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安徽 正文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草案)]

    时间:2020-08-19 17:07:5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材料之一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二〇一〇年八月

     目 录

      TOC \o "1-2" \f \h \z \u 一、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1

      (一)指导原则 2

      (二)发展目标 2

      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4

      三、积极进行专业改革、建设重点与特色专业 6

      (一)专业建设 6

      (二)教材和课程建设 8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9

      四、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1

      五、稳步发展成人教育 13

      六、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5

      (一)人才培训 15

      (二)技术服务 16

      (三)研发开发 17

      七、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18

      八、切实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20

      九、加快校园基本建设 21

      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21

      十一、落实规划的总体保障措施 23

      (一)思想保障 23

      (二)组织保障 23

      (三)制度保障 24

      (四)资金保障 24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2011年—2015年)

     为了实现全面推进学院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学院“十二五”(2011年—20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安徽省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现安徽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所确定的教育发展艰巨任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学院的关键时期。国家和社会所呈现的宏观环境和政策体系是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支撑,是学院获得长足进步的大好机遇。“十二五”期间,学院在既有坚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明确目标、开拓进取,使学院的全部工作都朝着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方向和要求上去努力实践,力争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一)指导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目标任务,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坚持办学的科学定位与办学方向,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电力电气技术应用性人才;建设成为适应八新(新能源,新电力;新农村,新电力;新电力,新环保;新电力,新服务。)的新型电力电气类高职院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坚持开展为行业为社会的服务能力建设,做好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和研发开发工作。坚持行业背景、工程特色和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在省教育厅和省电力公司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整体办学优势,实现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整体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

     (二)发展目标

     构建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兼顾成人高等教育、行业和社会服务培训教育,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建立与学院办学条件相适应、保持学院良性运作的办学规模。学院“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是:

     ——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500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稳定在2000-3000人,综合规模达到6000人左右,年均增长约10%。

     ——学院为行业和社会服务培训教育人次年均增长约15-20%,到2015年达到12000人次。

     ——到2015年学院共建成省级及以上示范性专业5-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5-6门,省级和院级精品课程约占所有开设课程门数的35%以上。

     ——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支持教师申报社会上或其它高校学术团体组织的其它研究课题项目,力争每年有10个左右项目被批准立项。

     ——学院包河大道校区新征土地30亩,作为“校中厂”的建设规划用地并投入建设。在红枫路校区新征土地30亩,建设用于社会服务和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用地并投入建设。这两项建设工程于2015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到2015年学院图书总量达到35--40万册。

     ——到2015年,教师总数增加到249人,兼职教师与技能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比例达到专业课教师的5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增加到50%以上。培养30名左右学院的专业带头人和4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队伍。“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90%。

     ——到2015年,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实训室,实训室达到70余个,重点实训室覆盖主要专业,符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需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场所)达到50个。

     ——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学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学生的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通过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及相关的建设和努力,形成科学运作、高效管理的学院体制机制。

     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建设目标

     完善董事会领导的校企合作体制,健全经费投入、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的校企合作的机制;致力于“校企合作机制及基础平台”和“社会服务体系与能力”两项重要内容建设,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力争建成行业企业办学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骨干典型。

     2.建设内容

     在现有学院董事会基础上,吸收近几年合作紧密的发电、新能源、大型工矿企业进入董事会,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更好地发挥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科研开发、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方面的优势,逐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挥好服务社会的职能。

     3.保障措施

     (1)组织体制建设: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办学体制,发挥“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系部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工作小组。

     (2)投入机制建设:利用政府政策,优化投入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相关企业在资金投入、设备投入、实训场地投入、兼职教师和现场技师资源投入、在职员工培训投入、新技术推广投入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3)共享共赢机制建设:学院服务企业,企业支持学院;学院发展支撑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企业发展反哺学院(在资金、设备、师资、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学院和企业共建共享培训基地、双师队伍、科研成果、服务收益等。

     (4)合作工作机制建设:定期召开学院董事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校企合作重大事项、重要问题专题论证,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进行常态管理。

     (5)共同培养人才机制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管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过程等。

     三、积极进行专业改革、建设重点与特色专业

     (一)专业建设

     1.建设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协调各系部办学规模,形成以工科类为重点,经济、管理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架构。在每个专业系形成1-2个重点专业、重点专业带动其它相关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基本构架。构建特色鲜明、宽窄并存、方向灵活的专业体系;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优化专业建设,进一步打造国家级、省级精品专业。

