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高考课件
  • 中考课件
  • 高考教案
  • 中考教案
  • 答案_免费下载

    时间:2020-08-28 09:23:26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网上形考作业答案

     1.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和(精卫填海)等。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小)雅,是贵族所作的乐章。

     3.流传后世的“夙兴夜寐”、“信誓旦旦”等成语都出于《诗经》中的名篇(《卫风氓》 );“鲲鹏展翅”的典故出于庄子(《逍遥游》)一文。

     4.“春秋三传”指(《公羊传》 )、(《谷梁传》 )和(《左传》 )。

     5.(庄子或庄周)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或荀子)。

     6.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离骚》 );秦代唯一的作家是(李斯)。

     7.《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

     8.乐府是汉代管理音乐的官署名称,乐府所采的诗也称(乐府),又叫(乐府诗)。

     9.《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诗题又作(《孔雀东南飞》 ),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10.《古诗十九首》之称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文选》或《昭明文选》 ),这些作品大约产生于东汉(桓帝、灵帝)时代。

     第2题:单项选择题

     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 ) 。A.国风B.大雅C.颂D.小雅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C )来划分的。A.不同的地域B.不同的时期C.音乐的性质D.篇幅的长短

     ?3.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收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成书于春秋时B.收东周至战国初的诗歌,成书于战国C.收西周至战国的诗歌,成书于汉D.收春秋至战国的诗歌,成书于战国

     ?4.《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B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5.按照班固的解释,“离骚”的意思就是(A )A.遭受忧患B.离别的忧愁C.发牢骚D.被离间骚扰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见于屈原的(C )。A.《九歌》B.《九章》C.《天问》D.《离骚》

     ?7.下列成语中,出于《冯谖客孟尝君》的是(B )A.道路以目B.扶老携幼C.缘木求鱼D.寡不敌众

     ?8.《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莎鸡”是(D )A.公鸡B.蝉C.蝗虫D.纺织娘

     ?9.“信誓旦旦”一语出自下列那部作品(D )A.《兼葭》B.《离骚》C.《静女》D.《氓》

     ?10.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浪漫色彩的一部著作是(B )A.《韩非子》B.《庄子》C.《孟子》D.《荀子》

     ?11.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的一组诗歌是(A )A.《九歌》B.《九章》C.《九辩》D.《九叹》

     ?12.《七发》的作者枚乘是(A )A.著名辞赋家B.著名诗人C.著名散文家D.著名小说家

     ?13.教材中节录的《项羽本纪》片段,内容是(C )A.写项羽垓下被围B.写项羽乌江自刎C.写项羽垓下被围和乌江自刎D.写巨鹿之战和鸿门宴

     ?14.《迢迢牵牛星》在字面上描写的是(A )A.牛郎思念织女的情态B.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态C.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痛苦D.思妇彻夜难眠的情态

     ?第3题:名词解释

     1.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答:满一年,齐湣王对孟尝君說:「我不敢让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前往他的封地薛去。距离薛地还有百里沒到,薛地的人民扶老偕幼,迎接孟尝君在半路上。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见到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答:见识短浅的小智赶不上见识深远的大智;寿命短的小年也比不上寿命长的大年。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答: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

     ?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答: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

     5.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李将军列传》)

     答: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是否射入宽窄行为输胜,输了就罚酒。

     ?6.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答: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第4题:简答题

     1.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的第一“窟”指哪件事?试予以简单分析和评论。

     答:第一窟指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时,在薛地当众烧券,收买了民心。

     ?2.试析《诗经?卫风?氓》一诗的艺术特色。

     答:(1)《氓》是首弃妇怨诗,主人公自叙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与损害。(2)带有很强的叙事性,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讲述故事。(3)善于刻画人物。这首弃妇诗歌最成功处,是它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主人公形象。(4)运用了夹叙夹议,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全诗以叙述为主,其中又含较重的抒情议论成分;善用对比手法,如氓的残暴虚伪与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忠贞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桑之未落,桑之落矣等,即是比喻,以桑喻人,同时又是起兴,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以桑叶、桑葚和贪吃桑葚的斑鸠为比兴象征夫妇之间感情的变化,表现她悔恨心情的同时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用比兴诉说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有对往事的回忆,有痛定思痛的总结,有对别人的告诫,表达了自己的痛苦(5)语言通俗质朴,富于生活气息,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即见复关,载笑载言,形同口语,语言清新活泼,表情达意,极为本色。

     ?3.《诗经?秦风?蒹葭》一诗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表达出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又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4.简析《项羽本纪》垓下被围、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项羽的性格特点。

     答:垓下被围、乌江自刎中表现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无粗豪的性格。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而乌江自刎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5.试析《陌上桑》的烘托、映衬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陌上桑》塑造罗敷的生动形象,富于喜剧性和浪漫色彩;对罗敷的描写主要采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太守的卑劣、无耻而丑恶的形象反衬出秦罗敷的美丽、勇敢而坚贞。

     ?6.简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主题。

     答:此诗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7.简析《行行重行行》的比兴手法。

     答:《行行重行行》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现在作者已无法考证,但这首诗“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它以思妇自叙的口吻写出,委婉真切地抒发了自己对远行君子的怀念。“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8.简析《十五从军征》的主题。

     答: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1.结合《逍遥游》,谈谈《庄子》的文学特色。

     答:《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

     2.谈谈“精卫填海”与“夸父逐日”的原始意蕴。你如何理解与评价神话中的精卫与夸父?

     答:《夸父逐日》以个人敢和太阳赛跑,而且赶上了太阳,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

     《精卫填海》写炎帝小女女娃,在东海游历被淹死,但她很不甘心,变成小鸟“精卫”,口衔西山的木石去填塞淹死她的大海,反映了至死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象征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原始神话是人类在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就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一定区别的。

     3.试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答:《离骚》的伟大艺术成就: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美好理想,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屈原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离骚》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思想境界高洁,文采华美,想象丰富,象征美丽。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众多的比兴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以六言为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抒情气氛和音乐美。体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创造,诗句加上“兮”字运用,增强诗的咏叹抒情气息和音乐美。

     4.结合《项羽本纪》,谈谈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里的人物能活得起来的有80到90个,其中有10到20多个具有典型性,司马迁运用的手段有:一、先材典型 二、故事化 三、结构 四、语言。

     一、先材典型: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之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行动来刻画,来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的材料非常充分,司马迁又有实证,周游列国,用双重论证的方法,运用排比,最突出的有《项羽本记》分别写了四个场面:1、鸿门之宴 2、垓下之围又分:四面楚歌,东城突围,乌江自刎。钜鹿之战:是项羽发纪,兴起的标记,各路义军起义以后,秦军包围钜鹿这个地方,义军要去解围,项羽是义军的一支,因宋义,按兵不动,项羽将宋义杀死,打败秦军。鸿门之宴:中表现是项羽的坦荡,刘邦具有心计,是一个转折点,后来项羽弱,刘邦强。四面楚歌:要害在项羽上了当,汉军包围了楚军,他们唱楚歌,意味着楚人背叛了楚人,东城突围:项羽带了几百个人突围,本要到江东去,“天亡我也”。后到乌江自刎,司马迁对;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敬仰,有歌颂,批评,同情。

