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0-02-17 07:52:4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重要的学科,所以占的课时最多,语文教师不仅人数最多,而且实力最强,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很重视,花费的时间最多,按理说有这么多的有利因素,这门学科应该理所当然的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最成功的学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怎不令人费解?
                  从广义上说,我国有记载的语文教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教的是文言文,书面的“文”和口头的“语”相去甚远,学生学的文章基本不理解,在教法上以多读多背、大量积累为主,强调先积累后理解,在理解和运用上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而现代语文学的是白话文。学生读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定的理解生字新词的能力,对读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语文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回答问题,语文课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讨论。这种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通行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深入地作一番观察。
                  解放初期,我国的语文教学就十分强调政治思想教育。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一度被强调到不恰当的位置。每教一篇课文,教师都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教育因素,进行思想内容分析。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助课文思想内容达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然而单纯的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即使在解放初期也不被大家认为是合格的语文课。1952年有苏联专家组织的“《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以及1956年我国语文学科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对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场以引进苏联语文教学经验为特点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开始大量渗透“文学因素”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或称“语文因素”)的分析,逐渐形成了以“文章分析”(不是“内容分析”)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思想内容分析+语文知识分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注重了文章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分析。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这处教学模式虽然在分析的内容上经常有所调整,比如1958年“教育大革命”强化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六十年代淡化了“文学”因素,强化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文革中又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等等。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受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开始重视智力的发展和能力培养。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更是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新的内容。
                  可以这么说,解放50年,小学语文学科逐渐形成并主要采用的是“以文章分析为重点(包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师生问题讨论为主要方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在语文学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各界人士非议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反思一下这种教学模式对整个语文教学的低效应该承担的责任。
                  评价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恰当,主要依据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以训练学生“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完成上述目标呢?从目前实际的教学效果分析,答案绝对是不乐观的。
                  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花大力气培养的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然而它只是“听说读写”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该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可以说,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具体就是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从儿童言语学习的心理特点看,“不理解—理解”是一次飞跃,“理解—能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而以“阅读分析”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恰恰就是在第二次飞跃上出现了战略性的失误,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学科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进行社会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的主要标志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能够运用。语文这门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而“分析文章”是一种专门的技能,它包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等等,尽管这种技能与语文能力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它绝对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而且“能够”掌握的技能,更不是小学生能够掌握的技能。因此,将“分析文章”这一专门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上面,是语文教学目标把握上的严重错位。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根本上得到纠正,语文学科的效率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
                  2.教学要求认识上的越位。
                  将“分析文章”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严重超越了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因为“分析文章”这种技能对逻辑思维的要求极高,绝不是小学年龄段认知发展一般水平的儿童所能够接受的。以“分析文章”为重点来组织语文教学,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为考试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题目,而学生在答题时正确率往往不高,所以教师只能拼命抓。其实这主要不是教学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可以庆幸的,修订大纲删去了分段、概括中心思想、解释词义等要求,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禁锢小学师生头上的枷锁。
                  3.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
                 
                修订大纲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是非常正确的。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其实不计其数,但是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地在自已说话写文章时用的更是少得可怜。这种不正常现象,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儿童语言学习上产生严重不到位的现象。这是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看,运用语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教学力度至少应该等于、甚至超过理解语言的教学。所以,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考试,都应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重心转移到语言的运用上来。
                  修订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交际,和成人进行语言交际的目的是有区别的。成人语言交际主要是为了表达思想,而语文课上学生不只是单纯地为表达自已的思想,他们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掌握这一交际工具,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一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要通过交际活动提高自己语言交际的能力,即不但要学习、熟练语言交际的技能,还需要丰富、扩展自已的语言积累。
                  儿童掌握语言工具是渐进式的。他们通过听和读,从口头和书面两条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并且通过思想系统理解领会其中的意义,然后将获取的有用信息编码,通过朗读、背诵、摘记等各种方法,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的时候,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提取适当的语言通过加工组合后输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不断地吸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运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从而使自己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并掌握新语言的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表达
                  (获取)     (储存)     (输出)
                  传统语文教学以语言的储存为重点,通过多读多背,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种以语言储存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它的缺点是忽视语言理解对语言储存的作用,学生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结果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语言的表达上,强调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忽视语言的运用训练,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个缺点。
                  现代语文教学则是以理解语言为重点,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混为一谈,误以为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解分析,严重忽视积累和运用,对学习语言过程上“积累”和”表达”两个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试图以理解来代替“积累”,代替“运用”。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种认识是导致现代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
                  以“积累”为重点或者以“理解”为重点,从儿童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看,都有其片面性。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曾说过: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
                。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在纠正现代语文教学理解要求过高过甚时,也不能简单地“返璞归真”,走以“积累”为重点的传统语文教学的老路,而是应该以掌握语文工具为目标,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
                  为

    [1] [2] 下一页


    什么在“理解—积累—运用”三个环节中要特别强调“运用表达”这一环节呢?主要原因是:
                  1.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是语言的运用表达。不可否认,“理解”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目标,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运用”。
                  2.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飞跃。所以“运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3.理解而不会运用,其实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而且会运用了,那才是真正的理解。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运用还能有效地促进积累。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如果加大语言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