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浙沪

    时间:2018-07-23 22:53:0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视频加载中...
    <script src="https://s0.pstatp.com/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高英华

    按照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的安排,56期全国高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在韦保宁和王静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先后考察了华师大二附中、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奉贤中学、奉贤曙光中学、杭州四中、上虞春晖中学、镇海中学等沪浙16所知名高中,通过参观学校、走进课堂、校长报告、座谈交流等活动,对被考察学校的历史文化、队伍建设、课程建构以及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所考察学校的校园环境、学校文化、办学业绩、师生风采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耳目一新之余,令人深思,发人深醒。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2014年7月19日,教育部出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并确定在上海和浙江两地先行试点,一个高考周期过去了,上海和浙江的很多学校在新课改、新高考领域走在前列,积极做好改革试点,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做出了贡献。本次先后考察的十六所学校中,浙江省的九所均为省重点中学、一级特色示范高中,上海七所为上海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都是其中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在新高考研究、课程体系建构、实施走班教学、学生生涯规划、学生选课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华师大二附中,教育部直属,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之一,学校坚持质量为本、德育为先,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了"N个百分百"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学校的拓展课程达600多种,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特色班卓越学院课程、大学先修是其亮点。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延安中学、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区位优势明显,社会资源丰富,办学理念领先,办学条件优越,在继承发扬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发掘学生潜能,为学生自主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研究性学习、拓展类课程开发、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学生艺体活动等起点高、成绩优,依托高校优良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形成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新高考的探索中走在前列。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嘉兴一中,学校文化源远流长,百年嘉中培养了茅盾、郁达夫、金庸等一代文学巨人,以及何东昌、屠守锷等政治、科技各界众多精英……在新课改中,主动应对,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特色突出,责任示范,成绩卓著,教育改革常态化并不断推向深入。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贤达创办,集团办学,依托浙大,资源共享,学校秉承人格教育思想和求是创新精神,确立"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战略,以国际视野深化课改,在课程改革和选课走班设计上独具匠心。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余杭高中,学校引进人才力度大,尊重学生多元差异发展需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平台。在新高考模式下,精心谋划,安排三年教学;精心设置,指导学生选择;精致管理,实现有序走班;精准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精细梳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先进,行动有力。

    杭州十四中,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学校加快"和谐"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以多样化课程为载体完善"容短促长"的生态化育人模式,精研教师成长之道、建设核心实验室、打造特色课程群等举措,为学科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式管理、差异化发展。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杭州市第四中学,省艺术特色学校、省体育特色学校,最早现代公立中学,首批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学校、首批国际化办学示范学校,文化底蕴丰厚,充分相信教师,重视学生"选择、负责、自主",积极构建养正课程体系,形成"文化养正"和"科技求真"两大办学特色,建设品格学校、品味学校、品质学校。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鲁迅中学,建校时间晚,但发展迅速,学校继承鲁迅的"立人"思想,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师资团队充满活力,学校兼顾总体升学率与尖子生的培养,奥赛成绩优异,高考成绩列市县前茅,在学生生涯规划和选课、组班上研究细化,被韦老师升华为"小地方、大教育、厚情怀"。

    春晖中学,富商陈春澜创办、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早期春晖确立了"与时俱进"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和"勤劳俭朴"的训育方针,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聘请了一大批名师硕彦,李叔同、丰子恺、夏丏尊、朱自清、匡互生、朱光清、刘薰宇、叶天底、张孟闻、范寿康等先后在此执教,实行教育革新,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和"个性教育"等,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张大千、叶圣陶等来此讲学、考察,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春晖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学校一时声誉鹊起,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余姚中学,中国百强中学,教育管理精细,校本课程丰富,教学质量优异,以"改变育人模式、回归教育原点"为宗旨,坚持高位思考新高考、新课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出六大应对策略,让教育回归本真,在办学思想、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和教师多元评价上富有特色。

    镇海中学,历史悠久,名师荟萃,实施高水平差异发展战略,在校园文化建设、特长生培养、新课程改革、国际化办学、高考成绩等各方面,都领先浙江、闻名全国。在如何用现代技术实现教学的突破、推动教师提升和辅助教学管理上进行了深度探索。

    奉贤区曙光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由李主一、刘晓等革命先驱于1927年8月创办,她是中共奉贤第一个党支部和奉贤县委的诞生地,是奉贤革命的红色摇篮。美丽的校园环境、完善的育人设施、浓厚的校园文化以及曙光人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让人印象深刻。