     二、故事化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组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从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中运用到极至,最好的形象思维的方法,一个是小故事,一个是大场面。A小故事,司马迁把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信手拈来,这些小故事就就像一把钥匙,能以小见大,《项羽本记》项羽少年时,叔父项阳教育他,他要学军事,《陈涉世家》“苟富贵勿相忘”“雁雀怎知鸿图之志”刘邦:游手好闲,也有一定想法。B大场面:这好比是我们说的矛盾斗争的交点,旋涡由此才能表现人物的全貌,例:《项羽本记》,钜鹿之战:表现项羽的破釜沉舟,鸿门宴:表现项羽光明磊落,垓下之围:人情味。《魏其武候列传》廷辩,充分表现了其中的复杂关系,这是我国第一部外戚带来的祸乱,表现司马迁灵敏度。

     5.谈谈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点。

     答: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6.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答:《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次,《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如《青青河畔草》;或以事传情,如《西北有高楼》,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再次,《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作业2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的名句。

     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成为两类:一类是(志怪小说)小说,一类是(遗闻轶事)小说。

     3.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有曹丕的(《典论论文》 )、(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 )和(梁钟嵘)的《诗品》。

     4.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是郦道元的(《左传》)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5.《人日思归》是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的作品。

     6.初唐四杰在杜甫的诗中被简称为“王杨卢骆”,“王”指王勃,“杨”指(杨炯),“卢”指(卢照邻),“骆”指(骆宾王)。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 )中的名句。

     8.(崔颢)曾有一首让李白羡慕的诗,其中有一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其题目是(《黄鹤楼》 )。

     9.王维《山居秋暝》中有两句关于月与泉的诗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中的名句。

     11.杜甫在《兵车行》中反对向外族的侵略战争,深切同情人民,用生男生女作比较的诗句是(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12.中唐诗人刘长卿在(风雪夜归人)一诗中的名句是“柴门闻犬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13.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游子吟》 );贞元十七年韩愈夏秋间游洛阳惠林寺,作了一首表达心志的诗是(《山石》 )。

     1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1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

     16.被后人称为千古之谜的《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其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7.唐传奇《霍小玉传》是(蒋防)的作品;李朝威在其传奇(《柳毅传》 )中演绎了洞庭龙女与柳生的缠绵爱情故事。

     第2题:单项选择题

     1.“建安文学”的奠基人是(A )A.曹操B.曹丕C.曹植D.蔡琰

     ?2.“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被后人誉为“七子之冠冕”的作者是(C )A.刘桢B.陈琳C.王粲D.孔融

     ?3.《咏怀诗》82首的作者是(B )A.左思B.阮籍C.稽康D.陶渊明

     ?4.用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一时为之纸贵的作者是(C )A.潘岳B.陆机C.左思D.张协

     ?5.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作者是(C )A.谢灵运B.鲍照C.庾信D.孔稚圭

     ?6.《世说新语》的作者是(D )。A.干宝B.刘孝标C.沈约D.刘义庆

     ?7.《搜神记》的作者是(C )A.陶渊明B.郦道元C.干宝D.刘义庆

     ?8.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B )A.王勃B.陈子昂C.骆宾王D.杨炯

     ?9.“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是(C )在《感遇》中的诗句。A.张若虚B.李白C.陈子昂D.刘基

     ?1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是(A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C.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

     A.李白《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词》的新题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每一句的字数相等C.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七绝D.杜甫《望岳》是一首七律

     ?12.李白《行路难》中哪一句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D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D.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C )的诗。A.李白B.李商隐C.杜甫D.高适

     ?14.《江雪》的第三句是(B )。A.千山鸟飞绝B.孤舟蓑笠翁C.独钓寒江雪D.万径人踪灭

     ?15.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江州司马”指的是(D )。A.李白B.李贺C.韩愈D.白居易

     ?16.杜牧的《泊秦淮》中有“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其中“《后庭花》”指的是(A )

     A.《玉树后庭花》B.《玉树花》C.《玉树庭花》D.《玉庭花》

     第3题:名词解释

     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

     ?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士兵们拿着刀互相望着准备奋勇杀敌;从来尽忠死节的,那里是为了立功受赏。你看到沙场,征战的苦况吗!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想起汉代李广将军。(老师:作业未完,稍侯批改,关闭窗口!)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答:学业精于勤,因玩乐而荒废;事业的成功由于深思熟虑,失败由于因循、随便。

     第4题:简答题

     1.简析曹操《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答:诗中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未就,抒发了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列愿望,诗尾以周公自期自励,是曹操志在天下一统的自然流露。

     2.建安文学对后代文学有何积极影响?

     答:建安文学以三曹父子为核心,加上 “建安七子”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们都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3.简析陶渊明《饮酒》(其五)情、景、理结合的特点。

     答:这首诗写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是一曲田园风光的赞诗。是在艺术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哲理的融合。开头两句概括了田园景色的恬静自然,紧接着就带来了“心远地自偏”这一含义颇丰的哲理。喧嚣尘上是奔走钻营的必然结果,而心远地偏是魏晋名士探求的胜义。它与诗尾的“此中有真意”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独特意境。此外,写景独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化境。前两句概括写景为中间四句打下基调,而心远地偏的心境又为景贯注了神韵。

     4.试比较三曹诗歌风格的异同。

     答: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而曹丕的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源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曹植的诗歌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被誉为“建安之杰”。

     ?5.试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思想内容上,喜园林自然,而不喜官场,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在艺术上,他重白描,重情真,反对浮夸雕饰,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精美纯净,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6.试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答:谢眺受谢灵运的影响,绝大多数作品,清新流丽、没有繁芜的词句和枯燥的玄理,和谢灵的不同这外,就是谢眺的作品多了一份,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如:“余霞散成绮,登红静如炼,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但谢眺的作品却少了一份晦涩,且谢眺擅长新体诗。

     7.简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艺术手法。

     此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细致入微的刻画出自然事物的动态与静态始终优化。由于诗人观察深刻,晕死独到,所以能巧与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的生活情绪的形象。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润泽华彩,深得陶诗“清腴”的特色。如中间两联,朴素的就像口语一般,但却既明快清新而又耐人咀嚼。还有一特点就是使人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只情绪色彩。

     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白《将进酒》高度夸张的绝妙笔法。

     答:此诗起句如无风海雨逼人,其实胖胖搏,大有九天揽月之概

     9.简析“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所表达的多重悲伤。

     答:此两句说明作者身世遭遇,抒发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万里”

