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范文
  • 文秘范文
  • 党团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心得体会
  • 合同范文
  • 节日大全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汉字意思
  • 其他范文
  • 农村教育在危机中呐喊

    时间:2020-02-15 07:45:5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农村教育的断裂与危机,实际上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悲哀,它不仅使农民吸收不到新知识,而且使民主与法治很难在乡村萌芽。         造成中国农村教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它使一个又一个乡村孩子通向大学之路被切断了!         乡村学校在负债累累中挣扎         一位曾在乡村中学任教的老师说:他在5年前就预感到乡村教育的发展,将会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可能使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事实上现在农村教育出现的巨大断裂与危机已使许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至不得不离开学校。          首先,在学校的办公经费上存在严重不足,如我的家乡(湖北)一个镇里的一所中学有500多个学生,每年收取各种学杂费共约40多万元,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就从中拿走一半,据说是“管理费”,剩下的就是学校的办公经费。但是学校的校舍维修与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支等往往是巨大的,而且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达到所谓国家规定的“普九标准”,如图书室、物理、化学等实验室。可是剩下的经费,是远远不足以维持这些开支的。但达不到上级要求的“普九标准”,学校领导就要受到批评,这样就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应付上级的普九检查,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只好违心向私人借高利贷来修建设施。等到债主找到学校索债,学校就从新学年收取的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          这个镇有一个乡村的民办小学校舍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可当地的主管部门却说这些小学没有达到“普九标准”。迫于压力民办小学的校舍不得不拆掉重建,而村里农民的收入极其有限,在一时筹集不到资金的情况下,村里只好负债建校舍。          等到校舍建起来后,十几万元的债务就背上了,承担这笔债务的自然是村里的农民。         还有一些地方主管教育的部门,竟不顾农村的贫困状况,要求一些小学、中学建成“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并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普九标准”,此种做法无异是在加速乡村小学、中学背上更沉重的负债。另外,一些学校还要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查,一所中学在接待上级检查一年所花的招待费,就得1万多元。          据悉,这个镇上的4所中学都负上了债务,最高的达到30多万元,由于是向私人借的高利贷,每年利息就达4万多元。         如此沉重的债务,给乡村的小学、中学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到开学时期,债主就找到学校索债,以至校长、教师都不得安宁,甚至不得不想办法外出避开债主。         一所乡村民办小学购买的桌椅,已过了3年还没有付钱。一旦债主把学校告上法庭,而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判决执行的话,那么这所小学的处境将更加不堪设想。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还有多少个乡村小学、中学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这些债务加起来共有多少个亿?这些负债的学校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         他们难以承受高昂的学杂费         这些在乡村小学、中学默默地奉献了10多年,甚至30多年的教师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国进入21世纪时,他们还要面对学校的沉重负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大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本来新建的乡村小学、中学都是农民用血汗钱集资建起来的,按道理说,农民的孩子可以轻松地走进这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无忧无虑地去读书,然而更为沉重的压力很快向贫困农民的孩子压来。          首先是学杂费一年比一年增多。许多村镇政府之所以要把学杂费制订得一年比一年多,是有他们的意图的。由于农村有的地方相当贫困,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通过从收取的学杂费中提一部分来发放教师工资,以弥补财政亏空。          从1989~1999年10年间,许多农民的收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但各种摊派却逐年增加。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爬上更高的位置,不顾农民在贫困中挣扎的现实,竟然虚报农民的年收入或工业产值。以一家5口人种3亩田计算,这家农户每年就得交1000多元的摊派,即使这家农户把收获的粮食全部上交,也只能勉强完成摊派任务。          在上交了各种摊派费用以后,农民的生活就变得举步维艰。在2000年的新学期开学,这个镇的镇政府规定村办小学每个学生交257元、中学490元,高中550元,如果家里有2个孩子上小学,一个孩子上中学,那么一年下来就得交2000多元维持3个孩子的读书开支。          可想而知,在农民上交了各种摊派费用以后,很难拿出这么多钱让孩子上学。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可悲的场面:一方面是农民用自己的血汗钱修建校舍,另一方面是学生害怕高昂的学杂费而不敢踏进学校。          在众多的收费中,还有一项防疫费,每个学生收5元,这是当地卫生部门对学生收的体检费,可有些学生反映从没见过卫生部门来学校搞体检。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学杂费逐年增加,他们只是被动地按上级下达的文件办事。其实,既然民办小学是村民们自己集资修建的,那么村民们就有权决定本村小学的收费标准,他们可以按照最有利于自己孩子上得起学的标准来制订学费。          