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有多少“中国式丑陋”让国人蒙羞

    时间:2020-03-03 07:52:2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有多少“中国式丑陋”让国人蒙羞
      
      [导语]
      
      最近, “中国式”这3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接孩子” “中国式治堵”……不管是无奈的自嘲,还是刻意的调侃,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从众心理、侥幸心理、钻空子思维、占便宜心理、无规则意识……当这些人性中的丑陋,在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多频次、无遮掩地大规模爆发时,任何一种无意识的习惯都可以蔚然成风。“中国式”标签的流行,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情绪?
      
      [现象聚焦]
      
      1.“中国式过节”
      
      2012年9月30日晚,有超过2万名游客和当地居民聚集在三亚大东海的海滩上赏月过节。之后,3公里海滩残留50吨垃圾。每年中秋节过后,三亚海边的沙滩上总有赏月的人们丢弃的酒瓶、月饼包装盒、纸屑等生活垃圾。
      
      2.“中国式过马路”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 “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3.“中国式接孩子”
      
      每到放学时间,全国各地中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地翘首以待,人数之众、秩序之嘈杂仿如集贸市场。
      
      4.“中国式排队”
      
      公交车或者地铁一进站,等车的乘客就在车门前挤成扇形一起向车里冲;在商场或者地铁的自动扶梯上,明明有标识提醒“左侧急行,右侧站立”,可总有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一些售票窗口,就是三两个人也要争先恐后,先来一个站在窗口,后来的站在两边,再后来的就伸长脖子,贴着前面人的背朝前挤……
      
      5.“中国式驾驶”
      
      中国的一些司机开车是专门开给警察看的,只要前面没有交警、没有探头,红灯敢闯、限速敢超、酒后敢驾、路中心敢停。
      
      6.“中国式送礼”
      
      2012年10月2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某省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想要声誉。
      
      [深度剖析]
      
      (一)从众心理作怪
      
      喜欢结伴破坏规则的原因,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会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 “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私欲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的。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施暴者,就是反面典型。
      
      (摘自《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联合早报网)
      
      (二)规则意识淡薄
      
      交通规则,是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之一。“红灯停,绿灯行”这一规则,被“中国式”破坏,凸显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在众多国人的潜意识里,可能并没有想到:闯红灯,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是对基于平等精神的契约的破坏。
      
      (摘自《“中国式过马路”是对规则的漠视》,水母网)
      
      (三)文明素质低下
      
      国人陋习的存在,不是今时今日之事,公共道德的建设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与国人陋习的战斗,远未结束。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文明底线。这个文明底线不要求见义勇为,不要求付出什么代价,但至少是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孝顺父母、讲文明、懂礼貌等。(作文素材 www.fwsir.com)那些高标准的道德说教,那些对个人道德的吹毛求疵看起来固然大义凛然,却未必能产生实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别人做到呢?然而,至少有一些文明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文明的底线伦理。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远比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高地更为重要。
      
      文明,需要底线。与其搞一场批判运动,不如让全社会凝聚文明的底线共识。
      
      (摘自《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南方日报》)
      
      (四)公共管理缺失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不仅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只有人人行动起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转。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企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
      
      (摘自《破解“中国式过马路”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凤凰网)
      
      [观点碰撞]
      
      [针刺时文一]
      
      面对“中国式陋习”,能不那么急躁吗
      
      王永生
      
      据报道,今年中秋过后,三亚3公里海滩散布了50吨垃圾;国庆一天,天安门附近地区扫出近8吨垃圾;高速公路拥堵过程中,随手扔的垃圾满天飞……在节假日,游客乱扔垃圾的陋习集中现身,引人深思。
      
      2011年中国游客在海外刷卡金额达47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3。在欧洲,酒店、奢侈品商店和百货商店都雇用会说汉语的员工。但是,法国某时尚品牌创始人蒂埃里·吉利耶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创建的精品酒店“不会对中国游客敞开大门”,而会优先考虑那些寻求安静私密空间的客人。他的评价已触痛国人的神经。
      
      公共场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当前, “出国游”已成为极为平常的休闲方式。然而,不得不正视的现状是,中国游客留给国际社会的印象并不太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陋习深受诟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有责任不断提升文明素养,摒弃陋习,努力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中国人形象。
      
      许多国人的“从众”源于“鸵鸟心态”。 “在东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怕被别人瞧不起,怕丢脸,尤其在熟人面前。这种心态在熟人社会中运作良好,因为大家彼此熟悉,都能看到对方表现,可以互相监督。然而,在马路上或在国外,是生人社会,犯了错误,一走了之,谁也不知道。”种种“中国式”陋习和我们的规则意识、从众心理、环境影响、习惯养成都有关系。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中国式陋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
      
      据说丹麦人钓鱼时,会随身带把尺子,每钓上一条鱼,都会用尺子量一下,将一定尺寸以下的鱼放生。有些外国人不理解这种做法,丹麦人却说: “让小鱼长大不好吗?”丹麦人舍弃眼前的小鱼,看似放弃唾手可得的实在利益,其实是一种更长久、更有意义的获得。作为大国国民,纠正普遍存在的生活陋习,需要发挥“自规范”的力量,坚持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入乡随俗,尊重他人和国外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 “自规范”的力量则可以发挥“软性”和“广度”的优势,有效纠正陋习。
      
      古人云: “不学礼,无以立。”讲礼、守礼是我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有多少“中国式丑陋”让国人蒙羞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