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机评测
  • 专项体验
  • 对比评测
  • 拆机
  • 手机
  • 5G
  • 软件
  • 发布会
  • 小道消息
  • 专题
  • 导购
  • 行情
  • 手机报价
  • 产品大全
  • 品牌大全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沭阳章集2019规划 正文

    第一章规划总则

    时间:2020-10-17 14:15:5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第一章 第一章 规划总则 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以下称《总规》)的思路,构建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产业融合,提出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内容的专项旅游规划。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凉州区域范围内的乡村地区,包括城市郊区、建制镇及其它农村地区。

    全区辖 7 个街道 19 镇 18 乡,2 个生态建设指挥部,人口 101 万。全区土地总面积 5081km 2 。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12 年到 2025 年,2012 年—2015 年为重点发展期,2016年—2020 年为稳步提升期,2021 年—2025 年为跨越发展期。

    四、核心诉求

    1、明确凉州区乡村旅游面临的市场形势 2、寻找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依托 3、研判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4、构建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 5、探寻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五、规划依据

    (一)标准依据

    《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971—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等。

    (二)上位规划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甘肃省乡村旅游规划》;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

    《甘肃省武威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

    《武威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甘肃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相关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六、规划理念 六、规划理念

    本规划依托凉州区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乡村遗产、民俗风情、乡土物产等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造生态、展示文化、旅游富民为理念,以壮大产业为重点,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努力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激活全区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成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实现规划目标,促进全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该规划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是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升级、调整、融合的产业规划;
    是注重文化挖掘、创意、展示和传播的文化规划;
    是以需求为导向,市场为引导的市场规划;
    是关注生态创造与保护、景观营造与利用的景观规划;
    是寻求乡村旅游合理布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区域合作的空间规划;
    是重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规划;
    同时还是重视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人才规划。是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规划。

    七、概念阐释

    (一)概念

    本规划中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一种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形式。具体概念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乡村性空间)逗留、学习、体验和欣赏具有“乡村性”的生活模式和景观意象的活动。

    依据: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WTO 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有别于城市的空间地域单元。

    乡村性:乡村环境,以聚落为主体或与聚落结合;
    乡村旅游的地点是乡村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旅游活动是乡村的,规模是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是乡村的,类型具有多样性。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 、乡村性 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

    2 、文化性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归宿。

    3 、生态性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乡村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城市现代工业社会的拥挤、喧嚣和紧张,回归大自然。

    4 、体验性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习俗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适合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

    八、上位规划解读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 )》

    规划将武威纳入武张金旅游经济区,以绿洲古城、祁连民族风情和大漠风光为主导,与“酒嘉峪敦”、中部旅游经济区紧密互动,创建自身旅游品牌,摆脱长期“灯影效应”,促进甘肃旅游巨龙中部崛起。其中武威凉州区作为经济区的区域中心进行发展,武威文庙、雷台汉墓作为王牌景区进行建设。规划将武威旅游城市形象定位为:河西文化之都。武威城市发展模式以“铜奔马故乡”为旅游品牌发展旅游业,推进城市化发展。

    (二)《甘肃省武威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 )》

    规划将武威旅游发展的性质确定为:武威旅游区是河西走廊黄金旅游带的东起点,甘肃中部的旅游胜地,丝绸之路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区,是休闲、探险、访古、览胜与购物的综合旅游区;
    本区拥有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未来的支柱产业,促进全地区开放、发展的窗口性行业。

    将武威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为:“丝路访古,休闲探险”;
    整体宣传词确定为:“凉州古都,丝路明珠;
    民族风情,天马故乡;
    森林草原,休闲佳境;
    冰川大漠,探险胜地;
    西夏文化,内涵丰富”。将武威旅游特色确定为:1 个文化游——凉州文化游,2 个探险游——腾格里沙漠探险游和祁连山冰雪探险游,1 个综合游——生态度假、民族风情、购物与美食综合旅游。

