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读后感 正文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读后感十二篇

    时间:2020-10-19 08:40:41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

    茨威格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便已经饮誉全球。看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触很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最早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高一,当时是在《视野》杂志上面看到的本书的简介。看了简介之后,吃了一惊,因为单看故事情节和文章笔调,我还以为是中国作家的文章。小说中的作家简直就是中国落拓浪荡文人的代表。同时我感受到这样一位描写人性的作家,肯定是很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我们的读者对描写人性的文章是很感兴趣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最近的畅销书目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性的驾驭。

    2004年,号称北京电影学院才女教师的徐静蕾依据茨威格的文章,自编自导了中国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把文章的故事移植到中国,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原著相比,比较中国化,其他的故事情节则基本忠于原著。该影片参加第52届西班牙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而在1948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已经把茨威格的这个作品搬上银幕。但是1948年的电影与原著相比,有一些删改。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同时,我反复看了几篇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茨威格细腻的描写,我们读了之后为什么沉浸其中?作家对女性心里的剖析,准确、深刻、细腻、真实,所以我们愿意相信。这些细微之处,会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有人考据到,茨威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大茨威格20多岁,但是两人关系很好。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是没有必要的。首先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茨威格的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但是不能说所有讲到人的感情、情欲的都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那么在弗洛伊德之前创作的关于人类感情欲望的是不是也要这样讲了?弗洛伊德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解释这些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不能泛化。另一点,交情好未必就要受影响。同样在一个大学工作而且关系好的老师也有不少,但不能保证他们的观点、研究方向就一样。应该说,茨威格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大致赞同的,但是但针对“恋母情结”和“情欲的不可控制”这两点,也阐述了不同看法。茨威格认为人的理性足够强大,人的情欲是可控制的。

    很多人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不置可否,可能是现在大家的思想都比较现代的缘故。但是我对小说中的那个作家是极其鄙视的。他的轻浮和不负责任是陌生女人悲剧的直接诱因。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样子,文化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可是似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助长了流氓文人,以自己玩弄过多少女性为炫耀的资本,以自己身边有多少美女为荣。碰到这样的文人,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要人人喊打。

    中国文化圈长期流行一个词“风流才子”。这就是一个不良的导向。常常让人们搞不清楚是因为才子而风流了,还是因为风流就成为才子了。很多的小文人老是按后面那一条来理解,学识文采不怎么样,倒是挺喜欢招蜂引蝶的。也不看看自己的穷酸样,咱是大款吗?咱养得起小秘吗?还那么多个。其实就是诱拐纯情少女,有点社会阅历的人就知道,这样的文艺小青年(注意不是文艺青年)靠不住。“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轻多累美人”。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原来西方也有流氓文人啊,估计还不少。当然,一个作家的水平跟他自身的生活阅历和道德水准并没有绝对的、必然的联系。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干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这个前提就是要有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为什么当作家?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难道不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吗?而作家本人呢?十分喜欢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作家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二月河先生说过:“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
    放下笔后,夹着尾巴做人”。一些女生跟我开玩笑:“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或者原著的女生估计不会嫁给你们文科男生了”。我说:“那是个别现象,主流还是很好的,可得分清主流支流啊”。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
    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
    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

    很喜欢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过无数次,最近又翻出来读,有了一点新的感受。因为对原著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所以一直抗拒看徐静蕾的电影。至少姜文在我的心中是不适合那个角色的。

    茨威格用很细腻的笔法讲了一个暗恋的故事,一个女人暗恋了一个男人一生,和他几次交欢,生下一子。迫于生活,沦入风尘。但直到女人死亡,男人却依旧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记忆中也并无痕迹。第一次读的时候,一把眼泪,惊异了很久,一个男人怎能有如此女性化的心理?

    看过榕树下的一篇评论“不过对于这本书来说,可能女权主义的朋友们不太爱见吧。一个女人用自己一生的悲喜成为一个男人几个夜晚的玩物,这种男人本位的思想即使在这样反讽的文章中都显得黑色幽默。这本书与其说是驳斥了一个上层社会的黑暗,不如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男人的心理需求,一个默默守候,不求回报的女人对一个男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梦呢?”

    我倒是不这么觉得。陌生女人的故事恰恰是很女性的,极端之极。首先,什么的暗恋?想到一段话“暗恋是容易的,甚至是频繁的——无法摆脱的暗恋却有着宿命的味道:爱一个人,就是,坠入深渊,永不超生。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爱,纯粹如银质子弹,清洁悲怆,它打中的,是那些还在承担着对爱有着精密的纯度要求和山一样负重的内心。暗恋是无法公布和分享的情感,渴慕但无处告知,相思却难以排遣,无边无际的忍受,无法打捞的欢愉,守口如瓶的暗恋有着收敛的高贵。”暗恋是种单向情感,与其说陌生女人把自己的生命献祭给那个男人,不如说她献给了自己。献给了自己所设定的“爱情”。

    她义无反顾的投入自己设定的爱情模式,小说家在她的心中是一个暗恋对象,更是一个男性符号。她爱的是心中所想象的人,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并不是真实的他。她宁愿和他露水情缘,还是抗拒走进他真正的生活,她潜意识里害怕真实打破她心中的梦想。而她所关注的小说家的生活,不过是融入了很强自我意识的扭曲而已。陌生女人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她无法也不愿走入男性的灵魂,但是她对自己的灵魂却有着很深刻的掌控意识,所有的叙述都是从她角度上的一厢情愿。随着这种掌控意识的逐步增强,心里暗示的步步紧闭,我觉得这场爱情游戏,最后演变成一种强迫症的状态。她爱上他,爱上自己设定的他,爱上的“自己爱他”这个信念。“自己爱他”成为一种信仰,贯穿她的生命。

    当后来孩子这个符号出现,更是完美这场头脑中的爱情幻想。而沦入风尘,在我看来有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祭精神。她让自己成为这场神圣爱情中的祭品,她创造了一种悲剧,强加给自己,渲染这场爱情的苦痛与伟大。同时也是对男性社会一种无情的嘲讽,用身体游戏他们其中,但是却在心灵上却给以深深的鄙视!

    不过,这场自我的爱情,最后也迷失在自我之中,所谓人生,以迷恋一个男性群体中的精英人物,一个符号而告终。

    女人何必执着于爱情呢?尤其是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纷扰变幻的年代。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也许比爱情要有趣千万倍,为了一个桎梏,困住自己,这又何苦。天下难有爱,庸人自扰之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

    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回信曾写到:“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的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著名的小说家41岁生日的那天,从外面游玩回到家里,在信箱里看到一封厚的奇怪的信,他好奇的打开信封坐下来看:

    一个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绽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仅仅是她所珍惜的爱情。看着深爱的人周旋在香肩软腰里,一次邂逅,一次遗忘;
    再次邂逅,再次遗忘,心是怎样的痛?

    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袭,却控制不住自己继续爱着,又或者,她根本没想去控制。从年幼的她撞到他怀里那一刻开始,爱,是那许多年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世间再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单独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边六年,就是这样靠回忆,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度日。然后,回到他的周围,希翼着能到他的身边。

    “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这是他离开前的承诺,一个男人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将承诺说出口,却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忘记。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要拥有后再失去,那种空白的痛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孤身远行了,带着爱离开了。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纪念那忘却的时刻。”然而,他却不会想起,如果没有这最终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时间,她回来了,她游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为了让他的孩子,可以过和他同样的生活,不沾染灰尘,杂质的生活。她永远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内心,她只爱一个人,一个将她遗忘的那样彻底的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放弃一切去爱他,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让他觉得低贱。又是一次离别,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话语,“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着他,希望他可以回忆起她曾经的幸福,但是,他没有,终没有记起这个女人。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她这样失落的穿戴着,即将离开那间承载着她一生梦的房间时,在镜子里看到他往她暖手套里塞进钞票时,我体会着心如刀割的感觉。在他眼中,她只是个风尘女子。是的,没有自尊的风尘女子。那一刻,她绝望了吧?疼到颤抖……

    头发花白的管家都能记得的,而他却能这样忘记。眼泪终于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滴落。

    “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恒久以来她的爱转移的承载体也失去了,终于,内心不可承受的坍塌的了。绝望,彻底离开,结束自己的伤,自己的痛。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信终于看完了,一些零碎的片段似乎可以拼凑起来,他似乎记起当初的小女孩,记起那三天的相处,那个年轻女郎的美丽,可是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手上的信滑落在地,桌子上的花瓶,在今天他生日的这一天,第一次空着,他也知道已经也将空着,他似乎吻到了白色玫瑰淡淡的味道还弥漫在这个屋子!他的眼泪终于掉下!

    他努力的站起来,走到门口,推开房门,望向对面的屋子,隐隐约约,那个不起眼的小房间,有依稀的灯光,窗户微微的开着一线,窗户后面是女人十八年前童年时的样子,她纯洁,美丽的眼睛,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一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女人,永远是一种感性动物。为了爱情,总是可以奋不顾身到失去自己,却偏执的认为爱上心中的那个他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只是叙述一个失去心爱的儿子的女人向一个陌生人倾诉其对儿子的爱与不舍的故事,可故事的发展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这个女人,却是向那位收信的作家吐露了自己对他穷尽一生的爱恋。

    从十三岁开始,那个女人便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位在她看来是风度翩翩、儒雅、富有的男人,对了,他还是个作家,一个比她身边那些脏兮兮或是没素质的男人要牛逼的多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不像之前的邻居会欺凌她,会拿雪球把她的头砸的头破血流,他会发出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他会看很多的书,尽管他也经常带各色各样的女人回到住所。从十三开始,他就是她的世界,她会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嗅他吸过的烟头,她爱他爱得无可救药,即使是在随妈妈改嫁到斯鲁巴克,即使继父待她如亲生女儿,生活无忧,她却认为离开他生活便失去了阳光,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跑到原来的住所旁边工作,无数次站在路口只想让他想起他,想不起也罢,注意到也便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爱他,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那么低,低到了尘埃里,终于,作家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女孩,带回了住所,一夜春宵,女孩只带走了四朵白玫瑰。肉体的欲望终究是人类致命的弱点,他们又有了两次,女孩把她当做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在她的心里,作家是最高尚的,甚至后来她说,在生下孩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发誓没让别的男人碰过她的身体,她觉得,他碰过的身体多么圣洁啊,怎能让别人猥亵。自此,我不知道我抱得是一种什么心态,对于一个随意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个女人还将他视为神祗,是该赞美的坚定的少女情怀还是爱的盲目?我真的不懂。为了作家的儿子能够像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爸爸一样吃的舒心,穿的体面,女人去卖身。因为作家,女人拒绝过很多男人的求婚,甚至是在多年后再次碰到作家时,她都要撇下一个对他的极好的工厂主,却急于向作家献身,只想要作家想起她来,想起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七岁的少女,可惜,一夜春宵后作家却给了她钱,多么可笑的结果。