    奉贤中学,百余年来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是一所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相当知名度的历史名校,学校在人生规划体验课程的开发、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实施以及未来规划领域的探索独具特色,引发共鸣。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二、所考察学校的成功经验:

    1、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考察的十六所名校中,大都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校友金庸为杭州第四中学题词"树人垂百年,英才遍神州"所言,春晖中学、嘉兴一中、南洋模范中学、奉贤中学等都历经百年,或由先贤创办,或有大师在此执教,都是能人大家辈出。浙江省镇海中学还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汇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共有17处之多,其中三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中学挖掘和传承鲁迅精神(家国情怀、独立思考、绝不妥协、奉献精神)作为学校文化,校训和校园建筑之名皆源自鲁迅。延安中学、曙光中学等有着良好的革命传统。这些本身就是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引导和提炼,使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目标指向"、"实施路径"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校长要登高望远,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设计改革,以科学的举措推动改革。考察的学校都有着先进的理念,都能够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看待课改、站在学生发展高度对待课改、站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角度实施课改、以素质教育的思维对待新高考改革,都有着较强的教育情怀、改革意识、规律意识、规则意识。如杭州十四中提出学校应"容短促长",培养学生"正气,大气,灵气",要求教师"教育从褒扬优点开始,教育要使孩子越来越自信,教育要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曙光中学倡导的"学业与生活合一、教育与生命相融"的教育理念,余姚中学提出的"办学三境界"、办从"分的提高"走向"人的发展"的教育,都能给学生成长的记忆和生命的高峰体验。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3、深度的教研科研是新课改的关键支撑:再好的理念要靠行动来落实,真正科学高效的路径都是通过深度的教科研来探索的,都是通过精心的研究来获得的,并为推动新课改提供了科学方案,如各学校比较成熟的选课走班模式、学生生涯规划研究;鲁迅中学总结出的选课四原则(总分最大化原则、避强争优原则、兴趣专业原则、走而有序原则);余杭高中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课堂观察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目标引导式教学;曙光中学"立足校本,基础型课程导学案序列构架"和"聚焦课堂,基于导学案的'三导两精'教学范式推进";余姚中学关于"线上下选考成绩差距有多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学科在哪里、五大学科竞赛究竟重要不重要、提前招生/学习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高位思考和初高中衔接教育等都是精心持续研究的发现,都很好地推动了新课改。

    4、完善的软硬件配置是新课改的基本保障:新课改对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学校教育硬件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对教育软件资源的保障也要求更高。各种专业教室、个别辅导教室、学生自修教室、科技创新基地、人文教育基地建设要配套齐全,选课系统、排课系统、考勤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生成长档案、成绩分析系统、自主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平台等的统筹技术保障也要跟上。从考察看,这些名校都能很好地解决投资渠道问题,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为新课改提供了基本保障。

    特别听了张治教授的《学校进化与教育变革领导力》、王江涛教授的《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务管理与教育评价策略》与镇海中学周海军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辅助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对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和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技术在我们所考察的学校里早已配备且应用成熟,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与管理的有机整合,促进了新课改不断向前发展。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5、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改的成败关键:在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不能仅停留在通识教育和知识传授上,还要给有浓厚兴趣、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做针对性提升指导,这要求教师要有知识的宽度、广度和高度,做学生的陪伴者、引导者,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更高的要求。被考察的学校在这些方面做出了示范,如杭州十四中通过全员培训,推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余姚中学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的专业成长途径,现在2/3教师已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现有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5名、全国各类教育专业学会会员12名、省级学会会员21名。嘉兴一中在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在职教师100﹪开设选修课,80﹪参与开发选修课程,1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66门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6、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为新课改提供强劲助力:新课改需要学校建立开放、包容的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弥补学校场地、设施、师资之不足,加强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如嘉兴一中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校友资源(校友讲师团)、高校资源(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地方资源(教育、文化、体育、司法等职能部门和家长),华师大二附中等上海学校依托高校的师资和科研资源开展拓展课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杭州四中与欧美、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校际互访,学校每年选送一批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进行交流访问,聘请外教,开设A-Level课程,让学生能够直通欧美世界名校;浙大附中与浙江大学合作,开设国际理解课程,举办国际文化节,邀请全球百余个国家的浙大留学生走进附中分享异国文化,与全球10个国家的15所学校结为姐妹学校,与美国华盛顿中学实现互认学分、互派交换生,与法国赛尔齐&amp;middot;蓬图瓦兹大学深度合作,实现留学直通等。