    (三)《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

    《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构建了“3622”三级旅游城市体系,其中武威市作为第三层级的 22 个节点旅游城市之一,与其它城市共同支持丝绸之路旅游综合服务体系,辐射带动丝绸之路旅游区的整体发展。规划还提出构建“16310”旅游生产力布局,提出培育发展六条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其中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带包括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六个城市支点,通过交通枢纽串联沿线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产品和要素。同时,武威沙漠公园、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武威雷台公园、武威文庙等四个武威景区景点被纳入丝绸之路关联旅游资源中。《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依托丝绸之路深远的历史文化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在文化观光基础上,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同时以丝绸之路核心区域为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把丝绸之路培育成为浓缩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国际文化旅游线路和著名文化、旅游品牌。

    (四)《甘肃省乡村旅游规划 》

    规划要求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形象,突出乡村旅游地域特色,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强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在产品开发上,创新观念,树立把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变成新型产业的观念,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题”的指导思想,提升“农家乐”品牌,突破“农家乐”产品形态,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规范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整合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区域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开发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培育凉州区黄羊河农场等为主的“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品牌。

    该规划提出的凉州区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包括:凉州区长城乡农家乐集聚区、凉州区威龙葡萄酒堡、凉州区天乙生态园、凉州区金羊镇松涛村柳湾湖旅游度假区、凉州区金羊镇宋家园村农家乐等。

    (五)《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规划要求发挥核心区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彰显丝路文明的历史文化地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六)《武威市旅游业 (六)《武威市旅游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的武威市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把武威建成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管理有序、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任务包括:以打造亮点景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宣传促销为重点,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以行业管理为重点,大力优化旅游环境;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培育旅游新型产品;
    以区域旅游合作为重点,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实施旅游富民工程。

    (七)《凉州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提出凉州区旅游业发展的“1231”的整体空间布局构想,即:一心,以凉州区为核心,打造“中国天马之都”、“丝绸之路五凉古都”、“西北儒学之都”、“西夏辅都”和“绿洲休闲养生胜地”;
    两翼:西南翼祁连雪山草原生态藏族风情旅游区;
    东北翼大漠绿洲生态观光长城文化蒙古风情旅游区;
    三轴,312 国道与陇

    海兰新铁路“丝绸之路”一级发展轴;
    凉古公路与甘武铁路“大漠长城、西夏文化旅游”二级发展轴;
    211 省道“雪山大漠”二级发展轴;
    一带,凉州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环城休憩带。

    旅游中心地体系布局是:以凉州为主,武南镇为辅,建设凉州旅游对外游客组织、服务中心,形成区域游客组织与服务网络;
    以黄羊、高坝、和平、永丰、丰乐等小城镇为支点,营造丝绸之路“凉州旅游黄金段”;
    以松树乡、西营镇等为支点,建设“雪山绿洲”旅游发展轴线;
    以清源镇、金羊镇、永昌镇、四坝镇、长城乡为支点,建设“大漠长城”旅游发展轴线。

    (八)其他相关规划

    与武威市城市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服从相关上游规划,与旅游线路规划及其他基础设施、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规划保持一致。

    第二章 第二章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并已成为新的创汇产业。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的观光休闲农业、牧场和都市农业园,都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型农业园,发展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教育和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园、农业区、农业带,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次的规模经营格局,形成了生态观光型、乡村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时尚运动型、康体疗养型、教育学习型、民俗文化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2、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在各国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改变、休闲时间增加、道路交通改善,以及乡村结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下,乡村旅游的全球化步伐逐渐加快。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我国较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主要是,具有特殊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的乡村地区(如安徽皖南地区的西递、宏村和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等)以及北京、成都、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如四川的农家乐、北京的民俗接待户等)。经过 20 年左右的时间,国内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

    (一)基本情况

    1 、促进政策 1998 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华夏城乡游”主题,推出了乡村旅游“国线”;

    2002 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2006 年,国家旅游局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2006 中国乡村游”启动仪式,拉开“乡村游”主题年的序幕;

    2007 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了“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

    2009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制订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导则》和《全

    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考核办法》,并将研究制定《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标准》及考核办法;

    2009 年 7 月 16 日,国家旅游局在安徽黄山市召开全国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建立联合推进的乡村旅游工作机制;

    2010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2 、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形成“三种发展类型”,面向“五大旅游市场”、采取“六种经营模式”、形成“七类旅游产品”。“三种发展类型”指城郊型、景郊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
    “五大旅游市场”指少年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和外国人;
    “六种经营模式”指村民独立发展、“村支两委+村民”、“政府+村委+村民”、“政府+旅行社+农民协会+村民”、“外来企业经营”和“外来企业+农民协会+村民”;
    “七类旅游产品”指农家乐乡村旅游、村镇型乡村游、现代农业科普游、农业产业集聚型旅游、民俗风情型乡村游、乡村休闲度假游和回归自然乡村游。

