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秘公文
  • 免费试题
  • 教学用文
  • 说课教案
  • 电脑网络
  • 智能手机
  • 各类考试
  • 作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工作方案
  • 资源中心
  • 教案大全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教学设计 正文

    泊秦淮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10 14:13:5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典型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背诵朗朗上口的短小诗歌;
    但对情感的把握、意境的欣赏需要教师点拨。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目标:

    1.2.3.准确背诵、默写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所抒发情感;

    结合重点词语,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理解。

    教学难点: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流程

    一、引

    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来学习《泊秦淮》。

    二、读

    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可配合手势。

    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

    4.齐读,整体感受。

    三、解

    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提醒“近”“恨”“ 隔”“ 犹”的意思。(近:靠近。注意不要写成“进”。恨:学生可选择、辨析。犹:还。)

    四、赏

    (一)字、句

    1.小组讨论,发言交流 例:

    “笼”字最妙。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结合联想想象,把这一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犹,仍然,还。表明以前历史有,谁?陈后主,唱的结果怎样?亡国;
    现在呢?犹唱,谁让唱?达官贵人,未来结果会怎样?像陈后主一样,把国家亡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忧愤,讽刺。

    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2.第二句交代行踪,写了事。(扣题,泊的时、地。)

    (二)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忧思”与“清景”结合,情景交融。

    (三)结合“朦胧美”给展示的插图提建议。如何更好的表达诗的内容、意境。

    有人说《泊秦淮》最大的审美特征是诗歌从多方面产生的朦胧效果,首先是景色形象的设置和景色描绘产生的朦胧美效果。烟月形象朦胧,“笼”描绘朦胧。其次,是空间距离的巧妙安排所产生的朦胧效果。“近”“隔”有距离感。再次,是蕴含的诗意,委婉的语调产生的朦胧美效果。后两句似怨商女,实讥权贵,真意欲含似露,言虽已尽,却意味深长。

    五、诵

    一分钟背诵比赛,两个层次的检查:
    1.抽三个小组的五号或六号全文背诵。

    2.背诵写景的句子,表情的句子。

    六、用

    学习重在“学以致用”,学诗不仅仅是应试,重要是生活。可以借用诗句表达思想。

    如:读材料拟新闻标题。

    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的照片出现在《时装》杂志的事件立刻在国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太阳旗事件”再现了历史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情景。透过这一事件,我们应当意识到民族尊严是何等地重要。

    (选自《中国教育报》) 给新闻拟题目:痛

    应填:
    “商女”不知亡国恨。

    如:在横线处填诗句。

    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 , ”。

    (选自梁衡《带伤的美丽》,人民日报) 应填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总结学诗五字法:“读、解、赏、诵、用”。

    八、练习解读《乌衣巷》。

    看曾经的“六朝故都,金粉之地”在刘禹锡笔下是怎样的景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小组合作,完成“读、解、赏”。

    关注:

    “斜”的读音。

    画面特征:荒凉、败落、凄美。

    飞入原因:可多角度探究——(1)厅堂破败,难筑窝巢;
    (2)房屋易主,燕恋旧窝。

    主题:繁盛的凋零。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兴亡之感。

    2.背;
    用。用后两句说话。

    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几年电脑这个高科技产品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九、拓展背诵《石头城》。

    它是《乌衣巷》的姊妹篇,同样借景抒情,表兴亡之感。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十、小结。

    今天我们所学的三首诗,都是与秦淮河有关的名篇,撒落在秦淮河上的诗词文还有很多,比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希望同学们读一读,用伴水流淌的诗文浸润自己的灵魂。

    设计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对推荐诗词的学习要求。 2.统编教材课内外学习结合的思想。

    3.叶圣陶先生的”参读教学“理论。

    评价

    以一首诗歌为例,学习诗歌的普遍学习方法;
    以一首带多首,注重积累。

    相关资料 暂无内容

    《泊秦淮》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
    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
    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 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知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五、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

    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
    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

    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

    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四、课堂检测 十分钟测试。

    五、拓展延伸

    比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体会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追求。

    这首诗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不同点是什么? 六、小结

    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七、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学案。

    三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共3篇)

    秦汉一统教学设计(共5篇)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共5篇)

    相关关键词: 七下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1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作文教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泊秦淮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