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中考备战
  • 高考备战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2018高考最新作文训练 高考作文训练真题解析及范文

    时间:2018-07-19 19:34:4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立意分析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三、写作小结

    不 足:

    1.立意不准确。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未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而另起炉灶。例如:坚守本心;勇对挫折。

    第二,对题干关键词理解不透。例如:为抓住灵魂、永恒,而简单地写“归宿”。

    第三,把“归宿”片面理解为回家,停于表层。

    2.结构不合理。文章思路不清晰,缺少层次提示语;分层的文章,写作重心不明;还有“冬瓜段”现象。

    3.材料欠个性。 新材料不多,老材料套用,存在贴标签现象。

    4.扣题无意识。叙述材料,分析材料不能紧扣论点方向,造成“两块皮”的结果。

    5.书写欠美观。自由写,不听老师的建议。规范书写应该让字见方、居作文格的中心、占方格面积的3/4左右。

    四、友情提醒

    1.继续深度积累各自的核心素材(包括个性化素材和生活化素材)。

    古人云:”良桐斫美琴。”素材要努力做到个性化、精细化、多维度,训练中要能灵活、巧妙、自然地运用,文章才有可能出新、出彩,否则可考虑更换素材。

    2.继续强化审题意识、扣题意识、构思意识。

    3.认真研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虚心欣赏、学习、借鉴范文,不断吸收优秀作文的营养,努力做到为我所用,推陈出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

    4.认真品读大家美文。“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阅读、积累、提升,贵在平时,贵在坚持,循序渐进。推荐大家用微信关注公众号“阅读行动”,每天都有好文章!

    5.反复打磨、升格自己的作文。鲁迅先生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希望同学们在训练、讲评、反思、小结后,能够博采众长,扬长补短,耐心地打磨、优化和升格自己的作文。

    五、范文例作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春雨春花堆满江南每个角落的时候,芳草碧绿,直铺天涯。千花百草如潮水,汹涌至眼前。

    清明节,随着父亲自驾游去乌镇。

    刚进入古镇的那一刻就看见了水,灵魂深处一直尊奉的静与慢仿佛与之相契合,莫名地心安,噢,此即吾乡,此即归宿。

    水静静的流淌,风吹无纹的沉默让人刹那间安静下来。水是很平常的浓绿色,看不出深度,偶有几尾金红色的鱼游动。水不足以覆盖一切,但起码能淹没失措。心里的安宁仿佛在告诉我:嘿,这就是归宿。

    沿着干净无尘的街道慢慢行走,江南潮湿的春天里,连苔藓都长出如水的诗句;葱茏的迎春花长长的藤蔓将临河人家的窗户圈了一圈;水畔石侧是簇簇低矮的苇丛,苇草新叶初抽,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而去冬那残黄色的残叶,还傍依在苇丛根部;不时有树叶从半空中徐徐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肩头,盛满温柔;倚着石拱桥的某一级青石,盈盈一河春水让我收获了一场盛大的芬芳。心沉浸在这如水般宁静安然的春色里,我仿佛找到了灵魂深处自己的归宿。

    徜徉在沿河而建的廊棚里,廊棚是清一色的旧石板铺地,透亮,玉质,不停地延伸,伸过无尽的时间深处。廊棚与水相接着的地方,停泊着低矮的乌篷船,船夫悠闲地靠在船头,抽烟或者打盹,少有热衷于叫嚷着拉客的,他们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恬淡恬然,自始而终。廊棚另一边,站立着长满皱纹的老房子,厚重的大门也仿佛要锈住——一开一合都会吱呀作响——这是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之地。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曾在乌镇居住,他们大多是逃避现世的人,希望乌镇古老的山山水水把自己包裹起来,自此便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稳定。诚然,我现在不也正徐行于此,寻找一份安谧,寻找一处心灵的归宿么?