    女人最终还是和她的孩子一同死去了。作家看完信后亦只是震惊,却想不起那个为他耗尽一生的女人是谁,亦才发现,今年的生日没有了女人默默送的白玫瑰。看完后,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懂,我不知道对于这个女人的这一生是否该用值不值去评价,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责怪过作家,自始至终都在为作家着想,可是谁又能鄙夷她?谁又能说她不值得呢?她有信仰,她爱他,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他,她做的所有只是为了让他注意她和想起她,即使没有成功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或感性的思维去评判她,毕竟,爱,不忍心责怪。毕竟,我们自己,亦做不到她那般的奋不顾身。

    作为小说来说,用“击节之作”来形容它毫不过分,我很讶异于一个男性作家能将一个女人的心思描述的这么细腻,绝望、欣喜,少女的缱绻情怀,早年徐静蕾将他翻拍成电影,不知晓效果如何。

    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并寄了封信过去,而收到情书的女生并不认识渡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爱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爱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能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己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己的开心,以他的伤心作为自己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爱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己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待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希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知道,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知道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子,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曾经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知道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知道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知道,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

    为什么会接触到这部作品呢?源于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谈到了对作者影响很大的哲学作家以及他的作品。所以就去想办法找到这篇文章来读了。不过也是第一次接触茨威格这个作家的作品,在看他的作品之前去查找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影响了一大批的后来者,所以抱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和他对话了。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而这个作家,就是在小女孩13岁时搬过来的邻居,少女的痴迷,作家的活力,让这个成绩不怎么好,站在人群中找不到的少女一步步为他改变,最后变成了一个容貌出众的少女。而正是这出众的相貌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渡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那浓情蜜意的缠绵和缱绻令她心醉神迷、终生不忘。但她却没有诉说对他的爱情,而是希望作家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心里能激荡起某个模糊而遥远的回忆,然而作家还是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

    也正是这销魂荡魄的三夜,让少女变成了少妇,有了小孩儿,为了让小孩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她不惜委身于一个个有钱的男人,但又拒绝倾慕者们的求婚,为的是不受婚姻的牵绊,保持自由之身,幻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作家身边。正如少女在信中写到的那样“我身体给了他们,但我的心永远在你那里。我想你会理解的。”

    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作家始终都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信,作家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却始终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

    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当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竟不知如何表达,少女到离世时对这个“负心”男人没有一丝丝的恨,有的都是爱,一种无条件的爱。强烈建议朋友们抽空看看这部短篇小说,篇幅不长,里面却又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尽管可能是无用的书,但还是推荐你读一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

    无望的等候,并不是为了虚度光阴,也不是为了让他人感到羞愧,而是在痴痴等待一个不可能的答案。有谁,愿意用十八年的等候去换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的遗憾。

    她住在一个充满阳光的街区,一切是多么美好与难忘,当然,除了一户整天吵架的邻里。直到那天,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那个小说家搬进了这个小街区,她只觉一种朦胧的感情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时而像一条滚滚奔流的大江,惊涛骇浪,汹涌澎湃;
    又像一湾静谧的湖水,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她用各种方法去收藏小说家的存在,捡小说家的烟头,触摸小说家的门把手,甚至跟踪小说家,追逐他的影子。但是,她搬离了这个幸福的街区,再见到小说家的希望渺若晨星,她非常难过,心如刀割;
    为了小说家,她可以由淑女变为脾气暴躁的女子;
    为了小说家,她可以与朋友争执到恨之切骨,她甚至抱怨是上天不公。

    时光荏苒,十八年的的等候悄然逝去,在茫茫人海之中,她的目光仿佛又触碰到了小说家的影子,依然是那么令她魂牵梦萦,楚楚动人。十八年的等候早已使她变得成熟,她以最好的微笑迎接他,像迎接朝阳,但是,他竟然没有认出她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像以前对待小说家一样对待孩子,宁愿职位低下也要让孩子上贵族学校。直至儿子病死前,写信前,她也在孜孜不倦的哺育孩子。

    读到这,我才发现茨威格不只是歌颂女性在爱情中的牺牲和真挚,更加让我动容的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们出生至长大成人,再到娶妻生子,父母对我们的爱从一而终,从未打过任何折扣,我们终其一生都还不了这份恩情。此刻,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唯有刻苦学习,提升自己,在有空闲的时候,放下手机,帮助父母干干家务,听听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帮爸妈做一顿晚饭,给他们写一封感恩的信。表达爱,永远不嫌早。

    小说的最后,小说家坐在椅子上,桌上是一封零散的信件,他面朝即逝的夕阳,吐出一长串的烟圈,长叹了一口气,发呆——为这深情的错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
    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
    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
    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

    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R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
    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R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一直以来,雏菊是我喜欢的花,不仅因为它小巧美丽,也是因为韩国电影《雏菊》,一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它超出花本身的意义。而这篇小说中,白玫瑰也很有代表性。男主人公生日都会收到来自陌生女人送的白玫瑰,每一年都有,不曾间断过。只是41岁生日时,花瓶不再插着白玫瑰,送到他手里的是这样一封长信,一份一个陌生女人多年的爱。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

    在R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篇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
    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
    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篇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回信曾写到:“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的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着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着名的小说家41岁生日的那天,从外面游玩回到家里,在信箱里看到一封厚的奇怪的信,他好奇的打开信封坐下来看:

    一个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绽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仅仅是她所珍惜的爱情。看着深爱的人周旋在香肩软腰里,一次邂逅,一次遗忘;
    再次邂逅,再次遗忘,心是怎样的痛?

    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袭,却控制不住自己继续爱着,又或者,她根本没想去控制。从年幼的她撞到他怀里那一刻开始,爱,是那许多年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世间再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单独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边六年,就是这样靠回忆,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度日。然后,回到他的周围,希翼着能到他的身边。

    “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这是他离开前的承诺,一个男人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将承诺说出口,却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忘记。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要拥有后再失去,那种空白的痛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孤身远行了,带着爱离开了。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纪念那忘却的时刻。”然而,他却不会想起,如果没有这最终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时间,她回来了,她游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为了让他的孩子,可以过和他同样的生活,不沾染灰尘,杂质的生活。她永远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内心,她只爱一个人,一个将她遗忘的那样彻底的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放弃一切去爱他,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让他觉得低贱。又是一次离别,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话语,“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着他,希望他可以回忆起她曾经的幸福,但是,他没有,终没有记起这个女人。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她这样失落的穿戴着,即将离开那间承载着她一生梦的房间时,在镜子里看到他往她暖手套里塞进钞票时,我体会着心如刀割的感觉。在他眼中,她只是个风尘女子。是的,没有自尊的风尘女子。那一刻,她绝望了吧?疼到颤抖……

    头发花白的管家都能记得的,而他却能这样忘记。眼泪终于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滴落。

    “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恒久以来她的爱转移的承载体也失去了,终于,内心不可承受的坍塌的了。绝望,彻底离开,结束自己的伤,自己的痛。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信终于看完了,一些零碎的片段似乎可以拼凑起来,他似乎记起当初的小女孩,记起那三天的相处,那个年轻女郎的美丽,可是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手上的信滑落在地,桌子上的花瓶,在今天他生日的这一天,第一次空着,他也知道已经也将空着,他似乎吻到了白色玫瑰淡淡的味道还弥漫在这个屋子!他的眼泪终于掉下!

    他努力的站起来,走到门口,推开房门,望向对面的屋子,隐隐约约,那个不起眼的小房间,有依稀的灯光,窗户微微的开着一线,窗户后面是女人十八年前童年时的样子,她纯洁,美丽的眼睛,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一切……

    篇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停电中,颤颤烛光下,翻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心象被什么堵住了,连呼吸都变得有点困难,眼睛有些模糊。

    有人说,书中反映了一种新的爱情观,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可是我却不这样觉得。书中的她深深地爱着他,却因为深知他最爱的是自由(其实是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也许他会因为怜悯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却不会觉得幸福。他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从不停留,因为他要的仅仅是新鲜的快乐和短暂的刺激。留住他,困住他,成全了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却违背了他的意愿,所以她选择用他想要的方式来爱他——出现,消失,出现,消失。这让我想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似乎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另一个版本。当两人生活在一起后,也只能是悲剧。

    少女时期那种傻气的暗恋,这种感觉对每一个女孩来说都不会陌生,我们都曾那么好笑地喜欢过某个人,也许是你的同桌,也许是你的同班,也许是你隔壁班上每天经过你窗前的那个他,也许和书中的她一样,是你的邻居。我们心底藏着这么一个人,以为这是天大的秘密,或者不对任何人言,只是一个人独享这个秘密。与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会成为你思维的中心,与他有关的任何事总是会让你默默关注,他周围的人会让你觉得亲切,他住的地方会让你觉得熟悉,他在你面前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会让你久久揣测;
    或者你与姐妹互换心中的那个秘密,互相帮忙收集那个他的任何消息,互相给对方意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却又互相隐瞒。

    只是当我们离开那段岁月时,我们会慢慢淡忘那个他,也许还记得那份心动,可是人却早已遗忘。可是她,却凭着一份暗恋,渡过自己的一生。

    在书中,我们从文字上看不到任何关于她外貌的细节描写和性*格描写,可是我却为她的坚强和执着而惊叹。当你生命里的每一分钟都为某一个人而存活,当这样的你站在他面前,他却陌生而冷漠时,你能够忍受而继续爱他吗?当你放弃自己的尊严追随他,他却把你当作一个卖身的女子时,你能够忍受而不恨他吗?当你为他的孩子而卖身于人,他却总是用同一个借口逃离你时,你能够忍受继续爱他吗?

    虽然她堕入风尘,可是我却觉得她无比纯洁。

    这封临死前的信,我以为这个女人会耻笑自己的傻气,会痛恨这样的男人误了她一辈子,可是字里行间,我读到的还是爱,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是对某人给了自己这段经历的感激,是对爱人将来的嘱托。值到临死前,她还是没有告诉他她是谁,她不想打扰他的生活,最后,他也没能记起她是他生活中无数女人中的哪一个。她到底为什么写这封信呢?她说只是为了宣泄失去孩子的痛苦。我觉得,是为了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人如此地爱着你,你是那么地值得得到一份深重的爱。

    一个习惯于游戏人间的男人,偏偏遇见一个痴情女子,在他生活中的某一天,突然才发现这份感情,但是他却不知道她是谁,她写了这封信便彻彻底底地消失了,他收到这封信,也许犹如重磅炸弹,从此他的心缺了一角,也许这也只是一段风花雪月而已。

    更令我惊叹的是,茨威格,一个男性*作者,如何能这样细致地描写出一个女人爱人的深情和痛苦呢?

