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时间:2020-03-05 08:33:08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潘森云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11100)
      
      摘要:“导学案”旨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路线和方向,但在教学实践中,“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也出现了练习化、共性化、“和盘化”等问题。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谈认知,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独到体验,语文“导学案”的编制应特别关注“课堂导入”、“内容感知”、“合作探究”等环节。通过在课题上做文章,让理解不断深入,关注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关键词:导学案 编制 课堂导入 内容感知 合作探究
      
      近年来,“导学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了解、接受并运用,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导学案”旨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路线和方向,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课堂总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内容。有研究者称,“导学案”是新时期“草根式”的学习活动方案。但在教学实践中,“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练习化。由于受“导学案”编写模板的限制,有的教师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的内容简单地变成了一个个练习题,导致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参考资料,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课堂成了师生互对答案的过程,难见动态生成,甚至因为练习题太多而手忙脚乱、匆忙应付,缺少深度和趣味。(2)共性化。“导学案”大多是由一个年级组集体研究编制而成的,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个体的二次复备和三次再备,把年级组的“共案”全盘搬进课堂,导致课堂千篇一律,教学效率难以保证。(3)“和盘化”。“导学案”编制时,为了方便教师安排小组分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往往把上课要提出的问题都一一呈现在“合作探究”环节。对这些问题,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简单化、草率化地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到了课堂上,因为问题已经提前暴露,学生思考的兴趣不大、兴奋度不高,思维的火花难以闪现,即使有小组合作、大组展示等环节的激励,但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似乎总也脱离不了教参和学习资料。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对艺术的欣赏靠直觉的感受,太司空见惯、太熟悉、毫无新鲜感的事物就会“越过感受”直接进入认知。和盘托出式的“导学案”会使学生对教材失去神秘感、敬畏感,文本价值难以实现最大化。
      
      事实上,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谈认知,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独到体验,语文“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导入”不可忽视:在课题上做文章
      
      因为事先对“导学案”有了预习,学生不但了解了课文内容,更知道了课文标题。于是,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大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天天这样、课课如此,学生定会觉得无趣乏味,导入环节似乎也显得可有可无,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办?可有新的招数?当然有。每篇课文的标题可以大有作为。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雁归来》一课,依然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接着,是惯常的板书课题——大雁。眼尖的学生即刻大喊:“老师,课题错了,应该是‘大雁归来’。”我故意问:“有区别吗?能省掉‘归来’二字吗?”学生随即陷入思考。(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两分钟后,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惊喜。“有区别。课题若叫‘大雁’,仅是一个单个的名词,一看就能猜出课文应该是单纯地介绍有关它的知识;而‘大雁归来’,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大雁’,谓语是‘归来’,不仅介绍有关大雁的知识,还包含着作者对大雁盼望、喜爱的情感。尤其是‘归来’一词带有拟人色彩,把大雁当作我们人类的同伴、亲人、朋友来写,能唤起读者与动物亲近、和谐相处的情愫。”听!还没进入课文学习,即能抓住内容、体会主旨!
      
      又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喂——出来》一课,我仍然直接导入,板书课题。但接下来,让学生全体起立,双手做成圆形,头朝地下,大声喊出课题。学生兴奋不已,音量达到最高,表情姿态各异。课题读完后,我问学生:“为何要叫喊?课题上的‘——’怎么读?应带着怎样的感情读?”有学生抢答:“课题上的破折号‘——’要读出延长音,表明叫喊的时间长,符合生活情境。之所以要叫喊,是因为洞太深了,喊高了是希望能听到洞里的回声。我是带着好玩的感情来读的,因为我想看看洞里到底有什么会飞出来。”接着,带着“害怕的感情”、“痛苦的感情”、“悔恨的感情”、“自责的感情”、“难过的感情”等纷纷出炉,至于原因,都能围绕“人类包括自己曾经对生存环境的漠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来思考。瞧,学生的思维在刚开始就出彩于课文标题。
      
      “导学案”上只写“导入”,但如何导入,全在教师的课前预设或精心的设计。让不断“舞蹈”的思维,掀起课堂学习的“波涛”,这就是课堂导入时的一点心思。
      
      二、“内容感知”变换形式:让理解不断深入
      
      学习任何一种文体,预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要求。比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就对学生的整体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而其中的差别,则体现在:因为文体不同,完成上述要求时的语言表述不同——对于记叙文,会问: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内容(故事);对于说明文,会问:这篇文章围绕说明对象说明了什么(哪些方面)内容;对于议论文,则会问: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按“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结构对课文进行梳理。因此,“内容感知”环节,如出现在记

    [1] [2] [3]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