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教育途径

    时间:2020-03-06 08:02:36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教育途径
      
      裴桂清,符潇潇(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8)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高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高校学生由接受认同到掌握运用的过程。在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高校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只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显性教育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所以隐性教育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推进新世纪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71-02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较而言,它没有显性教育形式的直接与强烈,而是在各种形式的教育载体中隐藏着教育目的,运用使大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无声息地将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渗透于受众,令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现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隐性教育将成为更好、更快地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手段。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与策略,同显性教育相比较而言,它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地、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影响的教育方式[1]。
      
      隐性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信息传递方式的隐蔽性。这一传递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向受众有意识地传达某些信息或是将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活动中,但是其方式既不直接也不明显;二是受众不自觉、无意识的行为,但这一方式对受众的影响比较大。(2)大众接受教育的隐蔽性。隐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受教育者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信息摄取机制,自觉接受隐性教育的影响,没有任何排斥和逆反,并能与显性教育互补。(3)教育结果的隐蔽性。人们的生活世界里存在着隐性教育,而隐性教育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缓慢的,但也是持久的。
      
      二、隐性教育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隐性教育作为间接而又隐蔽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它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是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采用“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虽然显性教育方式能够培育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但是这种方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却难以克服高校学生对其产生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相反,以“渗透”为主的隐性教育基于其所具有的信息传递方式隐蔽性、大众接受教育隐蔽性、教育结果隐蔽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显性教育具有的缺点与不足之处,进而更好地培育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树立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隐性教育能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内化的包含着价值性、规范性的内容得以在高校很好地实现,并且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对制度形态和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从而能树立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目标。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教育途径
      
      (一)运用手机传媒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手机最早是作为个人通信工具而产生的。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不断拓展,今天的手机已经成为可以接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的“第五媒体”[2]。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环境、条件来看,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方式日趋多样化,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也要多样化。手机短信、手机报等都能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传播渠道,在学校教育、组织宣传等传统传播渠道之外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手机短信进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将其变成理论教学或是宣传文件的“微缩版”,而是要注重其实际效果与长期效果。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把理论改编为符合短信传播特点的符号,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高校学生观念之中。
      
      首先,要将理论转换或改编为适合短信传播的符号。手机短信短小精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宣传工作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精简改编,且保留其理论精髓,以便高校师生接收和理解。其次,通过短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现代高校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手机短信接收属于个人化行为,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但是要用政治性语言编写短信,则与短信具有的个人化特点不协调,因此要尽量选择在大众中流行的新语、新词,使用口语或通俗的语言文字创作短信,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手机报也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十七大期间出台的“十七大手机报”,其中开设了大会进程、报告解读、代表风采和互动话题等栏目,通过新华网和户外屏幕进行展示,内容丰富、精彩且图文并茂。这成为众多高校学生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新选择。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当充分利用手机传媒,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广泛地深入人心,被高校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进而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二)利用网络传媒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判断和学习习惯等,网络传媒已经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与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因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3],逐渐发展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教育途径之一,它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一方面,网络传媒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提高,信息交流空前频繁,同时也有益于主流价值观及政策的传播;另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在网络传媒中泛滥,这有可能对一些鉴别能力不高的人造成思想混乱。因此,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积极利用且善用网络传媒,努力扬长避短,使网络传媒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首先,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的网络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传媒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学生对理论性网站的关注度。改变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渠道单一的状态,逐渐完善现有的理论宣传网站、网页或专栏等传播的内容,摆脱以往存在的大量复制、转贴的内容,将刻板、生硬的文字表达形式转变为生动、具体的图文并茂形式,突显其鲜明特色,并且即时更新资讯,使广大高校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资源,接受生动形象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其次,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增强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调动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借助网络传媒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动,如“在线讨论”、“专家问答”、“师生对话”等一系列的互动交流与学习形式,还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网站、网页提供优质资源共享,向高校师生推荐有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以此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覆盖面、吸引力与感染力。
      
      除此之外,要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以丰富生动的事实材料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及时发现和回答他们集中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同时,利用网络传媒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积极探索以民主、和谐、对话为特点的新型教育方法和形式,这是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和吸引力的必然选择。
      
      (三)创新多媒体教学内容,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时期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创新多媒体教学内容,就是要将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教育;将简单、直接的教育转化为全面、丰富的教育;将单向教育转化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教育模式。在制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树立内容第一的原则,不仅要追求形式美观,更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
      
      第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合理解释和科学分析问题,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引导高校学生从思想困境中解脱出来,改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消极态度,提高理论传播的实效性。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要贴近高校学生的实际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真正深入人心,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对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做出正面引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提高现实针对性,创新教学内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有稳定的载体,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本原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理论指导,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迅速发展,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而且内容要贴近高校学生的实际与生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化、有效化,才能进一步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婷婷,林丽丽。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J].学理论,2011,(18)。
      
      [2]冯培,王靖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39.
      
      [3]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相关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性教育途径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