    篇4: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总的来说,这篇短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等徒浪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文章是通过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的。她在信中诉述她对他的爱慕,从她还是个孩子那时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从未改变过,还为他生了个孩子,他给她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没有守护好对他们的孩子,他不能原谅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不曾记得过他,虽然她对他无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对他的寄托,孩子死了,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这表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偏执的爱,在她得心里,她是为他所活的,没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是幸福惬意的,她为了他,愿意过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当做是一种享受,她乐意折磨自己。寻求痛苦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爱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淡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

    “我幸福地承受着你娴熟的温存和情意,并且看到,你的激情对一个情人和一个妓女是没有区别的,你纵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气。”“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两重性,在肉欲的激情之中隐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这种激情当年就已经使我这个女孩对你俯首听命,难舍难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际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览无遗地暴露自己的灵魂。”女主人公会爱上作家,可以说是巧然,但也是必然。这是因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肉欲与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两重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13岁时,她就对这个没见过的文化人怀有好感,因为之前的对门邻居是个粗野的人,她看到他的仆人对人都彬彬有礼,称她母亲这么一个不受人尊重的寡妇为夫人,可想而知,主人该是个多么文雅的人?后来,他来了,是个小说家,人长得很帅,芳龄25岁,“豆蔻年华”呀,“你的脸上显得英姿勃发,一头秀美光泽的头发:真的,我惊讶得吓了一跳,你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挺拔、多么标致潇洒。”起初的好感演变成了爱慕。正像她在信中所述:在你本人还没闯入我的生活之前,你身上就围上了一圈灵光,一道富贵、奇特和神秘的光华。

    好有一比,这种想象的瑰丽,多像网络中互不相识,只能凭只言片语去臆想的人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吧。它把对方无限的美化了、神秘化了。唯因如此,他才完美的无缝可插针。

    这种镜花水月的完美和爱慕,使得小姑娘神魂颠倒,像中了蛊毒、吸了鸦片,使她花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没能戒掉。她每天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倾听着他的细微的声音,“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只要还有你的消息。。。。。。”,只要知道他的消息,她就满足了。在倾听中,她知道他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不断的带着不同的女人来家里过夜。

    这种倾听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个远房亲戚主动接触她们,甚至跟她妈妈求婚,就在他们打算搬出去到那个有钱的继父家去的时候,刚知道真相的小姑娘,一下子昏死过去了。因为她知道,这种倾听他的日再一去不复返了! 继父家很有钱,也很爱她,她完全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可是她非要自食其力。在她的抗争下,她又回到了这个日思夜想的小城,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每天下班后的夜晚,她都站在自己倾慕的人的窗下,凝视他。后来,他们相遇了,她多想他能想起他来,但他没有!他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粉丝,一个美丽年轻的粉丝来对待,友好的邀请她到他的家里去。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心理,姑娘绝对是毫不犹豫的跟随他,因为她太想跟他一起了。

    她因此有机会跟自己钟情的男人相处三天。这三天里他对她很好,很温存。后来他说,他要出门旅游了,等回来以后,会给她来信的。她一直等呀等呀,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召唤。就在那次离开他的家时,他顺便给了她几朵插在桌上花瓶中的白玫瑰。

    这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每年他的生日,他都会收到一束白色的玫瑰花。

    就这么几天的时间,她怀上了他的孩子。她忍受着那么多地的痛苦生下这个孩子,抚养这个孩子,她把对他所有的爱都放在这个可以被她牢牢地抓在手中孩子身上。为了能让孩子过着贵族孩子的生活,她出卖自己的肉体。这中间,她遇到过一些对他非常好的人,他们养着她们娘俩个,她也经常出入贵族们举办的活动。这期间,也曾遇到过他。有一次,看到这个美丽而又风韵的女人,他忍不住给她使眼色,勾引她,她就随他一起又一次来到了女人那么熟悉、那么魂牵梦绕的地方,仍然是一夜情,第二天早上,他对她说:我打算出门旅游,以后我会跟你联系的。她百感交集的说:我以前爱过的一个人,也喜欢这样说。她多么希望她能够认出她就是对面的那个小姑娘,就是那个跟他同居三天的少女,可是他没有。他一边对她说,他是不会忘记她的,一边往她的口袋里赛钱,她被击垮了!因为在他的心里她只不过是风月场中的女人!她狼狈的往外跑着,跟走进来的管家差点撞个满怀。一刹那间。管家认出了这个小姑娘!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她趁他还没回过神来的当口,就把那一叠钱,塞到了管家的口袋里。

    后来,她的儿子惹上了流感死了,写这封信时,女主人也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她自己也惹上了病,考虑到

    她即将不久人世,她再也忍不住了,把自己的脆弱、委屈一股脑写出来,她要告诉她至今仍然深爱着的他,她对他有多么的爱,爱了十几年了,直到临死前还是无怨无悔的爱着,可他一点都不知道。她要告诉他,他们曾经有一个孩子,那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他也不知道。

    “我的一生都是属于你的,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可是只有当我死了,你再也不用答复我了——现在我的四肢忽冷忽热,如果这病魔真正意味着我生命的终结——这时我才让你知道我的秘密。假如我能活下来,那我就要把这封信撕掉,并且像过去一样一直把它埋在心里,我将继续保持沉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事特点的分析

    我的论文参考文献来自中国知网,论文名称是《概述的叙事特点》,作者是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的张武艳和常靖。

    她们的这篇论文,主要是从叙事特点的角度来论述茨威格的这部作品。叙事特点又分为三部分,即从叙事内容角度,叙事话语角度以及叙事动作角度。作者分为在这三个角度上加以延伸,又有所侧重。从论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描写了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然而, 这也并不意味着两位作者忽略了对叙事动作补充全文作用的忽视。下面,我将详细的从这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作者的论文观点。

    首先,从叙事内容上来看,作者用了浓重的笔墨。茨威格的作品主要描述了一个陌生女人爱上一位早已将她望之脑后的男人,陌生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的故事。信的开头以“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只有你了,而你对我却一无所知”开篇,寥寥数语,已将观众的视线拉回故事本身的神秘和暗含的悲剧结局。作品主要围绕陌生女人忠贞的感情与男子的滥情的矛盾来刻画脑子内心的失望和无奈,读来令人痛心不已。其次,作者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来论述,小说中文本时间与虚实实践的不一致。全文整体采用顺序,开始写作家看到一个陌生笔记的信件,接着写信的内容,最后写作家读完信的反应。只有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描述作家的内容文本时间是叙述时间是一致的。详细记述了她的行动过程,仿佛真实再现了那样一个场景。而短短二十页信纸却记述了十几年的光阴,这显然与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的距离是不一致的。这样的安排也使女人和作家的形象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最后,在叙事动作上,作者认为小说的叙述者和作者显然不是同一个人,原作者客观地给我们讲述一个感动的故事,不会让读者把原作者的形象和小说的形象混淆。从一个孩子的初恋到一个成年女人烈火般的爱情,走在作家笔下触目惊心地展开。全文用语简约婉转,通过女主人公的凄凄诉说,勾勒出人物爱和绝望的一生。

    这篇论文解决我对于原作中的一些疑问。比如,女主人公为什么不对男子袒露自己的心扉,即使是在多年未见之后,陌生女人仍旧以陌生的形象出现在他的面前。从叙述动作的角度来看,女主人公的内心,品行,音容以及极度的狂喜和比夜还深的绝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陌生女子对痛苦的隐忍和对爱人的无限柔情,都浸透在字里行间。女主人公以书信的形式向男主人公展露心扉,那封信的全部重量浸透了她一辈子的分量。女人拥抱着自己的爱情旋转于荆棘之中,不在乎遍体鳞伤,只在乎爱过一个已将自己遗忘的男人。这种忠贞的爱情态度,女性的执着追求精神以及用生命做代价的留恋都深深感染了我。

    参考文献:

    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武艳.常靖《概述 的叙事特点》.《青年文学家》.2012.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后感 这讲的就是一个“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动人的又让人无比痛心的故事。

    故事讲的大概内容是一个女人默默爱着一个男人二十几年,在弥留之际,终于鼓足勇气用书信的方式告诉这个她深爱的男人与他发生的种种。包括女孩从孩童时期的懵懂钦慕,到少女时期为爱献出身体,到为养活他们的结晶而迫于无赖嫁给另一个不爱的老男人,怎样抚养爱子的长大,而在已为人妇、为人母的期间,在她绝望地以为再无法遇到她心爱的男人时,却机缘巧遇,于是再次为爱沉沦。女人与他心爱的男人四次际遇,四次都发生了床弟之事,然而直至女人死,男人都不知道与这样的一个女人有过这么多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有着卓越才情和迷人气质的却又是世俗之中的登徒浪子。他爱着无数的女人,亦或他一个女人也未爱过,他的确是滥情的,也是无情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女主人公倾其一生为他痴狂、为他奉献自己的所有。然而,这个伟大而可怜的女人她又得到了什么?一生无尽的哀伤、痛心、一生战战兢兢的爱情、一个有缘无分的儿子„„

    写到此,我不禁又潸然泪下,为这可怜的女人,也为这对爱始终抱有纯洁之心的女人。不禁想狠狠责问这个滥情又无情的男人:当你四次驰骋于这尊美丽的身体后,你也曾问过这个女人“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想的只是和别的女人有过相似的云雨吗?

    是啊,我爱你,与你无关。

    当我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时,我就憧憬着做你的女人,我衣衫褴褛,于多少个午后翘首以盼你的归来,哪怕你带着其他漂亮的女人,窥伺着你们喝酒、跳舞、闲谈„„我抚摸你的

    门的把手,想象着那是与你握手,我看你看到了我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便赶紧飞快躲开了去„„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知,是为了你,我情窦初开,还是我情窦初开,为了你。

    我出落得亭亭玉立了,我来找你。风里,我自成一景,只为惹你为我盼顾流转一回。那夜,我,终于不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真正属于你的。

    你走了,不再回来,可小生命已孕育,为让小的他成为你一样的男人,我选择嫁予他人妇,看着小的他,即使没有你,我也能想得出是你躺我怀里,挽我手臂„„

    再遇着你,我,再沦陷,直至小的你去得那么突然,我对你的爱才不知道是死了,还是醒了。猛然觉得,我之于你,根本不复存在。只在最后永别之时,只此一书,告诉你:我曾这样爱过你,而且,与你无关„„

    感谢茨威格,让这样一个陌生女人的情常住我们心间,也感谢人类中伟大的爱情!