     2.建设内容

     (1)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优化专业布局。每个专业教学系开设3~5个专业,2015年前全院专业总数在20个以内,每年招生专业12个左右。

     (2)专业开发坚持特色与创新,每个系至少建设2个有发展潜力、人才需求较稳定、行业或地方特色明显的重点专业,并努力建设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专业,形成梯队的示范性专业。全院建设省级及以上示范性专业5-6个。

     (3)积极探索、开发边缘性、复合性专业。适时开发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线专业。继续探索、推行“订单式”教育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教学系都要建有试点专业。

     各系专业建设规划表

     专业系

     现有招生专业

     计划开设专业

     电力工程系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

     新能源技术应用

     动力工程系

     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城市热能应用技术

     核电站动力装置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工业网络技术

     管理工程系

     会计电算化、市场开发与营销、物业设施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3.保障措施

     (1)建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系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调整充实院学术委员会。完善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督导与评估的长效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加强专业建设。

     (2)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建立互补双赢的合作机制,优化专业建设。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3)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获准建设的示范专业、特色专业或精品专业给予政策支持。

     (二)教材和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

     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加快实训教材、一体化教材建设,重点实施紧缺教材建设。

     2.建设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建立适合社会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十一五”基础上,每个专业再重点建设核心课程4-5门,保证每个专业有院级精品课程2-3门,全院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7-8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6门。

     (2)加快教材建设步伐,各专业要完成与课程配套的优质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全院争取主编、参编公开发行的教材达到40--50种。加强选修课建设,加大选修课开发力度,提高选修课质量,拓宽选修课内容。

     (3)加强试题库、试卷库建设。精品课程建成较完善的试题库或试卷库,核心课程基本完成试题库建设,其它课程将试题库纳入课程建设计划之中并在当年开始教授课程之前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3.保障措施

     (1)大力推行“双证书”制教学,将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的基本训练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将训练内容纳入教材之中。

     (2)制定各项激励制度,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编制全院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统筹、指导课程与教材建设。制定优秀教材、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展优秀课程评估。

     (3)加强与企业合作,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进行课程与教材建设;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性、学术性的教研活动,吸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课程、教材建设经验。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全力做好创建“校中厂”和“厂中校”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工作,并以此带动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招生专业和在校生规模的不断增加相适应,同步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好学院主干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利用企业产品开发推广的需要及其现场实训条件,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力度;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2.建设内容

     (1)建立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室)的组织领导机制,大力推动理论和实训紧密结合,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教研室与实训室一体化建设体系。

     (2)组建电力、动力、自动化与信息和管理等专业实习实训中心,科学设计管理模式和方法,发挥实习实训设施利用的最大化,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和培训等需求的职业实训基地群。

     (3)走产学研结合教育发展之路,加大院内、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力度,各专业系部的重点专业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不少于4个。

     (4)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全部实现开放性管理模式,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的使用率。

     (5)建成具备教学、科研、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学院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院实践教学科研综合实力。

     (6)建立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提供了条件,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操练的机会。

     3.保障措施

     (1)加大建设资金投入,计划“十二五”期间继续投入2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并与学院正在进行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的项目相协调。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高科技含量和应用功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

     (3)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满足教学、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需求、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的专兼职实践教学队伍。

     四、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根据内涵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采取多种渠道,聘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依托行业优势,聘任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学院兼职教师。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力度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

     (1)到2015年末,学生与专任教师比在16:1以内;教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其中教授职称达到3%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2%以上;五年内,完成“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的90%;教师总数增加到249人,兼职教师达到500人;在教师年龄结构上,保持教师队伍老中青协调发展。

     (2)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依托电力行业优势,积极聘请一批专家、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到2015年末,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比例达到50%以上。五年内所有专任教师应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70%以上,所有课程都应有电子教案。

     (3)加强各级名师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增加1名全国教学名师和2名省级教学名师,在校内采取校内教学名师动态管理,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名师评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30名左右学院的专业带头人和4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队伍。至2015年末,争取学院80%以上开设专业有省级专业带头人。到2015年末,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中青年教师总数的3%以上。

     (4)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有关要求及标准配备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加大培养院级乃至省级思想政治理论和基础课程骨干教师的力度。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根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快双师教师培训力度和加大专任教师深入生产现场参加实践锻炼力度,每3年专任教师下现场轮训一遍。

     (6)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政策和措施,多渠道提取、筹措资金,确保每年对学院教师培训投入经费在100万元左右,合理制定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并确保计划按时完成和教师队伍建设所需经费的落实。

