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军旅 正文

    在悠悠梦境中化作深秋的红叶——艾蔻军旅诗赏析

    时间:2023-01-13 14:40:1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刘立云

    如果你读过豪情万丈并铿锵作响的中国现代军旅诗,比如田间写于抗战时期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未央写于抗美援朝的《枪给我吧!》:“松一松手,∕同志,∕松一松手,∕把枪给我吧……∥红旗插上山顶啦,∕阵地已经是我们的。∕想起你和敌人搏斗的情景,∕哪一个不说:∕老张,你是英雄!”比如公刘抒写和平戍边的《西盟的早晨》:“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采。∥在哨兵的枪刺上,∕凝结着昨日的白霜;
    ∕军号以激昂的高音,∕指挥着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再读读几十年后他们的晚辈艾蔻写的《最后一课或春日美好碎片》,你会发现,后者和前者在诗歌观念、诗歌语境和诗歌所反映的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二十五次,我讲授原子轨道

    给微小粒子们排兵布阵

    理论是一只猴子,它智慧又狡黠

    翻着跟头无限循环

    将所有轨道拆解,打乱

    让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悬停在

    充满任何可能的角度

    当光子辐射能量

    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读艾蔻这首诗,按照我们的阅读习惯,诗的末尾应该有一个问号,可是没有。这倒无关紧要,一百年前生发的中国现代诗——我们称为中国新诗,讲究错落有致,基本不用标点。我们觉得应该有个问号,当它有就是了。

    问题是,有了问号你就知道它说什么吗?未必。虽然诗人对我们已经足够耐心,足够科普,足够循循善诱。比如她把原子理论比喻成一只猴子,告诉我们它“智慧又狡黠,翻着跟头无限循环”,但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原子轨道”“微小粒子”,不知道在原子轨道上循环的微小粒子遵循什么样的运行规律;
    “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必须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实现“悬停”。如此一问三不知,你怎么知道电子运动“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当然,这些艾蔻知道。而且,不仅知道,她还是那个“第二十五次”站在讲台上“讲授原子轨道∕给微小粒子们排兵布阵”的人,一个化学老师。

    是这样,艾蔻在一所军事学院教化学,对“当光子辐射能量∕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了如指掌。她的职业就是给军校学员授业解惑,指点迷津。

    而我在这里指出这些,其实就说到艾蔻诗歌创作的原动力了:与她的军旅诗前辈大不相同,艾蔻出身名校,是个高智商和高情商的理科生,18岁那年以能够被清华录取的高考分数被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别问她为什么不上清华,本名叫周蕾的小姑娘当年就喜欢那身军装、那身飒爽英姿的国防绿,愿意在直线加方块的旋律中锤炼自己,谁都拦不住。毕业后她没有去科研院所,也没有去戴着骷髅面具、脚蹬高筒雨靴的防化部队,而是被分到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教书。准确地说,是个大学老师。我们感兴趣的是,她为什么教着教着化学,忽然又跑去写诗,而且一写多年,至今没有迷途知返的迹象。她写什么诗呢?当然写她钟情的军旅生活,写她任教那所军校一代代人追随的精神偶像白求恩,写历次大阅兵都有的女兵方队。都知道白求恩1938年从加拿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10月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不幸被手术刀割破,细菌感染后转为败血症,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之后以“白求恩”命名的军队医科学校在战场上前赴后继,创造了让后辈们引为骄傲的业绩。艾蔻走出学院荣誉室,在写着先辈们在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和高耸的太行山创造的这些业绩时,手一哆嗦,不可避免地触到了严酷的战争,触到了在战争中啸叫的子弹、火焰、哭泣、呐喊,进而触到了牺牲、背叛、血泪和悲欢等等或实或虚但却异常残酷的事物。她被严酷的战争呈现出来的壮丽和惨烈、百折千回和去意彷徨迷住了。她乐此不疲,一发而不可收。经年累月,终于成了与战争纠缠不清的写诗的艾蔻、军旅女诗人艾蔻。