    3 、发展类型 以地理区位为划分依据,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有城郊型、景郊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三类。

    4 、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与种植业、养殖业、房地产业、娱乐业等交融发展且产业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乡村旅游正朝着“大产业”、“大旅游”的方向发展。

    (二)甘肃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 、陕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陕西省乡村旅游大发展始于 2007 年。目前,已形成了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民俗文化景观型、景区接待服务型、旅游城镇建设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是“政府主导、强力推动、注重规范、科学引导、突出特色、多样发展”。围绕旅游经济强县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与管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创建等工作,充分发挥各地党委政府和业务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
    围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项目带动战略。

    2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四川乡村旅游起步较早,早在 1987 年,成都郫县农科村就形成了面向成都市民的“农家乐”旅游雏形,近年成都锦江区打造的“五朵金花”更是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目前,四川重点打造环城 “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攀西“生态农业”、川南“古村古镇”等五大乡村旅游板块,实现从分散粗放的传统“农家乐”向集约精细的乡村度假型转变,从单纯的农户经营向多元化投资经营模式转变,从比较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四川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紧密结合,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带动、基地生产、企业经营”的各方参与模式。

    3 、新疆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新疆乡村旅游在全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粗多精少、小区域的类同单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4 、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内蒙古乡村旅游大发展始于 2007 年。自治区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式,培育、扶持一批农家乐、牧户游和林区旅游的示范户、示范村,突出乡村、牧户、林区特色,大力开展乡村、牧户、林俗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自治区旅游局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农牧林家旅游扶持资金已超过千万元。开展农牧林家旅游收入少则上万,多则二、三十万,大幅度提高了农牧民林业工人收入。目前,全区共有农牧家乐旅游点近千个,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是:政府主导、规范运行。

    5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青海乡村旅游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目前,青海已拥有互助土族风情游、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游、贵德黄河民俗文化游、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并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推出以西宁为中心,互助、循化、民和、祁连、门源、贵德、同仁等地为重要节点的高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环线、西宁美食休闲游、七彩互助土乡游、高原江南循化游、清清黄河贵德游、祁连草原美景游等线路。

    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是成立了由旅游局、农牧厅、建设厅领导组成的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加快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产品旅游转化率,促进农牧民就业,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

    6 、宁夏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2000 年之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局部地区就出现了类似于“农家乐”的分散型经营点,主要沿山、沿路、沿景区,依托自然生成的湿地、交通、特色产业等资源,进行简单的农家餐饮、垂钓等经营。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乡村旅游点 230 个,农家乐经营户 396 家,直接从业人员 3617 人,年接待量超过 144.6 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 6435.2 万元。

    宁夏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是规范引导。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宁夏旅游部门启动“乡村旅游进农家”活动,专门制定乡村旅游等级评定地方标准,对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和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经营者进行引导。目前,宁夏已经出台了《“农家乐”星级标准》、《宁夏旅游村星级评定标准》和《宁夏旅游示范县创建标准》,建立了从农家乐示范户到旅游示范村到旅游示范乡(镇)到旅游示范县的立体化、网络化标准体系。

    7 、小结 甘肃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其中发展水平较高的是四川和陕西,其余地区与甘肃接近甚至不及甘肃。甘肃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表现为:产品单一、业态不够丰富;
    市场辐射面有限,多以省内市场为主;
    乡村旅游市场融资、吸引游资力度不大,开发建设项目偏少;
    文化挖掘不足,品位亟待提升;
    以单体经营为主,集群布局与集聚发展尚未形成等。

    (三)甘肃省内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1 、兰州 兰州市农家乐集中分布在城郊、旅游景区周边,其中城关兰山景区、安宁仁寿山景区、皋兰什川景区、榆中兴隆山景区周边相对比较集中。为了规范兰州市乡村旅游服务,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兰州旅游标准化建设,兰州市旅游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等相关评定标准,参照外地有关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质量建设规范,编制了《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评定标准》(暂行)、《“农家乐”旅游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暂行)、《“农家乐”旅游星级标准》(暂行)、《“农家乐”旅游厕所质量评分标准》。