     3.保障措施

     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做好经费收支预算,确保引进新教师、在岗教师培训进修以及外聘各类专家、行业能工巧匠等能按计划实施。

     人事处制定相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制度、计划、实施各个层面做好师资教育培训管理的日常工作,落实师资教育培训的经费,从而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正常化、规范化;教务处会同系(部)负责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规划,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落实年度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做好教师培训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五、稳步发展成人教育

     1.建设目标

     立足成人函授学历教育,坚持发展与创新,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通过寻求多方合作,形成学院成人教育以函授教育为主,多种教育形式共存的办学机制,使成教各类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3000人。加强对成人办学规律的研究,加大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力度,推进成人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努力办成全省同类学院中特色鲜明、规模稳定、质量良好的成人教育。

     2.建设内容

     (1)办好本校专科层次函授教育,使在校生数稳定在600人左右;联合办学方面重点发展专升本函授教育,使职工学习规模稳定在2000人左右;保证基本的办学规模。

     (2)积极开展职工中专教育。3年内使职工中专在校生稳定在600人以上,争取在2015年之前,基本完成本省供电企业职工中专教育任务。

     3.保障措施

     (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提高人才密度的需求和电力行业优化改革发展的形势,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要求,主动为企业服务,发展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建立送教上门和联合办班的长效机制。

     (2)根据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性质与特点,以及学院改革发展形势,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好教学综合管理部门和系部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完善学院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机制;改革监督和保障体系,形成适合我校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3)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紧密结合员工岗位的实际需求改革培养方案,根据成人的特点和工学矛盾的现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推进成人教育的质量工程建设。

     (4)大力发展先进、高效的教学与管理手段,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使课堂教学逐步实现多媒体视频化、网络互动化、课件形象化;尝试远程辅导和答疑。建立函授教育试题库,争取在三年之内完成本校成教试题库的建立,确保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5)继续保持学院与电力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沟通与交流,成立“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联谊会”,每年召开一次“联谊会”会议,获得企业更大的支持。

     六、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一)人才培训

     1.建设目标

     发挥电力行业办学优势,面向电力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培训人次逐年增加;利用学院现有技能鉴定机构,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积极开展鉴定培训;服务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对口支援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提供师资培训。

     2.建设内容

     技能培训规模由现在每年7000人次逐年增加,2015年争取达到年培训规模10000-12000人次;技能鉴定年规模2000-3000人次;每年对口支援中等职业学校1-2个、中西部高职院校1-2个;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

     3.保障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新的技能培训基地;新建一批技术领先于企业生产现场同步的实验实训室;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培训设施开展相关培训。与中职学校、中西部高职院校“结对子”,在师资、实习实训条件、适用教材编写、在岗提升学历等方面给中职学校、中西部高职院校以无偿的支持和帮助。

     (二)技术服务

     1.建设目标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电力行业办学优势,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技术服务;深度参与电力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及新技术研发,并努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地区、城乡和区域间的校际合作与对口支援。

     2.建设内容

     促进技术服务的组织体制建设,实现技术服务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保证技术服务的投入机制建设,建设便捷技术服务的信息平台,实现学院、企业、社会共赢的机制建设。开展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及中西部地区用电单位和电力企业的技术推广服务。发挥电力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为电力行业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编写教材,推广应用企业新技术。

     3.保障措施

     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制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电力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立科普读物编写组,编写科普读物,向社会推广新技术。校企合作成立管理咨询公司或技术应用中心,为电力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和新技术应用推广。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电力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电力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利用《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企业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继续召开科技论坛,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三)研发开发

      1.建设目标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科研优势,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积极推进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使我院综合教科研能力、教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2.建设内容

     通过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气氛,引导教科研规范有序开展和提升层次。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尤其是安徽电力系统的重大课题和与电力生产有关的应用型研究、省教育厅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及其相关课题;对于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的专业和教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项目,积极推行院内教科研立项计划。引导培育教科研队伍,鼓励优秀教科研工作者加强与本科高校、科研机构、电力企业合作,通过共同参与项目研发来培养我院的科研带头人。

     3.保障措施

     建立教科研发展基金和科研专项经费,逐年增加教科研经费投入,重点用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申报、高层次学术交流、学术著作出版、高水平成果奖励、项目资助等。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要求,加强对各类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阶段成果的检查监督。鼓励优秀成果积极参与政府各级奖励的申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抓好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教科研中的带头作用;注重教科研梯队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在学术上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注重集体攻关,形成跨部门的科研团队;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协作、勇于创新的教科研队伍。