    艾蔻与她这个年龄段的青年诗人,与这个时期的部队军旅诗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她是带着特殊的教育背景,带着她所在的那所军事院校独特的光荣历史,带着她长期生活的河北省城石家庄的燕赵风骨,还有她作为知识女性的爱憎、优雅、阴柔和温婉,她认识事物的敏锐、迅捷和纤细,这种种因素进入诗坛的,因而她的诗歌写作从容、镇静、曲意回环,特别具有个人辨识度。

    至于她的诗中偶尔出现几个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化学名词,我们只要把它们当成诗歌的自然生态就可以了。就像我们顺着诗人指引的位置向前走,它顺便告诉你路上还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你可以知道这些花草叫什么名字,也可以不知道;
    或者当你乘坐高速列车去某个地方,窗外许多站名和地名一闪而过,你看没看清、记没记住这些站名和地名,都不影响你的行程。不过,有时这些化学名词也会成为某首诗里的隐喻、意象或者特殊结构元素,那就与你遇到任何一首诗一样,必须重新去审视和剖析它。

    艾蔻的军旅诗分两类,一类战争诗,再现传统教育和个人阅读所赋予她的战争印象,以及她对过往战争的理解、还原和想象;
    一类反映她熟悉的军校生活,从中我们能看到她和她的学生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面对未来。

    艾蔻的战争诗,我认为是她诗歌中最有特色、最具军旅诗坐标意义的作品。她的此类作品通常都会讲一个故事,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我们熟悉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在战争年代确实发生过,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陌生的部分,是她用节外生枝的方式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进行了新的解析,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换句话说,她的战争诗看起来是在讲故事,其实是用这个故事回味真实发生过的战争,试图找出隐藏在故事里的经验和深刻意义。

    我读艾蔻这类诗作,对她的聪明、机智和对战争的领悟力深为赞赏。熟悉当下诗坛的人都知道,有段时间诗人们的跟风现象非常严重,一个人的题材有所突破,或者写作手法稍显新颖,许多人立刻蜂拥而上,迅速让那点突破和新鲜感发出臭鱼烂虾的味道。典型的例子是草根写作,诸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如何穷困和窘迫,又是如何单纯和干净,因而粗糙的被社会遗忘的生活也能发出光芒。没过多久,这类诗层出不穷,诗人们争相把故事讲得出其不意,催人泪下,讲得水深火热;
    有的比着往悲惨里写,往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写。看多了这些诗,我不禁要问:用分行的文字满怀悲悯地讲个故事,哪怕这个故事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一首诗就完成了吗?如果诗到此为止,我们何不去读小说?我们不能忘记,诗的职责用惠特曼的话说,是揭示生活的本质,沟通现实与灵魂的道路。而讲个故事太简单了。艾蔻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觉得用诗歌讲故事仅仅只是一种陈述,关键要看你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该怎么讲,尤其对待过往的战争,你写它,讲述它发生的过程,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些自我拷问,她的诗另辟蹊径,变得比过去的军旅诗更加繁复和深沉起来。

    我们以《左克的小名叫:蚂蚁》为例。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这世上有种昆虫

    遇到火患就聚成一个圆球

    圆球滚动的过程中

    外层的都会被烧死

    即使如此,总是有新的补充上去

    圆球持续滚动,外层不断被烧死

    不断补充,不断烧死

    不断烧死,不断补充

    它们是一群勇士,用死来保护同类

    使族类得以延续

    故事像一个寓言,来龙去脉和境界交待得清清楚楚。但艾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把故事讲成一个寓言,未免太轻浮了。接下来,她笔下的人物出场了:“很小就与蚂蚁玩∕她的小名也叫蚂蚁”。原来她写蚂蚁是为了牵引一个小名叫蚂蚁的人出来,她小时候喜欢跟蚂蚁玩,是别人眼中的一只蚂蚁。世界的庞大与生命的渺小所形成的巨大压迫感,作为一个即将展开的命题,就这样冷冷地摆在人们面前。我们能想到的是,这个从小跟蚂蚁玩并且叫蚂蚁的小姑娘,当她长大了,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却遇上了随时可能让她丧命的战争。艾蔻没有回避这一点,这时回过头来交待时代背景和主人公的身世:

    那是个动荡年代,到处充斥着屠杀

    父母参加革命,相继去世

    她跟随愤怒的人群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发传单、贴标语

    却目睹更多的同胞倒在刀枪之下

    旗袍不能再穿,毛笔字也不能再练了

    十八岁的她,剪掉长发,奔赴延安

    也就是说,这个叫蚂蚁的女性,原本有着很好的家境,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后,成了城里的一个洋学生。但穷凶极恶的屠杀者来了,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在民族危亡面前,她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穿上八路军军服,站在与日寇血战到底的队伍中。在部队,她还遇上了痴爱的心上人。诗人很快意识到,这一切在文学作品里已是屡见不鲜,像她一样遭遇的城里姑娘在延安满大街都是。稍微特殊的,是这个在过去的语境里应该叫“在战斗里成长”的姑娘,名字就叫蚂蚁,当她“精神抖擞”地走在队伍里时,仍“觉得自己像一只蚂蚁”。这里的潜台词,或者说艾蔻到此比她的前辈们多走一步的是,她冷静地告诉人们,革命改变了这个小姑娘的身份,但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虽然革命成功之日,她可以继续穿上旗袍,婀娜多姿地与心上人结婚;
    或者去读大学,在南方或北方她向往的某座城市里过上幸福生活,但前提是她必须活下来,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
    如果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想与幸福?而这,就是一只蚂蚁的命运,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

    后来,这个叫“蚂蚁”的女战士果然牺牲了,像蚂蚁一样被战争那只巨大而粗野的蹄子血肉模糊地踩死了。那是在“战友们横尸山野”的一次艰难撤退中,“为了掩护更多的伤员∕她暴露了自己,当刺刀扎进身体∕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蚂蚁∕被火烧死了,从圆球上跌落”。读到这里,我们完全明白了艾蔻的用心:战争中的人,无论你是军人还是老百姓,是将军还是士兵;
    无论你胖与瘦、美与丑,死亡都不会轻易绕过你。残酷的是,你死去还是活着,没有人在乎你,因为你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只能苟延残喘,随波逐流。最明智的选择,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与所有活着的人抱成一团,做一只向死而生的蚂蚁。不是吗?“有很多人被烧死了∕剩余的人,坚强地活下去”。

    这首《左克的小名叫:蚂蚁》并非艾蔻的战争诗代表作,只是它比较典型地完成了对人与战争关系的探讨。但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诗里讲述的故事不比小说简单。再读她其他的战争诗,比如《白求恩与黄石口村》《涉县没有人听说过刘二柱》《坟里的王长远娶了媳妇》和《柳莺》等,你会看到,她的战争诗绝非清澈见底,往往人物套人物,情境生情境,意念叠意念,细节生细节。这很像她在那首名为《最后一课或春日美好碎片》的诗中写到的那种“当光子辐射能量∕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反应状态。换句话说,她时不时用她熟悉的化学生成方式构造作品,因而显出了她的得天独厚、独辟蹊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就像化学实验中的一台机器,看上去荧灯闪烁、波段跳跃、数字飞速滚动,任何一根神经末梢,任何一种细小的动静、声响、气味,都可能把读者引向一个全新的境界。故事看上去明明白白,如一泓清水,实际上山重水复、明枪暗堡,让我们目不暇接,于无声处听惊雷。