    “江南小镇足以成为一种安宁和淡泊的人生状态。”余秋雨先生如是说。是啊,行走在逛街静谧的老街上,才能体会到往昔时光的内质——我们在快节奏中生活得太久了。只有在人生之路上从容徐行的人们,且看且行,才会感受到那涓涓细流般清澈真实的感动啊,也才能追寻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安宁——心灵的归宿啊。穿枝拂叶的温暖中,踏着荆棘,却不痛楚;有泪可落,却不悲凉。所以,亲爱的,长长的路,请慢慢地走。

    月挂乌镇,月华如水,夜,宁静而温柔。(63分)

    永恒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帘幽梦,不知谁能与共。无法转醒,无法企及。清幽的意境,纯美的氛围,像是一首轻唱的民谣,不断萦绕心头。

    边城,是沈从文永恒的归宿。

    那是风雨飘摇的时代,《斥反动文艺》的发表是对丧钟的敲响,是暴风雨来临前的一声惊雷。凤凰泣血,在命运的低谷,先生的生命充满坎坷,他感到无所适从。可能是忍痛放下笔杆,接受命运霸道的安排;可能如老舍先生般以水为棺,让人生“无处惹尘埃”;也可能是违心握笔,为黑暗摇旗呐喊。无论是哪种可能,生命都是荒凉苍白,它们不会是永恒的归宿。

    但先生冲出了生命的低谷,凤凰集梧桐枝干,浴烈火而获新生。先生在沉默中寻找着他的边城……

    辛苦收集的资料在风雨中被毁于一旦,非人的羞辱扑面而来,但先生不曾言语,他抱着仅存的散稿资料来到郊外斗室。一人,一灯,一桌,一笔,这里是他的边城,这里是他的归宿,这里是动乱年代中最安稳的天空之城。斗室狭小昏暗,却终日星火不灭,与尘嚣隔绝使人忘却黄昏。偶有邻居敲门:“先生还不吃饭吗?”先生于是恍然大悟,拿过几个馍馍,继续沉醉在他的边城中。

    寒风如刀,滂言如雨,时代的风雨愈发猛烈。而先生却依然沉默着用刚强的意志对抗如晦的风雨。“不折不从,星斗其文”是先生最真实的写照,在他的灵魂深处,有这样一座永恒的边城让他这只凤凰栖息、涅槃。

    斗室里珠玑摇曳成花,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横空出世。书信中,一颗昂扬坚毅的心不断跳动:这里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凤凰终涅槃,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俊。边城上空的阴云渐渐散开……

    那个曾用一本书福泽生养他的湘西茶峒的少年已经长大,他怀着受伤的心,在昏暗中,在他的人生归宿中疗伤、涅槃。先生曾无数次提及行吟泽畔的屈子,在近代文学的河岸上,先生也如屈子般行吟而来。当现实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时,先生没有走投无路,他选择将文学家的生命融入永恒的归宿——边城,他灵魂深处的边城。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茫茫旅途中,孤舟无家可归,没有归宿。然而,生命是跌撞的曲折,苦难是宿命中不可逃脱的篇章,何不像先生一样追求灵魂深处的永恒的归宿,书写生命的亮丽、精彩!(64分)

    晚晴小筑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

    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70分)

    灵魂未灭,音乐永生

    大约一个世纪之前,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才子便从这儿的摇篮中诞生。

    又大约是半个世纪之前,他如一道闪电,以最令人刺痛锥心的方式消失。

    约翰·列侬,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心痛。

    幸好,你的音乐还在,你去追寻灵魂深处那个最自由、最本真、最无所畏惧的自己,而我们也能伴着你的天籁,去追寻你的步伐。

    我还记得,你深情款款,略带忧郁的双眼;我还记得你风度翩翩,朝气勃勃的身影;我更记得你情场受伤,艺路难走的背影;我甚至一度满脑子单曲循环着你的浅唱低吟。

    “你们总以为我是孤独无依的唯一,其实我的心在那里,在我的心里,我的灵魂里。”

    虽然,虽然物质上的匮乏,让你一度如失了家园的雏鹰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乐队中的矛盾,让你一度如散了纤绳的风筝没有了飞向远方的目标;虽然精神上的打击,让你一度疲乏得如泄了气的孩子,迷惘、无依。

    但是,你有着一颗强大的心,你有一股不屈的劲,你爱音乐,爱到深入骨髓,爱到没入血液,爱到灵魂最深处!

    这便是你人性的可贵与难得!我想,家园虽好,非久恋之家。更何况你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奔波的艺者,追求所谓的永恒归宿,除了灵魂深处的那隅音乐天地,别无他处。

    如今,我站在故居门外,悠悠歌声溢满整个梧桐院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獒妇。”或许太过矫情,“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美誉着实是实至名归,因这灵魂之歌!

