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高考课件
  • 中考课件
  • 高考教案
  • 中考教案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常态 正文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2020

    时间:2020-10-31 10:52:45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判断,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
    中央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与此相适应,在政策工具方面,从“全面调控”向“定向调控”转变,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方式。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在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的年代,劳动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过去依靠拉关系、走后门等寻租行为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或难度也加大了,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转型升级。

    (篇二)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
    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
    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篇三)

    26日上午,**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报告。**教授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高度,直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状况,科学地、贴切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的新常态,用深刻的理论论述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洪教授的报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如何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认为应该结合**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发展的设想。我有一些体会:

    首先,当前我县已有的产业和发展情况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县的第三产业一直不太景气,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消费不足,消费主要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真正用于购物、娱乐和高档消费的并不多,所以繁荣商业和服务业应该优先考虑。修建超豪华的休闲、娱乐场所不仅可以吸引外地客商,还可以促进本地人口的消费,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如修建超豪华的歌舞厅、酒吧、茶吧、新华书店、游乐园、商场等。变星罗棋布为旗舰式引领。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对树木、花草的需求量上升,对绿色、环保的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成规模的、有影响力的品牌较为缺乏,发展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推动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如果心里没有群众,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常态经济”着力加强民生工作,建立健全民政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弱势群体应保尽保,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解决优抚、安置、低保、医疗救助等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扶贫工作开展,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结果。

    **的发展要作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要逐步地去实现,要根据财力状况实现渐进式地发展,**才会越来越美好。

    (篇四)

    中共**县县委中心组(扩大)会暨“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于2014年9月26日上午在**大剧院举行。会议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作了题为《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的专题讲座。教授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宽广的视角、丰富的资料、新颖的理念、精辟的论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如何在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为中心组的一名成员,多年来我加强对党委中心组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把理论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各项工作高效完成。对此,我个人认为,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修养,与时俱进,立志有作为

    1、要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组织观念。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忘记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不能忘记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要充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表率作用。

    2、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辈子始终不渝。在工作中不断地警示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锻炼,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3、要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接受监督。对于群众的批评意见,要能够听得进,坐得住。要按照《党章》的要求,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本着“事无不可对党言”的精神,向组织敞开思想,诚恳地接受组织的监督,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明确方向。

    二、群众工作是必修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 我们的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提升工作水平,只有向群众学习,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做群众的贴心人。习书记提到“给群众办成事儿没那么难?根本在于你想不想办。是不是始终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兄妹、甚至子女,充满感情的办,挖空心思的办”。让我们年轻干部更加深刻体会到为群众办事的重要性。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是干部“以民为本”意识的大考场,考官就是群众,考卷就是切实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以此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紧抓发展第一要务,构建具有**特色的经济结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于推进**经济各项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尽管近年来**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然是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完善和落实高起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体现到重大项目的落实上、体现到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上。

    四、大胆改革创新,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究和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全国和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中,抓住机遇,开拓奋进,积极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工作中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进扶贫开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抓好水利这个打基础、利长远、惠百姓的大事,大规模兴修水利,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按照“新常态经济”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如果心里没有群众,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常态经济”着力加强民生工作,建立健全民政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弱势群体应保尽保,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解决优抚、安置、低保、医疗救助等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扶贫工作开展,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结果。

    六、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当前,“新常态经济”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主导产业、骨干优势企业不够强、不够大;
    区位和交通条件处于劣势;
    财政收入困难,财源薄;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企业数量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等。促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更好地推进“新常态经济”中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重视“三农”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统筹抓好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领导干部应养成实干的工作作风。

    七、勇于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乡镇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

    (一)狠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立县 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营造全县干部群众共营发展环境、共引项目资金的招商引资浓厚氛围。按照县委政府研究制定的“成子湖生态大棚提升方案”和市委政府研究制定的“一村一品”招商引资策略,利用我县特有种植、养殖特色产业,搞好现有2个项目的资源整合的同时,有计划的引进大项目,充分发挥我县的种植、养殖特色产业交通区位优势,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依托鲜食蔬菜这个平台,积极引进新的项目,走深加工和培育特色的路子,盘活创新传统农业。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优化环境,使资金、项目引得进来;
    二是通力协调,使项目留得下稳固发展;
    三是宣传扶持,让资金盘活资产、项目带动产业。同时,结合实际制订招商引资奖惩制度,并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镇村干部年终责任制考核的内容,强化招商引资责任。

    (二)突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突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程度。注重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逐步扩大以葡萄、韭黄、番茄、小米辣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为重点,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县特色农业在省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注意扶持引导,壮大民营经济

    积极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县党委、政府要积极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在企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之间实行互联互保,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贷款抵押的保险金和业务收费。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入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其为企业沟通、协调、传递市场信息、引进技术等服务作用。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选择具有较大规模、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聚合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拉长产业链,尽快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的一批民营经济企业。

    (四)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

    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大禾庄园休闲娱乐中心”的开发利用,把葡萄采摘、农产品推介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州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

    (五)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城镇建设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新哨小集镇建设,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篇五)

    9月26日我参加了**学习会,认真聆听了经济学家**的《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使我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我认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给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预期。

    今后一个时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要科学把握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应对新常态。

    一是精心培育产业。在新常态下,要通过政策调控和行政引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转移到产业培育上来,做好成链、集群、融合、创新。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天然气、机电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科技服务八大成长型产业成链集群发展;
    大力推动纺织服装、木业精深加工、新光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或管理经验实现能力提升。对具有前瞻性、引领型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行投资,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园;
    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高度协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经营。