    2 、平凉 平凉市以崆峒山周边景区型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圈逐步形成。主要经验有:

    坚持政府主导,扩大区域合作。由市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聘请国内知名高资质旅游规划院制定出全市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详细规划。

    强化管理,规范经营。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农家乐)的迅速发展,市县(区)不断加强管理,规定经营行为。同时,2007 年平凉市制定了《平凉市农家乐管理办法(暂行)》,2011 年又进行了修订,已通过市法制办的审核,上报到市政府,等待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后,将正式发布施行,为农家乐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

    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挂帅,市旅游局联合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环卫、消防等单位,定期不定期的对全市农家乐进行监督管理和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管理力度,不断规范,农家乐的经营活动,确保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培训,提升服务。按照国家和旅游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餐馆卫生标准、旅游服务规范等有关法规,旅游局对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三、小结

    国内外乡村旅游尽管在发展阶段、动力机制、流向与流量、产品结构与类型、市场营销主体与媒介、旅游者消费模式、居民地位与作用、政府促进与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其发展实践为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要以“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为视角,以全球乡村旅游发展规律、趋势为基点,积极寻求与周边区域联动合作、探索大区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坚持六个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即农民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乡村旅游在发展模式、资金投入、发展规模等均应由农民自主决策,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实现“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目标,但政府应在观念引导、制度设计、标准管理、资源整合、政策配套、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场营销、人才培训、引导性资金使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共性要求与个性特色。乡村旅游离不开“三农”,且乡村旅游的设施和管理等方面必须最大限度地标准化。但是,游客的旅游动机与追求是“差异化”,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就是体验具有差异的乡村风情,因此单个乡村旅游点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三是旅游增效与农业生产。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新农村建设成果之上的新农村生活形态,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其发展离不开但又不仅仅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必须正确协调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是重点突破与因地制宜。近期凉州区乡村旅游要坚持“沿线围点”原则,即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道、围绕中心城区和重点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精品,实现重点突破,获得市场效益,树立典范。而其他暂时不具备启动较大市场条件而自身有一定特色的乡村,可因地制宜地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实施旅游发展,为今后开展乡村旅游创造环境和条件;

    五是启动内力与借助外脑。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是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但如何理解和运用旅游发展规律是绝大多数农民经

    营者面临的难题。因此,引入外来经营者、组织外出参观、组建农民合作组织、聘请专业策划公司进行整体策划等也是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的;

    六是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甘肃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必须树立全面的资源保护观念(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综合开发、兼顾利用资源的意识,在合理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社会、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关系,并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 第三章 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一、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一)乡村旅游资源类别界定

    乡村旅游资源是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和文化事象,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参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同时在广泛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本规划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乡村自然生态、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色产业、乡村风土人情、乡村物产与工艺和乡村聚落六大主类。该分类方式引入创新资源观,并遵循全面覆盖、分类清晰、预留空间的分类原则,旨在科学指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合理实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与拓展、有效促进乡村旅游标准管理与政策配套。在凉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可根据市场变动等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

    (二)凉州区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主类名称

    亚类名称

    基本类型名称

    单体名称

    A 地文景观

    AA 综合 AAA 山丘型旅游地

    莲花山

    自然旅游地

    AAC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武威沙漠公园、腾格里沙漠旅游探险区

    C 生物景观

    CA 树木

    CAA 林地

    凉州植物园、古梨树林、核桃园

    F 建筑与设施

    FA 综合人文旅游地

    FAB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莫高旅游度假村、西营药王温泉、柳湾湖田园度假村

    FAD 园林游憩区域

    雷台旅游区、凉州植物园

    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海藏寺、金塔寺、莲花寺、下双大庙、亥母洞、天梯山石窟等

    FAF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

    武威市万亩高新技术示范区

    石羊河流域现代综合节水工程体系

    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食品城)、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千亩中药材旅游观光园、凉古公路葡萄长廊

    FAH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威龙葡萄庄园、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基地、天乙生态园、黄羊河生态农业观光区、莫高庄园葡萄基地