     地之远也;“秋” 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明也。

     10.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说明岑参诗歌善用奇喻的特征。

     本诗歌以“卷地”写风势之狂猛洗汤,以“白草折”显现风力之强劲无比,以“红旗冻不翻”写积雪转眼凝冻成冰,都酣畅琳璃地描绘出了边塞风光的特色。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反用南朝萧子显的《燕》歌行中“洛阳梨花落如雪之”喻,以重叠夸张,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了雪花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取喻新颖独特奇妙,令人神往。

     11.结合李贺写作《雁门太守行》的背景,总结出其思想内容。

     ?本诗描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以及两军激战的惨烈景象,讴歌宋将誓死报国的决心。

     12.体会李煜《虞美人》的意境,说明其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词抒写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其中既有他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他对故国河山的深情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深切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切,表现坦率真诚。本词痛定思痛,倾吐痛不欲生的苦楚。

     第5题:分析论述题

     1.以《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为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人往往改变现实生活中事物大小、多少、轻重的比例关系,通过形体规模的变形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他忽而化重为轻,忽而又化轻为重。(2)李白的写景诗又常常打破空间方位的局限,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任意安排,通过空间的变形展示出诗人宽阔的襟怀。(3)李白诗中还可以依据情感的要求,改变时间的速度,出现了所谓的“主观时间”。例如《将进酒》里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人的一生说成如朝夕之间的短暂。(4)李白在更多的诗里,好以梦游、梦境或幻境来补充或组织画面,在虚拟的描写中更加恣肆汪洋的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开始时所作的描述就带有很大的虚拟成分,例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是诗人在写胸中丘壑,不能当作真山真水看待的。从“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以下,诗进入了神话般的世界,自在遨游的神仙激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热情,终于迸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反抗呼声。

     2.以杜甫《兵车行》与《石壕吏》为例,说明杜甫“哀时伤世,忧国忧民”的仁者胸怀。

     答: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全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的面貌,特别是反映了他所亲身经历的时代的巨变和人民在动乱动乱中的痛苦,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来维持也需要不断进行开边战争,以掠夺边疆兄弟民族的财富。《兵车行》这首诗就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这一历史情况。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咸阳桥边亲见亲闻的记录,不仅以惨不忍睹的具体景象,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将揭露的矛头指向唐玄宗,诗人怀者满腔的愤怒对他们罪行进行了血泪控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石壕吏》这首诗写杜甫夜宿石壕村目睹官吏半夜抓丁的情形,通过老妇被抓,反映出当时民间已经无丁可抓的悲惨现实。诗人对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抱以深切的同情,但面对当时国难当头的危急形势,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又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时刻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诗人来说,当时的心情是相当矛盾’而又无可奈何的。诗歌通篇句句叙事,完整的记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其中没有一句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强烈的倾向性完全融注在这平实的叙述中,且又鲜明而自然的流露出来,展现了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沉情怀。

     3.试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答:(1)、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2)、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3)、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不同。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

     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兵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4.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答:(1)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本诗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爱情悲剧。前半部分主要记叙唐玄宗重色贪欢、荒政致乱,导致马嵬死别;后半部分主要记叙帝、妃生死不渝的爱情。全诗以李、杨的离合悲欢为线索,完整地叙述了他们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过程;变生不测,乐极哀来,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有曲折,有波澜,引人入胜。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本诗前半部分写宫廷生活,是写实;后半部分重点写杨贵妃死后的“仙家”生活,运用了幻想手法,是故事更加回环曲折,并使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3)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

     在情节的发展中,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性,又有哀婉浓烈的抒情性。诗中多处景物描写,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和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诗中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叙事中带有抒情色彩,使读者在了解事件经过的 同时,也了解到人物的内心。

     (4)人物形象鲜明。

     诗中刻画了李、杨的鲜明形象。写杨贵妃的美,既写了她如花的容貌,又写了他凝脂般的肌肤;既有“一笑”时的风姿,又有含泪时的仪态。尤其是后半部分,集中刻画了她失去爱情后的苦闷心情。她恪守诺言,忠于爱情,对唐玄宗有深厚的思念。对唐玄宗,则着力刻画他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感情。从对杨贵妃的迷恋到对她的思念,都描写得生动细致。杨妃貌美,以美邀宠;唐皇重色,因色倾国;以及他们感情坚定,冲破仙凡隔阻争取相见的精神,都很突出。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5)语言优美流畅。

     本诗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具有流畅婉转的韵律。诗中既有新颖的比喻,又有工整的对仗,还使用了许多顶针连环句,更好地表现了缠绵悱恻的感情,给人以荡气回肠、连绵不断的感受。

     5.结合具体内容鉴赏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首七律,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着的追求之情。首句写相见无期的凄怆,语句从曹植“别易会难”翻出,而意思更进一层,体情深曲。次句以暮春衰残景象映衬别情,似还蕴涵着人生境域、心灵创痛、哀怨重重。第二联从自身落笔,以“春蚕”、“蜡矩”为喻,表白致死不渝的绵邈深情。第三联转换笔锋,悬想别后对方的相思只之苦,体贴入微,更可见一片痴情。尾联借神话传说表示无望中的希望,既劝慰对方也聊以自慰。

      在艺术上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兴手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作为爱情盟誓,历来被人们所欣赏。这两句运用两种

     6.韩愈与柳宗元在思想、学术、文风上有何异同?

     答:韩愈是中唐、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后进,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掀起了有影响的新诗潮。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那样浩瀚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数量虽不算多,但特色鲜明,成就很高。柳诗多作于被贬之后,大体分为叙事诗、寓言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四类。其中抒情诗和山水诗尤有特色,成就也更高。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始终萦绕在柳宗元的心头,所以诗中常常呈现一种空旷孤寂、幽深清远的意境。他善于将壮志豪情与对国家衰退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宏阔的境界与萧瑟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迁谪的悲愤抑郁和去国怀乡的情思。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此诗赋中有比,虚实相生,情景交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奇想,抒发怀乡思归之情,极为沉重。长期贬谪远荒的生活,使柳宗元对自然山水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山水成为他政治上遭受打击,心情压抑时的最好慰藉。他因山水诗的突出成就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成为唐代继王维、孟浩然之后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人。柳宗元的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显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名篇《江雪》以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峻高洁的人格和被贬远荒的孤寂幽愤。

     作业3

     ? 

     第1题:填空题

     1.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作者的卓特识见。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 自 于 南 宋 诗 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诗。

     3.关汉卿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其著名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 )、(《单刀会》)等。

     第2题:单项选择题

     1.《岳阳楼记》和《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分别是(A )A.范仲淹和王安石B.范仲淹和苏轼C.苏轼和王安石D.苏轼和欧阳修

     ?2.《四时田园杂兴》和《戏笔》的作者分别是(A )A.陆游和范成大B.陆游和杨万里C.范成大和杨万里D.苏轼和杨万里

     ?3.《碾玉观音》的体裁是(A )A.志怪B.传奇C.轶事D.话本?