    二是抓改革攻坚。要突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利益格局和机制枷锁,构建充满活力、竞争有序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放活微观管理,给市场主体松绑,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减、下放”,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三是建设新型城镇化。重视城镇管理,着力构建“人性化、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清爽、干净、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推进形成“一镇一园、一村一品、社企结合、产销联动、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围绕主导产业和成长型产业补链培强,瞄准“高精尖”项目和国际国内五百强企业,科学梳理招引项目,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实效。扶持和引导已有的外地企业、本土企业发展和投资壮大,在本地增加投资,对新增投资部分视同招商引资任务。

    五是着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改造,盘活更多的土地,支持工业经济和服务产业的发展。改进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意识,重点关注和解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殷实、美丽、和谐**”建设,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在**日上午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有幸聆听了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的关于《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让我们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近几年来,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逐渐凸显和释放,原有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常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推动政策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全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可以预见,在新常态下,全县各大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会增多,生存压力将会加大。在此情况下,作为公安交警部门,更要发挥服务职能,调整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载体,全力地做好全县企业交通安全保障工作,有效服务企业发展。

    一要建立定期联系机制。通过定期深入企业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了解企业车辆运输、管理及职工交通安全等情况。同时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工作,协助企业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排查整改车辆安全隐患。对于走访中收集到的企业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按照单位职能,迅速抓好落实。

    二是建立主动服务机制。要切实提升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实效性,细化措施,履行职能,当好企业运输车辆安全管理的服务员、宣传员、参谋员和监督员。根据企业车辆和驾驶人情况,适时做好年检告知、违法告知等服务,协助企业做好车驾管业务的办理、车辆安全检查检验等工作。定期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协助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广大运输车辆驾驶人员以及企业职工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力所能及地解答企业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帮助解决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警企协作,最大努力地维护运输车辆的交通安全。

    三要建立优先服务制度。积极适应全县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对企业车驾管等业务,要“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办理、一站式服务”,并结合实际,积极推行预约办理、延时办公、错时办公、现场办公等便企利企服务机制。要力所能及地为运输企业产品、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车辆,提供绿色通道,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交通环境。企业运输车辆或职工一旦发生的交通事故,应坚决快速出警、快速处置,优先勘察、优先调查、优先调解、优先办理,最大努力地将交通事故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篇三)

    **日,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听了洪教授的讲座后,我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是必然现象,是一种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
    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题目中国经济新常态_——心得体会

    学院名称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业名称

    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

    张涛

    学生学号

    2016020754

    任课教师

    赵波

    教务处制 2016年10月28日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11月9日,习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年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谋求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是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新判断。“新常态”必然带动深刻变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敏锐地意识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应势而动、因势而谋,增强化危为机的本领,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先机。

    迎接新常态,施展新作为,就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民生为大”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优化服务流程,满足群众诉求,把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上,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书写在群众生活的变化上。

    回顾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脉络。这究竟是短期的调整,抑或景气循环周期的一个区间,还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一时间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

    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影响潜在增长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等等。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工资成本不断上升,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则使得储蓄率趋于下降,进而带动了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同样是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意味着900多亿元的增量,到2014年就要增加5600多亿元。

    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批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长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平均降幅达30%左右。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不仅如此,当前我国更面对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大调整、大过渡以及科技革命的多点突破、加快应用。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
    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要用“改革红利”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要始终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耐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同时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
    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支撑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日渐式微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继续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以改革开放红利开启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比如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资本市场中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加快释放资本潜力,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获得更加充实的血脉滋养;
    比如科技创新,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
    比如扩大消费,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所以应在开辟新的消费增长点上下功夫;
    比如制度创新,通过各领域改革的联动集成,激发市场活力,构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机制。

    应当强调的是,要渡过经济减速关口、平稳转向新常态,防控化解各类风险难以避免,也十分复杂,对于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以及信用膨胀、财政收支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还需强调底线管理、主动有为。当前,中央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着既定步调推进改革,态度和力度都表现出强大的定力和决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让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新常态,新机遇。总的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面对新常态,关键在于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清除制约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等的体制机制“藩篱”,主动适应新变化,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在**日上午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有幸聆听了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的关于《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让我们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近几年来,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逐渐凸显和释放,原有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常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推动政策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全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可以预见,在新常态下,全县各大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会增多,生存压力将会加大。在此情况下,作为公安交警部门,更要发挥服务职能,调整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载体,全力地做好全县企业交通安全保障工作,有效服务企业发展。

    一要建立定期联系机制。通过定期深入企业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了解企业车辆运输、管理及职工交通安全等情况。同时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工作,协助企业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排查整改车辆安全隐患。对于走访中收集到的企业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按照单位职能,迅速抓好落实。

    二是建立主动服务机制。要切实提升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实效性,细化措施,履行职能,当好企业运输车辆安全管理的服务员、宣传员、参谋员和监督员。根据企业车辆和驾驶人情况,适时做好年检告知、违法告知等服务,协助企业做好车驾管业务的办理、车辆安全检查检验等工作。定期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协助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广大运输车辆驾驶人员以及企业职工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力所能及地解答企业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帮助解决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警企协作,最大努力地维护运输车辆的交通安全。

    三要建立优先服务制度。积极适应全县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对企业车驾管等业务,要“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办理、一站式服务”,并结合实际,积极推行预约办理、延时办公、错时办公、现场办公等便企利企服务机制。要力所能及地为运输企业产品、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车辆,提供绿色通道,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交通环境。企业运输车辆或职工一旦发生的交通事故,应坚决快速出警、快速处置,优先勘察、优先调查、优先调解、优先办理,最大努力地将交通事故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篇三)

    **日,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听了洪教授的讲座后,我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是必然现象,是一种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
    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学习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
    保护知识产权;
    淡化官本位;
    鼓励适当的冒险;
    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
    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如何在新常态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习近平总书记首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并对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对于我们能否在经济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一要深刻领会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习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因,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与时俱进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方略和重要遵循。如何