    7、丰富的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如余杭高中"五个一"工程,华师大二附中"N个百分百"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杭州四中发挥省艺术特色学校、省体育特色学校优势,余姚中学每学年开展"八大节、四大主题周"德育活动,成立23个学生社团等,几乎所有学校都有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艺体、文学、科技、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载体,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使新课改走向深入。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三、考察后的思考和行动方向:

    1、要用先进理念引领新课改:"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灵魂。作为校长,首先要有教育理想,有文化自觉,有专业能力,这就要求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把本次培训和考察学习的内容理解透、消化好,并与单位实际相结合,让理念落地,并发挥好价值引领的作用,进一步转变学校机构职能,重构管理制度,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干部职工的共识。

    2、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驾驭新课程、新高考的能力: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教师应确立教育即服务、教育即交往、课程即生活、合作即发展、学习即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并要求教师自觉将新思想、新理念付诸教育行为、运用于教学实践、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勇于探索者。

    积极组织开展教师行动研究,探索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提高专业化水平。要求教师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努力做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术、新技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课程研发实现专业成长。

    同时,统筹年级间、校区间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为应对教师数量短缺或结构性短缺,在教师招聘中,可优先录取"双学位"或者"主修+辅修"相结合的优秀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鼓励年轻教师进修第二学科,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3、结合学校实际,选择适合校情的选课走班模式:我校规模大,生源情况复杂,办学总资源量很大,但人均办学资源较低,需要处理好集中资源与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战略,采用分层分类与普及提高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发展"。

    具体可采用:(1)选修分类走班,选修课程教学打散行政班级,学生按个性需求选择自己有兴趣、适合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课程。(2)语数外必修分层走班:基础班,侧重提升学习能力,建议学习能力一般、需要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选择;提高班,侧重培养自学能力,建议自主学习能力较强、需要拓展学科视野的学生选择。(3)"6选3"分类走班:实行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4门学科的"学考"与"选考"分类走班。

    4、提升课程开发能力,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组织学校骨干力量,做好学科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协调好学科课程分类推进,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国家素养课程模块化、国家选考课程特色化、校本选修课程多元化。结合学校"身心健康、厚德崇礼、志向高远、博学多才"的育人目标,确立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特色拓展课程促进和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具体内容如下:

    必修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八大学习领域、内含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共有116学分。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I(主要指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课程II(主要指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课程根据学校特色、学生需要而灵活设置。

    特色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红色教育、诸葛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序列阅读课程、班会课程化、音体美特色课程等。

    上述课程结合了学校的地方特色和发展优势,基本反映了学校关于落实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细化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着"整体规划、体现特色、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方针,认真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构建具有卧龙特色的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精神,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5、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尽快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启动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对教师进行人生生涯规划的全员培训,完善生涯规划选修课程,打造系统化的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结合班会课、专家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开设开发与学生潜能相匹配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学校丰富的选修课程学习,实现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利用社团活动,让学生参与和社会亲密接触的职业体验,使学生对职业的本质和需要拥有的个人素养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为自己选课、选考以及将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借助升入高校或已就业的校友回校分享自己所从事专业、职业特点与人生感悟。也可以利用家长、学生联席会,让不同行业的家长就工作内容、薪酬水平、工作前景等方面给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社会上的行业特点,同时向学生介绍要进入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现阶段的学业选择、学习提供方向和动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与大学面对面、与专家面对面、与社会面对面,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业方向做好生涯设计,追求幸福人生。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6、改革学校评价机制,抓好走班教学的评价与管理: 对学生评价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对教师评价看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在推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选课走班模式下,做好实时监控,明确教学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班主任的责任,加强对学生自主管理的跟踪和指导,做到评价导向明确、评价内容多元、过程与结果并重。对师生的评价都与考核、评优推优紧密结合。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方面与这些先进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回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认真学习研究这些名校的经验和做法,贯彻落实课改的基本理念,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新课改中走出卧龙学校特色的路子,在本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感谢培训中心研修班各位领导、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陪伴!

    相关关键词: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 高英华|赴沪浙教育考察报告 赴山东教育考察报告 赴厦门教育考察报告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