     第3题:名词解释

     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2.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答: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第4题:简答题

     1.试析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所总结的历史经验。

     答: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指出一代兴亡主要取决于人事,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2.分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的艺术特点。答:纯用赋笔在铺叙中抒情用衬托点染,写景抒情都用白描.

     ?3.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简析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答:通过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人生理念,形象描绘勾勒出浩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望远的境界,厌弃宦海生活,把孤独的身世与神化传说融为一起,自然和社会的高度统一.

     ?4.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如何表达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的?

     答:自然运用铺叙的方法,把国愁家愁都交织在对景伤怀的感情失落中,摈弃了先景后情的写法,将长期积累在心头的国恨家愁汇成一幅若有所失,似乎在寻觅,结果更加惆怅

     ?5.试析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思想内容。

     答:诗人登上建康赏心亭,见祖国大好河山沦于敌手,而自己抗敌复国的壮志不能实现,一片忧国之心无人理解.抒发了国事飘摇,自己年华虚度,不能报效祖国,忧愤的心情.

     ?6.试析《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答:她善良的品质,具有反抗的精神,宁死不屈,死也不服,对婆婆百般怜念,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与幸福,反对封建专制的烈女.

     ?第5题:分析论述题

     1.试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答:都属豪放派诗人,苏的清新豪健,自成一体,词风豪放,具有强的现实性,想象丰富,豪迈,奔放.辛的风格刚健,与柔软风格有机结合,语汇丰富,姿态各异,不拘一格.缺点用点说理太多,兼有清丽,飘逸,善用比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2.试述陆游诗歌的现实内容及风格特色,并以作品为例进行说明。

     答:陆游诗歌表现了大无畏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精神,另一方面,对投降派的严厉批判.诗歌描绘了大量自然景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及现实主义为主要特色,有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如<<关山月>>"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弦断.

     ?第1题:填空题

     1.明代诗文流派众多,归有光属(唐宋)派,宗臣属(复古)派,袁宏道属(性灵)派。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冯梦龙)编刻的(《警世通言》 )卷三十二。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于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其二》 )。

     4.《惊变》是洪升的(《长生殿》 )中的一出,《却奁》是(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一出。

     5.近代文学史上主张“我手写我口”的是(黄遵宪),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是(梁启超)。

     第2题:单项选择题

     1.《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属于(A )A.唐宋派B.前七子C.公安派D.后七子

     ?2.宗臣的代表作是(A )A.《卖柑者》 B.《满井游记》C.《五人墓碑记》D.《报刘一丈书》

     ?3.《圆圆曲》的作者是(A )A.王士祯B.吴伟业C.袁枚D.赵翼

     ?4.清代阳羡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A.黄景仁和陈维崧B.陈维崧和朱彝尊C.朱彝尊和黄景仁D.朱彝尊和纳兰性德

     ?第3题:名词解释

     1.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刘基《卖柑者言》)

     答:杭州有一个卖水果的人,善于储藏柑子,储藏一年不烂,拿出来质地像玉一样润泽,颜色像金子一样辉煌。

     ?2.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

     答: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了,以枝干的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条的稀疏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

     ?第4题:简答题

     1.《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怎样表现杜丽娘青春觉醒的?

     答:通过春日景色的描写,以及女主人公在游园前对镜整妆,突然见意想不到的发现那面菱花镜偷偷地照见了自己,从镜中看到自己的面容以后,竟挑逗得她羞答答地把美丽的发髻弄歪了。这样,就将一个青春开始觉醒的少女,那种顾影自怜、含情脉脉而又羞涩娇艳的心理和神态,传神入妙地表现出来了。

     ?2.简析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中的婴宁形象。

     答:婴宁是被鬼母养大。她是狐仙之女。鬼母秦氏去世后,丈夫恋上了狐仙。婴宁爱笑。从她出生便是如此。第一次王子浮初见便是被她的笑声所吸引而念念不忘。婴宁爱花,她所到之处便遍栽花木。由于她巧笑嫣然时遗落于河水中的花,而使一个男子对她起了相思之情。婴宁天真自然,纯真无暇。当王子浮误打误撞地找上家门之后,她丝毫没有所谓男女有别,与表哥王子浮自然相处,无丝毫做作之处扭捏之态无世俗之礼,更无世俗之伪。婴宁虽然纯真,但纯真朴实,真情自然,两人互谦互让,恩恩爱爱,相处甚是愉快。婴宁虽然心地纯良,但亦狡黠。

     ?第5题:分析论述题

     1.试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通过被侮辱、被迫害的妓女杜十娘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热情歌颂了杜十娘的美好品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艺术构思精巧、含义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典型系性。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蒲松龄小说的艺术成就。

     答: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周旋于市井间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

     《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匠心独运的创作。

     《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权势者的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爱情。

     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网上形考作业答案

     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共描写的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吃掉)的一类,(被革命浪潮卷入后又成为泡沫)的一类, (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类。

     鲁迅的《 奔月》、《铸剑》 都是他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的作品。其中,《铸剑》中的复仇者黑衣人名字叫(宴之敖 ) 。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共同特点是:(故事的发展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联系),(作品的人物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作品具有鲜明的马列主义理性色彩)。

     茅盾的“农村三步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老舍的《 四世同堂》有(惶惑,偷生,饥荒)、

     《边城》 的主题是表现(爱) 和( 美) 。它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世界。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 ) 年,它的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它被称为(为人生) 派。

     创造社作家被称为 (艺术派 ) c c 100 单选题

     《边城》 中的翠翠爱的是 ( 顺顺) d d 100 单选题

     闻一多在美国写的诗集是 (红烛 ) c c 100 单选题

     戴望舒的诗歌代表作是(雨巷 ) c c 100 单选题

     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 特点在于诗的 (音乐美 ) a a 100 单选题

     《子夜 》 中吴荪甫的姐夫是(杜竹斋 ) d d 100 单选题

     《骆驼祥子》 中祥子最终想娶的女人是(小福子 ) c c 100 单选题

     郭沫若的代表性诗歌是 ( 凤凰涅槃) b b 100 单选题

     创造社是在 (上海 ) 成立的 b b 100 单选题

     郁达夫的代表作是(沉沦) b b 100 单选题

     《子夜》的第一章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子夜>>的第一章写的是吴荪莆的父亲吴老太爷因农村的农民运动搞的轰轰烈烈,他无法在农村呆下去,被接到上海,由于紧张\劳累\闷热而旧病复发,猝然死去.他的死,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已经结束,开始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悲喜剧.这一章实际起到了序幕的作用.98 简答题

