②前者是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建,后者 是在同一城市组设;③前者从一些综合大学分出若干独立学院,后者是把若干单科院校合并为综合大学或多学 科性院校。这些不同点是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      2、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与所在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联合。部委院校以人才培养和科研优势,扩大服务 面,为当地、为行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参加当地或行业需要的科技开发;地方和行业在教育经费上给予支持, 在征用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这对于改革单一的办学体制和单一的经费来源渠道,增强学校适应社会多方面需 要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3、高等学校之间,打破封闭状态,在教学、科研、后勤方面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进行合作。例如教师 互相兼课,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共享,使教育资源合理使用。这种联合和协作,有紧密的、有松散的,有综合 的、有单项的。(1994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走向联合》)      这些联合和协作,应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 同发展的原则,不搞“拉郎配”,不搞包办代替;联合应以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和办学效益为目标,改革单一的办学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联合办学体制。      《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实行全国和地方(大区、省、中心城市)分层统筹规划,通过必要的 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调节机制,促进国家教委所属院校,中央业务部门,地方所属院校之间,以及地方院校之 间的联合,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这个《意见》的 实施,无疑将把联合办学的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改革办学体制的重要社会条件,是所有制和分配的多元      化,导致办学主体和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为主体,一个是按劳分配。但是,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在所有制结构上,却以国有制为追求目标,搞“一大二公”,排斥或限制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 ,遏止竞争,使经济难以搞活;在分配原则上,实际上以平均主义为分配方针,抑制了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这是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又对原有的具体经济制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所有制结构上,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个体 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其他经济为补充,使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国有制和非国有制企业都进入市场 ,进行平等竞争,既巩固了公有制的基础和主体地位,又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分配制度上,我们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坚持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劳动者的收入将主要由市场机制相 调节。他们之间会拉开差距,但不会产生两极分化。我们主张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经济下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反映在高教办学体制上,同政府包办学、包经费、包培养费,包毕 业生当国家干部,是完全一致的。当前,我们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主体与利益的多元化,必 然派生出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必然被打破,除政府办学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 个人筹资办学和外国人捐资办学将不断涌现;由于教育投入的多元化,必将逐步形成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 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局面。(《关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我们要看到这个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政策加以引 导。      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将实现第二个翻番,达到小康水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用于教育的投入 将有较大的增加,这对高教事业的发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