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安全
  • 硬件知识
  • 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的振兴——兼论中国教育改革15年

    时间:2020-02-15 07:46:0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StartFragment-->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的振兴——兼论中国教育改革15年  涂乃登/王火生     (涂乃登 王火生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过去的遗产:问题或矛盾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注重发展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 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 僵化了”。[①]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之风日盛,1898年清政府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宣布“废 科举,兴学堂”,遂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土壤上开始了缓慢发 展的历程。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未能加速这一变化。这一时期的教育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两 极分化现象。照西方模式兴办的高等和中等教育基本上只是为社会上层阶级设立的,广大劳苦民众可望不可及 ,而存在于民众之间的基础教育却多半依旧是封建式的或者半封建式的。且绝大多数的民众子女始终与学校教 育无缘。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的教育体系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 件的限制。人民共和国选择了一条苏联式的发展道路。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一个按照苏联模式 构建的教育体系刍型基本形成。这种教育体制模式的主要特色是“集中统一”: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统一的 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高度集中这样一种特点,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说,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它 的合理性。从建国初直到“文革”前夕,新中国教育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为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 了大批人才,奠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弱点 :束缚创造力和活力,钳制发展。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在一种极其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和过于强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建立起来的,这就意 味着脆弱的经济必须承担起超负荷人口的教育。这种“穷”与“大”的矛盾及由此派生的“教育普及与提高” 、“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矛盾,始终是困绕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 种势力并存的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怎样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矛盾的牵掣,在照搬苏联模式的同时,新中国在教育发展方面也借鉴了延安时期的经验 ;另一方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积极探索着另一种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办法。探索的目的,旨 在加速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它尽快适应并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些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但 是,不可否认,有些探索却是极具破坏性的,并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后果: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 想的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 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 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并且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 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      二、邓小平与1977年后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恢复了领导职位,他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说“我们国家赶上世界先 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②]“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 是要一直抓下去的”。[③]这显示了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对民族、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战略远 见和卓识。      在小平同志的领导和关心下,被“四人帮”搞垮了的在50年代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很快得到恢复,但基 本体制并未有所改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 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体制的落后与现实需求冲突与脱节的矛盾。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向全党郑重宣告:如果我们现在不改革,四个现 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葬送。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④]“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⑤]“不 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⑥]因此,在率先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浪潮袭来 时,对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高度计划、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1 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从理论和政策上给予了肯定的答复。他说“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⑦]这个“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当然也包括了教育体制 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要搞好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77年,他 出来主持工作后,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⑨]此后,小平同志就教育工作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号召“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 兴办教育事业”。[(10)]为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铺垫 。他指出:“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 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11)]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为中国教育的发展 和改革指明了战略方向。      1985年,党中央主持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十稿)。在这次会议上,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肯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是个好文 件”。他说:“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 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 ,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 的责任。”[(13)]他严厉批评了那些“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的“忽 视教育的领导者”,说他们“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14)]强 调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 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15)]他 号召“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16)]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17 )]      会后第8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是一个很及时的重要文件,它总结了过去几 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 新的论断和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 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需要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 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18) ]文件分析了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部门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 ;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 ;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培养能力不够,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忽视实践环节,专业 设置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提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和教育改 革的重要方针。      此后,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距离社会主 义建设的需要仍然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小平同志1989年3月在 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 展不够”。[(20)]此后,他又几次重复了这一观点。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这些“谈 话要点”为中国改革在各个领域继续深化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其中谈到“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 和教育。……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21)]为落实好小平同志这 一指示精神,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宏观指导,把教育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 系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在经过近五年的酝酿、反复论证之后,数易其稿,于1993年2月终于发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个文件在总结了前一段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及战略方针,提出了全方位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指导纲领,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绘就了一幅精美的蓝图,标志着中国教 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为了组织落实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于今年六月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这是继1985年之后由中央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 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这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批评了当前还存在着的 那种认为“经济要上,教育要让”,“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上经济项 目、盖楼堂馆所、拖欠教师工资的错误认识和现象。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这样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 要犯历史性的错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保证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央要求 ,凡是教育战略地位落实得不好的地区和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下决心调整本地区本部门的建设布局和 投资结构,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要把重视人才培养、保证教育投入、为教育办实事,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 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22)]      有了全党全社会对把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提到战略高度的正确认识,有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领导对教育 的重视和关心,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动力、有了保障。15年来,正是在小平同志的正确指导和 关心下,党和人民对于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从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到十三 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深化。也就是在 这个过程中,教育改革才得以不断地向深层推进,步伐不断地加快,教育事业也因之不断地有新的发展。      (二)15年教育改革的简单回顾      “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23)]教育改革则是要扫 除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陋习、陈规等多种弊端。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和协调好前文所述的“穷”与“大”、“ 红与专”等矛盾和关系。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协调好“统与分”的关系。管理是一门艺术。过于集中,过于统一就会钳制活力 、束缚创造力和积极性,完全分散、分而治之则不合国情。这项改革基本上是从1985年中央发布《关于教 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开始的。《决定》指出:“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 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4)]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把基础教育的 管理权交给地方,以后进一步扩大到对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在学校内部推行校 长负责制(高校则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则是努力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 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 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 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计划外自费生三结合的招生办法和国家分配与学校推 荐就业和学生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有的学校还搞了“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改革。到1993 年,国家任务计划招生数占整个高校招生数的比例已降到60.7%,而委托培养和自费生所占比例则上升到 39%。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这项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强调了 “政事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原则。      2.改革办学体制,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矛盾。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增加投入的问题。小平同 志指出:“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25)]“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 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5年来,各级政府在保证增加教育投入方面作了很大努 力。1985年中央提出要保证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现在又提出“三个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底子薄 ,仅靠政府的努力来增加投入,是不可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必须继续借鉴过去的“两条腿走路” 的经验。邓小平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

    [1] [2] [3]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的振兴——兼论中国教育改革15年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