     沈从文对《边城》中人物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映??沈从文对于人物命运的理解,集中体现在翠翠及其母亲的悲剧上。沈从文通过文中故事、对命运的理解,肯定了自然的力量,一切皆应交与自然、顺乎天命,这便是最适宜的结局。沈从文自始至终都在贯彻一个思想,那就是最自然的人生才是最和谐、最本真的人生。《边城》中人物命运的演绎渗透着沈从文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人物可以变幻形式,但其命运结局却是无法变更的。沈从文正是把常态命运下的人物描绘到了极致,展现了自然和谐美轮美奂的艺术人生,而这种艺术人生的形式也即成为了承载民族灵魂的殿堂。95 简答题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什麽??答:老舍的小说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作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并且有诗意特征.98 简答题

     贯穿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线是什麽?在《发现》中是如何表现的??答;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诗歌创作的一条红线。《发现》表达的是诗人回国后对祖国的黑暗、落后、腐败的现实的失望和愤慨之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95 简答题

     徐志摩是怎样达到诗歌的“音乐美”的??答:徐志摩从白话中寻找音乐美的笔触,还直接深入到最底层人民的劳动生活中。诗人不是音乐家,却天生具有良好的乐感。徐志摩善于通过平白的语言创造诗歌的音乐美,这不仅使他的诗充满了自然生机,也大大扩展了白话新诗的艺术领域;他从口语,特别是从方言和劳动人民生活中发掘诗歌音乐美的探索和尝试,无论是作为新文学的进步诗人,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应当说是大胆的,难能可贵的。徐志摩作诗多用富有音乐表现能力的语言形式。他的诗几乎都离不开双生、叠韵词和叠字。这些词天生就有乐音的音响效果,声母和韵母的交替或重复,构成语音的回环之美。因此,历来的诗人喜欢用它们来点缀自己的作品.徐志摩善于调动多种手段,在统一中求对比,恰到好处地展现其精妙绝伦的构思,表现其音乐美的艺术技巧纯熟洗练,令人惊叹不已。98 简答题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麽??答;戴望舒的诗歌语言\形式\风格可做这样的概括;在亲切的语言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他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95 简答题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足有力,论证圆满,自圆其说。字数不少于1000字《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我”是否具有鲁迅小说的“离去”——“归来”——;“又离去”的情感模式?为什麽??答:<<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我"具有鲁迅小说的"离去"--"归来"--;"又离去"的情感模式.“离去—归来—离去”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形成了一个复调。如《故乡》中“我”最早的“走异路”、“逃异地”离开故乡,后来又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失去了精神的家园,回到故乡寻梦,梦境在现实中却变得“十分模糊”,现实又使“我”清醒,从而由希望而绝望,又离开故乡。形成了“离去—归来—又离去”的人生循环。鲁迅一直在探索小说的主体渗入形式,《在酒楼上》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纬甫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使小说整体上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诘的性质,如关于苍蝇的比喻,既是说吕纬甫的,又是说鲁迅自己的。“离去——归来——又离去”的模式,既包括吕纬甫,也包括鲁迅自己,其中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由希望——失望——绝望的心路历程。《在酒楼上》“我”而关于“雪”的独白,表现了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的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可附着的漂泊感,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既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向远方、高空”与“落脚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以及与之相连系的“冲决与回归”、“骚动与安宁”、“剧变与稳定”、“创新与守旧”两极之间摇摆的生存困境。这种无家可归的悬浮感和无可附着的悬浮感并不止于知识分子,阿Q的恋爱悲剧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欲求归宿而不得”的无“家”可归的悲剧。对于中国人,无家可归正是意味着失去了最后的精神避难所,熄灭了最后的希望之光,是可以视为达到了绝望的极致的。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苍凉。但鲁迅自己又对这样的绝望提出了质疑,他在宣布“希望”为“虚妄”的同时,也宣布了“绝望”的“虚妄”。在《在酒楼上》的最后,“我”告别了吕纬甫,“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95 论述题

     作业二

     题目 标准答案 学生答案 得分 题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写的是关于(香港和上海双城)的故事,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故事。

     张爱玲的代表作是(金锁记),作品中曹七巧的儿子叫(长白) ,女儿 叫(长安)。

     《日出》是(曹禺)的一大杰作,作品的主人公是(陈白露) ,她救助(,小东西)表现出她善良的一面,而她与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的关系又表现她堕落的一面。

     《原野》 把笔触伸向(农村),其中主要写(仇虎)的复仇的经过。作品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北京人》 主要写北京贵族文化的(衰落),其中以人类学家(袁任敢)作为北京贵族的对照来写,他的女儿叫(,袁圆) 。

     萧红的代表作是(生死场)。

     《李有才版话》中的地主名叫(阎恒元)。这个作品是(土改)题材的作品。

     周作人小品文的代表作是(喝茶 ) a a 100 单选题

     《女吊》、《水里的故事》、《鬼的生长》都是周氏兄弟写的内容都是(鬼 )d d 100 单选题

     《放猖》的作者是京派作家(废名 ) b b 100 单选题

     被誉为“服装的近代史”的作品是(更衣记 ) a a 100 单选题

     《寻梦者》的作者是(戴望舒 ) d d 100 单选题

     鲁迅为始什么将“火”置于“冰”的背景下??《死火》中“死火”在冰谷中,既怕被带出冰谷,以致烧完,又怕留在冰谷,以致冻灭,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鲁迅以这样的两难选择象征着人的生存的困境的两难境地,也是作者自己放下武器、决非情愿,继续战斗、又纳闷于“新的战友在哪里”的两难境地。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坐以待毙”)与“烧完”(“垂死挣扎”)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努力奋斗(“烧”“挣扎”),还是什么事也不作(“冻”“坐”),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命运。那么,是不是“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呢?不是的。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而“冻”的过程中,却什么也没有。价值与意义,不在于“结果”,而体现在“过程”中。因此,死火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我就不如烧完”。这是一种重视过程而不重结果的人生哲学与人生选择。而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两者之间作出选择,这本身也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无奈与悲剧性。?98 简答题

     以《苦雨》为例谈周作人小品文的艺术特点。?(1)、周作人小品文的选材极其平凡琐碎,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抒发个人的寂寞和忧郁、爱好和兴趣,表现出闲适隐逸的情思,适合所谓的“中年心态”。《苦雨》的选材就是北京的一场平常的夏雨,使作者的书房进了水,院子里也有了积水,人和蛤蟆都欢喜的戏水这一平常的琐事。(2)、他更倾向于把文艺当作是“自己的园地”,是“言志”即抒我之情;他更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苦雨斋”阴郁如雨的古典氛围,玄思、冥想,“胡乱作文”,“在文学上寻找慰安”。在《苦雨》的最后写到“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的事情,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私事,此外别无他意。”他只抒自我之情(3)、他的小品文有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也就是“闲适”的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这种风格表现在文字上,是非常的朴素、平易,不重藻饰、不刻意求工;表现在感情上,是感情隐蔽,态度恬适淡泊,作者的主观情绪,要从那平淡和平静中去体味,产生了其中有无穷情意的效果,造成幽隽淡远的效果。在《苦雨》中,“卧在乌蓬船里,静听打蓬的雨声,加上乃的撸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遥想你胡乱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悠然进行,可以算是‘不一快哉’之一.(4)、周作人的小品文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浓厚的对于各类事物的情趣,使描述也能有声色、有情致,淡泊而不乏味。《苦雨》写“蛤蟆在水田里群叫,深夜静听,往往变成一种金属声音,很是特别,又有时仿佛是狗叫,古人常称蛙蛤为吠,大约是从实验而来。”就是介绍了称蛤蟆叫为“吠”的由来,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95 简答题

