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严以用权”专题研讨发言提纲

    时间:2020-08-27 08:29:1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严以用权”专题研讨发言提纲“严以用权”专题研讨发言提纲2016-11-18浏览:分享人:徐涛超手机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既是“好干部”标准的具体表现,也是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必修课。作为组工干部,要恪守“严实”二字,将“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用好干部动议提名、考察考核、监督问责三种权力,带头营造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

      用好干部动议提名权,提升干部选任公信力。组工干部要带头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动议工作办法》等,把握好干部动议提名的“三个关键”。一是把握好“哪里来”。要实施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针对干部共性特性和个性特征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建立干部人才库,并将人选作为提名重要来源之一,建立一线干部跟踪考察制度,在急难险重、基层一线发现和了解干部。二是把握好“谁来提”。建立空缺职位定期公开制度,实行干部初始提名实名制,推行组织提名、领导推荐、本人自荐、群众联荐等方式,增强选任透明度。坚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定期综合分析研判制,建立班子功能结构模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保以事择人,人岗匹配。三是把握好“何时提”。在动议启动方面,要坚持对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影响工作、领导干部经研判认定不胜任现职等五种情况启动动议;坚持领导职数没空缺、县委书记经上级党组织谈话或考察职务即将变动等五种情况不启动动议。

      用好干部考察考核权,提高选人科学化水平。组工干部要带头讲原则、讲标准、讲程序选拔干部,抓实“三个重点”,切实选好选准干部。一是建好“日常帐”。要落实省委“三重”导向和“六个决不能用”原则,树立“好干部”的政治标尺,结合岗位实际细化评价标准,确保优秀干部情况清、家底明。建立科级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台账,经常性开展干部工作调研分析,改变不考察不去了解干部、不提拔不与干部谈话、不调整很少与干部接触现象。二是画准“立体像”。要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办法,既考察干部工作圈,也考察生活圈、社交圈;既看现实表现,也看干部在不同时期的履职情况;既考察人岗相适度,也分析成员之间的相融度。要改进考察方式,坚持时间服从质量,不能为了“赶会”,就搞简单“印证式”考察,要采取提前介入、改进程序、延伸考察、走访有关部门等办法,全方位、多角度考察识别和分析评价干部。三是核实“信息源”。注重运用好审计、信访举报、监督检查、巡查等方面的成果,拓展发现问题的渠道。认真落实“一评议、两公示、两核查”制度,严格执行推荐环节评议廉洁自律、考察公示环节公布廉洁自律,坚持核查干部档案制度,对没有核实清楚“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干部,坚决不提拔使用。

      用好干部监督问责权,营造良好用人环境。组工干部要坚决抵制干部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切实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日常监督。要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加大对干部的提醒、函询和诫勉谈话,对班子不团结的干部、信访反映较多的干部、有意见有情绪的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不实的干部,及时进行提醒或书面函询。二是强化责任追究。要规范实名制推荐干部责任制,实行谁提名、谁负责;建立考察组长负责制,实行谁考察、谁负责;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对个人署名推荐、讨论决定等每个环节进行真实记录;推行责任倒查制,对出现的问题按程序逐步倒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倒查哪个环节,做到一查到底、问责到人。三是强化整治惩处。要加大对选人用人问题专项整治,对选人用人上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制止,坚决纠正。充分运用“12380”举报电话,及时调查反映问题,对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的坚决查处,对问题没有核查清楚的暂缓任用。

      时下,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目的就是要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更严的要求取信于民,以更实的成效福祉于民。依笔者之见,以严为要,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这是对党员干部用权的基本要求,更应成为党员干部用权的基本遵循,做到严以用权不逾矩。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更不得私用。用权讲规矩,用权有约束,用权受监督。勿以权欲为高,应以责重为大,有权就有责,用权必担责。无论权力大小,责任比权力更重。权用何处,怎样用好?掌权者首先必须敬畏权力,权力只为民用。其次必须深入群众,了解所思所盼,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人民,用于人民最需要之处,解决人民最迫切之事,以“严”为要,严以用权,做到权为民用。

      严以用权,确保用权不随意、不任性。权不可乱用,用权必讲规矩。“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这是严以用权的关键。权力是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直接规定的。掌权者理应严格按规矩行使权力,不得以个人好恶用权,不能随心所欲用权,更不应主观任性用权,否则,手中权力就必定用不好。无法定授权可为,严格按规章制度用权办事,做到讨论问题讲民主,决策问题讲程序,执行决议讲纪律,确保在制度规定的程序、环节、过程中正确行使权力,严防“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和违规违纪用权行为发生。用权要人民答应,做到用权为民,用到人民需要的关键处,用到人民所盼的实事上,解人民所困,排人民之难,让人民满意。

      严以用权,确保用权不唯亲、不利己。权力姓公不姓私,公权为民不唯私,只能公用不得私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这是严以用权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立党为公,用权为民的理念,明白权力,清醒用权,胸怀坦荡,排除干扰,消除阻力,从“不打招呼”、“不批条子”做起,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标、中介服务等方面,讲规矩守底线,不为他人谋利搞特殊,不为私利搞特权,时刻坚守以严为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恪守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坚持一心为公,一切为民,秉公用权,干干净净干事,干好人民所盼之事,始终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做人民放心的好党员、好干部。

