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中考备战
  • 高考备战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再谈张学良人生中的两次泣谏的异同

    时间:2020-03-06 07:54:0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再谈张学良人生中的两次泣谏的异同
      
      金恒薇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 110044)
      
      摘 要:张学良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因为围绕其一生所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事关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而身处事变当中的重要人物张学良的态度、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事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张学良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泣谏入手,对张学良将军当年处理军阀内战及西安事变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重新诠释张学良将军谋求国家统一的伟大人格。
      
      关键词:张学良;泣谏;内战;西安事变;异同;国家统一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69-02
      
      回顾张学良将军的一生,从反对内战到东北易帜再到西安事变,情系祖国统一成为其人生轨迹中的主线。同时,张学良将军自幼就形成的鲜明个性也是伴随其一生的。当爱国情感与鲜明的个性碰撞在一起,便有了其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次泣谏。一次是劝父停止内战撤回东北,一次是西安事变前劝蒋联共抗日。
      
      一、纵使两次泣谏的时局背景不同,但在张学良的内心——谋求国家统一的情怀却是相同的
      
      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纷争十分激烈,百姓苦不堪言。虽奉父命征战南北,但张学良早已有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想法。在历经了两次直奉大战后,张学良就多次表示厌倦内战:“自个和自个打,今天跟你打,明天跟他打,明天又合,后天又不打,打死了那么多人。我真是厌倦,我一直厌倦内战。”[1]因看到内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张学良未经父亲同意,直接给蒋发电,主张言和息争御外。蒋介石派人到新乡,劝说张学良响应三民主义,把军队改为国民革命军,完成国家统一。张学良后来又以个人名义致电蒋介石,希望停止内战,共商国事。可见,在当年派系纷争欲主宰全局的情势下,张学良完全没有野心和欲望,他所想到的就是赶快停止纷争,共同抵抗外敌。
      
      1936年西安事变前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换言之就是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北和热河,华北已经处于沦陷的危机。全国民众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氏政权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加紧对红军的围剿。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全国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却一再提出“攘外必先安内”,认为剿匪是首要任务。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必然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当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与张学良“先攘外再安内”发生冲突之时,张别无选择,毅然兵谏。对于军人来说,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呀,但此时在张学良的心中,联共抗日才是唯一出路。晚年的张学良在接受NHK电台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蒋介石扣留在西安?是为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那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如果是这样,我一定自杀以谢国人。”[2]
      
      显然,军阀混战与西安事变是在两种不同的时局背景下发生的,当年军阀派系之间的内战就好比是在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之争,虽幕后有美日等国的参与挑唆,但也只是旧军阀之间谁多占点,谁少占点之事;而西安事变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在国内局势极为严峻之时,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两种不同时局下的张学良希望停止内战、共同抵御外侮的爱国之情却是相同的。虽军阀内战中的张学良曾奉命主战,但后因张伯苓及郭松龄等人的影响,当然更主要是在张学良内心深处形成的爱国思想由来已久而渐渐转为十分厌战,希望停止这种派系之争还百姓以安稳的生活;同样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这份爱国情感已经到了炽热甚至必须迸发的程度了,因为在他的内心一直背负着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再加之日本加速侵华的行动,积压许久的煎熬、愤怒化作对国家统一的巨大期待中,已容不得再有什么阻碍了。身在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之中的张学良用行动表明了自己不变的态度,那就是维护国家统一是己任,是大局。
      
      二、虽然两次泣谏的对象不同,但为达到国家统一的目的张学良都曾苦劝并泣谏过
      
      晚年的张学良多次表示:父亲与蒋公是我最尊敬的两个人,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的确,一位是父亲,一位是顶头上司。提到张学良的政治生涯或是人生经历都绕不开这两位。
      
      1928年,蒋介石统率国民革命军,并由他本人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联合向奉系发起进攻。张学良与杨宇霆这路与阎锡山部激战还是颇为得手的。但在京津地区与东北的通道有被切断的危险。日本为阻挠中国统一,出兵山东,制造了济南大惨案。张学良多次劝父亲撤回东北,可张作霖却以种种借口不愿撤回东北。张学良曾耐心地劝说父亲:“我就对父亲说,天下哪有儿子欺骗爸爸的。我说咱们东北军统一不了中国是真话。咱们只有几十万军队,现在过了黄河,再打就过了长江了。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后边没有预备军和援军。冯玉祥、阎锡山要是抄了咱们的退路,再想撤也撤不回来了。中国打内战,日本最高兴,日本对各方都支持,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几次劝说后,张学良还是继续恳请撤军。“我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不都是中国人嘛。谁多占点少占点有什么关系?怎么占不还是中国人占中国地吗!咱东北要是丢了,就不是中国人占了,而是日本人占了……”[2]78苦劝后,见父亲没有撤回东北的意思,便继续相劝,说到激动之处,张学良泪流满面。也许张作霖被儿子的诚意打动,也许是血脉亲情无所疑虑,冷静过后分析了局势,东北军都在关内,东北唱空城计了,不撤不行!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五月九日,张作霖发出息争通电。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和张学良因先剿匪还是先抗日有了很大的分歧。此时的张学良爱国情感也在不断炽热。他抱着联共抗日的坚定想法努力劝谏蒋介石。从1936年7月,张学良便开始向蒋介石“诤谏”上书,劝蒋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但毫无结果。8月张学良又苦谏蒋介石:“居今日而欲救亡图存,复兴民族,良以为除抗日外,别无他途。比来寇入益深,华北半壁河山几乎沦陷,而多数民众感觉忍无可忍,抗日声浪渐次弥漫于全国。中枢领导民众之责,似应利用时机,把握现实,坚民众之信仰,而谋抗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再谈张学良人生中的两次泣谏的异同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