    1 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增强做好我市经济工作科学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关键,我们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正确认识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正确认识今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我们必须准确领会习总书记“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部署的各项任务上来。

    二要明确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发展思路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同时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乌兰察布如何在“三期叠加”和经济持续下行的复杂形势中继续砥砺前行?今年1月份召开的乌兰察布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了明确回答,那就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市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即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着力建设六大基地、突出五个支柱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跳出”乌兰察布寻找发展

    2 新机遇、新产业。做好“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这是市委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对全市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全市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而提出的新任务。

    三要抢抓新机遇实现全市经济新跨越

    新常态就是新机遇。新常态中既面临着新挑战,又蕴含着新机遇。当前,我市同全区、全国一样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处于重大调整和重构时期,同时也是重新洗牌、各显身手的最佳时期,这为我们顺势崛起、赶超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针对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的深度调整,乌兰察布市要跳出当地放眼全国、全球,把发展定位在打造蒙晋冀长城金三角、融入京津冀、对接俄蒙欧三篇文章上,以此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战略。同时更要正确地审视和发挥全市优势,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把围绕首都、依托首都、保障首都、服务首都、得益于首都作为发展定位,着力建设能源、绿色农畜产品供应、高端化工产业、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及承接产业示范“六大基地”,突出电力、氟化工、电石化工、石墨化工、信息“五个支柱产业”,培育文化、养老、体育及医疗保健四大新兴产业,从而摆脱当地后发劣势、赢得先发优势,努力在新一轮深度调整中走进前列。

    四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引领新常态

    3 新常态要展示新作为。适应新常态,关键要有真本事,贵在主动,只有主动才能把握先机,只有主动才能大有作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主动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积极引领新常态、新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调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发展。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市情,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丝毫放松抓发展的决心。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继续竭尽全力搞建设、集中精力促发展,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并将机遇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发展的举措、加快发展的成效,努力把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把乌兰察布跨越发展的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新常态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
    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做好“三篇文章”的总体部署上,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
    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从严从实抓作风的要求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进一步提高引领跨越发展的能力。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在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取得新业绩。

    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适应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自今年5月和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吏治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常态”。对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积极适应,争取新的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极大勇气和决心全面彻底地惩腐肃贪、狠刹四风、激浊扬清、标本兼治,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举措,澄清吏治,提振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的认可与坚定支持,成为吏治新常态。之所以称之为“新常态”,是因为一系列措施已经逐步常规化,官场的清新状态趋于稳定化。

    新常态下,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党性标准更高,宗旨意识更强,工作要求更实,作风纪律更严,制度约束更紧,氛围风气更清新。事实上,吏治新常态正深刻改变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言行,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搞形式少了,求实质多了;
    讲享乐少了,作奉献多了;
    随意散漫少了,按章办事多了。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潜规则”干扰少了,工作的精力多了;
    迎来送往应酬少了,干

    事创业时间多了;
    党员干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候,回避少了,主动承担多了等等。

    吏治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是作风建设抓铁有痕的结果,是政治生态改变优化的表现,是广大干部群众期盼的状态,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创新作为的良好契机。

    吏治新常态是民心所盼、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对这种新常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首先,从思想认识来看,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这股清新之风只是一阵台风,刮过了就会“涛声依旧”。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党中央正风肃纪的决心和毅力,事实上这种“新常态”完全不同于以往,更不是一场“运动”,而将是长期、常态化的存在,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状态。其次,从个人心态来看,有的党员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出现了难适应、不习惯的状态。有的感叹工作标准太高、要求太严、工作节奏比以前快了,“压力山大”;
    有的抱怨禁令太多、福利取消、收入减少,感觉“越来越不自由,越干越没意思”等等,出现了观望等待、焦虑埋怨等情绪,期盼狠抓作风建设举措快点结束。再次,从行动作为来看,有的党员干部抱怨“为官不易”,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消极应付,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等等。

    凡此种种,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其影响和危害却不容

    小觑。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讲,能不能适应吏治新常态是当前面临的新考验,能不能尽快走出认识误区和纠正行为偏差将关系到事业成败。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蒙混过关的思想、法不责众的心态、打擦边球的侥幸,尽快结束那种庸懒散奢的不正常“状态”,步入群众期盼和满意的“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充分抓住新的机遇,积极迅速调整心态,勇敢地把责任扛在肩上,奋发努力创造新业绩。

    一是要打消顾虑,坚定信心。面对新常态,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发力的恒心,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进一步坚定对中央正风肃纪的信心,打消顾虑,主动调整思维、心态和行为,积极适应这一新常态,迅速在新常态下来谋划和开展自己的工作;
    要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成果,持续改进作风,积极作为,当好“大管家”,扎实做好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要自我约束,规范用权。面对新常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懂得,与其他人相比,做党员、当干部就必须

    遵守更多的规矩、接受更严的约束,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自觉。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自我约束,习惯在严于律己中担当责任,习惯以清风正气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严格按章办事,成为普通党员、群众的榜样;
    充分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做到规范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为群众谋福祉,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本分和应尽的职责。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物,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高管理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是要坚守底线,接受监督。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坚守党纪国法、廉洁从政、思想道德的底线,心存敬畏,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坚守底线的模范,努力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楷模。社会和群众对公务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监督将无处不在,无论是监督的内容、形式和力度都将比以往更多更大。我们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把群众的监督作为一面镜子,畅通建言献策、批评监督渠道,主动深入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省自身,明得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改进工作。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坚持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牢记服务宗旨,主动接受干部职工和社会群众的监督、评判,切实提高