可是在决定民办小学的收费上,有决定权的却是当地政府,他们制订的收费标准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其目的是把通过增加学杂费当作是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而学校也希望能多收学杂费来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管是否有承受能力,也得接受。虽然农民应该对收取的学杂费有知情权,可大多数农民根本不知道这些学杂费到底用在什么方面去了。          因此,在沉重的学杂费压力下,很多农村孩子在刚读完小学后,就再难以跨进中学,在一个几千人的村子里,已很难看到读到中学毕业的学生。         这些不得不放弃接受教育的乡村孩子,其年龄一般处在10至16岁,他们将成为 21世纪被耽误的一代。         虽然现在这些失学的孩子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教育?为什么没有人真正为他们的教育负责?但终有一天,这个社会将因为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而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谁给乡村学生增加负担?         每当新的学期开始,学生拿到的教材就有十几种,有些是学生根本用不着的。在这些强行要学生购买而又无用的教材背后,可以发现一个巨大的利益交易,那就是一些出版部门与当地主管中、小学的教育部门,把学生当作是一个获取巨额利润的群体。          先是一些出版社出版一些辅导教材,然后由主管教育的部门把这些辅导教材送到各中、小学,在新学期开学时,连同正规教材一卖给学生。据悉,一个小学生上交的课本费里,就有30多元的非教材费。          相对于城市家庭的收入,这些杂费所带来的压力还能承受。但对于乡村学生来说,这种压力可能会让他们离开学校。而且,有些课文虽然小学生必须要学,但在乡村小学里已是形同虚设,如美术、音乐。由于美术、音乐老师在乡村小学极为缺少,这些课程往往形同摆设。          本来,当地的教育部门应该最大限度保证以最少的费用,让每个乡村孩子上得起学,以实现普九的目标,可是他们的做法与这一目标并不相符。         传播知识的沉重与悲哀         许多在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其本应获得的利益往往也很难实现。如一个乡村中学教师,其工资加各种补贴,一个月应得到700多元。可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他只能拿到400多元,但他的工资表上依然写着700多元。这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时,表明他们已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1999年中国政府实施增加公务员工资,可是一些在乡村任教并转正的老师,只拿了半年、甚至3个月增加的工资,后来地方政府就停止发放了。原因是地方财政吃紧、无力增发工资。很显然,这种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          不仅如此,一些在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摊派费用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一个教师说他每年就要支付400多元这样的摊派。这种摊派根本不同教师商量,如同强盗在拦路抢劫。而这些教师很难找到有效途径,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不公正。          如果说乡村中学的教师还受过一定师范教育,那么乡村民办小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初中还没有毕业。这些教师对教育心理分析,儿童智力启蒙,教学管理等知识都很缺乏。这些低素质的教师又怎么能够给儿童以高质量的教育?          每年虽然有些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回到乡村学校任教,可当地政府却无力接受这些毕业生。原因是这些毕业生来乡村任教,其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要由当地政府支付,而当地政府往往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这些毕业生来乡村任教。          当优秀的教师因这种体制不能进入乡村学校时,它一方面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狭窄,使知识在乡村不能广泛地传播。一个学生在优秀教师的启导下,可以接受高质量的知识,可以领悟到自己在社会存在的价值,而在一个低素质的教师主导下,他获得的知识就十分有限。这是一个接受知识的效率的问题。正是这种低效率、低质量知识的传播,使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变得非常缓慢。          而另一方面,民办教师的处境却非常艰难,有的民办教师日复一日地教了30多年,盼望着所谓的“转正”,因为“转正”意味着身份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实现。          可是由于对教育投资不够重视,以及对教育经费的挪用,使地方政府难以给这些民办教师以“转正”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民办教师的地位无法改变,经济利益也很难实现。          一个民办教师,辛辛苦苦教上一年,工资才1200多元,当民办教师的工资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时,民办教师还得种上几亩田,干起沉重的农活,这就使得民办教师背上了双重压力,既要搞好教育,又要种田养家糊口,与此同时,还要承担各种摊派杂税。          在农村,第一批民办教师是从建国后就在乡村任教,正是由于他们勤奋执教,才使知识在乡村得以极大传播。然而岁月流逝,他们如今已是60多岁了,该退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转正,退休费,医疗费等福利都没有保障,使他们的晚年生活陷入危困中。为了这点退休费,许多民办教师一级级向上申诉,但有些民办教师连上访的路费也难以凑齐。他们奋力的抗争是希望社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回答,是在唤醒社会的良知、公正。          尽管这些民办教师没有转正,但事实上他们执教了30多年。一个社会如果忽视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不给他们以合理的回报,那么这个社会谈何理性、正义、公平?事实上正是由于这批民办教师的退休费得不到保障,已使许多年轻的民办教师不敢再步他们的后尘,这就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充满了重重障碍。          教育一直在农村出现断裂         自50年代以来,消除农村文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农村教育在危机中呐喊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