    FAI 军事观光地

    西路军凉州四十里堡战役纪念馆

    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CB 塔形建筑物

    白塔寺

    FCD 石窟

    亥母洞、天梯山石窟

    FG 水工筑

    FGA 水库观光游憩区段

    黄羊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库观光游憩区

    G 旅游商品

    GA 地方旅游商品

    GAA 菜品饮食

    三套车、面皮、凉面、腊肉

    GAB 农林畜产品与制品

    天梯山人参果、皇冠梨、红提葡萄、无核瓜子等

    GAE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

    铜奔马复制系列产品、凉州八景系列产品

    GAF 日用工业品

    皇台、莫高葡萄酒、威龙葡萄酒、云晓熏醋、武威三宝

    H 人文活动

    HC 民间习俗

    HCC 民间演艺

    凉州攻鼓子(获全国群星奖银奖)

    凉州贤孝、河西宝卷、凉州乐舞

    HD 现代节庆

    HDB 文化节

    甘肃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

    1 、乡村自然生态 凉州区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凉州区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游客需求和扩大旅游市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 、乡村田园风光 乡村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凉州区是古老的灌溉农业区,是石羊河中上游地区。区内黄羊、杂木、金塔、西营 4 条内陆河流,属石羊河水系,具有丰富独特的河西走廊绿洲景观和产业景观,是我国绿洲产业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新华、高坝、金羊、清水等乡镇具有良好的乡村田园风光。

    3 、乡村特色产业 近年来,凉州区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对市场需求,通过创意策划、文化挖掘、景观营造、产品创新等方式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是凉州区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4 、乡村风土人情

    乡村风土人情反映的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的人文活动和生活习惯,是乡土生活的重要表现,也是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

    凉州区民间习俗瑰丽多彩,涵盖了地方风俗、民间节庆、民间演艺、宗教活动等多个方面。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现代节庆如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不断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与传统节庆不同的一种生活空闲和乐趣,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5 、乡村物产与工艺 乡村物产与工艺反映了乡村的特色产业和历史传承,也是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凉州区地方特产丰富,涵盖名优百货、菜系肴馔、名点饮品、珍贵的中草药、新鲜果品等多种类型。

    6 、乡村聚落 凉州区城区周边村落密布,古朴的民风和村落民居及民俗是凉州区开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

    二 、乡 村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一)开发原则

    1 、保护性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类的财富,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在全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必须坚持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坚决杜绝在开发过程中对原生态民俗、民族文化等乡村环境的破坏和异化。

    2 、特色性原则 全区乡村旅游开发应把握自身特点,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中“唯我独有”的资源优势,发掘本区乡村中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乡村遗产、民

    俗风情和乡土物产等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规划设计中,创意为先,发挥特色,彰显魅力,形成凉州乡村旅游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品味独特的整体形象。

    3 、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开发应在保护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将观赏性和参与性相结合,重点开发游客参与度较高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

    4 、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在开发中,应注重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充分体会和享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从而满足游客跨文化追求的精神需求和物质享受。

    5 、多样性原则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结合需求开发不同档次、不同时间和区域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文化层次、年龄层次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形成多样性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二)开发 战略

    1、以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契机,带动凉州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旅 、以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契机,带动凉州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旅游扶贫战略 游扶贫战略 要实现乡村地区的脱贫致富、社会稳定、经济富裕,必须依托本地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及区位特征,走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开发结合之路。挖掘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地区扶贫致富。

    2、实施 、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 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

    依托凉州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以黄羊屯垦文化旅游景区、城北绿色乡村旅游区、丰乐未来乡村旅游区等为核心,以生态园、民俗/民族文化村等为载体,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进行开发,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树形象,建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和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以精品旅游点带动精品旅游线,最终形成精品旅游带,发挥区域规模效应。

    3 、实施产业联动和区域联合的开发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以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大循环产业体系,并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合作开发,加强区域联盟,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带。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整合,产业联动和区域联合形成区域内外不同等级的乡村旅游经济片,从而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第四章 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一、凉州区概况

    凉州区位于东经 101°59′ ~103°23′ ,北纬 37°23′ ~38°12′ ,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区内土地总面积 5081km 2 (762.15 万亩),东西长约 122 km,南北宽约90km。人均占有土地面积 7.46 亩,比全省人均量(26.15 亩)少 18.69 亩,比全国人均量(10.95 亩)少 2.49 亩,是全省和西北干旱地区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区耕地面积 145.97 万亩。

