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感触班级管理 正文

    感触班级管理

    时间:2020-02-21 10:34:13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卫固镇付山中学  张作刚


          听过很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也看过很多精彩的班级管理论文,我总结了一下,他们大都是在做 “收”的工作,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规范学生,约束学生,他们在“收”的方面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而我今天要谈的恰恰相反,是如何“放”学生,这里说的“放”,不是“放” 羊的“放”,而是释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个性。
        首先,我谈一谈对“班级”的理解:我觉得班级不是纯粹来管学生、压学生,来约束学生,规范学生的;而更多是孩子们一个生活的舞台,一个交流的空间;更应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人文,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吸引力的地方;是一个让孩子们身心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发展的地方;是一个让人长大后,有着美好回忆的地方。
        为此,我对班主任工作的定位是:不仅仅是管理学生,而更多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共同交往、共同欢乐、共同成长,是一段精彩的人生旅程。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理解呢?得从当今校园管理里流行的一种叫做“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模式说起。
        在这种校园里,管理非常严:学生至少一周内(多的是两周甚至一个月)不许出校园,不许带零食,上学、放学、吃饭、睡觉到处是一队队的,整整齐齐、安安静静……  我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也曾这样努力的工作过,并按这种目标把班级带成了全校的模范班。
        我发现那些孩子好可怜,正是天真活泼的童年,却被这样死死地压着,做什么都被大人规定着一队队、齐刷刷、静悄悄,因为这样大人们看着很舒服,整齐划一,美其名曰:“军事化管理”。
        可这些大人们有没有想过,他们还正是天真无邪的年龄,想象力、创造力正有着极大的潜能等待着去开发,可他们都被这样死死的压着,为的是大人们的意志—―整齐划一!
       整齐划一的目的是大人们看的舒服。
       可大人们看的舒服对小孩子们又有什么益处呢,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受益呢(思维和行动被死死的压着)?
        我想这应思考“学校”这个词的含义,学校的作用是什么?是让孩子们规规矩矩还是促进孩子们的发展?答案肯定是后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校应是一个让孩子们的身心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得以升华的地方,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孩子服务的,而不是孩子为大人(看的舒服)服务,孩子是学校的主体。
        所以我觉得,那种“军事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巨大潜能是一种扼杀,对幼小心灵是一种摧残。慢慢地,孩子们不想上学了,盼周五,怕周一,盼7月1日,怕9月1日,每到正月十六,便听说很多家长拿着棍子到处追孩子上学,每到期末,溜生的很多,这种事屡见不鲜。
        尤其可怕的是:几年后,在这种军事化班级里曾经的老干部,曾经的一些得意门生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显眼了,他们被半路插入的新生三下五除二的超越了,怎么着,他们都在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越学越呆了?
        是的,肯定会的,他们每天都关在校园里“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不许动,那不许摸,一切都按大人们的意志行事,慢慢地也就不再有自已的想法了,也不敢有自已的想法(因为有想法也要听大人的),也不需要有自已的想法(有也白有),这样孩子的思想和个性又何从萌生和培养?灵气从何获得?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这种学校初中、高中部的老师更觉得在本校小学部升入的那一类,总不如后来插入的学生,灵气不足,钝气有余,除了乖便是呆。
         这种压抑所带来的结果,不是一天便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月便能显现的,但一个学期下来,便会有所觉察,而好几年下来,那结果便是质的变化。
         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它的实质是孩子到这里将获得知识,心智得以发展,个性得以成长。应是一个让人愉快的地方,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应是孩子们愿意去的地方,因为他们在这里有收获,在成长。可实际上,现在孩子恰恰相反,没读书的时候想读书,读了一年便不想读了,害怕开学,害怕家长会。
