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7

    时间:2020-08-14 08:41:38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部编版

     五

     年

     级

     下

     册

     语

     文

     教学计划

      班级:

      姓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67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在基础部分掌握的还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借助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在习作方面,有的学生写的东西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基本语句都不能写通顺。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缺乏学习热情,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本学期将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加强阅读和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力争教学质量上台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

     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做。

     五、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六、教学措施与方法:

     (一)充分备好课

      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1、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4、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5、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

      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

     2、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3、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三)教给方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

      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2、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四)培养习惯

     在习惯的培养上,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强化训练及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中受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家校结合,形成合力。

     争取家长支持,通过家访、话访,家长会达到增进师生感情、家庭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的目的。制定扶优补差计划,开展一帮一活动,使优生更优,差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七、教学进度表: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3.2—3.6

     《古诗三首》(3)《祖父的园子》(2)

     书法展评(1)假期读书交流会(2)

     二

     3.9—3.12

     《月是故乡明》(1)《梅花魂》(1)《口语交际》(1)《习作》(2)课外阅读(2)书法(1)

     三

     3.16—3.20

     《语文园地》(2)《草船借箭》(2)

     《景阳冈》(2)课外阅读(1)书法(1)

     四

     3.23—3.27

     《猴王出世》(1)《红楼春趣》(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书法(1)

     五

     3.30—4.3

     《快乐读书吧》(2)《汉字真有趣》(2) 课外阅读(2)书法(1)

     六

     4.6—4.10

     《我爱你,汉字》(2) 《古诗三首》(3)

     课外阅读(1)

     清明节放假1天

     七

     4.13—4.17

     《青山处处埋忠骨》(2)《军神》(2)

     课外阅读(2)书法(2)

     八

     4.20—4.24

     《清贫》(1)《习作》(2) 《语文园地》(2)

     课外阅读(1) 书法(2)

     九

     4.27—5.1

     《人物描写一组》(2)《刷子李》(2)

     课外阅读(1)书法(1)

     五一劳动节放假1天

     十

     5.4—5.8

     《习作例文》(1)《习作》(2)《自相矛盾》(2) 课外阅读(2)书法(1)

     十一

     5.11—5.15

     《田忌赛马》(2)《跳水》(2)

     课外阅读(2)书法(2)

     十二

     5.18—5.22

     《习作》(2)《语文园地》(2)《威尼斯的小艇》(2)

     课外阅读(1)书法(1)

     十三

     5.25—5.29

     《牧场之国》(2)《金字塔》(1)《口语交际》(1)《习作》(2)课外阅读(1)书法(1)

     十四

     6.1—6.5

     《语文园地》(2)《杨氏之子》(1)《手指》(2)

     课外阅读(2)书法(1)

     十五

     6.8—6.12

     《童年的发现》(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书法(1)

     十六

     6.15—6.19

     复习(8)

     十七

     6.22—6.26

     复习(6)

     端午节放假一天

     十八

     6.28—7.3

     复习(8)

     十九

     7.6—7.10

     期末考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能力。应该利用角色转换,虚拟情境,有重点地指导朗读,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好。

     19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一、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体会情感。“荷兰, 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补充说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成功之处

     1.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地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的向往。于是,我就给学生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学生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三、不足之处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还不够明显,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最后归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0 《金字塔》教学反思

     《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

     一、教学效果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角度,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金字塔夕照》中,作者一方面运用浓重笔墨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了人类伟大创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抨击了对古文明的掠夺,思考世界文化的多面现实。比如他在文中写到:“我曾经到过西方一些著名的城市,在他们的广场上像一把朝天的宝剑样,耸立着古埃及的尖碑,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国的青铜器和瓷器……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增加光彩:相反,恰恰是他们的罪恶掠夺的见证。”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感情是深沉的,是鲜明的。对西方列强对金字塔的掠夺、埃及人民沦为奴隶充满了强烈的愤怒和谴责。

     2.体味文章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例如:“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淡,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的。”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又因循着语言固有的诉诸想象的功能,是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二、成功之处

     1.运用想象。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这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价值问题引领,引人深思。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使学生感悟到金字塔的神奇,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会有很深的感悟。在现代人眼中,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未解的千古之谜。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霜洗礼,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

     三、不足之处

     让学生了解“金字塔是如何砌起来的”这一问题时,方法有些单一,画面感没有。

     四、改进措施

     我要借助有关FLASH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建造过程,让学生复述该建造过程。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金字塔建造过程的理解并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由复习相关的课文导入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准备, 互相交流讲解的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积累有关材料的兴趣和能力。紧接着引导学生小组交际评选代表、全班交际互相评价。整节课在自然状态下有序进行。

     交际中学生发言积极、劲头十足,有很强的交流欲望, 讲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课堂上笑声不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度。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本身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知之甚少,三是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21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教学效果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画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二、成功之处

     1.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学生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学生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

     孔君平听完杨氏父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改进措施

     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2 《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整体把握,重点感知,体悟表达方法。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成功之处

     突破难点,更好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再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四、改进措施

     1.大力表扬敢于质疑的学生,让学生们能够有意识地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拓展思维。

     2.体会文本。在把握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应该布局全文,不能把眼光放在一小段内容上。

     23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一、教学效果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 “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自然段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成功之处

     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人的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的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三、不足之处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由老师讲笑话和学生谈感受导入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准备——搜集笑话, 互相交流搜集和积累笑话的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积累笑话的兴趣和能力。紧接着引导学生总结讲笑话的技巧、小组交际评选代表、全班交际互相评价。整节课在自然状态下有序进行。

     交际中学生发言积极、劲头十足,有很强的交流欲望, 讲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笑话,课堂上笑声不断,同学们都得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笑话, 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

     习作:漫画的启示课后反思

     《漫画的启示》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八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写一写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怎样使学生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写出受到的启示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在本次习作教学中一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激趣导入,激发情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不同风格的漫画,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打开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漫画,生活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学生喜闻乐见,兴味盎然。当学生畅所欲言说图意、说联想,还没有意识到是在学习时,教师已经在学生不经意间,引导他们进入了怎样读懂漫画的学习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联系生活,引导取材: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能从生活中广泛的取材,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充实,才能生动感人,所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修改习作,提高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对照写作要求对初稿进行修改,可自改,高声诵读,边读边修改;可同学互改,取长补短;可请教老师,指导修改;可对比范文,比中修改。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鉴赏评价,张扬个性: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习作的“亮点”。这样的鉴赏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欣赏者本身从中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了习作者的个性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成功,张扬个性的场所,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相关关键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免费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