    服务质量。

    四是要着眼全局,谋划长远。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善于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的大局出发,积极观大势、谋大事;
    要着眼长远,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坚定发展战略,不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从全局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五是要适应期盼,提高标杆。面对新常态,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积极顺应人民的期盼,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思想境界要更高,履职能力要更强,工作标准要更高,服务效果要更好。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牢固确立群众观念,多办人民群众期盼和欢迎的事。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坚持“机关满意、干部职工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自身满意”的“五满意”标准,切实提升工作品质,主动回应干部职工和群众期盼与关切,为干部职工和群众多做实事好事。

    六是要提振精神,勇于担当。吏治新常态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能干事、干成事者提供了舞台。面对新常

    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弘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忠于职守、专于事业的精神,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的大局中展现作为,在服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事业中做出更大成绩,不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按照《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所赋予和明确的职能要求,克难奋进,迎难而上,积极创新作为,在厉行勤俭节约、推进公车改革、规范资产管理、优化社会化服务中体现后勤战线同志的人生价值,展示机关事务工作者的良好风采。

    适应新常态 为全县工程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今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提“新常态”,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就是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作为担负全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的住建部门,如何理解新常态,怎样在新常态下准确把握形势,找准目标定位,以创新的理念和更有效的措施推动全县工程质量安全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面对新形势,要求我们干部职工“时时在状态”

    随着我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县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工程项目成倍增长,由过去的每年150多项,增加到300多项;
    建筑面积成倍增长,由过去的150万平方米,增长至每年的300多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的成倍增

    长,由过去的6层,到现在的11层以上;
    监管战线已遍布全县各镇。新的监管形势,要求我们不能沿袭惯性思维,对变化了的形势反应迟钝,甚至于浑然不知、依然故我。我们将紧紧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创新监管方法,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监管队伍,为全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二、面对新挑战,要求我们要有精细的监管方法

    如何面对新挑战,怎样适应新常态下精细化监管。我局作为全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将在以下十二个方面实现监管工作的新常态:一是做好重要时间节点后复工安全隐患排查的常态化;
    二是做到每项工程开工前的质量安全强制把关的常态化。三是做到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的常态化。四是做到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工程的重点监控的常态化。五是督促施工单位负责人带班生产的检查的常态化。六是强化企业实现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培训及工人安全“三级教育”的常态化。七是实行“差别化”管理,重点监控薄弱环节的常态化。八是开展建筑施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常态化。九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创建工作的常态化。十是利用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安全信息预警的常态化。十一是加强汛期、高温时段及节假日等特殊时期施工安全管理的常态化。十二是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检查,建立起重机械安

    全台账的常态化。

    三、面对新任务,要求我们有创新的监管理念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深刻研判,创新理念,超前谋划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适应新常态。一是强化学习,克服“本领恐慌”。要求监管人员强化质量安全业务知识的学习吸收,更要注重政策理论的更新提升,强化从全局视野中思考自身定位,增强工作前瞻性,提升监管本领。二是创新方法。认真汲取先进地区、合肥市的监管方法,全面启用质量安全现场监管电子平台;
    三是改进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传统惯性思维模式,不断探索,改进监管方式。用实践来检验创新的成果,用改革创新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现新突破。

    新常态呼唤新作为。只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殚精竭虑谋发展,扑下身子干事业,就一定能在新常态下实现全县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了系统阐述。这一重要讲话对统一全党认识、指导今后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讲话和会议精神,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和认识。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

    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

    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

    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守底线的基本着力点。国之大计在于民。在新常态下守住底线,关键是坚持民生为本,做好兜住底线、改善机制和完善社会治理3篇大文章。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就业总体稳定。同时,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按照“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群和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

    均数掩盖大多数,力争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新常态新作风心得体会思想作风心得体会整顿工作作风心得体会

    【一】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和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重大成果及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形成从严治党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推动形成从严治党新常态,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命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人民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的梦。从现实看,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群体多极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趋势凸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前所未有、世所罕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最大限度地听取不同方面、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并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破解“其兴也浡、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致力回答好的重大课题。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开始,我们党就始终保持警醒,不断强化自觉,努力交出优异答卷。新的历史条件下,“四风”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的消极腐败因素,对我们党造成严重危害,构成严重威胁。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必然要求。从严治党是冲破改革羁绊的锐利武器,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强大法宝。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推进新的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重要准备,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从严治党既是新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的伟大斗争的推进作了重要准备、提供有力抓手,又是新的伟大斗争的坚强保证,为推进新的伟大斗争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准确把握从严治党新常态的时代特征

    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新风貌,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在科学总结以往作风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精心打造的管党治党升级版。

    突出重点、聚焦问题。坚持把作风问题作为影响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集中发力、持续用劲,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坚持打铁就靠自身硬,从中央做起,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抓、作表率。党中央制定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作风建设的制度,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践诺,建立联系点并全程指导,为全党树立了标杆。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两结合,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思想认识提高和党性增强,为解决实际问题增添精神动力,破除思想障碍。

    严字当头、务求实效。坚持严的标准、采取严的措施,重要节点一环紧扣一环抓。以钉钉子精神反“四风”,始终贯彻整风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坚决防止搞形式、放空炮、走过场。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对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提出明确要求,脱去“隐身衣”,捅破“窗户纸”,相互批评不留情面,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枪。对存在的问题明察暗访,及时查处并公开曝光违纪案件,拒绝说情风、关系网、利益链。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台账动态管理,完成一个销号一个。

    层层压紧、上下互动。坚持层层压紧、环环相扣、扎实推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积小胜为大胜。把上题下答、下题上答、同题共答结合起来,上面的问题需要下面配合解决的就上题下答,下面的问题根子在上面的就下题上答,需要地方和地方、地方和部门、部门和部门联合会诊的就同题共答。