    篇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总的来说,这篇短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等徒浪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文章是通过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的。她在信中诉述她对他的爱慕,从她还是个孩子那时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从未改变过,还为他生了个孩子,他给她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没有守护好对他们的孩子,他不能原谅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不曾记得过他,虽然她对他无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对他的寄托,孩子死了,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这表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偏执的爱,在她得心里,她是为他所活的,没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是幸福惬意的,她为了他,愿意过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当做是一种享受,她乐意折磨自己。寻求痛苦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爱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淡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

    “我幸福地承受着你娴熟的温存和情意,并且看到,你的激情对一个情人和一个妓女是没有区别的,你纵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气。”“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两重性,在激情之中隐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这种激情当年就已经使我这个女孩对你俯首听命,难舍难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际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览无遗地暴露自己的灵魂。”女主人公会爱上作家,可以说是巧然,但也是必然。这是因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两重性。

    篇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我这是第四次读这篇小说了,每读一次就震撼一次。读到一半索性去搜索电影来看,令人失望的是只有中国版,字幕上写着“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徐静蕾和姜文演技不错,但是失落还是塞满了我的胸膛。就像是在上海餐馆吃东北菜,在中国餐馆里吃西餐,怎么着,都不地道,不对味儿。

    小说的意境是影像永远无法比拟的。

    电影的开头直接用了小说的开头:你啊,永远也不认识我的你啊…。茨威格就是用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但是看下去就越来越失望了,里面居然用了五四运动。情节也完全中国化了。电影没看完就关了。

    我就是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上茨威格的作品的,我记得第一次读完有很长时间不想再看关于爱情的小说。孤陋寡闻的我认为,迄今为止,不光中国甚至世界,目前还没有人超越。现在我又读了《贵妇失宠》、《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夜色朦胧》、《夏日小故事》等,我不得不钦佩的五体投地,茨威格以八岁少年、十多岁少女、贵妇、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女人以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曾经有一度我怀疑他就是女人。不然怎么把女人的心思揣摩得那样透彻?

    也甚至去查关于他的资料。事实证明他就是个男人,标准的大男人,他却把女人、儿童、少女等角色的情感、爱恨、心理诠释的淋漓尽致,细腻到一颦一笑一个眼神儿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他似乎从不在意小说的名字,有的名字看上去有点像散文、随笔、或者是随便一句话而已。

    再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人公那种渴望、羞涩、压抑、慌乱而不顾一切的情态,利剑般地穿透每一个走过情窦初开女性的心房,那个没有名字的主人公霎那就变成了当年的自己。一生中哪个阶段的爱情比得上情窦初开?何况她还无怨无悔不计代价地爱了一生。

    不多说了,自己去看吧。

    今日晚上还有活动,这篇日志写的匆忙,对付一下吧。?

    篇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作文

    茨威格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便已经饮誉全球。看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触很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最早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高一,当时是在《视野》杂志上面看到的本书的简介。看了简介之后,吃了一惊,因为单看故事情节和文章笔调,我还以为是中国作家的文章。小说中的作家简直就是中国落拓浪荡文人的代表。同时我感受到这样一位描写人性的作家,肯定是很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我们的读者对描写人性的文章是很感兴趣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最近的畅销书目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性的驾驭。

    2004年,号称北京电影学院才女教师的徐静蕾依据茨威格的文章,自编自导了中国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把文章的故事移植到中国,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原著相比,比较中国化,其他的故事情节则基本忠于原著。该影片参加第52届西班牙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而在1948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已经把茨威格的这个作品搬上银幕。但是1948年的电影与原著相比,有一些删改。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同时,我反复看了几篇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茨威格细腻的描写,我们读了之后为什么沉浸其中?作家对女性心里的剖析,准确、深刻、细腻、真实,所以我们愿意相信。这些细微之处,会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有人考据到,茨威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大茨威格20多岁,但是两人关系很好。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是没有必要的。首先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茨威格的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但是不能说所有讲到人的感情、情欲的都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那么在弗洛伊德之前创作的关于人类感情欲望的是不是也要这样讲了?弗洛伊德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解释这些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不能泛化。另一点,交情好未必就要受影响。同样在一个大学工作而且关系好的老师也有不少,但不能保证他们的观点、研究方向就一样。应该说,茨威格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大致赞同的,但是但针对“恋母情结”和“情欲的不可控制”这两点,也阐述了不同看法。茨威格认为人的理性足够强大,人的情欲是可控制的。

    很多人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不置可否,可能是现在大家的思想都比较现代的缘故。但是我对小说中的那个作家是极其鄙视的。他的轻浮和不负责任是陌生女人悲剧的直接诱因。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样子,文化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可是似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助长了流氓文人,以自己玩弄过多少女性为炫耀的资本,以自己身边有多少美女为荣。碰到这样的文人,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要人人喊打。

    中国文化圈长期流行一个词“风流才子”。这就是一个不良的导向。常常让人们搞不清楚是因为才子而风流了,还是因为风流就成为才子了。很多的小文人老是按后面那一条来理解,学识文采不怎么样,倒是挺喜欢招蜂引蝶的。也不看看自己的穷酸样,咱是大款吗?咱养得起小秘吗?还那么多个。其实就是诱拐纯情少女,有点社会阅历的人就知道,这样的文艺小青年(注意不是文艺青年)靠不住。“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轻多累美人”。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原来西方也有流氓文人啊,估计还不少。当然,一个作家的水平跟他自身的生活阅历和道德水准并没有绝对的、必然的联系。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干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这个前提就是要有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为什么当作家?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难道不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吗?而作家本人呢?十分喜欢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作家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二月河先生说过:“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
    放下笔后,夹着尾巴做人”。一些女生跟我开玩笑:“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或者原著的女生估计不会嫁给你们文科男生了”。我说:“那是个别现象,主流还是很好的,可得分清主流支流啊”。

    篇4: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
    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
    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篇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很喜欢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过无数次,最近又翻出来读,有了一点新的感受。因为对原著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所以一直抗拒看徐静蕾的电影。至少姜文在我的心中是不适合那个角色的。

    茨威格用很细腻的笔法讲了一个暗恋的故事,一个女人暗恋了一个男人一生,和他几次交欢,生下一子。迫于生活,沦入风尘。但直到女人死亡,男人却依旧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记忆中也并无痕迹。第一次读的时候,一把眼泪,惊异了很久,一个男人怎能有如此女性化的心理?

    看过榕树下的一篇评论“不过对于这本书来说,可能女权主义的朋友们不太爱见吧。一个女人用自己一生的悲喜成为一个男人几个夜晚的玩物,这种男人本位的思想即使在这样反讽的文章中都显得黑色幽默。这本书与其说是驳斥了一个上层社会的黑暗,不如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男人的心理需求,一个默默守候,不求回报的女人对一个男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梦呢?”

    我倒是不这么觉得。陌生女人的故事恰恰是很女性的,极端之极。首先,什么的暗恋?想到一段话“暗恋是容易的,甚至是频繁的——无法摆脱的暗恋却有着宿命的味道:爱一个人,就是,坠入深渊,永不超生。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爱,纯粹如银质子弹,清洁悲怆,它打中的,是那些还在承担着对爱有着精密的纯度要求和山一样负重的内心。暗恋是无法公布和分享的情感,渴慕但无处告知,相思却难以排遣,无边无际的忍受,无法打捞的欢愉,守口如瓶的暗恋有着收敛的高贵。”暗恋是种单向情感,与其说陌生女人把自己的生命献祭给那个男人,不如说她献给了自己。献给了自己所设定的“爱情”。

    她义无反顾的投入自己设定的爱情模式,小说家在她的心中是一个暗恋对象,更是一个男性符号。她爱的是心中所想象的人,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并不是真实的他。她宁愿和他露水情缘,还是抗拒走进他真正的生活,她潜意识里害怕真实打破她心中的梦想。而她所关注的小说家的生活,不过是融入了很强自我意识的扭曲而已。陌生女人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她无法也不愿走入男性的灵魂,但是她对自己的灵魂却有着很深刻的掌控意识,所有的叙述都是从她角度上的一厢情愿。随着这种掌控意识的逐步增强,心里暗示的步步紧闭,我觉得这场爱情游戏,最后演变成一种强迫症的状态。她爱上他,爱上自己设定的他,爱上的“自己爱他”这个信念。“自己爱他”成为一种信仰,贯穿她的生命。

    当后来孩子这个符号出现,更是完美这场头脑中的爱情幻想。而沦入风尘,在我看来有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祭精神。她让自己成为这场神圣爱情中的祭品,她创造了一种悲剧,强加给自己,渲染这场爱情的苦痛与伟大。同时也是对男性社会一种无情的嘲讽,用身体游戏他们其中,但是却在心灵上却给以深深的鄙视!

    不过,这场自我的爱情,最后也迷失在自我之中,所谓人生,以迷恋一个男性群体中的精英人物,一个符号而告终。

    女人何必执着于爱情呢?尤其是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纷扰变幻的年代。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也许比爱情要有趣千万倍,为了一个桎梏,困住自己,这又何苦。天下难有爱,庸人自扰之吧!

    篇6: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茨威格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便已经饮誉全球。看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触很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最早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高一,当时是在《视野》杂志上面看到的本书的简介。看了简介之后,吃了一惊,因为单看故事情节和文章笔调,我还以为是中国作家的文章。小说中的作家简直就是中国落拓浪荡文人的代表。同时我感受到这样一位描写人性的作家,肯定是很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我们的读者对描写人性的文章是很感兴趣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最近的畅销书目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性的驾驭。

    2004年,号称北京电影学院才女教师的徐静蕾依据茨威格的文章,自编自导了中国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把文章的故事移植到中国,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原著相比,比较中国化,其他的故事情节则基本忠于原著。该影片参加第52届西班牙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而在1948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已经把茨威格的这个作品搬上银幕。但是1948年的电影与原著相比,有一些删改。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同时,我反复看了几篇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茨威格细腻的描写,我们读了之后为什么沉浸其中?作家对女性心里的剖析,准确、深刻、细腻、真实,所以我们愿意相信。这些细微之处,会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有人考据到,茨威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大茨威格20多岁,但是两人关系很好。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是没有必要的。首先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茨威格的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但是不能说所有讲到人的感情、情欲的都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那么在弗洛伊德之前创作的关于人类感情欲望的是不是也要这样讲了?弗洛伊德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解释这些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不能泛化。另一点,交情好未必就要受影响。同样在一个大学工作而且关系好的老师也有不少,但不能保证他们的观点、研究方向就一样。应该说,茨威格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大致赞同的,但是但针对“恋母情结”和“情欲的不可控制”这两点,也阐述了不同看法。茨威格认为人的理性足够强大,人的情欲是可控制的。

    很多人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不置可否,可能是现在大家的思想都比较现代的缘故。但是我对小说中的那个作家是极其鄙视的。他的轻浮和不负责任是陌生女人悲剧的直接诱因。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样子,文化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可是似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助长了流氓文人,以自己玩弄过多少女性为炫耀的资本,以自己身边有多少美女为荣。碰到这样的文人,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要人人喊打。

