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语文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时间:2020-02-18 07:47:3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语文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川东钻探公司子弟校林盛
    在教学中,我们随时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上课似游离课本内容,天南海北如天马行空一般地神 侃,实则无处不紧扣课文内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因而深受学生欢迎。而有的教师上课则是循规蹈矩,严格 遵循书本,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节外生枝,但学生学得沉闷厌倦,因而深受学生厌恶。实际效果,前者为佳, 这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前者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课堂教学中的旁逸艺术,把课上得别开生面,有声有色,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轻松愉快。
    什么是旁逸艺术?所谓“旁逸”艺术,就是“绕弯子”,向目标迂回前进,让学生在“绕弯子”中接受知 识,发展能力。一堂课仅仅四十五分钟,每一分钟乃至每一秒钟的时间都是极为宝贵的。如果漫无边际地说一 大堆废话,无疑是对时间的浪费,因此,课堂教学节奏要紧凑,不能松散,要紧扣正题,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来设计教学环节。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太死,把课本中的字词句章,太“粘”住书本不放。在教学中,围绕 课文内容适时适当地“旁逸”一下,更会使教学渠道畅通,使学生轻松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说,“旁逸 ”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润化剂,运用了它,教学就灵活多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做的有益引导,对启发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总括起来,课堂教 学的旁逸艺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每学一篇新课时,教师如果直接进入正课是不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为了吸引住学生,教师就要作适当 的诱导。可以说,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是否浓厚,与教师的诱导有密切关系。有经验的老师,都要精心设计新 课的导语,使它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引得巧,诱得妙,就会吸引住学生,使他们 的大脑兴奋起来,处于亢奋状态。实践证明,在心理亢奋时最易接受知识。当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亢奋激越状 态,就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兴趣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这一点可以谓之为旁逸艺术的求知性。 如在学习《故乡》时,就可这样地绕绕弯子。
    师:今年暑假有哪些同学回过老家?
    生:(纷纷举手)。
    师:请回过老家的同学介绍一下老家的情况和回乡趣事吧。
    生:(积极活跃地讲述回乡趣事)。
    师:通过回乡,你觉得家乡与过去相比,有没有变化?
    生:当然发生了变化,乡亲们好富裕。
    师:请你为同学们讲讲乡亲们的富裕。
    生:……(略)
    师:通过这几位同学的讲述,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村的变化,大家再想一想,农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 化?
    生:当然是党的政策好,实行了责任制。
    师:农村政策好,实际上体现了什么好?
    生:社会主义制度好(优越)。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图书,从中你们认识到旧中国农民生活是怎样的?
    生:穷得很。
    师:是什么造成了农民的贫穷,知道吗?
    生:(沉思,无人回答)
    师:大家不知道不要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故乡》(板书)就可详细知道了。
    生:(急于翻书)
    师:同学们回乡是这样有趣,见着的乡亲们是这样的富裕,《故乡》中的“我”回乡又是怎样的心情,见 着的乡亲们又是怎样的?通过读这课我们就知道了。
    生:(急于看课文)
    就这样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入手,引导他们对课文的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谈起自己的 亲身经历当然是激动的、活跃的。在激动之时,步步诱导,水到渠成,迅速板书课文标题《故乡》。这样就迅 速把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转移到课文的学习上,使他们进入强烈的求知状态。可以看出,讲授新课前的旁逸 ,不论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对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丰富课文内容,补充有关知识
    在教学时,仅仅就课文内容讲述,学生有时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 容,还需要补充有关知识来丰富课文内容。这一点可谓之为旁逸艺术有补充性。在学习《牛郎织女》时,就可 以补充《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来丰富织女与牛郎分离后在天上痛苦思念牛郎的情景,以便 完善织女的形象,使学生深刻领会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痛苦这一主题。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旁逸,表面扯得很远 ,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况且补充的内容是 课本上没有的,对学生来说,这就比较新奇。学生都是好奇的,于是,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 一般都能迅速地掌握教师补充的“新奇”的内容。由于补充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直接有关,因此,这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同时,由于补充内容的新奇,还能调整学生长时间看教材而产生的厌倦情绪 ,使精神振作起来。
    三、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
    在分析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迅速理解某一问题,可暂时避开“拦路虎”,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温故便可 知新,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对于书本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知识融 会贯通,使之系统化,便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这一点谓之为旁逸艺术的系统性。讲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 把旧知识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迁移能力。凭此就可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同时, 还可使学生的情绪轻松。因为学生遇到“拦路虎”时,由于一时除不了,心理便紧张,思维便滞缓了。教师一 引出相关的旧知识,便可打破僵局,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在旧知识中找答案,从而把新旧知识贯穿起来 ,使他们系统化,学生积累知识也更加牢固了。在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涵咏到“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 木工人正回忆他亲切的笑语”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时,就可联系到《七根火柴》,作如下旁逸:
    师:学过《七根火柴》已知道,在寒冷中火有何作用?