        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我们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让他们感到不堪重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走到了反面(物极必反吗)?
        更可怕的是:各位聪明人各显其能,你发明了一个规范孩子的高招,我又发明了一个规范孩子的妙法,这样集大成之后,孩子可惨了,在一个以大人意志为标准的教育环境里痛苦地煎熬着,从一入学便被成人们以成人的标准规范着。要知道部队面向的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人,而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只有七八岁呀!我们为什么要按成人的标准一厢情愿地加给孩子呢?而这么严的标准,我们大人又何曾做到,我们整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不也闷得慌,而又不是在办公室里忙里偷闲地聊聊天吗?否则一天下来,大人都闷的要死,又何况这些小学生。这节课不许讲话,那节课不许讲话,吃饭不许讲话,午睡不许讲话还不许翻身,一天八节课要坐好,还要看着哪个班坐的精神,残酷呀!我们是否关注到他们是些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小孩子?
        我们何不反思:“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厌学,为什么说我们六年级孩子的想象力还不如一年级孩子;中国人的智力基因很高,可创新能力很底;我国建国五十多年,没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
        我们教育追求的是整齐划一,还是多元发展?是象工厂流水线一样生产每瓶从颜色、配方、容量到包装都一样的可乐,还是培养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个性特长丰富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就拿生产可乐来说吧,他需要科研人员,需要生产线上的优秀技术工人,需要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优秀的司机准确的送货,还需要经理等管理人员……  或许课上总爱讲点小话的学生具有语言天份,今后能成为出色的业务员;或许好动的学生长大后能成为优秀的司机(因为他协调性好);或许整天抱着足球的那个小足球队长能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因为他组织能力好,会和人打交道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把那些爱说小话的、爱动的,贪玩的当作教育的另类,视为失败者呢?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尽情绽放呢?为什么要用一个统一的苛刻的令人窒息的死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呢?
        经过十多年一线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摸爬滚打,我逐渐淡去“班级常规评比”等形式表面的工作,而更多是深入学生的内心,发现并挖掘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活力(而不是让孩子过于规规矩矩),关注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健全,心智的成长,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渐渐地我形成了“人文” 、“民主” “宽松”、“活泼”的班级管理风格和“张扬个性”、“开发潜能”、 “鼓励创新”、“和谐发展”的管理思想。
        我对学生的要求简单又深远:一、思想上要求追求“真、善、美”是永恒的目标;二、言行上只要求遵守学校的基本规范(如:不能迟到,不能粗言野语,不能不做作业,打上课铃响立即上位,待人文明礼貌等等),在能做到这两点(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前提下,我则尽量给孩子们一个宽松、愉快、活泼、充满情趣的空间,尊重孩子们的感受,尊重孩子们个性,让孩子们的身心得以舒展。
        我想这也应是当今时代主旋律,纵观深圳以至全国乃至全世界,不也是“以人为本”喊得震天响吗?
        同时,我觉得人一生是一场长跑,人一生的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你小学时把他管成怎样,他今后就会怎样,青春时还有一个判逆期呢?漫漫人生中可能不经意间的一个小故事,或者一本书,或者一次挫折,或者一段经历,都会使他的人生观改变。又何必小学时,学生对很多大道理还不能理解时,而我们却一古脑儿全部生硬机械地要他们接受呢?即使他们都接受了,也只是迫于老师的权威而顺从,并不是他们理解了而内化为自已的品质。不是小学生都很乖,而初中生又都很难管理吗?也就是说,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以后的成长中随着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他们会推翻很多东西,重建很多新的标准,他们要在经过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形成自已的信念和价值观,而不是你小学时说怎样他就会一辈子怎样的。像我的性格和习惯就经历了很多质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小学阶段只需要求孩子们大的方向正确就可以了,如我上面说的思想上追求“真、善、美”,言行上遵守基本规范等等。而没必要把那么多成人的标准现在就全部灌输给他,很多事让他们慢慢经历,慢慢体验,慢慢形成品质吧。