    屋内装饰简而不陋,确是典雅,照片墙上贴着你的巡演瞬间,黑与白的无声,是你最绚丽的音乐人生!最吸引人的还有你简要的生平经历,密密麻麻的年代是你屡次搬迁的人生之旅。

    从出生到死亡,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场数学运算,那这由空而始,以空为终的中间过程必已幻化为你音乐的高度,灵魂的深度了吧!

    你苦苦地追寻灵魂的归宿,于音乐的袅袅之中尽显无遗。

    灵魂之于你,华美,充盈,像一首永恒的歌,荡漾。

    而于我们,就如你的大牌粉丝布什所言“我们会与你一起走下去。”去追求灵魂的深处,去实现人生乐章的永生!去找寻自己的归宿!

    灵魂未灭,音乐永生!

    自此榆树叶叶香

    太婆颤颤地拄着拐杖从藤椅上迟缓又迫切地站起来,一双浑浊的眸中尽是些晶亮闪烁的阳光。

    我有些惊奇--------自从太婆从乡下搬过来与我们一起住,她再也没有这样激动欣喜的神情。

    她急切地唤我,:“重孙儿,楼下在叫卖什么?”我打开窗子,侧着耳朵仔细听了好久,才从粘连的奇怪口音中揪出那两个字来,“是在卖榆叶呀,太婆!”我靠在太婆耳边太声地说。

    太婆几乎要把脸贴在窗子上了,一双小脚颤巍巍地踮着,她几近欣喜又满足焦急地叫我去买些回来。

    下楼的时候,我想着更加惊诧了,太婆早几年前耳朵就不灵了,刚刚是怎样听到楼下叫卖声的呢?

    榆叶装了那么大一塑料袋,才卖一块钱,我不明白这样的平凡的树叶,太婆怎么这样宝爱。

    不久前太爷刚去世,爷爷奶奶放心不下太婆一个人住,就把太婆接到城里来,其实前几年爷爷就多次接太婆太爷赤住,太婆太爷总说放心不下家里的地,要是荒了就可惜了,七十多岁了,耳朵,眼睛早就不灵了,一双腿和一一颗心却不愿意离开家乡一丝一厘。

    太婆刚来时,整日里也不爱讲话,只是拄着拐杖,站在阳台上,往老家的方向张望,起风时,太婆的浊眼里会流泪,浊浊两行,像掺了故乡尘土的饯别酒。我知道,太婆在想她的地,想那个叫家乡的存在。

    只是,太婆从不愿跟我们提起。

    看见榆叶的那一刻,太婆松开拐杖,几乎是把榆叶搂在了怀里,“就是这个啊,就是这个啊,日子苦时它帮了忙哓,乖乖!”太婆咧着掉光了攻的嘴,笑得像个孩子,阳光飘撒在她银白的发间,暖暖的。

    晚上,奶奶用榆叶煮了一锅粥,太婆高兴啊。她第一次讲这么多话,她讲:“小时候,有这个吃就是福咧,吃不饱肚子的日子苦咧。”她讲:“家里还有棵老榆树在屋后长唉,现在哪还有人问唉!”

    我挑出几枝长得好的榆枝,插在花瓶里,放在太婆卧室的桌上,希望它的叶间枝头点缀的是太婆想听与想见的故乡往事。

    在喧繁的城市里,在连黑夜都不复纯粹的楼宇里,这一枝新绿,也唯有这一枝一叶的葱茏,才承受得住太婆一双枯眼的热灼与满心的怨爱呀!

    深夜的风里,榆叶摇落一页故乡悲音,掉落在太婆的浅浅乡梦里,安慰她夜夜归乡的梦魂。(64分)

    身处茅屋心有歌

    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伤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

    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化为土灰。而苏轼内心持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可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64分)

    乡关何处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羡慕那些拥有故乡的人,“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予那个穷乡僻壤。故乡成全了他们的自我原宥。”他们的灵魂不再无枝可依,纵使故乡早已不再是那个故乡。

    这里的故乡早已超越了地理范畴。

    故乡,精神栖居之所,灵魂的归宿。

    自古而今,人们不断寻找着故乡。高更有一幅名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用朦胧的光影表现对精神属地的疑惑与迷茫。人们不断叩问生命的零度,或是路遇巴里昂多,或是偶遇戈多,在这场无休止的追寻中,人们笑遇荒诞,与命运握手言欢。