    看得出《突围吧!女孩》是艾蔻的呕心沥血之作。作品写她任教的白求恩军医学院前身——晋察冀边区的一个简陋的医护培训班。1941年,在太行山名为梯子沟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反扫荡”。那是一次极其艰难的喋血突围,护送大批伤员转移的多为十六七岁的女生,放到今天还在读高中,是些青春绽放的孩子。面对2000多名日军的包围,手无寸铁的姑娘们恪守天职,在枪林弹雨中用身体拼死杀开一条血路,伤亡惨重。这与建国后被拍成电影的狼牙山五壮士壮烈牺牲属同一场战斗。但年轻女兵们惨烈的死至今默默无闻,不知道那里的泥土和野草是否还记得?艾蔻一定无数次地在校史馆流连忘返,她为她们哭泣,为她们骄傲,也满腔悲愤地为她们鸣不平,终于一天,她在这首诗里爆发了!

    “请将书翻到第一百七十五页”!起句可谓惊世骇俗。开始我还认为是艾蔻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其实不完全是;
    读下去才知道多少有些突兀但又合情合理地喊出这一声的,是一个穿过八十年尘土,如同梦幻般站在讲台上的英灵。是的,她是个少女!她站在那里开口说话,就像岁月带着烟火,春天带着花朵和露珠站在那里说话。在窗台上布满医学符号的教室里,访客们被惊得目瞪口呆。而被宣布翻到第一百七十五页的那本书,是一本什么书呢?是我们在学校陈列馆里看到过的那本厚厚的校志吗?还是作为诗人的化学教员自己编写的教科书?再或者是她自己的一本收录了这首诗的诗集?我觉得三种说法都说得通。意象的模糊性给诗歌带来了更大的弹性,更深邃灵动的想象空间。在此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想象和故事构造振聋发聩。接着那个十六岁的女孩喃喃自语,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却又不忍心触碰她透明又细嫩的肌肤,怕我们汗津津的手弄脏了她。但她说出的话,像春雨般淅淅沥沥,一滴滴恍若隔世地打在我们心里:

    你们大概不认得我了

    写着名字的纸条早就烧没了

    我十六岁,伸手抓过三把刺刀

    命令它们——一起扎进我的胸口

    我来自江南,太行不是我家

    但我倒下,女孩的鲜血淌出来

    这里就成为永恒的故乡

    爱情能提前到来,就好了

    淡淡的云总被风吹散

    我和他一起翻过了花塔山

    漫山的红叶真美啊,我的心

    始终比脚步轻

    镜中的双眼总饱含着希望

    无论头发散乱还是精致打扮

    都是属于我们的样子

    诗人再一次按捺不住了,她凌空展翅,飞越时空,稳稳地落在梯子沟高处的一块长满青苔的岩石上,这时便看到了在女孩们匆匆奔走的身后疯狂地追上来的敌人,看到了他们挺在三八大盖上的明晃晃的刺刀,不禁失声喊起来:“亲爱的女孩,快看山下有一群比例失调的怪物∕脸部塌陷,手中举着武器∕它们自称‘铁壁’∕滑稽的躯体摇摇晃晃∕却滋生出大胃口∕一寸寸凿向我们的土地。”我们在课堂上惊鸿一瞥的那个女孩,此刻正抬着沉重的担架,跌跌撞撞地朝前走。一个趔趄摔倒后,她坚定地站起来,忽然回过头对我们的诗人说:谢谢!我早知道他们追上来了,早知道山下都是鬼子,但我们不怕,因为“我狠狠地教育了它们,那群兽∕一直伺机要再杀我一回∕而我根本不在乎∕我爬了起来,只管往前走”。

    此时,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缓缓进入细致而悲伤的陈述部分,既呈现环境如何险恶,如何危机四伏,也呈现护送伤员的女学员们如何跋山涉水,险象环生。别看她们都是一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正青春年少,但当危急时刻来临,她们同样像男人那样从容不迫,那样临危不惧,甚至像神话里的哪吒,在一瞬间长出三头六臂:

    是时候亮出真本事了

    你是能飞的,她生来就会潜水

    前面几位都是寂寞高手

    一个晚上队伍就过了梯子沟

    有人闯了一路红灯

    有人左顾右盼,速度却越来越快

    马已走到不敢挪步的险要处

    过去,马拉着我们嫁人、杀人

    现在,宁可我们拉着马飞檐走壁

    也绝不放弃任何一员

    一百六十三名伤员

    我们要带他们一起走

    为他们包扎、敷药、缝合伤口

    保佑他们,做他们的菩萨

    背不动就抬,抬不动就推,推不动

    就停下来等,看着,陪着

    这些受伤的人这些流血的人

    我们要趴在他们身上

    替他们挨刺刀、挡子弹

    我们要救他们,救到死

    等他们死了还要救

    救出他们的灵魂,让灵魂飞走……

    峻峭、庄重、朴素、浪漫,对先辈充满景仰和敬畏,传统军旅诗里有的,她都有。谁都不能否认,艾蔻恪守人间正道,走的完全是一条传承的路子。这是大方向,是继往开来。但在如何讲故事,如何揭示战争的严酷,如何突出女性的献身精神方面,她推陈出新,大胆地运用过往军旅诗少有的复调、在历史中走进走出、以空灵化解血腥和现代知识女性的从容、优雅倾诉等手法。当诸多因素出现在同一首诗里,我们感到这首诗格外地真实和饱满,格外冷峻和温暖,让不算独特的题材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结构上,她通过“请将书翻到第一百七十五页”这个穿越历史的声音,让一双眼睛透过文字,始终注视今天的读者;
    把女学员护送伤员穿过一道道封锁线,轻松地叙述为“闯了一路红灯”,说她们“能飞”“生来就会潜水”“拉着马飞檐走壁”;
    形容她们对伤员体贴入微,愿用自己的命换他们的命,一句“做他们的菩萨”,潇洒、准确,胜过千言万语。

    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那个既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当年牺牲的那个十六岁女兵的声音,再次响起:“访客们,请合上这本书∕不用再往下读了”。因为新绿掩盖旧坟,“漫山的尸骨早已入眠∕在悠悠梦境中化作深秋的红叶”。进而贴切运用影视里的闪回,快速掠过我们在诗里看到过的画面:“突围、突围、突围∕赴死、赴死、赴死∕血淋淋的军装、休克、濒死挣扎∕数不清的伤口、吃不饱的饭∕耐心、沉默寡言、暴脾气”,然后一咏三叹地告诉今天没有经历战争的人们“黎明到来之前就是这样的”。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我用作本文题目和在论述中概括艾蔻军旅诗创作奥秘的那句诗“在悠悠梦境中化作深秋的红叶”,就出自这首诗。你看,你细细鉴赏:在“梦境中”,而且是在“悠悠梦境中”,“化作红叶”,而且是“化作深秋的红叶”的,不正是这些年轻而又美丽得让人心痛的幽魂吗?同时,这个充满感伤和浪漫色彩的幻化过程,与艾蔻军旅诗创作的题材、意境、人物和精神领地,结合得那样自然,那样和谐,二者可谓踏雪无痕,融会贯通。

    艾蔻的战争诗,几乎都可归入“白求恩系列”,或者“太行山八路军系列”,归纳起来,可以用这首诗的另一个句子概括:黎明就是这样到来的。

    艾蔻抒写和平年代的军旅诗,主要反映她热爱的军校生活。追根溯源,就像她任教的那所军医学院是在战争中诞生的,也为战争而存在。教师教学从战争出发,学员学习为了应对未来的战争。艾蔻那么年轻漂亮的一个女兵,在诗一样的年华里写诗,为什么总是战争战争、死亡死亡的?哲学家们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不能不说这与她工作的那所军校有关,与这所学院的昨天和今天有关。