    (一)自然环境

    1 、地质地貌 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 1440-3263m,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海拔 2000-3200m;
    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 1500-2000m;
    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 1500m 以下。

    2 、气候 全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 160mm,年蒸发量 2020mm,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 26%,年平均温度 7.7℃,无霜期 150 天左右,日照时数 2873.4 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 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 7.9℃。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宜各类植物进行光和作用和积累养份,并为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霜冻、暴雨等。

    3 、主要资源 ( (1)水资源 )水资源

    凉州区是古老的灌溉农业区,是石羊河中上游地区。区内地表水源主要来自祁连山冷龙岭的黄羊、杂木、金塔、西营 4 条内陆河流,属石羊河水系,径流总量为 8.88 亿 m 3 ,多年平均渠首引进量为 6.8 亿 m 3 /a,其中杂木河年径多年平均 2.45 亿 m 3 ,最小年径流 1.39 亿 m 3 (1965 年)、最大年径流 4.94 亿 m 3 (1954

    年)。黄羊河多年平均 1.38 亿 m 3 ,最小年径流 0.67 亿 m 3 (1991 年)、最大年径流 2.15 亿 m 3 (1961 年)。西营河多年平均 3.82 亿 m 3 ,最小年径流 2.45 亿m 3 (1991 年)、最大年径流 5.14 亿 m 3 (2003 年)。金塔河多年平均 1.36 亿 m 3 ,最小年径流 0.79 亿 m 3 (1991 年)、最大年径流 2.31 亿 m 3 (1954 年)。

    ( (2)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点 100 多处 30 多种,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硅石、花岗石、地热水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 15 种,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在西北占据优势。除煤的开采规模较大,有一定的历史,其余均属近几年发现。我区煤炭资源初步探明储量约 8400 万吨,其中设计可开采储量约为 1700 万吨,年开采量近几年均为 30 万吨左右,开采回采率为 82%,实际回采率为 70%,煤炭主要有无烟煤和有烟煤。

    ( (3)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

    全区森林总面积 78.06 万亩,森林覆盖率 10.13%。全区森林覆盖率略高于全省水平(9.9%),低于全国(18.21%)8.08 个百分点。森林面积按林种分:农田防护林 18.03 万亩,防风固沙林 39.26 万亩,水源涵养林 7.57 万亩,经济林 13.2 万亩。

    ( (4)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

    区内生物资源种类多,以小麦、大麦、谷子、玉米、高梁、洋芋、大豆等为主的粮食作物多达 17 种,油菜、葡萄、胡麻、甜菜、西瓜、白兰瓜、苹

    果、蔬菜、大麻、纤维亚麻、葵花籽、烟叶、发菜等经济作物有 50 多种;
    乔灌类植物多达 170 多种,用材树 50 多种;
    野生植物 200 多种.其中,药用植物85 种,大部分分布在田埂地头;
    动物有 270 多种,其中野生动物 57 种;
    野生鸟类 178 种。

    凉州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多,品质优,久负盛名,远销省内外,部分产品还销往东南亚和俄罗斯,尤其是无壳瓜子为世界所仅有。

    (二)社 会文化

    1 、区位交通 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处于兰州、白银、银川、金昌、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区内兰新、干武铁路,G30 贯穿全境,凉古、金武、民武等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 、历史沿革 凉州区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四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

    早在 4000 多年前,凉州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里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服河西,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置的“武威郡”,从此得名。三国时设置凉州,成为全国十三州之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先后在这里建都,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

    凉文化”。隋、唐三百年间,“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宋朝时期,这里是西夏国的“陪都”。元代成吉思汗之子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完成了西藏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明、清时期,分别在这里设置凉州卫和凉州府。中华民国置甘凉道,后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 年 9 月 16 日武威解放,为专区所在地。1985 年 6 月 19 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1986 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 年 7 月 27 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3 、行政区划 全区辖 19 镇 18 乡,2 个生态建设指挥部,7 个城区街道办事处。