    他们如那荆棘鸟,只为找到永恒的乡关,不歇不止,不罢不休。

    这种可贵的追求成就了人类神性的高贵。2014年的诺奖得主莫迪亚诺以其对“人类母体和精神终极栖息无休止的探索”而登上文学圣殿。40年来,莫迪亚诺觉得自己一直在写同一本书,连串的唯一主体便是“寻找通恒的归宿。”如《暗店街》中不断寻找回忆的侦探,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弄清自己的故乡到底在哪里。人便是这样一种存在,如莎士比亚所说,“永远充满着躁动与不安,喧嚣与嘈杂”。唯有找到灵魂的栖居,空虚的心才能获得充盈,浮躁的心才能获得平静,人类,才能以高贵的理性省查自然造化。

    从事“我的过去,一片朦胧”,人类依然能在找寻故乡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会生命本源的意义,而此者,往往正是故乡的所在。

    所以三毛找到了撒哈拉,沈从文愿长眠于湘西凤凰古城,米开朗琪罗于钝而未凿的大理石中遇见了少年大卫,陈子昂遇见了幽州台,而一个民歌手则在水边找到了关关和鸣的雎鸠。

    这一切都因被赋予不同的情感与精神特质而显现出不同。推其本源,都是他们灵魂深处对美好的认识的映射。

    对故乡的追求是一致的,但格制境界却高下,有纸醉金迷者欲以物质填满精神的空洞,灯红酒绿是他的归处,不过这却只是暂居的寓所,不是栖居的故乡。将对归属感的疑惑系于物质,不仅只能得到无解的人生,而且还会使空虚膨胀成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大洞。

    精神的疑点只能在精神领域寻找答案,生命的归宿只存在于灵魂深处。

    乡关何处?

    吾心安处是吾乡。

    宿于诗心,眠于诗意

    张枣走了。

    昌黎走了。

    汪国真走了。

    我坐在车厢里,仿佛看到了一帧画,那是幼时的我,指着汪老的诗集中的一句诗行,问着老师,内心击节而唱:

    诗人,哪里是你的家呀?

    你把白天当黑夜,流着泪迎接朝霞,光着脑袋描画天空,你告诉我:“世界只是寄居处。我就宿于诗心,眠于诗意,那永远是我的家。”

    哦,时光你带得走歌声却带不走他的歌,你带不走人们安放在灵魂深处不舍远离的诗意。

    在车厢里,人们刷着资讯,目光扫过最新的股市行情,房价消息,我看着那些空洞黯淡的眼神,我坚信,那艳丽曾有“乞得名花盛开”的诗情流露,有对湖光山色叹味不已的心灵渴盼。只是,它蛰伏着,被汲汲名利的欲望压过了势头,却一直坚韧如草叶,漫步在人内心深处的蓝色原野里一直欣欣向荣,养育着人们在世俗的困顿后,退居一隅之时的疲惫。

    那甜在林清玄心里一直到如今的菠萝蜜,在佛教中是“到彼岸”的意思,林清玄就尝着它的香甜,从一个渴望飞往大城市的山村孩子,变成一个在建筑森林中“抬望眼”的中年人了。

    他却想念起山村里绕井放风筝的诗意,想念起真正有诗的日子,想要飞回那里,想到捕捉诗意。

    真到他发现,诗不再山林之间,不再朝晖夕阴的壮美之中,而就在他心中尺寸之地,他才安然了,他不再无家可归。他可以共梁问燕子呢喃,可以在八月与床下蟋蟀谈天,可以宿于诗心,眠于诗意,不必穿花度柳去找寻了。

    呵护诗,有留诗心。

    看孙犁在《灯下偶记》说“冬日午后,裁纸装书,甚适。”安静地读书时,他感到灵魂深处升起了诗,飘转而来,想起馥郁。

    从南到北,从古至今,人人内心供养着诗意,时刻打开源泉,让它汩汩流动,让它在长天大地之间,昭示着我们对终极快乐的渴求,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意地栖居在世间。

    这份诗心永远不会消失,它像冰山一样凝结,终有一日,会像花儿一样重开。

    心灵归宿

    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这是荆棘鸟的归宿,在歌声中超脱,追求心灵永恒的归宿。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所以寻找心灵的归宿。一个人的归宿藏在灵魂深处。

    在那个“黄金时代”的萧红,由于逃婚而孤苦无依,也许文字是作家的归宿,超脱了心灵的束缚,你便不再孤寂。

    三毛一生漂泊,当她回到江南外婆家时,她也流出了滚烫的眼泪,情感在一瞬间喷出。这个无家可归的人,在灵魂深处筑起了高高的墙。

    追求永恒的归宿,叶落归根,也许是心中那根思乡的线,在你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将你悄悄牵回故乡的怀抱。

    人的归宿岂是由外部物质世界决定的!《简爱》女主人公自白:“你认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那些高傲自大的人岂能寻找到灵魂深处的归宿?有思想的人才会放下一切,没有人能够决定别人的归宿,心灵深处那一片净土,只是高尚的人才能达到,并且永恒地归去。

    当汨罗江上溅起簇簇水花,他就这样去了,覆灭的王朝没有他的归宿,心凉了,那就这样离开吧!