     分析《闻一多先生的书桌》的“建筑美”的表现。?《闻一多先生的书桌》,全诗六节,体式整齐匀称一致,每节均在二、四句压韵,韵律和谐,于整齐的诗体,严格的压韵中,写松弛的心境,开朗的自嘲,不失轻松幽默之风。这两首诗大致写于同一时间,当时诗人由美返国不久,情趣确有较大差异。正好看出诗人于严肃执着之外,尚有开朗幽默的一面。?95 简答题

     分析穆旦《诗八首》的爱情体验。?这是一首关于爱的辩证法,也是《诗八首》中最能体现诗人真诚的痛苦的焦点所在。真诚相爱、灵肉交融、长相厮守,我们所追求的爱情也许会因为这种过份的认同而趋向“怠倦”,又因为“怠倦”而冷却的爱情,却会因为“差别”而“陌生”。在熟悉和陌生的拉锯中,我们相爱且痛苦。如何在时间的延续、空间的变移中真诚相爱,如何在丰富的痛苦中亦不至于放弃追求永恒,这是我们的所求,一种真诚的痛苦的所求。所蕴含的关于爱情的各种辩证关系。事实上,作为一个整体,《诗八首》的结构亦是相当严密且富有辩证性的。而且,这种结构和诗本身相互映照,更凸现了《诗八首》的整体性和辩证性。结合、新生也具有同样的双向性。灵与肉的结合即是新生,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命由稚嫩、单纯走向成熟、繁复,爱情由神秘的向往走向现实的生活。而我们的新生也即结合,是两个个体生命在现实中的结合,从此,手相携肩相依走入现世,一起欢笑和哭泣,同命运共呼吸。?95 简答题

     分析《日出》中描写黄省三与李石清冲突的原因和优点。?李石清是一个非常胆小而神经质的人。为了从“不足者”的悲惨地位中挣扎出来,不惜把灵魂卖给“现代大都市”这个魔鬼,获得的不是人应该有的生命的魔力,而是它的异化物。对上,他忍气吞声,谄媚逢迎;对下,他凶狠自负,鄙视他们“没有本事”。他变得狡诘、狠毒与卑琐。他想要占住现有的位置,就必须“要硬得像块石头”、“要不讲一点人情”、“不可怜人”、“不同情人”。在他的戏剧性的命运中,无论是短暂的幻想的“得势”,还是最终的失败,都是处在“被捉弄”的地位。曹禺在《雷雨》中发现“人的挣扎”的困境,在《日出》中又发现了人的“被捉弄”的命运。《日出》主要是批判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的社会,作品写李石清与黄省三的冲突,是为了表明上流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李石清由小职员、经理秘书刚提升为银行襄理,为了保住地位,他就得像上流社会的人一样凶狠、狠毒。从黄省三身上,李石清看见了原来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他非常害怕,同时又有些得意。他捉弄黄省三,自己又被潘月亭捉弄,终于落到了比黄省三更加悲惨的境地。作品写这一段冲突更真切地表明了“不足者”被捉弄的悲惨境地。?95 简答题

     从《更衣记》看张爱玲对于服饰、人生的态度。?张爱玲从衣着服饰的变迁中寻出了它流变的渊源。比如说:衣服由宽大变为紧身,往往源于“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因为紧匝的衣服显得“轻捷利落,容许剧烈的运动。”又如:民国初年,服装崇尚轻便、纯真,是由于“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其实,紧身衣也好,轻便装也好,经张爱玲这一番史笔的解释,便让人觉得衣服不再简单了。一件衣服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日用品或装饰品,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审美习惯的缩影。人们向来以为时装和美只与女人有关,因为它们和女人一样无足轻重,可张爱玲又从中看到了不仅仅属于女人的世界:“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服装的变化常常是社会、朝政安定与否的先兆或标志,服装是一种文化。95 简答题

     以《倾城之恋》为例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迷人的名字,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作家,既接受了传统文化陶冶,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善绘画、好音乐,对诗、小说、电影、美术、音乐、舞蹈和中国戏曲,均有较高的鉴赏力。新旧文学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成为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她的作品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她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不是以数量,而是以质量取胜的。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意象繁复、丰富,是她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传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的房屋、家具、服装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的程度。尤其钦佩的是她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那些异想天开,令人意会,忍峻,诧异或恐怖的各种比喻。她描述古琴的嘎嘎惨厉的音调,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塞上的风,尖叫着为空虚所追赶,无处可停留。”她写冷天乡村里的太阳,“像一只黄狗,拦街躺着。太阳在这里老了。”她比喻在伴娘眼里的新娘,是“银幕上最后映出雪白耀眼的‘完’字”,而伴娘自己却是“精彩的下期佳作预告。”她写一个游方的道士,“斜斜挥着一个竹筒,托——托——敲着,也是一种钟摆,可是计算的是另一种时间,仿佛荒山古庙里的一寸寸斜阳。”被虐待将死的媳妇,只是“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张爱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染,对汉语言文字的韵味,有着无比的热爱,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她自然自觉地在单音节的组合、多音节的建构及句式的选择搭配上,讲究语音组织与文学形象塑造的吻合性,注重声律节奏的音乐性、审美性,体现了汉语言形象在小说中特殊的艺术魅力。如《倾城之恋》中,作者常常传神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加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你这话,七八年前为什么不说。象声词比比皆是。人物的啼笑嗔骂仿佛就在眼前,不见其人,却能如闻其声。而她最耐人寻味的,如藏在海面下的大块冰山,却是她对气氛的孕育与衬托,角色的刻画,和对高潮过后,人物个性发展的淋漓尽致。张爱玲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欲望赤裸裸地挖出来。她的笔锋像钱钟书那样犀利、尖刻,鲁迅那样冷峻,和他们不同的是,她是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善意地嘲讽,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敦厚的特色,以最广大的慈悲胸怀对待人性中的善与恶,虽犀利冷峻,并不剑拔弩张。张爱玲刻画女人更成功。她善于从女性的细腻心理去把握作品中的女人,把隐藏在女人华美的衣服下的人性的阴暗面,通过悲天悯人的嘲讽暴露出来,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姑妈的淫荡,《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的后母的阴骘刻毒,《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的变态,都使人看到在那些旧家庭中的女人变态的人格。以上这些都显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有着众多幽丽、迷人的景观值得发现和欣赏的。“惟其平淡,才能够自然”,不矫饰,不故弄玄虚,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写平凡的人和事,就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所刻意追求的艺术境界。可以用“新、旧、雅、俗”四个字来概括一、雅,从四个方面分析:凄凉的雅、飘忽不定的雅、异样的雅、虽静似动的雅。二、俗,具有通俗意味、致力于通俗化的创作、以传统的章回小说为总体格局。“新” “旧”与“雅”“俗”基本相通。? 95论述题