    中国文化圈长期流行一个词“风流才子”。这就是一个不良的导向。常常让人们搞不清楚是因为才子而风流了,还是因为风流就成为才子了。很多的小文人老是按后面那一条来理解,学识文采不怎么样,倒是挺喜欢招蜂引蝶的。也不看看自己的穷酸样,咱是大款吗?咱养得起小秘吗?还那么多个。其实就是诱拐纯情少女,有点社会阅历的人就知道,这样的文艺小青年(注意不是文艺青年)靠不住。“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轻多累美人”。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原来西方也有流氓文人啊,估计还不少。当然,一个作家的水平跟他自身的生活阅历和道德水准并没有绝对的、必然的联系。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干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这个前提就是要有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为什么当作家?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难道不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吗?而作家本人呢?十分喜欢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作家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二月河先生说过:“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
    放下笔后,夹着尾巴做人”。一些女生跟我开玩笑:“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或者原著的女生估计不会嫁给你们文科男生了”。我说:“那是个别现象,主流还是很好的,可得分清主流支流啊”。

    篇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作家与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想可以用现在的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暧昧。也就是说不清楚,作为作家而言,本来就是猎艳的,如果女的不愿意讲明白,他才不主动说呢。开个玩笑:暧昧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啊。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了。而最后一次,他则是在作践陌生女人。在陌生女人梳妆的时候,作家把几张大钞票塞进了陌生女人的暖手筒。这就意味着作家只是把她当成了一个妓女,这个绝对是对陌生女人的侮辱。

    很多人认为茨威格写的陌生女人不自尊自爱。这个是不敢苟同的。本书翻译者、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张玉书先生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茨威格笔下塑造的并非是爱得丧失自我的女人,相反,她们非常自尊自爱。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情刚开始时是甜蜜的,“陌生女人”怀孕了,如果她去告诉这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根本就不记得她这个人,可能反问:“孩子是我的吗”,那是多么煞风景的事情!爱情不应该是交易,不应该变成索取与给予的对等。所以,她并不愿意将怀孕的事告诉她爱的男人,她对爱情是无所企求的,宁可一个人背十字架,也不愿意让这个男人看不起。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这位陌生女人有点太自尊了,所以有时候才会放弃争取。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陌生女人自身才是酿成自身悲剧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她是主动送上门来的,不要白不要。在书中,茨威格这样写到:“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其实我是很反对在读书笔记或者说是读后感里面大段引用原文的,之所以引用是因为认为这句话基本反映了陌生女人一生的心理状况,为今后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贯穿整个小说。

    这个小说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我想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关于陌生女人的情感的描写,在这个同时,里面一些语句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充分展示了茨威格对社会的体会和把握,当年,换个角度来看,对陌生女人的感情的描写也是建立在作家的对社会的深刻体会上的。这种体会是跨国界的,甚至尤其对我们国家有警醒。举一例:“在这个世界上,穷人总是遭人践踏、受人欺辱,总是牺牲品”。我们或许曾经拿类似的语句来教育国人,资本主义是多么的腐朽。可是现在因为贫困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书:2020年世界局势预测报告,平时见到这样的书是不会在意的,认为肯定是科幻或者是一些预言家瞎说,但是仔细一看作是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日内瓦国际问题研究院编写的,里面讲到中国社会面临的八大主要主要问题,其中最危险的就是贫富差距,而且穷人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而更多的学者不是为大众争取利益,而是逐渐成为富人的附庸,厉以宁、张维迎多次为贫富差距辩护,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抵制社会尤其是经济体制中的不公平现象,掀起了“郎咸平风暴”,但毕竟竟是只是一个学者,而有的教授则同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院的顾问。很多学者分析说是中国人的“仇富”或者说是“嫉妒”心理在作怪。这个问题,著名旅美学者薛涌先生的观点可以参考:为什么国人不骂李嘉诚,不骂世界五百强?因为他们是合法谋利,而中国很多穷人受压迫,被富人夺走发展机会甚至生存空间,中国人为什么不仇富?这个问题确实是必须解决的。就像雨果提出的当代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写到这里,不得不更加佩服茨威格的眼光。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看了最近的一些关于小说和茨威格的材料。发现现在很多的学者在研究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不是以茨威格本人为原型的,个人认为是大可不必的。作家写什么并不一定就是要亲身体验过,要是按这个思路展开,科幻作家的职业就不存在了。只要作家有任何可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或者是体验或者说是素材的途径,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就可以了。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没有《红楼梦》《金瓶梅》,没有它们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饿死,多少人要活不好。同样,说句玩笑话,《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养活了一大批评论家和学者。

    有人这样评价茨威格:茨威格是个谜。作为一个以描写心理见长的作家,对于人性,他似乎洞悉一切,我们以为他强大,他的生命却在瞬间凋零;
    被大文豪高尔基称赞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却从未获过任何文学奖项;
    被誉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却至今让女权主义者心怀不满;
    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畅销世界许多国家,关于他以及他的作品的研究却很少;
    一生写了12部与政治息息相关的人物传记,却自称“不问政治”。我个人这样理解:生命瞬间凋落确实令人感到费解,或许是因为他太洞悉一切而敏感,似乎很多一流作家的生命都是在瞬间凋落的,比如海子;
    一流的作家不一定要得到文学奖项,有的作家甚至活着的时候都不被人关注,死后甚至几百年后才被人发觉。茨威格的声誉让他很快加入英国国籍,死后巴西国王下令举行国葬,这就是茨威格是一流作家的重要体现;
    茨威格作品中的女性其实都是十分自爱的,而且茨威格在写作的时候是对她们抱以极大的同情和关注的,如果女权主义者心怀不满,那是他们对茨威格的误读;
    自称不问政治就要看怎么理解“政治了”,或许是因为我们把茨威格心中的政治的范围扩大了。

    徐静蕾自编自导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引来了文学界、媒体和同行极大关注,同时也掀起了很大的回归经典的浪潮,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茨威格。虽然学术界和同行很多人在批评徐静蕾的作品,说是在各个方面都赶不上茨威格的原著,但个人认为不论怎样,毕竟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茨威格的影响,而且以电影形式解读经典、推介经典,长期以来就是存在的,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我们必须大力支持

    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中无尽的惆怅。

    篇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没有一个故事像这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如此的沉重。

    如同我看陈丹青笔下的专门描述旧上海女子上官的女儿露露的命运那般让人窝心和难过。

    一切还没开始便已宣告了结束。

    什么是什么啊?什么又是什么啊?一切都是什么?人生就是被这样的什么给毁灭了,可毁灭的操纵者,竟然还是自己。

    只是因为喜欢一个男子,宿命般的喜欢,便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

    可是,又因为爱,百般的隐忍,爱得如此低调和黯然失色。只为,所爱的这个男子是个滥情之人,如同胡兰成,每到一处总是拈花惹草,风流韵事不断,亦不觉心愧。而这个滥情之人,一点儿也没觉察这个爱他到极点的女人,为了他怀孕,为了他忍受了一切的痛苦是是非,为了他千般的等待万般的企盼,却依旧没有得到他的任何一点关注。

    通过这种方式接近的男子,转身,这个男子就已经忘记了她。

    她的所有为爱忍受的一切痛苦,他不知道,孩子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但是,因果知道的。最直接最残忍的惩罚,是这个孩子的因病夭折。而这一切,这个孩子的父亲,竟然还是一无所知。从一开始就不自知的,所有,到最后还是不自知。知道的时候,这个属于他的孩子已经远去,而这个爱他到骨子里的女人,也是和他永别的时刻了。

    女人用一封厚厚的信,将前因后果来来回回仔仔细细啰里啰唆的全部讲述给了他听,包括如何开始注意他,包括他如何用眼神征服了她。其实,他的眼神不只是对着她一个人的,所有经过他身边的女人都能享受他的这种眼神,那种充满柔情蜜意的,天生就会诱惑女人的眼神,脉脉含情,又荡人心魄。彼时,这个女子还是个女孩,才13岁,缺乏呵护缺乏关爱毫无抵抗能力的爱上了这种注定是悲剧的眼神。

    死心塌地、舍身忘己的爱着这个花心的男人,年少的爱恋那么幼稚那么肤浅那么愚蠢,以为爱上了就不会再变心了,过去是这样,以后也就这样,就这样会爱一个人一辈子到老了。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觉察的爱情更让一个孩子觉得内心有种隐秘的快乐了。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女子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的一头栽进了自己编织梦里,自己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成天心情压抑,郁郁寡欢。这个时候,内心极度缺乏关爱的女孩遇上了这么温柔的一个眼神,就这样爱上了。即便这个男子不值得爱,但是因为那样的一个眼神,他就成了她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都成了他,尽管他一点也不知情。无数次的想象接近它靠近他温暖他关怀他,同时也被这种想象温暖了自己。

    若是这种温暖的想象一直持续下去,那有多好。可是,为了接近他,她去了夜总会做小姐。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他。是的,在夜总会,她如愿以偿。他把她当成了一个小姐,一点都不知道她从一个孩子的时代起就狂热的恋上了他。那一夜之后,他就忘了她,如同忘了其他曾经和他有过肌肤接触的女子,那般绝情那般平淡。是的,就这样。

    收到她的信,看完信的他,还想不起来,她到底长得什么模样,但是,拿着信的手却止不住的哆嗦了,然后陷入了长时间的凝神沉思。那个没见过面的他的孩子,那个邻家女孩,一切似乎都在梦中出现过,一切又都是那么的飘忽让人捉摸不定,像幻觉,只是梦见过而已。不曾想,这梦境,还真是一个现实。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斯台芬茨威格,他无比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描述手法,很容易让人看着他的故事就这样的陷入了进去。这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让人赞叹的是,他讲故事的细致和能力,不知不觉地就把读者带进了他所要描述的故事中去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得很沉重。人生原本不该这样沉重的。作者穷尽他的笔墨,极端的反反复复,他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篇9:《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
    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
    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篇10: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刚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书不是电影。不过电影我也还没看过,看书上介绍是2004年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由徐静蕾,姜文主演的。感觉自己太落后了,不过现在还不迟,总算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这个故事。感觉,很悲,又很美,是我喜欢的那种美——唯美,残酷的唯美!

    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有几分相似于那个女人——用特殊的方式一个人。有人也许会认为她有些变态,不过也不能否认是有这点可能。其实我认为,最后她选择:‘她和他‘的儿和她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报复他——她深的(我认为不可能没有一丝丝恨意)那个著名小说家。不知道,当这位小说家看完这封信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的?斯蒂芬。茨威格也没有再写下去了,也许这是留给我们读者思考的吧!

    这样的,不知道算不算此。如果按现在社会的方式‘他(她)就要让她(他)幸福快乐,自由’,我想那种就不再是了。单相思——在她刚开始仰慕喜欢他时候,感觉很美,可是最后她竟然到了那种地步——生下了他和她的孩,不告诉他……。这样是为了他吗?还是…………我想:她是看不惯他的那种风流生活,所以才会选择这方式去他,去放任他。如果她把这一切早点告诉他,也许结局就不会这样了,哪怕他不承认,只给点钱……可是……孩是最无辜的。为了自己那种疯狂的,自己折磨自己的,如此悲惨的,如此绝望的狂热的,却要另一个生命来陪葬,呵:)这就是吗?