    当喝下最后一口毒药,他依然自如地谈着他的哲学,他才是真正为雅典担忧的智者。虽然入土了,但是他早已归宿心灵。

    浪花淘尽古今多少英雄,是非成败,只是转头便是空。多少事付笑谈中?

    稼轩,将内心的苦闷、凄凉融入词句,直到最后一刻,统治者的昏庸棘刺般刺痛了他的心。他会恨离去,去了那个灵魂深处可以永远寄居的归宿。

    或许,我们太年轻,无法领略他们的苦。但是,当我们经历过风雨时,心中自有一份感慨。

    永恒的心灵归宿,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地等待,等着我们归去。到那时,我们都会有种安全感,也无所牵挂,无所寄托。

    驾一扁舟寻一“小亭”

    人生旅途中,我们时常会觉得无家可归。而我们始终如驾着一叶扁舟努力寻觅心中那座可以永远栖息的小亭。

    鲁迅终身寻觅,最终归于民族觉醒;柴静且行且寻,最终栖于找寻那片天空,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那便是:静。它蛰伏于我们灵魂深处,我们终身追寻。

    这是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这是一个机器声无比喧嚣的时代,这是一个高楼大厦挡住去路的时代。我们生存于一个终日忙碌的群体中,我们的心绪被无数琐事扰乱,却始终在寻找那份宁静,似乎只有这座小亭才能容下烦躁的我们,屏蔽周围的一切。

    当你栖于这座小亭之中,你 便就有如诗中说的那般,活得像水一样,能够容纳灰尘,然后使之沉淀而使自己变得清澈。

    而想要寻到这座小亭,在于不尽的追寻,我们需始终扬帆,勿忘初心。

    这个社会不乏有名利双收的人,却反而无所适从。他们拥有众多房产,却依旧觉得无家可归,只因那不是归宿。就连娱乐圈,也不乏有此起彼伏的悲剧发生,令人叹惋。究其根源,无非是名利,欢愉之前丢了自己,忘了追求。倘若他们能在成功的同时始终能够静下心来,看看自己,选好方向,那么结局又岂会如此。

    但是,我们也无法因为少数悲剧而否认那些即便已有所成也不忘施以他人善心的人。他们大致已于不断的追求中找到了归宿,无论周围如何,总能于其中找到那个最初的自己,总能与静中丰腴自己的灵魂。这便是人性的可贵之处。

    的确如此,人生途中,走着走着便快要迷失自己,但是只要保持杨帆的姿态,找寻到那座小亭,让自己时不时停下歇息,总不至于无家可归。

    纵使周围高楼林立,喧嚣无比,我们都该不断追寻那个永恒的归宿,而那归宿可以是静,可以是坚持,可以是救国家于水火的壮志,一切都可以,只是不要忘了追寻。

    驾一叶扁舟,寻一个小亭,而那里天常蓝,水长清。

    渺渺茫茫,归彼于苍

    现在的城市早已无所畏,无所忌,无所自缚和约束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狂妄泛滥,一切处于混乱之中。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我很迷茫,多渴望一架诺亚方舟载我去到那永无岛,投入永恒的归宿。

    只有夜晚,拉上窗帘,在黑暗的宁静袭来时,归属感才会回归。渐渐入睡,朦胧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它们。老家院子里的两颗银杏。

    这两棵银杏历史悠久,根干粗壮,一人是抱不过来的。春夏之时,银杏绿的蓬勃,绿的热烈,枝叶铺展,遮去半壁天空。银杏果也在燕子的呢喃、蝉儿的高歌中渐渐孕育。接着,秋姑娘忙着给绿叶绣边,每日添一条金边,记录这时间的脉络。深秋,金叶纷飞,美得醉人。冬天里,柔和的阳光透过虬枝慵懒的投在地面上,树影妩媚,又是一幅动人的自然图腾。