    相信群众、敞开大门。在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同时,注重强化外力推动,坚持真开门、开大门,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恳请群众评判。

    三、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从严治党新常态

    从严治党新常态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把聚精会神抓党建与一心一意谋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抓好抓实;党的建设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伟大工程,同样要抓好抓实。抓好发展与抓好党建,两者互相依存,互为前提。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克服只重视抓发展不重视抓党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教育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制度解决的是治理规则和行为规范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加强教育,升华思想境界,增强自律力量,强化制度自觉,有助于形成按制度办事的良好秩序。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教育成果,形成常态长效。教育和制度同向同时发力,就可以产生从严治党的系统聚合效应。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联动推进。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打扫思想灰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与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结合起来。党内政治生活是教育管理党员干部和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与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结合起来。要增强党员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党内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

    把攻坚战与持久战统一起来。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多年来,作风问题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要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持续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绝不允许出现“烂尾”工程,决不能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三】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

    (篇一)

    **日我有幸参加县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聆听**教授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专题讲座。通过认真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的讲话精神。

    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如何适应新常态,或如何顺应新常态发展规律,如何在这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当前,市委魏书记以非常优越的战略决策,及时在全市开展“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即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

    一是思想上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必须进一步深刻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中国发展新常态精神实质,只有深刻领会才能在指引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性,少走或不走弯路。在当前我们的发展是以消费很多资源方式来生活的,而作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种生活方式是一个 不可持续的方式,必须要开辟新路。

    二是落实在行动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五新”大调研、大讨论这个活动,找出适合我们自己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三是在保障措施上,扎根基层。

    (篇二)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我认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

    严格说来,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目前更准确的阶段判断是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只有当度过这一时期后,经济才进入新常态时期。

    因此,目前的主要任务不是保证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改革的问题,而是保证坚持全面改革以实现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问题。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
    中央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篇四)

    **日上午,中共泗阳县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在**召开,会议邀请**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

    一、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

    从全国来看,内外需求扩张步伐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1年GDP增长为9.3%,2012年GDP增长为7.65%,2013年增长为7.6%,今上半年,GDP增长7.4%,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换。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国内很多经济学者试图从理论和未来宏观政策的层面论述中国经济出现的这种“新常态”。但是,这种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是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危机短期的不稳定表现,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争论和分歧很大。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法与外界所概况的“李克强经济学”在理念和内在逻辑上几乎是一致的。“李克强经济学”通过简政放权,开放民间投资领域,重视就业,淡化速度,提升服务业的比重,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就“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而言,新一届管理层对中国经济的减速和先前模式的不可持续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新常态”的理念在政策层面得到贯彻,几乎意味着:面对当前经济下滑的压力,管理层绝不会轻易启动以前动辄救市的模式,容忍,甚至听任经济下行可能引发的一些风险,比如企业债务和房地产泡沫。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
    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突出表现为:一,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二,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
    三,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
    四,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

    面对新常态,政府应加大对当地民营企业的扶持,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把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建立民间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缩小审批和核准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民间投资,鼓励在外遂商和农民工回乡投资创业。

    三、新常态下注重民生改善和提高群众福祉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要加大就业促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安排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时,充分考虑就业带动作用;
    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热潮;
    要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和失地农民、高校毕业、城镇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引导工作,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要全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上,分门别类统筹研究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

    二是重点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篇五)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

    新常态心得体会一:新常态心得体会

    9月26日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
    保护知识产权;
    淡化官本位;
    鼓励适当的冒险;
    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
    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新常态心得体会二:新常态心得体会(917字)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官场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官员要对之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新常态心得体会三:新常态心得体会(881字)

    26日上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报告。洪银兴教授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高度,直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状况,科学地、贴切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的新常态,用深刻的理论论述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洪教授的报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如何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认为应该结合泗阳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泗阳发展的设想。我有一些体会:

    首先,当前我县已有的产业和发展情况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县的第三产业一直不太景气,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消费不足,消费主要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真正用于购物、娱乐和高档消费的并不多,所以繁荣商业和服务业应该优先考虑。修建超豪华的休闲、娱乐场所不仅可以吸引外地客商,还可以促进本地人口的消费,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如修建超豪华的歌舞厅、酒吧、茶吧、新华书店、游乐园、商场等。变星罗棋布为旗舰式引领。

    其次、随着泗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对树木、花草的需求量上升,对绿色、环保的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泗阳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成规模的、有影响力的品牌较为缺乏,发展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推动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如果心里没有群众,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常态经济”着力加强民生工作,建立健全民政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弱势群体应保尽保,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解决优抚、安置、低保、医疗救助等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扶贫工作开展,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结果。

    泗阳的发展要作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要逐步地去实现,要根据财力状况实现渐进式地发展,泗阳才会越来越美好。

    近期,xxx区委组织部组织全区优秀党员进行培训学习,作为一名农村党员,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学习,我想结合农村工作实际,从注重道德修养、改进工作理念、强化纪律意识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要努力提升道德修养,用高尚的品行促进思想开化。早期的共产党人是用高尚的品行引领革命的进程,群众在革命初期与其说是追随了共产党人的理念,不如说是被共产党人的德行所折服。当国民党内部贪腐盛行时,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当国民党出尔反尔、高高在上时,共产党人有令必行,跟群众同甘共苦;
    当国民党谋求一家独大,专政统治时,共产党人发出联合执政、政治协商的呼声。可以说,共产党人在道德修养上以开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使得思想更加开化、更加民主,这也为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说,我们今天谈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群众相信我们的人品,相信我们的人格。在思想上要经常与群众作沟通、交流,思想上没有了壁垒,理解上才会趋同。