    《雕塑》为艾蔻的这些诗歌画出了一道清晰的轨迹,让战争与和平在她的诗里衔接得天衣无缝:“鲜亮的藤蔓布满战争遗址∕雕塑立在林荫道尽头∕她站直身子∕如少女时代的长发垂悬……人们永远无法获知∕年轻的战士最后一次倒下的姿势∥几乎散架的战地担架∕躺在上面的人,想要活着回到家乡∕她替他堵住了伤口”。林荫道尽头耸立的少女雕塑,应是军校建在校园里的一个实兵教学课堂,因为她说布满战争遗址的藤蔓是“鲜亮的”,只有塑料制品才能保证四季不枯,春夏秋冬都能用来教学。对于诗人艾蔻来说,在战争中走进走出,跨过的只是一道门槛。

    艾蔻的和平军旅诗,坚定不移,走的都是这条路。比如《夜训》:“女兵与步枪∕本是一场狭路相逢∕而黑暗,无疑加大了所有难度”。诗里的“黑暗”,谁都看得出来,它指的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悬在我们头顶的战争。比如《永兴岛上的镜子》:“随身携带镜子的女人比比皆是∕把镜子带到永兴岛的∕只有我的学生……那里是热带季风气候∕那里是西沙最大的岛屿∕没有火车站和音乐厅∕只有集合哨,一次次拉开时光的缝隙”。此处出现的“时光的缝隙”,当然是和平的缝隙;
    而卡在和平缝隙里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还是战争。在中外历史上,战争的时间长于和平的时间,这是有定论的。因此,与其说战争卡在和平的缝隙里,不如说和平卡在战争的缝隙里。《又一战》中,和平与战争的转换更直接,更自然:“501教室外的小花园∕有海棠、丁香、紫叶李∕花开时分,《分析化学》讲完绪论∕就要介绍‘误差’的概念∕……我给学生讲‘误差’∕我的视觉也会出现误差∕常常把树桩看成墓碑∕中山服看成旧军装”。

    就像调动一切手段审视战争,艾蔻也用她的诗寻微探幽地审视和平。其中《站军姿的艺术家》《听长调的士兵》和《最后一课或春日美好碎片》是她的倾力之作。我欣赏《站军姿的艺术家》和《最后一课或春日美好碎片》两首。第一首《站军姿的艺术家》,通过每一个入伍的士兵都必须经历的站军姿训练,抒写军人意志力的锻造和培养。这是从社会青年转化为军人的第一道门槛,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础,类似大厦的基石。写这样一首诗,如果对军人意识没有深刻的理解,对动与静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如果没有在烈日下流足够多的汗,甚至中暑晕倒过,是难以做到的。从“并拢双腿,挺直脊梁∕再一根一根绷紧神经∕收腹!抬头!目视正前方!∕站军姿——军营必修课”到“他们的身体,正与祖国的大地∕建立起一种特殊关系”,廖廖数行,就完成了站军姿对于军旅生涯的意义的形象阐释。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军人通过站军姿,成为队列里的“艺术家”,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质的飞跃。对于这个脱胎换骨“立地成佛”的过程,士兵们诚实得用自己的身体说话:

    疼痛与沉重全方位袭来

    眨眼间就会引发一次肉身的沸腾

    他们迈开腿,舒展双臂

    疯狂地旋转加腾跃

    而实际上,整支队伍仍然纹丝不动

    身体与大脑维持着精妙的平衡

    有的人是冰雕,纯洁而通透

    用冷静雕凿出紧凑的威严

    有的人展开了画布

    肆意挥洒浓墨重彩的热血

    身边的战友则置身大海

    任波涛捶打,不由分说的浮力

    让紧收的下颌松开了舰艇的扣子……

    “肉身沸腾”“疯狂地旋转加腾跃”“肆意挥洒浓墨重彩的热血”,身边的战友正经受“波涛捶打”……这些都是在身体与大脑保持精妙平衡的静止中产生的感觉。当你一天天长时间站立,免不了烈日当空或风呼雪啸,但没有人理你,只有一道道锋利的目光像剑一般戳在你身上;
    在麻木和遗忘中,耳朵失聪了,万籁俱寂,万物存在或不存在已熟视无睹,只有庞大的世界像一座山那样耸立在面前。但奇迹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面对这座别人看不见的山,一股力从脚下油然而生。那是一股跋山涉水的力,披星戴月的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力,之后你用尽全身力气,天崩地裂地大喊一声,“仿佛戏剧的科班生在晨练∕清一清嗓子,就要喊出锦绣山河”。再之后,我们听到的是一支军队如同鼓点般坚定的、刚强的,排山倒海响遏行云的脚步声,而且这脚步声“越来越强,越来越清晰∕仿佛春雨和雷电∕密集地撒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最后一课或春日美好碎片》,就是那首有“当光子辐射能量∕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诗句的诗。这首诗对艾蔻来说,是一首伤感的诗、柔肠寸断的诗。她用这首诗纪念自己在军队度过的和平岁月,也纪念自己逝去的青春。因为她当兵二十二年,每天引而不发,但她始终没有等来战争,却等来了自主择业离开部队的那一天。她告诉我们,这是她“日复一日,守候着起床号与队列口令”,“第二十五次”匆匆赶往教学楼,去给她的学生讲授“原子轨道”的日子。道路上迎面扑来的,都是看惯了的军校的日常,和包括自己在内的“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事物”。但是,这是她的“最后一课”了,她再没有机会给她那些穿着军装的学生第二十六次讲这堂课。至于原定第二十五次原子轨道课的内容,她会像往常一样认认真真地把它讲完。可是,第二十六次课本该讲的“当光子辐射能量∕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因那一天她不可能在场了,课上将会出现什么情景,她怎么说得出来?在这里,她运用现代诗歌的假借和通感,从第二十六次课中她不可能不知道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跳到了届时她不可能看见的未知中。而现在,第二十五次课已经上完,她站在那里喃喃自语,怅然若失,“和学生们一起∕陷入春日纷飞的花絮中∕且沉醉,且迷离”。是啊,和平岁月中她的二十二年军旅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心里有多少不舍,多少留恋,脑子却突然出现了巨大的空白:如白驹过隙般消逝了的是老去的时光,旧了的青春,还有在风吹雨打中褪色的友情和爱情。要命的是,明天将那么快到来,又那么迷茫,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这一切,忽然都成了“春日美好碎片”。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最后一堂课像极了第一堂课,没留住只言片语;
    虽然她的学生不完全知道她此时此刻为什么沉醉和迷离,为什么去意彷徨,但她对自己说:挺住!要勇敢地挺住,你看“我还是那么年轻∕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好奇”。

    艾蔻的军旅岁月就这么在她这首诗里戛然而止,但愿她的军旅诗将继续“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继续给我们带来坐标意义上的惊喜。

    猜你喜欢 军旅首诗蚂蚁 《上课没人抢》小猕猴学习画刊(2022年4期)2022-05-05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综艺报(2022年8期)2022-04-29一位军旅书法家的慈善情怀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本期主题:军旅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11期)2020-11-16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5期)2017-06-29蚂蚁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SKAP秋冬军酷系列新品上市汽车之友(2016年14期)2016-07-14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Coco薇(2016年5期)2016-06-03秋千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13期)2016-05-10蚂蚁找吃的等学苑创造·A版(2014年6期)2014-08-04 相关关键词: 军旅爱情文章 军旅生活文章 回忆军旅文章 个人二等功事迹材料:“三寸钢枪”书写军旅篇章一路豪歌响彻新闻路上 我的军旅生活作文7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军旅 深秋 赏析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