    生:使人身上温暖。
    师:伐木工人围着火堆,他们身上感觉如何?
    生:温暖。
    师:仅仅是身上温暖吗?
    生:不,心上也温暖。
    师:有何依据?
    生:伐木工人回忆总理和他们在一起时,觉得心中也充满温暖。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的关系,总理是人民的……?
    生:好总理。(迅速接着说)
    课堂上随时温故知新,就打破了单一的课文内容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易 入难,学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有时课文写的内容,距学生的知识范围,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理解起来确有困难, 这时,如果举出一个学生知识范围之内或生活经验之内的事例,而这个事例和所学课文内容又是同类的,那么 ,这类事例将有助于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这一点谓之为旁逸艺术的领悟性。例如《回延安》中有这样一节: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学生对诗人的这一行动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他们总觉得抓一把黄土 贴在胸前,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做,既不卫生,又不优美。他们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美好的东西, 才具有吸引人的力量,人们才会渴望它,热爱它,依恋它。像黄土地这种东西,没有这种魅力。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认为,由于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因而不可能理解诗人的强烈感情。为了使学生理解诗句表述的这 种感情,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诗人为什么一踏上延安的土地,就抓起一把黄土,还 不放手呢?为什么还要把手中的黄土贴在胸前,而且还是紧紧地贴着呢?显然,他对延安的黄土感情太深了。 黄土这东西,既不贵重,也不美观,诗人为什么对它有这样深的感情呢?你们知道,感情这东西常常是不受什 么约束的。比如说,不受价值高低的约束,不受外观美丑的约束,不受质地优劣的约束等等。我举个例子你们 就明白了。例如,世上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眉清目秀也好,眉秃目赤也好;聪明伶俐也好,愚 笨迟钝也好,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爱。她只要从外边回到家里,总是把孩子抱起来就亲。课文中诗人的感情就 是这样的。因为他热爱延安,而且又是离别多年,所以这次回到延安,延安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像磁铁 一样吸引着他,使他爱不释手。通过举事例创设情境,使学生领悟较深奥的问题。
    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绪
    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并不总是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有时会产生间歇疲倦。教师就要见机说些富有娱乐性的笑 话,使学生情绪松弛,思维活跃,以便在高度兴奋状态下学习。这一点谓之为旁逸艺术的娱乐性。鲁迅说:“ 外国平易讲学术问题的书,往往夹些闲话或笑话,使文章添些活气,读者感到格外有趣,不易于疲倦”(《忽 然想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倦,也有必要说些娱乐性的笑话。当然,若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些 娱乐性的笑话,自然是一举两得。如学《故乡》,分析杨二嫂的形象,时值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情绪普遍不佳 ,于是,我就仿效内容编了一则笑话:
    师:同学们,不知你们观察到没有,当代学生,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最时兴留什么发型?
    生:男生留长发,女生留短发,男不男,女不女(全班同学一阵哄笑)
    师:男生留长发,现在当然是见惯不惊了。可在前五六年都不同了。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到家里,一个长辈 来看我,一见我的模样,便惊叫了起来。你们猜猜,她是怎么说的?
    生:“哈,头发这么长了,不男不女的。”(又是一阵哄笑)
    师:(指着班上一个长发男生尖声说)“哈,头发这么长了,哈这模样,不男不女的!”
    生:(随之抬头,哄笑)
    师:她当时就是这么说的。我猛然一惊,觉得她的话很象这篇课文中的一个人说的。你们再猜,这个女人 是谁?
    生:杨二嫂(精神振作齐声回答)
    师:杨二嫂一出场,是这么说的吗?
    生:(迅速翻书)不是,是‘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师:为什么单说胡子长了?
    生:因为现在见面,“我”正值中年,而过去是小孩。中年人的一个标志就是有胡子了。(一阵哄笑)
    学生就在这几阵哄笑中,昏昏沉沉的情绪被消除,精神终于振奋起来,进入高度的兴奋期。于是,教师就 抓住这个兴奋期,用很短的时间就分析了杨二嫂的形象。闲话或笑话虽多扯了些,但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 ,仍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以上就课堂教学中的旁逸艺术的作用作了粗浅的分析。实际上,在教学中,旁逸艺术的五个作用并不是孤 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好旁逸艺术的求知性、补充性、系统性、领悟性、娱乐性,就 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关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