    要不断改进工作理念,用优秀的理念提升服务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全面”中提出要从严治党,其中一个方面就表现在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上。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当前政府部门服务态度差的问题。村两委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手中同样把控着很多涉及群众利益审批、事项办理等权力。作为农村党员,要想在服务态度上得到进步,就要改进工作理念,强化身份意识,明确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时刻以优秀典型为镜,转变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要以党性保证理性,以理性消灭感性,从而在工作理念上有新的转变和进步。

    要不断强化纪律意识,严守党纪国法。党员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更要严格遵守党纪和道德约束。在当今反腐高压形态下,很多腐败官员的不良行为作风都在通报中被披露出来,这反映出反腐新常态下对党纪的重视。党纪是约束所有党员行为、构建党员队伍优良作风的一种强制性、严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所有党员都要遵守。农村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文化知识层面较低的一个群体,在反腐过程中同样暴露出很多严重问题,而且问题同样严重,而且这些违纪腐败行为直接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群众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要创建党员群体生态的一个新常态,任何一个党员都要不断地强化纪律意识,要把党纪国法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学习新常态心得体会

    学习新常态心得体会

    今年以来,xxxx市着眼于决心不减、压力不减、力度不减,坚守责任担当,健全责任落实体系,构建主体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层层压实的新常态。

    一是抓认识,坚定政治担当决心。把学习贯彻中央纪委、省纪委全会精神作为新年谋篇开局的重要任务,做到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第一时间着力落实。省纪委全会召开后,市委迅速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措施,2月6日召开市纪委四届五次全会,首次将市纪委全会开到乡镇一级,组织市委班子成员、市直单位党政主职、纪检组长、县(市、区)“四大家”领导、纪委监察局班子成员和乡镇党政主职领导干部等共计740余人现场参加了会议。市委书记任振鹤在会上强调,要认清新形势,提升新认识,紧跟新常态,谋划新举措,坚定重构政治生态的信心和决心,着力抓牢抓实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市委制定的“三个办法”,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展现守土尽责新作为。同时,一级抓一级,推动主体责任横向、纵向延伸,特别是对乡镇党委、部门党组、企事业党组,坚持“认识全覆盖、责任全覆盖、落实全覆盖”的工作要求,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印发学习手册、撰写学习心得、开展检查督导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意识。

    二是抓问责,构建层层压实态势。市委把督查问责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出台《xxxx市关于构建大督查格局推动工作落实的意见》,建立健全督查预告、签字背书、定期通报、工作约谈、问责追责等督查制度,形成了大督查新格局。通过开展专项督查问责,倒逼各级党委(党组)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不留空当和死角。坚持市委领导带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综合考评,对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落实“两个责任”、问题整改情况采取挑、查、谈、挖、找“五问”法,把脉问诊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对xxxx经济开发区、市政府驻汉办等2家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检查考核排名靠后的6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工作约谈,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作风评价民主测评排名靠后的15名领导干部开展专题约谈。坚持春节期间整治“四风”力不减,统筹节前、节中、节后暗访巡查,节前重点巡查违反财经纪律、工作纪律等问题,节中重点巡查公车私用、公款宴请问题,节后重点巡查工作纪律、公款吃请问题,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案例14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9人。坚持春节期间案件查办劲不松,采取“两规”措施7人,100余人的办案队伍依旧奋战在办案一线。坚持责任追究不手软,对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的行为实行“一案双查”,对履行主体责任不力、监管不到位的通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游涛等1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以问责追责的强大压力倒逼主体责任落实。

    三是抓整改,展现守土有责担当。市委书记任振鹤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主持召开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部署会,亲自担任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审定整改工作方案,把巡视问题整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在手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坚守整改第一线,亲自担负具体整改事项牵头负责人、整改责任人,亲自研究、部署和督办,逐项落实问题整改。明确“五定”要求,即每一项整改工作确定一名市级领导为责任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具体整改方案、一个具体整改时限、一个整改目标。市委建立问题销号制度、具体问题督办制、疑难问题专题研究制、见事见人见纪律制等四个机制,制定整改落实推进表,对所有涉及具体整改项目进行一事一表推进,建立周报制度,各责任单位每周向牵头单位汇报整改进度,牵头单位每周清单式向市整改办报告整改进度,市委整改办整理汇总后一周一通报,对照时间表,对未按时间表要求按期整改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通过倒逼主体责任,确保如期按质完成整改任务。

    四是抓宣传,营造一抓到底氛围。市委领导示范带头,宣讲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市级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市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决心、举措和成效,公开曝光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的反面典型,通过宣传,营造反腐倡廉的强大声势,清除党员干部心中无用论、自黑论、矛盾论、影响论等废气,激扬公正、担当、为民的正气。市委书记任振鹤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力行“四个亲自”的分内之责,逢会必讲主体责任;
    市纪委书记王远鹤多次组织“两个责任”调研活动,宣讲“两个责任”内涵;
    各级党委(党组)利用专题学习会、工作部署会开展主体责任学习宣讲工作,形成了责任有主体、主体担责任的浓厚氛围。创新方式宣传,在xxxx日报、xxxx廉政网开辟专栏,组织两期在线访谈,邀请县(市、区)党委书记在线探讨落实主体责任的新思路和新措施。结合纪委“开放日”、新闻通报会、廉政手机报、电视专访等多种形式,宣传主体责任落实正面典型。坚持反面典型通报曝光,今年以来,将14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案例和7个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问题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同时,组织编印《忏悔录》,将十八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乡科以上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剖析材料和涉案人员忏悔书集中汇编,用身边“活”教材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真正达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五是抓机制,夯实立行立改基础。市委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制度、问责纠错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政治生态建设的“龙头”作用,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自觉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制发责任分工方案,明确23个单位党组(党委)的牵头责任、126个单位党组(党委)的协办责任,并分层面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调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任务,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乡镇党委、抓部门党组、抓班子成员、抓事业和企业单位党组织,进一步强化督促指导、督办检查、工作约谈、签字背书、评议报告等措施,将责任逐条分解,逐项落实,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确保主体责任上肩不落空。同时,把支持和保障纪委履行好监督责任,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保障,认真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要求,主动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排除干扰和阻力。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针对县(市、区)纪委书记、派出(驻)机构负责人的工作约谈、述职述廉、报告工作暂行办法,督促其严格履职、规范履责。)