     作业三

     题目 标准答案 学生答案 得分 题型

     1.分析曹禺话剧的语言特点 (不少于1000字)。? 1、答;曹禺戏剧的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雷雨》与《原野》中的人物由于个怀着深仇宿怨,语言的进攻性更强烈.那种感情的巨大冲击力呈现出紧张激荡的浓郁风格.《北京人》的人物语言更为简洁凝练,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中人物的教养.身份.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决定了戏剧语言是在隐晦曲折中包蕴了尖锐的内在动作性和抒情性,在愫方.曾文请形象的塑造上,曹禺的语言艺术又有发展。他往往只用一两个词.一句简单的话,甚至几个语气词,来表现人物的复杂情致与内在动作,用无声语言即停顿来抒情。《北京人》诗情语言简约含蓄.欲说还休的特僧,又与我国古典诗词抒情语言的凝练含蓄的特征相贯通。这些都使曹禺戏剧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2.沈从文对《边城》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不少于1000字)。?答;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子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擦去传统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由于这阴影,他笔下的儿女们终于产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这是作者所不愿见到的,却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沈从文对于人物命运的理解,集中体现在翠翠及其母亲的悲剧上。翠翠母亲的悲剧作为《边城》贯穿始终的暗线,被沈从文浓缩进当前一次性的叙述中,形成事件的重叠感,使人不得不把边城从前和当前两个悲剧加以参照比较。从前的边城曾有一个老船夫的独生女,美丽善良,屯防军人和杨马兵同时爱上了她且都为她歌唱,后来她与那屯防军人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结婚不成”便双双殉情,留下一个孤雏来继续且重复他们的故事。其实按照当地的乡情,他们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美满嫁娶,但正是由于屯防军人要离去却又“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而老船夫的独生女又不忍离开年迈的父亲,所以矛盾纠结的后果是悲惨的,他们选择了既忠于名誉又忠于爱情的方式,这种方式虽有些值得悲悯,但发生在这钟灵毓秀的湘西又有何不可呢?接着,再来看翠翠的故事。天保与傩送同时喜欢上了翠翠并通过车路和马路来表白,翠翠也如母亲一样陶醉于甜蜜的歌声,而正是因了这份爱情,天保丧生、傩送远走。一暗一明两个悲剧主人公的命运是如此相似,老船夫一直是这重蹈覆辙的悲剧的见证者,其实他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翠翠与其母亲的命运是雷同的,于是想阻止悲剧重演,他对于翠翠的事极其小心谨慎甚至有些畏畏缩缩,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命运的重复。沈从文通过文中故事、对命运的理解,肯定了自然的力量,一切皆应交与自然、顺乎天命,这便是最适宜的结局。老船夫的命运也是顺应了上天安排的,五月端阳看龙舟时翠翠不见了爷爷便突然想起“假若爷爷死了”的念头,这种念头的掠过并非偶然,而是以往老船夫对她讲到过死亡的必然结果,老船夫也常自己想“死是应当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人已经长大了”,他曾问“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他预感到命运的不可抗拒———“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那个雨夜与老船夫同生共命的渡船被洪水吞噬也同时带走了他的生命。沈从文把一切都归于天命,他这样写“假若另外高处真有一个玉皇上帝,这上帝且有一双巧手能支配一切,很明显的事,十分公道的办法是应当把祖父先收回去,再来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该接受的那一份幸或不幸,才合道理。”而最终老船夫在雷雨将息时死去留下翠翠承受结局也应和了这一命运的安排。这些人物的命运看似不幸,沈从文却写得平实,他将它们顺乎自然,从而使作品中的叙事高度和谐。我想,沈从文自始至终都在贯彻一个思想,那就是最自然的人生才是最和谐、最本真的人生。《边城》中人物命运的演绎渗透着沈从文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人物可以变幻形式,但其命运结局却是无法变更的。沈从文正是把常态命运下的人物描绘到了极致,展现了自然和谐美轮美奂的艺术人生,而这种艺术人生的形式也即成为了承载民族灵魂的殿堂。95 论述题

     题目 标准答案 学生答案 得分 题型

     简析《在酒楼上》中吕纬甫的形象。?《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厥不振了。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小说中叙事者“我”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事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种视点和立场,传统文学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酒楼上》表现了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势力的强大,从而总结了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历史教训。?98 简答题

     《铸剑》的“两个高潮”的叙述语调有何不同??《铸剑》的第一个高潮是“三头相搏”的场面,复仇者经过千辛万苦、付出两个人生命的代价,终于复了仇,取得了胜利;第二个高潮是复仇完成以后“辨头”的闹剧,到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三头并葬”,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大狂欢”:“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一起奔来,“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当“三个头”装在灵车里、在万头攒动中招摇过市时,复仇的悲剧达到了顶点,变成了喜剧、闹剧。看热闹的人互相看,复仇者与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也就同时被忘却和遗弃。复仇的神圣、崇高和诗意,此时也被消解为无。只有“无物之阵”——也就是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愚昧的中国人仍然占据着画面,他们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第一个高潮是第二个高潮的因,第二个高潮是第一个高潮的果,第二个高潮说明了第一个高潮的毫无意义。作者歌颂了个人复仇,同时又说明了个人复仇的无力。作者在叙述两个高潮时用的是两种调子。“以头相搏”的复仇的悲壮变成了“辨头”的闹剧,悲壮的调子变成了嘲讽的调子;国王这边,至尊者与“大逆不道的逆贼”混为一体,自是荒诞不经;黑衣人这边,与自己的死敌共享祭拜,滑稽透顶,崇高变成了荒诞。事实上,嘲讽与荒诞的调子早已时隐时现的存在于悲壮与崇高的复仇之歌中,如第二节眉间尺被看热闹的人所缠。眉间尺下定了决心要为父亲报仇,他背着宝剑走在路上,被人捏住了脚而跌了一跤,结果压在了一个干瘪脸的少年身上,干瘪脸扭住眉间尺的衣领要他赔偿,大家围着他们看热闹、瞎起哄,使眉间尺无法脱身,宴之敖来了才帮他解了围。崇高的复仇之中夹杂着荒诞的事情,悲壮的调子中冒出嘲讽的音符。?95 简答题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是什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社会生活,但同时又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现实,通过生活本身引出历史的结论。例如:《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主人公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这理想在半殖民地现实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转瞬之间便破了产,把自己的产业出卖给外国了。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的悲剧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悲剧。吴荪甫的形象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命运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子夜》对此描写得肌理稠密,严丝合缝,正是社会剖析小说的重大特色,表现了作家对半殖民地社会了解、剖析的深刻性。94 简答题