    这是我热爱的生命,它们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温暖我的回忆,现在成了我梦中的归宿。

    我想念它们,也想念那群古朴虔诚的人。

    在乡下,家家门前都高立这一两棵银杏。树于农人们是财富,而银杏更是被赋予了美丽的祝愿。古木有灵性,人们祈求它保持一方太平。于是,农人们极少伐木。

    小时候,我十分向往树上结出的银杏果。成熟的果实自行掉落,腐烂后融于泥土,青涩的又高不可攀,我找大人们求救,他们却总是一笑而过。于是这份渴求更加焦灼,两棵银杏更显神圣。

    长大后才了解到,在西双版纳这片净土之上,树被视为“灵”,树上果实无人采摘,掉落无人捡拾,朴实的人们敬畏大地和生灵,与自然的精灵和谐相处,不惊扰美。

    大人们之所以善待树木,或许也是有某种信仰,树木为祖,不轻易折枝斫干,尊重其繁荣和腐败的权利。

    故我知道,人有信奉,则生敬畏。

    而城市的无律戒,身不由己,我的眼已经许久没有绿色的滋润,我只有在梦境中寻求安慰,救赎和归宿。我只有在灵魂深处渴望回归永恒的宁静。

    三毛说:“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世界熙熙攘攘,渺渺茫茫,不如归去。

    我本来是一片叶,愿腐朽后化作一抔尘土,融于大地。这是永恒的归宿。

    归 宿

    常常在先生的雕像前默然怀想。

    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想必,您是孤独的!您走在浪潮的最前沿,您用一杆笔支撑着民族的脊梁,您在一片黑暗中踽踽独行,我在您深锁的眉头看到了疲惫,我在您眼中看到了迷茫与空洞!

    是啊,您是孤独的,您,找不到可以休憩的归属吧!您在阿甘的灵魂里呐喊,您在孔乙己的“之乎者也”中悲叹,您用文字铸起了千万国人归宿的港湾,但是,您自己呢?想必,您时刻怀着“无家可归”的怅惘吧!

    但,您竟有那般坚毅的目光,那般炽热的双眸!那是百年沧桑遮不住的狂热,那是发于灵魂的呐喊!

    心中不由一阵战栗:是了,先生您渴望的,是无尽黑暗中的一丝微光吧!是星星之火点成燎原之势的辉煌未来吧!是希望,是热忱,是您灵魂深处的渴盼,让您追求着心里的梦想,心里的归宿,让您站成一柄利剑,站成一座屹立绝巅的丰碑吧!

    永恒的归宿,或许便是梦想,化作一股庞大的信念,一股坚定的热忱,带着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吧!

    思及此,眼眶中竟已是一片温热,“归宿”,多么厚重的两个字啊!

    不由思绪万千!

    翻译大家草婴,或许会因前路之漫漫而彷徨。因无人认可而感到“无家可归”,但他从未放弃,他将托尔斯泰的善言化作灵魂的呓语!在他心里,用人道主义之善温暖被黑暗侵蚀了的人们的心灵,便是他的归宿,他的追求,他用瘦弱之躯承载一个时代不能承受之重!

    古典音乐巨匠勃拉姆斯,或许会因与时代主流相悖而倍感无家可归。但他热爱古典,他认定古典方能引起他内心之共鸣,故而,他拒绝了以超世之才似李斯特般张扬,他在灵魂深处摩刻贝多芬的烙印,他在十指之下舞动莫扎特的才华,终以一曲《德文安想曲》飞往心灵之归宿。

    是的,对每个人来说,

    归宿,有不同的释义。对苏武,那是大汉天朝盛衰,故而他在陌上花开中苦等十七载;对梵高,那是印象画派的礼赞,故而他在无尽苦难中点燃了灿烂的向日葵!

    在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中一生萍踪,我们也终将一生碌碌!只有用满心热诚,去拥抱来自灵魂的温热,我们才能觅得永恒的归宿,才能不似陈子安所说那般,“徒然观得最大公约数的浅平。”

    心中已是一片了然!或许不知如何萍踪的我,该正视自我,去采撷“归宿”中绚丽的玫瑰吧!

    抬头望去,先生的眉头似也舒展,一片夕晖中,我读懂了他的目光:“去追求,心之所向!”(66分)

    相关关键词: 高考作文训练真题解析及范文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作文训练真题解析及范文 高考英语作文真题 2018高考真题解析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