        孩子好奇贪玩,小吵小闹,有时犯了点小错,我们大人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动不动就给他扣上成人世界里的罪名。我觉得孩子偶尔犯点小错无伤大雅,正是他们童心的一面,反过来说,如果正是天真烂漫年龄的小孩却整天规规矩矩,老气横秋的,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悲哀。
        我比较了一下,美式教育是“由放到收”的模式,也就是小学时很宽松,没有多大压力,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童年,同时,想像力,创造力得以发展,渐渐往高段,学习的压力也渐渐加大,(这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逐渐成熟,自律能力在提高,这时加压是合理的),到了大学学习就更紧张了,没修完学分不能毕业,以保证学生学到必要的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则是一条相反“由收到放”的路线,一入小学便被“规矩”起来,说什么“教育的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养成良好习惯”,于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一入学便被成人设立的条条框框束缚着,能挺得住的孩子也就是乖孩子,便成了好学生,而大批性格外向活泼孩子,则因受不住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往往做些出格的事,于是这些孩子便总是成了被批评的对象,成子坏孩子,成了失败者,厌学者,幼小的纯真的聪颖的极富灵气的心灵此刻起开始对学校学习感到自卑。也所以,我们的教育里,每个班总有那么多失败者(其实他们并非失败者,往往是一些更有潜力的人),每一代总有那么多失败者。而实际上,那些乖孩子往往是越大越没有创造力了,趋向平庸,而那些较顽皮的孩子,往往是很有想像力,创造力的孩子,可他们的这种能力却在老师们的枷锁下逐渐萎缩。然后越往高段,我们的教育反而越宽松,初一就没有小一的规矩多,到了大学则更宽松了。
        为什么天真烂漫的童年却被死死的规矩着,而到了身体和心理都比较成熟时,反而不怎么学了呢?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美式教育更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所以,我在班级工作中,有很多很个性的做法,略举几例如下:
        1、座位的安排:
        A、自由择同桌,若影响学习,则坚决拆开。
    和谁合得来,喜欢谁,就和谁坐,这样可让孩子之间的交流更充分(不管是上课的学习交流还是下课的生活交流),让学生自由选择,是我班级管理中人文的一面;若影响学习坚决拆开,则是老师主导的一面,达到学生的意愿和老师的建议相统一。
        B、四人小组可自由换位,但应在四人都愿意的情况下,这可让学生增加新鲜感。
        C、只要同桌没意见,可跨小组调座位。这样可让学生的交流更多向,享受伙伴的乐趣。犹如家里的家居,过一段时间换一种摆设,会增加新鲜感。
        2、早到校的时候,可自由聊天,交流生活见闻,以积累生活经验,增加校园乐趣,因为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而没必要一来就抱着书本读,以示学风良好,中学阶段吗,又不是高考。
        3、早操的时候,松驰有度,出、回操的路上,可松一点,做操的过程,宜紧一些。因为孩子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上课已够紧张了,课间操时应是舒展身心为主,而不是为了学校的纪律考评。
        4、吃饭的时候,可自由坐,自由聊,老师也参加进去,只要整体上觉得有秩序。因为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别说什么吃饭说话不文明,我们祖宗几千年遗传下来的风俗就是这样,想想古代,饭桌上没有觥酬交错还叫热闹吗?想想现在,多少事不都是在洒席上办成吗?我们大人吃饭不也都是边吃边聊着吗?为何规定小学生吃饭就不放讲话呢?有这个理吗,?我前面说了,只要整体上觉得有秩序就行了,当然,我也绝不允许学生吃饭大吵大闹、追追赶赶的。
        5、上课的时候,不要求孩子整齐划一的规规矩矩的坐得端端正正,只要你的注意力是在学习,随便怎么坐都行,或侧耳和同桌讨论,或手拿一支笔边敲着脑袋沉思,或下座向同学请教……
        6、放学的时候,让孩子们在教室里聊一聊,玩一玩,再回去。我觉得无伤大雅,给孩子一些个性化的空间,而没必要全班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一二一”齐步走向校门。因为陶行知先生一百多年前呼吁过:“学校是农村,而不是工厂”。应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生活世界,满足孩子多样性的需要,而不是什么都一刀切,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
        7、以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多的是参与到孩子们中,和他们一起玩,从中感受孩子,发现孩子,激发孩子 ,而不是处处管制着。
        ……
        总的来说,我带的班表面上看,好像学生不是那么整齐划一,好像还有一点凌乱,但我深深地知道,我带的班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形散:就是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主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空间;神聚:就是孩子们在班级性灵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他们强烈的爱着这个班,爱学校,爱学习,班级有着强烈的凝聚力。



    相关关键词: 感触班级管理

    相关文章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