    自去年5月和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吏治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常态。对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积极适应,争取新的作为。

    一、抓铁有痕,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极大勇气和决心全面彻底地惩腐肃贪、狠刹四风、激浊扬清、标本兼治,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举措,澄清吏治,提振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的认可与坚定支持,成为吏治新常态。之所以称之为新常态,是因为一系列措施已经逐步常规化,官场的清新状态趋于稳定化。

    新常态下,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党性标准更高,宗旨意识更强,工作要求更实,作风纪律更严,制度约束更紧,氛围风气更清新。事实上,吏治新常态正深刻改变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言行,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搞形式少了,求实质多了;讲享乐少了,作奉献多了;随意散漫少了,按章办事多了。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潜规则干扰少了,工作的精力多了;迎来送往应酬少了,干事创业时间多了;党员干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候,回避少了,主动承担多了等等。

    吏治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是作风建设抓铁有痕的结果,是政治生态改变优化的表现,是广大干部群众期盼的状态,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创新作为的良好契机。

    二、端正态度,思想行为走出老误区

    吏治新常态是民心所盼、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对这种新常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首先,从思想认识来看,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这股清新之风只是一阵台风,刮过了就会涛声依旧。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党中央正风肃纪的决心和毅力,事实上这种新常态完全不同于以往,更不是一场运动,而将是长期、常态化的存在,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状态。其次,从个人心态来看,有的党员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出现了难适应、不习惯的状态。有的感叹工作标准太高、要求太严、工作节奏比以前快了,压力山大;有的抱怨禁令太多、福利取消、收入减少,感觉越来越不自由,越干越没意思等等,出现了观望等待、焦虑埋怨等情绪,期盼狠抓作风建设举措快点结束。再次,从行动作为来看,有的党员干部抱怨为官不易,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消极应付,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等等。

    凡此种种,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其影响和危害却不容小觑。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讲,能不能适应吏治新常态是当前面临的新考验,能不能尽快走出认识误区和纠正行为偏差将关系到事业成败。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蒙混过关的思想、法不责众的心态、打擦边球的侥幸,尽快结束那种庸懒散奢的不正常状态,步入群众期盼和满意的新常态。

    三、敢于担当,勤廉奉献争取新作为

    在新常态下,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充分抓住新的机遇,积极迅速调整心态,勇敢地把责任扛在肩上,奋发努力创造新业绩。

    一是要打消顾虑,坚定信心。面对新常态,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发力的恒心,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进一步坚定对中央正风肃纪的信心,打消顾虑,主动调整思维、心态和行为,积极适应这一新常态,迅速在新常态下来谋划和开展自己的工作;要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成果,持续改进作风,积极作为,当好大管家,扎实做好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要自我约束,规范用权。面对新常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懂得,与其他人相比,做党员、当干部就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接受更严的约束,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自觉。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自我约束,习惯在严于律己中担当责任,习惯以清风正气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严格按章办事,成为普通党员、群众的榜样;充分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做到规范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为群众谋福祉,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本分和应尽的职责。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物,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高管理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是要坚守底线,接受监督。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坚守党纪国法、廉洁从政、思想道德的底线,心存敬畏,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坚守底线的模范,努力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楷模。社会和群众对公务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监督将无处不在,无论是监督的内容、形式和力度都将比以往更多更大。我们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把群众的监督作为一面镜子,畅通建言献策、批评监督渠道,主动深入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省自身,明得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改进工作。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坚持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牢记服务宗旨,主动接受干部职工和社会群众的监督、评判,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要着眼全局,谋划长远。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善于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的大局出发,积极观大势、谋大事;要着眼长远,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坚定发展战略,不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从全局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五是要适应期盼,提高标杆。面对新常态,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积极顺应人民的期盼,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思想境界要更高,履职能力要更强,工作标准要更高,服务效果要更好。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牢固确立群众观念,多办人民群众期盼和欢迎的事。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坚持机关满意、干部职工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自身满意的五满意标准,切实提升工作品质,主动回应干部职工和群众期盼与关切,为干部职工和群众多做实事好事。

    六是要提振精神,勇于担当。吏治新常态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能干事、干成事者提供了舞台。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弘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忠于职守、专于事业的精神,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的大局中展现作为,在服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事业中做出更大成绩,不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按照《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所赋予和明确的职能要求,克难奋进,迎难而上,积极创新作为,在厉行勤俭节约、推进公车改革、规范资产管理、优化社会化服务中体现后勤战线同志的人生价值,展示机关事务工作者的良好风采。

    坚持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武装党员干部,统一思想行动,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各级党组织书记肩负的重要政治使命。