     加强学术交流,把握学术动向,切入学科前沿。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有价值的课题项目。大力推进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成果转让、技术推广、科研项目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切实提高教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力争尽量多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七、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1.建设目标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和信息安全管理,建设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大力推广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应用系统,逐步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进程的推进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使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建设内容

     加快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校园网应用系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持。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好各项应用系统,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直接为教学科研及管理、学生管理、招生与就业服务的应用系统。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不断丰富全院公共基础数据信息、精品课件、电子图书、考试题库等数据库,完善校园网的网络辅助教学和管理信息功能。同时,建立信息资源的标准与规范,以便于数据集成和共享,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3.保障措施

     进一步在网站建设、网络使用、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建设、信息查阅、应用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设备管理和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确保建成的基础设施及校园网正常运转和升级换代,确保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安全认证系统和安全事件的响应与处理机制,确保信息安全。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学院资金投入计划之中,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寻求外来资金投入渠道,确保投入经费逐年增长,使学院信息化建设保持良性发展。

     八、切实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建设目标

     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学校所需的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源建设;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大力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建设成资源结构合理,服务良好,管理上水平,读者评价良好的现代高职院校图书馆。

     2.建设内容?

     增加服务器容量,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改善图书馆网络出口,对接安徽省数字图书馆中心馆,加大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设,共享全国数字资源;增加电子阅览室带宽,使学生能很好地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更换升级图书馆各工作站设备。购买学生急需的考试系统、视频课程学习系统等;根据教学科研实际需要购进科研需要的书库资源等。

     3.保障措施

     保证图书馆所需经费的投入和人才引进,推进图书馆全面建设,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需要;建立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负责图书馆经费编制、经费落实、监督使用、文献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商讨和决策;利用多种途径,开辟各种渠道宣传图书馆、宣传馆藏文献资源争取读者对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支持,共同建设图书馆;加强与省高校图工委和兄弟院校图书馆的联系,学习借鉴他们建设发展的先进经验,推进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加大图书馆队伍建设,为图书馆快速发展和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九、加快校园基本建设

     1.建设目标

     完善老校区,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积极实施新校区的征地、规划,并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准备必要的物质基础。

     2.建设内容

     在红枫路校区征地30亩,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作为为社会服务与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即“厂中校”;在包河大道校区征地30亩,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立校内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包括学生创业基地),即“校中厂”。两个校区的建设确保到2015年均能建成投入使用。

     3.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董事会领导作用,筹措建设资金,将老校区和新校区建设好。争取政府支持,发挥政府资源配置统筹作用,划拨包河大道校区北侧30亩土地,作为教育用地,支持学院健康发展。

     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建设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引进电力行业企业优秀文化,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2.建设内容

     (1)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教师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诲人不倦。要注重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治学严谨,甘为人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

     (2)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要深化学校内部各项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提高参与率,扩大覆盖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师生、富有特色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使师生员工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校园景观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不断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卫生条件。抓好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校园管理井然有序,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服务于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大目标的实现。

     3.保障措施

     统一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深化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建设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特别是加强精神文明制度化建设,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要求为:一是建立健全学院各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二是抓好学院精神文明队伍建设;三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表彰活动;四是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十一、落实规划的总体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加强对规划内容的宣传,加强对实施规划的方案拟定、执行、变更、实施结果等全过程的宣传,增加透明度,争取广大师生对规划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注意收集广大师生对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真正做到通过宣传和发动,达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集中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为学院的明天而奋斗的目的。

     (二)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教育厅、学院董事会等领导和专家参加的“规划实施指导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召开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对实施规划工作的支持。建立由学院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五年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

     (三)制度保障

     为使五年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制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界定其职责范围;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每学期初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学期实施重点和实施步骤,总结经验;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制度,对规划项目从决策实施、方案拟定、实施、验收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规范;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制度,规范规划实施工作,使规划实施不因相应人员的变更和其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四)资金保障

     经费投入是五年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学院将积极争取省公司和省财政拨款,支持学院发展。同时,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需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学院投入、与企业联合开发等方式筹资。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筹资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校发展筹资模式。

     校 训

     求真 崇善 守诚 躬行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特色兴校

     厚德重技 知行合一

    相关关键词: 中国创新大赛安徽赛区 白芷考察报告——安徽亳州 “2018年一季度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出炉,“宿州发布”登安徽党政新闻发布微博榜首! 安徽实力最强的三所高中,师资远超其他高中! 2018安徽事业单位招聘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