    不过,很佩服她,能用这种方式来他,不管这是不是真正的。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处在不同社会层次而发生了某种关系时候,处在下层的人有时会采取一种很极端方式来处理这种关系的,就像故事里的她。她也许很自卑特别面对他——社会的大红人。在现代社会也不乏缺少这种现象——穷大学生该不该有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情永远是谈不完,道不清的。是无限可能的,每个人的情都不竟相同。有人的甜甜密密,可有些人却的穷途末路。情值得三思!作文

    【篇10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回信曾写到:“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的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著名的小说家41岁生日的那天,从外面游玩回到家里,在信箱里看到一封厚的奇怪的信,他好奇的打开信封坐下来看:

    一个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绽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仅仅是她所珍惜的爱情。看着深爱的人周旋在香肩软腰里,一次邂逅,一次遗忘;
    再次邂逅,再次遗忘,心是怎样的痛?

    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袭,却控制不住自己继续爱着,又或者,她根本没想去控制。从年幼的她撞到他怀里那一刻开始,爱,是那许多年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世间再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单独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边六年,就是这样靠回忆,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度日。然后,回到他的周围,希翼着能到他的身边。

    “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这是他离开前的承诺,一个男人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将承诺说出口,却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忘记。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要拥有后再失去,那种空白的痛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孤身远行了,带着爱离开了。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纪念那忘却的时刻。”然而,他却不会想起,如果没有这最终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时间,她回来了,她游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为了让他的孩子,可以过和他同样的生活,不沾染灰尘,杂质的生活。她永远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内心,她只爱一个人,一个将她遗忘的那样彻底的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放弃一切去爱他,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让他觉得低贱。又是一次离别,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话语,“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着他,希望他可以回忆起她曾经的幸福,但是,他没有,终没有记起这个女人。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她这样失落的穿戴着,即将离开那间承载着她一生梦的房间时,在镜子里看到他往她暖手套里塞进钞票时,我体会着心如刀割的感觉。在他眼中,她只是个风尘女子。是的,没有自尊的风尘女子。那一刻,她绝望了吧?疼到颤抖……

    头发花白的管家都能记得的,而他却能这样忘记。眼泪终于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滴落。

    “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恒久以来她的爱转移的承载体也失去了,终于,内心不可承受的坍塌的了。绝望,彻底离开,结束自己的伤,自己的痛。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信终于看完了,一些零碎的片段似乎可以拼凑起来,他似乎记起当初的小女孩,记起那三天的相处,那个年轻女郎的美丽,可是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手上的信滑落在地,桌子上的花瓶,在今天他生日的这一天,第一次空着,他也知道已经也将空着,他似乎吻到了白色玫瑰淡淡的味道还弥漫在这个屋子!他的眼泪终于掉下!

    他努力的站起来,走到门口,推开房门,望向对面的屋子,隐隐约约,那个不起眼的小房间,有依稀的灯光,窗户微微的开着一线,窗户后面是女人十八年前童年时的样子,她纯洁,美丽的眼睛,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一切……

    篇10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的确,过去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想不起来了,尽管它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谁来提醒,也许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把它记起。是现实生活里的残酷,还是理想生活中的无奈,从身边经过的人和事,竟让我们眼前的景色,成为了一种最为熟悉不过的陌生?

    人最伤痛的莫过于回忆,明知道当初的那份纯洁是最美的记忆,却不能将往事重新拾起。相知相识也好,单相思也罢,那压在心底的秘密,是我们维持感情世界的最好的武器。是秘密让我们旧曾相识,又是秘密让我们行如陌路。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道出了现实生存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奈,“我”的身边美女如云,而“她”苦守于真挚的一见钟情,由于每个人对性情的幻想不同,因此以我心度你情的结局,难免让其中一个人背负着感情孤寂的沉重。压在心里的秘密不为他人所知,到头来,多情总被无情伤害。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只想凭借一个人的努力来获取生存,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维持下去的。但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过份地依赖于别人,也是一种沉重的伤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奉劝“我”,人既不可以无情,也不可以滥情,在情感上的漠然或虚伪,都是对生活不负责任的表现。

    人都为理想而活,但并不是只为理想而活着,现实中的纷纷扰扰,每个人所拥有的各个群体,有其不同的姿态,所谓的理想,无不是在构思着群体的和谐。然而,不为世事转移的理想,终归毁灭于自己的执着。当理想不容于现实时,即便你找到了一个替代品,也将是你孤老终身的象征。《陌生女人的来信》应该说是一份遗书,而临死之前才说出来的秘密,也就是情感压碎了最后的坚持。

    情感寄于现实而存在,没有任何思想能摆脱物质的束缚,不建立在生命载体之上的感情,是无法想像的。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些闪光点,而当生活中充满了阳光,确是让我们很难记住这些感动的点点滴滴。也只有黑暗时,才让我们拨亮了曾经被遗忘的真实。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团结在情感身边的人们,总得有部分人被生活的向心力给抛在了边缘,吸引如果不是相互,那么生活就不能很好地融合。虽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沟通,而一旦两个人的境界不同时,沟通并不能解决相互之间的差异,那我们就会学着怎样去放弃。

    放弃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放弃的同时,却不知道该怎样去遗忘。如果过去不能遗忘,就根本谈不上放弃,我们最终还是念念不忘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

    也许二十世纪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人类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情感之类的润滑剂不能在生活的机器上取到很大的降温作用,于是,泛滥的情感在此环境里成为了不稳定的元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所叙述的情感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人类之中,是现实的距离不敢让我们把这种人生本能的情感,向感情载体直面表白。也许距离产生着美,我们深怕直露的情感,会破坏彼此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朦胧的美。

    得不到的依然坚持,应是人类现实中的最大障碍。现实的功利性教我们懂得了怎样去放弃,固守着没有根据的幻想,并不能有助于生活的展开。

    人类的悲剧在于,有共同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却是悬殊,于是把简单的生理需要,想像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我们在处理复杂的局面时,又执意要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把好端端的顺其自然给弄得一团乱麻。或者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想像成至高无上的圣人君子,明知唾手可得却偏偏做出一番诚惶诚恐的样子,等到失去了又来强烈争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执着与后悔,结果都跟当初的想法不一样,就算你得到的,也不是你原来想像的那个样子。我们生活中,根本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来让你实践,无数个角色构成的一幕幕悲喜剧,是人生永远不可能复制的结局。

    对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是带着几分探索的心情去读的,在“我”的生活周围,有太多的女人围绕着,而组织起一个“情有独钟”的女子,是多么地不容易。社会总在得失之间存在着,时间都是单维地把过去给遗弃,你永远组织不起一个理想中的形象。

    当我们创造出一个近似完美的形象时,总是和现实中的原型相去甚远,甚至,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原型。“我”想像出的女人,应是凝聚了众多的闪光点,但不可能把“她”当成了“我”心中的太阳,因为,人的一生不能只在阴郁中度过,“有快感,你就喊出来”吧。

    确实,在生活中,很多很多的闪光点我们是无法抓住的,因为它们分散在各个地方,很难收集。对于每一次感动,多是让我们心跳一下而已,难得让它们在记忆中留存,考虑到每个人的生活不仅仅只在感动中度过,为了整个情感世界的有序运作,人们总是在现实中放弃着一些梦想。

    陌生,却让人觉得是那么地熟悉;
    熟悉,而很多时候又让我们感到陌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把一个人错认,是对这种悖论的最好诠释,多少的一见钟情,无不是在某个陌生人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理想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尽力去追求,而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只能把它存放在梦中。在梦中,仅仅在梦中,而且也只是短暂地停留一下而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让“我”审视着社会的现实,在人人为己的环境里,逃避现实的情感是无法存活下来的。而且,金钱衡量一切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无私的爱,哪怕你是在对别人付出。

    从一个纯洁的小姑娘,到一个涉世太深的夜总会的女人,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把“她”造就成了一个悲剧人物?“我”想不仅仅是“我”对一个女子感情历程的漠视,更多的是我们的社会对于生存其中的个人,而表现出的一种漠不关心吧。

    真的,我们身边的人,都在为着自己的生存而忙碌,自己的感情犹在忽略,又何曾由我们去关心过别人的情怀?环视周边的风情,猛然发觉,在我身边的,都是些熟悉的陌生人。他们让我乐于相处,而处处又让我不敢相信,“质本洁来还洁去”,本就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话语。

    Recently, I have read the Austria writer Stefan Zweig’s claic novel," a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First read this novel is my first year of high school, at that time, I did not understand the heroine of the practice.But now read, I gradually learned something called people do foolish things just for love.

    The novel is a story about an Austrian writer receives a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on the day of his anniversary.This

    woman tells him that she knew him for 20 years now.As she was his neighbor as an 8 years old child, she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im, observing him secretly.Later, at age 18, she was one of his

    numerous mistrees for two or three nights and became pregnant.She didn"t want to disturb him so she chose to be a courtesan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son.She met him for another night, years later, but the writer didn"t recognize her, once again.Now that their son has just died from the influenza, she has decided to write to him this letter he will receive only after her death.

    In this novel, the most worthy of careful reading is the heroine’s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emotional meticulous description.Let the readers follow her emotion into a world is full of love and hate.

    This is a story about secret love, they only met a few times, she gave birth to a child of the man.She became a prostitute for life.

    But until the woman died, the men still do not know her name, or even in memory no traces.After reading it, I am very sad and surprised.How can a man have so feminine psychology.

    In fact, the story is doomed a tragedy from the beginning.Thirteen year old girl is full of curiosity about everything, it is also a immature and uncertainty age.It is Easy to cause radical in thinking and behavior in extreme .Lack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Can"t to have correct

    cognition, resolution, judgment and choice.Eventually led to the girl lost.The secret love for the man in this novel is also tragedy.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novel is my favorite paragraph:

    The letter fell from his nervele hands.He thought long and deeply.Yes, he had vague memories of a neighbour"s child, of a girl, of a woman in a dancing hall-all was dim and confused, like the flickering and shapele view of a stone in the bed of a swiftly running stream.Shadows chased one another acro his mind, but would not fuse into a picture.There were stirrings of memory in the realm of feeling, and still he could not remember.It seemed to him that he must have dreamed of all these figures, must have dreamed often and vividly-and yet they had only been the phantoms of a dream.His eyes wandered to the blue vase on the writing-table.It was em

    pty.For years it had not been empty on his birthday.He shuddered, feeling as if an invisible door had been suddenly opened, a door through which a chill breeze from another world was blowing into his sheltered room.An intimation of death came to him, and an intimation of deathle love.Something welled up within him; and the thought of the dead woman stirred in his mind, bodile and paionate, like the sound of distant music.