    一、认清新常态,把握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以革故鼎新为基本要义的深化全面改革正在各个领域快速推进,而由改革和探索固化而来的新制度、形成的新秩序,已日趋成为“新常态”。机关党的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院党组织书记,加强和推进法院机关党建工作,必须科学认识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司法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司法工作新常态。一是立足于审判维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司法理念逐步从“偏离法治原则”向“坚守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转变。多年来,人民法院在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司法效果等方面的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偏差,程度不同地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司法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战略,使我们对新时期法院工作的特点、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司法工作的方式、方法和重点的理解更加深入。人民法院必须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思维,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在执法思想上,更加注重法治精神,始终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守法律底线,确保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在执法方式上,更加注重司法规律,严格遵守立法宗旨和法律精神;
    在执法效果上,更加强调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其次是职能定位逐步从“万能型”向“本职型”转变。长期以来,人民法院承担着诸多的延伸职能,造成法官角色混乱,削弱了司法职能,使司法工作偏离了正常轨道。为此,人民法院必须坚守法院职能的宪法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本职,守住本分,做事于法有据,严守法律底线,坚决不做超出法院职权的事情。再次是审判权运行逐步从“行政化”向“司法化”转变。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等现象,法定审判组织的定案权严重虚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举措,有利于真正实现法定审判组织在审判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发挥审判委员会指导把关的支撑作用,有力地规范了院庭长的审判管理权和监督权,真正“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一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得以回归和深化。二是立足于管理维度,也需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司法管理体制逐步从“地方化”向“垂直化”转变。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逐步去除司法地方化,推进法院人、才、物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在制度上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其次是司法考核逐步从“唯数据”向“唯实际”转变。要逐步走出司法业绩以数值体系为基础的考核排名、违背司法规律、导致弄虚作假的“泥潭”,除依照法律规定保留审限内结案率等若干必要的约束性指标外,其他设定的评估指标一律作为统计分析的参考性指导和分析审判运行态势的数据参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司法的根本属性,有利于推进司法去行政化改革、尊重法官的主体地位和建立科学的司法政绩观。再次是管理对象逐步从“混同型”向“分类化”转变。要切实改变对法院包括法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能定位不清、管理混乱、从事审判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官、司法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度,将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进行分离,明确法官与司法辅助人员之间的权责,真正形成以审判为中心、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内部管理机制。同时,法院当前还存在着案件数量持续高位运行、法官工作压力愈加突出、队伍建设形势日趋严峻的诸多现实问题,尤其是伴随已经启动的司法改革,使法院机关党建工作同样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组织的领导水平,从严从实加强和推进法院机关党建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思考,沉着应对,把握机遇,积极作为。

    二、确立新理念,激活新作为

    习总书记提出的“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理念,是指导我们开展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如果党风作风风气坏了,党员队伍思想乱了,那么即使其他工作政绩再好也终将归零。因此,作为党组织书记必须自觉克服和消除党建工作中存在的轻视、畏难、盲目乐观等不良心态,牢固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始终围绕机关党建工作“服务中心、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任务,准确定位党建工作思路,树立新的党建理念,找准角色,摆正位置,做到“抓中心头头是道,话党建滔滔不绝”。唯有这样,才能持续激发活力,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求突破、有所为。一是要树立大党建理念,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要纠正和防止“就党建而党建”的单打独斗现象,坚持以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为核心、以机关党委统一管理协调为助手、以党支部积极作为为基础、以党内规章和各项规定为准绳,从严加强党建工作,做到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
    从严管理党员队伍,坚持横向到边,涵盖所有部门和人员,建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的运行机制,全面形成“党组统一领导、机关党委沟通协调、支部齐抓共管、职责分工明确、全员共同参与”的法院机关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要树立和谐党建理念,营造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要把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放在首位,做到班子团结、思想领先、作风民主、纪律严明,努力提高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本领,以班子的和谐带动和促进部门内部的和谐,营造健康优良的人际关系和埋头实干的工作作风。三是要树立效益党建理念,提升党建工作效率。党建工作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意识,而且更要有强烈的效益观念,用科学的方法谋划党建工作。建立和实施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机制,把党组织书记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一手抓中心、一手抓党建”上来,推动党组织书记聚精会神抓党建,认认真真履职责。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准用活人才,配齐建强班子,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的事的给地位”,激发党组织书记全面履行好“一岗双责”的工作热情。四是要树立项目党建理念,提高党建综合竞争力。建立符合党建工作规律的有效考评机制,把“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作为考评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

    三、探索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要主动适应“法院机关党员比例高、履职责任重、示范效应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找准法院机关党建工作定位,自觉遵循法院机关党建工作规律,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坚持落实以“三会一课”、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支部建在庭上、先锋亮在岗上、党旗红在院上”活动。一是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建强夯实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抓党建带队伍促审判”工作思路,坚持党支部建在业务庭上,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到实处。认真开展以“五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切实找准切入点,把创建工作全面融入以审判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的各项工作之中。严格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组织书记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按照工作计划,围绕活动主题,科学统筹安排,认真履行职能,组织开展好“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工作。同时,更要率先垂范,带头投入,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党员干警积极参与,推动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得到全面落实。二是以发挥“党员示范岗”效应为载体,教育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做先锋当模范。适应司法改革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自觉践行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继续在窗口岗位增设“党员示范岗”,扩大“党员示范岗”效应。实施定期评比“星级党员”,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营造浓厚的创先争优氛围。面对案多人少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重视发挥党员法官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奉献、敢于担当负责的精神,为司法改革献计献策,添砖加瓦,始终把保证案件质量、实现公平公正作为司法实践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以先进思想和法院文化为引领,让党旗始终飘扬在法院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之中。

    新常态大视导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共5篇)

    工业经济会议表态发言(共14篇)

    怎样抓好经济工作心得体会(共6篇)

    开放型经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共10篇)

    相关关键词: 两学一做常态化心得 两学一做常态化发言 两学一做常态化方案 新常态新观念 常态化语文研究课的初步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 常态 心得体会 经济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