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正文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取消预习又何妨

    时间:2020-02-25 07:56:3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取消预习又何妨  
      口方关军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0)
      语文课要进行预习,大概没有人会置疑。因为早在六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对预习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的有关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著作中。对于预习,无人置疑,还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三十多年来的语文建设中,早已把预习列为语文教学的常规之一,诸如“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这一套,长期以来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习惯地要求学生认真执行的学习规范,关于预习的作用,网上文章比比皆是,每个语文老师随便就可以说出个十条八条。
      然而,如果我们撇开早已先人为主的先哲名人的观念于不顾,排除长期以来习惯形成的心理定势的干扰,重新观照语文教学的实际,审视课前预习到底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产生了什么作用?也许会有别的见地。多年以来,笔者凭着自己长期实践与观察的结果,很想表明一个相左的观点:语文课,取消预习又何妨!不揣造次,以祈方家赐教!
      这里,我们毫不怀疑叶圣陶先生关于预习重要性论述的准确性,也毫不怀疑预习对于预习者本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只想指出,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有赖于学习主体自身的学习需求、兴趣和习惯的支撑,只有在学习主体的内部需求、兴趣和习惯的支撑下进行预习,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自觉行为,也才会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如果一旦将之作为一种规范来加以约束,当做一项任务来加以完成,亦即是靠学校和教师施加的外力来加以强制的时候,学习主体的内驱力就会被削弱和丧失,这种没有内驱力作为支撑的预习要能长久维持就值得怀疑。
      根据笔者的观察,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自觉坚持在课前进行预习的初中学生仅为150/0,有时能进行预习的不足300/0,而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则基本没有预习习惯。想一想,我国目前实行的还是五六十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大班化教学,在学生认知起点极不一致(学生原有基础存在差异,加上预习的参差不齐进一步扩大了认知差异)的状况下进行集体授课,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起点和进度是一件何等困难的事情。观察发现,大凡布置过预习作业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总是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起点定位过高。上阅读课时,往往忽略课文的感知阶段,生字生词不引导关注,学生对课文还没来得及读上一遍,作者写了点什么还没有弄清楚,教师就急着让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品味表达的技巧和语言的运用之妙等等。因此,课堂上总是只见少数几名经过预习的学生闹闹嚷嚷,一部分学生因追不上教学思路而惶惑不安,极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而袖手旁观。难怪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会有如此体会:“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经过预习者的获胜,自然就意味着未经预习者的失败。课堂不是博弈场,以大多数人的失败和被遗弃来换取少数人的成功,不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意。假如反过来,教师虽然布置了预习,而课堂教学的起点却仍然从未经预习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起步,那么布置预习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些已经预习的学生不是枉做了无用功吗?因此,据鄙人所见,语文课的预习还是以取消为好。
      鄙以为,取消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取消预习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便于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由于取消了预习,至少在每个学生来说,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的熟悉程度都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都以零起点进入文本,这便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和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按照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及时地指点迷津,有效地组织讨论,准确地把握节奏,启其所“愤”,发其所“悱”,恰到好处。因为取消了预习,在阅读课中,教师得先让学生按照要求充分地预读课文,学先于教,先学后教,如此,学生同样可以进入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预习”的境界,获得与“预习”同样的体验,收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这是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同步参与的教前预读,可以避免以往只有少数学生进行预习的状况。从阅读过程的完整性来看,过去的阅读教学,因为布置了预习,课堂上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边读边议,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目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推进完全有赖于教师的带动,有赖于教师提问的逐渐深化。这其实是一种不完全的阅读。因为它缺少一个“由学生自读到生疑”(即产生问题)的过程,而阅读能力不应仅仅是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旦离开了教师,就会陷入无从人手的阅读之困。取消预习,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先学致疑”的环节,不仅为教师的“教”提供了切人点,也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学生往往会借助“文章写了什么一是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要这样写一写得怎么样一‘我’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文章让‘我’获得了什么启示”等等一系列的追问,自觉地经历一个由“仰视(平视)文本”,到“俯视文本”的阅读过程,所获体验的深刻性不是“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可以相比的。
      第二、取消预习有利于学生摆脱“唯本是读”的狭隘的语文学习观,拓展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丰富语文生活
      把预习列为语文教学常规,大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当文革的浩劫之后百废待兴之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规范正在逐步地建立起来。当时有一个影响颇深的口号是“以‘纲’(教学大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把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定位为立足于教好课本,用好语文教材,在当时拨乱反正的特定背景下提出这一口号对于帮助教师摆脱课堂教学的迷茫状态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关预习的语文教学常规就是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的发展,“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思想的局限性也日渐明显地暴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了“唯本是教”、“唯本是读”的狭隘语文教学观的产生。语文预习的常规实际上就是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定位在教好课本,读好课文上,学生课前课后都围绕着课本打转,这与今天的《语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高中英语 作文 大全 英语 初中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