    I think the man felt fear of the woman"s love.Sometimes, love could make people happy, but it also can make us sad.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台词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我要把这个最幸福的时刻告诉你,同时也要把那个最可怕的时刻也告诉你,可惜这二者之间挨的如此之近。

    最后一夜了,明天,我们就要坐火车到山东去。那个夜里我忽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如果现在我果真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我又要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当时,在从山东的漫无止境的六年里,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和你单独待在一起,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你、每一次等你的情景。那只有一年,却像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分钟我都记得,就像昨天才刚发生。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来了,为了能看到你的名字。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六年,我一刻也不曾和你分离,这六年,我一心一意只想一件事,就是回到北平,回到你身边。终于,那一年,我考上了北平的女子师范。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几天后,你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找过我,那两个月里,我天天看见你在院子门口进出,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么一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渝的。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地承认,这孩子是你的亲生之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地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意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可是当然了,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我回到山东,在一个同学家住下,想在那儿生下孩子,后来发生得变故你也知道,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打来了,我怀着身孕逃往内地,直到再也走不动了,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失散了,我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生下了孩子。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我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穷人都是遭践踏、受凌辱的,总是牺牲品。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稚嫩的嘴唇说那些粗俗的言语,不能让他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裳。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了,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女人: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里,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在每年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支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可是今天我埋怨自己,我应该让你见孩子,因为你要是见了他,你一定会爱他的。他是多么的开朗、可爱,他又是那样的漂亮、娇嫩。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阿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子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的寡妇,和她那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在你那个屋子的人每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终于有一天,这家人出了事。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防着了,下了大牢,巡警来人抄了他们家。

    女人: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而这个人有这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你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文雅。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见到你,只是听到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子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我看到你了,你和我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你了。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向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

    我爱你, 但与你无关。人世间最深沉的爱情莫过于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一部极为经典的女性小说,其中蕴含着多重意蕴。作品以一个陌生女子充满深情且绝望的自述信为小说的主要文本,用淡淡的凄语述写了其一生爱恋的激情、寂寞与悲凉。茨威格的这个陌生女人形象表现了女权的失语,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于这种从属地位的保守与麻木,使人对其既产生怜悯之心,又生发斥责之情。更深层的还存在着对男权社会利欲熏心,泯灭人性的强烈控诉,呼唤人性的关怀与回归。

    男人———爱情的乌托邦:作品中,陌生女子满篇地述说着对作家R的爱慕之情,即使知道自己的痴心无望也情愿为这份痴心坚守一生,甚至连生命最后一息的言语还对其充盈着柔情和敬仰。在描写陌生女人初见作家R时,作者笔功细腻且饱蘸温情,用限制视角层层揭开R 的形象, 使人物随着陌生女子期待的视线和心理慢慢地走进读者的眼睛,先见其光环再见其人,烘托出很强的绅士气息,来引起读者对陌生女子遭遇的认同。作家R对陌生女子的吸引力随即变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努力向上、改变一切来接近作家R。可终于能够亲近他,却发现她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更没有走进期待中的爱情圣殿,而是完全相反的,是一切苦难的开始。作家R虽然外表温文尔雅, 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玩弄女人的情场老手,陌生女人是知道这些的,但却宁愿飞蛾扑火般地撞进那个‚美丽的‛爱情。他就是她的生命,他就是她的激情,他就是她闪耀的光辉。他就是她的一切,可这一切,作家R却一无所知。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两个极端表现,为作者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当时的社会中,爱情的存在似乎是虚弱无力的,男人对女人的爱只存在于肉体上,只把女人看作是艳丽的配饰来欣赏把玩,而从来没想过要对她们投以人性的关怀。这在一开头,对陌生女人老邻居的男主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妻子的描写中也有表现。一个粗暴,一个绅士,社会上两种地位的男性却同时对女性施加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这就是作者对女性地位受歧视的尖锐而深刻的表达。陌生女人的遭遇就是这种社会中性别阶级的鲜活表现,把女性渴望爱情却又得不到爱情的矛盾演化成沉默的厮守,却又甘心情愿, 那样完美的男人俨然成为了女人所向往之爱情的乌托邦。

    儿子———令人心碎的重吟:儿子的出世,就犹如作家R赐给她的神圣礼物,是陌生女子全部的生命支撑。‚你没有我也活得很自在,可是孩子需要我,我得抚养他,我可以吻他,可以把他搂在怀里。我似乎已经摆脱了对你朝思暮想的焦躁心情, 摆脱了我的厄运,似乎由于你的另一个你,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你而得救了。‛从陌生女子对儿子的情感叙述中可以看出,她已经把对作家R的炙烈的爱转移到他们的儿子身上,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万般呵护着他的母亲,可他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就像母亲对他父亲的爱情因太炽烈而短暂。她累了,精疲力尽。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根本得不到他的任何回应,可她还是执迷不悟地进行着,甚至在他每个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他白玫瑰,可这也没有唤醒他的回忆。她依然只有默默的守候着心里那份执着又‚神圣‛的爱情。

    她为了儿子又可以去做妓女。‚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间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这近似于癫狂的爱情,不仅腐蚀了她的人格,甚至葬送了她的自尊。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抚养儿子,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女子想要拥有富足的生活就只有嫁给富人或出卖自己的肉体,可同时自尊也就随之出卖了。女子对男子的附属心理,坚定、麻木。似乎这就是她们顺理成章的人生。

    为了那个‚完美的‛作家R,她放弃了本应富足的生活,宁愿受苦受穷地去守护他。为了那‚第二个‛作家R,她献出了身躯,宁愿做受人蔑视的妓女。这是爱的伟大,同时也是人格的自残。茨威格通过陌生女人沉默而又激情的一生,暗示出女子在情感和社会夹缝中生存的痛苦状态。儿子的死,熄灭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支烛光,使她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这个致命的打击,使她的精神之恋完全崩溃,最后只有把自己的一生幻化成一张轻薄的信纸,展现在R的面前。

    熟悉与陌生———二元对立模式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陌生女人这个近乎极端的艺术形象,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甚至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后也不禁坦言道:‚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情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陌生女人的‘悲’在于她用尽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一句‘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饱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由于陌生女人爱得自尊、爱得倔强、爱得纯粹,这使得她的爱始终闪动着一股奇异的精神力量;
    而她本人也赢得了道义上的完全胜利以及普遍的敬意。‛对于作家R来说,陌生女人实际并不陌生,他们也有过非常亲密的时光———她把少女的贞洁献给了他,又生养了他们的孩子。可是后来R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她给遗忘,或者不到两个月。

    作家R与陌生女人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活动,是对男人和女人这个二元对立模式中两个极端的形象表达:男人对女人的关怀只建立在性需要之时。伪善的风度、温情的眼神,是他们欲擒故施的陷阱,‚那种充满蜜意的目光, 既脉脉含情,同时又荡

    人心魄,又成了那种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我唤醒,使我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陌生女人完全被这种虚设的光环所吸引,甚至为之珍守一生。相对于R的冷漠,在两个月里就可以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熟悉与陌生在顷刻之间,转化无形。在这种强烈对比中,不禁引起人们的深刻思索,即男性世界中对女性关怀的缺失。将陌生女人的暗恋人生写成一封长信,公之与读者面前,展现出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依恋,又是用一种对女性关怀的深切呼唤。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叙事视角(李辉)

    叙事视角是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是作者引入读者阅读的角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采用传统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极易造成叙述的主观色彩过于浓重的问题,以书信体的方式在主体部分进行叙述,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将劣势化为了优势。书信体不仅是本小说叙事因素的故事由来和基本结构框架, 它更成为主人公吐露肺腑、诉说衷情的最佳方式, 也是其昭示自身一生为情而生、为情而累、为情而死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表达机会。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更加接近心理的真实, 十分有利于作者迅速而有效地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此外,读者不难发现这部小说叙述中有超过80%心理活动的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阅读位臵,让读者在阅读之初便以‚非己‛的身份进入叙事进程,进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而作者利用陌生女人顾影自怜式的独白,确切地说是作者找到另一个‚我‛来展现他内心的苦闷与悲痛。小说中陌生的女人在追寻自己爱的梦想: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往日的孩子的梦还没有破灭:说不定你还会再一次吧我叫到你的身边,哪怕只是叫去一个小时也好。为了这可能有的一小时的相会,我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好一听到你的呼唤,就能应召而去。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 我这整个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而现实中,作家则在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他熟悉的一切生活、道德和理想的回归。但是,陌生女人却发现‚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犹如从一道河边走过,你碰在我的身上犹如碰在一块石头身上,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可是叫我永远等着。‛同样的,作家的精神体系也在现实面前崩溃了。‚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不断变换视角,使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表达得更为真实,人物内心的情感更为真挚,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小说一开始便是女主人公的绝望的呼喊‚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而后则是无奈的悲叹‚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以及临别前的一吐为快‚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这仿佛是两个人的对话, 但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在自言自语。‚我‛是一个双重功能的叙述者,同时承担着接受和叙述的功能。‚陌生女人‛激情叙述的直接接受者是R 作家‚你‛,间接的接受者则还是女主人公‚我‛。这种‚我‛和‚你‛的‚一人对白‛让小说中贯穿着一丝丝的悲凉,‚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你没有认出我来,当时没有认出我,也从来没有认出过我。‛直至女人生命的最后, 她对于深爱着的R 作家还是个‚陌生的女人‛。如果说人称的转换只是变换了观察故事的角度,那么小说中的人称变换则为是添加了一个悲剧性主旋律的背景乐,人物的遭遇便构成了这首乐曲的音符。陌生女人用尽全部生命去爱, 但这爱忧伤而飘渺。但现实是残酷的,‚我‛面对的是作家‚你‛越来越陌生的眼神,遭遇的是贫困和沦落风尘,是作为作家替代物的孩子的悲惨死去, 痴情的‚我‛不能不在这封写满爱恋的情书中5 次发出‚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他也是你的孩子呀‛ 的哀叹。

    1、于是, 我们终于明白了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也不会精明地去算计爱人的优点和缺点。于是‚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不想让他承担任何责任却又渴望着他能够从熟悉的眼神和举止中认出自己。然而他始终没有认出自己, 直到把信看完‚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 一个少女, 一个夜总会的女人, 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 混乱不堪, 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 闪烁不定, 变幻莫测。阴影不时涌来, 又倏忽散去, 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到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 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 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 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己。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她与他之间彼此不可知的隔绝, 也反映了他的人格的二重性和精神的分裂。而她的精神世界则相对是健全的, 她的爱构成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 她的一生因爱而完整。然而儿子死去的结局又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残酷, 爱的虚幻, 上帝连一个完整的梦境也不肯给她。同时, 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和脆弱。他丰富了她的人生, 也摧残了她的一生。

    整个小说充满了诗性的抒情色彩,作者的创作是诗性的、直觉的, 也是艺术的, 这种艺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品,而是指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人类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正如雅克。马利坦所说‚谈到艺术, 我指的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的或创作的、产生作品的活动。谈到诗, 我指的不是存在于书面诗行中特定的艺术, 而是一个更普遍更原始的过程即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就是一种预言‛。我感觉除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身, 作者所关注的还有这种