     沈从文小说的两种题材是什么??沈从文的小说题材:都市题材、乡村题材。也就是我们说的都市世界和湘西世界。在对都市人生视景的描摹中,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基本上是由三个侧面所构成。一是以《绅士的太太》、《有学问的人》、《某夫妇》、《烟斗》、《八骏图》、《若墨医生》、《大小院》、《王谢子弟》、《来客》等为代表,旨在暴露都市上流社会号称“绅士淑女”,“社会中坚”,“学者名流”的人们虚伪、自私、怯懦的性格特征和庸俗、卑鄙的日常行为的作品。第二类是以《都市一妇人》、《如蕤》、《一个女剧员的生活》、《薄寒》、《三个女性》等为代表的作品,意在再现那些虽处于都市人生环境,却不甘沉落的人们,力图从扭曲的人性泥淖中挣扎出来,或取得爱情、人格独立,或向人生远景凝眸第三类是以《腐烂》,《泥土》,《失业》作品等为代表,直接描绘都市下层社会被剥削,被压迫者的窘境以及他们在挣扎中显露出来的正直、善良的道德品质的作品《腐烂》与《泥涂》极力的描写与渲染了生活在这里的“抹布阶级”的表面人生状态。这里脏水四溢,空气恶浊,瘟疫流行,人们在极度贫困中进行着生的挣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则是他审美理想的寄托,是与自然契合的原始人性,即“生命”的最高形式。在对乡村世界及其人生视景的描摹中,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一是以《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等作品为代表,多以人物的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再现了湘西古老的文化习俗、荒蛮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原始的生命形态。单纯、自然、自由、热烈、轻生死、重承诺,敬神守法而又粗豪蛮悍成了这种生命形态的主体内涵。二是以《柏子》、《萧萧》、《贵生》等作品为代表,以湘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再现了由原始部落社会进入封建宗法社会之后湘西下层人民的人生形态。三是以《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上城里来的人》、《丈夫》、《新与旧》、《菜园》等作品为代表,再现了在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侵扰下,湘西民众所受到的精神与肉体的压榨、剥削、掠夺、杀戮的情形。沈从文及其文学世界又是单纯的,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人是一个单纯、热情而又正直的爱国主义者;其文是一个“生命受尽挫折”的“傻头傻脑”的“乡下人”面对多难的乡人、国人、民族、国家倾诉出来的一片赤诚心曲。?95 简答题

     简述祥子的“三起三落”。?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独自来到北平,靠拉洋车为生。他的生活目标是凭自己的力气、勤劳和坚忍买一辆车,过上安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奋斗,他买了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不久,在兵慌马乱中,连人带车被兵匪掳走。失去了洋车的祥子逃出兵营,牵了三匹骆驼,“骆驼祥子”由此得名。祥子继续从头开始,更加拼命拉车,攒钱。好不容易得到了拉“包月”的美差,可是,在杨宅得到的只是役使和侮辱,在夏宅又被夏太太引诱与玩弄,虽然在曹宅找到了一点做人的感觉,但好心的曹先生却救不了他,所有的积蓄都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最终,在虎妞的诱骗下,做了“自己老婆的玩物”,“把他从乡下带来的那点儿清凉劲儿毁尽了”,虽然结了婚,成了家,也买了车,结果因虎妞难产而死又买掉了车。95 简答题

     《倾城之恋》的叙述风格是什么??张爱玲的手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在小说中,作家自始至终借用了一个意象的作用,那就是胡琴。这一意象串起了一部《倾城之恋》。小说一开始,咿咿哑哑的胡琴就响起来了:“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时间的错位,带来的是阅读中的恍如隔世之感。读者一方面沉溺在故事中难以自拔,同时又站在故事外冷眼旁观。这种阅读感受正是张爱玲一贯的创作姿态所致。女友炎樱为《传奇》增订本设计的封面,是张爱玲这一创作姿态的形象写照:一张晚清的时装仕女图,画个女人幽幽地弄骨牌,奶妈抱着孩子坐在旁边,仿佛晚饭后恬静的家常一幕。但栏杆外有个蒙面的、比例不对的人形突兀地伸进头来,是个鬼魂般的窈窕女身,饶有兴致地向里面窥探。张爱玲说,这是“现代人”。张爱玲是一个站在封建大家庭和都市文明交界处的现代人,寻找着一个可以栖息安顿下来的精神后花园,更是为女性寻找一个崭新的自由活动空间。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无法进行彻底的摧毁与重建,只能在原有的园地进行一点又一点的探索与改变,“她展现的文学人物只能是不彻底的,终未能冲出这一乱世中的苍凉梦魇。”张爱玲的现代灵魂始终扔不下传统这个肉身。她是一个“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又站在栏杆外“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探”的双重文化形象。张爱玲自身及其小说的价值,正在于表现了这一历史性浑融的全部复杂、苍凉的内涵。胡琴早已超越了自身的具体规定性,演变为一种意象,一种中国封建文化衰落、颓靡的意象,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意象,渲染出人物封闭于其中的那种病态生活方式、没落文化背景的梦魇性。张爱玲着意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他们周围的一切。在张爱玲的视野中,人生是如此的不可靠不彻底,谁也逃脱不了。小说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1944年12月,张爱玲把自己的成名作《倾城之恋》搬上舞台。张爱玲最喜欢的同时代女作家苏青撰文评论:“这是一个懦怯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件冒险的爱情故事,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的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观众的怜爱之心。”张爱玲一方面哀叹着生命的苍凉,同时又在品味欣赏着这种苍凉。在又一个“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拉着的夜晚,流苏在白公馆倾听着胡琴诉说的那些“说不尽的苍凉故事”,可是这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再也不与流苏相干了。前夫的死、兄嫂的逼迫,使流苏游离出白公馆凝固的时间轨道,开始她个人生命的运行。这是生的本能的挣扎、赌博、冒险。而范柳原是她当时唯一愿意而且可能捞得到的救命稻草。所以,流苏对范柳原的爱必然处处流露着苦心经营的痕迹。然而,“对流苏而言,功利是在场者,爱情是不在场的”这种说法也许是实在的,但并不一定是贬义的。因为对于在极端人生体验中的她而言,做出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今后生命的方向。如同在存在哲学家所描述的世界里,人面临着太多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以脆弱的意识去承担,爱情自然就成了奢侈的物事,我们不能以这一点来指责流苏,因为这是一种苛责。而从作家的层面来说,尽管张爱玲对现实社会没有很大的希望,尽管她总是一次又一次拆穿虚伪而露出苍凉底色,但她的目的

    相关关键词: 党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