    4 、地域文化 凉州区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平均海拔 1632m,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地势平坦,长年有祁连山区冰雪融水灌溉,形成了河西走廊东端最大的一块沃野绿洲,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农业发达地区,今天更是西部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物产资源比较丰富。区境内有可供游览、考古、研究的古建筑群、古遗址、古墓葬等 160 多处,馆藏文物 4 万多件,有举世闻名的珍贵国宝西夏碑、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西藏正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汉墓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经济发展

    2011 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176.18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92%,年均增长12.3%;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61.9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6 倍,年均增

    长 29.4%;
    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 11.37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4 倍,年均增长19.5%;
    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3.76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7 倍,年均增长 2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52.09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5 倍,年均增长 20.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3261 元,年均增长 11.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429元,年均增长 11.7%。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 1125 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47.72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6 年的 26.4:39.4:34.2 调整到 21.9:44.1:34,2010 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各县(区)第 5 位。

    二、凉州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史回溯

    凉州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从产生到发展、从一家一户经营到规模连片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自然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2000 年)

    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少蜗居都市的现代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具有清新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凉州区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这一时期凉州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形式以郊区农村观光和农家乐为主;
    经营方式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
    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极不完善;
    尚未出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制度,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2 、规模发展阶段(2000 年——2007 年)

    进入新世纪,随着金昌、武威城市居民小康化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凉州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产业规模逐

    步扩张;
    二是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形成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是经营理念亟待转变。乡村旅游经营者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环境、服务等没有高度关注;
    四是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方式从农民自主经营逐渐转变为村集体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混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3 、规范发展阶段(2008 年以后)

    这一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数量增加。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环境的改善、道路的畅通、民居风貌的整治,使“农家乐”的经营具备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发展速度加快;
    二是质量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为主经营发展为合户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
    经营内容由单一为游客提供周末休息、餐饮、茶水、棋牌发展为提供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会议等多种服务;
    投资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城市人、企业、团体、机构投资越来越多;
    三是经营规范。先后制定出台了标准和管理办法,以评定星级农家乐、推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为抓手,积极推进农家乐规范经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是效益提高。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手抓农牧业稳固村民的基本收入,一手抓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发展现状总结

    1 、产业规模 据统计,目前武威全市现有“农家乐”235 家,其中凉州区 144 家,项目投资、从业人员以及营业收入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 、产品形态 主要有田园风光旅游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体验型、现代新农村休闲型等,其中农家乐休闲度假型为主要形态。

    3 、市场开发 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外地游客所占比重极小。市场开发和营销处于初级阶段,商业运作、营销手段、品牌策划较为落后,营销资金有限,政府、旅行社等发挥的作用有限,乡村旅游与周边的旅游资源尚未联动互动,与旅行社配套连接不够,没有纳入主流产品和线路中。

    4 、产业管理 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但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还存在主管部门缺位、相关政策和制度建构滞后、规划缺乏等突出问题。

    (三)存在问题诊断

    1 、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 目前,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宏观指导。总体来看,对乡村旅游认知的误区主要有三:一是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严格意义上说,农家乐只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单个产品形态,乡村旅游有着比农家乐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业态;
    二是把乡村旅游等同于低端旅游。乡村旅游市场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应该是高、中、低结合的多层次的产品体系,符合条件的乡村应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有的地区甚至可以按照国际标准打造;
    三是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产业升级、调整、融合的过程,不仅体现在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融合方面,还体现在与文化、商业、新能源产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方面,这使得乡村旅游的类型更为丰富。思路决定出路,对乡村旅游认知的局限严重制约了凉州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2 、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目前,凉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产品与其它类型的旅游产品在线路联合、市场联合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缺乏联动;
    二是乡村旅游与农业、商业、文化产业、手工业、房地产业等的融合不够,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产业链亟待拉长;
    三是乡

    村旅游相关工作部门,如旅游局、文体局、农口部门等缺乏联动,工作合力不足。结构决定结果,对各类资源整合的不足制约了“乡村大旅游”的发展。

    3 、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 目前,凉州区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各种类型的农家乐和农业观光园为主,提供的产品以吃农家饭为主,数量不少但内容类同,特色不明显,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低收益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凉州区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点”的建设。通过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创意展示和有效传播,开发主题型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业态,开发自行车骑行、汽车露营地等新业态产品;
    二是加强“线”的培育。积极融入丝路文化旅游...

    实话说,我和作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关关键词: 沭阳章集2019规划

    相关文章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