    超越任何目的的爱情目的。小说塑造的是一个非理性非功利的视爱情如生命, 更确切地说是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具有超然的美的女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 才告诉他这份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爱, 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 而实际上她也并不希望他在此之前知道太多, 知道了又能如何。也许正如加缪所说‚每个人都生来孤独, 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了解的可能。‛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

    2、

    一、叙述时空的转换:电影与小说虽然共同属于‚叙述‛这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有时给人的感觉是相互对垒的,分别处于叙述的‚两端‛。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目的都是让人来欣赏,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小说是以文字的形式让人们阅读,而电影却是以镜头的方式,在人们眼前接连展开,让人们观看,因此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文字阅读形成的思想形象所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 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导致这种差异最重要的元素便是叙述时空处理的差异。

    小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时序、时值、时速、时差的种种变化,锻造了小说时间的多样化,生活时间、叙述时间、故事时间和阅读时间相互作用又彼此依互,建构起了以时间思维为中心的小说艺术。而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以镜头为基础单元,组接画面,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延续,时间被隐没了,尤其电影中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频繁的场景切换、突兀的视角转换,跳跃性的叙述等等,使空间成了表现的主要对象,时间丧失了整体感,变得若有若无。就茨威格的小说和徐静蕾的电影来说,茨威格的小说对时序的重组和时值的锻造都十分重视。在时序的重组上,他先写作家收到来信,然后由女人倒叙事件,最后再回到作家;从时序来看,茨威格将现在与过去的顺序颠倒了,在女人的叙述中不断插入心理感受;从时值的锻造来看,一方面他对人物遭遇某种突然事件的时刻刻意拉长,另一方面,他对与突然事件无关紧要的背景、原因等外在因素有意缩短,就像一个女人的一生可以在一封信中展开一样,而在信中陌生女人的一个动作可以拉长好几页。徐静蕾的电影却是视觉空间的冲击,电影由一组组镜头排列开来,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个富有纵深感的空间画面,不管是环境画面,还是人物画面,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下展开,唯一可以看到的时间就是电影在画面背景中所展示出来的时间,比如看到画面中积雪的胡同,你就知道是北平的冬天,放鞭炮贴对联代表春节的气象等等。但是在某些时间的处理上,电影就没有小说那么灵活了,电影不得不在荧幕上显出时间,或者由人物说出时间。如字幕上的1930 年,3 个月后、1 年后,从女主人公口中说出的‚在6 年里‛、‚时隔8 年‛等等,借助于蒙太奇的组接,电影比小说更让人直感到时间的瞬息流逝,相对于接受者来说,读者是参与了时间的阅读,时间在读者的想象中溜走,但是电影观众却是被告知时间已经过去。同一文本由于表现形式的差别,导致时空叙述的差异,给接受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觉。

    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容纳着一个完整的叙述行为和过程。‚叙述视角强调的是叙述行为发生时叙述主体、被述客体与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体现着叙述主体的行为特征,又包含着叙述行为的所指内容及行为指向等意义。叙述视角除了包含叙述者讲述故事时的观察‘角度’,还含有叙述行为发生时的一切技术性的策略和方法,所有叙述的技术性问题都应在叙述者的权限之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的叙述视角,也可以从两部作品的叙述主体、被述客体、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来看小说和电影分别是如何展开叙述视角的。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小说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隐含作者,一个是陌生女人,在作品开始,隐含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始讲述作家从山里郊游回来,从火车站回到家里,直到作家开始往下读信,这是整个小说的第一段。在下面的部分叙述者发生了自然的转换,变成了陌生女人,而隐含作者就自然的隐没了,陌生女人从自己儿子的死去开始,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直到文章结束时的最后一段,隐含作者开始讲述作家在看完整封信之后的感觉。隐含作者只是开始讲述和结束讲述的时候现身,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小说这样安排叙述结构,是为了迎合接受主体也就是读者的心理。叙述者的功能就是要吸引着读者阅读作品,所以作品一开始利用全知视角的形式,让读者和叙述者站在同一个视角,可以掌控全局,无所不知,在结尾的时候也可以满足接受主体的心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都是陌生女人的视角在牵制读者的视角,但是在结尾的时候,隐含作者现身,将读者带出牵制,又变成全知的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心理一览无遗,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读者。但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叙述者,那就是镜头,镜头带领接受者,也就是观众,看完整个影片。镜头既是电影文本与观众之间的纽带,也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操控者,它把握着观众与电影的距离,一方面它引导着观众跟随镜头;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让观众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叙述者的不同,带给接受者的是不同的审美感受。小说以心理描写见长,整篇几乎全是心理描写,读者会有深入到每个角色心理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窥视欲望,也会让读者与作品角色达到零度距离,接受者会感同身受。但是电影却始终将接受者臵于一个观望的位臵,一直是旁观者的角色,而且看到的也只是影片里的人物的行动,由于距离上的陌生感,电影给观众带来的也许是更侧重于视觉上的享受。就像徐静蕾说的‚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

    三、文化主体的臵换: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和小说表现出面貌迥异的审美特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可以视为从一种审美形态到另一审美形态的转换。虽然是迥异的两种艺术形式,但是能够通过改编这个途径实现从一种到另一种的转变,还是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基础,否则不存在转变的可能。导演将西方小说改编成中国电影,除了要巧妙地将文字变成影像,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与中国之间导演将如何归位文化主体。很明显电影除了在故事情节上对茨威格的小说进行了移植,对

    于影像中所必需的文化质素,徐静蕾却是极尽所能使这部影片中国化。

    首先,在地点的选择上,导演在放臵故事发生地点的时候,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放在了20 世纪30 年代的北平,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老北京,都有着陌生而又好奇的期待,对于西方观众,再现老北京是东方奇观;对于中国观众,北京情节作祟,北平永远是一个可以发生任何故事的神秘地方。当然其中也穿插了在山东和四川的一些镜头,虽然是很短暂的镜头,而且在女主人公的叙述中一带而过,但是这些镜头所传达的确是这些地方最有特色的地域色彩,比如山东无垠的大海,四川雾气笼罩的江边小镇。

    其次,在时间上的考虑上,这个故事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现代故事,但是故事中未婚生子、交际花的色彩就会因放到现代而蒙上一层道德阴影。所以导演让故事倒退到‚五四‛之前,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具有极大包容性,不会存在社会道德批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会把这个故事仅仅看作是一个爱情故事。

    最后,在文化上的渲染上,整部影片的文化基调都是中国味道十足的,人物语言都是一股京腔,偶尔还夹杂着老北京的方言俚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是老北京的味道:窄狭斑驳的胡同,特点鲜决的建筑,缭绕咿呀的京剧,婀娜妖娆的旗袍,甚至还有老北京炸酱面等等,一个弥漫着怀旧气息的城市,城市里的故事也难免不被这味道浸染。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是茨威格的著名作品。这篇作品的女主人公一直是评论的焦点。作家曾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就是囿于某种单一思想而不能自拔的人。‛

    一、自恋——少年时代的心伤: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内在都有一种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的发展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女主人公少年时代一直过着贫穷、封闭、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父爱缺失,导致了少女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自恋。她曾经骄傲的向R先生宣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她认为她的爱与R先生是无关,她其实爱上的是自己的爱情。用尼采的话说就是‚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的、不顾一切的。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一种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二、自虐——成年之后的变态激情:弗洛伊德在1894 年提出了著名的‚防御‛概念。意思是,在本能的强烈冲动所引发的过度焦虑的压力之下,个人自我会被迫采取某些极端手段以解除压力,这种手段就叫做防御(机制)。防御的具体方式有很多种,有压抑、倒退、反作用、形成、隔离、取消、投射、自虐、逆反等。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13 岁少女的生活环境。出身贫苦的会计师家庭,父亲早亡,母女俩‚深居简出,不声不响地过着我们小市民的穷酸生活‛周围的邻居都是那种‚自己穷苦潦倒,却最恨邻居的贫困‛的破落无产阶级。恰在此时出现了作家R 先生,用少女的话说就是‚你⋯⋯显得英姿勃发的脸,还有那一头秀美光泽的头发⋯⋯你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呀。‛由于事先在R 先生身上罩上了她自己假想的光环,所以使得她对真正见到的R先生陷入一种不能自已的迷恋。其实少女对博学、年轻且富有的R 先生的迷恋只是她内心对温暖有安全感的生活的渴望的一种投射。在她的眼中R 先生的笑是明亮温暖的,R 先生的房间是那层灯光晕出来的感觉也是温暖的。而且少女时代相对自闭的生活,使得少女在心中把R 先生所代表的一切无限放大,变成了一种崇拜,‚从这天起⋯⋯在我整个可怜的儿童天地里,没有什么比你更使我感兴趣的了‛‚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但事实上R 先生对她既没有什么印象也不关注,她‚是一个放逐于‛R先生‚生活圈子边缘地带无名无姓的女人‛。因此R先生及他所代表的一切更成了少女心心念念朝思暮想的东西,这种渴求因为其不被满足而成为一种情结,在少女内心积聚了巨大的能量,这些焦虑和压力已经被少女压抑到无意识中,为了求得平衡——也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防御‛机制开始发生作用——少女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态,也就是自虐。

    因此,她不去追求她渴望甚至应该得到的感情和照顾,,常年郁积的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宣泄,个人只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加以解除,这就是我们从《来信》的女主人公身上看到的自虐精神。

    三、自欺——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少年时代的自恋和少女少妇时代的自虐都是和女主人公的自欺交织在一起的。《来信》中女主人公通过信件道出了自己的深情执着和自虐,给文本营造了一种表面上的‚激情‛,但是掩饰不住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在信的正文,每一段集中的陈述几乎都以孩子的死作为开头,面对绝望,女主人公表面上以对R 先生的‚激情‛来抵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毋宁说是一种‚自欺‛。少女时代,她一厢情愿地把R 先生习惯性的勾引女性的目光视为对自己温柔的注视。这种少年的狂恋在远离R先生的几年里被无限放大,她拒绝门当户对的男青年的求婚。‚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的、惬意的生活,⋯⋯自己折磨自己,‛等到成年之后,她有了成熟的判断力,因为她目睹R先生和另一个女人紧挽胳膊一起走的时候也曾经感到灵魂的撕裂。接着她意识到她必须面对始终没有被R 先生认出来的可悲命运。直到死前,他也不愿破坏自己营造的这种平衡。‚也许将来你会召唤我,而我将第一次没有忠实于你,那是因为我死了。‛这种自欺造就她飞蛾扑火的盲目与偏执的‚激情‛。而这种自欺式的激情,其必然的结局是自我的沦丧和毁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精选18篇

    陌生女人来信读后感(共3篇)

    女人读后感(共7篇)

    天生一对读后感(共12篇)

    给女儿信读后感(共18篇)

    相关关键词: 稻草人读后感350字 稻草人读后感400字 稻草人读后感5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范文600字 钢铁读后感600字初中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一个陌生 来信 女人 十二篇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