      有则笑话让城管很受伤。一人当街被抢,大喊救命竟无人上前帮忙,大呼“城管打人了”,群众无不义愤填膺,挥拳相助。其实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人员对城管执法一种认识。因此提到城管,很多人总是不自觉地和一些负面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暴力”、“野蛮”、“打人”、“围殴”等等,一出现城管的执法的新闻,必定被新闻媒体热炒。在大量的事件报道中我们也发现,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不注意方式方法,手段野蛮,作风粗暴,打人事件层出不穷,引发民怨,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理应受到严惩。

      在所有的执法领域中,街头执法、面对面执法、对弱势群体执法是最复杂的、最困难的、最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的。城管执法部门对此也是有正确理解的,他们在执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唯恐出现任何闪失。无奈之下,一些创新的城管执法方式出现了,围观执法、对跪执法、微笑执法、鲜花执法、眼神执法……那么,城管执法怎样才能做到和谐执法、文明执法?实现和谐执法还需职责与权力并重。大多数地方的城管统一行使市容环卫、规划、绿化、市政、环保、工商、公安、交通等方面的行政处罚公务,实际上,这仅仅是划分给了城管部分职责,在实践上确实没有权力的体现,一但遇到暴力抗法,一但与执法对象发生冲突,城管几乎没有多少办法,非常需要从法律的层面给予城管应有的权力来保障职责的落实,目前各地出台了不少的地方性法规,但是牵涉国家层层面法律法规的还有待健全,用地方法规来协调国家法律的贯彻落实,恐怕是鞭长莫及。

      一是要健全监督机制。把过去由多个行政部门行使的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力,集中于一个机构行使,避免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的问题。城管的权力过度集中,几乎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与老百姓发生“冲突”的机会也就比其他部门多得多。但对这样一个有着如此之大、如此之广的权力的部门,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因此从法律上健全城管的监督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是要提高人员素质。人员素质是执法的关键。历年来发生在中国各地的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一再说明,城管人员素质亟待提升。提高素质,必须学习、教育、惩处多措并举,让执法人员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城管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是要搞好正面引导。不要妖魔化城管,毕竟城管执法工作的主流是好的,是完全应当充分肯定的。有网友在谈到城管时就给予了理解和同情。一位网友这样说:“人们一提到城管,大多指责的多,褒扬的少,其实,我看城管工作还是蛮辛苦的,不管是严寒冰冻,还是酷暑炎炎,为了我们的城市,他们在勤奋的工作,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说实话,我还是尊重他们的。”要多宣传先进典型,多倡导正能量,同时正确地、透明地报道执法中的违法现象,让公众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理性地进行思考和认识,形成一种支持城管、关心城管、信任城管、理解城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城管执法环境。

      日前,国家行政学院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全国10个省随机调查了1万个企业样本,结果有%的受访者对两年来的简政放权改革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有%的受访企业认为“与之前相比,审批事项少了,所需时间短了”,%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还应当继续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并提高改革的“含金量”。(7月6日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把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不断简化审批流程,优化窗口服务,两年多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这不仅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简政放权带来的红利,也进一步践行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神圣宗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的“中梗阻”现象。一些本已经过中央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且十分具体的政策,因所谓的“会签”、“处长把关”等原因迟迟未能落地,还要走没有“营养”的“规定动作”,一些干部在在办理群众事务的过程中从未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来回跑一些毫无必要的流程......这导致很多起关键作用的指导意见、决定,一到一些部委和地方的手上,时常陷入走不动、迈不出、落不下的尴尬境地。极大的拉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群众的宝贵时间。那么,该如何减少简政放权“中梗阻”现象,提高其“含金量”? 一方面,要增强干部革新意识。如果干部把权力抓的过紧,而不懂得给权力“瘦身”、给职能“健身”,就很难从思想上树立简政放权的观念,如果各级干部只是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机械执行制度,就很难发现自身问题、制度缺陷,更谈不上改正。如果在办理群众事务、解决群众困难时一概而论,就违背了“两点论”,违背了干工作的基本方法,更加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率,不利于简政放权的推进。因此,只有强化干部自我革新意识,转变干部作风,才能进一步强化干部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以之转化为干部自我革新的动力,不断提升干部服务能力,抓紧落实政策。

      另一方面,要着力创新监管方式。要制定公布权力运行流程图,指导和督促各地各部门限期公开“权力清单”和“收费目录清单”,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把公权力晒在阳光下,坚决打通优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要推行“互联网+监管”的模式,将简政放权融入信息技术的浪潮,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拓宽和畅通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问责追责快速反应机制,对“害群之马”坚决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强组织部门、纪检部门明查暗访力度,设立举报箱、开通举报电话,不断发挥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对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敢于动刀,绝不手软。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项好政策诞生实属不易,凝结了诸多劳动和智慧。政策从中南海开花,再到基层结果,这事关政策出台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只有给简政放权“瘦身”,给干部自我革新“强身”,给监督管理“健身”,才能用简政放权“减法”换来服务群众的“加法”,杜绝简政放权“中梗阻”,提高简政放权“含金量”,不负百姓福祉之托,取信于民。

    相关关键词: 专题研讨个人发言提纲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