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

    时间:2020-02-29 07:46:2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
      
      作者/胡昌方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学之得法,方能事半功倍,学有建树。这里整理几则读书妙法奉献给读者,与大家共勉。
      
      “跳出圆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求知时打了个比方:“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
      
      爱因斯坦的话清楚地说明: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只不过是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圆圈”;而这“圆圈”之外,却是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显然,这个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正是一个人的不知之处。正因为爱因斯坦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总是求知若渴,毫不自满,从不囿于已有的知识“圆圈”,而是在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圆圈”。
      
      希腊哲学家芝诺也曾用“圆圈”作比喻,激励人们求知不止。他说:圆圈内是己掌握的知识。知识愈多,“圆圈”就愈大;“圆圈”愈大,它的边沿与外界知识面的接触就愈广;接触面愈广,就愈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奋发努力,逐步减少“圆圈”之外的无知面。
      
      芝诺这种富有哲理的比喻,不但说明了求知务须谦虚谨慎、永不止步的道理,而且阐述了“博”与“专”的辩证关系。因此,一个人只有跳出已有知识的“圆圈”,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箭双雕”
      
      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专心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日日手不释卷,却仍感到时间不够用。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齐头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还有一个从“监牢大学”毕业的薛暮桥,他的读书法似乎可以同艾思奇的“一箭双雕”读书法相媲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年轻的共产党员薛暮桥被捕入狱,他一边苦学日文、英文和世界语,一边攻读列昂节夫著的(敏治经济学》和日本河上肇编著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发展史》。3年的狱中经历,使得薛氏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外语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可见,读书治学务求寻方找法,以期一举一得,进而一举两得、一举多得。须知,方法绝妙,得益匪浅。诸如“借书抄读”成为作家和藏书家的吴翌凤、“读书与书法、作画融为一体”的郑板桥,都是佐证。
      
      “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本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但用作治学之道则可取得显著成果。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思想史专家蔡尚思,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到南京国学图书馆,声称要读完馆藏的中国历代文集。一年后,他竞奇迹般地读完了许多文集,把南京图书馆这方面的“泽”真的淘干了,他也真的捉到了大量的“鱼”。 (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 到30年代末,他完成了一部高水平的著作《中国思想研究法》。
      
      许多学者把“竭泽而渔”读书法当作一种重要的治学之道。把知识比作“鱼”,把目录比作“鱼网”,用这张网,就能在书海中捕捞所需之“鱼”——有关的知识、资料。
      
      要“竭泽”,阅读、搜集资料面广而量大,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竭泽”,就必须集中目标,有的放矢地寻找有关资料,将无关的问题一概略去。同时,摘记、整理、消化还需要花费许多心血,所以还要学习鲁迅先生“废寝忘食,锐意穷搜”的精神。
      
      “吃书煮书”
      
      宋代的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弟子把这24字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据传,朱熹曾是庐山白鹿洞书院之主,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大家见他伏案苦读,书页边卷缩得像牛肉串。有人脱口而出:“这书真似‘吃’过一般。”朱熹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当下就向学生们宣讲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即讲究“吃”书。他说有两种“吃”法:一是如牛,大嚼大咽,然后反刍;一是如人,细嚼慢咽,慢慢品尝。“反刍”、“品尝”,虽节奏慢,却能领会书中的“微言精义”,融会贯通,熟烂于心,就会变成自己的知识。
      
      无独有偶。现代女作家茹志鹃家中也挂着一帧条幅,上着“煮书”两个大字。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正由于她读得认真,博闻强记,所以才下笔“如神”,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这一古一今,一远一近,一“吃”一“煮”,说明了一个真理:读书只有不骛求虚声,不鲁莽猎奇,达到“吃”和“煮”的境地,方能写出不同凡响的佳作名篇。
      
      “提要钧玄”
      
      唐朝著名散文家韩愈的读书方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读记事著作必定作出提要,读理论书籍一定要抓住论点。
      
      “提要钩玄”法要求读书时找出重点、要点、论点,或在读书笔记上编纲记要,或在书本上勾画圈点。这种读书方法的收效是多方面的。
      
      首先,“提要钩玄”能掌握全书的纲要和主要内容。一本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如果泛泛而读,读完了也不知其要领。“提要钩玄”则不然,列出纲要,勾出论点,把大段文章的筋骨和精髓概括为一两句话,不仅有利于了解全书内容,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书中的要点。
      
      其次,“提要钩玄”能够训练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读一本书,用自己的话去“提其要”、“钩其玄”,就必须反复思考,分析归纳,找出作者的文路,抓住书本的关键,这样不仅训练了综合概括能力,而且能发现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布局谋篇的章法,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再次,“提要钩玄”便于积累资料。马克思一生写了大量经典著作,多是靠这种读书法积累材料的。为了写绞本论》,他花费了40年工夫,对1500多种书做了提要。
      
      “按圈素骥”
      
      按图索骥读书法,就是首先确定你所寻找的“马”,即明确研究的对象和目标;然后制定出“线索”和“图样”,即规定阅读的范围,选择阅读的书籍,计划阅读的进度;最后,具体地按照这条“线索”和“图样”,周密地去“索骥”。
      
      “按图索骥”读书法,关键在“线索”和“图样”。“线索”不清楚,“图样”不准确,就无从谈“索骥”。对于经验不足的初学者,如果一时难以画出准确无误的“线索”和“图样”,你可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学者帮你勾画出“线索”和“图样”来。
      
      当你在众多书籍中准备选择你最需要的书来读时,采用“按图索骥”法,自不待言。即使具体到阅读一本书,也能“按图索骥”,选我所需。厚厚的一本书,对你研读的目的来说,不一定每章每节都有用,你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选读有关内容。
      
      人生有限,书籍如海,知识无限。只要采取“按图索骥”的方法来治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领异标新”
      
      古今许多著名学者都主张读书站在书上读,不要做书的奴隶,拜倒在书的脚下,不敢有自己的创见。
      
      毛泽东同志读书很有创造性,不仅在社会科学方面如此,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是如此。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重要见解。如他不同意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认为质子、中子还应该是可分的。后来,科学家果然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证明了他的观点。
      
      韩愈和贾岛关于“推敲”的轶事,早已成为文坛典故,似乎再没有什么文章可做了。然而,读书颇有创造性的美学家朱光潜经过再“推敲”,提出了新见解,认为:断定该用“推”或“敲”的前提,是首先要弄清庙里有几个和尚。倘若只有步月归寺的和尚一人,那这门当然是他自己掩的了,他自己不须敲,推门而入就是;敲,倒显得拘礼、做作了,好像会有人开门似的。不难看出,朱光潜这番思考与分析别有见地,令人耳目一新。
      
      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读书求知,切莫拘泥于书本之中,“死在古人言下”,必须发扬“领异标新”的创造精神,“俯而读,仰而思”。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并填补书中的“空白”,获得真才实学。
      
      “坚持自逼”
      
      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